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朝佛教的寺院经济

合集下载

宋代寺院经济的发展

宋代寺院经济的发展

宋代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是世界三⼤宗教之⼀,佛教⾃传⼊中国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不⾔⽽喻的。

⼀⽅⾯,以佛教的虚幻学说,因果报应说,提倡⾏善积德,在⼀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盾。

另⼀⽅⾯,统治者利⽤它作为重要的精神统治⼯具,教化民众。

⽽作为佛教徒的修⾏地------寺院。

在当时不仅起到了为僧侣提供住宿的作⽤,⽽且寺院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起到⼀定的作⽤。

⼊宋以后,佛教思想早已深⼊⼈⼼。

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兴建的寺院越来越多,僧侣的数量也逐渐上升。

然⽽,很多僧侣是为了躲避徭役和赋税⽽遁⼊空门的,他们⼀般素质低下。

僧尼冗滥现象⼗分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僧⼈、寺院的特权,在经济上控制寺院经济⼒量的⽆限膨胀。

但寺院仍千⽅百计地占有⼟地,壮⼤⾃⼰的实⼒。

这⼀时期的寺院经济在政府的控制下蓬勃发展。

中国古代佛教寺院作为⼀个宗教性的经济实体,在其⾏使功能时,必定会因此产⽣⼀些活动费⽤。

⽽这些费⽤是寺院必须承担的。

那么,佛家寺院需要⽀出哪些费⽤呢?⼀.修建和维护寺庙的费⽤。

由于两宋时期佛教思想的传播影响不断深⼊。

⼤到皇亲国戚、政府官员,⼩到商贾地主,都不惜拿钱财将寺庙修的⾦碧辉煌。

此时的寺院也如⾬后春笋般拔地⽽起,寺院林⽴。

⽽寺院兴建和维护所需经费的很⼤部分来⾃社会各阶层的捐助和施舍。

宋代修建和维护寺院需要巨⼤的资⾦,⽆论如何使⼤⼤加重了封建国家和百姓的经济负担,它对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负⾯影响是不⾔⽽喻的。

⼆.僧尼等的⾐⾷之费。

宋朝的寺庙众多,⽽寺院内的僧侣过着集体的⽣活,每个⼈的⾐⾷之费之和也是⼤的惊⼈。

这包括僧侣⾐⾷之资、⽣产⼯具的购买、法事活动、各种合法的及⾮法的赋税、宗教⽤品的置办等。

应该说,宋代僧尼⾐⾷之费不可计数,寺院要养活这些⼈需要付出巨⼤的代价,为了满⾜僧⼈的基本⽣活需求,僧⼈除了出去化缘,还必须跟凡⼈⼀样,从事其他经济活动。

正因如此,进⼀步深化了僧尼的世俗化的倾向,是宋代寺院、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

浅论南北朝佛教发展

浅论南北朝佛教发展

浅论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概况东晋之后,南北分裂,南方有宋、齐、梁、陈,称为南朝(四二○|五八八);北方有北魏(又称跖跋魏),嗣后分为东西二魏,而禅位于北齐、北周,称为北朝(三九六|五八一)。

南北朝形成对峙局面,历时一百六十余年,后由隋文帝统一。

这个时期的佛教由于各帝王的支持拥护,寺院僧尼急遽增多,佛教译经更为隆盛,大小乘经论弘传,佛教学派成立,不再依附儒道,教义则由般若而形成“真常妙有”、“真常唯心”二派,此为中国佛教发展快速的时期。

南、北二朝因民族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佛教的信仰需求有所不同。

南朝传东晋法统,王公名士承清玄之风,所需于佛教者,较之北朝则多偏重于义学,且因南朝诸帝多喜问道,并延请僧人佐政,因此佛教在南朝有长足的发展。

刘宋文帝曾先后令道猷、法瑗等,弘传道生顿悟教义,并请慧琳参与国政,文帝之子武帝则时时问法于求那跋陀罗。

而后齐文宣王萧子良广召宾客高僧,精研佛理,开讲经义,并撰述著书。

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更使南朝佛教达于鼎盛,他曾率道俗二万人舍道归佛,又以提倡素食,亲作“断酒肉文”,敕宝唱撰辑《梁皇宝忏》,又建寺铸像、讲经注疏、设斋供僧,推动各种法会、佛事,甚至四次舍身同泰寺,愿为佛奴,为历代帝王中笃信佛法第一人。

其子昭明太子及简文帝、元帝亦受其影响而崇佛。

此后陈代仍多效法梁武帝,奉佛不辍。

南朝的译经事业,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译经卷数或其范围,都相当可观;又经论研究蔚为风潮,进而促成各家学派的成立。

晋、宋之交,义学高僧如道生、慧观、佛驮跋陀罗自关中还庐山而转建业,沮渠京声、佛陀什、良耶舍、求那跋陀罗等译经高僧亦陆续南来,建业遂代庐山而为南朝佛教领导中心,奠定了南朝译经的基础。

法显所译六卷《大般泥洹经》因道生提倡,至慧观、谢灵运就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大般涅槃经》重加整理成三十六卷的南本《大般涅槃经》后,学者靡不研习,群为注疏,因而形成涅槃学派。

