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11《台阶》教学设计
《台阶》教案设计
![《台阶》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15b158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5.png)
《台阶》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认识到了解自己、认识家庭的重要性。
(3)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父亲形象,理解父爱的伟大。
(2)从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合作意识。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台阶》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板书课题《台阶》,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分组讨论父亲形象,感悟父爱的伟大。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谈谈对父爱的认识。
(2)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台阶》,深入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感悟到了父爱的伟大。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台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台阶](https://img.taocdn.com/s3/m/cddd917d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8.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1 台阶一. 教材分析《台阶》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
通过讲述一个农村老父亲为了给自己盖一座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付出艰辛努力,最终实现了愿望的故事,揭示了劳动的尊严和价值,体现了中国农村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
课文情节感人,语言朴实,贴近生活,适合初中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和分析人物性格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敬和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培养尊敬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4.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课文注释和译文4.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田园风光,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的场景,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台阶吗?为什么课文要以台阶为主题?”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音韵律。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文中人物的口吻和情感。
人教部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11课《台阶》教案
![人教部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11课《台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183eb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b.png)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课文内容:
-了解台阶的历史、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台阶的描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
最后,关于教学反思,我认为还应包括对课堂时间的把控。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导致一些环节显得有些匆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时间的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消化所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通过对台阶的描述,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的文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台阶在生活中的意义及其象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述。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台阶的描绘,展现自己的情感与观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学习《台阶》,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写作风格。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生活中事物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台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台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c7178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b.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台阶”象征意义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奋斗经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台阶》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为了达到一个目标而付出艰辛努力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通过努力改变生活的奥秘。
4.段落结构分析:探讨课文是如何通过描述台阶的修建过程,展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5.主题思想:理解课文的主题,认识到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6.写作特色:分析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台阶》一文的语境和内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段落结构:明确课文如何通过描述台阶的修建过程,展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写作技巧:掌握课文中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写作技巧,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举例解释:
-生词“奠基”在文中指的是为台阶打下基础,象征着手足之情和努力奋斗的起点。
-关键句子分析中,学生需要理解“艰辛”与“美好”的对比,体现了主人公对过去奋斗经历的回忆和怀念。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来描述一个个人经历。
课文台阶的教案(优秀10篇)
![课文台阶的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b0cfd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8.png)
课文台阶的教案(优秀10篇)篇一:课文《台阶》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3、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习了《背影》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顿中前行的父亲对儿女那深沉的爱。
今天,我们再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父亲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我相信今天的学习,你一些定会对自己的父亲又有新的认识。
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二)检查预习效果,感知人物形象。
本文属自读课文,相信预习后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们知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那么我们就结合课文,体会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的。
1、“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明确:贯穿全文的线索。
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明确:为了表现父亲。
所以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2、文中我家的台阶是什么样的呢?父亲对台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明确:三级青石板台阶(板书)认为台阶低。
3、台阶低,走起路来多方便啊,父亲为什么还要造高台阶呢?(试用原文回答)明确:“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4、这句话也就是告诉我们台阶低,在村里没有什么?(地位)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不受人尊重,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总说台阶低了。
他实际上是对什么的需要啊?明确:尊严。
(让学生体会一下父亲的精神世界,感受父亲形象。
)5、这表现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明确:自尊、有上进心、有志气、有理想。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台阶》教案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台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da245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f.png)
5.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将所学写作技巧应用于实践,创作具有个性化的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运用:掌握课文《台阶》中的生字词,如奠基、竣工、斑驳、虔诚等,并学会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修辞手法: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结构安排来表现主题,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
-文本分析:提炼课文的主旨,理解台阶的象征意义,探讨家庭、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词语运用时,可通过例句展示新词汇的用法,让学生模仿并创作自己的句子。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和启发,通过更多具体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选取课文中典型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体会其艺术效果,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在学习写作技巧时,详细解读课文的结构和细节描写,让学生了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技巧来表达情感的。
2.教学难点
-词语深层含义理解:学生往往对新词汇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于把握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
-修辞手法的应用:学生能够识别修辞手法,但在实际写作中难以灵活运用,缺乏创造性。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4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4b9a4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7.png)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台阶》教案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台阶》教学文本。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你们了解胡适吗?他是一位杰出的现代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他的作品中既有批判现实的力量,又有对人性的思考,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Step 2:阅读理解教师播放短篇小说《台阶》的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阅读短文。
学生跟读完短文后,教师提问学生理解短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请你们简单概括一下故事的情节以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Step 3: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在文中使用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并了解其作用。
“在短文中,作者使用了很多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比如对比、夸张、反问等。
