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最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

合集下载

九上文言文复习资料

九上文言文复习资料

九上文言文陈涉世家一、通假字1.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

不要)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元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被:通“披”。

可译为“穿上”)3.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

意思,意图)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

带头,倡导)5.得鱼腹中书,固已怪之矣(以:通“已”。

已经)6.发间左逋戍渔阳(適:通“谪”。

远调)二、古今异义1.今亡亦死忙:古义指逃亡;今义指死)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古义指暗地,偷偷;今义为空隙、隔开、不连接)3.会天大雨(会:古义指适逢,恰巧;今义为集会、见面)4.楚人怜之(怜:古义指爱;今义为怜惜、怜爱)5.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指处处;,今又为常常)6.将军身被坚执锐(身:古义指自己,亲自;今义指人或动物的躯体)7.比至陈(比:古义指等到;今义为比较、比方)8.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古义是动词“会”与“计”的连用,聚会商议;今义为管理财务的人员)9.而戊死者,固十六七(十六七:古义指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指表示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10.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诚:古义指果真’;今义指实在、的确、诚心诚意)11.夜篝火(篝火:古义指用笼子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12.藉弟令毋斩(藉:古义指即使,假使;今义常指凭借、假托。

弟:仅,只;今常用以表次序)13.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徇:古划旨攻占;今义旨屈从)1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往往:古义指到处;今义为常常)三、一词多义 ①尝与人佣耕(和、同、跟,连词)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通“举”,全、都,副词) ①辍耕之垄上(去、往,动词,下文“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与此同)②怅恨久之(粘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一个音节,无义,衬音助词)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结构助词)④二世杀之(他,指扶苏,代词) ①扶苏以数谏故(因为,介词)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认为,动词)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把、用、拿,介词)④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副词)⑤以激怒其众(来、以便,连词)⑥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同“而”,连词)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正在……的地方,介词)②不当立(应当,能愿动词,下文“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失期当斩”中的“当”与此同) ③当此时(正在……的时候,介词)①陈胜、吴广之皆次当行(行列、队伍,名词)②乃行》(往、去,动词) ③行收兵(走,动词)①吴广以为然(这样,指示代词)②然足下卜之鬼乎(可是、然而,转折连词)①卜者知其指意(通“旨”,意思、意图,名词) ②皆指目陈胜(用手指着,动词)①乃丹书帛日“陈胜王” (写;动词)②得鱼腹中书(书信,名词)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指示代词)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地方、处所,名词)①辍耕之垄上(上面,方位名词) ②上使外将兵(皇上,名词)①佣者笑而应日(回答、答应,动词)②宜多应者(响应,动词,下丈“杀之以应陈涉”中的“应”与此同) 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按顺序排列,动词)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临时驻扎和住宿,动词) ①会天大雨(适逢、恰巧,副词)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集会,动词)与 之 以 当 行 然 指 书 所 上 应 次 会①道不通(路,名词)②伐无道(道义,名词)①等死,死国可乎(相同、一样,副词)②公等遇雨 (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复数,代词)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派、派遣,动词)②令辱之(使、让,动词,下文“藉弟今毋斩”中的“令”与此同)③召令徒属(命令,动词,下文“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劓甸蕲以东”、“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中的“令”与此同)④陈守令皆不在(县令,名词)①广数言欲亡(想、想要,助动词)②从民欲也(欲望、愿望,名词)①扶苏以数谏故(缘故、原因,名词)②广故数言欲亡(故意、特意,副词)①上使外将兵(率领,动词,下文“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中的“将”与此同)②项燕为楚将(带兵的人、将领,名词,下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的“将”与此同) ③陈胜自立为将军(将领、带兵的人,双音名词,下文“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将军”与此同)①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命令,动词)②号为张楚(称号、国号,名词)①若为佣耕(w éi ,做,动词,下文“为屯长”、“项燕为楚将”、“为坛而盟”、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乃立为王”中的“为”均与此同)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w éi ,是,动词,下文“吴广以为然”“号为张楚”中“为”与此同)③为天下唱(w èi,替、给,介词,下文“士卒多为用者”中的“为”与此同)①天下苦秦久矣(弄得愁苦,动词,下文“诸郡县苦秦吏者”中的“苦”与此同)②攻铚、掷、苦、柘、谯皆下之(秦时地名,在今安徽省,名词)①扶苏以数谏故(shu ò,屡次、多次,副词,下文“数有功”、“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数”与此同)②数日(sh ù,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四、词类活用1.失期,法皆斩(法: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道理。

九年级上册最全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收藏了,期末复习看看!

九年级上册最全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收藏了,期末复习看看!

九年级上册最全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收藏了,期末复习看看!第1篇陈涉世家一、文学(文体)常识1.《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这部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为帝王作传)、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为王侯作传)、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为名人作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

(通“谪”,强迫。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通“倡”,首发。

)(3)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经。

)(4)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披”,穿。

)2.词类活用(1)大楚兴,陈胜王。

(名词作动词,称王。

)(2)天下苦秦久矣。

(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

)(3)夜篝火。

(名词作状语,在夜间,修饰动词。

篝: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火。

)(4)狐鸣呼曰。

(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5)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6)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作名词,铁甲。

锐:形容词作名词,武器。

)(7)死国可乎?(形容词作动词,为……而死。

)(8)乃丹书帛。

(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9)法皆斩。

(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10)固以怪之矣。

(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11)忿恚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12)皆指目陈胜。

(指:名词作动词,用手指;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13)皆刑其长吏。

(名词作动词,惩罚。

)(14)尉果笞广。

(名词作动词,用鞭、杖等打。

)3.古今异义(1)等死。

(古义:一样,同样。

今义:等候,等待。

)(2)卒中往往语。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部编版一、通假字(一)《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具:通“俱”,全,皆。

(二)《湖心亭看雪》挐:通“桡”,撑(船)、划二、古今异义(一)《岳阳楼记》1.微例句: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细小.2.气象例句:气象万千古义:景象的变化.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3.越例句:越明年。

古义:及,到。

今义:越过。

4.制例句: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5.备例句:前人之述备矣。

古义:完全,详尽。

今义:准备。

6.景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日光。

今义:景物。

7.尝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

8.去例句:去国还乡古义:离去;今义:到、往。

9.作文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文章。

今义:文章,文体10.国例句:则有去国怀乡。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11.集例句:沙鸥翔集古义:鸟停歇在树上今义:集会,集体。

