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风格理论回顾与新进展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杰罗姆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杰罗姆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杰罗姆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杰罗姆·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心理学中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揭示人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过程。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是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学者,他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文化和社会经验对于认知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认知发展理论概述认知发展理论是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变化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关注儿童的认知能力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研究者试图了解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并探索这些规律的原因及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1. 文化的作用布鲁纳认为文化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

他强调了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

个体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和参与,逐渐接收和理解文化中的知识、观念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2. 诱导与发现布鲁纳提出了“诱导与发现”两种认知方式的概念。

诱导是指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习者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而发现是指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布鲁纳认为,诱导和发现在认知发展中起着互补和促进的作用。

3. 叙事的重要性布鲁纳强调了叙事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叙事可以将松散的知识和经验整合为有意义的故事,有助于个体理解和记忆信息。

叙事还有助于个体构建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认同感,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成长。

三、文化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应用布鲁纳的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1. 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基于文化认知发展理论,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通过启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利用故事和情境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支持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发展认知能力等。

认知理论及发展史

认知理论及发展史

认知理论认知发展的理论建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认知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初,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40年代末,由于各门学科的迅猛发展,产生了科学间横向联系的需要,这种需要推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诞生,在5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此时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

美国心理学家奈赛尔1967年发表的《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目前关于认知的性质和发展,最有影响并且相对完善的观点主要有四种,即:1、皮亚杰的观点2、信息加工论3、新皮亚杰主义4、社会文化观1、创造性的开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将人类认知视为复杂有机体之于复杂环境的一种具体的生物适应形式。

他以同化—顺化的模型来描述认知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认知系统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所经历的发展变化。

他的人类认知系统模型,强调内在认知和外在环境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或协调,两个因素对知识建构的发展、智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关注认知发展过程:信息加工观一些发展学家不满于诸如同化和顺应等皮亚杰的观念所揭示的儿童认知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探索,提出信息加工观。

信息加工论将人类心智设想为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这个系统在某些方面类似于数字计算机,处理或加工来自环境或已经存储在系统内的信息。

信息加工理论常用——信息加工限制、信息加工速度和信息加工容量等——基本概念解释认知发展。

比如:加工速度的不断提高和加工容量的不断增长,推动了儿童的认知加工能力的发展。

3、对皮亚杰主义和信息加工观融合的尝试:新皮亚杰主义新皮亚杰主义者是一群研究者,他们持有与皮亚杰相同或相近的发展观,但在处理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些问题时,采取了某种更灵活的态度,采纳了许多信息加工理论的一些观念。

新皮亚杰主义者,把儿童比作问题解决者,认为认知发展好比是一系列功能不断强大的问题解决程序的更新,由此导致儿童理性认识的功效日益强大。

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

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

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摘要认知风格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认知风格理论,并从单一的划分维度发展到多维度综合理论。

而认知风格的应用也从教育领域扩大到了职业等其他领域,从而有了更广阔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认知风格,思维风格,心理自我管理。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

认知风格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智力与人格一直是心理学家十分关注的两种重要的心理现象。

人作为一个整体,其人格与智力两方面始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我们在观察一个人、分析一个人的时候,也应当将人格与智力结合起来考虑。

于是,智力与人格的研究者在寻求它们之间联结的界面。

心理学家看到了将智力与人格结合起来的必要,认知风格就恰恰提供了一种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的中间变量,它在智力与人格之间构建了一座桥梁。

过去我们仅仅将能力作为对学业成就进行预测的指标,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两个智力水平相同的学生却表现出不同的学业成就。

例如,由于学生的认知风格的不同,可能会导致他们不同的兴趣或偏好,会使得他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表现。

Kagan发现,一个具有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学生可能由于他的马虎、不认真的倾向而导致较低的学业成绩,这种情况超出了智力或能力所能解决的范围。

Witkin认为,一个场独立性差的孩子,可能由于他不能将自己与知觉的环境分离开来,这样他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障碍。

另外,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偏好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风格,将对教学更为有利。

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否相匹配,也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正确评价[1]。

由于认知风格不直接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且独立于人格特质,它能较好地预期人们的兴趣、学科偏好及成绩,并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引起了众多心理学家的兴趣。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概要

