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城市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 引言1.1 城市人口集聚的背景城市人口集聚是指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地区,形成人口密集的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集聚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城市人口集聚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二是城市的特有优势和资源集中,包括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教育医疗资源等,吸引了更多人口迁往城市;三是城市的便利交通、完善基础设施等优势,使得城市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首选地点。
城市人口集聚的背景是城市的各种优势和资源集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前往城市。
城市人口集聚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2 城市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城市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城市人口集聚增加了劳动力市场规模,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招聘选择,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
城市人口集聚带动了消费市场的扩大,人口密集的城市消费需求更为旺盛,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并推动市场的繁荣。
城市人口集聚也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人才集聚于城市,促进了科研与技术创新的交流与合作。
城市人口集聚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各类产业在城市中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提高了城市的经济效益。
城市人口集聚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人口集聚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强对其的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人口集聚的促进作用,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城市人口集聚增加了劳动力市场规模城市人口集聚增加了劳动力市场规模,是因为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不仅增加了城市的人口数量,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的就业需求。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大,各行各业的就业机会也相应增加。
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更加活跃,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群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城市群如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作者:范晓敏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16期城市群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若干地理空间相近、经济联系紧密、结构功能互补的城市,依托便捷交融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以一个或几个大都市为核心,城市间的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共同形成的紧密型、协同化、多层次的城市集群。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动能转换的历史交汇期,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深刻变革的新时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演进,产业和人口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城市群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源。
城市群的萌芽、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2%,处于城镇化初期,1995年为29.04%,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9年为60.60%,城镇人口8.48亿。
当前,城市群处于发展黄金期。
几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形态持续变迁,从大城市到中心城市,从特大城市到都市圈,从单核心城市到组团发展的多核心城市群,其空间组织形式也不断演变。
从增长极理论来看,特大城市、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互相融合、协调发展,共同构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强大的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集聚和辐射过程成为城市演进的基本动力,从理论层面阐释了城市群演化为经济增长极的嬗变机理。
城市群依托其人口、产业、科技和金融优势,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增长极。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其后,“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都对城市群发展作出明确部署,提出要形成以大城市为依托,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等要求,我国城市群建设加速推进。
党的十九大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群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形态。
中国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密集区
1.都市区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北京都市区、长三角都市区、上海都市区、杭州都市区、金华-义乌都市区、宁波都市区、温州都市区等。
2.大都市带概念:大都市带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有若干个彼此分离的大都市区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逐渐紧密连成一体所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是一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世界大都市带目前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以及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等。
其中又以第一、第二个大都市带最为典型: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该大都市带简称波士华希(),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都市连绵带,沿着大西洋,北起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南到弗吉尼亚州,共涉及美国10个州。
北端城市为波士顿,南端是华盛顿,中间以纽约为中心,依次排列着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纽黑文、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延伸,宽,面积约为13.万9平方公里。
据美国《幸福》杂志197年7的统计,美国50家最大商业银行中的28,50家最大人寿保险公司的42,%50家0最大的工业公司的33,%50家最大零售公司的42,%50家最大运输公司的28都%将总部设在这个大都市带内。
另外,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这个大都市带不仅是美国政治中心,也是世界政治活动的中心地。
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核心,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大城市,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江地区所形成的日本最大的大都市带。
这个大都市带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面积的20,%居住人口达600余0万,集中了日本50以%上的人口,远远超过美国东北海岸的大都市带,人口密度也比后者高出3-倍4。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__以我国上海为例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1.结合资料,理解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的产生过程。
(区域认知)2.结合资料,掌握大都市的辐射功能及其分析方法。
(综合思维)3.结合资料,理解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综合思维)4.结合典例,分析促进大都市圈协调发展的措施。
(地理实践力)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1.大都市概念:大都市是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① 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② 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集聚与辐射作用的发展历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③ 集聚,然后才是④ 辐射带动作用。