(二)《醉翁亭记》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5.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6.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三)《湖心亭看雪》1. 余住西湖余:古义:我;今义:剩下。

2.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今义:白色。

3.是日更定矣。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三、一词多义(一)《岳阳楼记》1.以属予作文以记之: 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2.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3. 一一碧万顷: 一片长烟一空: 全,都4. 开连月不开: 放晴开我东阁门: 打开5. 则然则何时而乐耶: 那么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于是,就6. 极感极而悲者矣: 极点此乐何极: 尽南极潇湘:通向7. 或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候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也许8. 为或异二者之为: 心情全石以为底: 做,为9. 空浊浪排空: 天空长烟一空: 消散10. 通政通人和: 顺利北通巫峡: 通向11. 和政通人和: 和乐至若春和景明: 和煦(二)《醉翁亭记》1.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回来2.谓:太守谓谁:为,是太守自谓也:命名3.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临溪而渔:靠近4.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5.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6.而溪深而鱼肥;表并列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三)《湖心亭看雪》1.更①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②更有痴似相公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2. 是①是日更定矣(这)②是金陵人(判断词)3. 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②惟长堤一痕(数量词)4. 白①上下一白(白色)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5.大:①见余大喜:非常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6.余:①余住西湖:我,指作者②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四、词类活用(一)《岳阳楼记》1.百废具兴(形作名,各种废弃的事)2.先天下之忧而忧(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先)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太守)4.然则北通巫峡(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二)《醉翁亭记》1.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2.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征发,调发)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通“欤”,吗)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9.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才)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苍鹰,猛禽)11.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1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13.自董卓已来(“已”通“以”)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二.双音节古今异义古义今义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到处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商议指管理财务的人员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这样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把表示许可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到达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失败凶狠而放肆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连词,表承接关系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商店等开始营业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深切地憎恨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13.臣不胜受恩感激感动激奋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三.词类活用1.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2.狐鸣呼曰(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6.陈胜王(王,名词动词,称王)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8.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9.请广于君(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12.保其岩阻(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14.身率益州之众(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16.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23.亲贤臣,远小人(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25.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26.临表涕零(涕,名词作动词,流泪)四.一词多义1.兵(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2.长(1)身长八尺(身高)(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3.称(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4.出(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5.次(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6.存(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7.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8.发(1)可怜白发生(头发)(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3)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发)9.分(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10.好(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2)外结好孙权(友好)11.计(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13.尽(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14.举(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15.立(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16.临(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17.论(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18.明(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19.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20.谋(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21.起(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22.塞(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23.善(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25.胜(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26.食(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2)卒买鱼烹食(吃)27.使(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28.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29.数(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30.王(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31.亡(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32.为(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33.谓(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为)34.效(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35.信(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36.兴(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37.行(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38.许(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39.言(1)愿诸君勿复言(说)(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40.遗(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42.遇(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43.远(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44.忠(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起于鲁出发,动身2、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3、再拜拜了两次4、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5、然胡不已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考试必备,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整理《陈涉世家》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固以怪之。

(“以”通“已”,已经)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将军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二、词类活用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忿恚尉(“忿恚”,使动用法,“使……恼怒”)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皆指目陈胜(“指”名作动,“用手指”“目”,名作动,“以目示意”)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三、省略句①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②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长期以来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③吾闻二世()少子也—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⑤借第令()勿斩—即使(自己)免于斩刑四、特殊句式陈胜者,阳城人也判断句此教我先威众耳判断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号为张楚判断句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唐雎不辱使命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二、词类活用:且秦灭韩亡魏———使动用法,使……灭,使……亡。

请广于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6.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三、特殊句式:1、非若是也——判断句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4、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请广于君——状语后置6、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隆中对文言知识通假字1.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2.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以来 )句式①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九上文言文基础知识

九上文言文基础知识

《陈涉世家》基础知识一、通假字【发闾左讁戍渔阳】“讁”通“谪”。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词【等.死】古义:一样,同样今义:等候,等待【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常常,经常【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惜,怜爱【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今亡.亦死】古义:逃跑,逃走今义:死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中今义:间隙【将军身.被坚执锐】古义:亲自,自己今义:人,动物的躯体【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会计..】古义:集会议事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篝火..】古义:指用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三、词类活用【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尉果笞广】笞: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苦于,以......痛苦【夜篝火】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子罩【狐鸣呼曰】狐: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一样【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乃丹书】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法皆斩】法: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四、一词多义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怅恨久之(补足音节,无意义)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楚人怜之(代词,他,指项燕)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为:为屯长(担任)为天下唱(向)士卒多为用者(被)为坛而盟(修筑)书:乃丹书帛曰(写)得鱼腹中书(书信,这里指丹书)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卒数万人(几)以数谏故(屡次)数有功(屡次)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号: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动词,号令)号为张楚(国号)以:以数谏故(因为)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祭以尉首(用)故: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扶苏以数谏故(缘故)上:辍耕之垄上(方位名词,上面)上使外将兵(名词,皇上)道:道不通(道路)伐无道(仁道,道义)令: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命令)陈守令皆不在(县令)文言句式省略句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婉转地叫.2窥谷忘反:“反”通“返”,归,还,返回。

3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4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5谨食之“食”通“饲”,喂养.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8发闾左者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很远的地方9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10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11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1一百许里古: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2鸢飞戾天者古:至,到达今:罪过,乖张3经纶事务者古:治理,筹划今: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5欲穷其林。

古: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问所从来。

古:从哪里来。

今:从过去到现在。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2)无论魏晋。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10辞去。

