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一数学第七章总结知识点

高一数学第七章总结知识点

高一数学第七章总结知识点高一数学第七章主要涉及函数与方程。

学习了函数的概念、性质、基本图像与常见特征,以及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以下是对这一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1 函数的定义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一个集合的每个元素都对应到另一个集合的唯一元素上。

1.2 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定义域是所有可能输入的集合,值域是所有可能输出的集合。

1.3 奇偶函数奇函数满足f(x)=-f(-x),即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满足f(x)=f(-x),即关于y轴对称。

1.4 单调性若f(x1)<f(x2),则称函数f在区间(x1, x2)上是递增的;若f(x1)>f(x2),则称函数f在区间(x1, x2)上是递减的。

1.5 周期函数若存在正数T,使得对于函数f(x),有f(x+T)=f(x),则称f(x)是周期函数,T为它的最小正周期。

二、函数的图像与常见特征2.1 基本图像常见的基本函数图像有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2.2 平移与伸缩通过平移与伸缩可以得到函数图像的变形,如左右平移、上下平移、水平伸缩和垂直伸缩。

2.3 对称性函数图像可以有关于x轴、y轴或原点的对称性。

2.4 零点与极值点函数的零点为使函数取零值的自变量值,极值点为函数在某一区间内取得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三、方程的解法与应用3.1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形如ax+b=0的方程,可通过移项等基本运算求解。

3.2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形如ax^2+bx+c=0的方程,可通过配方法、因式分解、求根公式等方法求解。

3.3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和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称为根,通过判别式b^2-4ac的值可以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

3.4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于解决与二次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抛物线的最值、汽车行驶的时间与距离等。

四、其他重要知识点4.1 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是表示两个表达式大小关系的式子,可通过移项、换边、取正负等方法求解。

第七章《力》基础知识点

第七章《力》基础知识点

2014春季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基础知识点第1节《力》知识点1、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受力物体。

2、力一般用字母F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o3、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物体b、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4、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5、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a、直接作用(相互接触)b、间接作用(不接触)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a、速度大小改变,方向不变(变速直线运动)b、速度的大小不变, 方向改变c、速度的大小改变,方向改变2、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知识点3、力的三要素1、力的三要素:a、力的大小b、力的方向c、力的作用点2、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

知识点4、力的示意图1、为了形象的描述力的三要素,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这就是力的示意图。

2、步骤:a、明确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b 、从力的作用点向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

c 、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必须画在线段末端)。

d 、在箭头旁边标明表示力的字母(弹力F、重力G摩擦力f),有时候还要标出力的大小e 、同一副图中出现多个力时,线段越长,表示力越大。

知识点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物体间的力同时产生,无先后之分第2节《弹力》知识点1、形变1、弹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塑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3、弹性形变: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弹性形变)。

4、塑性形变: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知识点2、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分类:a、宏观:弹簧、橡皮筋一类物体形变产生的力b、微观: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3、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相互挤压b、发生弹性形变4、作用效果:阻碍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是形变物体恢复原状的动力(反抗形变)。

《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力1、力的概念:力是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方向,作用在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力可以改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的改变)和物体的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和。

7、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第二节弹力1、弹性:物体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 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有关。

4、弹簧侧力计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限度内,弹簧的与成。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

第三节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用符号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物体所受跟它的成。

⑶重力的方向:,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点,球的重心在。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

第七章《三角形》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第七章《三角形》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第七章三角形知识点一:三角形1、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顺次首尾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分类:<1)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3、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b5E2RGbCAP4、中线:连接一个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有三条。

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7、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如图:8、三角形的外角<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相邻的内角互补。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或>6、三角形的周长、面积求法和三角形稳定性。

<1)如图1:C△ABC=AB+BC+AC或C△ABC= a+b+c。

四个量中已知其中三个能求第四个。

<2)如图2:AD为高,S△ABC=·BC·AD三个量中已知其中两个能求第三个。

<3)如图3:△ABC中,∠ACB=90°,CD为AB边上的高,则有:S△ABC=·AB·CD=·AC·BC即:AB·CD=AC·BC四条线段中已知其中三条能求第四条。

知识点二: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边形的内角和=;2、边形的外角和=。

3、一个边形的对角线有条,过边形一个顶点能作出条对角线,把边形分成了个三角形。

例题讲解例 1.如图,为估计池塘岸边的距离,小方在池塘的一侧选取一点,测得M,=10M,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p1EanqFDPwA.20MB.15MC.10MD.5M例2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某个外角的度数的总和为135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例3 若一个多边形有77条对角线,求它的内角和.例4 下列各组三条线段中,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的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 南方地区”的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必背知识点一、位置和范围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临南海。

