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毒蘑菇的识别及中毒的救治

合集下载

家庭常见毒蘑菇的识别方法及相应预防对策

家庭常见毒蘑菇的识别方法及相应预防对策

家庭常见毒蘑菇的识别方法及相应预防对策蘑菇是我们日常餐桌上常见的食材,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营养。

但是,有些蘑菇是有毒的,误食会带来严重的身体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怎样分辨可食用蘑菇和有毒蘑菇,以及如何进行相应预防措施,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话题。

一、有哪些常见毒蘑菇?1. 骨头菇:骨头菇富含嘌呤酸类物质,在人体内会转化为尿酸,可能导致痛风和肾脏结石。

2. 毒鹅膏:毒鹅膏含有一种有毒蛋白质——氟烷酸酯质,长期摄入会引起肝纤维化和口腔溃疡等病症。

3. 珊瑚菌:珊瑚菌的乳汁中含有强烈的皂苷,会破坏人体红细胞和粘膜细胞,甚至危及生命。

4. 火绒草蘑菇:火绒草蘑菇富含尼克酸,直接食用会引起中毒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二、如何辨别有毒蘑菇?1. 观察:毒蘑菇的颜色、形态和纹理往往与可食用的蘑菇不同,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可食用蘑菇和有毒蘑菇之间的区别,有一定的帮助。

2. 嗅闻:许多有毒蘑菇具有特殊的臭味,敏锐的嗅觉可以帮助人们识别。

3. 辨别菌环:由于蘑菇都是伞形生长,在地面上可能会留下“菌环”,可食用蘑菇的“菌环”往往是均匀的,而有毒蘑菇的“菌环”则不规则。

4. 化学检测:专业的化学试剂可以识别特定的蘑菇毒素,但是需要专业知识和实验条件,并不适用于普通家庭。

三、如何进行相应预防对策?1. 购买可食用蘑菇:在购买蘑菇时,应该选择有信誉的商家,选购经过检验合格的可食用蘑菇,避免误食有毒蘑菇。

2. 做到彻底烹饪:即使选购了可食用蘑菇,也不能生吃或半熟食用,应该进行充分烹饪,处理出口感和营养的同时,也能杀灭潜在的毒素。

3. 培养判断能力:家庭成员应该培养辨别可食用和有毒蘑菇的能力,避免误食。

4. 不轻信传统偏方:在处理食用蘑菇环节中,家庭成员应该不轻信各种传统偏方,遵从专业知识,选择安全可靠的防范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选择、辨别和烹饪蘑菇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选择有信誉的商家购买可食用蘑菇,认真观察和感知蘑菇的特征,避免误食有毒蘑菇,提高家庭健康和营养的保障。

毒蘑菇大全

毒蘑菇大全

立即就医
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医生会 根据中毒症状和程度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
保留样本
如可能,将导致中毒的蘑菇样 本保存下来,以便医生进行诊
断和治疗。
毒蘑菇的防治政策与建议
加强毒蘑菇防治宣传
提高公众对毒蘑菇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建立毒蘑菇数据库
为公众提供准确的毒蘑菇信息和识别指南。
加强毒蘑菇监测
建立毒蘑菇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控制毒蘑菇的生长和传播。
04
毒蘑菇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毒蘑菇的研究历程
01
02
03
古代毒蘑菇的认知
在古代,人们对毒蘑菇的 认识主要来源于经验和传 说,对毒蘑菇的分类和毒 性认识较为有限。
近代毒蘑菇的研究
自19世纪以来,科学家 开始对毒蘑菇展开研究, 探究其毒性成分、中毒症 状及治疗方法。
现代毒蘑菇的研究
现代毒蘑菇研究已经深入 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 、药理学等层面,研究范 围更加广泛。

马鞍菌酸
如赭色马鞍菌酸,可破坏红细 胞膜,引起溶血和肝损伤,中 毒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
和低热等。
毒蘑菇对人体的危害
01
02
03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如肉褐鳞小伞菌等,可引 起头痛、眩晕和呕吐等中 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严 重者可导致抽搐和昏迷。
肝脏毒性
如赭红肉杯菌等,可引起 肝脏损伤,导致中毒性肝 炎,严重者可导致肝衰竭 。
识别方法
毒蘑菇的识别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 验,一般需要借助专业的书籍、网 站或专业人士的指导。
02
常见毒蘑菇的毒性及危害
毒蘑菇的毒性成分
鹅膏菌毒素
如鹅膏覃碱、鬼笔覃碱等,可 强烈抑制RNA合成,损害肝脏 、肾脏和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包括呕吐、腹泻、头痛、发热

