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是近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

合集下载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李叔同先生,这是一个我非常崇敬的名字。

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怀念他,也是对他的敬意和追思。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奋斗。

他出生于1869年,亲历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庚子拳亂、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等重要历史事件。

他曾经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好友,也是戴季陶的同事。

他通过自己的学问和才华,在中国的学术界和政治界都有极高的声望。

李叔同先生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他并不满足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社会制度。

他在青年时期就立志要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因此前往日本留学,希望能从西方文明中学习到先进的知识和经验。

这段留学经历对李叔同先生的一生影响深远,他通过日本留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启发。

他开始思考中国的问题,并试图从制度变革和教育改革中寻找答案。

李叔同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他的思想深受亚当·斯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西方思想家的影响,但他并不照搬西方思想,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从改革教育开始,他提出的“教育救国”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教育改革进程。

李叔同先生的政治理念也非常独特,在他看来,民主制度不只是西方的特权,而是中国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

他主张全面推进政治制度的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建立起一个公正、公平、有效的政府体制。

他的政治理念非常超前,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先驱之一。

李叔同先生在反对传统观念和封建制度上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了“女子能顶半边天”的主张,呼吁女性要获得平等的教育和社会地位。

他认为,只有平等对待男女,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

李叔同先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育家。

他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参与”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李叔同

李叔同

李叔同——亦佛亦儒的爱国文人摘要:近现代史蜚声僧俗界的李叔同,不仅是一名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还是一代得道高僧,以儒士身份出家的他,在禅学的潜修中以佛摄儒,以其包容宽广的思想展现出一代爱国文人的魅力,值得我们好好寻味。

笔者主要从李叔同在僧俗所结识的友人对其的评论看法以及他的作品来分析他的爱国思想。

关键词:佛儒思想爱国教育因印与李叔同结缘的福建著名画家张人希与其友人吴紫虹曾联名,为圆寂的弘一大师写了一副挽联,即:瞻玉相,赠金经,一瓣心香常塌地;为文人,成佛子,万缘念净永生天。

①其中的“一瓣心香”极其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了风云僧俗两界的李叔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先生之风”。

向来以高傲著称的一代才女张爱玲也坦言“在弘一大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②郁达夫也赞弘一大师在“律行”方面为第一。

③学生丰子恺更是在踌躇甚久之后,勉强动笔,言“对于弘一大师这样崇高伟大的人格,实在不敢赞一词”(福建刘绵松居士编辑《弘一大师全集》丰子恺写的序)。

④就是这样的一个令人仰视注目的知识文人,在人生一定的艺术高峰后,轻轻地而又毅然决然地转了一个身,从一名儒士到一名得道高僧,这样一位亦儒亦佛的文人,其骨子里流的却是带着浪漫与坚定的爱国热血,其爱国气概也是值得人寻味和感动的。

“李叔同早年的生活交织着商人子弟的优裕和文人的儒雅。

浑然天成的文人基因,造就了一个旧式的文人才子。

”⑤从《百家家族——李叔同》著者田涛的寥寥几语,我们大体可以知道李叔同大致的家庭背景及文人心理形成的原因。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一家名门望族中,其父亲李世珍是一名进士出身的盐商。

作为一名传统的文人,李世珍深受儒家经世治国的思想影响,他耗费大半光阴追求仕途,在道光二十四年恩科乡试,50多岁的他得中进士。

同时他又信奉阳明理学,晚年更重于修身又悦心于禅。

他曾留下这样一幅对联: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知我非僧。

在香火缥缈,梵音缭绕的佛教氛围,这似乎也暗暗为李叔同亦佛亦儒的文人思想提供了一个开花成荫的温床。

李叔同的教育精神

李叔同的教育精神

李叔同的教育精神李叔同(1881年-1942年),字静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科书编辑家。

他受孔子和康德的思想影响,提出了“人文教育”、“几何教育”、“独立思考”、“自我完善”等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文教育李叔同主张将人文精神融入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品德、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有能力的完整人格。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知识为载体,以美德为基础,以锻炼人格为目标。

