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病理学 第11章 植物的抗病性 图文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一、植物抗病性的主要类型 • 免疫 • 抗病(高抗、中抗、低抗) • 感病 • 耐病 • 避病
二、垂直抗病性和水平抗病性
• Van der Plank 1963年提出的:在遗传学上,根据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无 特异性的相互关系来划分的:
一个品种中。
第二节 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 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 • 核酸和蛋白质 • 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 水分生理
第三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
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1、蜡质层 2、植物细胞壁的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天然抗菌物质、或能抑制病原 物某些酶类的物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 病所必须的重要化学组分,主要包括: 1、酚类物质 2、一些不饱和的内脂 3、氰化物 4、一些有机酸
保卫素的合成及积累;植物防卫反应的激活等
植物和病原物互作的分子机理模式图
侵染后或受到多种非生物因子激发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 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3、病程相关蛋白(PR)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同因子的刺 激后产生的一类水溶性蛋白。 3、植物组织对毒素的降解作用:植物组织能够代谢病原菌 产生的植物毒素,将毒素转化为无毒害作用的物质。
过敏坏死反应的症状
抗病植物和病原物无毒基因发生非亲和性互作诱导过敏坏死反应的分子机理
三、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P302-303)
• 细胞壁木质化(木质素的沉积) • 细胞壁木栓化 (诱导木栓质在细胞壁原纤
维间沉积,木栓化细胞构成了抵抗病原物 侵入的屏障) • 侵填体(与导管相邻的薄壁细胞通过纹孔 膜在导管腔内形成的膨大球状体)
四、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第十一章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
号
致 病 手 段
交
换
识 亲和性分化(A) 别 作 寄主选择性(B) 用 无识别(C)
诱导酶(C) 毒素(A)
萎蔫型(B)
腐烂型(C)
固有酶(A)
基因整合(B)
专 化 性 水 平
侵 入 方 式
直接(D)
自然孔口(E)
伤口(F)
吸 附 性 质
生化性(D)
物理性(E)
(一)抗病性特点:
1、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 2、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受病原物互作性质和环境条件影响; 3、病原物寄生专化性越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分化越明显; (二)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1、亲合性与非亲和性:病原物对植物成功侵染和致病与否
2、专化性与非专化性:病原物种、小种对寄主植物属、种、 品种的选择
(一)基本概念:由病原物分泌到细胞外的介质中的一类酶。
角 质 胶 酶 酶
病 原 物 胞 外 降 解 酶
细胞壁降解酶
果
纤 维 素 酶
半纤维素酶 蛋 白 粉 脂 酶 酶 酶
细胞内含物降解酶
淀 磷
(二) 胞外酶的致病作用
① 直接侵入:有些植物病原真菌产生角质酶,分
解角质层形成侵入孔而直接侵入植物组织。
②组织离析:果胶降解酶能使组织中细胞分离,导
3、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病原物小种对寄主品种的选择性
二、抗病性类型
(一)根据寄主与非寄主 寄主抗性:在病原物寄主范围内的植物对某种病原物的抗性 非寄主抗性:非寄主植物对某种微生物(病原物)的抗性 (二)根据寄主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机制和抵抗能力 免疫性:在寄主范围内的某植物品种不受病原物侵染 避病性:从时间和空间避开病原物侵染 抗病性:抗病原物侵染、系列和扩展的组织结构或生化物质 耐病性:受病原物侵害无明显病变或损失小,抗损和耐害性强
第十一章 抗病虫育种PPT课件
2.作物的抗虫性: 寄主植物所具有的能抵御或减轻某些虫 害侵袭或危害的能力。 即某一作物品种在相同虫口密度下,比 其它品种获得高产优质的能力。
二、抗病虫育种意义与作用
• 1.作物病、虫害具有普遍性和极大的为害性。 1) 1840年爱尔兰发生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 2)1970年美国发生玉米小斑病大流行(T-小种) 3)1950年中国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减产60亿千克。 4)1985年四川水稻发生稻瘟病大流行,减产几十亿千克。 5)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玉米螟,棉铃虫、棉红蜘蛛等。
二、抗病育种方法
❖ 1、引种:如早期从意大利引进的抗锈病小麦品 种阿夫、阿勃….