古:离开今:跟“来”相反11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12既出,得其船。

古;副词,已经,以后今:既然,后面常与“就”相连13便扶向路。

古:沿着,顺着。

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

古:像这样,即进出桃花源的全部情况。

今:这样。

15闻之,欣然规往。

闻——古:听说。

今:用鼻子嗅规——古:打算。

今:规则,成例。

16汪然出涕古:眼泪今:鼻涕,鼻子里分泌的液体.17则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今:疾病.18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处处,到处今:常常19虽鸡狗不得宁焉古:即使今:虽然,连词.20以尽吾齿古:年龄今:牙齿.21谪守巴陵郡古:做州郡的长官今:看护把守22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多指制度23气象万千古:景象今;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24前人之述备矣古:完全,详尽今:准备25薄暮冥冥古:迫近今:多指不厚的,浅显的26则有去国怀乡去古:离开今:由某地到某地国古:国都今:多指国家27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景观28波澜不惊古:起,动今:指受惊吓29沙鸥翔集古: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30而或长烟一空古:消散今: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古:曾经今:品尝心:古: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多指心脏32微斯人古:无,没有今:细小,小的33伛偻提携古:搀扶,带领今:多指提拔34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3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36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三、词类活用1凤烟俱净——净:形容词—动词,消净,散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陈涉世家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1、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二一词多义1、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 乃丹书帛曰动词,写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卒数万人几6、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 1、等.死古义:同样今义:等着 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今义:怜悯 4、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今义:泛指火堆 5、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集会,议论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 7、今亡.亦死古义:逃走今义:死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私下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四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 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7、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死.国可乎为……而死 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2、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二、文言虚词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二世杀之代词,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2、为:为屯长当为天下唱替士卒多为用者成为为坛而盟修筑3、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或以为死认为诚以吾众诈自称把以激怒其众来三、文言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2、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二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译为……是……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译为……应当是……三、朗读节奏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唐雎不辱使命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二一词多义: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然:1.虽然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2.与臣而将四矣加若:1.非若是也像2.若士必怒如果,假如三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1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给予;今:增加四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2、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3、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4、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5、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第四个人二、虚词以、而、之、者、于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而:1.挺剑而.起动作承接,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于: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三、特殊句式1、非若是也——判断句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3、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4、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5、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倒装句四、课文内容分析: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写的是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 主题思想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用“天子之怒”威胁唐雎;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矛盾在对话中得到升级;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表现出亲王色厉内荏的本来面目;写作特点1、本文以对话为主本文通过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塑造人物形象;本文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有胆有识,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2、运用对比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这种对比,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本文还恰当地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安陵君从正面来衬托唐雎;用秦王从反面来衬托唐雎;秦王的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反衬了唐雎的凛然正气、有胆有识和不畏强暴;唐雎的说话技巧:.1、言辞委婉,言之有“节”;如:“否,非若是也;”“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等语言,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2、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公输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二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以牒为械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请说之说,解释,陈说;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7、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三古今异义 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 2、虽.杀臣,不能绝也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 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6、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7、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 8、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 9、舍其文.轩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 10、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四词类活用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 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 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二、虚词的用法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从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知而不争表转折,却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三、特殊句式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2虽杀臣,不能绝守圉者也;3、倒装句1宋何罪之有宋有何罪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于鲁起4、判断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四、课文要点1、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1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2、墨子是用什么方法对付公输盘和楚王的对公输盘,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抓住这句话来做文章;用连续的否定句,断了公输盘的退路,揭示出他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使其无话可说;对楚王,墨子采用相同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用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随即连用颇有夸张意味的对比,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楚王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3、人物形象墨子:机制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阴险、狡诈;4、语言特点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富于表现力;第7段,墨子的语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15段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富饶宋国贫乏,感染力强;19—21段揭露公输盘杀机,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孟子两章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3、入则无法家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4、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二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于声发出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3、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4、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三古今异义 1、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 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今常指水塘 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4、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武器今义士兵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6、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四词类活用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 2、必先苦.其心志“苦”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痛苦; 3、劳.其筋骨“劳”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劳累; 4、饿.其体肤“饿”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饥饿; 5、空乏..其身“空”“乏”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贫困; 6、行拂乱.其所为“乱”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7、所以动.心忍.性“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8、人恒过.“过”是名词,这里是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出”是动词,这里是名词,国内、国外;二、虚词的用法1、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2、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承接3、之: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代小城寡助之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其:舍其文轩代词,他的曾益其所不能代词,他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2、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任用…,…被提拔…3、倒装句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四、课文内容要点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短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3、如何展开论证短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由“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阐明了“人和”的实质;4、语言特点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运用排比否定句,使结论有说服力;“多助”“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短文论点文章结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3、短文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作用六个人物都是都是在经受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些事例为论点提供事实论据;4、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呢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5、作者从那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难的好处正面——个人;反面——国家;论证了经受磨难的益处,继而得出孟子的治国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异同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逆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得出论点;不同之处在于,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在开头,第二则在结尾;鱼我所欲也一、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4.所识贫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二一词多义1.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2.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3.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4.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三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四词类活用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二、虚词的用法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2、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3、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得之则生就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却4、而蹴尔而与之修饰呼尔而与之修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并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5、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之:指示代词,指万钟的俸禄;妻妾之奉:之:……的;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2.省略句例句1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例句2我舍生而取义者也;四、课文分析:一第一段分为三层;首先,第一层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方法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常理为喻,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第二层作者采用道理论证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作者先从正面来论述“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作者又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进一步警醒人心,得出“由是则生而不用”是因为“有甚于生者”,就是“义”;“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是因为“甚于死者”,就是“不义”的结论;最后第三层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二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和对比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曹刿论战一.通假字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二.词类活用1.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2.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三.古今异义1.间古义:参与今义:两个物体之间;中间例句:又何间焉2.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例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安古义:养今义:平安例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4.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5.加古义:虚报今义:增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6.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例句:小大之狱7.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例句:忠之属也9.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表允许;例句:可以一战10.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四.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缘故,原因故克之所以,因此2.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3.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4.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讲信用五.常见虚词1.以:何以战介词,凭、靠必以分人介词,把必以信介词,按照可以一战介词,凭、靠2.之:肉食者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鲁国将要迎战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公将驰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登轼而望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望其旗靡,故逐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3.其:其乡人曰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的下视其辙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公问其故第三人称代词,代取胜的吾视其辙乱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望其旗靡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4.于:战于长勺在5.而:登轼而望之顺接连词,表修饰再而衰顺接连词,表承接三而竭顺接连词,表承接六.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曹刿请见;省略宾语“鲁庄公”2.又何间焉省略主语“你”3.乃入见;省略主语“曹刿”和“入”的宾语“朝”、“见”的宾语“鲁庄公”;4.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5.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省略主语“曹刿”6.可以一战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7.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谓语“鼓”二状语后置句1.战于长勺即“于长勺战”三倒装句1.何以战即“以何战”四判断句1.忠之属也;2.夫战,勇气也;3.夫大国,难测也;七.写作特色一详略安排得当;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一笔带过或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二运用对比手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作者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对比;文章开头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说明鲁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谋;然后在战争中,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临阵从容,指挥若定;因此,庄公的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与曹刿的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谨慎而又果断、冷静而又大胆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写战后“公问其故”,更显示出庄公无谋,而曹刿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突出了“论战”的主题;三运用伏笔照应的写法作者在第二段中埋设伏笔: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