李叔同的人文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性和人文素质,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几何教育李叔同特别提倡几何教育,认为“几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科,可以通过几何学来锻炼学生思维和提高学习能力。

几何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形式思维、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多种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自学的能力。

李叔同在教育中强调了几何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提倡学生要强调证明过程和概念运用,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几何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独立思考李叔同提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认为,列子的“马角”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开始思考,了解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值得思考的,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结合实际学习让学生从中寻找答案。

在现代教育中,独立思考同样非常重要。

面对今天的复杂社会和未知的挑战,强调培养学生成为创造性思考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现代教育追求的一种完整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自我完善李叔同强调教育应该让学生在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方面进行自我完善,确立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思想

李叔同的艺术教育思想摘要:李叔同的艺术教育实践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以艺德为宗旨的精神风范。

他讲究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李叔同深湛的艺术造诣和全身心投入的教育献身精神,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

他的爱国心是以一种个性方式表现出来,走的是一条以美育涵养国民性情,教育救国的路途.关键词:李叔通,艺术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博爱奉献中图分类号:C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3作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先锋,弘一大师的艺术成就被充分的认识和研究,但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少有提及。

李叔同回国后到出家前这段人生最美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中国早期的艺术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有成就的学生,比如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吴梦非、刘质平等等这样的艺术大家。

系统研究李叔同的教育思想,对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深远的意义。

1“德学双馨,先识器而后文艺,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思想李叔同的教育实践中,他的“先识器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一直贯穿教学始终。

“士之志远,先识器,后文艺”,这句唐代裴行俭的名言,李叔同多次引用过:“世典亦云:士先识器,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常诫人云,应使文艺使人传,不可人以文艺转。

”[1]这里的识器指的是一个人的品格、道德的总称,要在艺术上作出成就,首先要在人格修养上做好。

李叔同很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伟大的人格,技术即使熟练精通也不足为道。

他常告诫学生‘应使文艺使人传,不可人以文艺转’据他的学生回忆,李叔同的案头,常常放有一本明代刘宗周所著的《人谱》,书中列举许多古代圣贤的言行,封面上,有李叔同亲手写的“身体力行”四个字,每个字旁边有红圈,以此为鉴。

在教学过程中,他以人格感化学生,身教重于言教。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非常认真。

教唱歌,音调或拍子稍微有些不协调的地方,就一定要学生重新唱。

教弹琴的时候,指法有一点错误,他就会严肃而平和的说:“蛮好,蛮好明天请再弹一遍。

李叔同的故事

李叔同的故事

李叔同的故事李叔同(1842年-1921年),字季高,号松涛,浙江绍兴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李叔同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他的风采,也启迪了后人的心灵。

李叔同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他年轻时代。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对于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

然而,由于家境贫困,他并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勤奋钻研,终于在儒家经典和古代文学上有了相当的造诣。

这段艰难的求学经历,成为了他后来教育事业的动力和使命。

年少时的李叔同,就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传统的科举制度对于培养人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因此,他倡导改革教育,提倡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主张推行新式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叔同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许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有志青年。

在教育事业中,李叔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他待学生如子,倾心教书育人,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他常常鼓励学生勤奋好学,劝诫他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李叔同的故事中,还有一段关于他的文学创作。

他是一位文学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

他的诗歌清新明快,富有音乐感,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散文则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民的关怀,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李叔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感人的故事。

他是一位为教育事业倾注心血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人生之歌。

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前行。

李叔同的五段话

李叔同的五段话

李叔同的五段话1. 引言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些名言和观点,被广泛传颂并影响了数代人。

本文将围绕李叔同的五段话展开讨论,分析其思想内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 第一段话:“我不怕麻烦”这句话体现了李叔同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他在创办“汇文书院”时,面临诸多困难和阻碍,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努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这种“不怕麻烦”的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麻烦”常常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不能退缩或逃避,而应该像李叔同一样积极面对,并主动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只有敢于面对麻烦,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获得更大的成长和进步。

3. 第二段话:“教育是一种艺术”这句话体现了李叔同对教育事业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用心去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创造力。