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随之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进而,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相互⑤ 影响、相互⑥ 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3.集聚作用阶段表现集聚增强⑦ 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集聚受限产生排斥其他企业的推力;单位产品的⑧ 生产成本逐渐上升,经济利益开始下降集聚衰退促进集聚的有利条件逐渐消失,难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集聚衰退显著阻碍集聚的不利因素会日渐凸显,例如⑨ 交通阻塞、环境污染、⑩ 地价上升、生活质量下降等4.辐射带动作用(1)概念:经济发展水平⑪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⑫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2)表现:大都市以高水平的⑬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形成⑭梯度分工合理、各展所长、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
(3)联系模式:通过⑮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来完成,其作用与距离和关系紧密相连,距离越近,关系越密切,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充分。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区域发展》讲义+练习
第二章《区域发展》1.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1.大都市:是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集聚作用:多种部门和资源的集聚,必然会导致地区经济核心的形成和发展。
排斥其他企业的推力;大都市的集聚作用产生衰退;城市病。
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地价上升、生活质量下降3.辐射带动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如:上海的辐射带动能力:(1)产业带动功能(2)都市核心功能(3)交通运输枢纽功能(4)金融服务功能(5)科技研发创新功能如:上海建设卫星城的积极作用:疏散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分担中心城区职能;减轻中心城区环境压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如: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核五圈四带”网络化空间格局;两个扇面:对内、对外4.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起主导作用的是集聚,然后才是辐射带动作用。
5.上海拥有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1)优越的地理区位(2)庞大的城市规模(3)雄厚的综合实力(4)发达的教育科技(5)深厚的文化底蕴(6)便捷的交通运输(7)广阔的经济腹地【练习】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读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城市等级最高的是()A.南京B.杭州C.上海D.苏州2.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中()A.上海大都市是我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B.上海对周边地区的电子、医药、钢铁、纺织等产业带动作用大C.南京都市圈不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D.杭州市是本区域的金融中心2.2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1、传统产业的作用(意义)(1)促进经济增长(2)解决社会就业(3)增加财政收入(4)改善人民生活(5)推进城市化等2、传统产业的问题(1)技术层次不高(2)创新能力不强(3)产品附加值低(4)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大(5)环境污染严重等3、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1)产业延伸: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下游产业,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
人口分布对经济区域发展的影响
人口分布对经济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经济区域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将讨论人口分布对经济区域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口分布对经济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于经济活动的分布和发展。
人口的集中与分散会影响资源配置、市场规模和产业分工等方面。
当人口密集的地区,如大城市,人口规模较大,市场需求较强,有利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这些地区往往集中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集群,如科技、金融、文化等行业。
这些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繁荣,从而推动了经济区域的发展。
相反,人口稀少的地区,如农村地区,由于市场规模较小,资源配置有限,经济发展较为困难,可能出现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缓慢等问题。
其次,人口分布对经济区域发展的影响还可以体现在就业和人力资源方面。
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人力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流入,形成了充足的劳动力市场。
这些地方往往具有较高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薪资水平,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前往就业。
这种人口流动也促进了经济区域间的联系和交流,带来了技术和创新的传播,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相反,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低,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此外,人口分布对经济区域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
人口密集的地区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交通、教育、医疗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和提供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例如,高速公路的建设可以加速货物流通和市场交流,促进经济的繁荣。
而在人口稀少的地区,由于经济规模有限,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
综上所述,人口分布对经济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口的集中与分散会影响经济活动的发展。
同时,人口分布还会影响就业和人力资源的供给,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要实现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人口分布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区域、城市与都市圈视角
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区域、城市与都市圈视角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区域、城市与都市圈视角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现象使其成为一个有趣且复杂的研究领域。
人口迁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从区域、城市和都市圈的视角来看。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一些有关政策建议。
二、中国人口迁移的背景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悠久,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性增强,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人口迁移模式。
人口迁移现象主要分为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和城市到城市的流动。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主要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而城市人口流动则是因为城市间的经济差异和资源配置的不均。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人口迁移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人口迁移会导致劳动力的流动,从而改变不同地区的劳动力供需关系。
如果某个地区的人口流入远大于流出,将导致该地区的劳动力供应过剩,劳动力价格下降,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到该地区进行投资。
其次,人口迁移还会改变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和需求结构,进而影响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
四、不同视角下的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区域、城市和都市圈的视角下,人口迁移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区域视角从区域的角度来看,人口迁移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一方面,人口流动会促进资源的集中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人口流出地区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经济衰退等问题。