九年级文言文必备

九年级文言文必备

九上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一词多义:1.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2.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就是然则北通巫峡连词,那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连词,就3.通:政通人和形容词,顺利北通巫峡动词,通向4.极:南极潇湘动词,尽此乐何极名词,尽头5.或:而或长烟一空副词,有时或异二者之为副词,或许,也许6.和:政通人和形容词,和乐春和景明形容词,和煦7.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名词,景色予观夫巴陵胜状动词,看8.一:而或长烟一空副词,全一碧万顷数量词9.空:浊浪排空名词,天空而或长烟一空动词,消遣10.而: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11.名: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词,名字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动词,给......命名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4.月色入户古义:多指门今义:住户,人家5.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6.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7.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遮盖作用的东西8.王果去墙数步古义:离开今义:往9.光鉴毫芒古义:照今义:镜子10.惊顾之间,已复为箸古义:看今义:照顾11.越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12.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一篇文章今义: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13.去国怀乡古义:国都今义:国家14.去国怀乡古义:离开今义:前往15.进亦忧古义:入朝为官今义:向前移动16.退亦忧古义:隐居乡野今义:向后移动17.沙鸥翔集古义:鸟栖息在树上今义:聚集18.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微小19.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词类活用: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的太守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特殊句式:1.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的定语“如吾两人者”后置,应为“如吾两人者闲人”(3)何数之求“之”为“求”的宾语,前置(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的状语,后置(5)多会于此“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的状语,后置(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是“庙堂”的定语,后置;“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7)吾谁与归“谁”是介词“与”的宾语,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应为“以文述”,状语后置(9)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应为“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状语后置2.省略句:(1)解衣欲睡省略主语“吾”,应为“吾解衣欲睡”(2)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应为“弟子(自)数百里(而)受业(于)仙师”(3)衔远山,吞长江省略主语“其”(4)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5)醒能述(之)以文者判断句:(1)盖竹柏影也表推测的判断句(2)环滁皆山也.......也,表判断(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表判断九下通假字:1.荀富贵,无相忘通“勿”,不要2.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通“谪”,调发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通“倡”,倡导4.卜者知其指意通“旨”,目的,用意5.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6.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7.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辩白8.于反复不宜卤莽通“鲁”,粗疏草率,冒失无礼9.必能裨补阙漏通“缺”,缺点10.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放在整数和零数之间1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通“拣”,挑选12.具答之通“俱”,完全、详尽13.便要还家通“邀”,邀请14.非死则徙尔通“耳”,罢了15.谨食之通“饲”,喂养16.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17.少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词类活用:1.大楚兴,陈胜王名词作动词,称王2.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作动词,用网捕3.皆指目陈胜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4.皆邢其长吏名词作动词,惩罚5.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作动词,坚硬的铠甲形容词作名词,锐利的武器6.夜篝火名词作状语,在夜间,修饰动词名词作动词,提着灯笼7.狐鸣呼曰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8.乃丹书名词作状语,用朱砂9.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10.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苦于,因......而受苦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12.忿恚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13.死国可乎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14.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作动词,做15.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给以好处16.以光先帝遗德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17.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木18.北定中原方位名词作状语,北上19.恐托付不效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20.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21.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22.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23.苟全性命于乱世形容词作动词,保全24.陟罚臧否形容词作动词,评论人物好坏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26.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27.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28.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29.林尽水源形容词作动词,消失30.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3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32.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名词作动词,把肉晾干33.岁赋其二名词作动词,征收赋税34.岁赋其二名词作状语,每年35.时而献焉名词作状语,到时候,指规定献蛇的时候36.而相邻之生日蹙名词作状语,一天天37.竭其庐之入动词作名词,指家里的存粮38.殚其地之出动词作名词,指地里的收成39.君将哀而生之乎形容词作动词,使......活下来40.道少半名词作动词,走,走路41.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照耀42.汶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43.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东44.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一词多义:1.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怅恨久之语气助词,无实意,起辅助音节的停留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这件事”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渔人甚异之代词,代“这种景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永州之野产异蛇的悍吏之来吾乡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问之,则曰代词,代指蒋氏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词,代捕蛇这件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词,代蛇咬后的伤势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词,代前面的话语2.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军队在途中停留3.会: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4.王:功宜为王大王陈胜王称王5.为:为屯长担任为天下唱向士卒多为用者被为坛而盟修筑不为侵官动词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介词,因为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俱为一体是众议举宠为督担任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作为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做,干故为之说写6.将: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项燕为楚将将领7.书:乃丹书帛曰名词作动词,书写得鱼腹中书书信,这里指丹书8.数:广故数言欲亡几次卒数万人几,概数词以数谏故屡次数有功多次9.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10.以:以数谏故因为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今诚以吾中炸子程公子扶苏、项燕把祭以尉首用蕲以东表时间方位的界限杀之以应陈涉来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示结果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示顺承以兴利除弊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来”,“以便”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拿,用,凭借以啮人如果而吾以捕蛇独存靠以王命聚之用,凭今以蒋氏观之根据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便以尽吾齿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咨臣以当世之事拿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时候余始循以入同“而”,表顺承,连词回视日观以西峰连接方位名词等,用法同现代汉语,连词11.与:与战谯门中和尝与人佣耕和......一起与皆来会计事全,都12.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乃行卜进行行收兵行军13.故: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扶苏以数谏故缘故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故略上报连词,所以14.上:辍耕之垄上方位名词,上面上使外将兵名词,圣上15.道:道不通道路伐无道仁道,道义16.令: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命令陈守令皆不在县令17.应:佣者笑而应曰回答宜多应者响应18.等:等死,死国可乎同样公等遇雨用在名词后面,表示数量多19.然: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吴广以为然正确,对的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然后施行这样20.欲:广故数言欲亡想,想要从民欲也欲望,愿望21.当: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正在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崖限当道者挡住22.事: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作动词,做而议事每不合名词,事情23.复:不复一一自辨再,又于反复不宜卤莽回来,回去24.于:于反复不宜卤莽介词,在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介词,从以授之于有司介词,给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介词,对,对于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介词,向还于旧都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苟全性命于乱世在吾祖死于是在余将告于莅临者给积于今六十岁矣到苛政猛于虎也比25.天下:而天下之理得矣国家以致天下怨谤也天下的人26.理: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为天下理财治理,整治27.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名词,制度,法度盘庚不为远者故改其度名词,计划度义而后动动词,揣度,考虑28.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以光先帝遗德遗留29.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30.明:以昭先帝平明之理严明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31.行:然后施行做,执行性行淑均品德,品行32.能: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33.任: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托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34.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副词,将要临表涕泣动词,面对35.所以: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的原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36.出:不复出焉出去皆出酒食拿出37.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不久38.舍:便舍船动词,离开屋舍俨然名词,房屋,房客39.中:中无杂树中间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里面40.志: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做的标记41.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遂与外人间隔于是42.向:寻向所志原来眈眈相向对着43.闻:鸡犬相闻听见闻有此人听说44.其:欲穷其林这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的家得其船他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代指渔人45.者:有蒋氏者......的人几死者数矣......的情况貌若甚戚者......的样子46.若:若毒之乎你更若役,复若赋你的貌若甚戚者好像47.已:可以已大风止,这里指“治愈”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已经48.赋:岁赋其二征收孰知赋敛之毒赋税49.入:当其租入缴纳竭其庐之入收入50.岁:岁赋其二每年积于今六十岁矣年51.甚:貌若甚戚者很,非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厉害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超过52.生:君将哀而生之乎使......活下去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54.食:谨食之通“饲”,喂养退而甘食其土之有55.毒:若毒之乎怨恨呼嘘毒疠有毒的56.悲:余悲之怜悯,哀怜余闻而愈悲悲愤,悲伤57.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代词,我其级七千有余数词,几,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58.限:越长城之限界限崖限当道者门槛皆不可限以时月限制59.有:其级七千有余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与“无”相对60.云:世皆谓之天门云语气助词,表示不大肯定的语气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雾61.日: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太阳或得日,或否阳光是日天,日子,名词62.漫: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布满其远古刻尽漫灭磨灭古今异义:1.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常常,经常2.楚人怜之古义:爱怜,爱戴今义:怜惜,怜悯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4.今亡亦死古义:逃跑,逃走今义:死亡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古义:暗地里今义:间隙6.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7.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9.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义:私下,私意,“我”的谦词10.不复一一自辨古义:再,又今义:重复11.不反复不宜卤莽古义:书信往返今义:重复1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情意真挚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13.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14.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1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16.由是感激古义:感动、振奋今义:激动、感谢1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古义:普通的百姓今义:用布做的衣服18.先帝知臣谨慎古义:严谨而慎重今义:小心慎重19.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0.后值倾覆古义:失败今义:(物体)倒下2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22.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2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24.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已婚男子对自己配偶的称呼25.来此绝境古义:与人间隔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26.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27.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28.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29.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30.则久已病矣古义:困苦不堪今义:生病31.以尽吾齿古义:岁月今义:牙齿32.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能够33.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义:到处今义:常常34.汪然出涕曰古义:眼泪流出来的样子今义:水深的样子35.至于泰安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36.是月丁未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37.复循西谷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38.戊申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39.多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特殊句式:1.省略句:(1)守丞死,乃人据陈“乃”前面省略“起义军”(2)广以为然“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3)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4)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代词“之”或“其”,指吴广(5)令辱之“令”后面省略代词“其”,指都尉(6)辍耕之垄上“辍耕”前省略陈胜(7)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句前省略主语“此”(8)无由会晤句前省略主语“吾”(9)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省略主语“陛下”(10)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省略主语: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11)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12)问所从来省略宾语: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13)黑质而白章省略主语(14)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观道中石刻省略主语“余”(1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主语“雪”,“苍山”前省略谓语“见”(16)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主语“石刻”(17)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2.判断句:(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者,......也”,表示判断句式标志(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判断句式标志(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4)此皆良实(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判断句标志(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7)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表示判断(8)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者,......也”表示判断(9)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3.倒装句:(1)祭以尉首状语后置句,“以尉首”为状语(2)诸郡县苦秦吏者,皆邢其长吏定语后置句,“苦秦吏”是“郡县”的后置定语(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介词结构后置(4)不求闻达于诸侯“于诸侯”为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5)受任于败军之际“于败军之际”是时间状语后置(6)则何如宾语前置句(7)至于泰安介词结构后置。

