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 “等化”: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原文为 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 的语言;原文为抽象、一般性语言的,译文也 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反 译”等方法(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相反,在内 容上却倒相同),如 • “恨君不似江楼月” (《采桑子》) • 译成“我但愿你能像江上的明月”,把“恨” 说成“愿”,把“不似”说成“像”,译文和 原文在形式上相反,在内容上却倒相同。
再谈优势竞赛论
• 忠实并不等于保留原语表达方式,文学翻译更要保存 原作的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 方式,以便更好传达原作内容。译者要有敏锐的感觉 才能鉴赏,要有独到的表现力才能创造。独创并不是 生造新词,而是巧妙利用旧词。
• (《中国翻译》2001年第1期)
“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 ”
赠别(杜牧)
• • • •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 • • • • • • • Even the candle, feeling our sadness, Weeps, so we do, all night long. Tr. Witter Bynner, 1929 The candle has a heart, it pities our separation, For our sake it sheds tears until the sky is light. Tr. Hans Frankel, 1976 The candle grieves to see us part: It melts in tears with burnt-out heart. Tr. X. Y. Z.
•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 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 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 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 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
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摘要:中国众多翻译家中,许渊冲无疑是最成功最知名的一位,在其翻译作品中,《红与黑》无疑是备受争议的一部。
本文将通过分析许译《红与黑》和归纳相关评论浅析许渊冲翻译理论的利与弊,以此更好的理解文学翻译的真谛。
关键词:许渊冲;翻译理论;《红与黑》在许渊冲众多的翻译作品中,《红与黑》无疑是备受争议的一部。
在此之前,至少已有4种中译本,但没有一种能达到许渊冲“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这一要求,为此许渊冲着手于《红与黑》的翻译工作并于1993年完成这部译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许译《红与黑》的出版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可以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成为轰动中国翻译界的一件大事。
南京大学教授许钧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并询问了众多学者和译者对许译《红与黑》的观点和看法。
从没有一部译作引起过如此大的关注,也从没有一位译者引起过如此激烈的争论。
一、许渊冲翻译理论的优势尽管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翻译作品,被诉多学者所批评,他仍有许多优势不容忽视。
首先,通过许渊冲的翻译,文学翻译找到了明确的定义和定位。
在许渊冲之前,许多学者已经开始认识到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但文学翻译的特质却没有被清晰界定。
1934年,钱钟书先生曾提出,“翻译即艺术”,但中国翻译界并没有对此产生重视。
著名作家茅盾如此定义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将原著中的艺术意境通过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读者能够受到鼓舞、感动,并且阅读译作就如同享受阅读原作一般。
”茅盾证实了文学翻译的特殊性,但其提出的“艺术意境”似乎有一些飘渺,离准确定义还相差甚远。
相比之下,许渊冲采取了一种直截了当的态度,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是一种艺术。
在其翻译的《红与黑》中,就有众多体现,《Mme de Rênal était exaltée par transports de la volupté morale la plus élevée》,許渊冲翻译为“ 德雷纳夫人心情激动,如醉如痴,仿佛神游九天之上”,通过“心情激动”“如痴如醉”“神游九天”这些翻译,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许渊冲完全发挥中文凝练的优势,与原文产生一种竞争。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
摘要:
1.许渊冲的背景介绍
2.许渊冲的经典翻译作品
3.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方法
4.许渊冲翻译作品的影响和贡献
5.结语:许渊冲在中国翻译界的地位
正文:
许渊冲,原名许秉章,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1921 年出生于江西南昌,自幼酷爱文学,青年时期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后赴法国留学,学习法语和法国文学。
回国后,他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并因此获得了“翻译界的诺贝尔奖”——“鲁迅文学奖”。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作品当属《红楼梦》。
他以精湛的法语功底和深入理解,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精准地翻译成了法文,使之成为法国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
此外,他还翻译了《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以及巴尔扎克、雨果等法国文学名著,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方法独具特色。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递。
