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是主义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有两大源头,一是哲学,一是生物学与生理学
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称为实验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现象区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方面。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人的心理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动力,个性心理特征,意识和无意识三个方面。
德国,艾滨浩斯说“心理学虽然有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行为主义心理学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创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形成了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脑由脑干(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两半球组成。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巴普洛夫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动物通过自己的活动或本身操作行为,逐渐强化的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任何动物共有的。第二号信号系统,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独有的。
大脑皮层的活动遵循两个基本规律即神经过程的扩散和集中以及相互诱导。。
人的心理活动具有能动性,表现方面:一,人在行动前,对行动结果有预见性。二,人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三,人能认识自己,改造自己。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把注意区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有目的,不需要意志)。
影响无意注意的原因:一,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二,人自身的状态。1,人的兴趣和需要。2,人的情绪状态。3,人的健康状态。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变化规律包括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和感觉的相互作用。
暗适应,从强光下走入暗室。明适应,从暗处到明处。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进行综合整体的放映。知觉区分为物体知觉,社会知觉和错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被知觉的对象保持不变,视觉方面)。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记忆的种类:一,根据记忆特点不同,划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二,根据编码方式不同,分为瞬时记忆(0.25S~2S),短时记忆(一分钟左右,容量为5~9个组块),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终生)。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与遗忘,再认和重现三个过程。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防止遗忘的方法,有效复习。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进行大量超额学习。
再认: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在重新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出来。
重现: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重现的特殊形式是追忆。
记忆品质可以从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备用性四个方面来衡量和评价。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创造性思维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它是应用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需要人们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和重建,并在头脑中产生新的思想和形象。
创造性思维的成分:辐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
创造性思维的阶段:1,准备期。2,酝酿期。3,豁朗期。4,验证期。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3,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4,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5,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6,培养创造人格。7,加强思维训练。
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具有生理性,情感具有社会性。2,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3,情绪不稳定,情感有较强稳定性。4,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情感在教学中的功能:1,信号功能。2,感染功能。3,动机功能。
情绪情感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形式。或称为原始情绪。
典型的情绪状态为激情(强烈,短暂,爆发性),心境(持久,微弱,平静),应激(急速高度紧张)。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美感。
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

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主观能动过程。
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定性。4,自制力。
个性也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特征:1,稳定性和可变性。2,独特性和共同性。3,社会性和生物性。
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2,社会环境是决定性因素。3,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内因。
气质概念的含义:1,气质具有天赋性,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2,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的生理基础主要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巴普洛夫提出)。分为四种。1,强而不均衡的类型(兴奋型)——胆汁质。2,强,均衡,灵活的类型(活泼性)——多血质。3,强,均衡,不灵活的类型(安静型)——粘液质。4,弱型(抑制型)——抑郁质。
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且是相互制约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理论基础,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实践基础。掌握知识技能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制约着知识技能掌握的快慢,知识技能的掌握又导致能力的提高。
能力的种类;一,按能力表现区域: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二;按能力性质: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三;根据能力的发展趋势:液体能力(信息加工解决问题,先天)和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知识,后天)四;按能力的功能分: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五,按能力强弱: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
人类的智力在36岁左右达到顶峰。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有人能力强,有人能力弱。超常儿童,低常儿童。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慧,中年成才,大器晚成。能力类型的差异:在知觉,记忆,想象,语言和思维表现个体差异。
能力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和早期教育3,学校教育4,实践活动。
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2,从可塑型看,气质可塑性小,性格可塑性大。3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和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主要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1,学习动

机决定学习的方向。2,学习动机能增强学习的努力程度。3,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景2,变更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保持新异性。3,利用反馈信息,做好检评工作。4,开展适当竞赛和竞争。5,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识,情,意,行。
品德心理结构特点:统一性,循序性,矛盾性,多端性。
皮亚杰对道德发展提出1,他律期(5~8岁,受外界支配)2,自律期
柯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来研究道德发展问题。
道德认识的形成以道德概念的掌握为先决条件,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以道德信念的确立为关键因素。
意义障碍:就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心理因素,阻碍了其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要求的接受。
我国儿童道德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1,从他律到自律。2,从对效果的评价道对行为动机的评价。3,从对别人的评价道对自己的评价。4从片面到全面。5,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来进行评价。
道德信念的特征:坚定性,稳定性,情感性,意志性。
道德信念的确立:1,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相符合的道德经验。2,在道德实践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的性质和强度。3,教育者的道德信念。4,道德认知水平和已有的道德经验。
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反应适度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人际关系是指在相互接触、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三种基本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
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方法:1,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2,遵守人际交往的原则(交互原则,互利原则,尊重原则,宽容原则)3,积极主动与人交4,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恰当的自我表露,积极的倾听,移情,提高语言沟通能力,掌握赞扬和批评的艺术)5,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知觉偏见(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