请你们找出其中几个例子,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Step 4:理解隐含意义教师提问学生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在短文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细腻的描写和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请你们尝试分析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Step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肯定。
Step 6: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短篇小说,并分析其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同时,要求学生思考短篇小说中的隐含意义,并写一篇感想。
Step 7:课堂展示下节课,学生将自己的分析和感想进行课堂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38cb1280740be1e650e9abd.png)
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自主学习——《台阶》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由于我校实施的是“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教学模式,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把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分配给每一个小组,学生有能力完成“自学笔记”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探究。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笔记的内容,进行自我汇报展示。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要掌控和驾驭学生,特别是在教学“重难点”时,要及时点拨和纠正,关键时刻要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二、教学过程(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握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你的鬓角露出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增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父亲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不仅有许多歌曲赞美他们,还有许多文学作品也赞美他们。
今天,我们就随着李森祥的笔端一起认识一位父亲,一起感受这位农家父亲的内心世界,我们学习《台阶》一课。
(二)出示自学提纲,分配学习任务(教师把研讨提纲分配给5个小组,各个组长进行组内任务分配,根据学生层次进行难易组合。
)1.感知课文读懂人物:①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②父亲是任何建造高台阶的新屋?③新屋造好后,父亲有何变化?此3个小题目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和感知文章,落实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④你认为“父亲”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此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人物,学习用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意识,更是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生动感人。
2.探究课文读懂作者⑤在作者眼里,父亲是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理由。
这是把握主旨的过程,理解作者的情感,蕴涵于作品深处的意蕴就可迎刃而解了。
3.情感升华读出自己⑥你也一定想获得他人的尊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你是怎么做的?生1:我为大家汇报第①小题,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呢?是因为在农村“台阶高”是有地位的标志,就会得到村子人的尊重,表明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1 台阶-部优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1 台阶-部优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115865f8c75fbfc77db29d.png)
《台阶》教学设计【教材依据】《台阶》是教育部2016年审定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是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本单元的学习要注重熟读精思。
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默读中圈点勾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提炼主要信息,概括主要情节。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疑阅读,前后比较,探讨父亲衰老的原因;捕捉细节,赏析语句,品析父亲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析父亲身上的精神;体会作者对父亲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情感。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懂人物——读懂作者——读出自己七年级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父亲”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只是给学生揣摩的时间要充分些。
并从中体会描写的作用,揣摩描写的方法,从而提高描写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父亲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情感。
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问题较深奥,初一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图片、mp3伴奏音乐、课件等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信息技术手段准备:收集有关课文的图片,阅读有关作者创作小说过程中的相关的资料,名家对小说的解读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的图片学生谈感受(幻灯片出示)。
2、作家李森祥童年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地看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
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景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了我创作《台阶》这篇小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607df6e336c1eb91a375da5.png)
台阶【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涵。
2、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3、抓住全文线索,学习如何选材。
【教学重难点】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策略和方法】教师导读,学生合作探究。
(析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台阶,总是冥冥中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台阶能使人登高望远,开阔眼界。
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也有许多的台阶要走,在走上台阶的每一步我们都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想要成功的信念。
但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老一辈的人们是想要登上较高的台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今天我们学习李森祥笔下的《台阶》,了解父亲的台阶。
简介作者:李森祥(1956~):衢州人。
作家。
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
《小学老师》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
二、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1、速读课文,简略概述故事内容(提示:谁干什么?)2、提示思考:⑴父亲为何要造一间有台阶的房子?⑵父亲是如何造起一间有台阶的新屋?⑶新屋造好后,父亲变得怎样了?3、学生表述:本文讲述的是一个……的故事。
三、研读赏析,领悟人物形象1、再读课文,看看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父亲,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分析一下。
学生细读、思考、交流。
2、提示思考:⑴造屋原因的关键一句话是什么?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文眼)。
(分析本句,感知父亲形象。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
我们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⑵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⑶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⑷品味下列语句,谈出你的感受:①“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3e2cd4be1e650e52ea99d5.png)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4.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5.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评价方式
积分
教具准备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文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四、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台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台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94db1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5.png)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课堂讨论与课后作业,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与评价,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强化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家乡文化,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1.加强对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能够更熟练地运用到写作中。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从文本中挖掘深层含义的习惯。
3.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突破学习难点。
4.在小组讨论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深度和逻辑表达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促进班级内的交流和互助。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深入理解了《台阶》这篇文章,还学会了如何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对家乡的情感。希望大家都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如果课后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台阶》这篇文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课文,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尝试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效果还不错,大家都积极地分享了自己对家乡台阶的印象。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重点讲解了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们明白了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这些修辞手法还不是很熟悉,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关注,加强个别辅导。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课堂活动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升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1课《台阶》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1课《台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a0220d0912a216147929f2.png)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播放MTV《父亲》(刘和刚),学生欣赏画面。谈话中引导
二、整体把握,读懂父亲。1、浏览感知,体验细节,读懂父亲的愿望。
浏览课文1—9段,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父亲的愿望是什么?
