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一等奖课例)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师:同学们好!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

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

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

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

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

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一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一句读得有感情?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

师: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

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

(生自主通译全文。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师: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

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

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月色入户”中的“户”的意思是“门”还是“窗户”?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生:我查《古代汉语词典》了,“户”应该是“门”的意思。

师:《古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

(屏显“户”字的演变。

)师:这是“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下面同学们结合“门”字的古字,判断“户”字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这是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

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

语文学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析美文、赏美景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5、“盖”字可否删掉呢?五、感其人,悟奇情。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导入: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让我们回忆一下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例如,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写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写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等。

2、古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苏轼也不例外。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时,他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

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篇文章,深挖诗人的情感。

3、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4、再齐读,读出文言的味道、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和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

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苏轼的伤感。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和欣喜的情感。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读出失落和果断的情感,以及两人享受夜游的情感。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在承天寺的中庭,两人看到了怎样的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老师:这个月亮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个月亮?学生:庭院里有波光闪烁,原来是月光明亮而空灵;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月光照射下竹柏的倒影。

1、2、从月光想到清澈的水、影子和水草,它们不仅形状相似,而且在微风中摇曳,仿佛水草在浮动。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实用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实用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文章内容。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文章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承天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承天寺。

(2)简介承天寺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

(2)学生自主查找并标注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合作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艺术魅力。

5.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6.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保护自然、珍惜环境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在课堂讲解环节,注重对文章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在情感体验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第11课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1课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一、导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课题)二、预习与交流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 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 解释重点字词欲:户:欣然:念:遂:相与:交横:盖:但:耳:注释(1)选自>。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4)欲:想要,准备。

(5)月色:月光。

(6)入:照入,映入。

(7)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8)起:起身。

(9)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10)行:出行。

(1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2)遂:于是,就。

(13)至:到。

(14)寻:寻找。

(1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6)亦:也。

(17)寝:睡,卧。

(18)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及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及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课例实录】一、检测预习,明确目标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何,我们进行自我检测。

生1:我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准几个字音:怀民亦未寝(qǐn),藻荇(xìnɡ)交横(hénɡ)。

(生齐读)生2:我想考考大家几个词义: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3:“户”就是门,这里指门窗。

生4:“念”的意思是考虑,想到。

生5:“遂”,于是、就。

生6:“相与”的意思是一起,共同。

生7:“但”,只是;“如”,像。

生2:大家预习得挺好,请跟我一起巩固一遍。

(齐读,识记)生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句读。

(生齐读)师:朗读字正腔圆,停顿准确,若情味再浓些会更佳。

那么这节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呢?(屏显目标)生:解读记叙,了解背景;欣赏描写,想象美景;品析议论,感悟情怀。

二、自主探究,对学解惑师:让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向第一个目标进军。

(屏显自主探究要求,默读课文:1.根据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划分文章结构层次;2.从记叙部分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默读,自主探究;师用SMART课件屏显全文。

)师:踊跃分享自主探究成果,让智慧的碰撞启迪我们的思维。

生8:1-3句是记叙,第4句是描写,其余是议论。

(生9在屏显上划出层次)生10:我从记叙部分了解到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在承天寺,人物是苏轼和张怀民,事件是夜游承天寺。

师:抓住了记叙的要素,很好。

生11:我补充一下,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

师:知识储备丰富。

生12:我还从记叙部分了解到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他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为乐者”。

师:探究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方式值得推广。

师:接下来我们对桌互学,先相互指导朗读,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得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

初中语文11《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11《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初中语文11《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思路:双线教学法线索一:赏析美文法读一读,品一品,辨一辨,写一写。

线索二:微澜处探析法微澜一,入;微澜二,寻、亦;微澜三,空明;微澜四,闲。

一、悬疑导入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同学们请坐。

霍:哎唐老师,你怎么掉东西了啊?谭:这是我给自己的小便条霍:是什么?和同学们可以分享吗?谭:这是一个秘密霍:哈哈哈,还有秘密,好啊谭老师,你先请坐,我和同学们,先开始我们今天的这一课。

同学们看,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叫?生:记承天寺夜游,二、读一读霍:我们先来读一读。