在当今社会,教育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单纯追求分数和知识的积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们需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只有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并运用巧妙的方法和手段去引导学生成长,才能真正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

4. 第三段话:“人最宝贵之物是时间”这句话强调了时间的珍贵性。

李叔同认为,时间是有限且不可逆转的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充分利用时间去学习、思考和成长。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时间管理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我们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我们没有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时间。

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合理分配时间,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去追求,才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实现个人价值。

5. 第四段话:“国家之兴在于教育”这句话凸显了李叔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优质教育的支撑。

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做和 尚 , 像 个 高僧 。李 先 生何 以能
够做一样像 一样 呢? 就是 因为他做


巾 岫
切事都 “ 认真地 , 严肃地 , 献身地 ” 做的原故。
李先 生一 做教 师 , 就把 洋装 脱下 , 换 了 一 身 布
至七点 , 都是课外 练习时 间。李先生 的中饭和夜 饭 必须提早 ,因为他还须 对病发药地预备个别教授 。 李先生拿全部 的精力 和时间来 当教师 , 李先生 的教 育精神真正是献身的 ! 这样 , 学生安得不崇敬他 , 图 画、 音乐安得不被重视? !
他所指示 我的方 法 , 说来 怕人 , 教我 自杀 ! 他说 : ‘ 你 肯 自杀 吗? 你若 出一张布告 , 作贼者速来 自首 , 如三
日内无 自首者 , 足见舍 监诚 信未 孚 , 誓一死 以殉教
育, 果 能这 样 , 一 定可 以感 动人 , 一 定会有 人 来 自
首 。— — 这 话 须 说 得 诚 实 ,三 日后 如 没 有 人 自首 ,
然 照 当时规 定 , 并 不增 多 , 然 而课
外 图画 、 音乐学习 的时间 比任何功 课都勤 : 下 午 四时 以后 , 满校 都 是 琴声 , 图画 教室里不 断的有人在那 里练 习石 膏模型木 炭画 , 光 景宛如

艺术专科 学校。
这 是 什 么 原 故 呢 ?就 因 为我 们
学 校里的 图画 、 音乐教师 是学生所 最 崇敬的李叔 同先生 。 李叔 同先生 何 以有 这样的法力呢? 是不 是因为 他 多才多艺 , 能演话剧 , 能作油画 , 能弹 贝多芬 , 能作六朝文 , 能吟诗 , 能填 词 , 能 写篆 书魏 碑 , 能 刻金 石 呢?非也 。 他 之所 以能受学生 的崇 敬 ,而能使 当时被看 轻的 图画 、 音 乐科被 重视 , 完全 是为 了他 的教育 精神 的关系 : 李叔 同先生 的教育精 神是认真 的 , 严 肃的 , 献身 的。

李叔同的教育精神

李叔同的教育精神

李叔同的教育精神前言李叔同,字宝臣,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注重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在当时深受欢迎,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仍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本文将探讨李叔同的教育精神。

第一部分:注重教育实践李叔同极为注重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尤其关注师生关系。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他认为,要想改进教育,必须从教育实践中寻找答案,实事求是地把握教育本质和规律。

他具体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如改进教学方法、推广勤工俭学、增强学生课外活动的积极性等。

在他的推动下,北洋政府曾先后设立了“教育委员会”、“教育总局”和“教育府”,各种教育改革方案得以逐步实施。

第二部分:强调人文精神在李叔同看来,教育必须注重人文精神。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人道主义、道德修养、情感语言等方面。

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他强调教师的文化修养和稳定性,认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要具备各种成熟的道德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教育,手中有教学。

他还提出,教育应该贯彻生命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样的全面培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以后面对挑战、取得成功。

第三部分:倡导民主教育李叔同的教育思想中,还强调民主教育。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尊重他人和自己的基础上,发展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不断探索和创造。

他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拥有自主管理权的组织,使学校行政管理与民主理念相辅相成,真正走向民主。

同时,他还提倡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建立科学的教育考核制度,避免一味追求“小考大考”,鼓励学生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和发展。

