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育基本内容过程与规律
简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简述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引言德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具有良好品德的发展。
本文将简要探讨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并分析其内在机制。
规律一:模仿阶段在德育过程中,学生首先处于模仿阶段。
他们在观察、模仿他人行为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会将教师和家长作为榜样,从他们身上学习道德行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品德观。
规律二:认知阶段随着学生的成长,进入了认知阶段。
他们开始思考和理解道德问题,并通过认知活动与他人互动,加深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和内化。
在这一阶段,学校的德育课程、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价值判断和道德意识的能力。
规律三:冲突阶段学生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道德冲突,这是道德发展的关键节点之一。
在冲突中,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来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决策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以及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规律四:内化阶段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学生逐渐将道德规范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并形成一定的品德习惯。
他们不再需要外界的明确规定和监管,而是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并表现出良好的品德行为。
这一阶段的学生在道德领域的成就主要取决于其内在的自我约束和自觉性。
规律五:持续发展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品德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持续发展阶段的关键在于提供持续的德育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机会,促进其不断成长。
结论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表明,在适宜的德育环境下,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模仿、认知、冲突、内化和持续发展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和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品德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原则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①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②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常用德育方法:①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
②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③情感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④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⑤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在教育综合知识中,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按顺序分别是德育的内涵和内容、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思政课和学科德育渗透。
一、德育的内涵和内容(一)德育的内涵德育的内涵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德育的概念。
西方国家将德育定义为道德教育,是“小德育”概念;在我国,德育囊括了思想、政治、道德、法治、心理教育五大内容,所以命名为“大德育”。
其次,便是德育的范畴。
根据我国“大德育”的概念,德育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
(二)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由德育范畴具体化,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德育也包括五方面内容。
一是理想信念教育;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是生态文明教育;五是心理健康教育。
二、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的概念包含两部分内容。
首先是德育过程的内涵,其次是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过程,它是一个教育活动过程,品德形成是个人的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德育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它的构成要素包含四方面。
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是受教育者,再次是德育内容,最后则是德育方法。
(三)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也包含四方面。
首先,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重点是知、情、意、行均衡发展。
其次,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的过程。
重点是活动和交往过程中。
再次,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它的重点是思想内部矛盾转化。
最后,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
重点是长期与反复。
三、德育原则和方法(一)德育原则德育原则包括八个原则:一是导向性原则、二是疏导性原则;三是长善救失原则、四是知行统一原则;五是因材施教原则、六是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原则;七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八是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德育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尤其是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和德育模式等内容。
主观题和客观题均会出现,考试出现频率较高。
今天河北华图老师就“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这个知识点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为正在备考的考生提供借鉴。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
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底“德”指的是什么呢?德育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德育。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与知识能力》中,通过单选、判断以及简答的方式皆有所体现,是需要进行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的内容板块。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一)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1.知——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道德性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3.意——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导之以行或者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不一定遵守一般的教育培养顺序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车个,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思品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
也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
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考题再现】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个,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浅谈对“德育过程规律”的理解
浅谈对“德育过程规律”的理解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育技术学刘梦妮2013211048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德育原理的理论问题。