因此,区域间的人口迁移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2. 城市视角从城市的角度来看,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
首先,人口流入会增加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规模,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
其次,人口流入还会对城市的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给城市发展带来挑战。
深圳市考《城市规划素质测试》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配套练习题(3)
《城市规划素质测试》配套练习题库——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之第三章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说明:适用于深圳市2025年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招录紧缺专业公务员考试《城市规划素质测试》科目。
《城市规划素质测试》为客观性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题,考试时限90分钟,满分100分。
本部分是《城市规划素质测试》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部分配套练习题。
一、单选题1.(单选题)《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指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科学布局,与()紧密衔接。
A.历史文化传统B.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C.人口分布特点D.自然资源条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有关城市格局构建的要求。
原文来源《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2月15日),原文指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
2.(单选题)城市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影响房价、交通、生态等城镇人居环境和竞争力,处理不好会滋生和助长城市病。
A.产业结构调整B.城镇化质量C.城市人口数量D.生活生产效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有关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影响。
原文指出:“城市空间结构直接关系城镇化质量,影响房价、交通、生态等城镇人居环境和竞争力”。
3.(单选题)《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指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的重要平台。
A.经济发展B.区域合作C.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D.城市化进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有关城市群的功能定位。
原文来源《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2015年12月20日),原文中提到:“城市群既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区域,也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的重要平台。
法国巴黎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与组织管理
法国巴黎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与组织管理巴黎大都市圈由巴黎市和埃松、上塞纳、塞纳一马恩、塞纳-圣德尼、瓦尔德马恩、瓦尔德兹、伊夫林7个省组成。
全区面积12072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人,分别占法国总面积和人口的2.2%和18.8%。
1.大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
19世纪末,在工业加速发展的推动下,巴黎的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展。
为了对其实行统一有效的规划管理,1955年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巴黎大区(即巴黎大都市圈)计划区。
1956年,《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计划》提出降低巴黎中心区密度,在近郊区和城市建成区边缘建设大型住宅区和卫星城。
从空间形态上看,20世纪60年代以前,巴黎是以市区为中心,呈同心圆向外扩展的。
传统的同心圆式发展模式曾导致城市中心过度集中和拥挤,给城市发展带来窒息的危险。
1960年的《巴黎大区区域开发与空间组织计划》则建议:利用工业企业扩大或转产的机会向郊区转移,通过改造和建立新的城市发展核心,重构新的城市空间格局。
1965年的《城市规划和地区整治战略规划》提出,在巴黎外围塞纳河两边轴线上建设8座新城,总规模将是当时巴黎建成区的2倍。
这是国际上首次提出新城概念和卫星城计划,并都已付诸实施。
1976年和1994年的《巴黎大区总体规划》虽将8个新城调整为5个,但都坚持多中心和卫星新城的空间组织思路和原则。
2.大都市圈空间组织系统。
20世纪下半叶,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区域开发实践,巴黎人口向近郊和部分远郊扩散,形成了人口增长最快的集聚区;同时,乡村人口也流向城市集聚区和城市化周边市镇。
巴黎城市的边界不断跨越行政边界向外发展,在面积仅有78平方公里的巴黎城周围,形成了方圆约2500平方公里、人口约880万人的城市化郊区,对维持巴黎的生存和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郊的发展重点为9座副中心,即德方斯、圣德纳、博尔加、博比尼、罗矗尼、凡尔赛、弗利泽、伦吉和克雷特伊,形成了若干具有相当水平的工业小区。
远郊的发展重点为5座新城,即色尔基、马恩拉瓦莱、圣冈代、埃夫里、默龙色纳。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百度百科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百科名片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根据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国家重新调整了区域发展的布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具体要求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目录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其他旧版参考资料展开编辑本段中国经济“四大板块”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编辑本段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1、辽宁中南地区。
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
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
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
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
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
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
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
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
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效率和管理水平。
空间结构特征三: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 的关系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城 市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促 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交通拥堵问题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这 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交通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
合理的交通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能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03
都市圈影响因素分析
Chapter
影响因素一:政策与规划
01 02
政策导向
政策制定和调整对都市圈空间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政府对城市发展的战 略规划、区域协调规划以及土地使用政策等都可能改变城市的空间布局 和结构。
规划连续性
规划的连续性也是影响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关键因素。如果规划缺乏连续 性,可能导致城市空间结构混乱,影响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
和城市发展。
生态保护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会影响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
影响因素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要点一
经济实力
要点二
