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架构与标准体系研究进展——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
智能互联时代下物联网分层安全架构及标准化进展研究
智能互联时代下物联网分层安全架构及标准化进展研究随着智能互联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其面临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保障物联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分层安全架构。
本文将探讨智能互联时代下物联网分层安全架构及标准化进展。
一、物联网分层安全架构物联网分层安全架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最底层,主要负责采集各种信息,包括温度、湿度、压力、位置等信息。
感知层还需要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初步处理,例如过滤噪音、数据融合等。
感知层的安全主要涉及数据加密、认证授权、数据完整性保护等方面。
2.网络层网络层是物联网的传输层,主要负责将感知层采集的信息进行传输。
网络层的安全主要涉及网络安全、数据传输安全等方面。
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网络层需要采用加密技术、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安全技术。
3.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最顶层,主要负责实现具体业务逻辑。
应用层的安全主要涉及数据隐私保护、应用系统安全等方面。
在应用层中,需要采用多种安全措施来保证应用系统的安全性,例如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
4.跨层安全在物联网的分层安全架构中,还需要考虑跨层安全问题。
例如,在感知层和网络层之间,需要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在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需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跨层安全问题,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安全机制,例如加密算法的选择、认证授权的方式等。
二、物联网分层安全架构的标准化进展为了推动物联网分层安全架构的标准化,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进展:1.中国国家标准《物联网总体框架与系统构架》该标准规定了物联网系统的总体框架和系统构架,包括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和跨层安全。
该标准对于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保障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2.欧洲标准组织(ETSI)的物联网安全标准ETSI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安全标准,包括ETSI TS 103 645、ETSI GS IoT 004等。
物联网技术标准
物联网技术标准•物联网描画了人类以后全新的信息活动场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实现任何时刻和任何地点的无处不在的连接。
人们能够通过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形成信息化解决方案。
目前专门多全球要紧国家都制订了开发物联网的长期进展打算。
中国差不多把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进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进展路线图»。
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有些什么关键技术?物联网领域标准化方面进展如何?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1 物联网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不是对现有技术的颠覆性革命,而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综合运用。
物联网技术融合现有技术实现全新的通信模式转变,同时,通过融合也必定会对现有技术提出改进和提升的要求,催生出一些新的技术。
在通信业界,物联网通常被公认为有3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感知层、传送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假如拿人来比喻的话,感知层就像皮肤和五官,用来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传送层那么是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应用层类似人们从事的各种复杂的情况,完成各种不同的应用。
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专门多,从传感器技术到通信网络技术,从嵌入式微处理节点到运算机软件系统,包含了自动操纵、通信、运算机等不同领域,是跨学科的综合应用。
〔1〕感知层物联网的感知层要紧完成信息的采集、转换和收集。
感知层包含两个部分:传感器〔或操纵器〕、短距离传输网络。
传感器〔或操纵器〕用来进行数据采集及实现操纵,短距离传输网络将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发送到网关或将应用平台操纵指令发送到操纵器。
感知层的关键技术要紧为传感器技术和短距离传输网络技术,例如射频标识〔RFID〕标签与用来识别RFID信息的扫描仪、视频采集的摄像头和各种传感器中的传感与操纵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由短距离传输技术组成的无线传感网技术〕。
在实现这些技术的过程中,又涉及到芯片研发、通信协议研究、RFID材料研究、智能节点供电等细分领域。
物联网的架构和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架构和关键技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指将各种物理设备与传感器通过互联网连接,实现信息的传输与交互。
它的出现使得各种设备可以实现相互联通,不再是孤立的存在。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的架构和关键技术。
一、物联网的架构1.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它包括各种传感器、执行器和物理设备。
这些设备负责感知环境中的信息,并将数据采集传输给物联网平台。
2.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将感知层中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传输并连接各个设备。
其中包括无线传输技术、有线传输技术和卫星通信等。
3.平台层:平台层是物联网的核心部分,它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并提供给上层应用使用。
常见的物联网平台包括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等。