❖ 2、选择育种: ❖ 对引进品种的异生态筛选优良变异 ❖ 3、杂交育种: ❖ 抗*感、抗*抗、垂直抗性*水平抗性…… ❖ 4、回交育种:单基因显性抗性基因
❖ 5、远缘杂交:小麦的抗秆锈、叶锈和白粉病基 因大多来自近源物种
水平抗病性(小种非特异性、非专化性抗病 性):对不同生理小种没有专化反应或特异反 应,对各种生理小种的反应大体在一个水平上 波动。
(2)抗性的表现形式
垂直抗病性:往往是过敏性坏死型,反应表现明 显,易于识别。
水平抗病性:过敏性坏死以外的多种抗性,表现 不突出,大多为中度水平。
(3)抗性的作用
垂直抗病性:使病原菌无法寄生或发展。 水平抗病性:减缓病害发展速度,推迟发病高峰 来临的时间。
❖
甲
乙
丙
丁
❖ 小种 基因型 r1r1r2r2 R1R1r2r2 r1r1R2R2 R1R1R2R2
❖ 0 A1A1A2A2 感
抗
抗
抗
❖ 1 a1a1A2A2
感
感
抗
抗
❖ 2 A1A1a2a2
第十一章_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1-1植物的根际 1、渗出物 2、分泌物 3、植物黏液 4、黏质 5、溶胞产物 植物根 土壤 根际物质第十一章 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尽管所处的环境差异较大,但无论茎、叶、花、果、种子以及根等器官上都存在着各种有机物,为微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因此不同类群的微生物以各自的方式生活在植物体上,与植物发生互生、共生、寄生等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节 微生物与植物的互生关系一、根际微生物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既从外界吸收养料和水分,也向外界环境中释放各种无机和有机物质,根际中的有机物质包括以下几类:(1)渗出物,是指根细胞向外释放的小分子物质,如有机酸、氨基酸等;(2)分泌物,指根细胞主动向外分泌的化合物,如维生素、核酸等;(3)植物黏液,包括植物和微生物分泌的多糖类产物;(4)黏质,由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组成;(5)溶胞物质,植物脱落的表皮细胞分解物。
由于植物根周围环境的特殊性(图11-1),为微生物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根际。
根际(rhizosphere )是指可被根释放物质所影响的根部土壤。
1904年,德国微生物学家Hiltner 就提出了根际的概念,根际的范围很狭小,仅包括离根几毫米的土壤区域。
在根际内,根分泌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维生素等,可作为微生物的生长因子;此外,脱落的根表皮和皮层细胞内容物也是微生物良好的营养源,因此根际是一个对微生物生长十分有利的特殊生态环境。
在根际内,根系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称为根际效应。
根际中微生物群落的密度明显比一般土壤中高,仅细菌就达每克109之多,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的比值称为根土比(R/S ),是反映根际效应的重要指标。
根土比一般在5~20之间,农作作比树木的根土比高,豆科植物比非豆科植物高。
而且,根土比的数值随土质、植物种类及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根际土壤中以细菌数量最多,但由于根际分泌物的选择作用,细菌的种类较少,以低分子有机物为营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占绝对优势,有假单胞菌(Pseudomonas)、黄杆菌(Flavobacterium)、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等。
园艺植物栽培学_第十一章_园艺产品采收与管理报告
园艺植物产品采收及采后管理
本章介绍园艺植物产品的采收以及采后贮运保 鲜管理。学习之后,应达到以下学习目的: 1.掌握园艺产品成熟度的判定方法 2.明确园艺产品采后分级、包装的技术、方法 和要求 3.掌握园艺产品采后贮藏的原理和方法 4.了解园艺产品采后处理的方法 5.了解园艺产品采后运输的要求 6.了解切花的种类与应用方式 7.了解切花的采收与分级要求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11.2.1园艺植物产品采后呼吸生理 呼吸生理
园艺产品采后的呼吸作用是新陈代谢的主导过程, 是生命存在的标志,它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变化及寿命。 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多条途径,其中主要有糖酵解一三羧 酸循环一电子传递链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呼吸是在许 多复杂的酶系统参与下,经由许多中间反应环节所进行 的,把复杂的有机物逐渐分解为较简单的物质,并释放 能量的生物氧化还原过程: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植物呼吸作用的形式有两种, 即有氧呼吸(acrobic,respiration。)和无氧呼吸 (anacrobic respiration) 有氧呼吸从空气中吸收分子 态氧,使呼吸底物最终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11.2.1园艺植物产品采后呼吸生理
1.呼吸类型 ⑴ 有氧呼吸 ⑵ 无氧呼吸 2.呼吸漂移 ⑴ 跃变呼吸型 ⑵ 非跃变呼吸型 3.影响呼吸的因素 ⑴ 种类和品种 ⑵ 发育年龄和成熟度 ⑶ 温度 ⑷ 相对湿度 ⑸ 气体成分 ⑹ 机械损伤 ⑺ 病害 ⑻ 植物生长调节剂
11.3.园艺植物产品采后商品处理
园艺产品采收后,需进行适当的处理(handling)方 能变成商品进入市场销售。商品处理包括清洗、修整、 分级、包装、预冷等,现代化的商品处理可在包装房没 计好的生产线上一次性完成。日前,中国即使不能全面 实行商品化流水线作业、亦需使用简单作业机械或流水 线的一个部分配合手工作业,完成商品化处理,彻底改 变园艺产品的外观面貌。在市场竞争日趋剧烈的情况下, 尤其是要在国际市场建立信誉,就必须把商品化处理放 在重要的位臵。
植物抗逆机理
2.脯氨酸 脯氨酸(proline)是最重要和有效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几乎所有的逆境,如
干旱、低温、高温、冰冻、盐渍、低 pH、营养不良、病害、大气污染等都会造成植物体内脯氨
