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隐喻句子

比喻隐喻句子

句子

1. I had the muscle, and they made money out of it

2. It has long leaves that sway in the wind like slim fingers reaching to touch something.

3. He looked as if he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my book of fairytales and had passed me like a spirit.

4. German guns and German planes rained down bombs, shells and bullets

5. Lazy clouds drifted across the sky

6. He is too fond of the bottle

7. We are lack of hands

8. Her voice was a whiplash

9. The glow of the conversation burst into flames.

10. Wind and rain now whipped the house.

11. His young daughter looks as red as a rose.

12. He lives by the pen

13.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14. Lend me your ears, please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翻译示例汇总(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圣才出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翻译示例汇总 第13章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 13.2隐喻的翻译方法 1.直译(在译入语中再现相同意象)。 (1)a ray of hope 【译文】一线希望 (2)spend money like water 【译文】花钱如流水(也可借用“挥金如土”) (3)be armed to the teeth 【译文】武装到牙齿 (4)crocodile tears 【译文】鳄鱼的眼泪 (5)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译文】自助者天助也。 2.借用(用标准的译入语意象替代源语意象,但不得和译入语文化相抵触)。 (1)sunny smile 【译文】灿烂的微笑; (2)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译文】山中没老虎,猴子称霸王

(3)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 【译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译文】人过三十不学艺 (5)Talk of the devil(and he will appear). 【译文】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6)物不平则鸣 【译文】Injustice will cry out. (7)负荆请罪 【译文】abject apologies (8)burn one’s boats(bridges) 【译文】破釜沉舟 【解析】用来比喻“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意思同汉语的“破釜沉舟”,形象稍有差异; (9)Kill the goose toget the eggs 【译文】杀鸡取卵 【解析】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与汉语“杀鸡取卵”意思相同,喻体也相近。 3.把隐喻翻译为明喻,保留原来的意象,这样可以避免隐喻造成的突兀。 (1)龙飞凤舞 【译文】like dragons flying and phoenixes dancing (2)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侯国金 四川外语学院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两种虽不统一但颇具影响力的假说,即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的假说,认为隐喻是可以也应该教和学的。然后本文介绍了辨认隐喻的一些方法,最后对隐喻的理解和推断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隐喻;语用;互动;辨认;推断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Abstract: P roposing some ways of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the paper highlight s with a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reading pr ocess. Key words: metaphor; pragmatic; interaction; identification; inference 0. 引言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的认识上升到认知和语用的层级上,认为隐喻是认知现象、语用现象和两个语义领域的互动。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当成语言现象或修辞现象,而Lakoff & Johnson 把隐喻看成“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方式。[7] 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原始的典型思维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 2.1.15 ),即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既然人有头、腰、脚、冠、身等部分,于是我们创造出“山头”、“山腰”、“山脚”、“树冠”、“树身”等。语言学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不同语言隐喻的更替。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种生物体,有生老病死。20 世纪初Saussure 把语言看成一盘棋,个体的价值决定于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与其他棋子的关系。50 年代Chomsky 把语言看成是发展蓝图。人的周围潜在着生命,生活中无处不涌动着生命,人们要表达它们就得借助熟悉的描述人本身的词语和方式,于是就有了隐喻。再者,抽象概念也要借助于隐喻,如

