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
农村经济的改革开放与市场化
农村经济的改革开放与市场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农村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农村经济改革的背景、市场化的实施、经济结构的转型、农业产业化、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电商的兴起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探究农村经济的改革开放与市场化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背景改革开放是中国在上世纪末的一次重大变革。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农村经济长期以来面临的种种问题,如农业生产低效、农村贫困、土地资源闲置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决定进行农村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其进入市场化的轨道。
二、市场化的实施市场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
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市场化的实施体现在农产品价格的放开、土地的流转和农业产权的明晰等方面。
市场化的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灵活度。
三、经济结构的转型农村经济的改革开放促使了经济结构的转型。
过去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产业结构逐渐多元化,工业和服务业逐渐发展壮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收入机会。
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可以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使农村经济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一环。
过去农村土地的集体经营制度限制了土地的有效利用,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土地可以流转、入股,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土地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六、农村金融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得到了大力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提供了资金支持,解决了过去由于资金短缺导致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
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的设立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
七、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一:背景介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自1978年开始,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亟待加快和深化,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实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助于改善资源配置方式,让农村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
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农民的农田、劳动力和资金等资源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可以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农民收入。
4. 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改善土地流转制度、发展农村产业和农村金融体系等措施,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来源和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5. 推动农村社会管理能力提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能力。
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村管理机制,可以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的能力,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福利。
三:附件内容此次文档没有涉及附件内容。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对农村经济进行改革,包括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创新、农村金融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 农业现代化:指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更新,包括机械化、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
3. 资源优化配置:指将有限的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进行配置,以达到最优化利用的目标。
代工业化方式的过程,包括农产品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化销售等。
五:结束语本文详细介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村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农村社会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应运而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吧。
一、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农村经济的困局暴露出来,需求有目共睹。
同时,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人口问题等各种问题的出现更是对农村经济体现出了现实性的需求。
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
种种政策措施背后,都指向农村经济。
只有加强农村经济的完善,才能更好的做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
三、农村人口的增加与劳动力的流失人口的增长是农村的一个大趋势,也是人口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村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劳动力相对流失的情况。
农村经济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也更为凸显。
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也应当走向现代化。
而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都需要依据一定的经济体制进行建设。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成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五、资源累积与生产效率随着各种政策措施的出台,农村企业和私营企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同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扶持。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经济的资源积累和生产效率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总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众多。
但是,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村经济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亟待我们去掌握,更加有效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前行。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我国农村原有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
我国农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实现了农村经济集体所有制的建构,但在合作化后期由于操之过急,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推行“人民公社制”,使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遭到严重挫折。
人民公社制实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这种“吃大锅饭”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改革就不能促进农业发展。
针对这一状况,1962年邓小平已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23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强调“农村的改革,是一种带革命意义的改革”(同上书第78页)。
还具体指出:“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同上书第117页)主要采取三条措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此后,各项农村改革继续推进,主要有: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探索和找到了集体所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实现形式;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作用日益明显;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有了很大的发育;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此外还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明确中央与地方管理农业事权,实行农业保价、专储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等。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发展趋势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沿革发展趋势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与调整,不断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形势的变化。
在不同历史阶段,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展现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新时代下的发展方向。
一、沿革发展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处于封建剥削的严重压迫下。
为了彻底改变农村土地制度,实现土地革命,1947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倾向逐渐减弱。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经济依然处于落后状态,需要进一步的制度完善。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进行,兴办家庭承包责任制成为基本经营制度。
1982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农业生产逐步回归农民的自主经营。
在这一阶段,国家力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逐渐与市场经济接轨。
200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农业生产逐步由家庭承包责任制向专业化经营转变。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进,更加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升级和发展。
二、发展趋势1. 孕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前,农村经营主体不断多元化,涌现出有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多种形式。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2.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趋势也将会与城市进行更加密切的融合。