产业结构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都市圈空 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实力强的 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规模容易 扩大,城市间联系也更为紧密。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也直接影响到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形成 与发展。例如,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 ,人口和产业可能更加集聚;以制造 业为主的城市,工业园区等可能占据 较大空间。
logo
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
01
02
03
04
05
都市圈的空间系紧密,空 间分布相对集中,形成 高度紧凑的地域空间组 织形式。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规划对于实现人口资源的均衡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分布特点1.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东部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条件和相对较好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其中,长江经济带、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等地人口聚集程度高,居民密度大。
人口过于密集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2.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并且尚未完全开发利用。
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逐渐成为人口聚集的新热点,同时也对人口和社会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
3.城乡人口差异明显:城市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相对丰富,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了明显的城市人口集聚效应。
同时,农村地区由于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人口密度较低,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相对较差。
二、人口空间规划研究1.促进东中西地区均衡发展:通过加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产业布局,吸引人口向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东中西地区的协调发展,缓解东部地区人口密集问题。
2.加强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统筹规划:城市化进程不仅需要解决城市人口过多而导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还需注重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振兴,使城乡人口空间有机结合。
3.优化城市人口分布结构:通过推动城市群发展,引导人口向二三线城市和县域中心城市流动,减轻大城市人口压力,提高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4.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农村地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吸引和留住农村人口。
5.科学研判人口未来发展趋势: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方法,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为人口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前预测和适应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
总之,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与规划研究是一个复杂、多方面的课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状况、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并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以实现人口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都市圈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都市圈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都市圈作为城市群组织形式的一种,正日益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都市圈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紧密,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都市圈发展的背景与定义都市圈是指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若干个城市间具有较为紧密联系、功能互补、关系密切的区域。
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遍。
在中国,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城市聚集于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形成了一系列的都市圈,如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等。
这些都市圈不仅在空间上形成了连片发展的格局,更是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二、都市圈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动与影响都市圈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辅相成,彼此之间关系密切。
首先,都市圈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通过交通、物流、信息等互联互通,形成了区域经济联系的纽带。
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在都市圈内得以有效流动和配置,促进了区域内各城市的协同发展。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都市圈的发展。
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市场扩大和资源整合,为都市圈内各城市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政府在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也积极引导和支持都市圈的发展,提升了都市圈的发展条件和竞争力。
三、都市圈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与机遇都市圈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
一方面,都市圈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平衡现象突出。
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资源配置不均衡,存在产业集聚能力和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加强规划建设,推动都市圈内的均衡发展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另一方面,都市圈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都市圈内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可以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
同时,城市间的合作与协同,也为城市创新、产业升级等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都市圈空间该有多大
都市圈空间该有多大都市圈空间的大小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它依赖于不同的城市规模、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等因素。
因此,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表示都市圈空间的大小。
都市圈空间是由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形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区域。
它包括了城市本身的行政辖区,以及周边城市、乡镇、工业园区、农田、森林、山脉等地区。
都市圈空间的大小通常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成正比。
一般来说,大城市的都市圈空间更广阔,包含的城市和地区更多。
以中国为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庞大的都市圈。
北京都市圈包括了北京市、河北省的廊坊、石家庄、保定等城市,空间相对较大。
而以杭州为核心的杭州湾大湾区也是一个大型的都市圈,包括了浙江省的宁波、温州、嘉兴等城市。
此外,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最大的都市圈之一,包括了上海、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城市。
都市圈空间的大小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较大的都市圈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吸引更多的人口和投资。
同时,都市圈内的城市和地区之间可以形成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此外,都市圈空间的大小还决定了城市的扩张空间和土地利用方式,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都市圈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没有固定的数字来表示。
