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例2)》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除、加减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8页例2
【教材简析】
“先乘除后加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节课是混合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加减、乘除同级混合运算后进行教学的。例2通过跷跷板乐园的实例,呈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形象地说明先乘除后加减的计算顺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和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混合、乘除混合的基础知识,能正确理解加减、乘除同级混合的计算方法,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或除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步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混合运算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多媒体、学生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2+4-30= 6÷3×2=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学习新课
(一)情境中获取新知
教师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教师: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是分步列式,二是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三是添加了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让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充分说明和交流。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提取数学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理解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索
教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不同的解题方法,充分地说一说每种方法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通过交流探究,学生会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教师根据7+(4×3)这种列式方法,呈现7+4×3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比较。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这个问题展开充分的交流,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
三、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审题,明确只是将先算的那一步圈出来,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算乘、除法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在作业本上进行脱式计算
28-2×6= 18÷3+9=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三)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 12-3×2
= 8×7 =9×2
=56 =18
()()
(设计理念: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加强孩子对同级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知识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五、布置作业
课本P50练习十一第四题
【板书设计】
乘除、加减两级混合运算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
4×3=12 7+(4×3) 7+4×3
7+12=19 = 7+12 = 7+12
= 19 = 19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