起源:20世纪 70年代,美国心 理学家布鲁纳提
出“认知发现 说”,认为学习 的实质是主动地 形成认知结构。
发展:20世纪 80年代,认知心 理学成为主流心 理学,强调学习 者主动从自身内
部建构知识。
深化:20世纪 90年代,社会 认知心理学出 现,研究人类 社会行为背后 的认知过程。
新进展:21世纪 初,社会认知心 理学研究领域不 断扩大,涉及人 工智能、神经科 学等多个领域。
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 和分析被试的反应和行为,以探究 社会认知心理学的规律和机制。
观察法:通过观察被试在自然环境 中的行为和反应,以探究社会认知 心理学的规律和机制。
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源自添加标题添加标题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 被试对社会现象、人际关系等方面的 认知和态度,以了解社会认知心理学 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消费者行为研究:社会认知心理学帮助理解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和心理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品牌建设:通过社会认同原理等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建立品牌形象和声誉,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 度。 广告创意与设计:利用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广告内容和形式,提高广告效果。
销售促进:利用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设计更具针对性的促销活动和营销手段,提高销售业绩和市场占有率。
心理画像:利用社会认知心理学原理,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画像,辅助破案。 证人证言评估:研究证人记忆和认知偏见,提高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犯罪预防:了解犯罪动机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为预防犯罪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矫治和康复: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和康复,降低再犯罪率。
促进文化理解和尊 重
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特定个体或群 体的深入研究和剖析,以探究社会 认知心理学的规律和机制。

认知风格研究综述

认知风格研究综述

认知风格研究综述——理论模型与应用研究摘要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witkin开创了现代认知风格的研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认知风格理论,并在知觉、思维、学习等众多领域中做了大量的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工作。

本文章旨在回顾前人研究历程,总结不同取向的认知风格模型及分类,对认知风格测量工具加以介绍,并引入基于神经科学的认知风格的研究。

最后介绍现代认知风格的应用领域里的研究,并对认知风格研究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认知风格个体差异学习风格思维风格1 引言所谓认知风格,就是描述个体如何获得知识,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的方式,也就是认知和概念化。

具体来说,认知风格影响着我们获得信息、储存信息、应用信息的方式,表现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时候,就是一种习惯化的心智行为和策略选择上。

因此,认知风格是一种稳定的、持久的人格和动机因素,影响着我们态度、价值观、社会互动等多方面内容。

认知风格的起源来自我们对个体差异的研究。

早期的个体差异研究大多集中在学习能力的研究上,随后由于心理测量运动,研究者们又将个体差异的范围缩小在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测量人们的智力差异上。

因此,所能被量表测出的聚合性的思维一时被人们所重视,而发散性的思维却被忽略。

直到1965年,Guiford 通过对一些列认知操作的测量,第一次提出了既包含发散性思维又包括聚合性思维的智力模型,而发散性思维也第一次被人们认为与创造力思维有关,而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也被认为是同一维度的两极对立。

从此至今,所有关于认知风格的分类也都具有两极化特点。

虽然是Guiford第一次提出两极化的思维方式,开创了关于认知风格的研究,但“认知风格”这个概念却是由Witkin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

他对认知风格的概念定义是指个体知觉环境刺激和组织、使用信息方式上的个体差异。

同时,他于40年代进行的空间定向和垂直知觉的经典实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认知风格结构模型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和发展

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和发展

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认知科学是一门涵盖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知觉、思维和行为等认知过程。

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认知科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如今,人们对于认识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更加深入地探究,总结出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和发展。

一、感知的生理机制从传统心理学的感知理论到认知科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的感知误差和特异性,从而提出了许多感知模型,其中最被广泛接受的是直接模型和反馈模型。

直接模型认为,感知的生理机制是一系列的处理过程,从感觉器官到大脑,其结果是一个“内在表象”,即人类所感知到的真实世界的仿真图像;而反馈模型则认为,这些对外界现象的观察是由人脑和身体最初的反应所引起的,并进一步影响人脑和身体的个体内部感知。

现在,感知的生理机制已经得到了更深入的探究,通过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和成像技术,人们开始了解大脑是如何处理感知信息的,同时也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了一些类似感知和判断的算法。

二、学习和记忆的机制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试图揭示学习和记忆的机理。

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经验积累和经验总结对人们的认知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认知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大脑是如何处理学习和记忆的信息的。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记忆,包括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感性记忆和概念记忆等。

此外,通过对皮质新总群中大量神经元的显示,科学家尝试着解释记忆是如何储存的,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等问题,为人类交往、文化传播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三、情绪和行为的关系情绪和行为的关系是认知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情感是人类智力和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控制人类思考和行为的一个力量。