教育者认识并掌握这一规律,便能科学地组织德育过程,卓有成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为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去探索德育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于充分发挥德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②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③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④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⑤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①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教育者的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和指导的,是一种教育性活动与交往,它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即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过程的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展开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的、自发的;第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围,而不是一般的广泛的社会活动与交往.第三,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③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是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二是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①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对他不断提出合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不断地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矛盾统一的过程.②事实上,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矛盾主要是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的矛盾有不同的类型.其中,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矛盾,最后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③德育过程中,分清不同的矛盾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德育措施的有的放矢.④学生品德正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推动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向着德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发挥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⑤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觉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4.德育过程是长期有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②学生任何一种优良品德的养成或不良品德的矫正者是期、反复、不断深化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结果.③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德育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德育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完成德育任务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进程的根本纪律:【1 】●德育进程是造就学生知.情.意.行的进程,具有同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进程是造就学生品格的进程,而学生的品格是由思惟.政治.纲纪.道德方面的熟悉.情感.意志.行动等身分组成的;2)知,即道德熟悉,是指人们对必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懂得和熟悉,包含人们经由过程熟悉形成的各类道德的不雅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立场;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必定的道德目标和道德行动所作出的自发的保持不懈的尽力.行,即道德行动,是指人们在必定的道德熟悉.情感.意志的安排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天然作出的反响.3)在德育进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自力的,又互相接洽.互相影响.互相渗入渗出.互相促进的.个中知是基本,行是症结.4)在德育进程中,造就学生的品格一般可以按照进步道德熟悉.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和造就道德行动为习惯的次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成,必须是同一协调地成长.应该指出,学生的品格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成长偏向和程度上又具有不服衡性,表示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言行相诡等5)因为知.情.意.行的辩证同一性和不服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行进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格成长的具体情形,或从造就道德行动开端,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端,或从锤炼道德意志开端,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周全协调成长;●德育进程是学生在活动和来往中接收多方面影响的进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来往是学生思惟品格形成和成长的基本和源泉.起首,从哲学不雅点看,人的思惟品格若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尔后天情形.黉舍教导影响感化的成果.其次,从心理学不雅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惟品格的心理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成长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导学不雅点看,受教导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来往的须要,跟着年纪的增加,他的活动和来往的规模也必定跟着扩展,教导的义务在于创设活动情境,准确指点来往,没有活动就没有来往.2)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是教导者的目标.有筹划地按照学生思惟品格形成和成长的纪律来组织和指点的,是一种教导性活动与来往,它不合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合之处就在于其教导性.这种教导性,即它的特色,重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进程的活动与来往是在教导者的指点下睁开的,是屈服并办事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白的目标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标.自发的;第二.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的内容与情势主如果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来往,有其特定的规模,而不是一般的普遍的社会活动与来往.第三,黉舍德育进程中的活动与来往是根据学生品格形成与成长的纪律和教导学.心理学道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用地影响学生品格的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用性.3)德育进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是德育进程必须顺应社会实践的客不雅状况和客不雅请求;二是德育进程中必须引诱学生现实地实行必定的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优越的道德品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干权衡和磨练.德育进程是促进学生思惟品格内部抵触奋斗的进程,具有自动性和自发性1)德育进程就是教导者根据受教导者的现实情形,对他不竭提出合理的请求,以促进学生思惟品格内部抵触不竭地向教导者所期望的偏向成长的进程,是教导者的教导和受教导者的自我教导互相感化.抵触同一的进程.2)事实上,学生思惟品格的达成进程是表里部身分互相感化的成果.内部抵触主如果教导者的德育请求与受教导者已有思惟道德程度之间的抵触.受教导者思惟品格上的抵触有不合的类型.个中,重要的.最重要的抵触是个别品格成长须要与原有品格程度之间的抵触.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抵触,最后是准确与错误的抵触.3)德育进程中,分清不合的抵触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合的抵触,采纳不合的措施,做到德育措施的有的放矢.4)学生品格恰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格内部抵触与奋斗中慢慢形成与成长起来的,是以要推进学生思惟抵触活动向着德育目标的偏向成长,就必须施展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的积极自动性.5)在德育进程中,还要引诱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造就自发教导才能,造就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造就和施展学生小我的自发能动性和自我教导才能. 德育进程是长期有不竭进步的进程,具有重复性和渐进性1)学生思惟品格的造就和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长期重复教导的成果.这种长期性.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进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相符学生思惟品格形成纪律的.2)学生任何一种优秀品格的养成或不良品格的改正者是期.重复.不竭深化的造就.教导或改正.练习的成果.3)德育进程是一个不竭重复.螺旋式慢慢进步的进程.是以德育进程必须重复抓,抓重复.2、中学教授教养进程的根本纪律:●教师主导感化与学生自动性辩证同一纪律.1)教师在教授教养进程中起主导感化;教师对全部教授教养活动起引诱和组织感化,因为:A)教师的主导感化是由职责决议的;B)教师的主导感化决议着学生的进修质量;C)教师的主导感化决议着学生进修的自动性和积极性的施展2)学生在进修进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受教导者是具有主不雅意志和意识的人,他们是成长的人.奇特的人.具有自力意识的人,他们具有自动性,他们的进修具有选择性,是以,受教导者不仅以其自身的成长纪律划定着教导者的活动,并且学以自身的意识.意志感化于教导者,同时,受教导者教导进程中所表示出各类思惟情感,也在必定程度影响着教导者.从这个意义说,受教导者既是教导的客体,也是教导的主体.3)教授教养中应防止两种偏向A)单方面强调教师威望,疏忽学生的自动性,使教授教养进行得逝世板.自动,晦气于造就学生的自立精力和创造才干;B)单方面强调学生的进修自动性,疏忽教师的主导感化,往往使学生的进修陷入盲目摸索,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适用常识,而学不到体系的科学常识.