结语李叔同的教育精神对于现代教育事业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在当今教育领域,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运用与发扬李叔同的教育理念,探索适合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模式,使更多的人获得更好的教育。

论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

论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

2018·07一、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早期成长之路与儒家思想李叔同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家学渊源深厚。

其父李世珍,清朝同治年间进士,典型的儒学弟子。

其母王氏,自幼便教其诵读名诗名言。

其兄文熙,在其六岁时开始家庭启蒙教育,学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书籍。

随后先后又跟随其乳母刘氏、常云庄先生、天津名士赵幼梅等人学习,期间李叔同自己也勤奋不辍,熟读《四书》《古文观止》《说文解字》等,学习八股,力摹篆字。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李叔同自小就根植于儒家文化之中,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正是李叔同早期的成长经历,使他追求高尚道德、注重人格修养,为他“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南洋公学与蔡元培“新学”南洋公学开放、多元的学习氛围,蔡元培“新学”的教育方式,是李叔同艺术教育思想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南洋公学已经具备新学制的雏形,聘请以蔡元培为首的一大批博通中西的知识分子为教师。

蔡元培自由教学、提倡“新学”、鼓励学生成立“演说会”的独特教育模式以及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出类拔萃的同班同学为李叔同打开了新视野,培养了他自由表达的民主思想,使李叔同从传统儒生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能够辩证接受西方文化。

(三)东渡日本留学与西方教育模式李叔同在生母过世后,跟随其老师赵幼梅到日本访问考察,成为中国早期留日学习学生之一。

留学期间,除在上野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外,还在音乐学院学洋琴,与黑田清辉、音上郎二氏郊游,开拓了艺术领域的学习,接受了西方进步的艺术教育的思想。

随后与曾延年等组织春柳社,初演《黑奴吁天录》,不久又上演《茶花女遗事》,取得很大成功。

在多次艺术实践中,李叔同清楚意识到中西艺术的差异性,虽然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器识”的思想一直根植于内心深处,他大胆借鉴西方教育模式来实现中西的融合,并在归国后实施于课堂教学中,使得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出现了生机与活力。

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念解析(一)“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本意与出处“器”具有器量、器度的意思,是自然领域里的具体对象,“识”是指见识、胆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把握。

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所 乐 。 因为 在 不 久 以前 的科 举 时 代 的私 塾 里 , 图 儿 和 因 为 要最 经济 地 使 用 这 五 十 分 钟 , 以凡 本 课 中所 必 画 都 唱 曲子 被 先 生 知道 了要 打 手 心 的 。 此 , 画 、 乐 两 须 在 黑板 上 写 出 的东 西 , 预 先 写 好 。黑 板 是 特 制 的 因 图 音 用 把 再 上课 铃 科 , 课 程 表 里 被 认 为 一 种 点 缀 , 比中 药 方 里 的 甘 双 重 黑 板 , 完 一 块 , 它 推 开 , 用 第 二块 , 在 好 草 、 枣 ; 图 画 、 乐 教 师 在 教 职 员 中 也 地 位 最 低 。 没 有 响 , 先 生 早 已 端 坐 在 讲 坛 上 “ 候 ” 生 , 此 红 而 音 李 恭 学 因 好 比从 前 京 戏 里 的 跑 龙 套 的 。 因此 学 生 上 英 、 、 时 学 生 上 图画 、 乐 课 决 不 敢 迟 到 。 往上 课 铃 未 响 , 国 算 音 往 先
很 用 心 , 上 图 画 、 乐 课 时很 随 便 , 它 当作 游 戏 。 生 学 生 都 已到 齐 , 声 一 响 , 先 生 站 起 来 一 鞠 躬 , 而 音 把 铃 李 就 然 而 说 也 奇 怪 , 我 所 进 的杭 州 师 范 里 , 一 时 开 始 上 课 。他 上 课 时 常 常看 表 , 在 有 精密 地 依 照他 所 预 定
教师博览;
J 0∞ I 工一
点 , 说 :做一 样 , 一 样 。 ” 先 生 的 确做 一样 像 一 他 “ 像 李 样 : 年 时做 公 子 , 个 翩 翩 公 子 ; 年 时 做 名 士 , 少 像 中 像 个 风 流 名 士 ; 话 剧 , 个 演 员 ; 油 画 , 个美 术 家 ; 做 像 学 像 学 钢 琴 , 个 音 乐 家 ; 报 刊 , 个 编 者 ; 教员 , 个 像 办 像 当 像 老 师 ; 和 尚 , 个 高 僧 。 先 生何 以 能够 做 一 样 像 一 做 像 李 样 呢 ?就 是 因 为他 做 一 切事 都 “ 真 地 , 肃 地 , 身 认 严 献