《涅槃》在南北朝的盛行程度,堪比《般若》在魏晋两朝。

东晋南朝佛教与政治关系

东晋南朝佛教与政治关系
东晋南朝时期,佛经翻译事业得到 大力发展,大量佛经被译成汉语, 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教义的演变
01
02
03
般若学
东晋南朝时期,般若学成 为佛教思想的主流,其强 调“空”的观念,主张超 脱生死轮回。
涅槃学
南北朝时期,涅槃学逐渐 取代般若学成为佛教思想 的核心,强调佛性、一心 、真如等概念。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佛教对文化教育的推动
文化传承
01
佛教在东晋南朝时期与儒家文化相互融合,推动了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内涵。
教育普及
02
佛教寺院和僧侣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教育角色,推动了
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素质。
艺术交流
03
佛教在东晋南朝时期还促进了艺术交流和创作,推动了艺术的
繁荣和发展,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活。
社会影响
这种融合进一步扩大了佛 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03
佛教与东晋南朝政治的关 系
佛教对政治的影响
思想基础
东晋南朝时期,佛教思想逐渐传 入中国,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新 的思想体系,为政治提供了思想
基础。
社会稳定
佛教的教义和价值观有助于缓解 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为政
皇权与士族权力的平衡
皇权与士族权力在政治上相互制衡,导致权力分散,难以形成绝对的权威。
东晋南朝的经济状况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发展,商业也得到了繁 荣。
土地兼并问题
由于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农民生活贫 困。
东晋南朝的文化氛围
儒家思想的影响

试析佛教寺院对南北朝社会的影响

试析佛教寺院对南北朝社会的影响
_j 譬
摘 要 : 南 北 朝 是 秦 汉 以后 我 国政 局 分 裂 持 续 时 间 最 长 的 时 期 , 虽 然 南 北 双 方 的正 常 往 来 被 阻 断 ,
可是 南北 的佛 教却得到 了迅猛 的发展 ,佛教 寺院遍布我 国南北各地 ,并渗透 到南北朝社 会 的政 治 、经 济、文化各个层面 ,影响着 南北朝 的社 会。 关键 词 :佛教寺院 ;南北朝 ;影响


琳为西豫州都督” 。传慧琳著《 白黑论》 又名《 ( 均善论》 。宋 ) 文帝见到此论 , 十分欣赏 , 让他参与朝廷机要。宋文帝时, 太 子詹事范哗, 鲁国孔颐先等策划拥立彭城王刘义康, 参与其事 者有僧人法略、 法静尼。有的僧人受到统治者的赏识 , 受命还 俗, 名僧参与政治, 是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头面人物, 发挥佛 教的宗教信仰作用, 从而更有效地统治各族人民。 二、 佛教寺院对南北朝的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进入南北朝以后, 寺院经济进一步发展, 寺院经济的来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寺院自身参与商贸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 , 自 一) 佛教 从传人中国起, 就与社会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丝绸之路 是佛教借以传播之路, 也是当时主要的商业贸易往来的通道。 在此, 我们可以看出, 在早期佛教传播过程中, 就不可避免带 有某种商业的性质。如“ 康僧会” 其先康居人, ……其父因商 贾自 然移于交。所以到南北朝时, 寺院周围砌成了手工业品 的生产及交易场所 , 大寺院在集市上设有“ 、邸店” 铺 舍” “ 和“ 店”既供往来行人歇息, , 也有出售货物的柜台。寺院“ 寺院营 求汲汲 , 无暂宁息。或垦殖田亩, 与农夫齐流; 或商旅博易, 与 众人兑利 , ……或去巧异端, 以济生业……参与商贸活动的积 极性不减, 寺院是获得财富的来源之一。 ( 王公贵族和一般平民信徒经常施 财捐钱。当时寺 二) 院收入十分可观。无论佛教道教都有 自己的学说, 并且都是 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 而统治阶级也正是利用它们的这 些学说来麻痹人民, 达到他们的统治目的。而统治阶级对寺

佛教广泛传播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产生

佛教广泛传播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产生

佛教⼴泛传播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化上产⽣佛教⼴泛传播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化上产⽣的影响。

1、经济上,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浪费了⼈民的⼤量⾎汗。

2、政治上,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与官府争夺劳动⼈⼿和税收,加重农民负担,不利于封建统治。

于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为加强统治两次灭佛。

3、思想⽂化上:
(1)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条精神解脱的道路。

(2)促进统治者加强对⼈民的思想控制,使⼈民⽢⼼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

(3)成为道教改造重要的思想来源;
(4)促进范缜发表《神灭论》,提出“形神统⼀”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发展。

(5)促进宗教画、⽯窟艺术等艺术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质库”的起源分析

南北朝时期“质库”的起源分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22009典当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萌芽于两汉时代,但其初步发展则是在南北朝时期。

南朝佛教寺院受到宗教内部和社会世俗两方面的影响,为了自身的发展,出现了寺院经济,即“质库”。

它包括两个方面:典当和举贷。

随着质库的发展,一个专门从事实物抵押借贷的行业———典当业逐渐形成。

一、质库产生的背景(一)社会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五胡入主中原的战乱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社会矛盾尖锐,两极分化严重。

平民百姓难以维持温饱生活,倘遇到水、旱、震、蝗等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社会生产力面临着日益衰败的严峻局面。

因此,社会对资金的融通需求十分迫切。

早期佛教的传播是以译经为主的学术活动,其影响仅限于社会上层。

但它所宣扬的因果报应、来世等观念暂时缓解了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大量的劳动人民开始信仰佛教,这调节了封建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佛教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植,这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统治者崇尚佛教,大力扶植佛教。