●控制常识与成长智力辩证同一纪律1)控制常识是成长智力的基本;2)成长智力是深刻控制常识的须要前提;3)强调常识和智力的同一,其实不排挤再者的差别;4)从控制常识到成长智力的前提;带有纪律性常识以及教师具有启示意义的讲解,才有助于将常识转化为智力;5)教授教养中防止两种偏向.A)否决教授教养中只抓常识教导.疏忽智力成长的做法,B)也不主意离开教材,另搞一套去成长智力,C)我们强调常识教导与智力的成长有机联合起来.●控制常识与进步思惟辩证同一纪律1)教授教养永久具有教导性D)教授教养的教导性,是实现教导目标的客不雅请求;E)教授教养的教导性,是教材内容的必定反应;F)教导的教导性,是教师本身思惟教养的必定表现;2)常识和思惟品格的接洽:G)常识和思惟品格二者互相接洽,辩证同一.必定的常识是造就优越思惟品格的基本,而思惟品格的进步,也会对进修常识产生必定的影响,可以说在进修常识方面,思惟品格起动力感化,它会影响人们进修常识的质量.H)当然一小我常识程度越高,思惟程度不必定就越高,因为二者毕竟是两个概念.两个体系,消失着很多不同.3)教授教养中保持教导性,应防止两种偏向I)一种只重视常识的教授教养,不留意发掘教材中的教材身分,使教授教养感化流于盲目和自发,甚至放过思惟教导的良机;J)另一种是所学常识内容本身没有思惟性却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惟教导,甚至离开常识的教授教养,另搞一套进行思惟教导,使思惟品格教导离开教导内容,流于空泛与虚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同一纪律1)学生熟悉的重要义务是进修间接经验;K)人在熟悉世界的进程中,起首应不竭地借助于说话和文字,以间接经验的方法获得他人的经验,吸取书本的常识,在此基本上,再不竭地创造和创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人类个别的熟悉纪律,只有如许人类社会才干不竭成长和进步.L)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进修,是黉舍教导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熟悉世界的捷径.2)进修间接经验必须以小我的直接经验为基本;M)固然个别的常识的获得经由过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方法,但就常识本身而言,任何常识都起源于人类的经验.感性熟悉,然后将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最后经由过程实践磨练所获得的理性熟悉.N)在进修书本常识进程中,对于进修难以懂得的.较抽象的理性常识,必须让学生以直接经验作为懂得常识的桥梁.3)中学教授教养中要防止两种偏向O)一种在传统教导影响下产生的偏向,看重书本常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不重视给学生感性熟悉,疏忽引诱学生经由过程必定的现实活动,自力操纵去积聚经验.探取常识,未能所书本常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联合起来.P)另一种是在适用主义教导不雅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看重学生小我经验的积聚,重视从做中学,强调学生经由过程本身摸索来发明.获得常识,而疏忽书本常识的进修和教师的体系传授,使学生熟悉的成长流于自发状况,成果学生往往难以控制体系的科学文化常识.。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_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精讲梳理(中学)_[共2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精讲梳理(中学)第三节德育的过程一、德育过程概述(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制思想及道德等形式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便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范围和深浅层次。
德育方法:教育者施教和受教育者受教的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
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
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
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思想道德遗传和继承相统一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以德育过程的规律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符合标题内容,不少于800字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规律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固定的规律和特点。
了解这些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
德育过程的规律是渐进性的,即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提高。
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因此,德育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急功近利,要注重渐进式的教育和培养。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全面性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全面性的,即德育不仅仅是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还包括对学生思想、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培养。
德育工作需要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魄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是个性化德育过程的规律是个性化的,即德育工作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德育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德育教育。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循序渐进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循序渐进的,即德育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顺序进行,逐步提高学生的品德和行为水平。
德育工作需要从学生的基础开始,逐步提高学生的品德和行为水平,不能急于求成,要注重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培养。
五、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因材施教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因材施教的,即德育工作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德育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六、德育过程的规律是以身作则德育过程的规律是以身作则的,即德育工作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驶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
构成品德的知、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判断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论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论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是指青少年教育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实践,增强和提升习惯、道德、思想、行为素质,实现人格发展的系统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制定有效的德育规则,明确德育的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接受约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是让学生学会自律,通过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学会自我规范和自律,发展自我责任心,以培养对自己的管理能力。
三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从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
通过正确的教育和认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社会和宇宙,坚持正确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培养宽容、包容、慈悲、感恩等道德品质。
四是重视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思想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世原则。
五是引导学生勤奋努力,学会坚强,培养坚韧的意志,学会自我约束,学会拒绝诱惑,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以实现更高的目标。
总之,德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在德育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这些规律来进行指导,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社会和文化素质。
招教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
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5)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渐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儿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
一个婴儿的遗传素质不可能自然地生出品德,他只有在他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过程中才能逐渐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儿童和青少年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
一方面,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情感,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儿童、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其中,家庭影响更为显著。
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引导下,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学习、交往和生活,日益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
