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构建技术
如何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和系统?
如何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和系统?1.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科研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高效地管理科研工作,构建一个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和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如何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和系统,帮助科研机构提高研究效率,促进科学与技术创新。
2. 信息化平台的架构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数据库:用于存储科研数据和信息,包括项目信息、研究成果、人员信息等。
•系统接口:提供各种功能和服务的接口,如项目管理、人员管理、成果管理等。
•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友好的访问界面,可以通过网页、移动端等方式进行访问。
•数据分析工具:提供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的功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3. 构建步骤3.1 需求分析在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与科研机构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明确系统的功能和特性。
3.2 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系统的架构和功能模块。
合理划分数据库的表结构,定义各个系统接口,确定用户界面的设计方案。
3.3 开发实现根据系统设计的方案,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实现。
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框架,进行系统编码和功能的开发。
3.4 测试和优化在开发完成后,进行系统测试和性能优化。
检查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运行,优化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3.5 上线和运维经过测试和优化后,将系统上线运行。
同时,建立系统的运维团队,定期检查系统的运行状态,处理用户反馈和异常情况。
4. 信息化平台的价值和意义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和系统,可以为科研机构带来以下价值和意义:•提高科研工作效率: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和功能开发,优化科研工作流程,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促进科学创新: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促进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
•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对项目、人员和成果等信息的统一管理,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的构建及实现
摘
要 :通过对 BS / 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 ,结合作者多个管理信 息系统的开发经验 。探
讨 了怎样 才能快 速 高效 的 开发 管理信 息 系统 ,那 就是 构 建一 个 良好 的 开发 平 台,并 给 出 了具体
的架构 的 实现 方案 。
关键词 :BS / 结构 ;S u 架构 ;工作流 tt rs
维普资讯
2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年第8 期
中图分 类 ̄ :P 1 T 3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 5 220 )8— 12 0 10 25 (06 0 02 — 3
管 理 信 息 系统 开发 平 台 的构 建及 实现
赵 峰
( 贵州大学信息学院 ,贵 阳 500) 5} .(3
c nc e e sr ct e. o r t t u ur
Ke r s B S s u tr ; S r t s cu e w r i w y wo d : / t cu e r t s t tr ; o kl u r u o
0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 , 又称为 MS M ngm n o Io- I( aa etfn r e f m rnSs l 是现在各个行业中普遍使用的软件系 ao )e ) i r n t 统,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 它 的使用已经遍及各行各业。与此 同时 , 对于每个特
一
个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往往 有多个公司在开发 ,
随着计算机新技术 的不断出现 , 各个 开发公司间的 竞争越来越激烈 ,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 1技术上是否有优势 ;
() 2 能否在 最 短 的 时 间 内按 照 客 户需 求 完 成 系 统 的开发 ;
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概述: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是指在企业或组织内部,通过采用合适的技术和方法,构建一个高效、可靠、安全的信息系统,以满足组织的信息处理和管理需求。
本文将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实施和系统运维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需求分析:在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求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它涉及到对组织的业务流程、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进行全面且准确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明确系统所需的功能模块,确定系统的开发目标和建设方向。
系统设计:在需求分析确定后,接下来进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指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信息系统进行整体结构的设计和功能模块的划分。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因素。
系统开发:系统开发是指根据系统设计的结果,利用相应的开发工具和技术,进行编码、测试和调试的过程。
系统开发需要严格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进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善性。
系统实施:系统实施是将开发好的系统引入到组织中,使其正式投入使用。
在系统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测试、数据迁移和用户培训等工作,以确保系统能够顺利地过渡到实际运行阶段。
系统运维:系统运维是指在系统投入使用后,对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的过程。
它包括系统的监控、故障排除、性能优化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系统运维,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