该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三大部分,面积约占全国的1/3。

二、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如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三、气候特点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气温季节变化显著,最冷月平均温不低于0°C,最热月平均温高于22°C。

四、土壤特征土壤类型多样,包括水稻土、红壤和黄壤等。

红壤是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土壤类型,具有较强的酸性和丰富的铁、铝氧化物,被称为“红土地”。

四川盆地有肥沃的紫色土,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土层薄,地表水易渗漏。

五、农业特征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也种植小麦。

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以及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水热资源丰富,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

六、重要区域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是我国著名的 “鱼米之乡”,经济发达,城市群密集,上海是其核心城市。

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东南端,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澳门位于珠江口西侧,两地均为经济特区,经济发展迅速。

台湾: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

气候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农业发达,经济以出口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七、自然灾害与防治主要自然灾害包括梅雨期的洪涝、盛夏的伏旱、春季的低温阴雨、寒潮冻害、沿海地区夏秋季的台风等。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建设水利工程、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等。

八、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物理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在物理学的学习中,掌握并理解各个章节的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对物理第七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概念。

一、磁场和磁力线磁场是物体周围特定空间中磁力的存在,可以通过磁力线的分布来可视化。

磁力线是由磁场中某一点上的切线方向表示的,具有方向和密度的特点。

二、洛伦兹力洛伦兹力是指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F = qvBsinθ,其中F为力的大小,q为电荷量,v为带电粒子的速度,B为磁感应强度,θ为速度与磁感应方向的夹角。

三、洛伦兹力的运动轨迹当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作弯曲运动时,其轨迹可以用洛伦兹力的大小和方向来确定。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垂直于速度和磁感应方向的平面,形成一种曲线运动。

四、洛伦兹力对带电粒子运动的影响洛伦兹力会改变带电粒子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改变其轨迹。

在磁场中,带电粒子呈螺旋状运动,速度方向和磁感应线垂直。

五、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磁感应强度是描述磁场强度的物理量,用B表示。

在科学国际单位制中,磁感应强度的单位为特斯拉(T)。

六、安培力和安培环路定理安培力是由磁场中的电流产生的力,其大小方向由洛伦兹力决定。

安培环路定理是指穿过一个闭合回路的总磁通量等于穿过该回路的总电流。

七、电流感应定律电流感应定律是指当磁场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在回路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并产生电流。

它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密切相关。

八、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指当磁场的磁通量变化时,恒定的回路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并产生电流。

这个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九、电磁感应的应用电磁感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都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十、互感和自感互感是指两个线圈之间由于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势和感应电流的现象。

自感是指电流通过某一个线圈时,该线圈自身产生的感应电势和感应电流的现象。

初中物理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中物理第七章主要涉及光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光的传播1.光的概念:光是一种电磁波,能够产生视觉效果的电磁波称为光。

2.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常数,约为3×10^8m/s。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和同质透明介质中呈直线传播,遵循直线传播定律。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反射光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并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规律反射:光在光滑平面上发生反射时,遵循规律反射。

3.镜面反射:光在光滑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形成清晰的像。

4.像的性质:像具有与物体相同的形状、正立与倒立、与物体的距离相等等特点。

三、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定律:入射光、折射光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并且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呈一定比例关系。

2.折射率:介质对光的折射能力的度量,不同介质具有不同的折射率。

3.光的折射与速度: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遵循折射定律。

4.光的折射与光的密度:光在向密度较大的介质折射时向法线偏向。

四、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光通过一个光谱仪或光棱镜时,不同波长的光被分散成不同颜色。

2.白光的组成:白光是由多种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

3.色光的组成:色光是单一波长的光,包括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呈连续变化。

五、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应用1.反射的应用:平面镜、曲面镜等反射器具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2.折射的应用:透镜的应用,如凸透镜用作放大器,凹透镜用作矫正近视眼镜等。

通过对初中物理第七章光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反射定律、折射定律以及光的色散现象。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光的反射与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反射器具和透镜等。

光学是一门重要的物理学科,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科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科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从事科学研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科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本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第七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科学的定义和特征
科学是一种求知的方法,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认识和探索的方法。

科学的特征包括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

科学的核心问题是实证和演绎。

第二、科学的基本原理
科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科学的理论和实验、科学的假设和验证、科学的归纳和演绎。