南朝梁武帝崇佛,他亲自赐建的大爱敬、智度、同泰等十余所寺庙,宏伟壮丽,分别供养数以千计的和尚和尼姑。

他还大造金、银、铜、石佛像,下令铸造的同泰寺的10方金铜像、10方银像、光宅寺的丈八弥陀铜像,都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

北朝诸帝,除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短暂“灭法”外,无不扶植佛教,用金钱物资供养僧尼。

文成帝为其祖先铸释迦立像5尊,高6丈,用赤金25万斤。

北齐时,邺都有寺4000所,僧尼近8万,全境寺院4万所,僧尼200万。

齐文宣帝以国储的1/3供养僧尼,以法上为昭玄大统。

北魏时,政府采取浮图户和僧户的方法使寺院成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实体。

当时寺院之富,有记载:“长沙寺僧业富沃,铸黄金为龙数千两埋土中,历相传付,称为下方黄铁,莫有见者。

佛教寺院经济管理浅析

佛教寺院经济管理浅析
对州
百 家 论 坛
佛教寺院经济管理浅析
王 泳伟
云南民族大学 哲学与政治学学院 2 0 1 0级硕士研究生
主要 表 现 在 :
摘要 : 佛教寺 院从事一种非赢利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社会服务活动。 寺院
管理依 靠“ 丛林制度” 实现 规范化管理 、 经济 管理依 据规章条
例 实现制度化管理 ,并在制度化 管理和规 范化 管理上 不断创

一 一
第一, 佛教寺院内部管理复杂化。 从寺院传统管理模式来 看, “ 丛林 清规 ” 是其基本 的管理制度 , 寺 内一切事务均 由僧人 管理。随着社会 的发展 ,寺院管理工作逐渐呈现多样化 的特 征, 佛教寺院管理变得复杂并趋向规范化和专业化 , 传统管理 体制已不适应 当前寺院管理的需要 。原先简单 的财务管理不 能适应 目前 的财务运作需 要 , 必须 以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 运 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 实施科学 的管理。 第二 , 佛教传统认同与当代寺 院经济发展存在矛盾。 有些 寺 院的僧人从事宗教活动的同时也进行 商业 经济活动 ,许 多 寺 院发展旅游业 和经营素斋等服务行业 ,甚 至作佛事也变为 明码标价 , 强烈的商业色彩致使佛教的神圣性越来越淡化 。 寺 院僧人频繁接触世俗社会 , 忙于应酬 、 接待、 管理等各种事务 ,
型。
■ 寺院经济的现 状 当代的寺院不仅发展出了发达 的旅游产业 ,水 陆经忏 和
捐赠布施也成为 了寺院的重要经济来源 。 寺 院经济 的发展 , 一 方 面为佛教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 另一方面 , 也为佛 教的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 响 ,寺 院经济过于独立导致
寺院E t 益商业化甚至企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促 成了佛教内部 贪污 、 腐败 、 戒律 松驰等不正之风 的发展 , 僧 团的秩序性 与纯 洁性遭 到了严重 的破坏。 国内不少地方 出现企业 投资建庙 , 开 题 。 发旅游景 区 , “ 寺 院搭 台、 经济 唱戏” , 更让僧人形 同打工族 。 一 参考文献 : 部分人借机敛 财 , 钻 营诈骗 , 无 所不为 , 也激化 了僧 团内部 的 [ 1 】 罗莉. 寺庙经济论【 M】 . 北京: 宗教文化 出版社 , 2 0 0 4 . 诸多矛盾。据调查 , 这种情况 在全 国多数寺 院中普遍存在 , 在 [ 2 】白化 文. 汉传 佛教 - 9寺 院生活[ M】 . 天 津: 天 津人 民出版

寺院经济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寺院经济状况及原因分析通常意义上,人们把东汉明帝遣使者于大月氏写佛经四十二章,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1]。

事实上,佛教传入年代应早于此,《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评注引《魏略·西戎传》:“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伊存口授《浮屠经》”[2],说明西汉末年,佛教就已经传入内地。

但在佛教内传后的几百年间,佛教并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只是在人们的社会和精神生活中,扮演着无足轻重的角色。

“虽然在东汉末已有人信仰佛教,但开始还只准西域人奉祀,汉人要出家为僧,政府是明令禁止的。

”[3]佛教作为一种“夷狄之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汉族正统思想观念的偏见与排斥。

如当时人言:“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祀奉,汉代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汉人皆不出家。

魏承汉制,亦循前规。

”[4]又“佛者夷狄之俗,非经典之制。

”[5]“佛陀乃千年前一外夷,……佛教经典亦彼外夷之糟粕。

”[6]然而,在魏晋南北朝短短三百余年之际,佛教取得了爆破性的发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外来小教成为中国当时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并且由此确立其在思想界的支柱地位,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单从一系列的数字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当时佛教迅猛发展之大势:“据公元477年的人口统计,北魏帝国估计有6478座寺院,僧尼共67258人。

公元512-515年之间,寺院增长一倍多,到了北魏王朝末年,寺院达30000座之多,僧尼总数200万人。

”[7]“东、西魏分裂,周、齐对峙时,两国僧尼总数几达三百万左右,占当时北方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一。

”[8]与此同时的南方,“寺院数字约在1768-2846座之间,僧尼数目约在24000-82700人之间。

”[9]同样,佛经也大量的被翻译和传播开来,“据开元释教录,三国下至隋前,……译经一千六百二十一部,四千一百八十六卷,……若据隋志,乃有二千三百二十九部,七千四百一十四卷。