2.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学校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等,这些活动都具有德育价值,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意义。
但要使这些活动具有德育意义,则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在德育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总结道德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严格要求和注意调节个人的行为,更加自觉地进行社会活动和道德实践,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包含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开展德育活动时,就应该注意全面性,兼顾知情意行各要素,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偏废。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德育的概念及意义二、德育的目标三、德育的基本原则四、德育过程的规律1.个性化规律2.适应性规律3.全面性规律4.连续性规律五、如何落实德育过程中的规律一、德育的概念及意义人格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而人格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导,使其具备正确且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而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个性。
因此,人格教育也被称为“德育”。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们面临着许多挑战。
因此,在学校中开展有效的人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开展系统化和科学化的人格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高道德素养,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二、德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使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1.正确的人生观: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是谁,以及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扮演着什么角色。
他们应该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能够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努力奋斗。
2.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正直、勇敢、宽容等。
这些品质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3.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应该具备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以及在取得成功时保持谦虚。
4.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复杂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德育的基本原则为了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德育工作应该以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出发点,注重个性化、差异化教育,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全员参与:德育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包括校领导、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实现德育目标。
3.注重实效: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实效,即通过科学化的方法和手段,确保德育活动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
判断和评价。它是通过传授和实践形成的。
•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和
内心体验,是认识与行动的纽带和桥梁。
•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的过
程中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的决心与毅力,表 现为实际行动中的一种坚持精神。
•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
• • • • • • •
• • • •
(1)物质领域 (2)思想、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领域 如习俗(筷子),节日(传统、洋节) 审美文化“美女”,语言等。 关于竞争: 关于合作: 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细致,越专业,如果没有合 作,社会就可能瘫痪。 如何合作:“六要素”—— (1)宽容、理解和民主;(2)欣赏别人 (3)学会让步; (4)学会妥协 (5)学会谈判 (6)学会双赢
• • • • • • • • •
(一)日本道德教育的历程 1、儒学和佛学为主的古代道德教育 (5-9世纪初) 2、以武士为主要对象的封建道德教育 (9-19世纪) 3、明治维新(1868)东西兼容的道德教育 (9-19世纪末-二战结束) 4、倾向西化的二战后的道德教育 (二战后-至今)
八、国内外成功德育经验的借鉴
• • • • • 一、台湾忠信教育实验法——“六观、六练” (一)“忠党爱国,信守不渝”的忠贞观念。 (二)“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的伦理观念。 (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积极负责观念。 (四)“吃中国饭、说中国话、穿中国服饰、过 中国年节”的文化振兴观念。 • (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 敬业观念。 • (六)“为国家需要而求学问,为社会合作而学 技能”的利他利群观念。
•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 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 提高的过程。
五、德育的基本原则
• • • • • • • • 1、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四、德育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 (一)德育过程的含义: •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对年轻一代在德育 方面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 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 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 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个人主义:
2、内容不合事宜
利人利己:“双赢或多赢”,助人一臂之力,自己也成长。
损人利己:你死我活,打压他人,获得自己成长的资源。
利人损己: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损人损己:鹬蚌相争,两败俱伤 不损人利己:无涉他人,独善其身 利人不损己:举手之劳,济人于急难 原则:多做利人利己的事情,尽可能不做损人利己 的事情,绝不做损人损己的事情
• 二、日本的道德教育 • 日本国简介: • 人口只有中国的1/10,土地只有中国的1/26, 人口的密度远比中国大得多,创造了令世界震惊 的无数奇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名列世界首位, 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在世界尖端科学技 术领域,日本占了世界的半壁江山;国际金融资 本的85%来自日本;按股市价,日本包揽了世界 最大银行的前10名;日产电子产品行销世界每一 个角落;美国经常性收支赤字的1/3以上靠日本资 金的补充;联合国经费预算的确11%由日本提供。
• (二)新时期德育方法
• • • • • •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践锻炼法 4、情感陶冶法 5、自我教育法 6、品德评价法
七、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表现: 1、缺乏远大理想和志向 2、基础道德滑坡
(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关心他人)
3、法制、纪律观念淡泊 4、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 3、内容倒置: • 爱国主义: • 爱自己(珍惜生命、善待自己、热爱生活) →爱父母→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集 体→ 爱国家 • 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 • 养成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或做人教育) → • 做事教育→成功教育→国情教育→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
• 4、知识盲点: • 成为高尚的人(误导) • 成为平常人 • 识别和提防小人 • 如何同坏人(小人)作斗争
•
• • • • • • • •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1、人口问题越来越严重 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人? 中国人口的红线 ? 2、贫穷问题更严重 (1)穷人越来越多(西欧+北美+日本) (2)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比尔盖茨) (3)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发生变化
• (三)人与自我(人)的关系 • 人类的精神文明滑坡,离动物越近。 • 动物大会 • 老虎和狮子(生存、性) 孔夫子(想象力):喜欢哪个时代? “两腿兽”比“四腿兽”更可恶。 “四无”: “无气魄”: “无感情”: “无感动”: “无责任”:
• (三)德育方法方面 • 1、重视理论学习(说教、灌输),忽视情 感的培养和实践活动的锻炼。 • 2、方法简单、粗暴,以罚代教、管。 • 3、教学和教育“两张皮”。 • 4、师徳问题突出。
解决德育问题的对策—人文精神的养育 • 一、人文精神的养育
• 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文化”是“非知识性” 的。人文精神的形成是由活动对象决定的,所以 要养育。(创造力能不能教?)