因此,他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保持原作的风貌和韵味,同时又要让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他主张“意译”,即在保持原意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编和润色,使之更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许渊冲翻译作品的影响和贡献不言而喻。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使中国古典
文学名著走向世界,也为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翻译理念和方法,深刻影响了中国翻译界,被誉为“中国翻译界的泰斗”。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翻译艺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是语言之间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
许渊冲,作为当代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其翻译理论与实践成果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及实践,揭示其背后的艺术魅力。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深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他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美学平衡。
他认为,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还要在语言、文化、情感等方面实现美的传递。
许渊冲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三、许渊冲的实践探索许渊冲的翻译实践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文的美学风格,同时充分考虑译语的接受度。
他善于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意译、音译、化译等,使译文既符合原文的意义,又能在语言上实现美的再现。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而且在国际上也获得了高度评价。
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从美学视角看,文学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还要关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的传递。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通过精妙的翻译技巧,将原文的美学元素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欣赏译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原文的美学魅力。
这种美学传递不仅体现在语言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化的内涵上。
五、许渊冲翻译理论的美学价值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这种观念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念的束缚,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他的实践成果也充分证明了其理论的可行性。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语言上实现了美的再现,而且在文化、情感、意境等方面也实现了美的传递。
六、结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他的理论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将翻译视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许渊冲(1895-1931),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词翻译家,其英译古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以及繁复的文化艺术精髓,变换成丽、具有感染力的英文诗句,颇具创新意义。
许渊冲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讲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而他采用的方法是译形译意,其理论及技巧值得深入探讨。
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是译者把古诗这种非可言性的文学形式重新变形,转为英文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同时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他译形译意理论的核心思想。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认为文字、声音和意义都具有可把握的完整性,因此,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色彩等特点,确定原文的表达方式。
此外,有时,他还会运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把一些本地文化内涵融入到译文中,从而更好的呈现原文的精神。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技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还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且把所有文字、声音和意义统一起来,使英译文变得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此外,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还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多样表达手段,在处理诗歌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努力想象诗句中的抽象内容。
他精心把握英语句式的技巧,采用一定的体裁是诗歌的结构,注重韵调的变化,诗意的和谐,以及释义的灵活选取和组合,最终营造出一种中西化的诗歌语言。
归纳起来,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与技巧是对传统古诗的理解、把握和重塑,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把传统艺术美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他所探究的理论及技巧更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精髓,对傅雷家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精神。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
许渊冲最经典的翻译
摘要:
1.许渊冲简介
2.许渊冲的经典翻译作品
3.许渊冲翻译的特色与影响
正文:
许渊冲,一位享誉国际的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他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为中国文学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许渊冲的经典翻译作品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
他的译作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翻译的数量,更是提高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许渊冲的翻译特色在于他将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
例如他的《江雪》翻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为:“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 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具有英文诗歌的韵律美。
许渊冲的翻译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被誉为“译界泰斗”。
他的翻译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在于他找到了一种答案,那就是一个人能否活成自己的样子,与时代、出身、天赋、环境都没关系。
他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就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总之,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翻译的内涵,提高了中国文学在国际间的地位。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当中。
“美”,指三美论和再创美论或三美补论。
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音美其次,形美最后。
在提出把三美论作为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之后,许渊冲进一步指出:推而广之,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
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如果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再创美论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即三美补论。
“化”,指三化论和化学论。
三化指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类译法;所谓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类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类译法。
如果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那就是深化;而浅化正好相反,指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
总之,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所谓浅化,指意似的译文;所谓深化,指神似的译文。
浅化就是避短,深化却是扬长,等化也可以说是半扬长半避短。
在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本人的“三化论”的基础之上,许渊冲提出“译学是化学”的翻译命题,这就是许渊冲的“化学论”: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化学”。
“之”,指三之论。
三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而乐之则是翻译的最高目的。
其中的“乐之”,包括读者的乐之和译者的乐之。
要使读者乐之,译者必须首先乐之,这是翻译的成败关键。
“艺术”,指翻译艺术论。
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仅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也是艺术。
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引言:文学翻译作为跨越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翻译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项需要艺术修养和美学追求的艰巨工作。
本文将以美学视角切入,以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为例,探讨其对文学翻译艺术的贡献和影响。
一、文学翻译艺术的美学追求文学翻译的目标不仅仅是准确传达原作的意义,更是以美感为核心,追求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沉浸感和审美体验。
美学追求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要考虑语义转换,还要注重文学意境的再现,保持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其次,美学追求要求翻译师能够对原作进行深入的文学解读与理解。
只有准确理解原作所表达的文学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翻译师才能找到与原作相对应的翻译策略,准确传达原著作者的意图。
最后,美学追求还要求翻译师具备艺术创造力。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师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涵,还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手法,使译文在自身的语言文化背景中得以展现出原作的艺术魅力。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许渊冲,中国著名翻译家,他对翻译艺术的美学追求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理论观点。
首先,许渊冲倡导“阅读性翻译”理念。
他认为,译者应该以读者的阅读体验为中心,力求使译文在读者中产生与原作相似的感受。
通过对原作的深入解读和理解,翻译师可以根据不同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译语和翻译策略,从而达到让读者产生沉浸感的效果。
其次,许渊冲强调“形势翻译”的重要性。
他认为,翻译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将原作的独特风格、语言特征以及艺术形式等转化到目标语言中。
通过灵活运用翻译技法,比如借助典故、变换语序等手法,翻译师可以更好地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使译文具有独立而鲜活的语言美感。