霍老师想听同学们读出两个效果,一个是这篇文章我们快快的读一遍,哪个同学愿意读一下?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如吾两人者耳霍:你可以做rapper选手了生:哈哈霍:鼓个掌啊,谁愿意来一个慢读?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如吾两人者耳霍:(悠闲从容,抑扬诵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越读越慢了好了,采访一下同学们,喜欢哪个版本?生:我比较喜欢慢的版本。

霍:慢的,为什么?生:我觉得这首诗,他是想要表现出那种抒情的感觉。

霍:哦一种抒情的感觉,对,而快的话可能比较有节奏。

生:但是,这种作者想要表现出来的那种情调,还有那种无所事事想要找人去寻找乐趣的那种感觉。

霍:哦,你注意到无所事事,想要找人,寻找一点乐子,是吧?生:嗯,对。

霍:好的,我们会发现,本篇文章原来写的是快节奏,还是慢节奏?生:慢,慢节奏。

霍:第一个学习成果出来了在题目旁边注上慢,让我们慢下来,跟苏东坡一块散步吧。

我们一块找乐子,和朋友一块散步。

这么点事,他能算得上唐宋八大家的一篇古文吗?果然是算的,我看到的很多苏轼介绍里边,都把《记承天寺夜游》,这个四行半的小文章,85个字与苏轼的《赤壁赋》那样,一个比较大的作品,放在一块,作为苏轼的代表作。

为什么这么短的文章,成了文化大师的代表作?其实呀,苏轼当时被贬到黄州,被贬到惠州,被贬到儋州。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1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随同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思乡之情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生3: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身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测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痛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方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生1:愿意。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重点字词的准确翻译。

2.深入理解文章的背景和情感内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苏轼的敬佩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激发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优美等。

3.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如“闲人”、“藻荇”等。

四、合作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的精彩句子。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变化。

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2.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三、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审美价值。

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美。

2.讲解文章中的审美要素,如意境、情感等。

三、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审美要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绘制一幅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插画。

2.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庆市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重庆市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2009年重庆市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王亚利执教(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the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

)一、引入新课师: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师以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中的一段话导入。

随着教师的深情导入,这段话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以画轴徐徐展开的形式在屏幕上慢慢展示。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苏轼,感悟苏轼1.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生读。

)师:文中有一个生字“荇”,还有一个多音字“柏”,他都念准了,非常不错!请注意“水中藻、荇交横”这个句子,“藻、荇”之间是一个顿号,停顿时间应该短一些。

来,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同学们,要把课文读得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的含义。

请大家认真看大屏幕,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准确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然后进行抢答。

(课件展示。

)(1)欣然()起行《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盖()竹柏影也《童趣》:盖一癞蛤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5)水中藻、荇交横()(提示: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

)(师组织学生抢答。

)师: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见到了哪些景物?生1:月光,还有竹柏的影子。

生2:还有水中的藻和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发布时间:2010-03-01 浏览:412 人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青州市偶园回中马宁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

(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生大声朗读课文)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诗文对抗赛。

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红组和蓝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

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

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组所有。

(生翻译,合作交流。

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师:好,准备开始!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师:谁来帮帮他?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第一篇: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2、品味作者笔下月色描写的精妙,感受所营造的宁静、淡雅的意境;3、探究“闲人”所饱含的复杂微妙的意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猜字谜繁体字“閒”字引出“月色入户”导入。

二、认读,读准字音和节奏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词。

2、强调几个字词的读音:起行、荇、柏、横.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提出字词、句子疑问。

4、齐读,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三、解读,品味语言和情感通过反复的品读,感悟文中情感,读出文章的味道。

1、解题,哪个字表明了文体特征?记的是件什么事?夜游。

什么季节夜游?深秋。

作者夜游的起因呢?为什么到承天寺去呢?相机插入写作背景和怀民其人。

2、看叙述部分,请同学们找找能出能表现的作者情感的词语,细细品味,说说你所体会到的作者夜游过程的情感变化。

3、点名读,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4、重点品析写景的句子。

体会月色描写的精妙,体会清幽宁静的意境。

写作手法、“盖”字的妙用,竹柏的象征意义。

5、反复品读,读出月色描写的美,读出作者情感的寄托。

教师配乐范读。

四、赏析,感悟态度和人生1、作者为什么自称“闲人”?身闲,心闲——闲——閒。

2、那为什么作者要用一个“但”字?你还能体会到作者那些感慨?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复杂微妙的情感。