南朝经济发展

南朝经济发展

南朝经济繁荣探究在东晋王朝灭亡后的170多年(公元420年刘裕建宋-589年隋朝统一)间,江南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以建康为都城,历史上称为南朝。

古代中国,在东汉之前,政治、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骆越之民,……与禽兽无异”。

可见,一直到西汉时期,经济重心还是在北方的。

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也并不发达。

只是由于江南物产丰饶,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

但是,东汉以后,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相继定都建康,中国的政治重心逐渐南移。

随着政治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的经济也步入了快速开发的时期。

据《宋书》所载,“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经过自东汉到南朝时期的开发,到了南朝时期,南方已经地广人丰,而不再是地广人稀,农业经济大大发展,农业产量相比西汉时已大大提高,而以丝绵布帛为代表的手工业也发展起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江南成为了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之一。

观述南朝时期经济发展,不难看出,南方经济发展与北方的社会动态变化密切相关。

首先这个时期,与北方中原的混乱动荡相反,地处南方的广大地区远离战事,再加上南朝政府普遍推行的怀柔政策,南方社会相对比较稳定。

“永嘉中,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等民谣,即反映了南朝社会的真实面貌。

而之前的淝水之战中,东晋王朝对抗前秦的完胜,更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便是北民南迁。

唐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永嘉之乱后,五胡入主中原,北方民不聊生,大批中原人南迁。

我们知道古代一直推崇士农工商,可见农业的重要地位,而农业发展需要大批人力,于是这便不仅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就像文成公主入藏一样,北民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试论佛教寺院经济的收入与支出管理

试论佛教寺院经济的收入与支出管理

试论佛教寺院经济的收入与支出管理作者:于飞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0期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佛教寺院经济与社会经济同步成长,如今寺院的经济实力普遍雄厚,其所支配和运用的资金数额也越来越大且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为了使佛教组织能更好地开展和推进佛教文教事业以及慈善事业,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避免因资金运用不当产生消极影响,佛教组织自身对寺院经济的收入与支出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佛教;寺院经济;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中图分类号:F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0-0233-02一、寺院经济中的收入管理佛教组织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要确保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寺院经济的开展中就必须有健全的收支管理制度,以保证有限资金和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

从历史来看,佛教寺院早期一般实行“三纲制”,即设立寺主、上座、维那具体负责僧团与寺院的管理,也包括寺院的财物管理。

唐宋以降,佛教丛林制度形成,建立了以住持为核心、东西两序为弼辅的管理制度。

寺院财产的管理也变为主要由东序知事负责。

寺院丛林制度发展至近代,虽然寺院所需要处理的各种事务越来越复杂,但寺院的财产管理基本还是沿用了唐宋以来的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寺院农林业、工商业以及寺院服务等经济的日益发展,加之香火、捐赠等收入,寺院的收入也日益多样化,所以,之前与丛林制度相对应的司库制度已远不能满足当前寺院经济的运作和管理了。

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当前寺院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当前寺院的主要收入来源,笔者把寺院经济的收入管理分为寺院自养经济收入管理和捐赠收入管理两个方面。

1.寺院自养经济的收入管理这方面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寺院从事农林业生产、工商业经营和宗教服务等收入的管理。

当前,大部分佛教寺院都建立了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并且对寺院经济中的每一项收入管理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佛教寺院经济运作过程中的经营问题研究

佛教寺院经济运作过程中的经营问题研究
三政府部门对佛教寺院的管理体制不顺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某些部门受利益的驱动阻碍了政府文物部门园林部门与宗教部门和佛教协会之间沟通协调工作众多应该交给佛教界进行管理并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院现在仍由非宗教部门管理使用使这些寺院无法发挥出其本身应具有的宗教教化和宗教服务功能如目前普遍存在对于佛教四大名山的管理体制不顺佛教名山功能错位门票价格奇高商业游戏在佛教清静场所称王称霸的现象普遍存在等

要: 佛教 寺院经济的经营形式包括农业及手 工业 、 商业、 旅游业 以及 通过各种 宗教 活动获得收入。
寺院经济存在经济法人的经济运行模式与 寺院 “ 民办非企业” 法律 定性 的矛盾 、 寺院经济过 于独立导致佛 教商业化 、 政府部 门对佛教 寺院的管理体制不顺等 问题。针对寺院经济问题 , 其研究对策如下 : 寺院经济 使
海外【 。
( ) 二 寺院商业 佛教寺院的商业 历史 悠久 , 晋南北朝时期 , 魏 正是佛 教 寺院地 主经济的兴起 与成熟时期 , 也是寺院商业兴起并逐 步 发达时期 , 在这种商贸发达 的背景下 , 院凭借 强大 的经 济 寺 基础 , 必参与其 中。而在 当代 的名胜 风景区 , 寺院均设 势 各 有招待所 , 从事各种公益服务 , 如工艺 品店、 经书流 通部 、 书 画销售部 、 素食餐厅、 小卖部 、 茶室等多个铺 子和摊点 , 院 寺 门口还 出售 自己生产 的香 烛 , 从而把 游客、 香客 的消费吸引 到寺观 内来 。如长沙市著名古刹麓山寺 , 18 自 95年元 月起 。 交 由佛教僧人 管理 。由僧 人发起组 织 的“ 沙市麓 山寺服 长 务部 ” 营副 食品、 经 茶水 、 游纪念 品, 旅 供给游客 的需要 , 为
我 国是佛教信 奉大 国, 佛教在 我 国有 着悠 远 的流传 历 史, 佛教寺院在我国作为一批宝贵的历活动的特殊组织 , 是一种非营利性组 织; 同时 , 寺院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 不是与世 隔绝的 , 并 也 会受到经济浪潮的影响 , 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 。

