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朝佛教的寺院经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南朝佛教的寺院经济

摘要:寺院经济是伴随着中国佛教发展, 以及当时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产生的。在南方,当时正值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寺院经济的出现充实了当时的经济结构,也体现了当时经济的多样性,发展了南朝的社会经济。而且寺院经济必然也对当时民众生活,社会经济,国家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南朝;寺院经济;寺院地主;社会救济;僧官制度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the center of Chinese economy moving to the south, the temple economy appeared. In the south, economy was developing rapidly at that tim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temple economy enriche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s well as reflected the diversity of economy, which made the social econom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develop. What's more, temple economy also had produced inevitable effect on public life, social economy, and national politics at that time.

Key words: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emple economy; temple landlord; social relief; SengGuan system

一、绪论

二、寺院经济在南朝时期兴盛的原因

(一)佛教的兴盛推动寺院经济的发展

(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寺院经济的发展

三、寺院经济的来源

(一)封建统治者及门阀世族的恩赐和施舍

(二)寺院地主有政治特权后对于土地的大肆兼并和掠夺

(三)贵族富民对家寺的创立

四、寺院经济的表现形式

(一)寺院的钱物方面的体现

(二)寺院的土地方面的体现

(三)依附民及赋税方面的体现

五、寺院经济对南朝社会的影响

(一)寺院经济对江南的社会经济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寺院地主,影响着当时的经济社会。(二)寺院经济对江南的民众生活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有寺院开办的社会救济机构,帮助政府进行慈善事业。

(三)寺院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寺院经济虽然是整个经济社会的一小部分,但是以僧人在政治中的特殊地位,也对国家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总结

一、绪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出现并且兴盛,伴随着统治者的尊崇及支持,佛教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大局面。早期僧人的寺院经济收入主要靠布施,但是布施而得到的财产在当时为寺院集体所有,并且很少,主要用于维持僧众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费用,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经济。但是到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一个比较繁盛时期,可以说是有了了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佛教得到了皇帝、皇室等上层社会的支持,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僧尼人数增多,佛教徒也很多。上层统治者对寺院的支持,不仅有政策上的倾斜,还有经济上的扶持。于是寺院经济应运而生。在南方地区,南朝政权的建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大量的北方人口流向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方地区的自然优势开始突出。于是寺院经济在这南朝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虽然南朝的寺院经济要比北朝晚一些,但寺院经济的规模也是很辉煌的。

二、寺院经济在南朝时期的江南佛教中产生的原因

三国两晋以后的统治阶级,大多是信奉佛教,推动着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发展的。统治阶级信奉佛教提倡佛教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和僧众可以帮助他们麻痹人民,使其驯服地服从统治。《魏书·释老志》记载:“太宗践位,遵太祖之业,亦好黄老,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图像,仍令沙门敷导居俗。”而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方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渐形成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一)佛教的兴盛推动寺院经济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佛教能在短期内取得在中国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寺院经济能在短期内取得巨大发展,必然与当时的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要在中国思想界取得一席之地,于是进行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的中国化,首先它不是采用佛祖讲法的形式,而是仿照中国的《孝经》或老子的《道德经》之类的经书的形式来宣扬自身。同时,还出现了一批兼通儒道的高僧,如慧远,智琳,慧始,对佛教与儒、道的融合起了很大作用。这种新佛教由于汇集了多家学说的特色,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

在北方,佛教是统治者凝聚并控制各民族的思想工具。

在南方,佛教是皇权重振后皇帝的思想控制工具。魏晋时期。佛教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当时思想文化的主流是门阀士族所垄断的玄学。而到了南朝,情况有所转变,佛教骤然兴旺起来。“在魏晋之际,一时虽老庄盛行,而宋齐以下,即多转奉释氏。”据我们所知,南朝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皇权的复兴。佛教与皇权这两者的兴盛时期如此的相近,这使我们可以进行猜测,在皇权与佛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寺院经济的发展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人文社会发展最早的的地区,也成为了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秦汉以前,虽然南方的自然条件要比北方更为的优越却迟迟没有得到开发,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广人稀,劳动力严重缺乏。但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频频发生战乱,社会动荡,民心不安,为南方人口的大幅度增加提供了契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又是大动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却相对安定,于是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于是南方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发展迅速,导致民族大融合。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而且随着皇权在南方的复兴,政治重心也开始南移,且统治者又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加之南方自然环境较北方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南方特有的海外贸易,也使南方的经济比北方更加优越。

寺院经济作为当时的新兴经济,在南方的广阔的大地上顺应着当时的时代潮流,也逐渐发展起来。作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一种,丰富了社会经济的多样性。

三、寺院经济的来源

按照佛教的基本教义,在寺院建立之前,僧侣应该以乞食为生;在寺院建立以后,则靠施主的布施维持。但是到了东晋末年,就在僧侣中出现了经商、作工、卜算、行医等自谋生路的现象。僧尼按佛教的律例是不允许私蓄财产的,但事实上却是很多僧尼都蓄有财产。僧尼可以接受社会上的供养和施给的财物。大和尚往往接受皇帝和贵族官僚的供养。僧侣世界也如世俗世界一样有着阶级存在。寺院中的上层僧侣构成寺院中的贵族阶级。他们掌管着寺院的财产,他们实际上就是寺院财产的所有者,他们属于僧官中的高位。他们除了接受寺院内僧众,寺院依附民和寺院奴隶的服役和供养外,还会接受朝廷赐予的租税和人员。

(一)封建统治者及门阀世族的恩赐和施舍

南北朝时,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以自己的学说来为统治阶级服务,而统治者或提倡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