隐喻与词汇教学

论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思维的工具。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和引申的重要手段,也是英语新词产生的重要途径。因此,英语词汇的教与学不是简单地对词汇字面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而是输入信息与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的动态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接受的声音和文字符号进行分析、归纳和合成,从而实现词义的构建。在分析了隐喻在英语词汇中的重要作用后,本文试图探讨隐喻如何能更好地指导英语词汇教学。 关键词: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1.引言 作为语言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 词汇学习应始终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然而,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句子和篇章的层面上, 注重进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词汇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多少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导致了教师在教授词汇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不能随着时代变化而更新,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词汇方面的方法陈旧、低效,从而最终导致了在词汇的使用方面不能活学活用,在实际阅读和写作时往往束手无策。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词汇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例如:the head of a state(国家元首),the mouth of a stream(溪口)。词语“head”和“mouth”的使用已涉及到了语言的本质问题,即语言是具有隐喻性的。 隐喻在传统的语言学中被看作是语言的一种偏离现象,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常被忽视或不予研究。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渐发展,隐喻所具有的强大认知功能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成为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到了Lakoff & Johnson(1980)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时,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人类用来组织其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工具,被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研究者们基本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的观点(束定芳,2008)。近年来,Cameron &Low(1999)合编了论文集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隐喻的研究与应用》),将隐喻研究引人了应用语言学领域;其中,Cameron还建构了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框架,但并未就隐喻与二语习得及语言教学的直接关系作具体讨论。 我国外语界对隐喻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涉及隐喻的语用研究、语义研究,隐喻的基本工作机制及其理解过程等;除此之外,国内还发表了隐喻研究的专著(束定芳,2000),语法隐喻的研究也有涉及。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体现于:“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束定芳,汤本庆2002)。但1990年以来国内刊物刊载的近百篇关于隐喻的文章里,对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却少有讨论。本文试图从隐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英语词汇教学来探讨隐喻如何更好地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之中 2.隐喻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复习笔记(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圣才出品】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复习笔记 第13章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 一、隐喻的概念 1.比喻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隐喻,也叫暗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隐喻有本体与喻体,用“是”、“成为”等联接本体和喻体。 2.与隐喻相关的是明喻、借喻、借代、比拟等。 (1)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方法。 (2)借喻既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而是直接把喻体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借喻的基本形式是以乙代甲。例: “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你,最低限度也溅你一身的污泥”。 【解析】此句中“落水狗”比喻挨了打的敌人。 (3)借代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某些相关之处。例: 那边来了个红领巾。 【解析】“红领巾”是借代,是用少先队员的标志来代替少先队员。不能说少年队员像红领巾。 (4)比拟是按照人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人当作物或物当作人来写。例: 鸟儿歌唱,花儿欢笑。 【解析】“鸟”和“花”本来不会像人那样一。歌唱”和“欢笑”,但是人可以想象它们会歌唱、会欢笑。

3.在英语中,大多数字典和教科书对隐喻的定义为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things,based on resemblance or similarity,without using“like”or“as”。例: a submarine sandwich a branch of government 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 4.英语中与隐喻有关的概念很多 simile(明喻):A comparison using“like”or“as”。如Her face was pale as the moon; metonym(换喻):The substitution of one term for another with which it is commonly associated or closely related。如the crown(referring to a Queen or King); synecdoche(提喻):The substitution of a part for the whole or vice versa(a kind of metonym)。如give US this day our daily bread。 5.隐喻没有一定的语言形式 (1)它可能是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句子或一段文章。例: He hatched a clever scheme. 其中的hatch就是一个隐喻,它把一项计划的产生比作孵化过程; An eye for an eye. “以眼交换眼”(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里把公正比作天平,做坏事和受惩罚要平衡; The angry waves calmed down as the dawn came. 这里把海浪比作人,可以发怒,可以平静。 (2)汉语中的隐喻也是有多种形式。例: “血缘的纽带”、“钉子户”、“铁公鸡”、“郎平是中国女排的铁榔头”、“狗咬吕洞滨,不