情绪是一种对外界刺激和内心事件的反应模式,其涉及生理反应和情感经验的综合体。

情绪伴随着思考、判断和选择等认知过程。

人们通过情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方式,同样,在认知过程中不同的情感也会造成不同的行为结果。

认知风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认知风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型和理 论 , 但是 由于概 念 和术 语的 不一 致 和缺 乏 可靠 而有
型还 有 K gn的概 念速 度模 型 , 出慎思— — 冲动 的认 知 aa 提 风 格维度 , 由熟 悉 图形 匹配 测 验来 评 估 ( F T K — 一般 M F ,a gn 16 ) M F 的信度 一 般 , Wi i a ,94 , FT 与 t n的场 独立 性 一场 k 依存 性 、 i r 分 析一 整 体 信 息 加 工 模 式 显 著 相 关 。 Mn 的 e G io ufd的 思维 风 格 模 型 , 出聚 合一发 散 ( ovr r d lr 提 C ne e .i gs . vr r) 知风格 维度 。 , ee 认 gs 。 个体 的聚合思 维一发 散思 维 倾 向一 般是从 不 同的测 验成 绩 中推 导 出来 的 , 其评 估 一般 通过要 求被试 产 生 多种 答 案 的开放 式 测 验来 进 行 。发 散思维 、 合 思 维 与 创 造 性 的关 系 是 一 个 研 究 的热 点 。 聚 K ̄ n i 的决策 和 问题解 决 风格模 型 , 出适 应一 创新 ( d— o 提 Aa
从 2 世纪 5 0 0至 8 0年代 , 知风格 的研究 经历 了从 繁 认 荣走 向衰落 的过程 。繁荣 的一个标 志是认 知风格 研究文 献 的增 多和认 知风格 理论模 型及测 验工具 不断提 出 。
1 早期 的认知风 格模型 。 .
风格的人习惯 以视觉图像的方式表征信息和解决问题 , 而 语词风格的人则习惯 以抽象 的语言表征信息和解决 问题。
维普资讯
20 0 8年 3月
江苏教 育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u a o aguIstt f d ct n( oi ce c ) or l f ins tueo u a o S c l i e n J ni E i aS n

认知风格理论回顾与新进展

认知风格理论回顾与新进展
问题。 这些研 究为后期的认 知方式研究奠 定了 错 误较 少 ,后者 则 是反应 迅速 而错 误 较 多 。 的加工方式的特征。 深厚的理论基础。
1 9 6 0年 , 布 罗弗 门研究指 出, 概念型的个 体在
2 、 认知 风格研 究的三种取 向。2 0 世 纪下
1 、 根 据认知 的知 觉方式, 将认知风格分 为 问题 情境中能面对众多 的条件 , 把 握住 问题的 半 叶, 能力和 智力研究在解释个体 差异 上遭受 场依存型一场独立型 、 拘 泥型一变通型 。美 国 关键 , 形成一 定的概念 性认识 ; 知觉型 的个体 挫折 , 认知心理学家对认知风格 的兴趣逐渐增 心理学家 Wi t k i n和 A s c h 在垂直视知觉 的研 究 只能凭知觉看到 问题 的表 面, 对 问题的理解仅 强。 S t e r n b e r g 即是其 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1 9 9 7 认为场 独 性 的人在 信息加 工中对 内在参照 限于知觉水平。 有较 大的依赖 倾 向,他 们的心 理分 化水平较 年, G r i g o r e n k o 和S t e r n b e r g 对诸 多认知 风格理 4 、根据认知的逻辑推理 方式将认 知风格 论进行 了分类 ,认为它们可 以纳入 三个类别 ,

认知风格 的早期理论
在认知方式的早期研 究中, 研 究者倾 向于 描述个体对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问题的反 稳定、 最不易改变的特征。中层是信息加工风 以认知 的某一 具 体过程 或维度 为基 点去探讨 应速度的差异。 沉思型者总是谨慎地检查完各 格或认知风格, 它受人格因素的制约, 受环境 认知方式 问题 。从研究 方法j 一 看, 侧重应用分 种假 设, 确定没有其他情况 时才给 出答案 。冲 影 响可 以改变 , 该层 比最外层 稳定 , 但 仍 能被 析的方法 , 几乎认知 的每 一具体过程: 知觉 、 记 动 型者 则对 问题 未予 以通 盘考虑 时便匆 忙给 学 习策略加 以修改 。 它处在基本人格水平的个 忆、 思 维、 问题 解决等 都有学 者研究过其 方式 出了问题的答案。 因而前者表现为反应较慢而 体差异和学习环境的交叉上, 是个体处理信息