为中国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物的介绍

为中国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物的介绍

我国建设的贡献者:传世英名在我国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们的名字如同闪耀的星辰,永远镌刻在我国历史的丰碑上。

1. :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1866-1925)是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伟大领袖。

他领导并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统治,成为民国政府的临时大总统。

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提倡“天下为公”的社会理念。

他的思想和行动为我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影响深远,为我国的现代化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钱学森: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1911-2009)是我国著名的航天飞行员、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被誉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1945年,他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人。

他在美国加入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并参与了“阿波罗”计划。

1979年,钱学森回国后成为我国航天科学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将我国的航天技术推向国际领先水平。

3. 钟秉枢:我国工程机械事业的奠基者钟秉枢(1908-2005)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师和企业家,被誉为我国工程机械事业的奠基者。

他创建了我国第一家机械制造厂——我国华北兵工厂,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国产拖拉机和道路滚筒等机械设备。

他以“造风车、造火车、造飞机”为己任,致力于推动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王振耀:我国石油工业的奠基者王振耀(1914-2016)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奠基者之一,被誉为“我国石油事业的优秀领导者和杰出专家”。

他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钻机,为我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石油工业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并为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力量,为我国的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论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

论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

论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作者:董姣姣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7期摘要: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艺术教育家。

他始终倡导“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并且言传身教于他的艺术教学实践中。

他大胆借鉴西方教育模式,结合当时艺术教育现状来实现中西的融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同时,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得到了学生的传承与发扬,使得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出现了生机与活力。

从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念解析以及艺术教育思想的践行与传承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他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思想。

关键词:李叔同;先器识而后文艺;艺术教育思想一、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早期成长之路与儒家思想李叔同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家学渊源深厚。

其父李世珍,清朝同治年间进士,典型的儒学弟子。

其母王氏,自幼便教其诵读名诗名言。

其兄文熙,在其六岁时开始家庭启蒙教育,学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书籍。

随后先后又跟随其乳母刘氏、常云庄先生、天津名士赵幼梅等人学习,期间李叔同自己也勤奋不辍,熟读《四书》《古文观止》《说文解字》等,学习八股,力摹篆字。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李叔同自小就根植于儒家文化之中,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正是李叔同早期的成长经历,使他追求高尚道德、注重人格修养,为他“先器识而后文艺”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南洋公学与蔡元培“新学”南洋公学开放、多元的学习氛围,蔡元培“新学”的教育方式,是李叔同艺术教育思想形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南洋公学已经具备新学制的雏形,聘请以蔡元培为首的一大批博通中西的知识分子为教师。

蔡元培自由教学、提倡“新学”、鼓励学生成立“演说会”的独特教育模式以及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出类拔萃的同班同学为李叔同打开了新视野,培养了他自由表达的民主思想,使李叔同从传统儒生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能够辩证接受西方文化。

(三)东渡日本留学与西方教育模式李叔同在生母过世后,跟随其老师赵幼梅到日本访问考察,成为中国早期留日学习学生之一。

李叔同的教育精神

李叔同的教育精神

李叔同的教育精神引言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使得中国的教育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文将深入探讨李叔同的教育精神,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教育理念与目标李叔同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普及李叔同坚信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应该普及到每个人。