总结: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综合考虑技术、人员和管理等多个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管理,才能建设出合理和可靠的信息系统,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不断完善和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业务需求。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有序的实施,信息系统将成为组织的有力支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工具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在企业中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工具,通过集合各种信息技术和优秀的管理方法,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优化生产流程,并满足各种复杂的业务需求。
一、构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意义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对于企业的质量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收集和处理大量的质量数据,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
其次,它可以帮助企业实时监控生产过程和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此外,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质量分析和预测,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构建过程构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目标在构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之前,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例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
这些目标将为系统平台的构建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制定计划根据目标,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时间表、资源分配、预算等。
这些计划将为系统平台的构建提供具体的指导。
3.选择合适的技术和工具根据计划和企业需求,选择合适的质量管理软件、硬件和外部服务。
这些技术和工具需要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支持。
4.培训人员为使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员工进行培训,包括系统的操作、数据的分析等。
这些培训将有助于员工更好地使用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主要功能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与处理此功能模块负责收集来自生产、检测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清洗、转换等处理工作,为后续的质量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1.质量检测与分析此模块可以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测和分析,例如可靠性、一致性等。
同时通过统计过程控制等工具对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1.质量保证与改进此模块致力于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预期标准。
北京铁路局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平台的构建与实施
r 路 局 与 铁 道 部 ,与 各处 室 、直 属 站 段 间 的数 据 信 铁
路 局 与 相 关部 门 间 的 数 据 信 息共 享 ,提 高 息 共 享 ,以 及 办 公 信 息 的 实 时 传 输 、 处理 ,提 高 了信
了信 息 的 及 时 性 、 准 确 性 , 在 提 高 工 作 效
子 公 文 ,网 络 电报 , 电子 邮 件 ,督 办 事项 等功 能 ,是
一
系 统 综 合 平 台 , 实 现 了铁 路 局 信 息 发 布 、
生 产 信 息 查 询 、 公 文 流 转 、 电子 邮 件 、 网
络 电报 等 的 实 时 网 络 传 输 与 处 理 , 以 及 铁
个 信 息处 理 高 度 自动 化 、 网络 化 的综 合平 台 ,实 现
设 工 作 ,高速 铁 路 、客 运 专 线 逐 步 开 通 运 营 ,工 作
节 奏 明 显加 快 ,铁 路 企 业 面 临 着 更 大 的 压 力 ,传 统 的办 公 管理 模 式 ,显然 难 以适 应 铁 路 发 展 的要 求 。
直属站 直属 车务段
2 办公 管理 信息 系 统综合 平 台的构 建
图1 铁路局 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平 台架构示意图
构 建 铁 路 局 办 公 管 理 信 息 系 统 综 合 平 台 的 基 本 内 涵是 建立 一 个 统 一 平 台 ,从 信 息 源 头 到 信 息 处 传 工 作 、纪 检 监 察 、工 会 工 作 、京 铁 青 年 、机 关 党
理 的 最后 环 节 ,全 程 纳 入 综 合 管理 系 统 ,实 现 铁 路 建 、京 铁 报 道 。 局 与铁 道部 、与 各 处 室 间 、 与直 属 站 段 间的 信 息 共 ( )安 全 生 产 ,包 括 安 全 控 制 、 当 日速 报 、每 3 享 ,实现 信 息 发 布 、生 产 信 息查 询 、公 文 流 转 、 电 周 情 况 、事故 通 报 、技 术 规 章 、防 洪 防 汛 。
管理信息平台实施方案
管理信息平台实施方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管理信息平台已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
重要工具。
为了更好地实施管理信息平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将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整合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可用性。
其次,我们将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利用云计算、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各类信息的快速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同时,我们将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管理信息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
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监控和管理,建立完善的权限控制和审计机制,防范各类信息安全风险和威胁。
此外,我们将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加强
对员工的信息化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信息素养和技术水平,为管理信息平台的实施和运行提供人才保障。
最后,我们将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和改进机制,持续优化和提升管理信息平台
的运行效果。
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和改进措施,不断提高管理信息平台的适应性和应用价值,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总之,管理信息平台的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影
响和作用。