浅析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及影响

浅析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及影响

浅析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及影响史俊杰(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摘要:魏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以后,分裂动乱持续最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两汉之际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国,在这段历史时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影响中国社会秦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自己统治下的顺民。

汉朝统治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儒教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广大文人怀才不遇,他们之中有隐居田园。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在这段历史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既有排斥、斗争,也有调和、融合,其中以调和、融合为主流,而这个过程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队中国的政治、思想、建筑、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魏晋南北朝佛学发展的概况秦汉之际,秦皇汉武统一了中国,使中国呈现了很长一段的和平局面,秦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却呈现了分裂动乱的局面,而且是秦汉大一统之后分裂动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各个统治集团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壮大自己的实力,不断发动战争,掠夺土地和人民。

各个统治集团不断发动战争使当时的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广大劳动人民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无法找到寄托。

而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在当时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之说对信佛的人具有极大的引诱力。

因此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流播。

在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人们是怎样开始信佛的?据史料记载,最早开始信佛的并不是广大的平民百姓,而是宫廷里的帝王将相,皇亲国戚。

晋室南渡之后,佛教逐渐渗透到了上层士大夫的中间阶层。

浅析南朝佛教的寺院经济

浅析南朝佛教的寺院经济

浅析南朝佛教的寺院经济摘要:寺院经济是伴随着中国佛教发展, 以及当时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产生的。

在南方,当时正值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寺院经济的出现充实了当时的经济结构,也体现了当时经济的多样性,发展了南朝的社会经济。

而且寺院经济必然也对当时民众生活,社会经济,国家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南朝;寺院经济;寺院地主;社会救济;僧官制度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the center of Chinese economy moving to the south, the temple economy appeared. In the south, economy was developing rapidly at that tim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temple economy enriche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s well as reflected the diversity of economy, which made the social econom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develop. What's more, temple economy also had produced inevitable effect on public life, social economy, and national politics at that time.Key words: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emple economy; temple landlord; social relief; SengGuan system二、寺院经济在南朝时期兴盛的原因(一)佛教的兴盛推动寺院经济的发展(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寺院经济的发展三、寺院经济的来源(一)封建统治者及门阀世族的恩赐和施舍(二)寺院地主有政治特权后对于土地的大肆兼并和掠夺(三)贵族富民对家寺的创立四、寺院经济的表现形式(一)寺院的钱物方面的体现(二)寺院的土地方面的体现(三)依附民及赋税方面的体现五、寺院经济对南朝社会的影响(一)寺院经济对江南的社会经济的影响。

寺庙经济调研报告

寺庙经济调研报告

寺庙经济调研报告寺庙经济调研报告一、引言寺庙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信众们的虔诚心愿。

近年来,寺庙经济在我国逐渐兴起,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本报告旨在对寺庙经济进行调研,分析其现状、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寺庙经济的现状1. 经济规模扩大:随着人们对佛教信仰的热情增加,寺庙经济规模逐年扩大。

寺庙内的香火祭祀、供奉物品、朝拜用品等都成为了一种商机,寺庙也开始向外界开放,为信众提供佛学培训、禅修养生等活动。

2. 商业化倾向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寺庙经济也越来越呈现商业化倾向。

一些寺庙开始租赁寺内的房屋开设商铺,出售日用百货、礼品等商品。

同时,寺庙还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佛教文化展览等,吸引更多游客和信众。

3. 寺庙旅游发展:寺庙经济与旅游业的结合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寺庙景区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

一方面,这为寺庙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

另一方面,寺庙也面临着旅游开发对其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商业化的困扰。

三、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对寺庙经济有着直接影响。

经济繁荣的地区,人们更有条件和动力参与寺庙经济,寺庙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进行经济合作。

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对寺庙经济有着双重影响。

一方面,城市化加速了寺庙商业化的步伐,推动了寺庙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需求和房地产开发,也导致部分寺庙被拆迁或遭到人为破坏。

3. 文化自信与需求变化: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加,文化自信对寺庙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改变寺庙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

四、未来发展趋势1. 突出特色文化:寺庙应该突出自身的特色文化,注重发扬佛教精神,传播佛教文化,提供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服务。

在商业化的同时,也要保持对信仰的尊重和传统的延续。

2. 促进合作共赢:寺庙可以与商业机构、文化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互惠。

借助外部资源的支持,寺庙经济可以更好地发展,推动当地经济的兴旺。

寺院金融的兴衰

寺院金融的兴衰

寺院金融寺院金融始于魏晋,兴盛于南北朝,维持于唐中叶前,唐中叶后加速走向衰落。

魏晋以后几百年的战乱和分裂,既摧毁了民间商业,也使得政府信用和儒家伦理信用下降到极点,传统的借贷主体——政府和富商大贾无以为继,而基于家族、宗族关系的士族地主金融和建立在宗教信用基础上的寺院金融异军突起,成为乱世金融的主体。

