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鉴赏 巴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西方音乐》通选课期末论文

浅析巴赫及其音乐

院(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08级2班

学生姓名:王紫薇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2010年6月9日

摘要:巴赫是巴洛克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也是公认的现代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然而对待音乐他永远是那样勤勤恳恳严肃认真,宛如一个音符世界里的劳作的农夫,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求太大的收获,只求温饱则已。巴赫的伟大恰恰就在于此... ...

巴赫的音乐创作源于巴洛克音乐中路德教派传统意义上的对“音”的感受性。我们也应该从此去探寻巴赫的音乐风格所在。音的感受是上主所言话语的回响。上主的话语会使肉体产生强烈的感受,并触及内心深处的所欲所求... ...

关键词:巴赫,宗教,巴洛克音乐

巴赫是巴洛克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也是公认的现代西方音乐之父。

巴洛克指17世纪初叶~18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欧洲音乐文化。巴洛克一词源自葡萄牙文“baroque”,原意指珍珠的怪异的、不规则的形状。在18世纪中叶巴洛克一词已在欧洲的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中被使用。开始主要指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而言。它含有贬意,认为那种热烈、华丽、装饰性光怪陆离的风格,对于追求古代艺术的质朴、静穆、严谨的文艺复兴艺术来说,是一种退化和堕落。巴洛克的这种含义被引入当时的音乐批评中来,一直延续到19世纪。19世纪末德国艺术史家H.韦尔夫林对此提出了异议,他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所谓巴洛克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潮流给予肯定的评价。此后,德国音乐学家 C.萨克斯将韦尔夫林的论点运用到音乐史学中来,将这个时期的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在风格上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用巴罗克这个概念来概括这个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这个提法得到许多音乐史家们的承认,巴洛克音乐作为音乐史中一个特定的风格时期被确定下来。

经过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巴洛克音乐到巴赫、亨德尔逝世的18世纪50年代,达到了它的高峰,同时也是它衰落的起点。

1685年3月21日,欧洲音乐史上的伟人、巴克音乐最杰出的代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德国爱森那赫市的一个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

与另一位巴罗克音乐大师亨德尔相比,他们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显然要曲折许多。他们出生的时间仅相差26天,出生的地点仅相距150公里。亨德乐因父亲反对他学习音乐而偷偷躲在阁楼上凭借月光练琴,而巴赫则因大哥不肯给他乐谱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写。他们都成为巴罗克音乐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双目失明。

亨德尔爱交际,好活动,对周围世界有着广泛的兴趣,并善于适应环境。他不仅在意大利赢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国更是声名显赫,受人尊敬。

相比之下,巴赫内向、安静,终身为教会与宫廷服务,不出国门一步,生时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正如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所言:“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虎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

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巴赫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然而对待音乐他永远是那样勤勤恳恳严肃认真,宛如一个音符世界里的劳作的农夫,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求太大的收获,只求温饱则已。巴赫的伟大恰恰就在于此。以一颗平常的,坚定的心,以自己所擅长的技艺带给身边的人安定的生活;正是由于这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愿望造就了巴赫一身寒衣上那些闪着夺目光芒的丝线。

他的作品里象同时代作曲家那样哗众取宠的成分很少,然而处处散发着严谨又不失动人的力量,他的大量宗教音乐表面是对神的颂扬,其实是对现实生活中普通人性的赞歌,这从他广泛取材的德意志民歌曲风可以看出。巴赫的音乐也有他玄妙的一面,平均律钢琴曲中和谐的旋律的数学寓意为现在的世人所公认,他甚至将跟自己名字有关的十四这个数字隐藏进自己的很多曲子里。

巴赫的音乐创作源于巴洛克音乐中路德教派传统意义上的对“音”的感受性。我们也应该从此去探寻巴赫的音乐风格所在。从宗教上,音的感受是上主所言话语的回响。上主的话语会使肉体产生强烈的感受,并触及内心深处的所欲所求。

我们应该将巴赫的音乐置于聆听上主话语的前提之上,因为只有通过聆听,通过神圣的乐器,透过人的心灵,无论是善是恶,是美是丑,都会具有同样奔放、同样热烈的感情,从而引发内心中可以回应上主的答案,让上主听见。音乐是可以超越其文化功能,精妙地将心灵的源泉、上主的话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中。马丁•路德有句名言:“上帝的话语是与音乐最紧密的结合。”上帝无法被看见,但,上帝可以被听见。

音乐是时间性的艺术,但并不排除空间性的体验。从清唱剧、圣咏合唱曲或是耶稣受难曲的序曲到尾声,事实上都是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故事。在聆听上主的所言的过程中,随着内心深处微妙的感受与个人特有的体验,一种吸引与排斥的力量逐渐显现出来。

信仰对于巴赫而言是辩别风格的准绳,他的创作是一条体现信仰的道路。存在于内心深处强烈的欲求因此而变得更为明朗,并藉着上主的所言而苏醒、前进。只有在有限里,无限的欲求才能找到它的自由与喜乐。

回顾巴赫的成长道路,我们可以发现,他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但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的老师长期的指导。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只辛勤的蜜蜂,到处寻找与吮吸营养,成尽辛劳,在所不惜。后来,当有人问起他的艺术是怎样才达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时,他简单而严肃地回签:如果谁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

巴赫的音乐作品包罗万,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这一点叠民亨德尔截然不同,亨德尔成功的道路正是从歌剧起始)。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

勤奋及无欲无求的精神概括了巴赫,这个西方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巴赫在艺术家之中似乎有些“特立独行”,艺术家在当今时代似乎早已成为了跳脱、不羁、桀骜不驯的代名词。而反观音乐大师巴赫的一生,清贫安分捎带凄凉,甚至在18世纪的德国乐师和奴仆的地位是接近的。但是在这种辛勤追逐音乐真谛的努力中成就了一代音乐大师,成就了西方现代音乐。

品读巴赫及其作品,是需要同时反思的。在其严谨细腻的作曲风格中,我们应该以虔诚的心态来反思生活,反思我们面对真理的态度,反思我们追求价值的手段。巴赫音乐带给我们的不光是严谨细致,恢弘庞大的音乐美。更是带给我们一场关于如何面对生活,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洗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