4.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最终对用户提供服务的一层,它通过对物联网平台的访问,实现各种应用功能。
比如智能家居、智慧物流、智慧城市等。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1.传感技术:物联网依赖于各种传感器来获取环境中的信息。
传感技术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将环境中的参数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技术传输给其他设备。
2.通信技术:物联网中各个设备之间需要进行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常见的通信技术包括蓝牙、WiFi、ZigBee等。
这些技术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使得数据能够快速地传输和交互。
3.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在物联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提供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使得物联网中的大量数据能够被有效地处理和存储。
同时,云计算技术还可以为上层应用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
4.安全技术:由于物联网中涉及到的设备和数据非常庞大,因此安全问题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
安全技术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物理安全等。
这些技术能够保护物联网中的数据和设备不受到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
5.大数据技术:物联网中产生的数据非常庞大,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大数据技术能够对物联网中的数据进行高效的存储、分析和挖掘,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物联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物联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它主要包括物理设备和传感器等感知节点。
物理设备具有采集实体世界的能力,传感器能够将物理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
感知层的任务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和数据采集,并将采集的数据传输给其他层次。
网络层是物联网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传输网络和通信协议等。
传输网络是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可以是有线网络(如以太网、局域网)或无线网络(如Wi-Fi、蓝牙、ZigBee等)。
通信协议是物联网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规则和标准,如HTTP、MQTT等。
应用层是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它主要包括各种物联网应用,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应用层是物联网体系结构的顶层,它基于感知层和网络层提供的数据和通信能力,实现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
支撑层是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支持部分,它主要包括物联网平台、云计算和大数据等。
物联网平台提供物联网设备的管理和控制功能,包括设备接入管理、数据存储和分发、业务逻辑处理等。
云计算是物联网数据处理和存储的基础,利用云端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支持物联网应用的实时性和可扩展性。
大数据是从物联网中获取的海量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提供决策支持和业务优化的能力。
关键技术是支撑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手段,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安全技术等。
传感技术是物联网实现感知和数据采集的基础,包括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RFID等。
传感技术能够将物理世界的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其他设备。
通信技术是物联网实现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的关键,包括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等。
有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以太网、局域网等,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包括Wi-Fi、蓝牙、ZigBee、NB-IoT等。
数据处理技术是物联网实现数据传输、存储、处理和分析的关键,包括数据传输和存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
数据传输和存储技术能够实现物联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存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能够对物联网中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
物联网国家标准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物联网标准体系
总体标准 感知层标准 网络层标准 应用层标准 共性标准
数据采集
短距离传输和 自组织组网
协同信息处理 和服务支持
服务支撑
行业应用
共性技术
传 感 器
射 频 识 别
二 维 条 码
数 据 采 集 接 口
低 速 短 距 离 传 输
中 速 短 距 离 传 输
自 组 织 组 网 和 路 由
传感器网络标准化进展
2006年
全国信标委开 始组织相关单 位进行传感器 网络标准方面 的研究工作
2007年
国标委正式批 准在全国信标 委下成立无线 传感器网络工 作组
2008年
传感器网络工 作组4月上报 筹备方案, 11月在无锡 召开筹备会议
2009年
分为8个项目 组,召开工作 组全会,开展 具体国家标准 的制定工作
智能计算技术
网 络 层
SOA
平台增强技术
云计算
安全 技术 互联网 QoS 管理
承载网支撑技术
下一代承载网 异构网融合 移动通信网
网络层与感知层互通 自组织组网和协同信息处理
感 知 层
低速和中高速短 距离传输技术
自组织组网 技术
协同信息处 理技术
传感网中间 件技术
网络 管理
数据采集
传感器 二维条码 RFID 多媒体信息
天线设计 天线设计 和制造 和制造
标签封装 标签封装
读写设备 读写设备 开发与生 开发与生 产 产
接口与软件 接口与软件 中间件 中间件
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 与应用系 与应用系 统开发 统开发
使用者
RFID应用系统架构
应用系统
物联网知识竞赛培训题题库(2)