表示负面情感词语的隐喻分析

2006年第8期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 No 18,2006 第27卷 VOCATI O NAL AND TECHN I CAL E DUCATI O N Vol 127总第462期 (Teaching Research ) General No .462 收稿日期:2005-11-30 作者简介:翟 艳(1974- ),女,山西沁水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表示负面情感词语的隐喻分析 翟 艳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062) 摘要:表达情感的词语很大一部分是以身体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并通过隐喻的方 式构成的。隐喻可以分成死寂隐喻和活跃隐喻两种类型,这两种隐喻是相对来说的,并非绝对化的概念。情感概念的隐喻主要有3种构成方式,与之相对应的隐喻可以称为实体型隐喻、通感型隐喻和转喻型隐喻。 关键词:情感词语;负面情感;隐喻界定;隐喻构成方式;生活经验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6)08-0048-02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 (1998)中选取了210个表达人类负面情感———怒、惧、哀的词语进行分析,发现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共有65个,占31%,而通过隐喻表达情感的词语共145个,占69%,本文以前面提到的210个词语为对象,从隐喻的认知功能出发,分析汉语中情感概念的隐喻表达。 一、隐喻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看文学作品时,往往能注意那些有新意的、作者独创的修辞,如果把范围扩大,虽然认知语言学家指出几乎每一句话中都含有隐喻,但人们却很少能意识到。这主要是因为隐喻性有程度之分。隐喻性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隐喻性极高的新鲜隐喻,就是我们能感知到的隐喻,另一端是已经失去隐喻性的死喻,即我们不易感知到的隐喻。但隐喻性的判断是主观的,而且没有完全“死去”的隐喻,即使是死喻,在适当的语境下还可能复活。在对所选语料———表示负面情感的词语进行分析后发现,词汇中的隐喻大多数是死隐喻,只不过凝固的程度不同而已。 二、隐喻的类型(一)死寂隐喻 死寂隐喻指凝固性程度高,而隐喻性程度低,从字面上人们意识不到的隐喻。这类词语被无数反复的使用和联想,词义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字面意义,成为词汇的部分含义,并已收入词典中。比如人们在表达自己愤怒的情感时往往会使用“生气”这个词语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生气”其实是隐喻的说法,把人的愤怒比作“气”,只不过这一隐 喻被接受和传播后,其隐喻性逐渐减弱,随着使用 频率的增加,隐喻义成为词义的一部分,“生气”便逐渐成为一种字面的说法。另外还有怒气、气恼、胆怯、丧胆、悲痛、痛心等。 (二)活跃隐喻 活跃隐喻指凝固性程度低,而隐喻性程度高,从字面上人们能感知到的隐喻。这类词语的共同特征是话题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较明显。比如用火来隐喻愤怒的词语“发火”、“起火”,人们在运用时就能感觉到这是隐喻性的表达。另外还有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心如刀割等。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对隐喻性程度的判断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过程。死寂隐喻和活跃隐喻都是相对来说的,并非绝对化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界定日常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另外,还要注意一些成语和惯用语,这些成语和惯用语是从古文或寓言中浓缩、延用而来的,在历史上属于活跃隐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语背后的故事会渐渐被淡忘,而隐喻意则会因人们的使用而逐渐固定成为字面说法,成为死寂隐喻。 三、情感概念隐喻的构成方式(一)实体型隐喻 指人们用对物理世界里的实体及物质的经验去理解较抽象的情感经验,将其视为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之进行认知。根据实体的不同又可分为笼统实体隐喻和具体实体隐喻。 笼统实体隐喻主要是指人们把抽象的情感看作一个实体,用实体的特性去理解、经验情感,如 8 4

高级隐喻词汇

aid in healing 帮助治疗 anchor 心锚 associative thinking 联想式思维(状态)auditory eye position 听觉化眼神位置beyond conscious mind 超意识 censor 潜意识压迫力 certified master practitioner 注册高级执行师cloak 披风、斗篷 coach position 教练位置 color exercise 填色练习 communal 集体的、社群的 conciousness metaphor 意识隐喻 counsellor 咨询师 deep metaphor 深度隐喻 dissociate 抽离 dissociation anchor 脱离心锚 dissolving 消溶的 doze 打瞌睡 dream decipher [di?saif?] 梦的解析 dream interpretation 梦境解析 dream slides 梦的定格画面 embodied experience 经验具象化 enlightment 启示

facilitator 协助者、推进者 feeling gauge 感觉衡量器 fresh dream 首次出现的梦境 gauge [geid?]测量仪器、衡量标准hologrammatic structure 全息结构 hooded 戴头巾的 insight 领悟 instinctual brain constriction 本能的脑部紧张integration chair 整合椅 interact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intuition 直觉 intuition chair 直觉椅 kinesthetic 感觉的、动觉的 lanuaging-cognitive function 语言认知功能level eyes 眼神平视 logical level sequence 逻辑层次顺序microscope metaphor 微观隐喻 morphogenetic brain 形态发生脑 musical chair 音乐椅 new lines of action 新行为 on the right track 做得对 outcome frame 成果框架 perception 感知