其中,以寺院金融的作用更为突出。

到南北朝时期,随着寺院经济的发达,寺院金融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专门管理寺院财产的机构——“寺周建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文/周建波寺院金融的兴衰库”,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保管财物的仓库,而是成为了寺院实践自利利他、济世救人、普度众生理念的基地,并为寺院实行有偿借贷、开展金融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寺库”作为中国金融史上最早的大规模从事多种类业务的金融机构,开创了后世典当业、存钱保管业、汇兑业、拍卖业等先河,是明清当铺、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的鼻祖。

柯林斯(Collins) 将僧人们视为管理寺院公共财产的集体企业家,认为僧侣们不仅开辟了土地交易的市场,而且组织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

隋唐时期寺院金融的规模更大。

创立“三阶教”的信行法师(公元540—594年)在长安化度寺创立了新的金融机构——“无尽藏院”,将信徒奉献的财物贷与他人,用以救急济难。

信行认为单独所行的布施量虽多功德却少,若通过无尽藏汇聚力量,无论布施多么微少,都可不问贫富贵贱、僧俗,互相融通。

无尽藏设有十六种无尽藏施(信徒施舍的内容),不限于钱谷,还可以施舍香火灯烛,音声钟呗,房舍床座,甚至还可以施舍劳动。

仅饮食一项,就列入了粳米、糯米、面粉、柴、厨具、调料、蜂蜜、酪、瓜菜等等。

他把各位信徒的少量供物合在一起,使其价值和宗教功效得以倍增。

正是这种广泛的施舍,为三阶教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其开展金融性的“无尽藏”,即发挥类似现代银行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唐中叶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力量增强,皇权无法容忍寺院经济的膨胀发展,新兴庶族地主也无法容忍包括寺院在内的士族地主的各种特权,佛教寺院经营环境严重恶化,直接导致了寺院金融的衰败和民间金融的复兴。

试论南北朝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_历史师范

试论南北朝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_历史师范

试论南北朝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_历史师范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其中佛教在社会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寺院在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对当时社会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导致了佛教寺院数量的激增。

这些寺院除了起到宗教崇拜的作用之外,还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寺院经济的发展与宗教信仰、修行、文化教育、官渡云游等密切相关。

佛教寺院将经济收入用于修建寺庙、佛像、塔和经堂等建筑,
以及提供教育、医疗等公益服务,同时也用于维持佛教僧侣的生活
开销。

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佛
教寺院的建立和经济发展促进了当时农村、城市的发展,为周边地
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次,寺院经济为佛教信众提供了信仰
场所和文化教育场所。

因为佛教信仰是无神论的,寺庙成为信仰人
群与修行者交流互动的场所,也成为普及文化、教育人民的重要场所。

最后,佛教寺院经济还有助于缓和当时国家政治上的矛盾和社
会上的危机,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总之,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浅析寺院经济的繁荣

浅析寺院经济的繁荣

浅析寺院经济的繁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寺院经济也迎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过去,寺院经济一直被认为是低效、低效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寺院经济变得越来越繁荣。

本文将浅析寺院经济繁荣的原因及其现状,并探讨其对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何为寺院经济寺院经济是指以寺庙为基础,通过开发资源、开办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等方式,促进寺庙经济的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

寺院经济的繁荣需要充分发挥寺庙的资源优势、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品牌形象。

二、寺院经济繁荣的原因1、国家政策的支持。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寺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政府对涉寺产业的扶持政策,促进了寺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寺院经济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游客需求的变化。

随着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注重旅游体验,尤其是文化方面的体验。

寺院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满足了游客对于文化旅游的需求,成为了游客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3、寺院经济的转型。

在传统的捐献模式下,寺庙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信众的捐献,然而,在信息时代下,寺庙需要将传统的经济模式进行转型,拓宽收入渠道。

因此,寺庙开始大力发展寺院文化和涉寺产品,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加强综合经济实力。

三、寺院经济的现状目前,寺院经济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寺院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推出涉寺产品,鼓励游客的参观和消费,促进寺院经济的发展,提高寺院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

1、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

许多寺院会在传统佛教节日开展佛教文化、文化讲座、祈福仪式和佛教文化旅游等活动。

这让游客在欣赏寺庙美景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寺庙文化和佛教知识,提升游客的文化素养。

2、涉寺产品的逐渐增多。

以明清建筑为主体的寺庙建筑,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寺庙开始推出涉寺产品,以扩大经济收入。

这些产品包括佛教艺术品、佛教文化用品、佛教文学、音像制品等等,这些产品不仅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成为寺院扩大经济收入的一个有效方式。