物联网知识竞赛培训题题库(2)1、xx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xx: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2、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发和标准制定,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同发优势和重大影响力。
(√)3、物联网、泛在网、传感网等概念根本没有交集。
(×)4、物联网不过是给互联网接上一个终端,没什么新的东西。
(×)5、无线传感网(物联网)有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三个要素构成(√)6、物联网的单个节点应该具有比通用计算机更强大的处理信息能力(×)7、在物联网领域,我国在很多方面都远远于其他兴旺国家(×)8 物联网的单个节点可以做的很大,这样就可以感知更多的信息(×)9 物联网的数据管理系统的构造主要有集中式,半分布式,分布式以及层次式构造,目前大多数研究工作集中在半分布式构造方面(√)10 在物联网的拓扑控制技术中,主要包括功率控制和拓扑生成两个方面(√)11 传感器网络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会聚节点和管理节点。
(√)12 我们通常说物联网的大规模性,通常指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是物联网节点分布在很大的地理区域,另一个方面,传感器节点部署很密集。
(√)13 物联网节点不需要考虑能源的问题。
(×)14 低本钱是传感器节点的根本要求。
只有低本钱,才能大量地布置在目标区域中,表现出传感网的各种优点。
√15 物联网目前研究的意义在于创造出更多的新应用。
√16 在物联网节点之间做通信的时候,通信频率越高,意味着传输间隔越远。
×17 在未来的时间里,物联网必将取代互联网。
×18 现在,物联网技术已经变得非常成熟了,很多技术难题已经得到解决。
×19、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日本、德国、美国和韩国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
《2024年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IoT)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为各种设备和系统提供了无缝的连接和交互能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
二、物联网及Web技术的概述物联网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对物品进行远程信息传输和智能化管理的网络。
它以物品编码体系为基础,以RFID读写器、传感器等设备为信息感知手段,利用先进的嵌入式技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而Web技术则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发布和交互的全球性技术体系。
在物联网中,Web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设备间的信息交互和用户界面的构建。
三、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部分。
1. 感知层:通过RFID、传感器等设备,对物品进行信息采集和识别,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连接。
2. 网络层:通过网络技术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传输到平台层,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
3. 平台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提供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持和服务。
4. 应用层:根据用户需求,将平台层提供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
四、关键技术研究1. 数据传输技术:在物联网中,数据传输是关键。
通过优化网络协议,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海量的数据需要高效的处理和分析技术。
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3. 安全技术:物联网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加密技术、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
4. 边缘计算技术:边缘计算技术在物联网中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在设备端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带宽压力,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五、研究展望未来,基于Web的物联网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最初被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
这个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
RFID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当时人们认为物联网最大规模、最有前景的应用就是在零售和物流领域,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The Internet of 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但ITU未针对物联网的概念扩展提出新的物联网定义。
2009年9月15日,欧盟第七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发布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新的物联网概念,认为物联网是未来Internet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架构。
物联网中的“物”都具有标识、物理属性和实质上的个性,使用智能接口,实现与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
该项目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便于欧洲内部不同RFID和物联网项目之间的组网;协调包括RFID的物联网研究活动;对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源进行平衡,以使得研究效果最大化;在项目之间建立协同机制。
物联网与RFID、传感器网络和泛在网的关系:1.传感器网络与RFID的关系RFID和传感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传感器可以监测感应到各种信息,但缺乏对物品的标识能力,而RFID技术恰恰具有强大的标识物品能力。
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