第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测量、科学推理和科学调查。

第四、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目的、综合相关信息、建立研究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和观察、整理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总结研究成果等。

第五、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进行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基本技能,包括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测量、科学推理和科学调查等技能。

第六、科学的价值与局限
科学具有积极的价值,包括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技术创新和改善人类生活等。

但科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能解释超自然现象和价值判断等。

第七、科学的发展趋势
科学的发展趋势包括科学的纯粹化、专业化、国际化和交叉学科化等。

科学的未来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

以上就是第七章的科学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知识点概括第1节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符号F2、单位: 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概有1N3、条件:起码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互相作用③接触和不接触的物体之间都可能有力的作用4、作用成效: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指: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5、三因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受力物体上〕,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成效。

6、特色: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力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互相作使劲特色:同时产生,同时消逝。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向来线上,作用在两个不一样的物体上。

第2节弹力1、弹性和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还本来的形状的特征叫做弹性。

〔弹性有必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可以完整还原。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可以自动恢复本来形状的特征叫做塑性。

2、弹力:〔施力〕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产生的条件:两物体互相接触〔挤压〕并发生弹性形变4、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相关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5、常有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6、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答: (1) “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能否瞄准零刻线,假定不是,应调零。

(2)被测力的大小不可以高出量程。

(3)使用前,用手轻轻地往返拉动几次,防备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丈量的正确性。

(4)使用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视野一定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定义: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遇到的力。

符号 G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球邻近的全部物体3、重量:重力的大小。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点总结一、有序数对:1、 定义:有顺序的两个数a 与b 组成的数对,记作(a , b);2、 注意:a 、b 的先后顺序对位置的影响。

3、 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一点P 的坐标都和有序实数对(心)——对应。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1、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0 。

水平的数轴称为X 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称为y 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 两坐标轴的交战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2、 历史:法国数学家笛卡儿最早引入坐标系,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3、 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但可象限■第一象限:X>0 , y >0■第二象限:x<0 , y>0 ■第三象限:xvO , y <0 ■第四象限:x >0 , y <0■横坐标轴上的点:(x ,0)。

在x 轴的负半轴上时,x<0 ;在x 轴的正半轴上 时,x>0■纵坐标轴上的点:(0, y )。

在y 轴的负半轴上时,y<0,在y 轴的正半轴上 时,y >0三.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的点的坐标特点:a)在与,轴平行的直线上”所有点的纵坐标相等;b)在与.y 轴平行的直线上,所有点的横坐标相等;YC '点C 、D 的横坐标都等于"; n 「点A 、B 的纵坐标都等于〃?;X■各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点:1) 若点P (〃M )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加=",即横、纵坐标相等,mn>0; 2) 若点P (加丿)在第二 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川+ 〃 = 0,即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mn<0五. 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 点P 伽n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R (ZT ),即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 (心n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P 2 (-加,"),即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点P (〃M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出(-心-“),即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1 n yJ■■■■■■. pi i• 二 — 1 1 1 P -------■ 11 -/?? n 0 1 X1 —〃7 0 -------- X 11 0 X_ n ----- 丄 片 1 U---4_ n 关于X 轴对称 关于y 轴对称 关于原点对六. 用坐标表示平移:见下图七. 点到坐标轴的距离:♦点到X 轴的距离二纵坐标的绝对值;♦点到y 轴的距离=横坐标的绝对值。

《第七章 力》知识点

《第七章 力》知识点

第七章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要产生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不一定接触,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们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可以产生两种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或者说使物体发生形变 )。

2、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一般用大写字母 F 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其符号是 N 。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重心上。

3、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常见的拉力、提力、推力、压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面。

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并且它们分别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互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并调零。

4、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其作用点叫重心,施力物体是地球,用符号 G 表示,其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G=mg ,其中G表示重力,单位是 N ,m表示质量,单位是 kg ,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其值是 9.8N/kg ,它表示的含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为9.8N 。

人教版第七章欧姆定律(知识点)

人教版第七章欧姆定律(知识点)

第七章:欧姆定律第一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1、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2、欧姆定律: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期通过实验所的出的结论⑴内容: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⑵公式:I=U/R 单位:安培,简称安⑶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应注意的事项:①公式中的I、U、R均应对同一导体(或同一用电器)而言,且对应于同一时刻②关于I、U、R间的关系,正确的描述只有两种:①U不变时,I与R成反比。