东晋南朝时期的佛教与会稽社会

东晋南朝时期的佛教与会稽社会

寺庙与僧侣
02
会稽地区出现了许多佛教寺庙,还聚集了大批有修行成就的僧
侣。
佛教文化的影响
03
佛教文化对会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文学、艺术、哲
学等方面。
对佛教的排斥与反抗
怀疑与批判
会稽地区有些士族和官僚对佛教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认为佛 教不符合儒家传统思想。
排佛行动
有些极端分子发起排佛行动,焚烧佛像、捣毁寺庙、迫害僧侣 等,试图消除佛教的影响。
佛教教义的吸引力
佛教的轮回观念和因果报应等教义对当时的社会具有很强的吸引 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信仰佛教。
统治者的支持
东晋南朝时期的许多统治者都信奉佛教,他们不仅支持佛教的发 展,还兴建寺庙、翻译经书等。
佛教传播途径
官方传播
东晋南朝时期,官方通过兴办佛教教育、组织译 经等活动,推动佛教的传播。
民间传播
文化交流与融合
会稽地区与中原及海外地区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融 合。
02
佛教对社会的影响
佛教对政治的影响
政治稳定
佛教在当时社会起到了稳定政 治的作用,因为佛教教义强调 尊重君王、遵守教义,有助于
维护政治稳定。
君主支持
佛教得到当时许多君主的重视 和支持,因为佛教教义中有许 多与儒家思想相符合的内容, 如孝道、尊重长辈等,这些思 想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
THANKS
社会动荡
排佛行动引发了社会动荡,加剧了会稽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社会舆论对佛教的态度
01
正面的评价
02
负面的看法
随着佛教在会稽地区的深入传播,越 来越多的人对佛教持正面评价,认为 佛教有助于缓解民众的苦难和促进社 会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南朝佛教的寺院经济摘要:寺院经济是伴随着中国佛教发展, 以及当时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产生的。

在南方,当时正值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寺院经济的出现充实了当时的经济结构,也体现了当时经济的多样性,发展了南朝的社会经济。

而且寺院经济必然也对当时民众生活,社会经济,国家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南朝;寺院经济;寺院地主;社会救济;僧官制度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the center of Chinese economy moving to the south, the temple economy appeared. In the south, economy was developing rapidly at that tim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temple economy enriche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s well as reflected the diversity of economy, which made the social economy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develop. What's more, temple economy also had produced inevitable effect on public life, social economy, and national politics at that time.Key words: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emple economy; temple landlord; social relief; SengGuan system一、绪论二、寺院经济在南朝时期兴盛的原因(一)佛教的兴盛推动寺院经济的发展(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寺院经济的发展三、寺院经济的来源(一)封建统治者及门阀世族的恩赐和施舍(二)寺院地主有政治特权后对于土地的大肆兼并和掠夺(三)贵族富民对家寺的创立四、寺院经济的表现形式(一)寺院的钱物方面的体现(二)寺院的土地方面的体现(三)依附民及赋税方面的体现五、寺院经济对南朝社会的影响(一)寺院经济对江南的社会经济的影响。

出现了大量的寺院地主,影响着当时的经济社会。

(二)寺院经济对江南的民众生活的影响。

出现了一些有寺院开办的社会救济机构,帮助政府进行慈善事业。

(三)寺院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

寺院经济虽然是整个经济社会的一小部分,但是以僧人在政治中的特殊地位,也对国家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总结一、绪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一个特殊的团体出现并且兴盛,伴随着统治者的尊崇及支持,佛教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大局面。

早期僧人的寺院经济收入主要靠布施,但是布施而得到的财产在当时为寺院集体所有,并且很少,主要用于维持僧众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费用,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经济。

但是到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一个比较繁盛时期,可以说是有了了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佛教得到了皇帝、皇室等上层社会的支持,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僧尼人数增多,佛教徒也很多。

上层统治者对寺院的支持,不仅有政策上的倾斜,还有经济上的扶持。

于是寺院经济应运而生。

在南方地区,南朝政权的建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随着大量的北方人口流向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地区的自然优势开始突出。

于是寺院经济在这南朝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

虽然南朝的寺院经济要比北朝晚一些,但寺院经济的规模也是很辉煌的。

二、寺院经济在南朝时期的江南佛教中产生的原因三国两晋以后的统治阶级,大多是信奉佛教,推动着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发展的。

统治阶级信奉佛教提倡佛教的主要原因是:佛教和僧众可以帮助他们麻痹人民,使其驯服地服从统治。

《魏书·释老志》记载:“太宗践位,遵太祖之业,亦好黄老,又崇佛法。

京邑四方,建立图像,仍令沙门敷导居俗。

”而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方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渐形成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

(一)佛教的兴盛推动寺院经济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佛教能在短期内取得在中国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寺院经济能在短期内取得巨大发展,必然与当时的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教要在中国思想界取得一席之地,于是进行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的中国化,首先它不是采用佛祖讲法的形式,而是仿照中国的《孝经》或老子的《道德经》之类的经书的形式来宣扬自身。

同时,还出现了一批兼通儒道的高僧,如慧远,智琳,慧始,对佛教与儒、道的融合起了很大作用。

这种新佛教由于汇集了多家学说的特色,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

在北方,佛教是统治者凝聚并控制各民族的思想工具。

在南方,佛教是皇权重振后皇帝的思想控制工具。

魏晋时期。

佛教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当时思想文化的主流是门阀士族所垄断的玄学。

而到了南朝,情况有所转变,佛教骤然兴旺起来。

“在魏晋之际,一时虽老庄盛行,而宋齐以下,即多转奉释氏。

”据我们所知,南朝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皇权的复兴。

佛教与皇权这两者的兴盛时期如此的相近,这使我们可以进行猜测,在皇权与佛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寺院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人文社会发展最早的的地区,也成为了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

秦汉以前,虽然南方的自然条件要比北方更为的优越却迟迟没有得到开发,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广人稀,劳动力严重缺乏。

但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频频发生战乱,社会动荡,民心不安,为南方人口的大幅度增加提供了契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又是大动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却相对安定,于是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于是南方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发展迅速,导致民族大融合。