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与贡献

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与贡献

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与贡献摘要:对近年来认知发展的研究趋势做了分析,指出受认知科学和新皮亚杰主义的影响,认知发展研究呈现出较为综合的研究趋向。

认为注重创立理论和概念体系对于认知发展的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认知发展;认知科学;新皮亚杰主义一旦步入认知发展这一领域,人们就不能不提到皮亚杰这位享誉全球的心理学家。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被誉为所有认知发展理论中最有见解和解释力的思想,是发展和教育心理领域里的里程碑。

然而,由于认知科学和逻辑学的发展,以及当前关于学习和教学的研究,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批评和挑战,20世纪60年代以前盛行于西方的皮亚杰认知理论如今表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以新近的认知模型或逻辑形式为根据指明了认知发展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对人类认知发展做出了新的解释。

一、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趋势1.认知科学倾向认知科学家根据自己对心理如何工作、成长的解释原则,提出了新的心理隐喻,把认知发展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知识自身变成与之相同的信息,智力是一个信息加工和管理过程。

信息加工观把人类认知看作是信息的筛选、译码、储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重视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如何输入信息、储存信息和处理信息。

到后来随着神经网络观,即平行加工观(PDP)的兴起,信息加工观开始让位于PDP模型,后者认为人类只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知识并不是信息的储存和提取,而是永远变化的“文本”(text),学习是对已获得知识的再评价和再建构的过程。

在PDP模型中,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经验所允许的充分指标,而经验却是。

这两种模型在认知建构上有不同的观点,对人类学习持不同见解。

而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认知是通过环境的一个双向建构过程,其机制是:同化、顺化、平衡。

上述两种认知观在解释人类认知的发展上各有千秋,因此研究者试图把这两种不同的甚至是似乎不相容的观点在学习和教学上予以整合,因而就出现了关于新概念存在必要性的估计问题。

在按信息加工模型描述认知发展时,认知主义者和发展心理学家似乎没有看到统治人类认知的自身调整原则(selfmodifying principle),但PDP模型没有误导人们提出像信息加工观那样“固定”的认知发展观。

认知风格对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认知风格对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认知风格对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引言人们的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时所倾向的方式和偏好。

它涵盖了个体在收集、处理和记忆信息时的偏好、特点和习惯。

认知风格对个体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认知风格与学习、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发展和提高这些能力。

认知风格与学习能力认知风格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认知风格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通过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个体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从而提高学习效能。

根据David A. Kolb的经验学习理论,他将认知风格分为四种:快速上手型、观察思考型、推理型和试验型。

快速上手型的人更喜欢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他们喜欢实践和动手,并通过实际经验来获取知识。

观察思考型的人更注重信息的观察和反思,他们喜欢从事观察和思考的活动。

推理型的人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来学习,他们喜欢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理论和逻辑的思考。

试验型的人更喜欢进行实验和勇于冒险,他们在学习中更注重实验和尝试的过程。

每种认知风格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快速上手型的人在实践中能够快速掌握技能和知识,他们善于运用实践中的经验和技术。

观察思考型的人在信息的获取和整理方面具有优势,他们善于分析和反思,能够深入理解问题。

推理型的人在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具有优势,他们善于分析和推理。

试验型的人在创新和冒险方面具有优势,他们愿意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

针对不同的认知风格,教育者和学习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于快速上手型的学习者,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

对于观察思考型的学习者,应提供更多的信息展示和学习材料,让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学习。

对于推理型的学习者,应提供更多的逻辑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活动,让他们能够通过推理和分析来学习。

对于试验型的学习者,应提供更多的实验和创新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尝试和冒险来学习。

认知风格与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创造新想法和发展新领域方面的能力。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根据以上论证,模拟论者认为,使用这种“心理模 拟”的模式,就没有必要具有一种“理论“来理解 他人的心理状态。儿童需要做的一切仅仅是想象: 他们正在体验他人具有的信念和愿望。因而他们不 必乞求于一种理论框架来解释和预测行为。一旦从 事模拟的能力得心应手,任何随后的发展都是逐渐 更强有力的模拟的结果。随着儿童想象能力的提高, 他们更能够根据他们自己对世界的知识进行回想, 以便模拟那些与他们自己渐渐不相似的心理状态。 到4岁时,他们能解决“误信念”的标准测验,因 为他们能模拟或想象那些他人会信以为真的虚拟事 态。这样,在3岁与4岁之间的明显差别,不是被看 做心理概念的某种戏剧性转换,正俊正像理论论者 所认为的那样,而相反是看做一种利用不断准确的 模拟的能力。


