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超越失落_梁实秋散文与传统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承 超越 失落

——梁实秋散文与传统散文

文小妮

提 要 提要:本文认为梁实秋的散文典雅、简洁、平实,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一方面也吸收了传统散文的精华,自始至终自觉地弘扬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在文体形式方面体现了对传统散文的继承与超越。但他把“简单”看作散文的最高理想,也就在文体形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失落。

关键词 梁实秋散文 西方文学 传统文学 继承 超越 失落

肇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现代散文,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思想文化的开放、自由和繁荣,文学也空前的开放、自由和繁荣。散文在诸多文学样式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不仅以众多的作者和读者宣示着自己的辉煌,而且以散文文体的理论探索和一大批优秀创作显示了自己的实绩。

在众多的现代散文作家中,梁实秋是颇富特色的一个。他以散文名世,但大量从事散文创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则较晚。在二、三十年代散文的辉煌时期,他以一篇《论散文》向世人阐述了自己的散文观,但却少有佳作问世,他把大量精力放在了文学的、政治的评论、论争之上。抗战爆发后,作家们辗转流徙。面对民族危机,许多作家从“以自我表现为中心”转向了争取民族的、大众的解放,因而他们的作品也成了以反映大众生活为主的“社会的”“时代的”记录。大量的“受难的散文”、“怒吼的散文”,虽然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有鼓动人心的作用,但却由于主要着眼于宣传鼓动,又多为即就之章,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艺术价值受到限制。此时的梁实秋,在经历了那场众所周知的“与抗战无关”的论争之后,以“子佳”的笔名在《星期评论》等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散文小品,后结集为《雅舍小品》。《雅舍小品》以其善美的和谐、朗照的智慧,平朴雅谑的文调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抗战时期,散文在走过了极度繁荣之后转入低谷,《雅舍小品》“突破流俗,自制新格,创造出一种区别于任何一家的新路数、新风格。” 使人耳目一新,影响是巨大的,当时朱光潜在给梁实秋的信中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 《雅舍小品》不仅给梁实秋带来无限声名,而且使梁实秋从此一直笔耕不辍,在教学与翻译之余,创作了大量的散文篇章,前后出版散文集有《雅舍小品》四集、《清华八年》、《雅舍散文》、《雅舍谈吃》、《看云集》等二十余种。他的散文广涉人生世态,内容丰富,取材灵活,结构精巧,技法多样,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饱含深刻的哲理意味。

与现代中国的许多作家一样,梁实秋的散文一方面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一方面也吸收了传统散文的精华。他毕生研究英国文学,所以他的散文理论和创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英国Essay的烙印。但是,传统文化的薰陶又使他深爱着中国古典文学,这使得他在散文创作中能始终自觉地弘扬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国文学的影响不少,但是,文字方面如何遣词造句等是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因此,他的散文典雅、简洁、平实,渗透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特别是在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文体形式方面,更是秉承了

来稿日期:93—10—5 作者单位:湖南常德师专中文系 职称:讲师 邮编:415000

传统散文的精髓,体现了对传统散文的超越。

继承与超越之一:把“简单”作为散文的最高理想,追求文体的简洁之美。

梁实秋虽然受的是西式教育,但从小在家庭的薰陶下,打下了坚实的国文基础,比较能说明这一点的一个细节是,在梁实秋清华毕业赴美之前,其父将占去一大半铁箱的同文书局石印大字本的前四史交给梁实秋,让他在课余闲暇随便翻翻,以充实国文根底。家庭的陶冶,严父的诱导,使梁实秋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学素养,特别是对班、马、庄、骚、李、杜、韩、柳的诗文尤为推重。

文体的简洁,是历代文人们对文章的共同追求。苏东坡认为文章“由简入繁易,而由繁入简难。”将简洁看成高于繁复的一种境界。清刘大在《论文偶记》中更提出:“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将简洁作为文章好坏高下的标准。深得传统散文精髓的梁实秋,同样追慕散文文体的简洁之美。在《论散文》中,他提出:“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两字而已。”同样将‘简单’作为散文创作的最高境界。

人们在讲到文体的简洁时,更多的是着眼于语言的简练、精确。固然,只有选择最精当的语言去表情达意,力避文词的繁冗、重复,文章才会简洁。但是仅有语言的简练、精确,还不能达到文体的简洁。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它必须为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所以要使文体简洁,首先必须使散文所反映的生活集中起来。梁实秋是深谙其中奥妙的。

从总体上看,他的散文所反映的生活是集中的。从一开始大量创作散文,他就将目光集中在“普遍的”、“永久的”人性上面。他认为“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现象来表现出普遍固定之人性。”他把人性作为“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是忠实——忠于人性”!他不仅以这样的文学观进行文学论争,评判文学作品,而且以此进行自己的散文创作。他揭示人性的非美非善,他嘲弄人生的瑕疵,批判人性的丑恶。他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思考,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琐细事物中发现写作的材料,挖掘出隐藏在社会表层行为中的内在人性,加以描摹刻划,通过略带夸张的嘲弄与自嘲,深刻地揭示出中国的“国民性”,一篇作品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一个侧面,把这些侧面集中起来,就是一个鲜活生动、色彩纷呈的社会。“人性”是梁实秋散文的一个重要的,也是主要的内容,这里面既有对残缺人性的鄙夷,也有对完美纯净人性的向往和追求。传统散文尽管题材广泛,写作范围大,也时有反映人性研讨人生哲理的篇什问世,但在散文理论和实践中高标“人性”二字,并一以贯之地在作品中如此集中地展示普普通通的人性的,还是梁实秋!梁实秋散文在“人性”领域的开拓,丰富了散文写作范围和表现内容,大大超越了传统散文,对散文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要使文体简洁,仅有题材的集中是不够的,还要经过一番严格取舍,删繁就简,再三剪裁,所谓“繁冗削尽见精神”,古人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梁实秋在这一点上也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他推崇作文的“简短”,“简短乃机智之灵魂。”∀他多次强调:“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想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为了达到“简单”这一最高理想,他把“割爱”作为散文的最根本的原则,“不成熟的思想,不稳妥的意见,不切题的材料,不扼要的描写,不恰当的词字,统统要大刀阔斧地加以削删。”∃在散文创作中,他总是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芟枝蔓,在语言上,摅词藻,期于至当。”%所以他的散文大都篇幅简短,字数多在两千字左右,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拐弯抹角,行文雅洁,用词洗练。《平山堂记》就是写得简约的范例。作者从楼内写到楼外,又写到楼的前面、侧面,有内景、外景,也有细节描写,经过淋漓尽致地描写,通过一座教员宿舍,勾画出国民党军政人员败北南逃的狼狈相,留下一幅特定时代的投影,篇幅简短但记叙却很翔实。

继承与超越之二:主张“节制”,以理性驾驭情感,追求散文洒脱飘逸、幽默雅谑的美学品格。

传统散文强调作者主体情感的抒发,“诗言志”,可以说是文学主体情感论最早的也是最直接的阐发。以儒学思想为主调融合着浓郁的释道精神的传统文学,虽然承认主体情性表现是文学艺术的一个主要功能,但却认为必须把主体情性的表现限制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