酸的累积,尤其干旱胁迫时脯氨酸累积最多,可比处理开始时含量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图 11-2 大麦叶子成活率和叶中 脯氨酸含量的关系 在-2.0MPa 的聚乙二醇中。 h 为处理小时数。 大麦叶片在水分胁迫下,成活率与脯氨酸之间有密切关系(图 11-2)。水稻等作物中也有类 似的关系。 在逆境下脯氨酸累积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脯氨酸合成加强。标记的谷氨酸在植物失水萎 蔫能迅速转化为脯氨酸 ,高粱幼苗饲喂谷氨酸后在渗透胁迫下能迅速形成脯氨酸 。二是脯氨酸 氧化作用受抑,而且脯氨酸氧化的中间产物还会逆转为脯氨酸。三是蛋白质合成减弱,干旱抑 制了蛋白质合成,也就抑制了脯氨酸掺入蛋白质的过程。 脯氨酸在抗逆中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渗透调节物质,用来保持原生质与环境的渗透平衡。 它可与胞内一些化合物形成聚合物,类似亲水胶体,以防止水分散失 ;二是保持膜结构的完整 性。脯氨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能增加蛋白质的可溶性和减少可溶性蛋白的沉淀,增强蛋白质的 水合作用。 有人用甜菜贮藏根组织为研究材料,发现细胞质中的脯氨酸含量远比与液泡中含量高。故 脯氨酸主要是细胞质渗透物质(cytoplasmic osmoticum)。 除脯氨酸外,其它游离氨基酸和酰胺也可在逆境下积累,起渗透调节作用,如水分胁迫下
在任何一种逆境下,植物的光合作用都呈下降趋势。在高温下,植物光合作用的下降可能
与酶的变性失活有关,也可能与脱水时气孔关闭 ,增加气体扩散阻力有关 ;在干旱条件下由于
气孔关闭而导致光合作用的降低则更为明显;土壤盐碱化、 土壤过湿或积水、低温、二氧化硫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思考题与答案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思考题与答案(一) 解释名词?逆境(environmental stress) 对植物生存生长不利的各类环境因素的总称。
逆境的种类可分为生物逆境、理化逆境等类型。
抗性(resistance) 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
包括避逆性、御逆性和耐逆性。
逆境逃避(stress avoidance) 植物通过各类方式,设置某种屏障,从而避开或减少逆境对植物组织施加影响的抗性方式,包括避逆性和御逆性,在这种抗性方式下,植物无需在能量或代谢上对逆境产生相应反应的抵抗。
逆境忍耐(stress tolerance) 植物组织虽经受逆境对它的影响,但它可通过代谢反应阻止、降低或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使其仍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的抗性方式。
胁变(strain) 植物体受到胁迫后产生的相应转变,这种转变可表此刻形态上和生理生化转变两个方面。
据胁变的程度大小可分为弹性胁变和塑性胁变,前者指解除胁迫后又能恢复,而后者那么不能。
渗透调节(osmoregulation,osmotic adjusment) 通过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渗透势表现出的调节作用。
逆境蛋白(stress proteins) 由逆境因素如高温、低温、干旱、病原菌、化学物质、缺氧、紫外线等所诱导植物体形成的新的蛋白质〔酶〕。
冷害(chilling injury) 冰点以上低温对植物的危害。
冷害主要由低温引发生物膜的膜相变与膜透性改变,造成新陈代谢紊乱引发的。
冻害(freezing injury) 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危害。
冻害主要由细胞间或细胞内发生结冰、生物膜和蛋白质构造被破坏引发的。
巯基(-SH)假说(sulfhydryl group hypothesis) 莱维特〔Levitt〕1962年提出植物细胞结冰引发蛋白质损伤的假说。
他以为组织结冰脱水时,蛋白质分子逐渐彼此接近,临近蛋白质分子通过-SH氧化形成-S-S-键,蛋白质分子凝聚失去活性,当解冻再度吸水时,肽链松散,氢键断裂,但-S-S-键还保留,肽链的空间位置发生转变,破坏了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型,进而引发细胞的伤害和死亡。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病性
五、植物避病和耐病的机制
植物的避病和耐病构成了植物保卫系统的最初和最终两道防线,即抗接触和抗 损害。这种广义的抗病性与抗侵入、抗扩展有着不同的遗传和生理基础。
植物避病的机制
•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称为避病。
◈ 抗接触 ◈ 抗侵入 ◈ 抗扩展 ◈ 抗损害
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区分
•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 :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 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 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该学说认为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 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对应于病原物方面的每一个决 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任何一方 的有关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被鉴别出来。
•基因对基因学说不仅可用以改进品种抗病基因型与病原物致病性基因 型的鉴定方法,预测病原物新小种的出现,而月对于抗病性机制和植 物与病原物共同进化理论的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四、酚类物质和相关酶活性增强:各类病原物浸染还引起一些酚类代谢相关酶的活 性增强,其中最常见的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 化酶等,以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最重要。