皮亚杰的几个核心概念是:
(1)“自我中心主义”:无论是动作自我中心还是言语自我 中心,都表明儿童无意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一 概念现演变为“观点采择”。 著名的“三山实验”。 (2)目的论:皮亚杰观察表明,儿童特别喜欢追问现象方 面的原因,在成人看来这此现象是偶然的,而对儿童来说, 却追根究底,要求得到最后解释,从而表现为几乎普遍的 “目的论”。 (3)“实在论”:这是由于幼儿不能区分心理的东西与物理 的东西的缘故。 (4)“泛灵论”:幼儿认为凡是运动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有意识的。 (5)“人为主义”: 儿童对事物的起源问题的问答带有系 统的人为主义。 皮亚杰又把以上几种情况称为“前因果性”。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的早期研究 皮亚杰是这—”儿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的 开创者。 自1923年开始,他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 (1923)、《儿童的判断与推理》(]924)、 《儿童的世界概念》(1926)、《儿童的物理 因果性概念》(1927)等著作中,较为集中地 研究了儿童对心理现象的理解,至少他研究 了儿童对某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的理解(如信 念、意图、说谎、思想、名称、梦等)。

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

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研究人员从各个方面对 认知风格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Smith和 Caplan(1988)从文化传统的差异进行了研究;Capsi 和Moffitt(1995)、Emory(1983)、wise和Cramer (1988)从母婴互动以及家庭环境方面对此进行了研 究;Saracho(1992)从儿童游戏的角度、Lawson和 Thompson(1988)从概念形成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 究;有些是直接考察遗传和环境的影响(Egorova, 1987:Grigorenko.LaBuda和Carter,1992),特别是 婴儿的气质类型的差异对日后童年期认知风格差异 的影响(Block,1993;Capsi和Silva,1995)。
·车研究得到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资助。
第3期
杨治良等: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
327
C以活动为中心的观点
知风格类型理论,通过分析每一种认知风格理论的
以活动为中心的观点是对认知风格的动态认 基本描述、评价方法、对行为的影响以及摸型间的相
识,这里主要介绍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两种。
关.认为过去提出的众多认知风格理论是某些潜在
总的来说,Riding等人的工作,对以往的研究发 现进行了系统地整理,提出了认知风格的综合性结 构框架,发展了相应的评价工具,对所提理论的结构 效度进行了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控制的 宏观模型,这一系列研究是近年来认知风格研究的 代表。
2认知风格的发展问题
关于认知风格的发展问题,至今仍存有争议。 争议的关键在于认知风格主要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 天养成的,它的发展是进一步展露和完善还是随着 特定的时空环境而塑造。
Ferrair和Sternberg(1998)”1分析认为,尽管诸 如前面所述的一些研究表明类型偏好受遗传的影 响,但类型的倾向性明显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发展的。这种影响最早是来自父母亲的示范作用以 及他们对儿童与外部物理及社会环境的特定的相互 作用的奖励。通过这种奖励的强化,儿童逐步习惯 了采取某种特定的行为模式,这种特定的行为模式 逐步影响到儿童对特定情境的解释和对他人的反 应,即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认知风格:在所有的环 境因素中,至少有4种因素对认知风格的发展起重 要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和新皮亚杰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和新皮亚杰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解读皮亚杰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

从认知图式的性质出发,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间的。

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因而"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皮亚杰,1981年)。

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形的知识(figurative knowledge),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

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作出吮吸的反应。

图形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又细分为反射、习惯、视觉与抓握的协调、手段与目标的协调、新手段的发现、顿悟这六个小阶段。

例如,在反射阶段,儿童没有任何外界环境的概念,世界是一组动画片;在后天的最初适应与初级循环反应阶段,儿童开始寻找他刚刚抓握而被移开的物体;在第三阶段--中级循环反应阶段,儿童对消失时间较长的心爱物体进行寻找;在第四阶段--中级图式的协调与应用阶段,儿童能够移动遮盖消失物体的屏幕;在第五阶段--第三级循环反应和通过主动试验发现新方法阶段,儿童对消失物体的寻找依据物体位置的移动,这在以前是不行的;在第六阶段--通过心理组合创造新方法阶段,儿童能运用各种联合动作来寻找物体。