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一、引言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是指构建物联网系统所需的技术、标准和协议等的整体架构。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实现物联网系统的高效、可靠和安全运行,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体系架构。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等内容。
二、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概述1.1 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定义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是指将各种传感器、终端设备、网络通信设备以及数据处理平台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且高效运行的系统框架。
它包括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传输再到数据处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
1.2 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特点(1)分布式结构:由于涉及到大量终端设备和传感器节点,因此物联网系统具有分布式结构特点。
各个节点之间需要进行有效地通信和协作。
(2)大规模连接:由于物联网系统涉及到大量的终端设备和传感器节点,因此需要支持大规模的设备连接和管理。
(3)异构性:物联网系统中的终端设备和传感器节点来自不同的厂商,因此需要支持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4)安全性:物联网系统中涉及到大量的敏感数据,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来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三、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关键技术3.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物联网系统中数据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到各种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压力等。
目前,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发展出更加先进和高效的传感器技术。
3.2 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实现物联网系统各个节点之间信息交互和协作的关键。
目前,常用于物联网通信的技术包括无线通信、蓝牙、ZigBee等。
这些通信技术具有高效、低功耗等特点,并且可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对于带宽和延迟的要求。
3.3 数据处理技术物联网系统中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因此需要采用高效的数据处理技术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目前,常用的数据处理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
这些技术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有效地挖掘和分析,从而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2016年《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试题标准答案-扬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考试(3)
2016年《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试题标准答案-扬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考试(3)1.下列选项,哪项和公共监控物联网无关?()A.以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为目标B.以视频为中心的多维城市感知物联网路和海量数据只能分析平台C.面向城市治安、交通、环境、城管等城市管理典型应用D.能够使居民更好地了解身边公共设施答案:D2.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是()A.InternetofMattersB.InternetofThingsC.InternetofTherysD.InternetofClouds答案:B3.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指的是()。
A.可靠传递B.全面感知C.智能处理D.互联网答案:B4.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提出来的。
A.中国B.日本C.美国D.英国答案:C5.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年提出来的。
B.1999C.2000D.2010答案:B6.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提出下面哪个概念。
()A.感受中国B.感应中国C.感知中国D.感想中国答案:C7.()给出的物联网概念最权威。
A.微软B.IBMC.三星D.国际电信联盟答案:D8.现代建筑为了使用户拥有更舒适的环境,越来越注重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并实现环境质量的可调性。
A.智能化的网络B.智能化的管理C.智能化的建筑控制手段D.智能化的服务答案:C9.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是()A.计算机B.互联网C.传感网D.物联网10.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物联网主要包括那三层?()A.感知层、网络层和通讯层B.感知层、物流层和应用层C.通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D.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答案:D11.欧盟在()年制订了物联网欧洲行动计划,被视为“重振欧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A.2008B.2009C.2010D.2004答案:B12.感知中国中心设在()。
A.北京B.上海C.九泉D.无锡答案:D13.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这个概念最先是由谁最早提出的?()A.MIT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B.IBMC.比尔盖茨D.奥巴马答案:A14.()模式将是物联网发展的最高阶段。
物联网标准研究概况
络 需 求 及 架 构研 究 、 持标 签 应 用 的需 求 和 架 支
构研 究 、身份 管理 (DM ) 关研 究 、NGN对 车 1 相 载通 信 的支 持 等 方面 。SG1 组成 立了专 门的问 6 题 组 展开 泛在 网应 用相 关 的研 究 ,日、 共 同主 韩 导, 内容 集 中在业务和 应 用、 识解 析 方面。 标
个编 码 组 织 来 管理 和 实施 , 国 编 码 组 织 主 要 各
立 , 志 着 CCSA 后 泛 在 网 技 术 与 标 准 化 标 今
