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教学策略图示教学法。
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表格归纳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
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识图教学法。
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
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
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情景模拟法。
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这两次战役的概况及影响。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内容主旨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
经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一成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分析、对比的能力。
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从地图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间的区别。
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的过程、影响难点:两场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真实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反差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师展示曹操的《蒿里行》节选,提出问题“为什么东汉末年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关于东汉的内容。
环节二:教师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情况。
让学生阅读教材,自行总结曹操为官渡之战进行的准备。
教师通过《通鉴纪事本末》、《三国志》相关材料,对此部分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提到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环节三:教师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讲授官渡之战的过程、影响。
展示《三国志》对于袁绍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统治者个人素质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环节四:教师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简单讲授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
提出“为什么之前以弱胜强的曹操在短短8年之后,就输给了实力远逊于自己的孙刘联军?”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师展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情节上的差异,提问“大家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
环节五:教师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东汉末年的四分五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的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经过和历史意义,探讨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的胜败原因。
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经过。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讨论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疑、讨论、分析,探究历史知识,了解三国统治者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进步性。
提高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评价重大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读过这部小说吗?《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值得同学们今后有时间好好欣赏的一部文学巨著。
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说明:展示课题“三国鼎立”,并在课题下面小字注明本课主要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教师: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还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一)混战中的崛起——官渡之战教师:相比之下,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骄傲轻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主要战役及重要历史人物。
2.学生能够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绘制时间线、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
2.引导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主要战役。
•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国鼎立的复杂政治局势。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国鼎立的相关史料、图片、视频。
•绘制时间线所需材料。
•角色扮演剧本。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时间线绘制法:让学生动手绘制三国鼎立时间线,增强时间观念。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或历史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与哪个历史时期有关吗?它们代表了什么?”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三国鼎立的形成•讲授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背景。
•时间线绘制:让学生动手绘制三国鼎立时间线,标注重要事件和年份。
•结构图示:三国鼎立(东汉末年动荡→三国形成→重要事件→时间线)。
•主要战役与重要历史人物•讲授三国时期的主要战役,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及其在三国鼎立中的作用。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当时的历史情境。
•结构图示:主要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其他战役)→重要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其他人物)。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不够,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动画演示、观看视频、指图改错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之,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赤壁之战》一文,学生很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和作用;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2、学会辨别三国故事的真假;能够试着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展示环节,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及谈启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刚才这段视频来自那部电视剧?作者是?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罗贯中。
2024-2025学年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1
一、导入新课。
以曹操在京剧里的脸谱形象导入新课师: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方有两个实力较大的军阀,分别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直接展开了一场战役,这就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重要战役——官渡之战。
展示东汉末年的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官渡之战的背景。
师:官渡之战影响如何?(屏幕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让学生讨论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出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后引出曹操写的首诗“老骥伏析,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一曹操《龟虽寿》 (屏幕显示) 师:这首诗是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心情激动而写,他不满足于统一北方,于是他就有了统一全国的念头。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位以统一大业为己任,志向远大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然而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心,他自己能够实现吗?2.赤壁之战(1)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师:我们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这时的南方有两股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江东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
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了卧龙先生精彩的“隆中对”。
师: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
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
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接下来,与官渡之战一样,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课件显示表格)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曹操失败特点以少胜多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3)师:同学们,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呢?师:我们从作战双方来考虑,一是孙刘联军,他们组成联军,战略得当,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他们采取火攻,很好地利用了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赤壁之战微教案[学习目标] 知道赤壁之战及其影响[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取胜与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诱发启导[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听说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此人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刘备三顾茅庐终将他请出来相助,诸葛亮帮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先取荆、益二州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内施新政,外结孙权,等待时机,北进中原,则统一大业可成。
刘备非常佩服,拜其为军师。
此后,刘备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
二、目标: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正课(一).赤壁之战的背景。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可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曹操决定南下统一全国,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孙抗曹,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
(二).赤壁之战的经过。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并填表。
(2)问题思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诸葛亮抵柴桑(今江西九江)向孙权陈述联合破曹时,就帮助孙权分析了曹操的不利因素:曹军虽众但不习水战;刘琮新降,军心不服;远离后方,补给困难;长途行军,士卒疲弊;胜兵压境,骄傲轻敌;水土不服,已染疾疫等。
除此之外,曹操还有一大弱点,即后方不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活动,曹操有后顾之忧。
对孙刘一方来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绝不是偶然的,孙刘不占“天时”,但占四、练习(1)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役是(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2)下列哪几点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都是争夺统治权④结果都是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②④(3)“三国”真正形成生的标志是(A. B.C. D.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课外活动]屏幕展示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评价文字“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气势恢宏、荡气回肠,给人以沧桑壮烈的感觉。
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品味三国吧。
新课探究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形势【史料链接】材料一地图资料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问题探究一】东汉末年形势如何? 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势力最强?答案提示: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凋敝。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最强。