他主张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确保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普及,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全面培养李叔同提倡全面培养学生,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3. 质量导向李叔同注重教育质量,他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主张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先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直、诚实、勇敢等品质,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教育实践李叔同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他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实践自己的理念,还通过创办教育机构和出版教育著作等方式,将自己的教育观点传播给更多的人。

1. 创办教育机构李叔同创办了多所学校,如北平小学、苏州初等师范学校等。

这些学校都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科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德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实践方法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界,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出版教育著作李叔同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如《教学心得》、《教师与学生》等。

这些著作不仅总结了他多年来的教育实践经验,也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这些著作被广泛传播和应用,对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成果和影响李叔同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成果和影响:1.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李叔同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其中包括许多后来成为教育家、学者、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的人物。

这些人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影响,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

李叔同的经典语录

李叔同的经典语录

李叔同的经典语录李叔同,一位伟大的中国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许多经典语录至今仍然对我们有着巨大的启示和帮助。

下面就来举7个案例论证,说明李叔同的经典语录对我们的影响。

1. 爱国主义:爱国是一种思想,不是外在的表现李叔同曾经说过,爱国主义不是通过朝廷俸禄等外在表现来彰显,而是在心中深藏,从而化为自发的民族信仰和文化智慧,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思想,是从内心深处发自肺腑的爱国之情。

2. 教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李叔同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除了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不断自我发展,不断尝试新方法的过程。

3. 师生关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李叔同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个互相了解的人,互相遵循,互相信任。

他强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学生负责任,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句话告诉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基础。

4. 学生阳刚之气:人追求自我完善的需要不是抽象的李叔同认为,学生的阳刚之气不是粗枝大叶、胡作非为,而是勇往直前、敢于挑战的积极心态和创造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将传统和现代知识相结合,不断创新,追求自我完善。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阳刚之气的培育需要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 教育责任:教育的责任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价值的人李叔同强调,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价值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他认为这是教育责任的最高使命。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教育者需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文化、智慧和创新能力的人。

6. 教育方式:不拘一格、以学生为本李叔同认为,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成长。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方式应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展示更好的学习方式。

艺术的教育和教育的艺术——试论李叔同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艺术的教育和教育的艺术——试论李叔同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对他为世人 留下 的咀 嚼不尽的精神 财 富 ,后人 对
其诗词 、书画 、篆刻 、音 乐 、戏 剧 、文学研讨 较
多 ,而对 其独 特 的教育思 想及 其实 践关 注不 够 。 我认为 ,其言传身教 的人 格力量 ,一丝 不苟 的治 学精神 ,因材施教 的培养方式等 ,对 时下倡导 的
素质教育提供了不少有益 的启示 【 l 】 。
收稿 日期 :2 0…1 1 09 2 2 作者简介:敖慧仙 ( 8一) 1 2 ,女,广东阳江人 , 师,硕士,研 究方向:中国现 ' 9 教 3代文学。 - ① 赞可夫. 和教师的谈话【 . :教育科 学出版社 ,18 : 0 M】 北京 90 3.
第 3卷
清远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一代 高僧弘一法师 (80 14 ,俗名李叔 同) 的一生 18—92 充满 了传奇色彩 ,是 中国绚 丽至极归 于平淡 的典
型人 物 。他 “ 十文章惊海 内” 二 ,集诗 词 、书画 、
这两 种偏颇都 不是一个成 功 的教育 工作者 应取 的
篆 刻 、音乐 、戏 剧 、文学 于一身 ,在多个 领 域 ,
开 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
李叔 同先生 的文艺活动始于 19 年在上海加 88
入 “ 城南文社 ” ,宗教 生涯始 于 1 1 年 在杭州 虎 98 跑定 慧寺正式披剃 出家 ,直至 14 9 2年 圆寂 。而从
教只是 1 1 9 2年至 1 1 的 6年 时间 。所 以 ,面 9 8年
敖 慧仙
(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广东阳江 5 90 ) 2 5 0
摘 要 :作为 中国近现代 艺术教 育第一人 、才华卓著 的教 育 家,李叔 同的教 育思想和 实践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 面: “ 温而厉 ”的父亲式的教 育;因材施教 、培 养人 才的 大师 ;主行 “ 不言之教” 、靠人格力量感化 学生的典范。其 言传 身