•五、水分生理改变:植物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降低水分的蒸腾,依病害种类不同而 异。麦类作用感染锈病后,叶片蒸腾作用增强,水分大量散失。多种病原物侵染引 起的根腐病和维管束病害显著降低根系吸水能力,阻滞导管液流上升。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前者称为 “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
植物病理(必考以及认为重要部分)
第四章植物病毒概述病毒(virus)是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病毒就是一个核蛋白。
·病毒区别于其它生物的特征是:1.病毒是个体微小的分子寄生物,其结构简单,主要由核酸及保护性衣壳组成。
2.病毒是严格寄生性的一种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材料和场所。
·按寄生性的不同,病毒分为寄生植物病毒(Plant virus),寄生动物的动物病毒以及寄生细菌的噬菌体等。
一,植物病毒的形态·球形,杆状,线条状。
·量度病毒的单位是nm·结构:外边的蛋白质包裹里面的核酸。
植物病毒的组分核酸+蛋白质,简称核蛋白。
核酸:组成了病毒的遗传信息组和基因组。
决定病毒的增殖、遗传、变异、致病性。
第二节病毒的复制和增殖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介体传播:植物病毒,主指昆虫,螨类,线虫,真菌,菟丝子等,昆虫最重。
三,非介体传播机械传播……汁液摩擦传播。
病毒病,新生芽尖无病毒。
(三)病毒的株系·株系(strain)是病毒种下的变种,具有生产上的重要性。
·当分离到一种病毒,但还未完全了解其特征,不能确定分类地位是,常称其为“分离物”或“分离株”(isolate)命名:英文字母第一字母缩写。
第五节植物病毒的鉴定原理·植物病毒鉴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一种病毒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一,生物学实验·鉴别寄主,即用来鉴别病毒或其株系的具有待定反应的植物。
·组合使用的几种或一套鉴别寄主称为鉴别寄主谱。
鉴别寄主谱中一般包括可系统侵染的寄主,局部侵染的寄主和不受侵染的寄主。
二,电子显微镜技术三,血清学技术四,核酸杂交及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物理学等特性·病毒的三常规测定:①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
用10-1,10-2,10-3……表示,它反映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也象征着病毒浓度高低。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学习指南名词解释1.逆境:亦称为环境胁迫,对植物生存生长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生物逆境和理化逆境,或自然逆境和污染逆境等。
2.植物抗逆性:植物对逆境的忍耐和抵抗能力,简称抗性。
植物抗性可分为避逆性、御逆性和耐逆性三种方式。
避逆性指植物通过对生育周期的调整来避开逆境的影响,在相对适宜的环境中完成其生活史。
御逆性指植物通过形态结构和某些生理上的变化,营造了适宜逆境的生存条件,可不受或少受逆境的影响。
耐逆性指植物组织虽然经受逆境的影响,但可通过代谢反应阻止、降低或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使其仍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的抗性方式。
3.逆境逃避:指植物通过各种方式避开逆境的影响,为避逆性和御逆性总称为逆境逃避。
由于选种方式是避开逆境的影响,不利因素并未进入组织,故组织本身通常不会产生相应的反应。
在这种抗性方式下,不利因素并未进入组织,植物通常无需直接产生相应的反应。
4.逆境忍耐:耐逆性又被称为逆境忍耐,植物虽经受逆境影响,但它通过代谢反应阻止、降低或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使其仍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的抗性方式。
当然如果超过可忍范围,超出植物自身修复能力,损伤将变成不可逆的,植物将受害甚至死亡。
5.胁变:植物体受到胁迫后产生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可表现在形态上和生理生化变化两个方面。
据胁变的程度大小可分为弹性胁变和塑性胁变,前者指解除胁迫后又能复原,而后者则不能。
6.渗透调节:通过主动增加溶质,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渗透势,以有效地增强吸水和保水能力,这种调节作用称为渗透调节。
7.脯氨酸:植物体内一种氨基酸,是十分有效的细胞质渗透调节物质。
几乎所有的逆境都会造成植物体内脯氨酸的累积,尤其干旱胁迫时。
脯氨酸在抗逆中能起到保持原生质与环境的渗透平衡,以防止水分散失;还能增强蛋白质的水合作用,从而保持膜结构的完整性。
8.甜菜碱:一类季铵化合物,化学名称为N-甲基代氨基酸,通式为R4·N·X。
植物保护技术题库复习题及答案
《植物保护技术》题库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一、填空题1.我国的植保工作方针是()、()。
全国植保工作会议是()年召开的。
2.昆虫成虫体躯分()()()三体段。
3.昆虫的头式分三种()()()。
4.昆虫头部是()和()中心;胸部是昆虫的()中心。
5.昆虫的主要运动器官是()。
6.昆虫的口器类型有()()()()()。
7.蝗虫、蚕、甲虫、瓢虫、天牛等属于()口器;蝉、蚜虫、蝽象、蚊属于()口器。
8.昆虫胸足的主要类型有()()()()()()。
9.昆虫的繁殖方式有()()()()。
10.昆虫最普遍的繁殖方式是()。
11.昆虫的变态类型有两类()()。
12.全变态的四个虫态是()()()()。
13.昆虫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称为()。
14.昆虫的习性有()()()()()。
15.影响昆虫的主要环境条件是()()()。