被贬谪的淡淡孤寂,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对世人追名逐利的讽刺,对自己能够身处逆境仍能欣赏到大自然之美的自豪。

3、视频欣赏4、课上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苏轼有了更多的理解,请你告诉我,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豁达乐观5、导入苏轼其他诗词,和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文字,加深对苏轼豁达乐观精神的体会。

6、让我们满怀崇敬的再次朗读《记承天寺夜游》吧。

学生配乐齐读。

五、拓展延伸: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身闲有时间,心闲有慧眼,《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一篇佳作。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元丰六年十月,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

文章风格清丽、冷峻,又洒脱。

通过月下美景的描写,抒发了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结尾抒发内心感慨。

语言干净利索而极富表现力,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本文不仅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通过苏轼与张怀民的友情,展现了面对人生遭际的乐观态度。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对简短、语言朴素的文言文接受度较高。

然而,由于与苏轼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的差距较大,学生可能在深入分析和感悟作者情感上存在困难。

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写法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需加强诵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心境。

三、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3、能够深入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心态和豁达胸怀,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2、教学难点:能够深入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心态和豁达胸怀,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他不仅有李白的才华,还有李白远远没有的学问他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这样的美好祝愿就出自他手,他号东坡,与父苏洵、弟苏辙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篇一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一段话,好不好?不好。

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篇1导入: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

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无限豪情;也有凄婉悲怆。

他是谁?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师:同学们好!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

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

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

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

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

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一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一句读得有感情?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

师: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

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

(生自主通译全文。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师: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

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

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月色入户”中的“户”的意思是“门”还是“窗户”?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生:我查《古代汉语词典》了,“户”应该是“门”的意思。

师:《古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

(屏显“户”字的演变。

)师:这是“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下面同学们结合“门”字的古字,判断“户”字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掌握课文大意。

3.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2. 难点:领悟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记承天寺夜游》,大家先把课文读一遍吧。

(学生朗读课文)师:读得不错,那谁来说说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个啥呀?生:好像是苏轼晚上去承天寺玩。

师:对,那他为什么大晚上要去承天寺呢?生:因为他睡不着。

师:非常好,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生:有月光,还有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师:嗯,那你们觉得苏轼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生:有点悠闲。

生:还有点高兴。

师:很好,那大家再仔细读一遍课文,找找文中能体现他心情的字词。

(学生再次朗读并思考)师:谁找到了?生:“欣然”能体现他很高兴。

师:不错,还有吗?生:“亦未寝”也能看出来,他的朋友也没睡,好像很巧。

师:太棒了,那大家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师:真不错。

那大家想想,苏轼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呢?生:他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吧。

师:对呀,他虽然被贬了,但还是很乐观,这种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呀?五、教学反思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效果较好。

但在教学中,对于一些难点的引导还可以更加细致,让学生能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同时,要多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丨课堂丨 本版编辑/佩兰♦教学实录《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该课2015年获音海省中小学教师肖隹大栋兵比赛一等奖◎张永芳/执教张永芳、王云宁/整理(西宁市第十一中学,青海西宁810000)—、解题入文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是《记承天寺夜游》,首先请大家关注题目中的“记”字。

“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记游,可记事,可记录作者在赏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生在题目旁标注。

)师:在课文学习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微课短片,了解作者的生平资料,做到识人知世,从而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播放微课。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文(屏显幻灯片提示字音,生检查学案中的拼音填空是否正确。

)(师示范朗读,生仔细聆听。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小声朗读。

)师:再请同学们双手执书,上身直立,大声齐读课文。

(生朗读声音洪亮。

)师:文言文的朗读需要读准节奏,同学们可参照幻灯片或学案第五模块的“句子节奏划分'在朗读时注意节奏的停顿,读好重音。

(生有意识地切分音节,加重重音)师:朗读时,节奏符出现的地方,并不是要将音节切分,而应该稍微拖长音节,咱们再来试读这个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读。