只有从技术、管理、人才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实现管理信息平台的有效运行和应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实施,能够为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实现管理信息平台的良好运行和效果。
管理信息系统(MIS)介绍ppt课件
03
02
建立类
将具有相似属性和行为的对象归为 一类,定义类的方法和属性。
实现系统
使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系统, 进行测试和调试。
04
敏捷开发方法在MIS中应用
短周期迭代
采用短周期迭代方式,不断交 付可用的软件产品。
团队协作
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 和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系统实施
编写代码、测试、 安装和调试系统。
系统规划
明确系统目标、范 围和约束,进行系 统可行性分析。
系统设计
设计系统总体结构 、数据库、输入输 出等。
系统维护
对系统进行修改、 优化和升级,确保 系统稳定运行。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01
识别对象
从问题域中识别出对象,定义对象 的属性和行为。
构建类之间的关系
敏捷宣言
遵循敏捷宣言中的价值观和原 则,快速响应变化。
持续集成
通过持续集成工具自动化构建 、测试和部署过程,提高开发 效率。
客户参与
邀请客户参与开发过程,及时 反馈需求变更和意见,确保软 件符合客户期望。
05
MIS运行维护与优化升级
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内容
硬件设备维护
定期检查硬件设备,确保服务器、网络设备 等正常运行。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融 合
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不 断发展,未来MIS将更加注重 数据的整合、分析和挖掘,为 企业提供更精准、智能的决策 支持。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 用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 MIS中的应用将逐渐普及,通 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提高 MIS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人 工干预的成本和风险。
职业健康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与管理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员工稳定
提升员工健康水平,减 少人员流失 增强员工忠诚度,稳定 队伍
生产效率
健康员工工作效率高 减少病假带来的生产损 失
企业声誉
树立健康企业形象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
社会贡献
践行社会责任 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 力量
第五章 职业健康信息化平台的 未来展望
●05
人工智能在职业健康信息化中的应用
提升职工对职业病防范的认 识和参与度
可视化数据分析
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数据分 析
职业健康信息化平台的优势
实时监测
健康意识培养
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时 性
促进职工职业健康意识的培 养
个性化服务
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卫生咨询和 服务
职业健康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标
提升职工健康 提升职工职业健康水平
可持续发展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职业健康信息化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可 以更精准地评估职工的健康状况,提高预警和 干预效果,促进职业健康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 化。
区块链技术在职 业健康信息化中
的运用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特性,使得 职业健康信息共享更加安全可靠,可以建立起 可信的健康信息交换平台,保护职工隐私并确 保数据的准确性。
职业健康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安全性
数据加密
采用SSL加密技术保护 数据传输安全 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 理
访问控制
设置严格的权限控制机 制 根据用户角色分配访问 权限
数据备份
定期备份数据以防止信 息丢失 建立多重备份机制
安全审计
记录用户操作日志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职业健康信息化平台的可扩展性
信息平台建设方案
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第1篇信息平台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信息数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企业和组织对高效管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
构建一套合法合规的信息平台,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决策层提供有力支持。
本方案旨在为某机构提供一套完善的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确保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法合规性。
二、建设目标1. 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存储、检索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2. 确保信息平台合法合规,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3. 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扩展性,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4. 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组织竞争力。
三、方案设计1. 系统架构信息平台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包括: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和展示层。
(1)数据层:负责数据的存储、管理和维护,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2)服务层:提供数据接口、业务逻辑处理等服务,采用微服务架构,便于后期扩展和维护。
(3)应用层:负责具体业务功能的实现,包括信息管理、数据分析、报表生成等。
(4)展示层:为用户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支持多种终端访问。
2. 功能模块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信息管理:实现对各类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包括信息采集、编辑、审核、发布等。
(2)数据检索:提供多维度、多条件的快速检索,方便用户快速定位所需信息。
(3)数据分析: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生成各类报表,为决策层提供有力支持。
(4)权限管理:实现用户角色权限的精细化管理,确保信息安全。
(5)系统监控:实时监控平台运行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3. 合法合规性(1)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保信息平台合法合规。