)师(小结):文中的“我”在生活中懂得倾听父亲的话语,留意父亲的行动,观察父亲的神态,从而在生活细节中了解了父亲内心的愿望
2、精读品味,感悟细节,读懂父亲的形象。师:多媒体显示有高台阶新屋的画面。要求学生浏览10—25段,思考:父亲的愿望是如何实现的?父亲实现愿望分了几个阶段?(提示:勾画文中的词语进行简洁的概括)
二、教材分析
《台阶》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而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示了一个父亲的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爱的父亲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透过细节的描写,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作品以长长的高高的台阶隐喻父亲艰难的一生,也阐明了父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感情委婉含蓄,语言优美。
三、学情分析
1.所任教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差异较大,基础好的学生能很快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而基础较差的必须要提前预习好。
2.学生学习本文时,最大难题把握细节描写
3.学生遇到难题时采用引导、合作、讨论方法去解决。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2.抓住细节描写,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课题名称
《台阶》
姓名
工作单位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教师进修学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1课《台阶》教案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教师进修学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1课《台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fd5159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46.png)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及其用法:如“苔藓”、“门槛”、“斑驳”等,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分析“台阶”在文中的象征含义,以及它所代表的人生哲理。
-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识别并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情感、描绘场景等方面的作用。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掌握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叙述角度来展开主题。
举例解释:
-在讲解生字词时,通过上下文分析,让学生理解“苔藓”不仅仅是青苔,它还象征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
-在探讨课文象征意义时,引导学生从“台阶”这个物象出发,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它所蕴含的人生阶梯和努力攀登的寓意。
2.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象征手法: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运用象征手法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逐步掌握。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言,互相借鉴,共同解决问题。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中,多给予这些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实践活动中的写作练习,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潜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表达自己对“台阶”的感悟。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语言表达不够准确、逻辑思维不够严密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计划在课后多布置一些相关作业,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1课《台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1课《台阶》](https://img.taocdn.com/s3/m/3aca552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b.png)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台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阅读,了解作者毕飞宇及其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如“阶”、“踏”、“砌”等;分析课文主题,探讨父辈的奋斗历程及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品味精彩句子,如“他在台阶上坐下来,仿佛一尊石像”;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其次,关于修辞手法的教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增加一些生动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修辞手法。同时,鼓励学生多进行创作实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将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参与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讨论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句和实际操作来指导。
-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中蕴含的深层哲理,如对父辈生活态度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教师应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意识到学生们对于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有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最后,针对学生们的疑问和不解,我认识到课后辅导和答疑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9845c4c27d3240c8547ef1e.png)
《台阶》教学设计来安县三城初中陆正友一、教材分析<一>、教学设想《台阶》是一篇小说,作者塑造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形象,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因此,本节课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重点难点。
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
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故事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写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二、学情分析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3120e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7.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台阶》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父爱、成长和奋斗的故事。
通过对主人公台阶的修建,展现了父亲对子女的期望和关爱,以及子女对父亲的敬仰和感激。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初中生阅读。
同时,本文还涉及到了一些生僻的字词和成语,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累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字词和成语,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情感描写和心理活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僻的字词和成语,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描写和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和成语的解释和运用。
2.对文中情感描写和心理活动的理解和感悟。
3.课文主题的概括和阐述。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生僻字词和成语进行讲解,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情感描写和心理活动。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4.任务驱动法:学生通过完成相关的阅读任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注释。
2.生僻字词和成语的解释。
3.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4.相关讨论话题和阅读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挫折?你们是如何克服的?”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9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9](https://img.taocdn.com/s3/m/a39b09e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4.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9一. 教材分析《台阶》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11课,本课主要是通过讲述一个农村老父亲为了建一座新房子而辛勤劳动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品质。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农村生活,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感情。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大意和主题能够进行初步的把握。