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集成

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集成

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集成一.通假字第21课1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贬谪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4卜者知其指意指, 通“旨”,意图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披着,穿着。

第22课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2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吗”)3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4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第23课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第24课1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挑选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二.古今异义第21课1.今亡.亦死古义:逃亡。

今义:死亡。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自,偷着。

今义:空隙。

3.卒中往往..语。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4.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5.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集会,见面等。

6.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怜惜,可怜。

7.夜篝火..。

古义:用笼子罩着的火。

今义: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8.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9.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10.号令召三老、豪杰来会计..事。

古义:动词“会”与“计”的连用,聚会商议。

今义:管理财物的人员。

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古义:编次。

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第22课1.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只是今义:不弯曲2.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3.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4.夫.专诸之刺王僚古义: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轮,不译。

今义:丈夫5.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今义:徒弟第23课1遂用猖蹶..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2时人莫之许.也古义:承认,今义:允许,赞许3此人可就.见古义:接近,靠近,今义:多用作连词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可以把(它),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字词归纳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字词归纳

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字词归纳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 :通“谪”,强迫守边。

《陈涉世家》2.为天下唱“唱” :通“倡”,首发。

《陈涉世家》3.固以怪之矣“以” :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 :通“披”,穿。

《陈涉世家》5.故不错意也“错” :通“措”,放。

《唐睢不辱使命》6.仓鹰击于地上“仓” :通“苍”,青色。

《唐睢不辱使命》7.欲信大义于天下“信” :通“伸”,伸张。

《隆中对》8.自董卓已来“已” :通“以”。

《隆中对》9.是以先帝简拔以“简” :通“拣”,挑选。

《出师表》10.必能裨补阙漏“阙” :通“缺”,缺点。

《出师表》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名词作动词):下雨。

2.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A夜B篝火。

A(名词用作状语):在夜晚B(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4.卒中往往语,皆A指B目陈胜。