前运算阶段(2-7岁)认知开始具备符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儿童从2-7岁左右,处于前运演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他们的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了。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

正是由于这种消除自身中心的过程和具备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或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

认知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认知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认知心理学研究新进展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智活动的科学,包括思维、记忆、语言、感知和决策等方面。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进展。

一、大数据和机器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在认知心理学中,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可以辅助研究中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例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研究人类实验行为的模式和规律,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可以进行高效的模拟和预测。

二、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关于人类认知和神经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笔者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现代神经影像技术(如fMRI)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人类脑区的活动。

研究表明,大脑区域在执行认知任务时的活动与任务类型密切相关,这些发现有助于发展基于大脑活动的认知模型和辨别认知任务的神经基础。

三、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近年来,心理学越来越与其他学科融为一体,这种交叉研究在认知心理学中也有所体现。

很多研究者利用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等交叉学科知识研究认知心理学问题。

这些交叉研究方案提供了研究认知心理学的新途径和新思路。

四、认知控制和决策在认知心理学中,控制与决策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人类决策过程涉及许多认知因素,如注意力、工作记忆和推理等。

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可衡量的神经机制及其影响的层面,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些动态神经机制,这些机制有助于消除决策障碍并适应环境变化。

五、语言、注意力和记忆人类认知心理学中的三个重要方面是语言、注意力和记忆。

在语言方面,研究发现人类阅读模式受到发音意义、语法和语义等因素的影响。

在注意力方面,研究表明注意力可以通过训练而改变,能够用于帮助那些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的人。

在记忆方面,研究者发现睡眠,特别是快速动眼期睡眠,对记忆的巩固非常重要。

六、教育认知心理学教育认知心理学是利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指导教学改进的研究领域。

认知风格的概念的特征分析论文

认知风格的概念的特征分析论文

认知风格的概念的特征分析论文认知风格的概念的特征分析论文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59-02一、认知风格概念的起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认知风格的研究被介绍到我国。

关于风格的起源存在不同观点。

实验社会心理学将Allport视为风格概念的引入者。

1937年,Allport发展了“生活风格”(lifestyle)这一概念,成为第一次深思熟虑地将“风格”结构同认知联系起来的研究者。

他首次使用“认知风格”并作出概念界定。

差异心理学认为,关于风格的思想可追溯至古希腊Hippocrates的气质学说和我国孔子关于个体差异的一些观念。

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风格起源于Jung。

1923年,Jung提出了心理类型理论,他将人格划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种向性以及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机能,依此提出了一个八种类型的分类。

这种观点对涉及利用以个性为基础的概念来开发学习风格模型产生重大影响。

格式塔学派在知觉方面的研究与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这一维度的出现密切相关。

20世纪40年代,知觉功能领域的研究表明一些知觉因素和人格特征可能存在某种关系,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开创了所谓的“新观点运动”。

以此为契机,美国心理学家Witkin及其合作者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认知风格的场独立—场依存性理论。

该理论反映了在人格研究中对心理加工规律的重视,并通过认知风格把长期割裂的人格与认知过程统一起来,找到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实验方法。

Witkin在认知风格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对以后这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1]15。

无论最先提出认知风格的是哪一位研究者,不可否认,正是前人的研究探索为我们的继续探索提供经验,奠定了研究基础,同时也为认知风格的研究开辟了众多方向。

二、认知风格的概念探析Grigorenko和Sternberg将诸多认知风格类型加以分析总结,提出认知风格研究的三种倾向:信息加工倾向、人格倾向和活动倾向[2]4-6。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学科,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认知心理学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认知过程的描述和解释上,如学习、记忆、注意力等。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方法的创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认知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其意义。

一、认知控制的新视角认知控制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灵活地调整注意和工作记忆,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同时抑制不必要的干扰。

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控制有可能不是由一个单一的机制所实现。

相反,它可能是由不同脑区间的互联所协调实现的。

这一想法引发了许多新的研究,探讨大脑中不同区域之间的同步和互动如何导致认知控制的不同形式,如灵活性、准确性和调整能力等。

二、虚拟现实带来的新机会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这项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创建一系列复杂的虚拟场景,在更加自然的环境下研究人类认知的各个方面。

例如,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研究人类对深度、形状和运动的知觉,以及在不同虚拟环境中人类的空间导航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人的情感、社交交互和决策过程等,从而扩展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三、神经成像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神经成像技术是研究人类大脑活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在认知心理学中,神经成像技术的使用已经成为情境化的实验和研究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大脑成像技术使得我们能够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如注意力、记忆、思维和情感的处理过程。