但农村生活和劳动的情景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劳动的艰辛,理解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2.难点:深刻理解课文中所反映的农村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农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感情。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和模仿。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然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课文中的父亲为什么要辛勤劳动建一座新房子?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5cb10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6.png)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11、台阶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分析“父亲”性格特点。
3.悟读课文,领会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和作者所寄予的社会希望和梦想。
教学重点、难点1.小说主要内容的梳理与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2.作者情感的把握与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进行了半学期的初中语文学习,稍微有了一些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和阅读习惯,对于记叙类文章的阅读,能够较准确地把握记叙的主要内容,探讨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但作为小说阅读,还只是初步接触,为了做到衔接过渡,将本文定位为记叙文学习会更切合学生的实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家”公益广告)这则广告,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责任,在家里父亲是顶梁柱,为我们撑起遮风挡雨的伞,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也可能是平凡的,而恰恰正是他们这份朴实无华的平凡,却深深的触动着我们的内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上李森祥的“台阶”,走近那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
检查预习1.出示学习目标。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指导辨音识意。
凹( āo ) 凼( dàng ) 硌( gè ) 尴尬 (ɡān gà)涎(xián )水揩(kāi) 嘎(gā) 过瘾(yǐn )筹(chóu )划黏(nián ) 撬(qiào)微不足道: 微小而不值一提。
大庭广众: 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3.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后进入浙江省××局从事专业影视创作。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学老师》、中篇小说《抒情年代》、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等,现已创作了200多万字的作品,有我们熟悉的《天下粮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台阶》位于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线索是“小人物”,是平凡的普通人。
小说中的“父亲”这一形象,就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是一位普通劳动者。
他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且为之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本单元的能力线索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章重点的定位能力和对文章内涵意蕴的理解能力。
本文是小说,那么学生就应该学会从文体的基本特征出发,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通过梳理故事情节,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的能力。
从文本自身来看,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方式展开叙述,亲切、自然。
在娓娓道来中,展现和塑造了“父亲”这一朴实无华的人物形象。
描写细腻、传神,常常是在不经意处,在寻常的描写中见精神。
在内容的勾连上,作者用“台阶”这一条有形的线索,将建造有高台阶新屋所引发的事情串联起来,形成了清晰的结构脉络。
本文设定为自读课文,目的就是要将本单元前面教读课文所学到的方法应用到自读的阅读实践中去,加以训练、巩固和提升。
二、学情分析
本文的社会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父亲的形象意蕴也比较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同时,七年级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往往关注的是小说的情节,而忽视了对小说中人物形
象的分析,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因此在梳理小说情节的同时,重点放在探究人物形象上面,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知人物特点。
三、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理解“台阶”的内涵。
2. 抓住关键语句,品味细节描写,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阐释小说主题。
四、教学重点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 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 理解“台阶”的内涵。
2. 阐释小说主题。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
七、教学时数: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写父亲的诗歌、散文自然引入本节课的阅读内容。
(二)出示学习任务,解读“阅读提示”
任务一
1.出示任务:阅读课后的自读提示,你获得了哪些重要的信息(文章内容和阅读方法)。
要求:在“提示”中标示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阅读提示”,从中提取出文本的文体特征、阅读重点及阅读策略、方法。
学生阅读提示,梳理标注有价值的信息。
教师指名学生提炼要点。
2.反馈指导:学生展示本小组交流结果,教师调动各个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
(1)文体特征:从阅读提示中,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的小说。
那么,就可以从小说情节的角度梳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内容。
还认识到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重点。
(2)阅读的策略、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文中人物的前后的言行的矛盾和变化处,这样有助于理解人物和归纳主题,同时,在阅读中还要关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通过做批注的方式加以点评。
这些是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任务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 出示任务:梳理故事情节
(1) 通过阅读并填写情节表格,梳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些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2) 根据你的阅读理解,填空:我的父亲,要求用一个词突出你眼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2.反馈指导:
(1)情节上围绕父亲与台阶能够梳理出故事发展的脉络即可。
情节内容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解说。
教师倾听学生发言,把握父亲“勤劳、坚韧”的特点。
任务三:合作探究,局部精读
1. 出示任务:
(1) 找出文中你不理解之处,结合前后文尝试理解,再把你的思考和其他同学做些交流,看理解是否合情合理。
(2) 在前面交流的基础上,你是否可以对之前你对父亲形象的认识做些补充或调整。
(3) 请从“台阶”“父亲”“脊梁”“传承”“迷失”中任选一个词作为核心词,说一段话,表达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反馈指导:
(1)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恰恰是文章的难点所在,如新屋开工时,父亲为什么露出尴尬的笑;“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甚至有些
失态?教师指导学生细读相关情节中的细节描写,把握父亲的前后的言行的矛盾之处,进行批注和点评。
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达成对小说主题深入、多元的开掘。
修好的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很珍惜,很重视,这是他的面子,是地位的象征,他开始自我感觉良好,得意非凡、自满,忘乎所以。
但修高台阶后,到底又给他带来了什么呢?修台阶建新屋消磨了他的体力和精力,让他饱经风霜,身体变差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高台阶并没有给他带来他想要的地位与尊严。
因而他从希望到失望。
当物质上得到满足的时候,精神上并没有获得期待中的满足和慰藉。
这种错位让人深思。
在故事中,我们也可以读出作者对父亲崇敬的同时,也有同情、怜悯以及含蓄的批评。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对父亲的形象再重新审视。
对于小说主题的理解,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求唯一答案,只要能从不同的角度,把握父亲建高台阶的新屋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就可以了。
(三) 教师总结,板书归纳
父亲---------中国农民
教师板书、解说并出示《父亲》这幅油画作品:成长在农村的李森祥曾经说过:“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处理。
在中国农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们迅速地
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
我只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配乐深情诵读文中的段落: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
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课外推荐阅读: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