它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城市的规模、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都市圈空间的大小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了城市本身的行政辖区以及周边的城市、乡镇和地区,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综合发展的区域。
都市圈空间的大小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较大的都市圈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商业发展机会、教育资源和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形成更大的人口规模和消费市场。
这样的都市圈通常具有更高的产业集聚效应和经济发展潜力。
一个较大的都市圈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交通网络、医疗机构、学校和文化设施等。
2023都市圈发展报告
2023都市圈发展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分析和评估2023年都市圈的发展情况。
都市圈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形态,对经济、人口、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数据和趋势进行分析,我们希望揭示出都市圈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都市圈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1. 引言都市圈是一种由多个城市和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区域,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一体化特征。
它们通常以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经济联系和人口流动为特征。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市圈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2023年,我们预计都市圈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2. 经济发展2.1. GDP增长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是评估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根据我们对都市圈的数据分析,预计2023年都市圈的GDP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新兴产业的崛起和技术创新的推动。
然而,也要注意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问题。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市圈需要同时关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
2.2.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市圈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调整。
传统的制造业逐渐被高技术产业取代,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这种结构调整有助于提升都市圈的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也要注意到转型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和社会稳定性。
为确保顺利的产业结构调整,都市圈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就业机会的提供。
3. 人口流动与城市规划3.1. 人口增长与管理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这使得都市圈面临着人口增长和管理的挑战。
合理的人口管理和规划对于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引导人口流动和人口集聚,平衡各个城市和地区的发展。
3.2. 城市规划与交通建设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都市圈需要加大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的力度。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而完善的交通网络则有助于提升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问题。
都市圈需要加强城市规划与交通建设的协同发展,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条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一节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杭州 长江下游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特别提醒 大城市不等于大都市。大都市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对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 带动能力。而大城市往往具有集聚作用,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知识链接 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区域中心城市在成长期,由于其强大的集聚作用,周边 中小城市经济要素大量流向大城市,导致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缓慢的现象。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思维拓展 上海港的发展 由图可看出,随着上海的发展,上海港由支流港、 干流港向门户港、深海港演变,说明洋山深海港建 设对上海的作用。 试答: _提__升__上__海__的__国__际__航__运__中__心__地__位__。___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图解地理 “一核五圈四带”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4. 湘江新区对湖南省各地级市辐射力差异的影响因素有( A )
①竞争关系 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③交通的发展 ④文化差异 ⑤政治因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 湘江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对同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长沙市辐射带动作用
较弱,故城市之间的竞争会影响辐射带动作用的强弱,①正确;湖南省地形较为复杂,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1. 影响河南省郑州市对其周边省辖地级市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D )
A.气候条件
B.海拔
C.城市等级
D.空间距离
[解析] 河南省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各个地级市与郑州市一样,气候条件相差不大,
A错误;河南省各个地级市所在地区虽然海拔东西相差较大,但城市多位于山区河谷
平原,海拔相差不太悬殊,B错误;各个地级市的行政等级相同,C错误;受郑州市辐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2023年中国大城市人口流动特性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
2023年中国大城市人口流动特性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2050年,中国将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至少有10个城市将超过2500万人口的规模,而且这些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经历了近几十年的高速危乏,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正在继续进行中。
虽然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但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人口流动和城市增长,以提高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经济发展水平是关系到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们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寻找工作和改善生活条件。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许多人将会涌向高经济增长率的城市,这意味着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这样的大城市将保持其吸引力。
首先,高经济增长率的城市将吸引大量人口涌入。
如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最富有、最发达和最人口稠密的城市之一。
上海高增长率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全球金融、商业和贸易中心的地位。
因此,上海将继续吸引来自中国其他地区以及全球各地的工人和专业人才。
其次,高经济增长率的城市将会对周边地区造成负面影响。
虽然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有着其独特的吸引力,但是其高昂的生活成本和良好的生活质量将会对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
这就导致了较低经济增长率地区的人口数量下降。
最后,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也是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率和人口流动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那些没有发展良好的城市来说,由于贫困和缺乏工作机会,低水平的生活品质可能会导致人口外流。