(名词用作动词):A用手指;B用眼睛示意。

5.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

B锐利的武器。

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A(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B(名词作动词):称王7.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似的。

8.天下苦秦久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以……为怪。

10.忿恚尉,令辱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11.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12.请广于君。

(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扩大。

13.轻寡人与。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

14.(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

(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个人。

15.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16.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名词作动词):A用箪盛;B用壶装。

17.先主器之。

(名词作动词):器重。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汇总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汇总
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皆朝于齐

名词用作动词,朝见
以光先帝遗德

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
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
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展
此皆良实
良实
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
优劣
形容词用作名词,
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
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山行六七里

名词用作状语,沿着山路
《醉翁亭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故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名之者谁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湖心亭看雪》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案件
监管犯人的地方(监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二次
又一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讽谏,用含蓄的话进行规劝
讽刺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明日
次日,第二天
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明日徐公来

指责
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能面刺寡人者
谤讥
议论
诽谤嘲讽
能谤讥于市朝
开张
扩大
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归纳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归纳(九上)
陈涉世家
一、通假字
1.将军身被坚执锐。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4.发闾左適戍渔阳:
二、古今异义(只写出古义)
1.会天大雨:.
2.卒中往往语:..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5.将军身被坚执锐:.
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三、一词多义
1、之①辍耕之垄上:②怅恨久之: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二世杀之:
⑤何陋之有:⑥无丝竹之乱耳:
2、当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②不当立③当此时
3、以①扶苏以数谏故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③固以怪之矣
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⑤以激怒其众
4、然①吴广以为然②然足下卜之鬼乎
5、数①扶苏以数谏故②卒数万人
6、书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②得鱼腹中书
7、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8、道①道不通②伐无道
9、等①等死,死国可乎②公等遇雨
10、故①扶苏以数谏故②广故数言欲亡
11、将①上使外将兵②项燕为楚将③陈胜自立为将军
四、词类活用
1.失期,法皆斩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
3.上使外将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5.固以怪之矣 6.将军身被坚执锐...
7.忿恚尉 8.皆指目陈胜 9.尉果笞广 10.置人所罾鱼腹中.....五、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2.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征发,调发)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倡导)4.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目的,用意)5.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6.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通“欤”,吗)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9.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才)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苍鹰,猛禽)11.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1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13.自董卓已来(“已”通“以”)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阙”通“缺”,缺点)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二.双音节古今异义古义今义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到处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商议指管理财务的人员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这样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把表示许可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到达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失败凶狠而放肆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连词,表承接关系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商店等开始营业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深切地憎恨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13.臣不胜受恩感激感动激奋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三.词类活用1.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2.狐鸣呼曰(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6.陈胜王(王,名词动词,称王)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8.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9.请广于君(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12.保其岩阻(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14.身率益州之众(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16.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23.亲贤臣,远小人(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25.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26.临表涕零(涕,名词作动词,流泪)四.一词多义1.兵(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2.长(1)身长八尺(身高)(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3.称(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4.出(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5.次(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6.存(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7.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8.发(1)可怜白发生(头发)(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3)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发)9.分(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10.好(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2)外结好孙权(友好)11.计(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13.尽(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14.举(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15.立(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16.临(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17.论(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18.明(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19.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20.谋(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21.起(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22.塞(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23.善(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25.胜(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26.食(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2)卒买鱼烹食(吃)27.使(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28.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29.数(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30.王(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31.亡(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32.为(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33.谓(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为)34.效(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35.信(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36.兴(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37.行(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38.许(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39.言(1)愿诸君勿复言(说)(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40.遗(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42.遇(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43.远(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44.忠(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九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知识归纳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起于鲁出发,动身2、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3、再拜拜了两次4、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5、然胡不已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九上语文复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九上语文复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九上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汇总一、通假字。

1、適戍渔阳九百人適:“谪”,被贬外调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3、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4、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5、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6、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7、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8、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9、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10、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11、自董卓以来(已,通“以”)二、古今异义。

1、往往:古义到处;今义常常,经常。

2、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今义十六或十七。

3、豪杰:古义有声望或者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4、会计:古义集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5、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亡。

6、又间令吴广:古义暗地;今义中间。

7、“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8、“非若是也”(是:古:这样;今:判断动词)9、“休祲降于天”(休:古:吉祥;今:休息)10、“虽千里不敢易也”(易:古:交换;今:容易)11、“长跪而谢之曰”(谢:古:道歉;今:感谢)12、将军宜枉驾顾之古:拜访今:照顾13、凡三往古:总共今:平凡14、孤不度德量力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孤立1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大概今:危险16、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一天天今:太阳17、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可以把今:可能,能够,许可18、利尽南海古:南方近海的地方今:指中国南海1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用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20、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为仇恨21、臣本布衣。

古义:指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22、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今义:言行恶劣23、)由是感激。

古义:感动激愤今义:感谢24、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25、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6、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比喻奔走效劳今义:驱赶、奔跑三、词类活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两册文言文的知识点归纳《陈涉世家》一、字意(1)通假字1.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2.为天下唱。

(唱通倡)3.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二、词语归类(1)实词总结为①作,当。

“若为佣耕。

”②担任。

“为屯长。

”③是。

“号为张楚。

”④作为。

“为天下唱。

”⑤制,建造。

“为坛而盟。

”行①(háng)行列。

“皆次当行。

”②做,进行。

“乃行卜。

”③行进,行军。

“行收兵。

”次①编列。

“皆次当行。

”②停留,驻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当①值,承担。

“皆次当行。

”②应该。

“不当立。

”③在,正当。

“当此时。

”举①起事,发动。

“举大计”。

②立。

“死即举大名耳。

”(2)虚词总结之①往。

“辍耕之垄上。

”②助词。

“怅恨久之。

”③的。

“鸿鹄之志。

”④代词。

“二世杀之。

”(代人)“然足下卜之鬼乎!”(代事)“皆下之。

”(代地方)以①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

”②认为。

“或以为死。

”③把。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④用。

“以激怒其众。

”⑤表界限。

“徇蕲以东。

”⑥已经。

“固以怪之矣。

”也①表判断。

“吾闻二世少子也。

”②表诘问。

“何富贵也?”乃①于是,就。

“陈胜吴广乃谋曰。

”②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固①本来。

“固以怪之矣。

”②必定。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而①表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表前后是承接关系。