毒蘑菇中毒的救治

毒蘑菇中毒的救治
优化血液净化技术
优化血液净化技术,提高清除毒素 的效率和安全性。
03
02
研究特效药物
加强毒蘑菇中毒特效药物的研究与 开发,提高治疗效果。
加强公众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毒蘑菇 中毒的认知和防治意识。
04
THANKS
感谢观看
缺乏特效药物
目前针对毒蘑菇中毒的特效药物较少,治疗 效果有限。
救治资源不足
在一些地区,毒蘑菇中毒救治资源不足,无 法满足救治需求。
公众教育不足
由于缺乏毒蘑菇中毒防治知识,导致误食毒 蘑菇事件时有发生。
展望毒蘑菇中毒救治技术的发展方向
01
建立快速检测技术
开发快速、准确的毒蘑菇检测试剂 盒或仪器,以便及时诊断。
毒蘑菇中毒的症状
01
02
03
消化系统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头晕、乏力、抽搐、昏 迷等。
呼吸系统症状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
04
循环系统症状
心慌、心律不齐等。
毒蘑菇中毒的分类
根据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毒蘑菇中 毒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根据毒素成分的不同,毒蘑菇中毒可 分为肝肾损害型、神经精神型、溶血 型等。
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血液 透析、药物治疗等,部
分患者康复。
案例分析
野外探险者缺乏对毒蘑 菇的辨识能力,应加强 野外生存知识和毒蘑菇
的识别培训。
案例三:毒蘑菇中毒导致的死亡事件
事件概述
症状描述
某男子在采食毒蘑菇后出现严重中毒症状 ,最终死亡。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幻觉等症状,严 重者出现呼吸衰竭、心脏骤停。
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幻觉、昏 迷。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
野生菌是许多人喜爱的美食。

但是,采摘和食用野生菌有潜在的危险性,如果不慎误食有毒的野生菌,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学习野生菌中毒的急救措施非常重要。

中毒症状
首先了解一些中毒症状。

中毒症状因采摘和食用的野生菌而异,但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毒症状:
•肚子痛
•呕吐
•腹泻
•头晕
•恶心
•浑身不适
•抽筋
•呼吸急促
•失去知觉
如果有人出现以上症状,需要立即进行急救。

急救措施
以下是急救野生菌中毒的措施: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如果你有怀疑或确认中毒,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并告知情况。

尽可能准确地提供中毒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已经食用的野生菌种类和数量,以及症状和严重程度。

2.制止继续食用野生菌
让患者停止食用野生菌,以避免进一步中毒。

3.清洗口腔
如果中毒者还有尚未消化的菌,可以给中毒者喝些淡盐水或饮用水,帮助清除口腔内菌。

4.脱离污染区域
如果中毒发生在野外,在保护中毒者的同时离开采摘区域。

在路上要持续观察症状,及时对症处理。

5.不加二度危害
在医院治疗前不要随意给中毒者喂药或食物,避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二次伤害。

6.具体药物和治疗操作
中毒者抵达医院后需要接收专业急救和治疗。

通常会按照中毒严重程度、患者年龄等来确定具体的药物治疗和操作。

在中毒事件发生时,人们需要保持清醒和冷静,执行以上举措。

直至等待到急救车到来,执行专业的医疗服务。

了解中毒症状和急救措施可以帮助你及时救助需要帮助的人,并最大程度地减小损失。

食物中毒与预防——常见的野生毒蘑菇与蘑菇中毒解救方法

食物中毒与预防——常见的野生毒蘑菇与蘑菇中毒解救方法

食物中毒与预防——常见的野生毒蘑菇与蘑菇中毒解救方法常见的野生毒蘑菇①毒蝇鹅膏菌: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四川、西藏、云南等地。

②毛头乳菇: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广东、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

③白毒鹅膏菌(白毒伞):分布于我国河北、吉林、江苏、福建、安徽、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④毒鹅膏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⑤臭黄菇: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甘肃、陕西、西藏等地区。

⑥毒粉褶菌:分布于吉林、江苏、安徽、台湾、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区。

⑦大鹿花菌:分布于我国吉林、西藏等地区。

每年的7月~9月,是北京毒蘑菇中毒的多发季节。

北京的夏末秋初,气温较高、雨水增多,正是野生蘑菇生长旺盛的时期。

在都市里憋坏了的人们一到周末就喜欢驾车出游,采摘野生蘑菇进行野餐。

然而,当“味道鲜美”、“口感细嫩”、“高蛋白,低脂肪”……这些词汇伴随着野生蘑菇在眼前不停闪现的时候,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可能威胁生命的事实:野生蘑菇中,一些种类带有毒性,甚至是剧毒。

8月16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和北京市卫生局联合发出预警,提醒市民严防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我国的毒蘑菇大约有二百多种,其中,许多种类的形态特征与食用蘑菇相似,很容易使人误采误食。

北京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向华介绍说,北京的毒蘑菇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山区、乡镇和农村。