二、单项选择1、昆虫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称为()A.世代 B.生活年史 C.龄期 D.羽化2、不全变态有三个虫态()A.卵幼虫蛹 B.幼虫蛹成虫 C.卵幼虫成虫 D.都不对3、跳蚤的后足属于()A.游泳足 B.携粉足 C.跳跃足 D.步行足4、昆虫的内脏活动和生殖的中心是()A.头部 B.胸部 C.腹部 D.后足5、蝗虫的口器类型属于()A.咀嚼式口器 B.刺吸式口器 C.虹吸式口器D.舐吸式口器6、引起滞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是()A.光周期 B.温度 C.湿度 D.遗传性7、昆虫的主要运动器官是()A.足 B.翅 C.足和翅 D.胸部8、属于携粉足的是()A.瓢虫前足 B.跳蚤前足 C.蜜蜂后足 D.蜜蜂前足9、影响昆虫的主要环境条件是()A.气象因素 B.土壤因素 C.生物因素 D.都对10、有效温度范围内,与昆虫生长发育速度成正比的是()A.温度 B.湿度 C.光照 D.温湿系数三、判断对错(在题后括号内打√或×)1、所有昆虫都有趋光性。
()2、温度越高,昆虫生长发育越快。
第十一章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酶抑制剂 几丁结合蛋白
植物保卫素
(phytoalexin,PA)
病原菌刺激或化学或机械损伤后,由植物产生的 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在抗、感病坏死周围产生; 活体营养生物亲和性互作不产生PA 病原菌在感病组织中会产生抑制 PA形成的因子; 在30科植物中分离到300种以上具 PA活性的物 质
病程相关蛋白
离层 Abscission layer 穿孔、疤痕
侵填体 tylose
与导管相邻的 薄壁细胞通过 纹孔膜在导管 腔内形成的膨 大球状体。
抵抗维管束病害
PP: perforation plate V:Xylem vessel XP:xylem parenchyma cell T: tylosis
纵 剖 面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
Hale Waihona Puke GENERAL PLANT PATHOLOGY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第十一章 植物的抗病 性
disease resistance
研究和学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揭 示抗病性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达
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天然形成的防卫因子
首例发现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circinans) 的侵染与洋葱合成的两种酚类化合物有关
COOH
OH OH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件第十二章 植物的抗病性
5.抗病性来源:先天遗传抗病性, 获得抗病性 6.抗病性的遗传机制:
单基因抗性、寡基因抗性、主效基因抗性或质量遗传抗病性 多基因抗性、微突变基因抗性,数量遗传抗性
7.生理小种专化性划分;
小种专化抗性,专化抗性 非小种专化抗性,非专化抗性或一般抗性
8.以病原物与寄主在病害体系中的相互关系分
垂直抗性
2.主动抗病机制
(1)诱发的结构抗性
木栓化的形成:受侵染的薄壁细胞组织 、木栓化,形成木栓 层,阻碍病原物进一步侵入。
愈伤葡聚糖的早期沉积,阻塞了胞间连丝,因而阻碍病毒的传 播,这也是抗病毒的一个重要原因。
侵埴体的形成:在维管束病害中,由于病原菌对维管束系统的 侵染,诱发导管产生侵填体,封闭导管,防止病原扩展。
在病害流行学上,主要表现阻止病菌在寄主内的定殖和扩展使潜 育期延长,孢子堆少,孢子堆小,减少再次侵染菌量,推迟流行, 达到减轻病害的产量的损失。
二、植物的抗病机制
1.被动抗病性机制
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前业已形成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包括形态学、解剖学、生理生化学的因素:
(1)形态、说
弗洛尔(flor)在研究亚麻品种抗亚麻锈病的试 验中得出的这一概念,即针对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 定抗病的基因,相对应地病原物群体中也存在着一 个决定致病性的毒性基因。在寄主––––寄生物系统 中,任何一方面的每一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 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被鉴定出来。
角质层和蜡质层的厚度:孢子萌发、侵入受阻 表皮结构:气孔有角质脊,开口狭窄,水滴不易进入(细菌); 表皮硅化细胞的程度增加(稻瘟病)。 花器结构和开花习性:小麦开花后残留花药少(赤霉病)
1.被动抗病性机制
(2)生理机能抗性(固有化学抗性)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必修课适应专业:园艺专业总学时:48学时总学分:2.5学分课程简介: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该课程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诞生和发展都与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植物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植物生理学以高等绿色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揭示自养生物的生命现象本质及其与外界条件相互关系为主要任务。
学习植物生理学不仅是为认识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理,而且要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授课教材:潘瑞炽编著,植物生理学(第7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参考书目:1.王宝山主编,《植物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2.王忠主编,《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3.《植物生理学通讯》(历年期刊)4.