农村地区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有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助互补。
3. 提升农村产业链水平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和农业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村科技创新、农业生产一体化、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农村产业链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两次重大变革
1999年10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Oct,1999第5期(总第81期)J 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 nistrati ve Codres College No.5Ser.No.81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两次重大变革马传福(菏泽地委党校,山东荷泽274000)摘要:在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历经了两次重大变革: 一大二公经济体制的出现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诞生。
对这两次重大变革涵盖着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与思考,对推动我国农业在21世纪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改革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05(1999)05∀0063∀03!!一、 一大二公经济体制的出现50年代末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这场变革的最大后果,是产生了 一大二公的 人民公社经济体制。
历史上发生的一切都有它出现的依据,在这场变革中出现的经济体制也不例外,概其所要有以下几点:(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初始建设阶段的要求。
刚刚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面临着从无到有的现代化工业建设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但当时的条件是:中国现有的极其落后的旧工业,根本不能为这一建设任务提供大量积累;资本主义世界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又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多余的力量援助我们。
因此,逻辑的要求要有更大范围的农业公有制和更加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与之相配套。
于是,国家便采用了 超经济的行政办法,通过自上而下的运动形式,在高喊总路线、大跃进万岁的口号声中,于1958年夏季开始,只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一大二公高度集中的 人民公社体制这面 红旗,便插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可见,这场变革和变革中产生的经济体制,是和当时国民经济大体系中的工业化建设联系在一起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近几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方面。
这些改革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了农村的发展活力,推动了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
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过去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流转权,导致了农村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民可以流转土地,扩大土地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土地制度改革还解决了土地承包期限问题,增加了农民对土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认同感。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的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不够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
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农民可以自愿加入农村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经营和管理农业生产。
这种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农村金融改革也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过去,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民很难获得贷款和金融服务。
通过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发展,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和金融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创业能力。
农村金融改革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在于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农村的发展活力也得到了释放,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农村的农民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也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劳动力,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还在于提高了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改革,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得到了提高。
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得到了保障。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增长。
这一改革过程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历经了多个阶段和重大变革。
第一阶段:农村改革和城市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推动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解放了农民的生产活力,开启了一个由集体经营向家庭经营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此举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农民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城市集体经济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
城市集体企业实行了利润责任制,解放了企业家精神,鼓励个人和集体投资,并逐渐放宽了对外开放政策。
这些变革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后续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进一步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企业改革。
1984年,中国提出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发展原则,开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
这包括实行股份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国有企业的运作更加市场化和透明化,增加了效率和竞争力。
此外,在这一阶段,中国还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加强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重要里程碑,这使中国经济更加开放,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阶段:深化改革与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
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续优化经济结构、激发市场活力。
2003年,中国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观点,正式确立市场经济的地位。
政府开始加大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和服务。
同时,通过深化国企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等措施,为市场主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机制。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摘要: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迈进,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 全方位开放的经济格局已经形成。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继续完善。
关键词: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 科学发展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并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农业体制尚未建立。
我国农村综合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
目前我国市场农业的发育水平还很低,农村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农资市场等发育几乎停顿,甚至有所倒退,造成了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逆向流动”,严重地制约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事实上,农村内部改革是内容最复杂、环节最多、层次最深、难度最大的改革,重点应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①建立现代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继承等权利,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前提;②培育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竞争性的民间融资机制,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③培育和发展农村技术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基层科技推广网络,这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
也正是由于我国在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问题上长期犹豫不决、停滞不前,最终导致土地、资金、劳力、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市场配置机制失灵,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因此,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重点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大力推进以农地产权制度、民间融资体制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经济体制改革重点
3、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创办乡镇企业
思维拓展
1、你知道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哪些表现? 2、你知道党和政府关于“三农”问题还有哪些举措 ?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 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的历史性巨 变。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 化方向发展,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 代化开辟了新路。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你能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来说说吗?