“夺而杀尉。

”③表前后是方式与目的关系。

“为坛而盟。

”④表前后部分在时间上有先有后。

“收而攻蕲”。

三、翻译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四、问题1、表现陈涉年轻时就有非凡抱负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有什么作用?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

九上文言文复习

九上文言文复习

九上文言文复习21 陈涉世家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3.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4.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二.古今异义词1.今亡.亦死(古义:逃走。

今义:死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自,偷着。

今义:间隙,空隙)3.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常常)4.将军身.被坚执锐(古义:亲自,自己。

今义:人或动物的躯体)5.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正赶上。

今义:集会,见面)6.楚人怜.之(古义:爱戴。

今义:怜惜,可怜)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古义:如果。

今义:诚实,诚心诚意)8.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火,用篝火装作“鬼火”。

今义:篝火晚会)9.藉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

今义:常用作表示次序)10.等.死(古义:同样。

今义:等待)1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表分数的约数,十分之六或十分之七。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12.比.至陈(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13.与皆来会计..事(古义:聚会议事。

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三.词类活用1.法.皆斩(名词做状语,按照法律)2.上使外.将兵(名词做状语,在外面)3.乃丹.书(名词做状语,用朱砂)4.大楚兴,陈胜王.(名词做动词,称王)5.狐.鸣呼曰(名词做状语,像狐狸鸣叫一样)6.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7.尉果笞.广(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8.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铁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武器)9.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10.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11.忿恚..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12.固以怪.之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13.此教我先威.众耳(名词用作动词,威服)三.一词多义:①②③④⑤1.之:①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动词,到,去,往)③怅恨久之.(音节助词,无义)④二世杀之.(代词,扶苏)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2.上:①辍耕之垄上.(上面)②上.使外将兵(皇帝)3.应:①佣者笑而应.曰(回答,答应)②宜多应.者(响应)4.次:①吴广皆次.当行(编次)②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扎)5.行:①皆次当行.(行列,队伍,háng)②乃行.卜(往,去,xíng)③行.收兵(走着,xíng)6.以:①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动词,认为)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介词,把、用、拿)④固以.怪之矣(副词,通“已”,已经)⑤以.激怒其众(连词,用来)7.会:①会.天大雨(适逢,正赶上)②与皆来会.计事(聚会,集会)8.道:①道.不通(道路)②伐无道.(道义)9.数:①扶苏以数.谏故(屡次,多次)②数.日(几)10.故:①扶苏以数谏故.(缘故)②广故.数言欲亡(故意,特意)11.将:①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②项燕为楚将.(将领)12.然:①吴广以为然.(是的,对的)②然.足下卜之鬼乎(可是,然而)13.书:①乃丹书.帛曰(动词,写)②得鱼腹中书.(名词,字条,书信)14.为:①若为.佣耕(wéi,做)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wéi,判断动词,认为)③为.天下唱(wèi,向)④士卒多为.用者(wèi,被)⑤为坛而盟(wéi,做,修筑)15.乃: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判断动词)②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16.令: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动词,使,派,派遣)②令.辱之(动词,使,让)③召令.徒属(动词,命令)陈守令.皆不在(名词,县令)17.所:①置人所.罾鱼腹中(特殊的指示代词,……的东西)②之次所.旁祠中(地方,处所)18.指:①卜者知其指.意(意图)②皆指.目.陈胜(指指点点)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归纳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归纳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归纳《陈涉世家》1、通假字 ①苟富贵,无.相忘 “无”同“毋”,不要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 “谪”同“谪”,征发,调发 ③为天下唱. “唱”同“倡”,倡导 ④固以.怪之矣 “以”同“已”,已经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同“披”,穿着 2、古今异义词①借.第令毋斩 ②借第.令毋斩③戍死者固十六七... ④会.天大雨 ⑤今亡.亦死⑥楚人怜.之⑦与皆来会计..事⑧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③将 ④然⑤指 ⑥等⑦行 ⑧王⑨以 ⑩书古:即使,假设今:表示借出或借入 古:仅今:常用来表示次序古:十分之六或七,表示分数的约数 今:十六或十七,表示整数的约数 古:适逢,恰巧遇到今:会议,开会古:逃跑。

逃亡 今:死亡 古:爱怜 今:可怜 古:聚会商议 今:指管理财务的人员今:空隙 上使外将兵 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 将领 吴广以为然 正确,对然足下卜之鬼乎 可是,然豁然开朗 ……的样子卜者知其指意 将领 皆指目陈胜 用手指 等死,死国可乎 同样公等遇雨 诸位 皆次当行 行列 乃行卜 去 行收兵 一路上陈胜王 称王 功宜为王 皇帝 扶苏以数谏故 因为 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把 固以怪之矣 “以”同“已”,已经 以激怒其众 以便,用来乃丹书帛曰 写 得鱼腹中书 字条 古:暗中,暗地4、词类活用 ①此教我先威.众耳 形→动,树立威信 ②乃丹.书帛曰 名→状,用丹砂 ③陈胜王. 名→动,称王,为王 ④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动,用网捕 ⑤夜篝.火 名→动,用笼子罩 ⑥狐.鸣呼曰 名→状,装作狐 ⑦皆指目..陈胜 指,名→状,用手指 目,名→动,用眼睛看 ⑧忿恚..尉 使动用法,使……恼怒 ⑨固以怪.之矣 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认为……奇怪 ⑩尉果笞.广 名→动,用竹板打 ⑾为坛而盟. 名→动,盟誓 ⑿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名,铁甲 锐,形→动,武器 ⒀法.皆斩 名→状,按……法律 ⒁上使外.将兵 名→状,在外面 5、文言句式 判断句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一.通假字1.敬富贵,无相忘。