)师:这一遍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再来齐读课文,读准节奏的同时,语气要舒缓一些。

(生再齐读。

)师:同学们读出了文言的味道,很好!但大家有|132|语文執学讯•初中|2018.7-8没有留意到,文中有两个问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我们是不是应该将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生(齐):是!(师示范朗读这两句,生跟读。

)师:同学们读出了作者内心的闲适,更是将问句本身引人深思的情愫读出来了!三、感知文意(一)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老师会在班中巡视,如果你们有难以解决的问题,请及时提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翻译过来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一等奖课例)师:同学们好! 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

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

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

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

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

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一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一句读得有感情?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

师: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

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

(生自主通译全文。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师: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

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

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 月色入户”中的“户”的意思是“门”还是“窗户”?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生: 我查《古代汉语词典》了,“户”应该是“门”的意思。

师:《古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

(屏显“户”字的演变。

)【获奖课例】《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师:这是“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下面同学们结合“门”字的古字,判断“户”字的意思。

(屏显“门”的古字。

)生:“户”字是“门”字的一半。

师:你的观察能力很强。

户的古义就是带转轴的半扇门,现在泛指门。

(屏显。

)户,护也。

半门曰户。

师:《说文解字》中说:“户,护也。

半门曰户。

”现在,请同学们联系所学,说出一些我们初一学过的含“户”的文言语句。

生:“木兰当户织”。

师: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和迁移,这样我们才能温故而知新。

谁能说出既含“户”字且其含义是“门”的成语?生:夜不闭户。

生:足不出户。

生:家喻户晓。

师:家喻户晓的“户”的意思不是“门”,而是“住户”“人家”。

现代汉语中,有些成语中的字还依然保留着古字的含义,平时加强成语积累对丰富同学们的语言非常有好处。

理解了文意,同学们就能更好地读出文章的情味了。

下面,我们再齐读一遍这篇小品文。

(师生齐读。

)师:我们常说“言为心声”。

朗读就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作者的“心声”。

文言四字句在古诗文中有独特的表现力,朗读时要读出其鲜明的节奏和音律的美感。

作者苏轼在文章第一句话中,连用了三个文言四字句,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看看每一句应该读出什么感觉。

(屏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生自读。

)师:第一句是交代时间。

全文共84 个字,却用10 个字交代时间,可见作者是如何的郑重其事。

第二到第四句要读出怎样的感觉?生:第二句要读出闲散无聊的感觉,因为作者要脱衣服睡觉了。

生:第三句要读出惊奇的感觉,因为作者想睡觉时月光却照进门来,令他惊奇并睡意全无。

生:文中作者说他是“欣然起行”。

“欣然”就是高兴的样子,所以第四句要读出欣喜之情。

师:短短的12 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变化。

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手势和老师一起完成朗读。

老师读第一句,同学们齐读后面三句。

(师用手势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师生共同完成朗读。

)师:在月光的招引下,苏轼起身寻友,夜游承天寺。

在静谧的承天寺里,他的心弦又被什么景色轻轻撩动了?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屏显。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动情地读一读这个写景句。

(生自读。

)师:读着这么空灵的文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试着描述出来。

生: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月光铺满寺院的地面,像积水一样空明,仿佛什么都没有似的,那竹柏的影子随着微风轻轻拂动,像藻、荇一般交错纵横。

师:两位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

第二位同学的描述更具有画面感。

阅读文章一定要深入文字,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

(师配乐朗读。

)师:现在,请调动你们的生活体验进行感受。

荆州和黄州同在湖北,十月十二日的深夜,月在中空,面对“如积水”一般的月光和如“藻、荇”一般交错纵横的竹柏影,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生: 我感受到了那如水的月光从空中轻轻洒落,铺满整个承天寺的庭院,一片银白、皎洁、空明、澄澈。

师:是啊,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境界!可以说,这清朗的月光,空明的庭院,就是此时此刻作者心境的写照。