南京市下关区农贸市场分布图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浦口镇多仁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养兔专业 村,村支书茹明海是市长毛兔专业合作社监事 、养兔协会会长,已有20多年的养兔历史。现 有长毛兔1000余只,年产兔毛1500至2000公斤 ,年销售种兔5000余只。 ——摘自某网站
(4)产权制度改革
中心环节:搞活企业
问题探究 下列这组图片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哪项 内容相关?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高度集中 扩大企业自主权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
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 所有制 整阶段 单一的公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有制经济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 第二阶段 国有制 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 阶段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 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 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 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知识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是指在我国农村地区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措施和政策。
自1978年开始,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大变革。
本文将从农村经济体制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背景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集体农业经济的长期结果。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长期受到限制和束缚,导致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长期较低。
另外,农村集体农业经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效率低下、农民权益受损等。
农村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经济组织、农村金融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核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土地的所有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
随着土地流转的出现,土地利用方式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逐渐显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开始,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其次,农村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在农村,农民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效率低下、机制落后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组织的目的是激发农村活力,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提升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
此外,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
农村金融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金融服务、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农村金融主要包括建立农村信用社、发展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等措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最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受到限制,导致农民技能水平低下、人才流失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包括农民职业培训、农民技能提升、引进外来人才等措施,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农村经济组织效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等。
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内容
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内容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内容引言: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内容,并对其深度和广度进行全面评估。
一、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1. 农村集体经济的前提和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初衷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变革,农村集体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农民收入分配不均、农村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2. 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有效、有活力的农村经济体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这一改革的意义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二、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确权登记是重要举措,旨在实现土地承包权的有序流转和规范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农民收益。
2. 农村资源配置改革农村资源配置改革是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包括农村非农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等内容,旨在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促进农民增收。
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是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施村务公开、村民自治、选举产权制度等举措,旨在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建设,提高集体经济运行效率和透明度。
4. 农村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农村的扶贫开发和乡村振兴。
这一方面包括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另一方面则包括农村产业发展、农民技能培训等内容,旨在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小康。
三、对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的评估与展望1. 评估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发挥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对公有 制经济的有益的补 充作用,是促进社 会生产力发展的一 项重要政策。
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
第2届浙江· 中国民营企业峰会召开(2004年11月) 来自全国各地的1700多位民营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或主要负 责人报名参会,包括了中国民营企业100强、浙江民营企业100强 半数以上的企业负责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
①改革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改革内容: 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③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⑤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市场配置
行政手段在资源 市场在资源配 特点 配置中起基础性 置中起基础性 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的优势和缺陷
• 优势: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 互作用和影响,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 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从而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 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 解决: 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前提
春联欣赏:
湖北天门县郭咀四队农民彭立成家在1974、 1980、1983年三年贴出的三幅春联:
过 年 只 有 两 升 米
我也过年
押 岁 并 无 一 分 钱
春联欣赏:
过 年 储 米 十 余 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邯郸钢铁公司,为河北省大型国有企业,1997年实行“股份制 ”改革,现在无论在资产上,还是在生产规模和效益上,都有很大 的发展 ,是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成功的范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述
第一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述大家知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了,那么目前来说农村经济改革与创新在新农村建设里面它处于什么的一个位子?我想我们从市委市领导的讲话里面能够感觉出来。
今年牛有成副市长在北京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创新体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那么新农村建设必须要通过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些障碍性因素,那么在这个讲话里面,他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点,我认为提的非常好。
从北京郊区来看,到目前为止还存在很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些因素。
比如说:土地流转问题,土地征用问题,还有需要大力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不发展,不创新,那么就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影响农民富裕,影响农村的繁荣。
那么怎么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改革?农村经济改革重点在哪?这一讲里面我要讲三个问题。
一个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第二是讲北京郊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另外对改革中涉及的基本概念问题再做一下解释。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历史我们国家的农村经济体制目前都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为高一个层次的双层经营体制。
当然家庭承包经营是这种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另外一个高一点的层次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层次,它这一层次的职责主要就是管理集体资产组织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壮大集体经营实力。
这种体制的形成如果要追溯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大家知道,在建国之后我们国家建立了农户个体私有的土地所有制,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的土地改革,建立了农户的个体所有制土地。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这种个体农户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改成从初级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后来又成为了人民公社。
在五十年代中期之后建立了集体所有制,建立人民公社之后又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说六十年代初,商计所有最为基础的这种改革,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对我们的国家影响,对国家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
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一、改革前农村制度与农业绩效(一)改革前的农村制度环境1962—1978年,中国农村通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
所谓“三级所有”,是指农村生产资料的使用和产品的分配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分层管理。
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机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和协调生产大队生产、分配和交换活动的经济管理职能。
生产大队乃人民公社与生产队之中介,它一方面是人民公社职能的延伸,代理人民公社协调和管理生产队的生产和分配,另一方面保证所属各生产队在权利和义务上处于大致平衡状态。
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是产权的排他性受到严格限制的农业生产组织(陈剑波,1994),其土地不能出租和买卖,集体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社员没有自由迁移和择业的权利。
所谓“队为基础”,是指三级集体所有中,生产队是基本的经济单位。
生产队的土地、山林、水利设施、耕畜和农机具等,由生产队自主支配使用,劳动力由生产队统一调度;受国家计划指导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领导,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选择种植何种作物,有权决定增产措施和经营管理方法,有权分配自己的产品和现金,完成计划任务后,有权出售多余农副产品。
生产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经营自主权。
但是,在“三级所有”笼罩下,“队为基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集体经济中,农户依靠“人头”和“工分”从生产队取得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下,农村家庭经济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有,仅仅在不同时期里政策允许的范围有所不同。
例如,在1962年9月27日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农业六十条”)》中,就划定了社员家庭副业的范围。
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归社员家庭使用,长期不变。
”第三条规定,“社员的自留地、饲料地和开荒地合在一起的数量,根据各个地方土地的不同情况,有多有少,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最多不能超过百分之十五。
再论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再论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李文发布时间:2010/02/03来源:《党史研究与教学》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农民家庭重新获得土地经营权开始的。
3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也许可以对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有更为准确的把握。
一、农业改革的历史背景新中国在土地改革完成后,鉴于贫穷、分散、脆弱的小农经济无法支撑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以苏联为榜样,通过合作化和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容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大限度地为工业化提供支持的主张占了上风。
但由此形成的路径依赖最终导致了不顾生产力实际,盲目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短短几年内就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完成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直至人民公社的体制转换。
尽管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的农田水利事业和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化肥工业、良种培育和农业机械化获得长足进步,而且这一体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一体制毋宁说是着眼于为工业化提供积累设计的,并不符合亿万生产者的意愿。
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都归村社集体拥有。
浓重的自然经济色彩和僵化的计划管理模式,不但束缚了土地和劳动力的合理流转,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而且也窒息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尽管从1962年起在否定“单干风”的同时将基本核算单位由公社或大队退回到了原来初级社规模的生产队,但是生产队并不具有完整的经营自主权,一再发生的“一平二调”和瞎指挥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责、权、利脱节,劳动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提高,经营上的规模效益更是无从谈起。
事实上,人民公社体制越是向前发展,自身的弊端暴露得也就越明显,要不是有“文化大革命”和“农业学大寨”这样的政治运动支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恐怕不会在农村统治长达20多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1、实行农村承包制度,将农业生产资料所有权由集体经济组织转移
到农民个人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
2、推动农村小额信贷普及化,运用各种政策和手段,提高农户的资
金和信贷负担能力,以提升农业发展能力。
3、引进大量社会资本,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提升贷款、担保、种植和合作等方面的效率,使农村耕种者享受到更多的贷款和担保服务。
4、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逐渐朝现代农业发展,采用数字化