隐喻的发展

1、传统隐喻理论 隐喻是什么?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较之传统的隐喻观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的多处,他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描述其特征。亚氏对隐喻的定义是:“就是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转用于另一个事物,要么从种转向类或由类转向种,要么根据模拟关系从种转向种”(《诗学》)。根据这个定义,亚里斯多德又将隐喻的本质概括为词汇的替代:“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他说的替代的几种情况是:(1)以属代种,或以上代下,即用上义词代下义词。如There lies my ship (我的船躺在那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解释,lie是属,lie at anchor是种(抛锚停泊),前者所指范围更广,其语义涵盖后者,但在这个句子里前者的语义等于后者。(2)以种代属,或以下代上,以下义词代上义词。如Truly ten thousand noble deeds hath Odysseus done(Odysseus做了足足一万个伟大业绩)。ten thousand (一万)这个数字在语义上属于“a large number ”,因为“大量”可以是上百、上千,也可以是数十万、数百万。因此,前者是种,后者是属,但前者实际上要表述的是大量的意思,因而是以种代属。(3)以种代种,或互代,是一个分类学上同一级的词代替另一个词。如With blade of bronze drew away the life /Cutting off the water with unwearied bronze/To draw aw ay(从中抽出)用来代替“to cleave”(裂开),cutting off 则用来指“to draw away”之意,两者都是“taking away”之意,在同一层次,可谓以种代种。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四类隐喻中,真正重要的是通过比例关系所作的“类推”(analogy),也可叫“proportional metaphor”(比例性比喻)。他也为此举了例子。 亚氏提到了明喻,认为是隐喻的一种。明喻指对两个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较,特别是这种比较因使用了引导词like或as使语义清晰显现,实质是替代或比较。 束定芳认为,亚氏定义的最大优点是发现了隐喻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隐喻涉及至少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其定义的最大局限是将隐喻限制在名词上,排斥了其它词用作隐喻的可能性,因此也排斥了揭示隐喻的话语特性的可能性。因为承认动词和形容词等也可以用作隐喻,就必须承认只有在词语的组合过程中才可能生成隐喻的事实,同时,这一定义也无法将隐喻与相关的语言使用现象,如换喻、提喻等区别开来。 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对亚氏的隐喻观作了总结:我们把隐喻定义为名词意义的转换,其特点有:第一,隐喻是一种借用;第二,借用的意义与本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它原本属于其它单词;第三,我们求助于隐喻来填充语义的空白;第四,借用词取代了并未出现的本义词,如果这种词存在的话。 传统修辞学中另一个对传统隐喻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在《话语的辞格》中,他把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来分析。他指出,喻格不是关系本身,而是建立在关系之上的一种理据。比喻发生的关系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借词的原始意义,另一方面是它被新赋予的意义。在他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因此,喻格建立在一种双重性的基础上。他还指出,由于相似与事物的特征有关,因此可以把这一特征转移到具有这种特征的事物的领域。隐喻可以取自我们周围的任何事物,真实的或想象的、思想的、道德的以及物理的实体,而且它们都可以用于所有的思想的实体。方达尼尔以“有生命的”(inanimate)为标准,把隐喻分成五类:属于某一有生命事物的特征向另一有生命的事物转移的隐喻;某一无生命但具物理性的事物的特