• 7、自觉纪律教育 • (1)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和校纪校规,并通 过管理、教育,从行为训练入手培养纪律性,养 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和作风。 • (2)通过说理和活动,提高学生对遵守纪律重要性 的认识,并教育学生勇于同违犯纪律的行为做斗 争。 • 8、劳动教育 • (1)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 (2)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 • 〈3〉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化建设作好准备。 • (4)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
• 3、集体主义教育 • (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 关系。 • (2)教育学生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成为集体一员。 • (3)养成尊重群众的观点。 • 4、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 (1)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打好 基础。 • (2)教育学生随时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帮助学生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生观, 确立正确的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等。 • (3)培养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去 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
• (二)德育内容方面
• 1、绝对化——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 集体主义: • 利:举全国之力办大事, 众人添柴火焰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唐山大地震、98抗洪、SRS战役、三峡工程、航空航天、汶川大地 震等) •
弊:集体腐败,一言堂等。 利:尊重自我,以人为本 弊:极端个人主义膨胀 (美国霸权主义、德国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等)
• 二、为什么要养育人文精神
•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空前紧张 • 工业化道路:物质生活空前繁荣,以消耗地球不 可再生资源为代价,人类几百年的时间把地球几 亿年的资源消耗殆尽,生态形势严峻(水、空气、 土壤、沙漠化、物种等)
• 石油: • 人类使用石油150年,用掉50%,上世 纪70年代,联合国已宣布石油危机。 • 物种: • 16世纪前,100年减少1-2个, • 现在,1年减少100多个。 • 沙漠化: •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 中国:河西走廊
• 关于个人奋斗: • 《红与黑》:“要记住:你现在还是农村 户口”。对于个人奋斗来讲,婚姻、家庭 等都是工具,发展下去,存在着潜在的危 险。 • 关于社会责任感: • 当今,殖民地形式发生变化——非殖民地 形式: (1)掠夺财富(知识产权)—“抽血” • (2)听话——“勾魂” • 这种变化对中国的发展非常不利,出现 “文化趋同”现象:
• (三)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 1、基本矛盾: •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 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内部要素之间的矛盾 • 2、主要矛盾: •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
•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 1、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德育论基本内容
• • • • • • • • • 一、德育的概念与内涵 二、关于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三、德育的基本内容 四、德育的过程及规律 五、德育的基本原则 六、德育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七、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 八、国内外成功德育经验的借鉴
三、德育的基本内容
• • • • • • • • • 1、爱国主义教育 (1)传统文化教育和近现代史教育。 (2)国家和公民意识教育。 (3)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4)国际主义精神教育。 2、理想教育 (1)激励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 (2)鼓励学生有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3)进行正确诱导、提高学生分辨正确理想与错误打算 的能力。 • (4)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 •
•
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12亿人 用水短缺,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 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水资源危 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也将 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水是维持生命的理想液体。哺乳动物体内60 %至65%是水,人类体重的2/3、大脑的99%、 骨骼的44%也都是水。缺了水,人类和地球将不 能存活,森林将不复存在,植物将灭亡,地球上 将出现无边的沙漠,生命的迹象将消失。
• 5、道德教育 • (1)《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 练。。 • (2)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 (3)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教育。 • (4)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教育。 • (5)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交往的礼仪的教育。 • 6、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 • (1)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 • (2)掌握法律知识,严格遵纪守法,并勇于 同违法乱纪的行为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