每年的7月~9月,是北京毒蘑菇中毒的多发季节。

早在2007年8月,北京房山区就发生了一起因误食毒蘑菇而引发的群体中毒事件。

当时,一位居民将野外采摘的野生蘑菇与另外6人分食。

很快,7人先后出现了严重的消化道中毒症状,被送入医院救治。

5天后,首位重症患者因急性肝肾衰竭死亡;再过了5天,又一位中毒者被夺走了生命。

其余5人经过治疗后,终于痊愈。

毒蘑菇中毒的救治

毒蘑菇中毒的救治
肝脏损害型: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及时进行以 护肝为主的治疗。除采取上述毒蘑菇中毒的一般 处理方法外,还可使用如下解毒药物:
(1)巯基解毒药,如二巯基丙磺钠(5%溶液 5ml肌注,每6小时一次,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日注 射2次,5---7天为一疗程),
二巯基丁二酸钠(0.5—1.0g稀释后静脉注射,每6 小时一次,首次加倍,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日注射2 次,5---7天为一疗程);
神经精神型
从中毒症状可以分为神经兴奋,神经抑制、 精神错乱,以及各种幻觉反应 。此类症状 可在发病过程中交替出现,或仅有部分反 应,有的病人还可伴有胃肠炎症状
神经精神型
如含毒蝇碱的蘑菇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在食 后10分钟至6小时内发病(多在30分钟内发病)。 出现大汗、发热、流涎、流泪、发冷、心跳减慢、 血压降低、呼吸急促、瞳孔缩小,眼花,视力减 弱,甚至模糊不清,支气官痉挛、急性肺水肿。 严重者谵语、抽搐、昏迷或木僵,因呼吸抑制而 死亡。含有毒蝇母和蜡子树酸的毒蘑菇中毒,潜 伏期甚短,一般在食后30分钟至2小时左右发病。 主要表现有烦躁不安、精神异常、痉挛、视物不 清或幻视等。
死,出现肝性昏迷,有的表现烦躁不安等。如果能及时和 积极治疗可在1-2周内进入恢复期,而后痊愈。
e.精神症状期:中毒严重者往往胃肠炎期限很快出现
狂躁、惊厥等精神症状,而进入昏迷,甚至很快因呼吸衰
竭而休克死亡。部分病人或经进入恢复期。
肝脏损害型
f.恢复期:中毒症状渐轻,肝损害逐渐好转, 一般要经过10~15天积极治疗,肝功能才能 完全恢复正常。
毒蘑菇中毒的临床治疗
(2)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溶血性中毒, 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严重的肝损害及出 血倾向病例)。
(3)N-乙酰半胱氨酸;(4)硫锌酸(5)灵芝煎 液;(6)水飞蓟素;(7)大量维生素C、B族 维生素类;(8)同时还应进行护肝措施:给予营 养丰富易于消化的物质,高渗葡萄糖液,适当加 入普通胰岛素和钾元素;其它护肝药物,如肝泰 乐,肝宁,肌苷与肌苷酸钠,能量合剂等。

毒蘑菇的识别

毒蘑菇的识别

毒蘑菇的识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处理方法[键入作者姓名]2016/5/21毒蘑菇的识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处理方法【摘要】:每当春夏之际,气温升高,雨水充沛,气候湿润,便到了大型野生菌繁殖的季节。

由于某些毒蘑菇与野生可食用菌极为相似往往真假难辨,误食毒蘑菇引起的中毒时间时有发生。

文章简述了几种毒蘑菇的识别方法以及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症状及其处理方法。

【关键词】:毒蘑菇识别方法食源性疾病处理方法【正文】毒蘑菇又称毒蕈,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实食用后对人或畜禽产生中毒反应的物种【1】。

世界上蘑菇种类繁多,约有36000多种,其中大部分为可食用菌。

据统计其中毒蘑菇约有1000种,我国最少也有500种,隶属于39科、112属,其中约421种含毒素较少或经过处理之后即可食用,强度性可致死的有30余种极毒性的至少有16种【2-4】。

由于部分毒蘑菇与常见可食用菌在外观上极其相似,在我国时常会发生由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严重的甚至导致人员死亡。

因此,掌握几种毒蘑菇的识别方法,了解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症状,知道此类食物中毒的处理方法十分重要。

1.毒蘑菇的识别1.1毒蘑菇的识别误区人们往往通过各种经验去判别某种蘑菇是否有毒,但是这些所谓的“经验”往往是错误的或者不全面的,所存在的误区主要有如下四点:①鲜艳的蘑菇都有毒。

大部分的人都会觉得凡是鲜艳的蘑菇都有毒的,可食用的蘑菇都是白色、棕色等浅色的,而且越鲜艳的蘑菇越有毒,但是实际上,通过颜色去判别蘑菇有毒与否并不具有普遍性。

比如白毒鹅膏菌,菌肉为白色,但毒性极强。

又比如白毒伞,有“毁灭天使”之称,形象与人们印象中的可食用菌极为相似,但却是毒性极强的几种真菌之一,中毒死亡率极高。

而颜色鲜艳的蘑菇也并非都有毒,如橙盖鹅膏菌和正红菇,颜色极为鲜艳却是不可多得的美食,甚至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②毒蘑菇与银器同煮后会使后者变色。

这种说法如影视剧情节一般荒诞不经。

银针验毒原理是银针会与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但所有的毒蘑菇中的毒素都不含硫,所以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及治疗

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及治疗

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及治疗毒蕈俗称毒蘑菇,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