【问题探究二】军阀混战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当时北方人民的这个愿望是由谁来完成的? 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 哪场战争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答案提示:曹操。
武力(战争)。
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史料链接】材料一“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毛玠传》材料二材料三【问题探究一】材料一中的“太祖”是谁? 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祖”为什么能建立霸王之业。
答案提示:曹操。
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军事上:曹操采取进攻敌人薄弱之处,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大败袁军,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高效备课系列(部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本课则揭开了本单元的序幕,内容包括三个子目。
第一目是“官渡之战”,介绍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军阀割据和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战争过程、结果及影响等;第二目是“赤壁之战”,主要讲述了赤壁之战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第三目是“三国鼎立”,介绍了魏、蜀、吴政权的建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实现了国家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对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耳熟能详,也阅读过《三国演义》等名著,但是,他们对东汉和三国的历史线索尚不理解。
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尽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学目标】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魏、汉、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范围。
(时空观念)2.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可以描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历史解释)3.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过程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6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16三国鼎立教案《三国鼎立》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示意图展示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图片,回顾旧知识,能分析官渡之战发生的背景;掌握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观察教材官渡之战形势图,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能够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分析出袁绍失败,曹操获胜的原因?培养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讨论中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观察教材赤壁之战形势图,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能够复述赤壁之战的经过;结合所学知识,合作分析讨论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及教训;培养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讨论中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目标4:阅读教材,记住三国的名称、建国时间、建国者和都城。
认识到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展示图片:三国的故事分别被小说、影视剧、游戏等演绎,同学们看过和玩过吗,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同学们知道的故事是真实的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探寻历史的真相。
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2)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资源。
3.课堂讨论材料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战乱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以及赤壁之战的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史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部编人教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设计
课题第16课三国鼎立授课时间课程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赤壁之战的讲述,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发现电视剧中的错误,从而提高运用唯物史观、依据历史事实甄别文艺作品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国鼎立地图的学习和动手制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信息分析历史的方法。
(2)通过探究“曹操与诸葛亮您更欣赏谁的智慧?”帮助学生学会区别大智慧与小聪明的方法,用大智慧做好每件小事情,拒绝耍小聪明的方法。
(3)通过模仿易中天,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演讲历史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学习他们身上独特的优秀品质(大智慧和鞠躬尽瘁)。
(2)通过评价曹操,帮助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是否篡权或专权”(这是古代忠君思想所确定的影响中国2000多年并制造了无数荒唐和悲剧的评价标准)。
(3)通过运用历史知识发现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中的错误,从而树立敢于质疑专家、导演权威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没有统一南北的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地图法。
教学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影视片段,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插曲,把学生带入波涛澎湃的历史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这是哪一段历史吗?”(二)官渡之战--屌丝逆袭高富帅1、自主学习(1)自己看书76-77页,总结划出官渡之战,白板展示表格。
编诗歌: 200,官渡战;曹统北方袁完蛋。
(2)标上每一个知识点在学习中所用的学习方法。
(3)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见解、思考、感想。
2、学有所悟,各抒己得--曹操逆袭成功的秘诀袁绍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感觉他就是个:凡是对自己有用的话都不听,凡是对自己不利的话偏要听。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5-96页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三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提示: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卫温率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拓展延伸:教师讲述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提问学生:如何评价曹操。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补充:曹操能谋善断,“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他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诗作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新考法·示意图】(山东临沂临沭期末)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最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D )2.(辽宁沈阳皇姑期末)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由材料可知,三国鼎立( C )A.是东汉时期军阀混战的继续B.政权割据,国家陷入分裂C.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D.各自为政,阻碍经济发展教学反思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本节课在导入部分时采用其戏剧中的形象和史书中的形象进行对比,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课涉及的时间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史实的时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如在讲述三国鼎立的知识点,通过画图的形式进行归纳。
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内容的难点,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先对人物评价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再指导学生对曹操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2.概括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
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官渡之战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曹操。
当时,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用人上:善于用人,虚心听取谋士的意见;军事上: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5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的能力。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对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和学法:1.教法: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分组进行导学,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等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2.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问: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物叫曹操,你对他是什么印象?再看京剧里的曹操脸谱形象,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是也真有曹操这个人,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与电视剧里的和京剧里的人物一样吗?我们今天学完这课后你就知道了。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课。
1、官渡之战。
(1)学生自读课文内容,找出官渡之战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简单经过和战役结果。
(2)检查,引导学生找出上述各题答案,理解课文。
(3)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并注意落实明确答案。
(4)教师小结: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
(1)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背景、交战双方、时间、基本过程、结果。
(2)检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
引出诸葛亮这个人物。
(3)请学生讲《三顾茅庐》的故事。
(4)学生讨论、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教师做适当的讲解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 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
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人们的主观
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
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
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
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
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
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
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 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
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
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 ,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
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 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图片及资料,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这两次战役的概况及影响。
收集这一时期主要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如诸葛亮、周瑜等,引导学生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将空白处的谚语补充完整。
(可小组合作回答)
1.三个臭皮匠,;
2.司马昭之心,;
3.过五关,;
4.万事俱备,;
5.周瑜打黄盖,。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谚语引出这些谚语所属的时代,引出本课要学习的三国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新课】
官渡之战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官渡之战”一目,自主
学习以下问题:
1.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是什么?