(2)加强数据安全保护,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手段,保护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
(3)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 技术选型(1)前端技术:采用主流的前端框架,如Vue、React等,提高用户体验。
如何构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如何构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但是,如何构建有效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远计划和规划。
制定规划时应考虑到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市场竞争情况、业务流程和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确保规划合理、可行,并制定明确的实施计划。
例如,可以根据现行业务流程,确定需要采购哪些信息系统,以及需要在哪些环节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处理流程。
二、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企业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信息处理,例如生产流程、供应链、人力资源等等,这些信息处理的流程都需要在一个信息平台上进行集成和协调。
为了确保流程的完整性和高效性,企业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把所有关键信息集中在一个数据库中,并制定好数据处理的标准和数据维护的策略。
三、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面对市场上种类丰富的信息系统,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
在选择信息系统之前,先关注您的企业业务需求,统计公司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并开展详细的市场调查,对比不同厂商的产品报价及技术支持等等,最终选择最符合需求的信息系统。
四、推广信息化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推广是成败之本。
在实施信息化建设前,应进行员工培训,使员工更好地理解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并逐步推广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使它成为企业的日常工作流程和管理文化。
同时,在实施信息化工作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逐步推进,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实施方案和管理流程。
五、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安全管理非常重要。
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各种安全威胁,包括建立完善的防护体系、备份数据、设置安全访问控制等等。
同时,为保证数据安全,所有系统用户都应该接受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对信息安全维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六、持续改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并不是一次到位的,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优化。
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方案
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4)1.1 机构信息化管理现状 (4)1.2 建设目标与需求 (4)第2章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理念与原则 (5)2.1 设计理念 (5)2.2 设计原则 (6)2.3 技术选型 (6)第3章系统架构设计 (7)3.1 总体架构 (7)3.1.1 用户界面层 (7)3.1.2 业务逻辑层 (7)3.1.3 数据访问层 (7)3.1.4 基础设施层 (7)3.2 技术架构 (7)3.2.1 前端技术 (7)3.2.2 后端技术 (7)3.2.3 数据库技术 (7)3.2.4 中间件技术 (7)3.2.5 安全技术 (8)3.3 数据架构 (8)3.3.1 数据模型 (8)3.3.2 数据库设计 (8)3.3.3 数据接口 (8)3.3.4 数据安全 (8)3.3.5 数据分析与挖掘 (8)第4章关键技术与应用 (8)4.1 云计算技术 (8)4.1.1 资源虚拟化 (8)4.1.2 弹性伸缩 (9)4.1.3 数据存储与备份 (9)4.1.4 应用部署与运维 (9)4.2 大数据技术 (9)4.2.1 数据采集与整合 (9)4.2.2 数据存储与管理 (9)4.2.3 数据分析与挖掘 (9)4.2.4 数据可视化 (9)4.3 人工智能技术 (9)4.3.1 智能语音识别 (9)4.3.2 智能图像识别 (10)4.3.3 智能文本分析 (10)4.3.4 智能决策支持 (10)第5章政务服务模块设计 (10)5.1 电子政务 (10)5.1.1 电子政务概述 (10)5.1.2 建设目标 (10)5.1.3 功能架构 (10)5.1.4 关键技术 (10)5.2 政务公开 (11)5.2.1 政务公开概述 (11)5.2.2 内容设计 (11)5.2.3 渠道设计 (11)5.2.4 保障措施 (11)5.3 在线办事 (11)5.3.1 在线办事概述 (11)5.3.2 服务事项设计 (11)5.3.3 办理流程设计 (11)5.3.4 技术支持 (12)第6章内部管理模块设计 (12)6.1 人事管理 (12)6.1.1 设计目标 (12)6.1.2 功能设计 (12)6.2 财务管理 (12)6.2.1 设计目标 (12)6.2.2 功能设计 (12)6.3 资产管理 (13)6.3.1 设计目标 (13)6.3.2 功能设计 (13)第7章决策支持模块设计 (13)7.1 数据分析 (13)7.1.1 数据采集与整合 (13)7.1.2 数据挖掘与分析 (13)7.2 预警预测 (13)7.2.1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13)7.2.2 预警模型设计 (14)7.3 决策模拟 (14)7.3.1 模拟模型构建 (14)7.3.2 模拟结果分析 (14)7.3.3 模拟系统开发 (14)第8章系统安全与运维保障 (14)8.1 系统安全策略 (14)8.1.1 物理安全 (14)8.1.2 网络安全 (14)8.1.3 数据安全 (15)8.1.4 应用安全 (15)8.1.5 人员管理 (15)8.2.1 数据备份 (15)8.2.2 数据恢复 (15)8.3 系统运维与管理 (16)8.3.1 系统运维 (16)8.3.2 系统管理 (16)8.3.3 系统服务 (16)第9章项目实施与推广 (16)9.1 项目实施策略 (16)9.1.1 分阶段推进:将整个项目分为多个阶段,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逐步推进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
企业服务行业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构建方案设计