最后,许渊冲关注译文的审美效果。
他认为,翻译师应该注重译文的语音美和韵律美,通过调整句子的音节和节奏,使译文在语言的层面上也具备艺术审美的效果。
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之原诗与译诗
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之原诗与译诗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之原诗与译诗一、新批评与文本细读新批评于20世纪在英美流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和40年代,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40年代末到50年代后期,新批评占据了文学批评的主流地位。
若干年后,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有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所倡导的文本细读“建立于现代语义学和语境理论的基础上,对文本肌理展开深入透视,是一种给予文本充分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十分注重文学本体的阅读方式”[1]。
“文学本体论”是文本细读的理论基点,文本细读法使文学回归本体、语言和艺术本身。
对于文学批评,细读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不仅适用于文学批评,也可应用到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中,因为翻译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原文本的充分理解上的。
通过细读原文本,理解原文本的深刻含义,才能结合特定的翻译目的与翻译理论,创造出符合受众期待的译本。
本文通过细读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对许渊冲的英译版本进行分析。
二、原诗与译诗对比分析《无题》“To One Unnamed”相见时难别亦难,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东风无力百花残。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春蚕到死丝方尽,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蜡炬成灰泪始干。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out has no tears to shed.晓镜但愁云鬓改,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夜吟应觉月光寒。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摘要:许渊冲被誉为“中国诗译英法第一人”提出了诗歌翻译“三美”论,分别是强调译出原诗意境和神韵的“意美”、实现旋律优美悦耳的“音美”和保持形式美感的“形美”。
本文通过分析鉴赏两首同名唐诗《凉州词》,着重以诗歌翻译实践鉴赏来介绍许渊冲老先生的“三美”诗歌翻译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诗歌翻译、凉州词、许渊冲一、《凉州词》诗歌背景凉州词又名凉州曲,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很多唐朝诗人都曾为该曲调作词,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
凉州位于现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时是西北地区的首府,作为六朝古都孕育了雍凉文化。
王之涣版《凉州词》和王翰版《凉州词》都以描写边疆戍卫生活为主题,但又各有侧重,王之涣版《凉州词》以波澜壮阔的大漠风光为切入点,情景交融,抒发了戍边士兵凄凉惆怅的思乡之愁。
而王翰版《凉州词》则以荒凉边塞的酣畅盛宴为出发点,豪放旷达,表现边疆士卒守家卫国,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怀。
王之涣版《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前两句极写空旷寂寥而又波澜壮阔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首句写“黄河之水绵延直上白云间”的远景,次句以“孤城”和“万仞山”强烈的点面视觉对比,既勾勒出巍然屹立的孤城形象,也表现出西北边疆人烟稀少的荒凉大漠特点。
两句描写出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和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在大漠中忽然听到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勾起了戍边将士的离乡之愁。
尾句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豁达豪迈语调感叹悲壮苍凉之情,羌笛无需总是呼唤杨柳,这里本就是春风吹拂不到的地方。
通篇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王翰版《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前两句用饱蘸激情的笔触和铿锵激越的音调来刻画五光十色、酒香四溢的边塞筵席。
许渊冲译李白《静夜思》评析
许渊冲译李白《静夜思》评析
许渊冲是现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译作以准确传神而闻名。
负责翻译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任务。
下面对许渊冲的翻译进行评析。
许渊冲翻译的《静夜思》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许渊冲的翻译整体上保留了李白原诗的韵味和意境,但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
首先,在第一句中,“疑是地上霜”这一翻译可以看作是对原文意境的还原,但与之前一些广为接受的翻译有所不同。
许渊冲的翻译使用了“疑是”来表示作者的猜测,而其他译者往往使用“皓月”或“月光”等词来表达。
这种变化可能是为了提供更多的细节,以加强读者对于李白笔下景象的想象。
其次,在第二句中,“举头望明月”这一译法与其他译者的选择较为接近。
这样的翻译方式直接传递了原诗中的视觉感受,并使读者能够立即与作者的所思所感产生共鸣。
最后,在最后一句中,“低头思故乡”这一翻译意境明确,传达了李白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他译者也有类似的翻译,如“低头思故乡”,强调了作者思乡之情。
总体来说,许渊冲的翻译在传达李白原诗的意境和情感方面做得
相当出色。
他注重保留原作的美感,同时也注入了一些独特的解读。
这种翻译方式对于展示翻译家的创造力和对原作的理解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许渊冲“形美”原则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