此外,近年来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多个神经影像数据进行横向比较,通过类似神经网络的方法,发现了多个不同的神经回路,进一步推动了对认知过程神经基础的理解。

与此同时,也有研究利用神经成像技术识别出不同认知过程所激活的大脑区域,与各种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进一步探索了精神障碍的神经机制和治疗手段。

四、认知能力和学习的可塑性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认知能力有很强的遗传因素,且到达成年之前就基本不再发生重要的变化。

认知与创造:研究回顾与展望

认知与创造:研究回顾与展望

认知与创造:研究回顾与展望
邢强;占丹玲
【期刊名称】《教育导刊(上半月)》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注意、记忆、语言以及思维等认知过程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相关的脑成像研究表明,创造过程与掌管注意聚焦程度的额叶、负责工作记忆的前额叶、楔前叶等脑区的激活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但是,在语言、思维等过程的脑机制研究上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未来的方向应该关注于研究这些认知过程是如何共同作用于创造活动,并且应考虑到高级的研究手段对研究对象的适用性问题.最后提议将个体认知水平与其创造力的关系研究结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帮助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邢强;占丹玲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认知风格研究回顾与展望 [J], 田甜
2.情绪与创造力研究回顾及展望 [J], 张振宁
3.创造力与智力: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徐晓波
4.学前儿童颜色认知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张远丽;
5.学前儿童颜色认知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J], 张远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学习理论及其新发展

认知学习理论及其新发展

认知学习理论及其新发展一、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

因此,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1912年,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也称 完形心理学 ) 在德国产生, 主要代表人物有魏特墨(M Wertheimer)、考夫卡(K Koffka) 和苛勒( W Kohler)。

格式塔 是德语 Gestalt 的音译, 意为 能动的整体 。

该学派主张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意识经验中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 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的总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学习的实质在于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一构造完形( 格式塔), 学习是由于 完形 的出现、通过顿悟突然实现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对刺激的直接反应和动作是知觉历程的自然持续, 受知觉支配而不受预定联结的支配。

苛勒的顿悟学习说是格式塔派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他从1913年到1920年,对黑猩猩进行了7年的实验研究,1917年发表了经典著作《人猿的智慧》。

他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动物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决不是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通过“顿悟”解决了问题。

所谓顿悟就是对整个情境以及对象间整体关系的理解。

考夫卡则认为,解决成就性问题的学习过程实际是改造旧的“完形”形成新的“完形”的过程。

他们用新的“完形”的形成来解释动物的学习,并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二)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托尔曼受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影响, 强调行为的整体性, 注重从宏观角度分析行为。

他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他的符号学习说和潜伏学习说具有较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风格理论回顾与新进展
[提要] 本文系统回顾了从上世纪初到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认知风格理论的研究从百花齐放到逐步整合统一的现状,展望未来认知风格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认知风格;回顾;新进展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不同的心理学者都对认知风格这一领域的出现有所贡献。

Allport在1937年提出“生活风格”概念,他可能是第一个正式将“风格”结构和认知联系起来的研究者。

从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人们围绕着认知风格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多经验。

一般将认知风格理解为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习惯化的方式。

一、认知风格的早期理论
在认知方式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倾向于以认知的某一具体过程或维度为基点去探讨认知方式问题。

从研究方法上看,侧重应用分析的方法,几乎认知的每一具体过程:知觉、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都有学者研究过其方式问题。

这些研究为后期的认知方式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1、根据认知的知觉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拘泥型—变通型。

美国心理学家Witkin和Asch在垂直视知觉的研究认为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

而场依存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1954年克雷恩提出拘泥型—变通型认知方式。

它是指个体在外在刺激干扰下因注意力是否集中而产生的个别差异。

拘泥型个体容易因外物的变化而分心;而变通型个体则能较好地控制自己,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变化的干扰。

2、根据认知的记忆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平稳型—敏锐型、复杂认知型—简约认知型。

霍兹曼和克雷恩指出,平稳型者会简化他们感知过的东西,倾向于在旧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识,惯于遵循类化原则。

敏锐型者则惯于遵循辨别原则,倾向于强调当前感知的任务并把它们单独处理,以区别于旧经验。

凯利等人依靠段落完成法等测量方法,对复杂认知型—简约认知型认知方式维度进行了研究,复杂认知型个体在知觉过程中能考虑到各种不同线索,并能尝试综合运用它们,简约认知型个体则不善于处理复杂的问题情境,惯于按简约法则行事,不能全面照顾各种线索。