李叔同先生善良仁慈的内容

李叔同先生善良仁慈的内容

李叔同先生善良仁慈的内容李叔同先生(1881年-1942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流之一。

他在文学、思想、教育等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被誉为“中国教育的缔造者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

李叔同先生的品质和人格魅力,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叔同先生善良仁慈,这是他高尚品格的一面。

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他人充满同情心和爱心,尊重人的尊严和个性,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

他一生都坚信,人性是本善的,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善良和美好。

他曾经说过:“我们的心底,真实的是爱人的心情,是良知的感觉,是对美好的渴慕。

”在教育领域,李叔同先生秉承“以信赖代替压迫,以爱心代替惩罚”的教育原则,注重启发学生从内心深处的潜能,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美感和人文精神。

他从不刻意地强调机械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最优质的人格修养和手艺技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李叔同先生是一位极其谦虚的人。

他回忆自己年轻时曾经放过一只鸽子,而在醒悟后,他终其一生也没有再捕杀鸟类。

他总是用一颗平等感强烈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

他的人生信条是“知信行合一,立身行满,忍得一身清净,夙夜在险迹中保持本真”。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也有良心无私的行为。

他常常将自己的半年收入赈去饥荒灾民或者给予困难学生经济上的帮助。

他主张“男女平等”,曾经为了维护女学生学习的权益而召开了学生代表大会,终于将学校内的女学生地位提高到和男生一样。

他也主张“文化民主化”,认为人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关心世界,全心疗国”的信念下,一生奋斗于改革中国文化教育体制。

在1938年,日军进攻重庆,李叔同先生背起推荐信到其他学校为他的学生们增援学籍,保障大家学业不中断,为更多的人保障学业成为他最后的奉献。

李叔同先生的生命历程展现了他领袖、思想家、教育家的复合型形象,也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情怀。

总结起来,李叔同先生的善良仁慈不仅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更是浸润在他的思想和行为中。

怀念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念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念李叔同先生读后感李叔同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革命家。

他是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近代教育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一生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

《怀念李叔同先生》是一部以李叔同先生为主角的传记作品,通过对李叔同先生一生的事迹和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的描述,展现了李叔同先生的伟大风采和卓越成就。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对李叔同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人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李叔同先生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

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倡导教育改革,提倡新式教育,努力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他坚信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是振兴中华的基础,因此他不断努力,不懈追求,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牺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报效国家、造福人民”,他的一生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一生是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近代教育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

通过阅读《怀念李叔同先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人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近代教育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

李叔同先生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他的一生是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

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牺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报效国家、造福人民”。

通过阅读《怀念李叔同先生》,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人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李叔同先生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近代教育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叔同是近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丰子恺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介绍说:‚在四十年前,我做巾小学生的时候,图画、音乐两科在学校里最被忽视。

……在课程表里被认为一种点级,好比中药方里的甘草石红枣,而图画、音乐教师在教职员中也地体最低,好比从前京戏里的跑龙套的。

‛。

看了如上的描述,使我们看到了八十年前一般学校美术音乐教育的情景。

然而,却忽然出现了意外的景况,请看文艺前‘辈夏丐尊的叙述:‚我担任舍监职务,兼修身课,时时感觉对学生撼化力不足。

他(指李叔同—本文作者注)教的是图画、音乐两科,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师生以及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

一般学校忽视图画、音乐课,这不用说在当时,即令在今天仍然是个普迫的现象。

这当然在于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

那么,为什么出现了浙江两级师范那样稀有的状况呢?时代的变化固然是原因,但更主要和直接的原因,不能不从教师李叔同身上去找。

李叔同多才多艺。

他精日文,通英文和意大利文。

他演话剧,作油画、素描,绘中国画,弹例琴,作六朝文、填词、作诗,普书法,刻金石,又搜长图案设计,而且都造诣较深,不是一般的爱好。

这样广博的学问修养,在当时文艺界罕见,在中年教师辈中更是鹤立鸡群。

丰子恺曾说:‚他不是只教图画、音乐,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

夏丐葬先生曾经说:‘李先生为教师,是有后光的’。

象佛菩萨那样有后光,怎不教人崇拜他?‛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侣人力量。

而作为教师,仅具丰富的学识,拿今天的话说仅仅是业务强也还不够,他之所以能受学生的祟敬,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认真、严肃、献身的教育精神,其核心则是身教。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据丰子恺介绍,李叔同在浙江两级师范任教时,宿舍的案头长年放着一本明人刘宗周所著的《人谱》。