隐喻造词

隐喻造词 大纲: 1、引言 2、隐喻的概念 3、构成新词的隐喻 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隐喻的实质是通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隐喻具有普遍性,人类各民族、各种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因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一些相同的文化积累,从而产生共识文化。共识文化反映在语言中便凝结为共同的文化语义。有共识文化就会产生相似的隐喻。然而,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相当悠久的历史,它们负载了大量有关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学典籍等方面的独特内容。隐喻对汉语词义的影响与英语有诸多共同之处,同时汉语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隐喻的概念 隐喻,最通俗的话讲,就是打比方,是与明喻借喻平列的一个比喻类型。隐喻的修辞观将隐喻视为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是语言运用中对正规语言的偏离和变异,是润饰辞藻的一种修饰手段,主要起语言装饰作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莱考夫等人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被人们称为隐喻的认知观。隐喻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把不同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在联系的过程中,把事物的意义抽象出来,从事物的诸多特征中选择其中一种。 目前对词汇隐喻的归类分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究其实质不外乎莱考夫的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加上通感隐喻,共四类。这些类型汉语中均有,且数量很多,说明隐喻概念(有人称隐喻观念)同样适合汉语。 (一) 隐喻观念已经形成词义的一个义项进入词义。 1、结构隐喻中一部分形成词义,固定于词义中。 如“风雨”,原型指风和雨:风雨大作。而汉语有以下表达方式: (1)经风雨,见世面。 (2)你没经受过什么风雨。 (3)青年人要在大风大雨中锻炼成长。 (4)五年风雨,你我一同走过。 由此可见,“艰难困苦”是一个隐喻观念。而这个观念形成的风雨的比喻义“艰难困苦”已进入词典意义。 又如“花”,原型指种子有性繁殖器官,有一比喻义为“女子”。汉语中有下列表达式: (5)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6)她已是残花败柳。 (7)他是个浪荡子,到处拈花惹草。 (8)她长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

“水”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

“水”隐喻词语的范畴化研究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不仅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而且还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结合汉语语料,对“水”隐喻词语的范畴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汉语文化对“水”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一、引言 现代隐喻理论受认知学理论研究的影响,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本质上是指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和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 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隐喻开始了其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只作为修辞格存在,到现在演化成为热门的学科——认知语言学,隐喻受到愈来愈多的学者的关注。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论,并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种。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是指参照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中心-边缘等,人们将这些具体的概念映射到情绪、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形成了方位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是指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质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概念表达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赵艳芳,2001)。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通过隐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约翰逊和莱考夫认为,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建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形成的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另一种人类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们通过完形感知、动觉和意象,来认识由事物和关系组成的外部世界,不但获得了对事物认知的能力,而且也获得了认识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即构建了意象图式。这些意象图式为人类的抽象思维提供了理据。 本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为依据,把“水”的隐喻分为实体、空间及其它三个认知域,并且运用汉语语料,对“水”语词的语义拓展及“水”词语的范畴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文化对“水”语词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二、“水”为实体的范畴化