的研 究 将 更 加 专 业 化 、系 统 化 、深 入 化 , 将 必 进 一 步 促 进 电信 运 营 商 在 泛 在 网 领 域 进 行 积 极 的 探 索 和 有 益 的 实 践 ,不 断 优 化 设 备 制 造
年 代 , 品 条码 的 出现 引 发 了商业 领 域 零 售 业 商 态 的第 一次 革 命 , 实 现 了数 据 的; 采 集 、 它 隹确 信 息 的及 时 交 换 ,给人 劳动 强 度 大 大 减 轻 , 客 购 顾
物 的 自由 度 和 舒 适 度 大 大 提 高 , 商 家 则 在 而
管 理 水 平 大 大 提 高 的 同时 也 获 得 了 巨大 的 经 济效益。
国 际标 准化 组 织 lO S
I S0对 于RF D的应用 标 ; 由应 用相 关 的 l 隹是 子委 员会 制定 。RF I D在物 流供 应链 领域 中的应
用方面标 准 由lO T 2 /0 S C 1 2 1 4联 合工作组 负责 制定 , 包 括I O1 3 8 S 7 5 应用要 求、l O 1 3 3 7 6 货 S
商 的 技 术 研 发 方 案 , 动 泛 在 网 产 业 健 康 快 推
国内物联网标准化组织
国家物联网标准组织一、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在各技术委员会以及行业协会的协同下,中国正在努力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世界推广中国制定的标准,而不再像从前那样单方面地接受国际标准。
高科技是未来国际贸易战争中的滩头阵地,中国已经充分意识到标准是这场竞争中的重中之重。
2003年1月17日,NPC(全国产品与服务统一代码)标准被正式颁布,标准名称为《GB 18937-2003全国产品与服务统一标识代码编制规则》,2003年4月16日实施,定位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2003年11月25日,国标委下发高新[2003]30号文,正式批复成立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其任务是负责起草、制定中国有关“电子标签”的国家标准,使其既具有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与目前国际的相关标准互通兼容,促进中国的电子标签发展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
2004年1月30日,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宣告成立,工作组由信产部、国标委、代码管理中心牵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以及国内60多家电子标签的大型企业共同参与。
2004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高新技术部发布了《关于暂停“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电子标签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机构之间工作重复,为保证电子标签技术和管理规范有序,确保正在制定中的相关标准之间协调一致,要待重新整合后再开展工作。
”它的出台让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胎死腹中”。
为促进我国电子标签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加快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速度,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研究机构、高校的作用,经原信息产业部科技司批准,2005年12月2日,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
该工作组的任务是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电子标签标准体系的研究,并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标准的预先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该工作组是由组长、联络员、成员、专题组和秘书处构成。
专题组包括7个,分别是总体组、知识产权组、频率与通信组、标签与读写器组、数据格式组、信息安全组和应用组。
物联网体系框架
物联网概念发展和融合
我国提出的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 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 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人、人与物、 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
“智慧地球”的核心和内涵
物联网概念发展和融合
建
设 和 工 程 实
质 量 测 评
施
运 营 服 务 标 准
物联网总体标准
急需立项的物联网总体标准
物联网通用功能体系结构 物联网通用系统体系结构 物联网技术参考模型 物联网数据体系结构 物联网元数据注册方法 面向业务应用的物联网服务聚合规范 物联网标识设计方法和框架 物联网信息资源管理规范
智能传感器技术与标准化
智能传感器的三种实现方式-①非集成化实现是将传统传 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带数字接口的微处理器组合为一整 体,而构成智能传感器系统。②集成化实现是采用微机械 加工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利用硅作为基本材 料制作敏感元件、信号调理电路、微处理单元,集成到一 块芯片,又称为集成智能传感器。③混合实现是根据需要, 将系统各个集成化环节。
早期传感网
自组织网络
分布式节点自组织 组成的网络,用于 战场侦察。
泛在传感器网络
ITU研究报告
可以以“任何地点、任何 时间、任何人、任何物” 的形式被部署,由智能传 感节点组成的网络。
泛在网络
江泽民主席文章
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 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 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 态,将以“无所不在”、“无 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 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 化通信。
行业用户基于行业信息及流程的保密性、安全性等 考虑,将在物联网的产业价值链中扮演着完全不同 的角色。大规模产业化必须打破原有的电信产业价 值链形式及思维模式,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pptx
物联网扩展系统架构
物联网技术路线
以规模化应用为目标,分阶段实现3G与传感网的融合,实现物联网的可
运营、可管理及产业化
信息汇聚
协同感知
泛在聚合
3G与传感器网络结合
主要特征 (1)将分散的、利用多种感 知技术手段所采集的信息通过 网关设备汇聚到3G网络 (2)通过3G网络将感知信息 汇聚到应用系统 (3)由应用系统集中进行信 息的处理,并提供信息应用服 务。
• 3GPP已完成了业务需求的研究,目前就网络结构( SA2)及无线接口(RAN2)开展了技术方案的研究
• 基于移动终端的WSN网络结构
及协议研究 •设计更灵活的自适应编码,优化 传输方式,支持更灵活的资源粒度 分配 • 增强L2/L3协议,支持大量M2M 终端 • 简化调度、功控、HARQ、链路 自适应、同步、接入和切换过程
物联网协同感知阶段 --架构和技术路线 2 物联网的标准进展
3 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 4 发展建议
物联网标准研究进展