书上有他亲手所书‚身体力行‛四个字,每个字旁还加了一个红圈圈。

这本书中列举了古代许多货人的熹言猫行。

有一次丰子恺与几个同学到李叔同宿舍,李翻开《人谱》,指着一节给大家看:‚店初,王(勃)、杨、卢、骆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许其贵显.装行俭见之.日: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

勃等虽有文章,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


李叔同当时耐心地把‚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意义作了讲解。

他认为一个文艺家倘没有‚器识‛,无论技术多么精通,也是不足道的。

‚应使文艺以人传,而不可人以文艺传‛,他调人品修养的重要性,要做一个好的文艺家,首先必须是一一个好的人。

虽然道德规范的内容,不同的时代有本质的差别,但李叔同的基本观点,今天看来依然是十分正确的。

关于李叔同善于身教的事例,他当时的同事和学生有口皆碑。

那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前后,提倡国货的呼声很高。

李叔同脱下洋装,换上布衣、马褂和长袍子,而且连进口的松紧带也不用。

出家后仍是如此,只用麻绳束袜子,直到有了国产的松紧带他才使用。

李叔同勉励学生爱惜时间,他自己是以身作则的。

他非常注意经济地使用课堂的五十分钟,凡上课必须在黑板上写着的内容,他都课前写好。

黑板是双层的,用完一块推上再用另一块。

上课铃未响,他早已先端坐讲坛,恭候学生,上课铃一响,马上讲课。

因而学生们听他的课不敢迟到。

当时学校里学习图画和音乐的空气浓厚,早饭前半小时,午饭至上课的三刻钟.下午四时后到就崔,都是可以进行课外练习的时间。

李叔同安排学生轮流接受个别教授。

他自己的中晚饭都是提前吃好.以便及时教授。

由于他的认真、献身,也就博得了学生的尊敬、信服。

这是学生之所以重视图画、音乐最重要的原因。

李叔同的教育方法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他对学生的态度一向和荡可亲。

遇有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把学生叫到宿舍,和颜悦色,低声耐心地开导。

李叔同当时的学生、著名作家曹聚仁事后回忆说:‚在我们教师中,李叔同先生最.不会使我们忘记。

他从来没有怒容,总是轻轻地象母亲一般吩咐我们。

‛据说连最顽皮的学生也说:‚我情愿被夏木瓜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找真想哭出来。

‛。

(当时复丐茸是舍监,心直口快,也很受学生的
尊敬。

‚夏木瓜‛是学生私下对他的爱称。

)
李叔同出家后,虽少与世人来往,但他仍以裴行俭的话白勉并勉人。

一次他给一位金石家信中再一次引用了袭行俭的话。

他成为我国近代德高望重的佛界高徽,不是偶然的。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李叔同六、七年的教学生涯虽不长,却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独放异彩。

丰子恺在杭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桂林,曾著文感叹当时艺术教育的落后,他尖锐地指出关键原因在于师资问题。

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四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因而,李叔同当年的献身精神和教育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

李叔同的文艺观和教育精神,曾在文学、笑术、教育、音、乐和宗教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美学前辈朱光潜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面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

文艺前辈叶圣陶和夏丐尊更在他玄I的散文名篇《两法师》和《弘一法师之出家》中记叙了仰慕之情。

美术界的丰子恺和潘天寿都是李叔同的学生。

尤其是丰子终生以李叔同的人品为表率,也是其艺术的多方面的继承师生二人所处的时代虽有不同,但却有着惊人的某些相似恺者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