隐喻在专门词语词义泛化中的作用

第30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11月 Vol.30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8 ────────── 基金项目: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07C03) 收稿日期:2008-09-23 作者简介:宋春淑(1972-),女,河北昌黎人,硕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词汇学、语法学。 -41- 隐喻在专门词语词义泛化中的作用 宋春淑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专门词语词义泛化是固有词语衍生新义的一个主要来源,通过对专门词语词义泛化动态过程的分析,揭示隐喻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隐喻通过对相似性的发现和把握,找到词义泛化的生发点,引起泛化现象的发生;其次,隐喻使两个不同的语义领域进行互动,最终促成泛化义的形成。 关键词:隐喻;专门词语;词义泛化 中图分类号: H 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6-0041-004 The Effect of Metaphor in the Non-specialization of the Accept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SONG Chun-shu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non-specialization of the technical term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concrete words to produce new meaning. In the progress, the metaphor runs an important role. Firstly, through the metaphor, we can find the “starting point” in the non-specialization of the acceptation of the technical terms; secondly, through the association of comparability and by using the technical terms into the non-professional field, people achieve the non-specialization of acceptation. Key words: metaphor; technical terms; non-specialization of the technical terms 在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语言要素当中,词汇的变化是最快的,纵观近些年来所出现的新词新义,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专门词语的泛化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成为固有词语衍生新义的一个主要来源。仅以2002版《现代汉语词典》附录中所收的新词新义来说,附录中共收集新义58条,其中由专门词语泛化而来的就有27条,占47%,另外在所收新词中还有24条是已经发生词义泛化的专门用语。由此可见,专门词语的通用化是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专门词语的词义泛化固然有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但促成专门词语衍生新义的深层机制和动力源泉却是人类隐喻性的认知模式。 一、专门词语词义泛化 (一)专门词语及其与普通词语的关系 专门词语是指用于某一专门领域,用来标记这一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征、关系和过程等的词语。它既包括各门学科的专业术语,也包括某一行业内应用的行业词语。 专门词语和普通词语一直处于一种相互流动、相互渗透的过程当中,普通词语可以转化为专门词语,用于指称某一领域中特殊的事物和现象。当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因为有了新的发现或规定,而产生新的语义需求时,由于完全陌生的新词语可能会使人费解,人们往往在已有的词语中寻找一个易于理解、且能满足表达需要的词语。许多专门词语都是从普通词语中借入的,例如计算机领域的菜单、平台、文件、文件夹、工作站、界面,哲学领域的认识、运动、时间、实践、空间,宗教领域的方丈、脱胎,经济领域的疲软、银根等等。某一学科领域的专门词语也会随着本学科的普及和发展,日

隐喻学 短语句子

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an eye for eye and tooth for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cannot see beyond the length of one's nose 鼠目寸光 make eyes at sb 向某人送秋波 apple in one’s eyes 心肝宝贝 A thron in the eye 眼中钉 pull the wool over one’s eyes 哄骗 the eagle eye 锐利的眼光 fishy-eyed 狡猾的目光 evil-eyed 狠毒的眼神 green eye 眼红,嫉妒 black eye 发青的眼圈 pink eye 传染性角膜炎 get off on the wrong foot . 出师不利 get off on the right foot 开门红 put one’s best foot forward想尽量给人好印象 put one’s foot in one’s mouth 讲话不得体说走了嘴 have one's foot on the neck of another person 残暴的控制别人 vote with feet(议会政治中)不予同意 put one's foot down很坚定,采取严厉手段 catch someone on the wrong foot令某人措手不及,出其不意,乘其不备 The shoe is on the other foot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 Jump in and get your feet wet到实践中去学习,取得经验 To land on one's feet逢凶化吉 cold foot 事到临头打退堂鼓,对原先有信心的事胆怯了。 Bring things to a head 使到摊牌的地步 Lose head失去冷静 Put heads together 集思广益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勉强糊口 Head for 朝......前进 Hold one’s head high 趾高气昂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逃避困难 Take not a musket to kill a butterfly .小题大做 You have butterflies in your stomach.做事情很紧张 You were there to show me my first butterfly, and my first rainbow. 是你在那里给我指明人生的第一只蝴蝶,看到人生的第一次彩虹。 Behold, the Lord GOD will help me; who is he that shall condemn me? Lo, they all shall wax old as a garment; the moth shall eat them up. 主耶和华要帮助我。谁能定我有罪呢。他们都像衣服渐渐旧了,为蛀虫所咬。 After work we all beetle off for a drink 下班之后我们都急忙赶去喝几杯 Beetle off! 快滚 3. The water crisis becamea beetling problem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