许渊冲“形美”原则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许渊冲是著名的翻译家,他在翻译《将进酒》时运用了自己的“形美”原则,即“音容质形同步”的翻译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不仅要传达出语言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语言所具有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下面就许渊冲的这份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许渊冲在翻译《将进酒》的时候,尽可能保留了李白的句式和抒情风格。
他运用了自己丰富的词汇,让翻译版的《将进酒》更加具有诗意和艺术价值。
在中文原文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生活的享受态度。
许渊冲在翻译时,不仅将这种豪放的气息传递了出来,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短暂而珍贵的美好时光的珍视和悲壮。
这在翻译过程中比较难以实现,但许渊冲成功地将这种美好的情感和豪放的气息展现出来。
其次,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了音韵的协调和韵律的美感。
《将进酒》中有大量的对句和押韵,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许渊冲在翻译中也用了这种手法,使得英译本的句子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关于”和“玲珑”、“入玉门关”和“应看”等,许渊冲都使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翻译版的《将进酒》更加优美动听。
此外,许渊冲还在翻译《将进酒》时注重了节奏的协调性。
他认为中文古诗的韵律与英语存在差别,因此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在原文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部分,许渊冲将前半句改为“By birth I have abilities all-round,useful will they sur ely be found”,将后半句改为“Though I've spent a thousand in spree profound,I shall return to thrive and abound”。
通过这种修改,许渊冲使得这部分的节奏更加协调流畅,读起来更加自然顺畅。
总之,许渊冲在翻译《将进酒》时运用了自己的“形美”原则,注重了音韵的协调和韵律的美感,注重了节奏的协调性,保留了李白的句式和抒情风格,使得翻译版的《将进酒》更加优美动听、富有诗意、传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生命中短暂而珍贵的美好时光的珍视和悲壮。
许渊冲翻译作品
许渊冲翻译作品
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曾出版过多部优秀的翻译作品。
其中,我最欣赏的是他翻译的《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棒的爱情小说之一。
它讲述了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与傲慢的达西先生爱恨纠葛的故事。
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以其精准的译文和出色的文化转化而著称。
他在翻译《傲慢与偏见》时,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作中的情感和细节,还很好地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使得故事更加贴近读者。
在他的翻译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吻和个性。
伊丽莎白的聪明和坚强;达西的傲慢和自信;班内特姐妹的活泼和稚气等等,都在翻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许渊冲通过精准的译文,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这些角色的人性和情感。
此外,许渊冲还非常巧妙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到《傲慢与偏见》的翻译中。
例如,在书中出现的舞会场景中,他将其设定在了中国的传统庭院里。
这样一来,读者不仅能够看到英国社交场景的描绘,还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魅力。
这种文化转化为读者带来了新鲜感和共鸣。
总的来说,许渊冲的翻译作品是一部成功的范例。
他准确地传达了原作中的情感和细节,并巧妙地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使
得故事更具吸引力和代表性。
他的翻译风格精准而细腻,深受读者的喜爱。
我相信,他的翻译作品将继续赢得更多读者和翻译界的赞誉。
三美论 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是翻译理论家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它提出翻译在文字、情感和思想三个方面应当达到“美”的要求。
这三项要求统称为“三美论”。
文字美指译文的文字表达形式,也指译文的文字格式、文法、书写、措辞等,要求译文应当能够展现出原文的表达格式,使原文的表达形式在译文中重现,从而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原文。
情感美指译文应当保持原文的精神内蕴,引起读者与之产生共鸣,而不仅仅是一句句表达模式的翻译。
比如保持原文节奏、词句的辛辣幽默和对比等,地给读者留下原有形式的精神负荷。
思想美指译文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的思想,而不仅仅是表层的文字意思翻译,应当尽力展现出原文的思想内涵。
许渊冲在《翻译方法》中提到,译文的思想美应当把原文的神妙之数,尽可能地取出其翻译。
三美论对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提出了明确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在文字、情感和思想上都要达到精美的把握,不仅提高了翻译质量,而且也提升了翻译理论的普及程度。
许渊冲诗词翻译赏析
一
三、 形 式 美
诗 词 的形 式 美 是 指 句 子 对 仗 工 整 .行 数 长 短 整 齐 。许 先 生 的 译 作 里 也 不 乏 有 很 多 表 现 了 诗 句 的对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 清 沙 白鸟 飞 回 。 无边 落木 萧 萧下 , 不尽 长 江滚 滚 来。 万 里 悲秋 常作 客 , 百 年 多病 独 登 台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潦倒 新 停 浊 酒杯 。— — 《 登
译 文 的 音律 美 、 形 式 关 笔 者从 这 “ 三美” 角度 选 取 了
一
中 国古 代 诗 词 具 有严 格 的韵 律 和句 数 要 求 . 因 此 除 了 满 足 作 品 的 意 境 美 之 外 许 先 生 在 其 译 作 中 最 大 几 乎 所有 译 作 都 具 有 严 格 的 对 仗 . 如:
T h e a g e- o l d mo o n s t i l l s h i n e s O’ e r t h e a n c i e n t
g r e a t w a l l , b u t o u r f r o n t i e r g u a r d s me n h a v e n o t c o me b a c k a t
a l 】 .