《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历年期刊)二、课程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牢固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原理;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植物生理学的一般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重点与难点: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二、植物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三、植物生理学的展望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定义和任务、发展简史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讨论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教学重点: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及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学难点:难点是水势的概念及气孔开闭机理。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对水分的需要一、植物的含水量二、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三、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第二节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一、水分跨膜运输的途径二、水分跨膜运输的原理三、细胞间的水分移动第三节根系吸水和水分向上运输一、土壤中的水分二、根系吸水三、水分向上运输第四节蒸腾作用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部位和指标二、气孔蒸腾三、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第五节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一、作物的需水规律二、合理灌溉的指标三、节水灌溉的方法教学要求:深入了解植物水分代谢,掌握水分的生理作用,细胞的水势,根系吸水的部位、途径、机理、影响因素,植物的蒸腾作用,水分运输的途径、机理、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
第十一章植物的抗逆生理学习指南名词解释1.逆境:亦称为环境胁迫,对植物生存生长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生物逆境和理化逆境,或自然逆境和污染逆境等。
2.植物抗逆性:植物对逆境的忍耐和抵抗能力,简称抗性。
植物抗性可分为避逆性、御逆性和耐逆性三种方式。
避逆性指植物通过对生育周期的调整来避开逆境的影响,在相对适宜的环境中完成其生活史。
御逆性指植物通过形态结构和某些生理上的变化,营造了适宜逆境的生存条件,可不受或少受逆境的影响。
耐逆性指植物组织虽然经受逆境的影响,但可通过代谢反应阻止、降低或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使其仍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的抗性方式。
3.逆境逃避:指植物通过各种方式避开逆境的影响,为避逆性和御逆性总称为逆境逃避。
由于选种方式是避开逆境的影响,不利因素并未进入组织,故组织本身通常不会产生相应的反应。
在这种抗性方式下,不利因素并未进入组织,植物通常无需直接产生相应的反应。
4.逆境忍耐:耐逆性又被称为逆境忍耐,植物虽经受逆境影响,但它通过代谢反应阻止、降低或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使其仍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的抗性方式。
当然如果超过可忍范围,超出植物自身修复能力,损伤将变成不可逆的,植物将受害甚至死亡。
5.胁变:植物体受到胁迫后产生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可表现在形态上和生理生化变化两个方面。
据胁变的程度大小可分为弹性胁变和塑性胁变,前者指解除胁迫后又能复原,而后者则不能。
6.渗透调节:通过主动增加溶质,提高细胞液浓度、降低渗透势,以有效地增强吸水和保水能力,这种调节作用称为渗透调节。
7.脯氨酸:植物体内一种氨基酸,是十分有效的细胞质渗透调节物质。
几乎所有的逆境都会造成植物体内脯氨酸的累积,尤其干旱胁迫时。
脯氨酸在抗逆中能起到保持原生质与环境的渗透平衡,以防止水分散失;还能增强蛋白质的水合作用,从而保持膜结构的完整性。
8.甜菜碱:一类季铵化合物,化学名称为N-甲基代氨基酸,通式为R4·N·X。
植物生理 第十一章第七节 油菜素内酯
CTK 抑制核酸、蛋白质和叶绿素的降解, 抑制叶片衰老, 而 ABA 提高核酸酶活性, 促进核酸的降解, 使叶片衰老。 GA & ABA 的拮抗作用表现在生长和休眠二方面, 又如二者的合成前体物有一定关系, 在不 同条件下, 最终合成的产物不同。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激素之间 相互作用, 共同调控各生理过程。
多胺 (polyamine)
生物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 的低分子量脂肪族含氮碱。 高等植物中 的二胺有腐胺、尸胺等, 三胺有亚精胺等, 四胺有精胺等。 多胺在高等植物中普遍 存在, 主要分布在分生组织中, 细胞分裂 旺盛部位多胺合成活跃。
生理效应: 可被一些环境胁迫 (缺钾缺水等) 诱导增加, 可能调节并保持细胞内部恒定 pH 值; 调节 DNA 复制和细胞分裂; 在植物的衰老和形态建成中起调节作用; 是一些生物碱的合成前体 在植物对食 草型动物的抗性其关键作用。
7 天暗中生长幼苗和 12 天光下生长幼苗
油菜素内酯的生物合成(一)
甲瓦龙酸
牦牛儿基焦磷酸
角鲨烯
异戊烯基焦磷酸
法尼基焦磷酸
环阿屯醇
HO
菜菜油油固甾醇醇
Campesterol
油
菜
DET2
素
Campestanol
OH
HO H
OH
内
酯
HO
Cathasterone
O
HO
6-Deoxocathasterone
生长抑制剂: 抑制顶端分生组织生长, 如 三碘苯甲酸等。
生长延缓剂: 使顶端分生组织的生长缓慢, 如 CCC。
论述:
1.简述IAA在植物体内极性运 输的机理。
2.论述植物激素在调控植物 生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被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
植物普遍具有该类抗病性因素,抗病植物可能含有天然抗菌物质或抑制 病原菌某些酶的物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所必需的重要成分。
1、体表分泌物