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

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汉语言文学 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 马玲玲 摘要:汉语中的联合构词可以说是极具特色的,作为合成式复合词中的一个堇 要组成部分,联合式复合词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堇视,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角度入手『对联合词进行分类探析,以期对以往的研究有所增益。 关键词:联合词隐喻阐释 本文所论及的隐喻式联合词是指联合式复合词的意义在原义的基础上发生了隐喻引申,使词义更加丰富。 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的。 人们的许多经验和活动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人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是由隐喻建构的。认知语言学家指出,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和灵魂,隐喻就是要发现“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从而用‘‘始源域之名'’代替〃目标域之实"。恰似赵艳芳所论述的「在隐喻结构中■两种本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这就是隐喻的认知基础。”基于此,我们可以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为出发点对现代汉语中的隐喻式联合词试作分类阐释。 二.隐喻式联合词的认知阐释 (-)性质相似的隐喻 性质相似的隐喻式联合词是以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性质相似"为基点,通过隐喻机制,把我们所熟悉的事物投射到了原本不熟悉、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抽象概念中,从而使其易于被理解、接受。以”豺狼"一词为例:在汉民族的思维习慣中,豺 和狼一直是两种非常贪婪、残暴的动物,能给其他很多动物甚至人类带来严更的伤害。当人们想要表达某些人凶恶残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时就以"凶恶残暴”这T 寺征为桥梁产生联想,从而以自己熟悉的凶猛动物”豺狼”来喻指 "凶恶残忍的人"。此类隐喻式联合词还有"爪牙、禽兽、虎狼、堡垒、本末、日苦、钢铁、风雨、机械、锦绣"等。以下面两个词为例具体分析:

暗喻英文句子精编版

1. 共产党是太阳。 2.四合院是一个盒子. 3.小兴安岭是一座天然的宝库。 4.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 5. 勤奋是狂风暴雨后开出的海棠。 6. 地中海沿岸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7. 广州城在节日期间成了欢乐的海洋! 8. 老师是园丁,辛勤地浇灌着祖国的花朵。 9.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10.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篇二:隐喻学短语句子 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an eye for eye and tooth for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cannot see beyond the length of ones nose 鼠目寸光 make eyes at sb 向某人送秋波 apple in one's eyes心肝宝贝 a thron in the eye眼中钉 pull the wool over one's eyes 哄骗 the eagle eye 锐利的眼光 fishy-eyed狡猾的目光 evil-eyed狠毒的眼神 green eye眼红,嫉妒 black eye发青的眼圈 pink eye 传染性角膜炎 get off on the wrong foot . 出师不利 get off on the right foot 开门红 put one's best foot forward想尽量给人好印象 put one's foot in one's mouth 讲话不得体说走了嘴 have ones foot on the neck of another person 残暴的控制别人 vote with feet(议会政治中)不予同意 put ones foot down很坚定,采取严厉手段 catch someone on the wrong foot令某人措手不及,出其不意,乘其不备 the shoe is on the other foot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 jump in and get your feet wet到实践中去学习,取得经验 to land on ones feet逢凶化吉 cold foot 事到临头打退堂鼓,对原先有信心的事胆怯了。 bring things to a head 使到摊牌的地步 lose head失去冷静 put heads together 集思广益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勉强糊口 head for朝......前进 hold one's head high 趾高气昂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逃避困难

形容小人得志的隐喻句子形容小人得志的隐喻句子三篇

形容小人得志的隐喻句子形容小人得志的隐喻 句子三篇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翻开儒家经典《论语》,不难发现君子与小人被放在一起比较和评价的句子很多,以至于后世的儒学“大师们针砭时弊和品评人物时,往往会遵循一套“贤与不肖”、“君子与小人”的评价标准。下面是范文网在线.01hn.WTT整理的形容小人得志的隐喻句子三篇,供大家参考! 形容小人得志的隐喻句子三篇 形容小人得志的隐喻句子一 1、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2、君子见人之困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困则幸之。 3、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4、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5、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6、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7、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8、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9、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2、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13、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 14、金钱可以收买小人,却不能收买真理。 15、勿轻小事,小隙沈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 16、巧言令色,鲜矣仁。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8、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 1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1、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22、进君子,退小人,爱人才,申公论。 23、趋炎附势的人,不可与其共患难。 24、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