多在夏秋季节发生,为一家多人发病。

在乡镇卫生院是一种急诊常见疾病之一。

如不及时,准确诊断和救治,常可危及生命。

目前全世界毒蕈种类有200余种,我国已经发现的有80余种。

而可以致患者死亡的毒蕈有30余种。

目前已知的毒蕈毒素有150余种[1],主要包括:①毒蕈毒素、鬼笔毒素,95%毒蕈中毒由该类毒素引起;②毒蕈碱,该毒素是一种类似乙酰胆碱的生物碱;③毒蕈溶血素;④肝毒素,如毒肽和毒肽毒素等;⑤神经毒素,如毒蝇碱。

毒肽和毒肽毒素毒性极强,可损害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尤其以肝脏损害最大,毒肽主要作用于肝细胞核内质网。

鹅膏毒肽能特异性抑制mRNA聚合酶Ⅱ,阻断mRNA合成,有强烈的嗜肝细胞性,破坏肝细胞后从胆汁排泄又从门静脉吸收入肝,这种肠肝造成肝细胞不断损害以致功能衰竭[2]。

含巯基的药物可以与毒肽结合,打断其分子中的硫醚键,使其毒力减弱,从而保护体内含硫基的活性,甚至恢复部分已与毒素结合的活性[3]1 临床表现瓦房店地区可以导致患者于死亡的毒覃有4种,分别是:白毒伞、麟柄白毒伞、鹿花菌、臭黄菇等。

其中白毒伞与鳞柄白毒伞毒性最强,属于鹅膏菌属。

鳞柄白毒伞及白毒伞:含有多种毒素,这类毒素的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耐干燥和酸碱。

所以一般的烹调加工不会破坏其毒性。

发病时多以胃肠道表现为主,伴/不伴假愈期Zd一1周,出现全身黄染,意识障碍,上消化道出血等肝功能衰竭,继而出现多脏器衰竭。

病程最短sd,长者30d。

毛头乳菇、毛头鬼伞:发病初期以胃肠道表现为主,2一4d左右,出现少尿、无尿、浮肿等肾功能衰竭症状,病程较长。

臭黄菇:发病时可以出现胃肠道症状,基本没有潜伏期,出现精神障碍、谙妄、幻觉等精神神经症状,病程短。

2 毒蕈中毒的治疗方法2.1排除毒物毒蕈中毒早期应尽快让中毒者排出毒物,以免机体继续吸收毒素,并及早送到医院,采用催、洗胃、导泻或灌肠等方法,这是减轻病情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毒蘑菇的识别及中毒的救治

毒蘑菇的识别及中毒的救治

• 2010年5月23日绿春县一家五口食用野生菌中毒身亡
2010年6月15日勐海县勐遮镇曼伦村委会曼点村民小组一 家四口食用野生菌中毒身亡
食用陌生野生菌 中毒患者增多
食用野 生菌中 毒主要 有三方 面原因
误食有毒菌类。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 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种。比如有一种极像大 红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大红菌中, 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 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 加工环节出现失误。如果没有弄熟或者炒菌的 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 就可能发生中毒。 食用了被污染的野生菌。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 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 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 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
灰褐绿色、烟灰褐色至暗绿灰色,往往有放射状内生条纹。菌
肉白色。菌褶白色。菌柄白色,细长,圆柱形,表面光滑或稍 有纤毛状鳞片及花纹,基部膨大成球形,内部松软至空心。菌 托较大而厚,呈苞状,白色。菌环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 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外两种食用蘑菇混淆。
死 亡 帽
• 在全球范围内,这种看似无辜的真菌可是多数与蘑菇有关 的死亡事件的罪魁祸首。所以,千万不要将可食用的蘑菇 种类同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混淆,后者含有鬼笔毒 素与鹅膏菌素两种毒物,仅仅食用30克便足以致人于死地。 症状可能会在食用以后8到12小时才出现,但可以在一周

“死亡天使”(Death Angel)学名Amanita bisporigera,是最常
见的蘑菇杀手之一。人们很容易将白色的死亡天使与可食用的

蘑菇中毒的诊断与临床处理

蘑菇中毒的诊断与临床处理

蘑菇中毒的诊断与临床处理蘑菇,是一类真菌,但不是真菌分类学中的一个自然类群,大多数属胆子菌纲,但也有属子囊菌纲的。

现已知约有3250种,蘑菇的正式名称应叫菌菇。

菌菇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几乎在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定种类的菌菇。

草原、树林中菌菇生长较为集中。

蘑菇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以每年的8,9月份最为多见。

毒蘑菇又称毒蕈,在我国,毒蘑菇有100种左右,但多数种类的毒性轻微或尚不能确定,常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有10种。

分别是:褐鳞环柄菇、肉褐麟环柄菇、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秋生盔孢伞、鹿花菌、包脚黑褶伞、毒粉褶菌、残托斑毒伞等。

蘑菇的毒性主要是由其含有的毒素所至,毒肽(主要为肝脏毒性,毒性强,作用缓慢)、毒伞肽(肝肾毒性,作用强)、毒蝇碱(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光盖伞素(引起幻觉和精神症状)、鹿花毒素(导致红细胞破坏)等毒素单独或联合作用,引起复杂的临床表现。