企业服务行业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平台构建方案设计第一章概述 (2)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需求分析 (3)2.1 行业现状分析 (3)2.2 用户需求调研 (4)2.3 功能需求分析 (4)2.4 技术需求分析 (5)第三章系统架构设计 (5)3.1 系统总体架构 (5)3.2 技术架构设计 (5)3.3 数据架构设计 (6)3.4 安全架构设计 (6)第四章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7)4.1 用户管理模块 (7)4.1.1 用户注册与登录 (7)4.1.2 用户信息管理 (7)4.1.3 用户行为跟踪 (7)4.2 数据管理模块 (7)4.2.1 数据采集与存储 (7)4.2.2 数据维护与更新 (7)4.2.3 数据查询与导出 (8)4.3 业务流程管理模块 (8)4.3.1 流程设计与优化 (8)4.3.2 流程监控与跟踪 (8)4.3.3 流程评价与改进 (8)4.4 报表与统计分析模块 (8)4.4.1 报表与展示 (8)4.4.2 数据分析与应用 (9)4.4.3 统计预警与推送 (9)第五章系统开发与实施 (9)5.1 技术选型与开发工具 (9)5.2 开发流程与方法 (9)5.3 系统测试与部署 (10)5.4 项目管理与方法 (10)第六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0)6.1 数据加密技术 (10)6.1.1 对称加密技术 (10)6.1.2 非对称加密技术 (11)6.1.3 混合加密技术 (11)6.2 用户权限管理 (11)6.2.1 用户身份认证 (11)6.2.2 权限控制策略 (11)6.3 安全审计与日志 (11)6.3.1 审计策略 (11)6.3.2 日志管理 (11)6.4 数据备份与恢复 (12)6.4.1 数据备份策略 (12)6.4.2 数据恢复流程 (12)6.4.3 备份存储与安全管理 (12)第七章用户界面与体验优化 (12)7.1 界面设计原则 (12)7.2 用户体验设计 (12)7.3 界面布局与交互设计 (13)7.4 系统定制与个性化 (13)第八章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 (14)8.1 系统集成策略 (14)8.2 接口设计与实现 (14)8.3 互联互通技术 (14)8.4 系统兼容性测试 (14)第九章运营维护与升级 (15)9.1 系统运维策略 (15)9.2 故障处理与维护 (15)9.3 系统升级与优化 (16)9.4 用户支持与服务 (16)第十章项目评估与总结 (16)10.1 项目成果评估 (16)10.1.1 项目目标达成情况 (16)10.1.2 项目成果评估方法 (17)10.2 用户满意度调查 (17)10.2.1 调查方法 (17)10.2.2 调查结果 (17)10.3 项目经验总结 (17)10.3.1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17)10.3.2 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8)10.4 未来展望与建议 (18)10.4.1 未来展望 (18)10.4.2 建议 (18)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机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机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需求分析 (3)2.1 用户需求 (3)2.2 功能需求 (4)2.3 系统功能需求 (4)第三章系统设计 (5)3.1 系统架构设计 (5)3.1.1 总体架构 (5)3.1.2 技术架构 (5)3.2 模块划分 (5)3.3 数据库设计 (6)3.3.1 数据表结构设计 (6)3.3.2 字段定义 (6)3.3.3 索引设置 (7)第四章技术选型 (8)4.1 开发语言及框架 (8)4.2 数据库技术 (8)4.3 系统安全策略 (9)第五章系统开发 (9)5.1 开发流程 (9)5.1.1 需求分析 (9)5.1.2 系统设计 (10)5.1.3 编码实现 (10)5.1.4 测试与调试 (10)5.1.5 系统部署与上线 (10)5.2 开发工具 (10)5.2.1 开发语言 (10)5.2.2 数据库 (10)5.2.3 前端框架 (10)5.2.4 后端框架 (10)5.2.5 版本控制 (10)5.3 代码规范 (10)5.3.1 命名规范 (10)5.3.2 代码缩进 (10)5.3.3 注释规范 (11)5.3.4 代码结构 (11)5.3.5 代码复用 (11)5.3.6 代码审查 (11)第六章系统测试 (11)6.1 测试策略 (11)6.2 测试方法 (11)6.3 测试案例 (12)第七章系统部署与实施 (13)7.1 系统部署 (13)7.1.1 硬件部署 (13)7.1.2 软件部署 (13)7.1.3 系统集成与测试 (13)7.2 用户培训 (13)7.2.1 培训对象 (14)7.2.2 培训内容 (14)7.2.3 培训方式 (14)7.3 系统运维 (14)7.3.1 运维团队 (14)7.3.2 运维内容 (14)第八章数据管理 (14)8.1 数据采集 (14)8.2 数据存储 (15)8.3 数据分析 (15)第九章安全与风险管理 (16)9.1 安全策略 (16)9.1.1 安全目标 (16)9.1.2 安全策略框架 (16)9.1.3 安全策略实施 (17)9.2 风险评估 (17)9.2.1 风险评估目的 (17)9.2.2 风险评估流程 (17)9.2.3 风险评估方法 (17)9.3 应急预案 (17)9.3.1 应急预案目的 (17)9.3.2 应急预案内容 (18)9.3.3 应急预案实施 (18)第十章项目总结与展望 (18)10.1 项目成果 (18)10.2 项目不足 (18)10.3 今后发展方向 (19)第一章引言1.1 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构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与挑战。
(完整版)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第一章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概论1.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类型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种领域信息系统,主要包含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两个部门,其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1)按行政级别进行划分:国家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省市级信息管理系统,县区信息管理系统2)按卫生机构的类型划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管理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卫生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3)按处理事务或承担责任的不同划分: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管理系统4)按信息系统发展历程和趋势划分:数据处理系统,事务处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智能系统,区域卫生信息信息管理系统5)按信息的管理模块划分:集中式信息管理系统,分布集中式信息管理系统,分布式信息管理系统2.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方向偏差: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目的定位存在问题,一是信息系统厂商的技术驱动型导向,二是医院信息系统决策人的认知程度2)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方式认知的误区:由于缺少集中规划和协调统一的力度,出现了市场混乱,高失败率,信息交换困难方面的问题。
当前我们更应该深刻认识到行业主管在标准问题,规范问题,统一问题,合法性问题上应该负法律责任。
市场机制与集中统一是卫生信息系统腾飞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3)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目标定位不准: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机构,需要根据自己特点和需求情况确定自己信息化项目建设目标。
4)医院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不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效果不明显甚至失败,其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技术,轻应用,重项目,轻人才等偏差5)医院管理和业务流程不规范6)标准化合规范化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7)技术难点高,专业涉及广,应用变化快,研究与使用的利益机制难于形成3.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无论是现实需要,还是遵循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整体趋势,我国的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在走过基础研究不足,信息标准缺乏,流程管理落后,信息孤岛现象突出,组织协调工作薄弱的历史以后,必然要走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区域化,国际化的道路。