技术,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5、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改良种子和新型农
药等,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水利设施、公路、电力、通信等,
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素质。
7、根据不同基础设施配套情况,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管理模式,建立农业示范区等,引导农村行业化发展。
8、综合考虑成本、投资回报期限等多种因素,实行农村基础设施投
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
经济体制转型与农村变革
经济体制转型与农村变革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农村地区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本文将以经济体制转型为背景,探讨农村变革的相关议题。
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转型给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契机。
过去,我国的农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村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在农村地区迅速崛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经济体制转型还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
土地是农村的命脉,传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限制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和流转。
为了鼓励农村土地有效流转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推行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通过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有意愿的农民,提高了农村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经济体制转型也催生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农村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
这一战略既是对农村变革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农村金融改革经济体制转型对农村金融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过去,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较为滞后,农民在融资和风险管理方面面临困境。
而如今,随着金融创新和科技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得到了极大改善。
无论是农村小额信贷、农村电商的兴起还是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都为农民提供了更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助力他们在经济转型中实现更好的发展。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济体制转型也加速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是农村变革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也为他们在农业转型过程中减轻了风险和负担。
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待遇逐渐提高,为他们的经济生活提供了更多保障。
综上所述,经济体制转型为农村变革提供了历史机遇,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
农村地区逐渐摆脱传统农业的依赖,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和服务业,实现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演变追朔到解放前,我国农村经济伴随着我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的形成,封建经济已经被冲破。
但是绝大多数农业地区,还是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广大农民中,一部分是佃户,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一部分则沦为赤贫,完全靠出卖劳力为生,这部分人大部分成为地主的长工,几乎和家奴无别,部分则以打短工的形式,后者身份较为自由。
还有一部分则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甚至靠行乞生活,成为中国社会中的流氓无产者的组成部分。
由于农业整体生产工具的落后,经营方式落后,加上技术、种子、肥料、水利基本建设等基本要素低劣,和劳资关系紧张,长工不忍地主的压榨,没有生产积极性,致使农业投入大和收益小,收获成果少。
由于地主占有大部分粮食,人口占多数的农民只占有极少的粮食,平时就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状态,一旦遇灾害,地主和粮商搞囤积居奇,就会发生饥荒,饿死人,致使农民卖儿卖女,外地逃荒。
农村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最后导致了一场巨大的土地革命。
共产党领导农民搞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我国土地改革较集中进行是在1948年到1952年底。
土改后,在全国形成了,以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由于它的分散性、落后性及脆弱性成为农业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这种小农经济是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上,以个体劳动为特征,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经济地位不稳,极易产生两极分化。
五十年代初期,农民由于农业作业需要,自发地进行“换工插犋”“换工互助”,由季节变为常年换工互助。
党中央因势利导,及时发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积极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先引导农民组成互助组,以后有重点、有领导地办起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社员按劳动“工分”、入股土地、车马农具等股份分红。
这种经济体制较互助组有了很大提高,使农业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基本适应当时的农村生产里发展水平。
这种“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很受广大农民欢迎,短时间内,就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起来。
继而出现了高一级的农业生产合作形式,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归合作社集体所有,耕畜、大中型农具作价入社,实行统一经营、统一分配。
社员要劳动的投入量来分配产品。
“高级社”,一般是由几个“初级社”合并而成。
全国存在一个初、高级生产合作社短暂并存阶段。
到1956年底基本形成了单一形式的高级社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
全国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这时党内出现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急于求成。
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未经巩固,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又在全国搞并大社,建立人民公社。
1958年,人民公社“成为”三面红旗”之一被高举,全国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当时,急于取消个体经济和合作经济,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急于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经济过渡,否定和破坏等价交换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搞“一平二调”“一大二公”,恢复供给制,造成严重的吃大锅饭的弊端。
党中央为了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在1962年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在所有制结构上,明确规定,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恢复社员自留地、社员的家庭副业和集贸市场。
在计划管理上强调集中统一。
遂使1963-1966年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革”时期,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阴谋集团推行“极左”路线,严重地破坏了农村各级组织和各项政策。
批“资产阶级法权”,割“资本主义尾巴”,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初步改革的成果遭到破坏。
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文革”前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一大二公”,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过于单一,忽视集体经济,对集体所有制搞“穷过渡”,不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否定个体经济的作用。