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而且随着皇权在南方的复兴,政治重心也开始南移,且统治者又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加之南方自然环境较北方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同时南方特有的海外贸易,也使南方的经济比北方更加优越。

寺院经济作为当时的新兴经济,在南方的广阔的大地上顺应着当时的时代潮流,也逐渐发展起来。

作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一种,丰富了社会经济的多样性。

三、寺院经济的来源按照佛教的基本教义,在寺院建立之前,僧侣应该以乞食为生;在寺院建立以后,则靠施主的布施维持。

但是到了东晋末年,就在僧侣中出现了经商、作工、卜算、行医等自谋生路的现象。

僧尼按佛教的律例是不允许私蓄财产的,但事实上却是很多僧尼都蓄有财产。

僧尼可以接受社会上的供养和施给的财物。

大和尚往往接受皇帝和贵族官僚的供养。

僧侣世界也如世俗世界一样有着阶级存在。

寺院中的上层僧侣构成寺院中的贵族阶级。

他们掌管着寺院的财产,他们实际上就是寺院财产的所有者,他们属于僧官中的高位。

他们除了接受寺院内僧众,寺院依附民和寺院奴隶的服役和供养外,还会接受朝廷赐予的租税和人员。

(一)封建统治者及门阀世族的恩赐和施舍南北朝时,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以自己的学说来为统治阶级服务,而统治者或提倡佛教,或支持道教,其目的都在于用宗教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他们对于寺院的恩赐,实际上是支付宗教为其统治服务的报酬。

但也不可否认一个事实,上层社会贵族官僚的施舍,是寺院财富的来源之一。

在南北朝的皇帝中,对寺院地主经济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以“菩萨”自居的梁武帝。

他曾三次舍身同泰寺,让公卿大臣以亿万钱财来奉赎。

其中一次“皇帝舍财,遍施钱绢银锡杖等物二百一种,值一千九十六万。

皇太子……施赠钱绢三百四十万,六宫所舍二百七十万,……朝臣至于民庶并各随喜,又钱一千一百一十四万”。

《历代三宝记》说:“高齐六君,二十八年,皇家立寺四十三所。

”根据据清人陈作霖编的《南朝佛寺志》所载二百二十五座著名寺院中,由皇帝捐钱兴建者33座,后妃公主者17座,王公者15座,官僚者30座,僧侣募捐者16座,商人者1座,官府强迫民间集资者1座,余者不详。

由此可以看出,寺院的兴起,主要是统治阶级大力资助的结果。

社会上,普通民众的佞佛之风,与贵族官僚的大量施舍,构成了寺院财富的重要部分。

(二)寺院地主有政治特权后对于土地的大肆兼并和掠夺寺院经济发达的一部分原因是它的经济特权。

佛教在西汉传入中国的时候,僧侣就被当作方外来宾,免除了一切世俗义务,特别是兵役、劳役和赋税。

这些免税免役的优待,对一般的编户齐民来说具有无限的诱惑力,于是贫苦农民纷纷“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以求得寺院荫附。

这样的荫附关系的建立导致那些投靠者的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

当然依附寺院的民户把土地所有权交给寺院是合算的,只要在交纳一定数量的租金后,就能保留土地的使用权,而寺院地主所得到的不仅有大量的生产劳动力,同时还有土地。

不仅如此,寺院还仗着官府授予的特权疯狂地公开霸占小民的土地。

南北朝时代,诸如寺院“侵夺细民,广占田宅”,“翻改契券,侵蠹贫下”的记载时有所见。

“当时,寺院的经济活动,除垦殖田圃外,还从事商业、手工业和占卜、医病等活动,各种经济活动的目的并非仅为解决僧侣生活必需和佛事活动的开支,而且走上了以营利为目的、聚敛寺院资产的道路了。

”东晋释道恒《释道论》说,当时的出家沙门“营求孜孜,无暂宁息。

或垦殖田圃,与农夫齐流;或商旅博易,与众人竞利;或矜持医道,轻作寒暑;或机巧异端,以济生业;或占相孤虚,妄论吉凶;或诡道假权,要射时意;或聚畜委积,颐养有余;或指掌空谈,坐食百姓”。

由此可见,寺院参与商贸活动自东晋就开始了,到了南朝时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寺院的商贸活动也在南方发展起来。

这也是其寺院财富的重要来源之一。

(三)贵族富民对家寺的创立贵族富民经常会用自己的庄园或庄田,来创立寺院,这样的寺院叫做家山、功德院,后人也称为家寺。

需要区分一下,家寺,有别于僧众寺院,是贵族富民的个人寺院,不属于僧众寺院。

上文所说的皇家贵族所立的寺院就是僧众寺院。

僧众寺院不是他们的私有寺院,而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公众的寺院。

而家寺被指定为施主的私有财产,且家寺使用的寺院财产也不是施主完全转赠给家寺的。

从某种方面讲,家寺是依附于施主的,当施主对家寺提出某种需求时,家寺是无法拒绝的。

这样的寺院得到的财产,也成了施主可以支配的财产。

但在家寺中僧人的戒规、戒律, 按照僧众寺院执行,但是僧伽制度,尤其是住持的选举,也不完全按照僧众寺院的规矩,就是说对住持的请职、免职,不是有僧尼选举或地方官府委派,而是由施主说了算。

虽然家寺与僧众寺院有着一定的区别,但家寺也是当时寺院形式的一种。

虽然施主并没有把寺院财产完全转赠给家寺,但家寺却拥有着支配权和使用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