因此,城市应该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分配城市规划和建设资源,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大城市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昂的生活成本、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需要大力发展新一代高科技创新型产业以及城市环保产业。
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对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和协助,以缩小城乡差距。
总而言之,城市经济增长率是城市人口流动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经济增长率的城市将吸引大量人口,对其他地区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城市规划和管理也是尤其重要的。
城市群与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策略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
城市群与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策略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群与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策略,强调了生态空间保护、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以及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的重要性。
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启示,探讨了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目标与实施策略。
文章还分析了当前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文章强调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与资源配置、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以及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等未来发展趋势。
这些策略和建议对于推动城市群与都市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第一章引言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1)三、论文结构概述 (2)第二章城市群与都市圈概述 (3)一、城市群与都市圈定义及特点 (3)二、国内外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现状 (4)三、城市群与都市圈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5)第三章国土空间规划策略 (5)一、国土空间规划原则与目标 (5)二、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策略 (6)三、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策略 (7)第四章区域协调发展影响分析 (8)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8)二、推动人口合理分布和城市化进程 (9)三、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 (10)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10)一、国内外典型案例介绍及启示 (10)二、本地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 (11)三、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对策 (12)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13)一、研究结论总结 (13)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建议 (14)第一章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双重推动下,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
这一过程中,城市群和都市圈以其独特的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涉及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更关系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都市圈发展调研报告总结
都市圈发展调研报告总结都市圈是指由一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城市群体,具有相互联系和互相依赖的特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推进,都市圈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次发展调研主要对都市圈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对都市圈的发展做出了以下总结。
一、都市圈的发展现状1.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都市圈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经济相对较发达,而周边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2.人口流动加剧:都市圈内人口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中心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3.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很多地区面临着交通拥堵、供水不足等问题。
二、都市圈面临的问题1.资源分配不均:都市圈内资源分配不平衡,中心城市占据了大部分资源,导致周边地区发展缓慢。
2.城市发展压力大:中心城市发展压力巨大,人口密集、土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
3.区域协调发展不足:都市圈内各地区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互相竞争与合作并存。
三、都市圈未来发展趋势1.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强政府的调控和规划,推动都市圈内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
3.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都市圈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品质。
4.加强环境治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提高都市圈的生态环境质量。
5.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都市圈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但也有许多机遇与挑战。
只有通过加强区域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才能实现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都市圈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市空间规划与人口扩张的协调发展
城市空间规划与人口扩张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空间规划与人口扩张的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空间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和人口扩张的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对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首先,城市空间规划的科学合理性是确保城市发展可持续的基础。
城市规划需要将人口发展预测与土地供应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以确保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功能分布的合理布局。
例如,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合理划分,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发生,提高居民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其次,人口扩张对城市空间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口增加带来了更大的社会经济压力,需要更好的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
城市空间规划需要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来解决不同人口规模和分布带来的挑战。
例如,合理划分城市主体功能区,引导人口流动和资源集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然而,城市空间规划与人口扩张的协调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规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使得规划实施存在困难。
另一方面,人口扩张的速度和规模往往超出了城市规划的预期,导致资源供应短缺和城市发展不平衡。
这就需要政府在城市规划和人口管理上加强协调和引导,以确保城市空间规划和人口扩张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在城市空间规划与人口扩张的协调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城市整体规划和人口资源整合,促进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的执行力度,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和效率。
只有政府在城市空间规划和人口扩张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实现城市发展和人口扩张的协调发展。