物联网标准研究进展
ETSI
2008年成立TC M2M工作组,该工作组由FT-Orange发起,包括 运营商、设备商、集成商等几百个研究单位和组织加入
国家通信标准工作组( CCSA)
CCSA TC5 WG7:正在进行物联网业务相关研究,即将完成《移动 M2M业务研究报告》 CCSA TC5 WG3:该组将从移动网与传感网结合为主要研究方向, 《物联网网络架构研究》、《TD-SCDMA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 技术要求》和 《CDMA2000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技术要求》近 期将立项
让客户尽情享受信息新生活
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思考
提纲
1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 2 物联网的标准进展
物联网 群智感知 技术架构-最新国标
物联网群智感知技术架构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物联网群智感知的技术架构,给出了物联网群智感知技术架构中智能体、智能体管理、数据处理、群智协同推理的内容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物联网群智感知技术的研发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1780.1-2022物联网边缘计算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41782.2-2022物联网系统互操作性第2部分:网络连通性GB/T42564-2023信息安全技术边缘计算安全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感知终端sensing-terminal能对物或环境进行信息采集和/或执行操作,并能联网进行通信的装置。
[来源:GB/T37093-2018,3.3]3.2终端设备terminal-device具有计算能力、可通过上行接口直接与服务平台建立通信连接的设备。
[来源:GB/T40027-2021,3.1]3.3智能体agent能够感知外部环境,通过学习或推理指导自身行为决策,同时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终端设备。
注:在物联网范畴内,智能体通常是由物理实体及其对应的智能算法程序两部分构成。
智能体可以是智能软件、智能设备、智能机器人或智能计算机系统等。
异构智能体heterogeneous agent采用不同的技术和平台创建的具有不同参数和性能,具有数据或接口异构性的智能体的集合。
3.3.45感知数据sensing-data通过数据采集获取的原始数据或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的表征对象信息的数据统称。
[来源:GB/T 33474-2016,3.11]3.6群智感知crowd-sensing通过智能体和/或异构智能体之间的协同交互机制,自动完成感知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决策的一种数据处理技术。
浅析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浅析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已经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物联网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医疗、工业、交通、社区等,而且涉及到了众多的学科,如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物理学、生物学等。
这篇文章将对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进行浅析。
一、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是指物联网系统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总体来讲,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包含四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1.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系统的最底层,它是物联网的数据源。
感知层包括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智能终端设备和标签等,这些设备负责采集、监测和控制目标对象的信息。
这些设备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传感器网络发送给物联网系统的下一层。
2.网络层网络层是物联网的核心层,也是连接感知层和服务层的桥梁。
网络层主要是负责将不同种类的设备和网络进行连接,并且能够保证巨量的数据实时传输。
网络层采用高效的无线传感网、有线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3.服务层服务层主要是提供物联网的服务和应用功能。
服务层的作用是将传感器和物联网系统的其他模块连接起来,提供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存储和传输等服务。
服务层是物联网系统的核心,因为它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服务质量和系统功能。
4.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最上层,它基于服务层提供的数据和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服务。
应用层包括物联网应用软件、数据分析应用和云服务等。
应用层的作用是将底层数据变成信息并加以运用,提供年方便的用户界面和友好的用户体验。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为物联网的运作提供了基础,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则是物联网实现的基础。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安全技术和智能算法技术。
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的灵魂,负责将物理世界中各种信息采集到物联网系统中。
传感器技术应用于温度、湿度、压力、光照、一氧化碳等各种环境因素的检测和控制,为物联网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物联网体系结构及其标准化
2、网络化: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将更加网络化,实现各种设备的无缝连接和协 同工作。例如,智能制造系统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各种设备和机器,实现生产过 程的自动化和优化。
3、平台化: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将更加平台化,以云平台为基础,实现各种应 用的集成和融合。例如,智慧城市可以将各种智能化设备和系统连接在一起, 实现城市管理的全面智能化。