②R不变时,I与U成正比③由I=U/R变形成R=U/I后,不要认为R与U成正比,R与I成反比,因为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而与电流和电压的大小无关。

对应于R=U/I的正确理解是:R 在数值上等于U与I的比值,对应同一个电阻,U、I改变时,其比值不变④电阻R必须是纯电阻。

如我们经常用的灯泡、电炉等可当做纯电阻来处理;而电风扇、洗衣机、电动机就不是纯电阻。

⑤欧姆定律只适用于金属导体导电和液体导电,而对气体、半导体一般不适用。

⑥I=U/R表示的是研究不包含电源在内的“部分电路”3、等效电阻:电路中任何一部分的几个电阻,总可以由一个电阻来代替,而不影响这一部分电路两端电压和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这一个电阻就叫这几个电阻的总电阻。

也就是说,将这一个电阻代替原来的几个电阻后,对整个电路的效果相同,所以这一个电阻就叫这几个电阻的等效电阻。

5、电阻的串并联⑴串联电路:①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即R总=R1+R2+……+Rn②对于n个相等的电阻串联,R总=nR③串联电路总电阻大于任意分电阻,导体的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⑵并联电路①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即1/R总=1/R1+1/R2+……=+1/Rn②对于n个相等的电阻R并联,R总=R1÷n③对于两个电阻R1、R2并联,则R总=R1R2÷(R1+R2)④对于三个电阻R1、R2、R3并联R总=R1R2R3÷(R1R2+R2R3+R1R3)⑤几个电阻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大全

知识点1:力1.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2.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和表示符号:(1)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

托起一个鸡蛋大约是1N。

(2)力的表示符号:F。

4.补充:(1)一个力的产生必需有两个物体,即肯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接触力:推力, 拉力, 阻力, 摩擦力等),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非接触力:磁力, 重力)。

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1.意义: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推断力的存在。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 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例子: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例子: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知识点3: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1.内容:力的大小, 方向, 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知识点4:弹力1.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3.影响因素:物体的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越大。

(弹力大小的定性)4.补充:(1)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复原原来形态的形变;(2)塑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复原原来形态的形变。

知识点5:弹簧测力计1.概念: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

(即在肯定的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和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3.种类:盒型弹簧测力计, 圆筒型弹簧测力计。

第七章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计算机网络7.1计算机网络概述1、计算机网络是指将一群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及传输媒体被互联起来,在通信软件的支持下,实现计算2、物理连接: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系统、通信链路和网络节点组成。

逻辑功能:把计算机网络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个子网。

3、4、5、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网络的覆盖范围、拓扑结构、传输介质、使用性质。

按传输介质划分:有线网、无线网有线网传输介质:双绞线和同轴电缆紧急简便,但传输距离短。

管线传输距离远,传输率高,但成本高。

无线网无线电波或红外线为传输介质,另外还有卫星数据通信网。

付费,属于经营性网络,商家建造维护,消费者付费使用。

6、网络协议:各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达成某种默契,严格遵守事先约定好的一整套通信规程,要交换的数据格式、控制信息的格式、控制功能以及通信过程中事件执行的顺序等的通信规程。

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语法、语义、时序7、 协议分层:对于结构复杂的网络协议来说,最好的组织方式是层次结构,层与层之间相对独立,各层完成特定的功能,每一层都为上一层提供某种服务。

8、 网络体系结构:1)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 ),将整个网络划分为7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2)TCP/IP 参考模型:是一组协议,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考虑了网络互联问题。

主机A 主机B信息交换单位Message (信息报文)Message Message Message Packet (分组)Frame (帧)Bits (二进制流)传输介质路由器路由器传输介质7.2计算机网络的硬件与软件组成本地连接:利用网卡和网线与局域网连接。

IPConfig命令用于检查当前TCP/IP网络中的配置情况。

Ping<要连接的主机的IP地址>:命令用于监测网络连接是否正常。

Tracert目的主机的IP地址或主机名:判定数据到达目的主机所经过的路径,显示路径上各个路由器的信息。

高一第七章数学知识点梳理

高一第七章数学知识点梳理

高一第七章数学知识点梳理高一学年的数学课程中,第七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其中包含了许多基础的数学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第七章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函数与方程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一个集合的元素(称为自变量)映射到另一个集合的元素(称为因变量)。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像等是了解函数性质的重要概念。

2. 四则运算与复合函数:函数之间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四则运算,并且可以进行复合,即一个函数的输出作为另一个函数的输入。