建筑业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建筑业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第一章概述 (2)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范围 (3)第二章需求分析 (4)2.1 业务需求 (4)2.1.1 项目背景 (4)2.1.2 业务需求分析 (4)2.2 功能需求 (4)2.2.1 基础功能 (4)2.2.2 高级功能 (5)2.3 功能需求 (5)2.3.1 响应速度 (5)2.3.2 可扩展性 (5)2.3.3 系统稳定性 (5)2.3.4 数据安全 (5)2.3.5 兼容性 (5)第三章系统架构设计 (5)3.1 系统架构总体设计 (5)3.2 技术选型 (6)3.3 系统模块划分 (6)第四章数据库设计与数据管理 (7)4.1 数据库设计 (7)4.2 数据库管理策略 (7)4.3 数据安全与备份 (8)第五章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8)5.1 项目管理模块 (8)5.2 施工管理模块 (9)5.3 质量安全模块 (9)第六章系统集成与接口设计 (10)6.1 系统集成策略 (10)6.1.1 概述 (10)6.1.2 基本原则 (10)6.1.3 策略与方法 (10)6.2 接口设计 (10)6.2.1 概述 (10)6.2.2 设计原则 (10)6.2.3 接口类型 (11)6.2.4 实现方法 (11)6.3 与其他系统的对接 (11)6.3.1 概述 (11)6.3.2 对接策略 (11)6.3.3 对接方法 (11)6.3.4 注意事项 (11)第七章系统安全与运维 (12)7.1 系统安全策略 (12)7.1.1 安全防护目标 (12)7.1.2 安全防护措施 (12)7.2 系统运维管理 (12)7.2.1 运维组织架构 (12)7.2.2 运维流程 (12)7.3 应急响应与故障处理 (13)7.3.1 应急响应预案 (13)7.3.2 故障处理流程 (13)第八章用户角色与权限管理 (13)8.1 用户角色设计 (13)8.2 权限管理策略 (14)8.3 用户认证与授权 (15)第九章培训与推广 (15)9.1 培训计划 (15)9.1.1 培训对象 (15)9.1.2 培训内容 (15)9.1.3 培训方式 (16)9.1.4 培训时间 (16)9.1.5 培训效果评估 (16)9.2 推广策略 (16)9.2.1 制定推广方案 (16)9.2.2 建立推广团队 (16)9.2.3 宣传与动员 (16)9.2.4 试点推广 (16)9.2.5 建立激励机制 (16)9.3 持续改进与反馈 (16)9.3.1 建立反馈渠道 (16)9.3.2 定期评估 (16)9.3.3 及时更新与优化 (17)9.3.4 培训与支持 (17)9.3.5 持续跟踪 (17)第十章项目实施与验收 (17)10.1 实施计划 (17)10.2 项目验收标准 (17)10.3 项目后期评估与优化 (18)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工程管理方式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
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为了规范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构建稳定、安全、经济、高效、可持续的信息支撑体系,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定。
信息化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计划、统一建设(以下简称“四统一”)的原则,以防止产生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
信息技术部是全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按照“四统一”的原则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及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管理与信息资源整合等工作。
本规定所称信息化建设,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类应用及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等)的建设与升级。
信息化建设规划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结合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编制。
信息技术部负责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报公司研究审定后实施,其作为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的依据。
各子(分)公司应编制与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相配套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报信息技术部备案。
公司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标准体系由信息技术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报公司批准后执行。
公司所有信息化项目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体系,原信息系统必须按统一标准进行更新。
各子(分)公司、公司各部门依据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实际需求,编制年度信息化建设建议计划,经信息技术部审核,报公司批准后列入子(分)公司和公司年度工程计划。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742012年第27卷 第9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高等教育收稿日期:2012-08-13作者简介:张 莉 (1981-)女 ,山东临沂人,助理研究员,从事教学管理方向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快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需要。
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已然成为高校教学管理适应教育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将网络技术广泛渗透并应用到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建立起一套高效的信息工作平台。
高质、高效、高准确度的信息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和反馈,为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以及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要性1.教学工作有助于实现全要素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属于一套连续并且系统的工程,它的构成需要许多相互关联的要素,主要包括教育培养方案、教育培养全过程;还包括在教学中硬件设施、教育教学信息、教育教学环境等软环境;既包括授教者,又包括受教者。
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将这些关联的要素在一定时空范围之内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整合。
应该把教育教学管理从安排课程、学生选课、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学籍管理、成绩录入等事务性管理,拓展为信息管理、师资管理、质量监控等全要素的管理。
因此,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可以有效推动教学工作的全要素管理的发展。