鉴别蘑菇是否有毒,经验极为重要,但现今唯一可靠的毒菇鉴别方法是根据蘑菇的形态学特征的分类鉴定。

所以,毒菇鉴定公众和一般医务人员难以完成,多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分类鉴定。

中毒表现:不同毒蘑菇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表现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分为以下四型:1.胃肠炎型,此型患者一般在进食蘑菇后10分钟到2小时发病,少数患者的潜伏期有6小时的。

表现为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

恢复较快,预后好。

产生此类症状的蘑菇很多,如:红菇、乳菇、牛肝菌、毒粉褶菌、橙红毒伞、毒光盖伞、月光菌、腊伞、环柄菇等。

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种类尚不清楚。

此型预后较好。

2.神经精神型,进食后10余分钟至6小时,除出现胃肠炎型症状外,尚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兴奋、幻觉、步态蹒跚、心率缓慢等。

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

个别病例可因此而死亡。

多由毒蝇伞、豹斑毒伞等引起。

由误食角鳞次伞菌及臭黄菇等引起者除肠胃炎症状外,可有头晕、精神错乱、昏睡等症状。

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中毒

毒蕈中毒的早期识别与治疗李毅,于学忠【关键词】毒蕈碱;中毒;早期识别;治疗Keywords Muscarine; Poisoning;Early diagnosis;Treatment毒蕈又称为毒蘑菇、毒菌、毒茸等。

全世界已知的毒蕈有百余种,目前在我国已发现80余种,能威胁人类生命的有20余种,极毒者有10种左右。

本文仅就毒蕈中毒的早期识别及处理作一概述。

毒蕈中毒按临床表现的特点可分为胃肠炎型、精神神经型、中毒性溶血型和中毒性肝炎型。

90%以上的致死性毒蕈中毒是因为服用毒鹅膏所致。

大多数毒蕈中毒表现为轻、中度自限性的胃肠炎,这对于早期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毒蕈中毒按发病时间的早晚可分为6 h内起病和6 h以上起病。

前者以胃肠炎、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后者则以肝、肾等多器官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

一般而言,吞服致死剂量毒蕈后6 h以上出现症状,即发病时间>6 h者多表现病情严重,且预后不佳。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种毒蕈中毒时,虽在食后6 h内出现症状,却可能是致死效应。

总体而言,出现症状越早,毒性越低。

这对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1临床表现误食毒蕈后的中毒表现较为复杂,常以某一系统损伤症状为主,同时可伴有其他系统损害的症状。

根据其主要特点,常分为以下几类:1·1胃肠炎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一般潜伏期比较短,为0·5~6 h。

轻者可有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上述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并可逐渐好转。

较重者常因剧烈的呕吐和腹泻引起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致使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单纯胃肠炎型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1·2神经精神型以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要症状。

特点是潜伏期短,多在10 min至2 h之间出现症状,除呕吐、腹泻等一般消化道症状外,还有流涎、大汗、面色苍白、流泪、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严重时可见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毒蕈碱中毒症状,有时出现谵妄、幻觉等症状。

毒蘑菇中毒的急救方法

毒蘑菇中毒的急救方法

毒蘑菇中毒的急救方法很多蘑菇和其它种类真菌都是可以吃的。

其中一些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含有很多矿物质和纤维。

但是采食野生的蘑菇是很危险的。

每年都有人因吃了有毒的蘑菇而死亡。

有毒的蘑菇约有80多种,其大小、形状、颜色、花纹等变化多端。

所以,没有经验的人很难鉴别那些是有毒的。

那些是无毒的。

毒蘑菇含有植物性的生物碱,毒性强烈,可损害肝、肾、心及神经系统,即使是微量被吸收到体内也是很危险。

因毒蘑菇的种类不同,进食后一般经1-2小时即出现中毒症状。

如:剧烈呕吐、腹泻并伴有腹痛。

痉挛、流口水;突然发笑、进入兴奋状态,手指颤抖、有的出现幻觉。

所以,没有采蘑菇经验的大人和小孩,千万不要随便采野蘑菇吃,以防中毒的发生。

狂犬病是人被狗、猫、狼等动物咬伤而感染狂犬病毒所至的急性传染病,狂犬病毒能在狗的唾液腺中繁殖,咬人后通过伤口残留唾液使人感染。

人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兴奋、恐水、咽肌痉挛、呼吸困难和进行性瘫痪直至死亡。

潜伏期为20-90天,一旦发病治疗上目前无特效药物,病死率极高几乎近100%。

典型疯狗常表现为两耳直立、双目直视、眼红、流涎、消瘦、狂叫乱跑、见人就咬、行走不稳;也有少数疯狗表现安静,离群独居、一受惊扰、狂叫不已,吐舌流涎。

直至全身麻痹而死。

有的狗、猫虽无“狂犬病”表现,却带有狂犬病毒,它们咬人后照样可以使人感染狂犬病毒而得“狂犬病”。

所以,人被狗或猫咬伤后,不管当时能否肯定是疯狗所为,都必须按下述方法及时进行伤口处理:若伤口流血,只要不是流血太多,就不要急着止血,因为流出的血液可将伤口残留的疯狗唾液冲走,自然可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对于流血不多的伤口,要从近心端向伤口处挤压出血,以利排毒。