(“ 无” 通“ 毋” ,不要2.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 通“ 谪” ,征发,调发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 通“ 倡” ,倡导4.卜者知其指意(“ 指” 通“ 旨” ,目的,用意5.固以怪之矣(“ 以” 通“ 已” ,已经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通“ 披” ,穿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 通“ 欤” ,吗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 通“措” ,放置9.岂直五百里哉(“ 直” 通“ 只” ,仅仅,才 10. 要离之刺庆忌也, 仓鹰击于殿上(“ 仓” 通“ 苍” , 苍鹰, 猛禽11.寡人谕矣(“ 谕” 通“ 喻” ,明白1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通“ 伸” ,伸张 13.自董卓已来(“ 已” 通“ 以”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 通“ 又”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 通“ 缺” ,缺点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 通“ 拣” ,挑选二、一词多义1、与①尝与人佣耕 , 每与臣论此事(同,和②与皆来会计事(一起③轻寡人与 (同“欤” ,相当于“吗”④与臣而将四矣(y ù, 加 ----加2、之①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到…… 去②怅恨久之 (凑足音节,无实义③鸿鹄之志, 天子之怒, 智能之士, 平明之理 (结构助词, 的④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⑤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指这件事⑥固以怪之矣(指鱼腹藏书⑦时人莫之许也(“之”作宾语前置,代词,代上文的自比⑧孤之有孔明(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3、而①佣者笑而应曰,长跪而谢之曰,可计日而待也(连词,表修饰关系②夺而杀尉,为坛而盟,挟天子而令诸侯, (连词,表顺承关系③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而君逆寡人者,挺剑而起, 而其主不能守,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而中道崩殂, (转折连词,但是④则名微而众寡(连词,表并列4、应①佣者笑而应曰(回答②宜多应者,杀之以应陈涉(响应5、若①若为佣耕(你②非若是也(如,像③若士必怒, 若跨有荆、益,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若无兴德之言, (假如,如果6、为①若为佣耕,俱为一体(是②为屯长,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当③为坛而盟(修筑④功宜为王(称作⑤以君为长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当做⑥好为《梁父吟》 (唱⑦谓为信然(是⑧以弱为强者(变为⑨贤能为之用,士卒多为用者(被⑩为忠善(做7、会①会天大雨(适逢,正赶上②与皆来会计事(集会③东连吴会 (ku ài ,指会稽郡8、道①道不通(道路②中道崩殂(中道 ---中途③以咨诹善道 (道理9、乃①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丹书帛曰, (于是,就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③凡三往, 乃见;羽、飞乃止(这才10、等①等死,死国可乎(同样②公等遇雨,关羽、张飞等不悦,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物的名词后,表示多数或列举未尽 11、以①扶苏以数谏故(因为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咨臣以当世之事(介词, 把,用,拿③吴广以因为④固以⑤以激怒其众, 以咨诹善道(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 ⑥祭以尉首, 以大易小,以头抢地尔(用⑦将兵徇蕲以东(用在“东”前,表示方位的界线 ;受命以来 (表示时间的界线⑧杀之以应陈涉,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以光先帝遗德,悉以咨之, 以告先帝之灵, 以彰其咎(来是以 (因为先帝简拔以 (来遗陛下⑨而安陵以 (凭借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 (因为有先生也⑩以弱为强者(从 -----?⑾此可以为援, 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⑿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所以 ---用它来,拿它来⒀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可讲作“而”⒁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连接因果两个分句,可译为“以致”12、将①(率领, 带领,带兵②项燕为楚将, (大将,将军③与臣而将四矣(将要④出郭相扶将 (扶,持13、数①扶苏以数谏故(屡次②数有功(多次③广故数言欲亡(几次 ;卒数万人, 数日(几④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不可胜数 -----胜:尽。

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

14、者①宜多应者 ,卜者知其指意,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的人②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以弱为强者 ,非惟天时(代词,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③陈胜者 ,阳城人也(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15、然①吴广以为然 (是的,对的②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志犹未已, 然操遂能克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但是③虽然, 谓为信然 (这样,如此④秦王怫然怒(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16、王①陈胜王 (名词作动词,为王,称王②功宜为王 (帝王17、间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期间③又何间焉(参与④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地18、素①吴广素爱人(向来,一向②天下缟素 (没染色的绢,这里指丧服19、故①广故数言欲亡(故意②故不错意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五月渡泸(所以 20、令①令辱之(使②召令徒属曰,挟天子而令诸侯(号令③藉第令毋斩(假使,假若④乃令符离人葛婴(命令⑤陈守令皆不在(县令21、其①以激怒其众,保其岩阻(那,那些②皆刑其长吏(他们的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助词,加重语气④而其主不能守(它的,指荆州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代词,他⑥以彰其咎(他们的22、比①比至陈(等到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比拟,认为和……一样③曹操比于袁绍(比较23、使①安陵君因使 (派遣唐雎使 (出使于秦②使内外异法也(使,让24、谓①谓唐雎曰(告诉,对……说②谓为信然(说③君谓计将安出?(认为25、徒①亦免冠徒跣(动词,光着②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26、夫①此庸夫之怒也(名词,成年男子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无实义27、于①受地于先王(介词,从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何至于此(介词,到③仓鹰击于殿上,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介词,在28、欲①广故数言欲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欲报之于陛下也(想要②从民欲也(愿望29、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30、书①乃丹书帛曰(写②得鱼腹中书 (字条,写有字的绸条三、词类活用1.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2. 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3.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4. 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5.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6. 陈胜王 (王,名词动词,称王7. 广故数言欲亡, 忿恚尉 (忿恚,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 恼怒8.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 形容词作名词, 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9. 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10.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1. 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 (缟素, 名词作动词, 穿孝服 12. 保其岩阻 (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13. 荆州北据汉、沔, 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 (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14. 身率益州之众 (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 15.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 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16. 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7. 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18.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19.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 形容词作名词, 邪恶的事情20. 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21.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作名词, 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22. 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23. 亲贤臣,远小人 (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24.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 动词作名词, 效力的机会,任务25. 攘除奸凶 (奸凶, 形容词作名词, 奸邪凶顽的敌人 26. 临表涕零 (涕,名词作动词,流泪四、古今异义古义今义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到处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商议指管理财务的人员3. 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这样表转折关系的连词4.以君为长者 ,故不错意也德行高尚的人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把表示许可6.遂用猖蹶, 至于今日到达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7.遂用猖蹶 ,至于今日失败凶狠而放肆8.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从此连词, 表承接关系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用来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商店等开始营业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和遗憾深切地憎恨12.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感动激奋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