2.教学工作有助于实现全过程管理作为一门课程从开始一直到结束是一个全过程,一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是一个全过程,各项教学改革从酝酿到显效是一个全过程,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的下达一直到落实也是一个全过程。
信息化教学管理是对上述一个又一个的全过程进行整合,彻底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整个过程从计划到制定,再到组织实施,最后到结果控制与信息反馈,成为一个比较完整并且连续封闭的回路,最终成为最有效的教学管理全过程。
此外,各部门全面负责自己的业务,真正完成了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服务到基层的使命。
如何构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
如何构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构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已成为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事故风险的重要手段。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整合各类安全生产数据,实现实时监控、风险预警、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那么,如何构建这样一个高效实用的平台呢?一、明确需求与目标在构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企业的安全生产需求和目标。
这包括对企业生产流程、设备设施、人员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点和管理薄弱环节。
同时,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安全生产方针,确定平台的建设目标,例如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率、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等。
二、规划平台架构1、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是平台的基础,需要通过传感器、监控设备、人工录入等方式,收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各类数据,如设备运行参数、作业环境数据、人员操作记录等。
2、数据传输层采集到的数据需要通过稳定可靠的网络传输方式,如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将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
3、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分析和存储,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后续的应用提供支持。
4、应用层基于处理后的数据,开发各种应用功能,如实时监控、风险预警、隐患排查治理、安全培训、应急管理等。
三、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1、数据库技术选择适合大量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数据库系统,如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Oracle)或非关系型数据库(如 MongoDB、Cassandra)。
2、云计算技术利用云计算平台提供的弹性计算、存储和服务,降低平台建设和运维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扩展性。
3、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对生产现场的实时感知和数据采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移动应用技术开发移动应用程序,方便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随时随地获取安全生产信息,进行业务处理。
四、功能模块设计1、实时监控模块通过视频监控、传感器监测等手段,对生产现场的设备运行状况、作业环境、人员行为等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构建技术Computer tech no logy is the tech no logical basis to con struct the platform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his chapter is mainly about the new developme nt of computer hardware, data com muni catio n mode, data switch ing tech no logy, computer n etwork architecture, local area n etwork medium access con trol tech no logy, TCP/IP protocol set, database architecture, the features and operati ons of the relatio nal model, the basic con cept of data warehouse and so on.第一节计算机系统一、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接收和存储信息,并按照存储在其内部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得到人们所期望的结果,然后把处理结果输出的高度自动化的电子设备。
㈠计算机的发展史1•大型主机的发展阶段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全自动电子计算机 ENIAC,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此后计算机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计算机发展史具体如表3-1所示。
表3-1计算机发展史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人员正在加紧开发以智能电子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分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为代表的未来新一代计算机。
智能电子计算机是一种有知识、会学习、能推理的计算机,具有能理解自然语言、声音、文字和图像的能力,可进行思维、联想、推理,具有汇集、记忆、检索等活动。
神经网络计算机模仿人的大脑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具有类似人脑的智慧和灵活性,并具有可并行处理多种数据的功能。
分子计算机运行靠的是分子晶体可以吸收以电荷形式存在的信息,并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组织排列。
凭借着分子纳米级的尺寸,分子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将剧减,并能更长期地存储大量数据。
光子计算机利用光子取代电子进行数据运算、传输和存储,光子计算机将使运算速度在目前基础上呈指数上升。
量子计算机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
2•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微型机又称为个人计算机(perso nal compute, PC),它的发展阶段以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 unit, MPU)为标志。
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 Intel 4004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CS-4随之于1971年诞生,其后微机迅速普及。