同时,必须在伤后的两个小时之内,尽早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洗,以减少狂犬病的发病机会。

用干净的刷子,可以是牙刷或纱布,和浓肥皂水反复刷洗伤口,尤其是伤口深部,并及时用清水冲洗,不能因疼痛而拒绝认真刷洗,刷洗时间至少要持续30分钟。

毒蕈中毒课件ppt

毒蕈中毒课件ppt

案例三:毒蘑菇对动物的影响
动物中毒
某地区发生多起动物因食用毒蘑 菇中毒事件,包括牛、羊、狗等

中毒症状
出现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症 状,严重者甚至死亡。
紧急处理
及时将中毒动物送往兽医站进行 治疗,同时对周围环境进行排查
,防止更多动物中毒。
PART 05
毒蕈中毒的预防和宣传教 育
REPORTING
在采摘和食用蘑菇时,应选择 可靠的来源,避免自行采摘和 食用不熟悉的蘑菇品种。
对于疑似有毒的蘑菇,应避免 食用,并及时就医。
PART 04
毒蕈中毒的案例分析
REPORTING
案例一:误食毒蘑菇导致中毒
误食毒蘑菇
某家庭在山林中采摘了野 生蘑菇,误将有毒蘑菇煮 食,导致全家人中毒。
中毒症状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头晕、幻觉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出现肝肾损 伤和呼吸衰竭。
食物污染
毒蘑菇可能污染食物,如 牛奶、肉类等,导致食物 中毒。
毒蕈中毒的病理机制
毒素对消化系统的损害
毒蘑菇中的毒素可引起消化道炎症、 出血、溃疡等,严重时可导致消化道 坏死。
毒素对肝肾的损害
毒素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毒蘑菇中的毒素可引起神经系统紊乱 ,导致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症 状。
毒蘑菇中的毒素可引起肝肾损伤,导 致肝功能异常、肾衰竭等。
中毒症状的轻重与摄入的毒素量和个体差异有关。
毒蕈中毒的分类
根据毒素成分的不同,毒蘑菇可以分为 肝肾损害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光 过敏性型等。
光过敏性型毒蘑菇的毒素成分主要为光 过敏物质,会引起皮肤红肿、丘疹等症 状。
溶血型毒蘑菇的毒素成分主要为溶血毒 素,会引起溶血反应和血红蛋白尿等症 状。

怎么判断蘑菇有毒_判断蘑菇有毒的方法和技巧

怎么判断蘑菇有毒_判断蘑菇有毒的方法和技巧

怎么判断蘑菇有毒_判断蘑菇有毒的方法和技巧判断野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1观察蘑菇的毒性,我们还可以从颜色和气味着手。

毒蘑菇大多数是呈金黄色、粉红色、白色、黑色、绿色等色,无毒蘑菇多为咖啡色、淡紫色或灰红色。

而且呢,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基本上是苦杏味或水果味,这些是可以直观观察地到的。

我们还可以动手看看它的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蘑菇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2 如果遇见有人因食用蘑菇中毒了,一定要记住,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保留毒蕈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采取催吐措施,如用汤匙压舌根,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反复呕吐后,最好让患者饮用加入少量食盐和食用糖的“糖盐水”,补充体液,防止休克。

对已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毒蘑菇的判定技巧一看生长地带。

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二看颜色。

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三看形状。

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四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五闻气味。