4、安全性更加强化:针对安全和隐私问题,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将采用更加先 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强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能力。例如,采用先进的加密 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总之,物联网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 用。我们应积极面对并解决物联网技术在应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不断 推进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拓展。
参考内容
物联网(IoT)技术正日益成为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个万 物互联的时代,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医 疗和智慧城市等,为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目标奠定了基础。本次演 示将深入探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践及其体系结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 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3、智慧医疗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通过可穿 戴设备对病人进行实时健康监测,实现远程医疗和个性化治疗。此外,物联网 技术还应用于医疗废弃物跟踪和处理,为医疗安全保驾护航。
4、智慧城市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部署传感器 和智能化设备,实现对城市环境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例如,智能交通系统可以 通过感知设备获取交通状况,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服务。
物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在智慧 家居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种智能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 理,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在智慧医疗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 监控、健康管理、智能化诊断等功能,提高医疗效率和精度;在智慧城市领域,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各种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城市的管 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物联网导论》第4章-无线传感网络
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重庆邮电大学
传感节点、路由节点和传感器网络 网关构成的感知层存在多种拓扑结构, 如星型、树型、网状拓扑等,如图中 (a)、(b)、(c)。也可以根据网络规模 大小定义层次性的拓扑结构,如图中(d) 所示的分层结构。
第五章 无线传感网络
重庆邮电大学
学习要求:
ZigBee 技术
1
2
6LoWPAN 技术
1
2
蓝牙及蓝牙 4.x 技术1来自234
体域网技术
1
2
面向视频通信的无线传感网技术 1 2
掌握 ZigBee 网络的构成 掌握 ZigBee 协议体系
掌握 6LoWPAN 网络拓扑 掌握 6LoWPAN 标准协议栈架构
4.3 中高速无线网络规范概述
重庆邮电大学
4.3.1 IEEE 802.11X系列无线局域网标准
目前,无线局域网已经形成了IEEE802.11系列标准,包 括IEEE 802.11、IEEE 802.11a/b/c/d/e/f/g/h/i/n/ah等标准。 199 0年IEEE802标准化委员会成立IEEE802.11WLAN标准工作组。
硬件层
……
设备管理
安全管理 跨 层 管 网络管理 理
标识
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重庆邮电大学
应用层: 位于整个技术架构的顶层,由应用子集和协同信息处理这两个模块组成。
服务子层: 包含具有共性的服务与管理中间件,典型的如数据管理单元、数据存储
单元、定位服务单元、安全服务单元等共性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器网络标准体系框架
已立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计划编号
20091414-T469 20091415-T469 20091416-T469 20091417-T469 20091418-T469 20091419-T469 2009-2807TSJ 2009-2810TSJ
项目名称
传感器网络 第1部 分:总则 传感器网络 第2部 分:术语 传感器网络 第3部 分:通信与信息交 互 传感器网络 第4部 分:接口 传感器网络 第5部 分:安全 传感器网络 第6部 分:标识 机场围界传感器网 络防入侵系统技术 要求 面向大型建筑节能 监控的传感器网络 系统技术要求
数据采集
短距离传输和 自组织组网
协同信息处理 和服务支持
服务支撑
行业应用
共性技术
传 感 器
射 频 识 别
二 维 条 码
数 据 采 集 接 口
低 速 短 距 离 传 输
中 速 短 距 离 传 输
自 组 织 组 网 和 路 由
网 关 接 入
协 同 信 息 处 理
节 点 中 间 件
服 务 支 持
支 撑 服 务 接 口
泛在网络 江泽民主席文章
泛在传感器网络体系架构
物联网产业与电信产业的差别
电信网和互联网-面向人与人互联,网络本 电信网和互联网-面向人与人互联,网络本 身非智能; 物联网-物联网面向物物互联,物非智能, 物联网 物联网面向物物互联,物非智能, 要求网络智能、自治; 新业务模式 (信息技术的前沿和交叉领域) 新发展机遇
智能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用系统 分布式信息处理
微型化
系统管理
管理服务
定 位
时间同步 传输层
低成本 低功耗
通信与组网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智能传感器 拓扑生 成
抗干扰 灵活性
智能传感器的性能决定物联网性能。 传感器技术的升级换代将提升网络的升级换代。 智能传感器是物联网发展的瓶颈。 智能传感器产业化决定物联网市场应用前景。
2010年3月23日 “Services and Interfaces Supporting Services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Intelligent Sensor Networks”已通过ISO/IEC JTC1的新工作项目投票,即将启动国际标准的 Networks 制定工作。
2006年 2006年
全国信标委开 始组织相关单 位进行传感器 网络标准方面 的研究工作
2007年 2007年
国标委正式批 准在全国信标 委下成立无线 传感器网络工 作组
2008年 2008年
传感器网络工 作组4月上报 筹备方案, 11月在无锡 召开筹备会议
2009年 2009年
分为8个项目 组,召开工作 组全会,开展 具体国家标准 的制定工作
物联网技术架构与标准体系研究进展
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 秘书长 张 晖 2010年10月21日 年 月 日
物联网概念发展和融合
我国提出的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 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 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人、人与物、 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