微型计算机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代, 1981 年 IBM 公司的IBM — PC/XT 使用8位In tel 8088 CPU;第二代,1984年IBM 公司的IBM —PC/AT 使用 16 位 In tel 80286 CPU ;第三代,1986 年 Compaq 公司的 386AT 和 1987年 IBM 公司的PS/2-50使用 32 位 Intel 80386 CPU;第四代,1989年 486 微机使用 In tel 80486 CPU ;第五代,1993 年微机使用 Intel Pen tium CPU (586) 和其后的P U、P M、PIV,高档PIV已发展到字长64位,主频3.8GHz。
㈡计算机的分类按计算机的规模和性能可以分为六大类:1.超级计算机或称巨型机(supercomputer)超级计算机具有强有力的传输数据和处理数据能力,具有大容量的内外存,采用专用的操作系统等。
我国研制的银河机也属于巨型机。
1999年 9月,我国研制的“神威”巨型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 3840亿次浮点运算,其总设计师金怡濂获得 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据 2004年 11 月报道,由美国的蓝色基因L创下了 70.72TFLOPS的新纪录,并荣登2004年超级计算机排行榜榜首。
(T 译为太拉, 1 太拉为 1 万亿, FLOPS 为每秒可运行的浮点运算次数)。
2小超级机或称小巨型机( minisupercomputer )小超级机又称桌上型超级电脑,由并行的多个微处理器组成,它使巨型机缩小成个人机的大小,或者使个人机具有超级电脑的性能。
3.大型主机(mainframe)它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中型计算机。
这是在微型机出现之前最主要的计算模式。
不过随着微机与网络的迅速发展,许多大型机正在被高档微机群取代。
4.小型机(minicomputer )小型机常采用多 CPU 结构,具有较大容量的内存和多台大容量硬盘,数据处理功能较强,实时处理性能比较好等。
同样小型机也受到高档微机的挑战。
5.工作站(workstation )工作站使用大屏幕、高分辨率的显示器,有大容量的内外存储器,大都具有网络功能。
一般采用 UNIX 操作系统,具有多任务、多用户的功能,适合于分布式处理。
它们的用途比较特殊,主要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像处理、软件工程以及大型控制中心。
6.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 ,PC)或称微型机这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领域。
根据它所使用的微处理器芯片的不同而分为若干类型。
使用In tel公司的Pe ntium系列和AMD公司的Athlo n系列微处理器的IBM PC 及其兼容机最为普及。
㈢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磁性和光电元件组成的各种计算机部件和设备。
计算机的种类很多,但从功能上都可以划分为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即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和控制器,运算器和控制器常集成在一起,称为中央处理器( CPU)。
计算机硬件结构如图3-1所示,双线代表数据流,实线代表控制流,计算机各部件间的联系通过信息流动来实现。
图3-1计算机系统基本硬件结构二、计算机硬件硬件设备是计算机物理设备的总称。
㈠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CPU)中央处理器在微机中又称为微处理器,它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组成。
其主要功能是按照程序给出的指令序列分析指令、执行指令,控制并协调各部件的工作,完成对数据的加工处理。
㈡存储器(memory存储器是是计算机的记忆和存储部件,负责存储数据和程序,并根据控制命令提供这些数据和程序,主要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两类。
主存储器又称内部存储器,简称内存,主要由半导体存储器组成。
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内存用来存储当前数据和程序指令的。
计算机的辅助存储器又称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用于数据和程序的长久保存。
常用的辅助存储器有磁盘(带)、移动硬盘、光盘、闪存存储器(usb flash盘,又称优盘和闪盘)。
为了解决成本价格、存取速度和存储容量的矛盾,目前计算机的存储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的存储器组成的。
1•主存储器内存和CPU —起构成了计算机的主机部分。
内存储器按其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随机存储器 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种°RAM可以分为静态SRAM 和动态DRAM 两种,目前常用的 DRAM 有SDRAM (synchronous 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和 DDR SDRAM (dual date rate SDRAM,双倍数据传输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DDR SRAM 理论上具有双倍SDRAM内存的带宽)。
ROM是一种内容只能读出而不能写入和修改的存储器,其存储的信息是在制作该存储器时就被写入的。
计算机断电后,RO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
ROM常用来存放检测程序、ROMBIOS等。
只读存储器除了 ROM夕卜,现在为方便BIOS 的升级等又出现了PROM、EPROM、EEPROM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等类型。
PROM是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但只可编写(烧制)一次。
EPROM 器件是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使用EPROM写入器用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可以反复多次擦除原来写入的内容,重新写入新的内容。
EEPROM是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使用普通微机就可对它重写。
EPROM、EEPROM与ROM不同,其内容可以多次擦除而更新,但只要更新固化好以后,就只能读出,而不能象 RAM那样可以随机读出和写入信息。
2•外存储器外存储器根据使用介质的不同,可分为磁性、光电和电子几种。
外存的容量一般都比较大,读写速度较慢。
软磁盘是一种磁介质形式的存储器。
常用的是容量为 1.44MB 的 3.5 英寸软盘。
目前已经有大容量的ZIP软盘,一张盘片存储容量为100MB〜300MB左右。
硬磁盘是由若干个硬盘片组成的盘片组,一般被封装在金属壳内。
硬盘的容量要大得多,通常在几十个 GB到几百个GB,存取信息的速度也快得多。
移动硬盘的接口多为 USB 接口,便于移动。
磁带存储器主要用于大型主机和小型机。
用于计算机的磁带和普通录音磁带类似,并无物理本质上的区别。
只是前者记录数字信号,后者记录模拟信号,因此读写装置差别较大。
光盘驱动器是读取光盘的设备。
CD-ROM 为只读光盘,它的容量为 650MB,可用于存放各种信息。
光驱的一个主要技术指标是数据传输速率,传输速率的单位是“倍速”,其基数是150KB/秒。
40X就是指40倍速光驱,其数据的传输速率为6000KB/秒。
常用的光盘有三种:只读光盘、一次性写入光盘( WORM简称 WO)、可擦写光盘(CD-RW)。
可擦写光盘是能够多次重写的光盘,目前常用的是磁光型(magneto optic disk, MO)。
可擦写光盘需插入特制的光盘驱动器进行读写操作。
DVD-ROM 是 CD-ROM 的后继产品, DVD 盘光道之间的间距缩小,记录信息的最小凹凸坑长度缩小,导致了 DVD 盘的存储容量可提高至 4.7GB,是CD-ROM的7倍。
而且DVD 驱动器具有向下的兼容性,也可以读取 CD-ROM 的光盘。
闪存是一种新型的 EEPROM 内存,不需要特殊设备和方式即可实现实时擦写。
市面上常用的有U盘/优盘,有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MP3上用的CF(compact flash)卡、SM (smart media)卡,MMC ( multimedia)卡等等。
它们携带和使用方便,容量和价格适中,一般容量从64MB到1GB,深受广大计算机使用者的青睐。
比较而言,存取速度由快到慢为:内存—硬盘—光盘—软盘,存储容量由大到小为:硬盘—光盘—内存—软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