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六是测试。

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七是煮试。

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八是化学鉴别。

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毒蘑菇中毒处理方法当误食了毒蘑菇后,应及早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赭 红 拟 口 蘑
• 又称赭红口蘑。 子实体中等或较大。菌盖有短绒毛组成的鳞片。浅 砖红色或紫红色,甚至褐紫红色,往往中部浮色。菌盖 直径4-15cm。菌褶带黄色,弯生或近直生,密,不等 长,褶缘锯齿状。菌肉白色带黄,中部厚。菌柄细长或 者粗壮,长6-11cm,粗0.7-3cm,上部黄色下部稍暗 具红褐色或紫红褐色小鳞片,内部松软后变空心,基部稍 膨大。 夏秋季生于针叶树腐木上或腐树桩上,群生或成丛 生长。 分布于我国台湾、甘肃、陕西、广西、四川、吉林、 西藏、新疆等地区。 此菌有毒,误食此菌后,往往产生呕吐、腹痛、腹 泻等胃肠炎病症。但也有人无中毒反应。
大 青 褶 伞
• 又称摩根小伞。 • 子实体大,白色。菌盖直径5-25(30)cm,半球形,扁 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幼时表皮暗褐色或 浅褐色,逐渐裂为鳞片,顶部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 边缘渐少或脱落,菌盖部菌肉白色或带浅粉红色,松软。 菌褶离生,宽,不等长,初期污白色,后期呈浅绿至青 褐色,褶缘有粉粒。菌柄圆柱形,长10-28cm,粗12.5cm,纤维质,表面光滑,污白色至浅灰褐色,菌 环以上光滑,环以下有白色纤毛,基部稍膨大,内部空 心,菌柄菌肉伤处变褐色,干时有香气。菌环膜质,生 柄之上部。 . • 夏秋季生林中或林缘草地上,群生或散生。 • 分布于我国香港、台湾、海南等地。 • 此菌普遍被认为有毒,不宜食用。其外形特征与高大环 柄菇相似,明显区别是后者菌褶白色,可食用。
细 褐 鳞 蘑 菇
•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0cm,初期半 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平或稍凸,表面污白色, 具有带褐色、黑褐色纤毛状小鳞片,中部鳞片灰 褐色,边缘有少量菌幕残物。菌肉白色,稍厚。 菌褶初期灰白至粉红色,最后变黑褐色,较密, 不等长,离生。菌柄圆柱形,长6-12cm,粗 0.81cm,污白色,表面平滑或有白色的短细小 纤毛,基部膨大,伤处变黄色,内部松软。菌环 薄膜质,双层,生柄的上部,白色,上面有褶纹, 下面有白色短纤毛。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 分布于河北、香港等。 该菌有毒,有很强的石碳酸气味,食用后引 起呕吐或腹泻等中毒症状。此菌外形特征接近于 双环林地蘑菇,但此种幼时菌盖顶部不呈四方形, 菌盖鳞片细小。
第六章 毒蘑菇的识别及中毒的救治
• 一 毒蘑菇的识别 • 二、中毒的类型 • 三 中毒的救治
大 鹿 花 菌
• 子实体较小至中等大,菌盖直径8.915cm。呈不明显的马鞍形,稍平坦, 微皱,黄褐色。菌柄长5-10cm,粗12.5 cm,圆柱形,较盖色浅,平坦或表 面稍粗糙,中空。 • 在针叶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单生或群生。 • 分布于我国吉林、西藏等地区。 • 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异,不可食用。
毒粉褶菌

又称土生红褶菌。 子实体较大。菌盖一般污白色,直径可达20cm ,初期扁 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边缘波状,常开裂,表面有 丝光,污白色至黄白色,有时带黄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 初期污白,老后粉或粉肉色,直生至近弯生,稍稀,边缘近波状, 长短不一。菌柄白色至污白色,往往较粗壮,长9-11cm,粗 1.5-3.8cm,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纵条纹,基部有时膨大。 夏秋季在混交林地往往大量成群或成丛生长,有时单个生长。 分布于我国吉林、江苏、安徽、台湾、河南、河北、黑龙江 等地区。 有毒,不可食。误食中毒后,潜伏期短的约半小时,有时长 达6小时,发病后出现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跳减慢、 呼吸困难、尿中带血,中毒症状往往近似含有毒伞肽的毒伞。抗 癌试验表明,此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100%,对艾氏 癌的抑制率为100%。 属树林外生菌根菌,可与栎、山毛榉、鹅卫枥等树木形成菌 根菌。
细 环 柄 菇
• 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直径3-7cm,初期 半球形、后呈扁平且中部凸起,污白色, 中央有褐色鳞片,向边缘有短条纹。菌肉 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密。菌柄柱形, 向下渐长,长4-8em,粗0.3-0.6cm, 白色,菌环以下有絮状或毛状鳞片,质脆。 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山西、江苏、 云南、广东、香港、青海、新疆和西藏等 地。 可食用,但有人认为有毒,不宜随意 采食。
• 又称疝疼乳菇。 子实体中等。菌盖深蛋壳色至暗土 黄色,具同心环纹,边缘白色长绒毛, 乳汁白色,不变色,味苦。菌盖直径411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状, 这缘内卷 。菌肉白色。菌褶直生至延生, 较密,白色,后期浅粉红色。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河北、 山西、四川、广东、甘肃、青海、内蒙 古、新疆、西藏等地区。 此种蘑菇有毒,含胃肠道刺激物。 食后引起胃肠炎或产生四肢末端剧烈疼 痛等病症。还有含毒蝇碱等毒素等的记 载。但在苏联地区生长的可食用。子实 体含橡胶物质。属外生菌根菌,与区、 榛、桦、鹅耳枥等树木形成菌根。
半 卵 形 斑 褶 菇
• 子实体一般中等。菌盖直径一般4cm,有时可 达 8cm,近圆锥形、钟形至半球形,顶部有的 略带土黄色,光滑而粘,有时龟裂。菌肉污白色。 菌褶初期灰白,后期呈现灰黑相间的花斑,直生, 稍密,长短不一。菌柄圆柱形,长10-25cm, 粗0.4-1.2cm,白色至污白色,顶部有纵条纹, 菌环以下渐增粗,内部松软变空心。菌环膜质生 柄之中、上部。 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马粪上单生或群 生。 分布于台湾、甘肃、陕西、新疆、青海、西 藏、四川等地区,多见于高山牧场。此种在青藏 高原的松潘地区草地多见,而在内蒙草原却未发 现。 此菌有毒,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
美 丽 粘 草 菇
• 子实体中等大,白色,菌盖直径610cm,初期近圆形,后期近平展。 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变粉红色。菌 柄细长,长6-15cm,粗0.61.3cm,圆柱形。菌托苞状而大。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单生或群 生。 分布于我国湖北、湖南、四川、 吉林、新疆、香港等地。 有毒,不可食用。
毛头乳菇