复合函数需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变化。

3.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通过方程和不等式可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解方程和不等式的过程是确定未知变量的取值范围,通过代入和化简等方法求解。

二、数列与数列的通项公式1. 数列的定义与性质:数列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一组数的有序排列。

常见的数列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确定数列中任意一项与项数之间关系的重要公式。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性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等差数列满足首项、公差以及项数之间的关系。

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性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r^(n-1),其中a1为首项,r为公比,n为项数。

等比数列满足首项、公比以及项数之间的关系。

4.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以通过求和公式进行求解,这对于计算数列中所有项的和非常有用。

三、平面向量的运算与性质1. 平面向量的概念与表示:平面向量由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组成,可以用有序数对或坐标表示。

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等运算都符合一定的规则。

2.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几何意义: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标量,它刻画了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和长度的乘积。

数量积的几何意义体现在区分垂直和平行关系以及计算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

3. 平面向量的叉积与几何意义:平面向量的叉积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被乘向量构成的平面,并且大小等于两个向量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一、力(F)1. 力的概念。

-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分别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人推车时,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当人推车时,车也会对人有一个反作用力。

2. 力的单位。

-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3. 力的作用效果。

-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例如,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的形状会发生改变。

-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

如用力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是速度大小改变;球在地面上滚动时,脚改变球的滚动方向也是改变运动状态。

4. 力的三要素。

-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 例如,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用较大的力拉弹簧比用较小的力拉弹簧伸长量更大;力的方向不同,效果不同,推门时,向里推和向外推效果不同;力的作用点不同,效果不同,用同样大小和方向的力推门,作用在门把手上比作用在门的边缘更容易把门推开。

5. 力的示意图。

-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例如,画出水平桌面上静止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支持力方向竖直向上,作用点也在物体的重心。

二、弹力。

1. 弹力的概念。

-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例如,拉弯的弓、拉长的橡皮筋都会产生弹力。

2. 弹力产生的条件。

- 物体相互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与桌面相互接触,但如果没有挤压发生弹性形变,就不会有弹力产生。

3. 弹簧测力计。

-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 结构:主要由弹簧、挂钩、刻度盘、指针、外壳等组成。

- 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分度值,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处,如果不在,要调零。

初中物理知识点——第七章

初中物理知识点——第七章

第七章压强和浮力一、压强1.压强:(1)压力: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

②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公式:P=F/S。

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压强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

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

三、大气压强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

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cm。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gh=103kgkgX0.76m=。

第七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一、力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出现一个力必然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一个巴掌啪不响)。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运动和静止)。

3、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他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三要素+刻度+数值)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出方向和作用点(用于受力分析)5、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例如:划船、喷气式飞机等。

二、弹力和力的测量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塑性。

两者区别:外力撤去后能否自动恢复原状。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理解:①产生条件: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在弹性范围内。

②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与形变方向相反。

(弹簧:指向平衡位置;绳:指向绳的收缩方向)。

③弹力是性质力,常见的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性很好的钢质弹簧、挂钩、提环、指针和刻度板。

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①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便于读数。

②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否则要调零。

③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

④测力时,要使弹簧伸长的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⑤测量时,所测的力不要超过测力计的量程,以免损坏。

⑥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垂直。

注意:把弹簧秤倒过来使用会产生什么影响?(竖直方向、水平方向)3、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实验【实验目的】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2、学会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实验原理】1、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则一(一个点与刚片):一个刚片与一个点用两根链杆相连,且三个铰不在一直线上,则组成几何不变的整体,并且没有多余约束。

规则二:在一个体系上增加或减去一个二元体,体系的几何稳定性不变(几何不变性或几体可变性)。

规则三(两个刚片):两个刚片用一个铰和一根链杆相联结,且三个铰不在一个直线上,则组成几何不变的整体,并且没有多余约束。

规则四(两个刚片):两个刚片用不全交于一点也不全平行的三根链杆相连接,则组成的体系是几何不变体系。

规则五(三个刚片):三个刚片用三个铰两两相连,且三个铰不在一个直线上,则组成几何不变的整体,并且没有多余约束。

1.只有整体与大地相连处有三个铰时,方可忽略大地,只分析上部。

2.每个方向有一个无穷远点(即该方向各平行线的交点)。

不同方向有不同的无穷远点。

各无穷远点都在同一直线上,此直线称为无穷远线。

各有限远点都不在无穷远线上。

3.杆件与大地相连的单铰可以平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