福布斯认为,全球有11个科技领域未来几十年将会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人类生活,新型传感器居首。 全球有11个科技领域未来几十年将会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和人类生活,新型传感器居首。
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国际标准化
智能传感器标准体系框架
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标准化
ISO/IEC JTC1的组织机构
传感器网络标准化进展
智能传感器技术与标准化
智能传感器的定义和特点
传感器-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 传感器-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 律转换成可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 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按被测量可分为力敏、 热敏、光敏、磁敏、气敏、湿敏、压敏、离子 敏、射线敏、生物敏、光纤敏等大类。 智能传感器-带有微处理器,具有信息处理功 智能传感器-带有微处理器,具有信息处理功 能的传感器。自检测、自修正、自保护功能; 判断、决策、思维功能;双向通信、标准化数 字输出或符号输出功能。传感器集成化与微处 字输出或符号输出功能。 理机相结合的产物。高精度、高可靠性与高稳 高精度、高可靠性与高稳 定性、高信噪比与高的分辨力、自适应性强。 智能传感器的三种实现方式-①非集成化实现是将传统传 智能传感器的三种实现方式- 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带数字接口的微处理器组合为一整 体,而构成智能传感器系统。②集成化实现是采用微机械 加工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利用硅作为基本材 料制作敏感元件、信号调理电路、微处理单元,集成到一 块芯片,又称为集成智能传感器。③混合实现是根据需要, 将系统各个集成化环节。
环 境 监 测
智 能 电 力
智 能 交 通
工 业 监 控
智 能 家 居
标 识 解 析
安 全 技 术
Q o S 管 理
网 络 管 理
体系结构和参 考模型
承载网
业务中间件
智能计算
通 用 系 统 体 系 结 构
技 术 参 考 模 型
数 据 体 系 结 构 设 计
通 用 数 据 资 源 规 划
互 联 网
移 动 通 信 网
异 构 网 融 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 2 M 无 线 接 入
服 务 管 理
用 户 管 理
认 证 授 权
计 费 管 理
终 端 管 理
基 础 标 准
支 撑 技 术
产 品 标 准
建 设 和 工 程 实 施
质 量 测 评
运 营 服 务 标 准
物联网总体标准 急需立项的物联网总体标准 物联网通用功能体系结构 物联网通用系统体系结构 物联网技术参考模型 物联网数据体系结构 物联网元数据注册方法 面向业务应用的物联网服务聚合规范 物联网标识设计方法和框架 物联网信息资源管理规范
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标准化
射频识别的产业链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其基 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 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
芯片设计 芯片设计 与制造 与制造
差别项目 用户需求来源 目标客户和应 用需求 商业模式 标准化
电信产业
主要需求推动力来源于公众用户 目标客户单一、应用需求集中、系 统特征明确,是电信产业能够在短 时间内迅速成熟的根本原因。 公众客户服务和集团客户服务 基于主流标准的产品占据了全球的 绝大多数市场份额,标准的市场集 中度较高
物联网产业
主管部门
技术归口单位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 化技术委员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 化技术委员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 化技术委员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 化技术委员会
传统电信产业与传统行业的交叉与融合,根本推动 力是传统行业改进生产和管理效率的紧迫需求 应用领域众多,不同应用差异大,每个细分市场的 产业规模小。面临用户需求不清晰、行业前景不明 朗、产业化力量投入目标模糊等根本问题; 行业用户基于行业信息及流程的保密性、安全性等 考虑,将在物联网的产业价值链中扮演着完全不同 的角色。大规模产业化必须打破原有的电信产业价 值链形式及思维模式,实现商业模式创新 物联网标准与行业内标准仍旧存在标准化空白,这 些因素的存在也阻碍了物联网的快速规模产业化
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先于ISO/IEC JTC1 WG7成立),直属全国信息技 术标准化委员会,现有成员单位近100家。 组长单位-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秘书处单位-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目前项目组有PG1(国际标准化)、PG2(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PG3(通信 与信息交互)、PG4(协同信息处理)、PG5(标识)、PG6(安全)、PG7 (接口)、PG9(网关)、PG10(无线频谱研究与测试)、PG11(设备技术要 求和测试规范)、 PG12(网络管理)、PG13(应用)等。
18000-3 18000-7
编码器
装置指令 应用指令 指令 / 响应单元 标签驱 动程序 和映射 规则 指令
应用程序接口
ANS MH10 Data Identifiers
空气介质
响应
13.56 MHz
应用响应 装置响应
18000-4
433 MHz
18000-6 2.45 GHz
18000-2
ISBT blood transfusion OTHERS… ……………..
“智慧地球”的核心和内涵
物联网概念发展和融合
早期物联网 RFID+互联网 物联网 ITU和欧盟对概念扩展
RFID
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 别(RFID)和条码等 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 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 识别和管理。
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 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 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 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 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推荐
制定
2010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已立项国家和国际标准
计划编号 项目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