此外,市民的参与和意识提高也是城市空间规划与人口扩张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市民作为城市发展的主体,应当了解城市规划的意义和目标,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人口扩张管理的过程。
市民应当通过参与公民磋商、规划评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城市发展的期望和需求,促进城市规划和人口管理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20世纪末期以来,由于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共同作用,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作为对全球化的响应,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伴而来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常常表现为以大都市圈为核心竞争力的区域板块。
发达国家以纽约、东京、伦敦及巴黎等大都市圈代表,我国则以长三角、珠三角和首都圈三大大都市圈为代表。
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表明,大都市圈是所在国家的主要经济承载区和主要人口承载区。
本文首先介绍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系统地梳理和探讨了大都市圈的基本内涵和界定标准及相关概念和理论。
其次,描述了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进阶段,并分析了推进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发展的动力机制。
在全面介绍了国外有关大都市圈空间联系和人口空间结构变化的一般模式基础上,归纳了各模式的共性及其差异。
同时总结了伦敦、纽约、巴黎、东京各大都市圈的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作为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变化的国际参照系。
第三,把大都市圈作为一个整体,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从人口地域分布、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迁移流动三个方面来分析,探讨人口地域分布和产业格局的关系,大都市圈内城市体系结构、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与工业化、非农化的关系,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发展的联动关系等问题。
本文采用了定量与定性、宏观与微
观、总量与结构、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对有关理论和实证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概括了人口空间格局的表现形式。
从时间性来看,分为静态人口分布和动态人口分布;从空间性来看,有垂直人口分布和水平人口分布两种形式;从疏密性来看,人口空间格局有集聚和扩散两种形式。
2.把大都市圈的形成与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城市独立发展阶段——单中心都市圈形成阶段——多中心都市圈形成阶段——大都市圈发展与成熟阶段。
并归纳出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变化的一般模式,即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经过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这样的循环过程3.对发达国家主要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对比分析:纽约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经过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过程;东京大都市圈则经过了城市化——郊区化——再城市化过程;对于伦敦大都市圈(大伦敦县圈),经过了城市化——郊区化阶段,进入了逆城市化阶段;如果考虑到将东南英格兰地区纳入伦敦大都市圈(半径100公里圈)来看,现在仍【关键词】: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207;C91-05
【目录】:摘要5-7Abstract7-12表录12-14图录14-16第一章导论16-39第一节研究背景分析17-29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主义17-202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及其城市化20-29第二节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29-351研究对象292选题意义29-35第三节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35-391.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35-362.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36-39第二章大都市圈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39-69第一节相关概念辨析39-521区域的概念及其属性39-412.人口空间格局的含义41-433.大都市圈及相关概念43-52第二节城市体系及其理论52-591.城市体系的概念和特点532.城市体系的主要理论53-573.城市体系的经济学解释57-59第三节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59-691.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60-632.中心—外围模型63-663空间一体化理论66-674.点轴开发与网络开发理论67-69第三章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的演进模式与国际经验69-90第一节大都市圈的形成与演变69-751.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69-732.大都市圈形成与演进的动力733.大都市圈内的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73-75第二节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变化的一般模式75-821.几种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变化模式75-812.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变化模式的比较与评价81-82第三节国外主要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变化82-901.纽约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的变化82-842.东京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的变化84-873.伦敦大都市圈的人口空间格局演变87-884.巴黎大都市圈的人口空间格局变化88-90第四章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人口状况与区域发展90-120第一节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发展概况90-971.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的地域界定90-922.长江三角洲大
都市圈区位优势与对外联系92-943.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94-97第二节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内部区划97-1011.区划原则与方法972.区域与分层97-101第三节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人口基本特征分析101-1081.人口总量状况1012.人口结构特征101-1073.人口分布107-108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产业格局与就业结构适配分析108-1201.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产业格局108-1172.劳动人口的空间与行业分布1173.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117-120第五章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人口城市化与区域发展120-138第一节城市化的测度与城市规模分布理论120-1271.城市化的概念120-1212.城市化的测度与指标121-1243.城市规模分布的主要理论124-127第二节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人口城市化分析127-1351.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结构与发育程度127-1292.长三角大都市圈内部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129-1323.城市人口郊区化扩散与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同时加快推进132-1334.长三角大都市圈各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133-135第三节长三角大都市圈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非农化135-1381.城市化与工业化135-1362.城市化与非农化136-138第六章长三角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138-152第一节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138-1421.拉文斯坦迁移法则138-1392.“推—拉”理论139-1403.托达罗模型140-142第二节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人口迁移态势142-1521.人口总迁入态势143-1472.圈内各城际人口迁移态势147-1503圈内各城市内部人口迁移态势150-152第七章主要结论152-155参考文献155-165后记16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