Wa t e r S O c l e a r a n d s a n d s o w h i t e , b i r d s w h e e l a n d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一、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三美论”许渊冲先生,这位“汉译英”方面的宗师人物。
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作品主要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西厢记》等近百部著作,获得了西方世界英、美、等国文学界的高度评价。
微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许渊冲先生翻译“三美论”不是独创,而是继承和发展。
严复在《天演论》中讲到“译事三难:、达、雅”。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来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三美”论,“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渊冲先生继承了以上的理念,并集以上之大成,形成了他自己的译诗“三美”论,即:第一,意美;第二,音美;第三,形美。
2、许渊冲古诗词英译作品赏析-张继《枫桥夜泊》张继,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诗就是《枫桥夜泊》。
下面以此诗的英译作品为例,分析何为翻译“三美”。
全诗如下: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许渊冲“三美论”赏析古诗词翻译-2019年文档这是一首描述夜泊枫桥场景和作者心理感受的诗。
第一句写到的场景: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二句写:江枫、渔火、对愁眠。
前两句从所见、所闻,所感三个方面,短短的几个词组,就勾勒出了一副江上行舟、冷月当空、寂寞冷清、不眠人的寂寥场景,前两句诗人将不眠人的意象和叙述者视点融为一体,营造出了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三、四句写在客船上卧听古寺钟声。
月光、船,水,寺,渔火、乌啼、钟声,为我们勾勒出景物的立体布局,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意境清幽高远。
许渊冲师长教师的英文翻译如下: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Dimly-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Beyond the city walls,from Temple of Cold Hill,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midnight stillS老在忠实于原作的根蒂根基上,从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即“三美”论)完美地翻译了《枫桥夜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外国语学院
115班
3号
冯奕璇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在上了名家名篇赏析这门课之后,我们都知道了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许渊冲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称号,同时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
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以及他的作品。
首先是许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
所谓意美,就是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要求译文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
以他翻译的《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为“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先说意美,关关雎鸠的意思是“关关鸣叫的水鸟”,许先生的译文中用了“cooing”这个单词来表示水鸟,运用了“拟声”的修辞手法,将水鸟鸣叫这一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拟声”的手法同时也表现出了原文《关雎》的活泼的感觉,而“turtledoves”既有斑鸠的意思,也有情人的意思,暗示了这首诗为一首情诗,符合原文的意境。
许先生用“a good young man”而不是“gentleman”表现出了原文“民俗歌谣”的特点,洒脱,不拘泥于形式。
再说音美,译文中第一句的词尾“cooing”和第三句的词尾“wooing”读音相似,第二句的词尾“turtledoves”和第四句词尾“loves”读音相似。
在音节上,第一句为七个音节,第二句五个,第三句又是七个,第四句五个。
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音美”这一特点。
第三个特点是“形美”原诗中四字一句,对仗极其工整,译文中也维持在四到六词一句,共四行,和原诗相符。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除了“三美”理论之外,许先生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三化”理论。
“三化”即“深化,等化,浅化”。
“深化”就是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
“浅化”是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用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合译”等。
“等化”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的语言。
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也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反译”等方法。
以我们课上所学的许先生翻译的李商隐的《无题》为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许先生译为“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原文中第一句的两个“难”是本文的亮点所在,表达出了一对难舍难分的恋人将要分隔两地的场面,两个“难”缺一不可。
许先生用等化的方法将第一个“难”译为“difficult”,第二个“难”译为“hard”,准确表达出了原文难舍难分的意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译文是“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nd candles but when burn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在这句话中原诗“丝”有两个意思,引申的含义是“思念”。
如果只表达“丝”的原意,译文就不能将这首诗的感情完整的表达出来。
许先生运用了深化的方法,用“lovesick heart”将“思念”表达出来。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译文“To 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 it’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 bird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
“蓬山”指的是“蓬莱山”,是中国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其他地方并不知道此山,于是许先生运用“浅化”的方式译为“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便于外国读者理解诗的真实意思。
以上就是我对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的理解,以及对他作品的分析。
我们以后还要学习翻译方面的知识,相信许先生的理论对我以后的学习能够起到指导作用,让我在诗词翻译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