叶片和根系分泌各种物质,有许多生化物质对病原菌有防御作用,有些 对病原物有直接毒害作用,如影响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等。
2、酶抑制物
的蜡质层、角质层等。
2 、植物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对病原菌果胶酶水解作 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3、气孔的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也是抗侵入因素。 4 、植物受到机械伤害后,可在伤口周围形成 本栓化的愈伤周皮 (wound
periderm),能有效地抵抗从伤口侵入的病原细菌和真菌。
5、纤维素细胞壁对一些穿透力弱的病原真菌也可成为限制其侵染和定殖 的物理性屏障。 6、植物细胞的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都可能积累木质素(lignin),从而阻 止病原菌在细胞间的扩展。
炭疽病菌附着孢——寄主作用的界面特征
小麦白粉菌入侵结构、乳突结构
2、形成木栓层、离层
病原物的侵染和伤害常引起侵染点周围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形成几 层木栓细胞。
木栓层的作用: 阻止病原物从初始病斑向外进一步扩展,也阻挡病原物分泌的任何毒性 物质的扩散;切断养料和水分由健康组织输入到病部,而形成坏死斑,或使 植保素积累到有效剂量,共同抑制病原菌的侵入。
▲ 紫色鳞茎表皮的洋葱品种比无色表皮品种对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circinans)有更强的抗病性。这是因为前者鳞茎最外层死鳞片分泌出原
儿茶酸和邻苯二酚,能抑制病菌孢子萌发,减少侵入。
▲由燕麦根部分离到一种称为燕麦素 (avenacin)的皂角苷类抑菌物质,
能抑制全蚀病菌小麦变种和其它微生物生长,其杀菌机制是与真菌 细胞膜中的甾醇类结合,改变了膜透性。
手段,发展了自身较为复杂的抗病性机制。
※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可以揭示抗病性的本质,合理利用抗病性, 可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植物的抗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有先天具有的被动抗病性因素,也 有病原物侵染引发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按照抗病因素的性质则可划分为形态的、机能的和组织结构的 抗病因素,即物理抗病性因素(physical
该类抗病性因素主要有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保卫素形成和植 物对毒素的降解作用等,研究这些因素不论在植物病理学理论上或抗 病育种的实践中都有重要意义。
1、过敏性坏死反应
过敏性坏死反应(necrotic 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植物对非亲和性病 原物侵染表现出高度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细胞及其邻近细胞迅速坏死,
在遗传上抗性一般是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的,也叫微效基因抗性或多
基因抗性。这种抗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基因对基因学说(gene-for-gene theory):
20世纪50年代由Flor提出,阐明了抗病性的遗传学特点。 该学说认为: 寄主方面—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vs
病原方面—决定致病性的基因
植物抗病反应是多种抗病因素共同作用、顺序表达的动态过程。
耐病性:植物能忍受病害,在产量和质量方面不受严重损害的性能。 避病性:由于某种原因,使本质上并非抗病的植物,最易感病的阶 段与病原物的侵染期相错,或者缩短了寄主感病部分暴露在病原物 之下的时间,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受侵染的机会。
5、抗病性按抗病的程度区分为:
四、酚类物质和相关酶
各类病原物浸染还引起一些酚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其 中最常见的有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 多酚氧化酶等,以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最重要。
五、水分关系
水分的吸收、运输受阻: 多种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根腐病和维管束病害,显著降低了根系 吸水能力,阻滞导管液流的上升。
植物抗病性的类别: 1、抗病性按照遗传方式的不同区分:
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 孟德尔法则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 数量性状。
学习和研究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有助于揭示抗病性的本质,合理利 用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 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生物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相互选择 的结果。病原物发展出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植物 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抗病性。
该学说不仅可用以改进品种抗病基因型与病原物致病性基因型的鉴定 方法,预测病原物新小种的出现,而且对于抗病性机制和植物与病原 物共同进化理论的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3、抗病性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
1、被动抗病性(passive 的抗病性。
resistance)
: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就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