生:我感受到了竹柏的影子在随着清风舞动,好像悠游的水草在飘摇。

师:真有文采,很有徐志摩的味道。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欣赏月光时入了神,好像完全忘我了,当他醒悟到水中的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后,内心充满了恍然大悟的喜悦。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恍然大悟”的喜悦的?生“: 盖竹柏影也。

”师:你试着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这种喜悦的感觉。

(生试着朗读。

)师:“盖”字后面的停顿再稍长一些,喜悦的意味要再浓一些。

(生再读)师:这样一读,喜悦的味道就出来了。

想那承天寺里,未必只是种了竹柏,可为什么作者只单单写竹柏的影子呢?生:寺院里都种竹柏显得寺院更加肃穆和宁静。

生:我认为竹柏的叶子形状和藻、荇更加相似。

生:我想是因为苏轼更喜欢竹子和柏树的高洁气质和精神。

因为,苏轼的为人就像竹柏一样。

师:说得真好!竹子是苏轼的最爱。

他曾在诗中这样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柏树也是苏轼所敬之物。

他敬其坚贞高洁。

“月光如水”的比喻已经不新鲜,作者却能自出新意,不着一字,形神兼备,尽得风流,堪称妙笔。

(师板书“空明之景”。

)师:我们再齐读一遍这一写月的名句。

(师生齐读。

)师:苏轼看着如此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丽月景,内心又涌起了怎样的波澜呢?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表露作者的心声?生:“闲人”。

师:你怎么理解“闲人”一词?生:闲人,指清闲的人。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清闲”?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句话,写的是苏轼没有事情可做便想早早地睡觉,可一看到月光就又起来去散步。

只有清闲的人才会这么做。

生:“相与步于中庭”,是说作者和张怀民一起散步,这也让人感觉很清闲。

师:清闲之中还有悠闲! 苏轼当时确实很清闲。

(屏显。

)元丰二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坐牢103 天,几次面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团练副使是一个闲职,实际上是以罪之人的身份被闲置在黄州,近于流放。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在城南承天寺。

师:在这样被“闲置”的处境中,作者自称“闲人”,言语之中包含了怎样的意味呢?生:包含了被贬的悲凉和无奈。

生:还有作者的自我解嘲。

师:读书要“含英咀华”,不能只读出“一望可知”的东西,而要读出文字背后的韵味。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三句话。

(生齐读。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两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生:是两个反问句。

师:所以,要读出诘问的语气。

作者是在诘问谁呢?生:诘问自己。

生:诘问张怀民。

生:诘问全天下人。

师:你的回答更有深度。

苏轼也是在问前世的每一个人,夜夜有月光,处处有竹柏,为什么千百年来他们都没有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致呢?请你替苏轼作答。

生:因为他们太忙碌了——都忙碌于官场和名利之中。

生:因为他们都没有能欣赏美景的眼光和雅致。

师:我们又读出了苏轼内心的解脱和满足。

只有超越功利和世俗得失的人,才会有闲情雅致欣赏如此美景。

这正如作者在《临皋闲题》中所写:“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师板书“闲雅之情”。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愫,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

(师生齐读最后三句。

)师:苏轼的一生饱经忧患和贬谪之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是一个掉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辰的人,是一个一身蓑衣任平生的乐天派。

(屏显。

)贬官黄州,看兰溪溪水西流,他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流放蛮荒之地,他自得其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儋州,他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生活:“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师:难怪他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总能从生活的困境中突围,用他的成熟和旷达向我们诠释什么叫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这么美的作品,若是不能背诵岂不辜负了苏轼,辜负了文学。

同学们平时怎么背诵文言文呢?生:先理解文章的意思,再背诵。

生:反复把文章读熟,再逐段背诵。

师:这两位同学的方法都值得借鉴。

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背诵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快速背诵文言文,就是“抓层次,抓关键字词”。

(屏显。

)叙述:元丰_____,解,月色______,欣然______。

念,遂______。

怀民______,相与______。

描写:庭下如______,水中,盖______。

抒情:何夜______?何处____?但______。

(生自主背诵,3 分钟。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饱含感情地齐声背一遍这篇美文。

背完后下课。

(生背。

下课铃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