2.曹操实力强大的原因有哪些?(让同学们谈一谈“挟天子以令诸侯” “唯才是举”“屯田”等几个概念,这些举措为曹操带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
3.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及影响分别是什么?(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下曹操的《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
况?
《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
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请大家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形势图,大家认为同
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
学生:打仗。
(由此引入官渡之战)
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互相混战。
在北方,袁绍
和曹操实力最强。
曹操实力强大的原因:依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196 年迎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治上占了优势;“唯才是举”;实行屯田,势力日益强大;占据黄河以南的许多地方。
时间:200 年;
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特点、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影响:曹操陆
续消灭一些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北方。
(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路线图,简单讲述过程)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自主阅读教材;结合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依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与强调,突出重点与难点,尤其是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赤壁之战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75─ P76“赤壁之战”一目,小组合作学习以下问题:
1.赤壁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2.赤壁之战爆发于哪一年?曹操发动此次战役的目的是什么?这次战役的结果怎样?
3.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教师:曹操统一北方前后,孙权占据了长江中下游一带
并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势
力也逐渐扩大。
多媒体播放曹操的几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曹操想一统全国的壮志。
教师:赤壁之战爆发于208 年,曹操发动此次战役的目的是吞并南方,统一天下。
结果是孙权、刘备结成联军,以少胜多,重创曹军。
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路线图,并简单讲述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以官渡之战为范例,小组合作学习赤壁之战,归纳战役学习的基本要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袁绍的一个谋士曾劝他派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另一个谋士许攸建议他派兵去偷袭。
袁绍都不采纳。
后许攸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出袭击袁军屯粮处的计策。
材料二赤壁之战前,曹操考虑到将士大部分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就下令把战船连锁在一起,以便平稳。
孙刘联军经过商议,让黄盖假意降曹,最后火烧曹营。
孙刘联军水陆并进,大败曹军。
(之后教师总结提升答案要点)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从实力、战略战术等方面分析)
2.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3.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加以巩固,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力与
记忆力。
并且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答题技巧。
同类问题比较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因素。
教师:作为优秀军事将领的曹操,为什么会在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而在赤壁之战中占优势的情况下却失败呢?同是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骄兵必败,这个是一个规律性的道理,鲁迅先生说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但是这么一个有本事的人,骄傲也会失败的,我们要吸取曹操这个教训,有了成绩不能骄傲,应该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层楼。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阐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
育。
三国鼎立
我国在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 ,一般说,“鼎”有三足。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
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220 年,曹丕废汉献帝自
立,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
号汉,史称蜀汉;222 年,孙权称吴王,定都建业,国号为吴,229 年称帝。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及课
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在统治区内努力经营,北方
地区的经济比汉末有所恢复,东南和西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以后的统一局面奠定基础。
(1)曹魏重视农耕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
现象。
(2)诸葛亮治蜀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3)吴国开发江南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 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小组合作探究: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请你完成下列有关
“三国鼎立”的几个问题:
(1)小明在学习完“三国鼎立”后,为了加强记忆,
用图示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小结,请你把他没有完成的内
容补充完整。
(2)《三国演义》和戏曲舞台上的曹操,由于受正统观
念的影响,把他写成了一个篡夺汉室天下的奸臣。
鲁迅说:
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
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你认为这句话是否正确?试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结合历史人物的具体事迹分析)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有一个客观地认识,并对三国鼎立的历史有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
使学生了解到学作品很多时候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品往往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格出发,在大体不违背历史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虚构,有时候和历史真实是有区别的。
我们对历史和学作品要加以区别,并对人物的评价也要有一种客观的眼光。
【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