此菌极毒,据记载幼小菌体毒性更大。该菌含有毒 肽(phallotoxing)和毒伞肽(anatoxins)两大类毒 素。中毒后潜伏期长达24小时左右。发病初期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此后1、2天症状减轻,似乎病愈, 患者也可以活动,但实际上毒素进一步损害肝、肾、心 脏、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接着病情很快恶化,出现 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谵语、面肌抽搐、小腿肌肉痉挛。 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肝、肾细胞损害,黄胆,急性肝 炎,肝肿大及肝萎缩,最后昏迷。死亡率高达50%以 上,甚至100%。对此毒菌中毒,必须及时采取以解毒 保肝为主的治疗措施。 云南民间还利用毒伞的浸煮液杀红蜘蛛。该菌的子 实体提取液对大白鼠吉田肉瘤有抑制作用和具有免疫活 性。该菌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与松、支杉、栎、山毛 榉、栗等树木形成菌根。
毒 蝇 鹅毒蝇伞。 • 子实体较大。菌盖宽6-20cm。边缘有明 显的短条棱,表面鲜红色或桔红色,并有 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菌褶纯白 色,密,离生,不等长。菌肉白色,靠近 盖表皮处红色。菌柄较长,直立,纯白, 长12-25cm,粗1-2.5cm,表面常有细 小鳞片,基部膨大呈球形,并有数圈白色 絮状颗粒组成的菌托。菌柄上部具有白色 腊质菌环。 •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长。 •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四川、西藏、 云南等地。
• 据记载,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及雅库将人曾用作 传统的节日食用菌。一般成人食一朵后便会产生 如痴似醉的感觉,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享受。印度 用它作为魔术师的药剂。在一些国家民间被作为 一种安眠药物。 我国东北地区将此毒菌破碎后 拌入饭中用来毒死苍蝇,甚至毒死老鼠及其它有 害动物。另外毒蝇伞表面的鳞片脱落后,往往与 可食用的橙盖伞相似,采食时需注意区别。在德 国民间将此菌浸入酒中,用以治风湿痛。 该菌含丙酸,可用于制造丙酸盐用作防腐剂、 香料脂、人造果子香等。 此菌属外生菌根菌。与去杉、冷杉、落叶松、 松、黄杉、桦、山毛榉、栎、杨等树木形成菌根。
白 毒 鹅 膏 菌
• 子实体中等大,纯白色。菌盖初期卵圆形,开伞 后近平展,直径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 菌褶离生,梢密,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长 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内 部实心或松软,菌托肥厚近苞状或浅杯状,菌环 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分散生长在林地上。 分布于我国河北、吉林、江苏、福建、安徽、 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山西、广西、广东、 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此蘑菇极毒。毒素为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 状主要以肝损害型为主,死亡率很高。
粪 锈 伞
• 子实体一般较小。菌盖近钟形,半膜质,表面粘, 光滑,中部淡黄色或柠檬黄色,有皱纹,向边缘 渐变为米黄色,直径2-4.5cm,边缘有细长条 棱,可接近顶部。菌肉很薄。菌褶近弯生,密或 稍稀,窄,深肉桂色,褶沿色淡。菌柄细长,柱 形,长5-10cm,粗0.2-0.3cm,质脆,有透 明感,光滑或上部有白色细粉粒,污黄白色,空 心,基部稍许膨大。 春至秋季在牲畜粪上或肥沃地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 山西、四川、云南、江苏、湖南、青海、甘肃、 陕西、西藏、福建、广东、新疆等地。 怀疑有毒,不可食。
毒 鹅 膏 菌
• 又称绿帽菌、鬼笔鹅膏、蒜叶菌、高把菌、毒伞。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表面光滑,边缘无 条纹,菌盖初期近卵园形至钟形,开伞后近平展, 表面灰褐绿色、烟灰褐色至暗绿灰色,往往有放 射状内生条纹。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 密,不等长。菌柄白色,细长,圆柱形,长518cm,粗0.6-2cm,表面光滑或稍有纤毛状 鳞片及花纹,基部膨大成球形,内部松软至空心。 菌托较大而厚,呈苞状,白色。菌环白色,生菌 柄之上部。 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江西、湖北、安徽、 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 地区。
• 此蘑菇因可以毒杀苍蝇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蝇碱、 毒蝇母、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伞素等。误食后约 6小时以内发病,产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及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 减慢、呼吸困难或牙关紧闭,头晕眼花,神志不 清等症状。使用阿托品疗效良好。此菌还产生甜 菜碱,胆碱和腐胺等生物碱。 该菌可药用,小剂量使用时有安眠作用。子 实体的乙醇提物,对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所含毒蝇碱等毒素对苍蝇等昆虫杀力很强,可用 于森林业生物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