这样不利于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造成经济生活的单调、呆板,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生产和经营方式上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解的作用,对农业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在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违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党中央在拨乱反正后,即对农村经济政策,经济体制酝酿改革问题,在1979年重新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方案)中,就强调和重申了一些重大改革原则,提出要保证多劳多得,反对平均主义,“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允许正当的集市贸易”。
提出“要尊重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自主权,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接受国家计划指导的前提下,基本核算单位有权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有权决定增产措施,有权决定经营管理方法,有权分配自己的产品和现金”。
在同年9月召开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队的多种经营是社会主义经济,社员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和农林等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附属和补充,绝不允许把它们当作资本主义经济来批判和取缔,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绝不允许把它当作资本主义原则来反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央的鼓励下,广大农民群众勇敢地清除“左”的流毒,针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大胆改革,进行试验,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如小段包工、包产到组、联产到劳、包干到户等。
党中央及时肯定了千百万农民的伟大创举,并加以总结、推广。
1982年2月在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中提出:“凡是有利于生产,有利巩固集体经济,群众愿意实行的都要加以肯定,并且加强指导,并且使其进一步健全完善。
”“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调动社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加快农业发展速度,这是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的根本出发点”“实行责任制的具体办法,应当按照本地的具体条件,由社员民主讨论决定。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经历了一个由局部的地区到全国广大农村的逐步推开的过程。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化,这种趋势,预示着我国农村经济的振兴将更快到来。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1979年至1983年改革处于试点,起步阶段。
改革的主要特征为,改革处于冲破旧体制的束缚,探索新的体制阶段,即探索依托旧体制又发育新体制的措施。
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制由少数地区创立试点一直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实行,这一改革创举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使农村改革处于改革的前列。
这一改革释放效应明显,增强了人们改革的信心。
1984年至1993年处于农村改革深化、巩固阶段。
由于改革激发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粮食大增,农户收入增加,大部分农村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由于改革的深化,城市改革的相继推开,触及了改革的深层次的矛盾,新旧体制摩擦加剧,在价格体系改革中,涉及农业化肥、农药、种子价格的增长,而商品粮价格变动小,使出口的收入增加并不明显,加上各种农村配套改革尚不完善,处于摸索前进状态,因而使农村改革处于迂回前进状态,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一定代价,农村改革的阻力也开始显露。
农村改革亟待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以使改革向深入发展。
三、农村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扩大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准备了条件,但真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较为复杂的转变过程。
要在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作机制上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影响,要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济主体,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农民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必须引导农民净土市场。
而农民进入市场的主要障碍是广大农民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意识。
如封闭意识,平均意识、保险意识、产值意识等。
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宣传教育手段,对广大农村干部,广大农民进行市场经济基本致使教育和市场经济理论教育,使他们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转换脑筋,树立新观念、新意识。
要使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商品观念、市场观念。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市场需要理论进行生产,要将生产紧紧与销售联系在一起,这样必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选定适销对路的产品,这样,才能占领市场。
同时也要使他们树立风险意识、开放意识,那些农民要在遵循市场经济桂林和遵循价值法则的前提下,敢闯、敢试、敢冒。
一方面感于冒“风险”,勇于驾驭市场,一方面要有承受遭受失败的心理能力与物质能力。
2 要转变农村经济工作的主导思想。
过去农村工作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社会主义粮食生产上,现在要既抓粮食生产,也要抓经济收入,既要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又要想办法增加收入;从粗放经营的产量型农业转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效益型农业,从单一粮食生产转向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在宏观调控中感到要继续加强对农业的保护。
注意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3 要探索与市场经济转变的途径。
根据我国目前农村现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市场经济接轨:一要把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和分散经营与规模开发结合起来。
市场经济要求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实行自主经营,以农户分散的经营生产的产品很难打入市场,形成优势。
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进行较大规模的区域产品开发,形成具有优势的拳头产品。
这就要发展规模经济,走产业区域化、产品专业化、抓好基地建设。
二要把产品开发与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农业是个特殊的行业,它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两个压力,它生产周期长,应变能力差,这就要求有科学准确的预测,要有准确的信息来源。
这些要求要把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户按市场需要把生产和产后销售有机地衔接起来,最大限度地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三要走综合开发的道路,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使“科农贸”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通过市场把商贸业、科技、农业紧密地连接起来,商贸先行,带动生产,增加效益,商贸业和农业相连接是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内在要求。
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紧密地连接起来,是合理配置资源经济快速增长,效益显著提高的有效途径。
四要领先科技发展农业,把科技推广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一方面要抓好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节农村改革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干部和社员群众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党中央及时肯定了千百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举,并加以推广,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便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
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