3、根据认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冲动型—沉思型、概念型—知觉型。

冲动型—沉思型维度最初被卡根及其同事用于描述个体对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问题的反应速度的差异。

沉思型者总是谨慎地检查完各种假设,确定没有其他情况时才给出答案。

冲动型者则对问题未予以通盘考虑时便匆忙给出了问
题的答案。

因而前者表现为反应较慢而错误较少,后者则是反应迅速而错误较多。

1960年,布罗弗门研究指出,概念型的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能面对众多的条件,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形成一定的概念性认识;知觉型的个体只能凭知觉看到问题的表面,对问题的理解仅限于知觉水平。

4、根据认知的逻辑推理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跳跃型—渐进型、扫描型—聚焦型、广式分类型—狭式分类型。

跳跃型—渐进型维度最早是帕斯克等人于1972年在随意学习状态下对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实验中确定下来的。

渐进型者注意探索具体明确的材料,倾向于查看较少的资料,用一种逐步推进的方法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假设;跳跃型者则喜欢浏览大量资料来寻找某些范式或关系,倾向于检验大量预测的或相关的假设。

5、根据认知的思维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聚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分析考量型—非分析考量型。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由吉尔福特于1959年在介绍其“智力模型”时提出的。

聚合思维型者面临认知任务时会从所有相关信息中提出唯一明确固定的解决办法。

发散思维型者面对不止一个答案的问题时,思路开阔,能提出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麦西克1963年在研究个体概念的形成时,把认知方式分为分析考量型—非分析考量型。

分析考量型个体的思维倾向于从问题任务的显著特征着眼,而非分析考量型个体的思维倾向于从与构成主题有关的因素着眼。

二、认知风格的整合
1、“洋葱”模型。

Curry根据研究提出,人格、认知风格和行为风格是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

他把这三者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洋葱”。

人格处于最深层的人格类型,是人最稳定、最不易改变的特征。

中层是信息加工风格或认知风格,它受人格因素的制约,受环境影响可以改变,该层比最外层稳定,但仍能被学习策略加以修改。

它处在基本人格水平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环境的交叉上,是个体处理信息的加工方式的特征。

2、认知风格研究的三种取向。

20世纪下半叶,能力和智力研究在解释个体差异上遭受挫折,认知心理学家对认知风格的兴趣逐渐增强。

Sternberg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1997年,Grigorenko和Sternberg对诸多认知风格理论进行了分类,认为它们可以纳入三个类别,即:认知中心取向、人格中心取向、活动中心取向。

认知中心取向:认知风格的认知中心取向关注基本认知过程的风格特点,研究者们在知觉、思维等领域所做的工作即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反映。

认知中心取向的研究主要涉及3个方面:问题解决、学习和知觉。

在这类研究取向中值得一提的是Sternberg的思维风格理论。

人格中心取向:研究者们不仅把认知风格看作是认知的,同时也包括情绪、动机和情感成分。

Jung的心理类型理论和Gregorc的能量理论是人格中心取向的代表。

活动中心取向:以活动为中心的方法是心理学中以风格为基础的研究的典型传统。

活动性的认知风格以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为指征。

学习风格是学生形成的适应于教学活动的各种方式,可分为4类:聚合型、发散型、顺应型和同化型。

3、认知风格系统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Riding等人回顾了以往提出的30多种认知风格类型理论,通过分析每一种认知风格理论的基本描述、评价方法、对行为的影响以及模型间的相关,认为过去提出的众多认知风格理论是某些潜在的相同维度的不同名称或标签。

他们通过因素分析法实证了这一推断的合理性。

他们认为已有的认知风格类型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认知风格维度:整体—分析维度和言语—表象维度。

整体分析维度认知风格包括场独立—场依存性,粗放型—敏锐型,冲动型—反思型,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整体思维—序列思维,具体的顺序性—具体的随机性—抽象的顺序性—抽象的随机性,同化者—探索者,适应者—革新者,推理型—知觉主动型—周密思考型。

言语表象维度认知风格包括抽象思维者与具体思维者,言语型—视觉型。

主要参考文献:
[1]陆小英,方格.认知风格的系统模型及测评方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11.
[2]沃建中,闻莉,周少贤.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
[3]杨治良,郭海燕.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20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