主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可能将病原物的侵染局限在细胞壁、单个
细胞或局部组织中。 病原菌侵染和伤害导致植物细胞壁木质化、木栓化、产生酚
类物质和钙离子沉积等多种保卫性反应。
1、形成乳突 植物细胞受病原菌的侵入刺激,在侵染钉下的细胞壁与细胞 膜之间形成半球形沉积物,即乳突(papillae)。与抗病性有关。 多数乳突含有胼胝质 ( β-1,3- 葡聚糖) 、木质素、软木质、酚类 物质、纤维素、硅质及多种阳离子。乳突可防御病菌的侵入,也 具有修复伤害的功能,同时可调节受伤细胞的渗透性。
◆叶绿素被破坏或叶绿素合成受抑制 ◆光合产物的运输受影响:发病部位淀粉(及其他有机物)的积累
—光合部位有机物质不能运出;
—健康部位的有机营养向发病部位输入。
三、核酸和蛋白质
1、核酸代谢:
在病原真菌侵染前期,病株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和核仁变大, RNA总量增加;侵染的中后期细胞核和核仁变小,RNA总量下降。 2、蛋白质代谢: _真菌侵染:通常先高后低 —病毒侵染:衣壳蛋白合成 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 PR protein):植物病原物侵染诱导 植物产生的一类特殊蛋白,与抗病性表达有关。
植物体内的某些酚类、丹宁和蛋白质是水解酶的抑制剂,可抑制病原菌 分泌的水解酶。
3、水解酶类
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在病原菌致病过程中,可使之释放 到植物细胞及细胞间隙中,如β-1,3- 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能够分解病原 物细胞壁成分,溶解菌丝,因而表现对病原菌的抗性。
4、抗菌物质
在受到病原物侵染之前,许多健康植物体内就含有多种抗菌性物质,如 酚类物质、皂角苷、不饱和内酯、芥子油、有机硫化合物、糖苷类化合物等 等这些物质均具有抗菌性。
蒸腾作用的变化:
植物叶部发病后可提高或降低水分的蒸腾,依病害种类不同而 异。麦类作物感染锈病后,叶片蒸腾作用增强,水分大量散失。
细胞的渗透性被破坏:
六、脂类物质
生物膜的磷脂和糖脂成分变化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氨基酸和糖的渗出量增大。
第三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
※植物在与病原物长期的共同演化过程中,针对病原物的多种致病
抗病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性状。所有的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 的抗病性,从免疫和高度抗病到高度感病存在连续的变化,抗病性强 便是感病性弱,抗病性弱便是感病性强,抗病性与感病性两者共存于 一体,并非互相排斥。只有以相对的概念来理解抗病性,才会发现抗 病性是普遍存在的。
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其表现受寄主与病原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 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
2、非小种专化抗病性(race-non-specific
resistance):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
与病原物小种间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 , 也称为水平抗性 ( horizontal
resistance)。是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
病原物毒性不依寄主抗性基因的变化而变化,寄主品种没有它们自己 所特有的病原物小种。
defense);以及生理的和生物化学
的因素,即化学抗病性因素(chemical defence)。
植物抗病生理机制
一、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该类因素是植物本身所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要以其机械坚韧 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1 、植物体抵抗病原物侵入的最外层防线 ——植物表皮以及被覆在表皮上
▲芥子油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以葡萄糖苷酯存在,被酶水解后
生成异硫氢酸类物质,有抗菌活性。葱属植物含大蒜油,其主要成 分是蒜氨酸(alliin),酶解后产生大蒜素(allicin)亦有较强的抗细菌和抗真
菌活性。
三、主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代谢变化,导致亚细胞、细胞或组织 水平上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产生了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这种
使病原物受到遏制、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的组织中,坏死斑出现 早、小。 植物的过敏性坏死反应是受病原物侵染的诱导,植物细胞产生一 系列生理变化:首先是细胞膜透性改变,电解质漏失,呼吸作用增强,
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等重要酶类活性增强,酚
类物质、醌、单宁、木质素和植物保卫素积累;其次是寄主细胞变褐 色或变黑褐色,与病原菌同时或相继死亡。过敏性坏死反应对真菌、 细菌、病毒和线虫等多种病原物普遍有效。
植物对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专性寄生菌不亲和小种的
过敏性反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表现为侵染点细胞和组织的坏死,发病叶片并不表 现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或仅出现小型坏死斑,病菌不能生存或不 能正常繁殖。
对病毒侵染的过敏性反应也产生局部坏死病斑 (枯斑反应 ),表 现为病毒的复制受到抑制,病毒粒子由坏死病斑向邻近组织的转 移受阻。在这种情况下,仅侵染点少数细胞坏死,整个植株并不 发生系统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