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基因克隆的策略与途径
拟南芥的遗传研究和基因突变
探究拟南芥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逆境条件下的代谢物变化规律, 揭示其代谢调控机制。
推动转化医学和精准农业发展
要点一
转化医学研究
利用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研究人类 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为 转化医学提供理论支持。
要点二
精准农业应用
将拟南芥遗传研究成果应用于作物育 种和农业生产中,通过基因编辑、分 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手段,实现作 物精准育种和高效生产。同时,利用 拟南芥作为生物指示器,监测和评估 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拟南芥的遗传研究和基因
突变
汇报人:XX
2024-01-11
• 拟南芥概述 • 遗传研究方法与技术 • 基因突变类型与机制 • 拟南芥基因突变研究实例 • 遗传研究在农业领域应用 • 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拟南芥概述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拟南芥是一种小型、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典型的莲座叶丛和直立茎。其叶片呈长椭圆形,花朵为四瓣白色或淡紫色 ,果实为长角果。
且排水良好的环境中。
02Leabharlann 分布范围由于其适应性强,拟南芥现已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包括北美、南美、
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03
生长条件
拟南芥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并不严格,可以在多种土壤类型和温度条件下
生长。然而,为了获得最佳的生长效果,需要提供充足的光照和适中的
水分。
遗传背景与重要性
• 基因组特点:拟南芥的基因组相对较小且简单,约包含120Mbp的DNA序列 和大约25000个基因。这使得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相对容易。
研究植物在盐碱胁迫下 的生理生化反应和分子 机制,发掘耐盐碱相关 基因,通过遗传转化提 高作物的耐盐碱能力。
拟南芥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
拟南芥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基因在生物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基因的研究可以揭示生命的本质和演化历程,也有助于阐明疾病的发生机理、揭示人类的不同特性及其遗传规律。
而在基因研究中,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非常重要的模式植物,因为其基因组已经被完全解析,是目前为止研究最广泛的环境适应植物之一。
拟南芥基因的克隆是研究拟南芥基因功能的基础,也是了解拟南芥基因调控及表达的方式的重要方法。
克隆基因一般包含三步:筛选源,提取基因,插入载体。
其中,筛选源是根据已有的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将所需的基因片段扩增出来。
提取基因则需要一些特殊的技术和设备,高纯度的DNA是成功克隆的前提条件。
插入载体则是将扩增出来的目标基因插到载体上,形成所需的重组DNA,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
在拟南芥基因的克隆中,应注意设计合理的启动子、选择正确的载体和检验克隆的准确性等问题。
在拟南芥基因的功能研究中,基因敲除或突变分析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基因敲除即是通过RNA干扰技术或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目标基因转录水平降低或消除,进而探究该基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突变分析则是通过人工诱导或大规模筛选,寻找具有特定表型的突变体,以此推测该基因在复杂环境中的生物学功能。
这些方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且能够直接揭示基因的生物学重要性。
另外,表达谱分析也是研究拟南芥基因功能的重要方法。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差异表达分析,可以分析不同组织、不同时期、不同生物地位下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调控机制,从而了解基因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关系。
表达谱分析还可以揭示各种生物学过程中参与的基因网络,从而为基因互作网络的构建、复杂环境下基因调控及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拟南芥基因在植物进化、环境适应以及生命体系发育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SLR1基因在拟南芥花器官的形态发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的基因功能研究
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的基因功能研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一种小型的芥菜科植物,由于具有生长快、遗传学易、基因组小、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模式植物,用于研究植物基因功能、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
本文将从基因功能研究的背景、研究方法、成果及应用等方面阐述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的基因功能研究。
一、基因功能研究的背景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了解到生命的构成不再是仅仅由肉眼可见的器官,细胞以及前所未知的基因构成,而这些构成还遵循着特殊的规律,而所谓的生命也就是这些规律的展示和执行。
基因是遗传信息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础,对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群体的形成、发育、生长、适应、代谢、进化等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基因的准确描述和塑造,可以探究生命本身的特征,揭示生命存在的法则,从而推进生命科学的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了解到,基因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往往来自于模型生物的研究。
模式生物是指在进行基础生物学研究时所使用的生物种群,通常具备以下特点:生长快、生育期短、相对小型、遗传学易、基因组小、适应性强、工作形成成熟。
二、研究方法作为模式植物的拟南芥基因功能研究,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种:遗传学、分子学和生理学。
1. 遗传学方法遗传学方法主要包括突变体筛选、遗传连锁分析、分子标记分析、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等关键步骤。
其中最重要的是突变体筛选,拟南芥突变体可分为自然突变体和人工突变体两类。
自然突变体指自然发现的具有不同性状的拟南芥个体,而人工突变体则是透过人工施加物质、辐射等诱变因子,诱导拟南芥作出基因水平上的变化的植株。
通过突变体筛选,可以筛选出具有特定性状并带有单个基因突变的突变体,以便进一步分析所筛选的基因的功能。
2. 分子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种在基因水平上分析拟南芥基因功能的方法。
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分子检测和基因表达等关键步骤。
基因克隆是将目标基因从其天然环境中提取出来,并将其插入到载体中,以便在体内或体外进行分析和操作。
拟南芥的图位克隆技术
拟南芥基因的图位克隆技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冰浙江杭州3100291 国内外研究现状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模式植物,具有基因组小(125 Mbp)、生长周期短等特点,而且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The Arabidopsis Genomic Initiative, 2000)。
同时,拟南芥属十字花科(Cruciferae),具有高等植物的一般特点,拟南芥研究中所取得成果很容易用于其它高等植物包括农作物的研究,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十字花科中还有许多重要的经济作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目前拟南芥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植物学及各国ZF的重视。
从遗传学的观点来看,基因克隆的途径可概括为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两种。
正向遗传学途径指的是通过被克隆基因的产物或表现型突变去进行;反向遗传学途径则指的是依据被克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来实现。
虽然一些模式生物(如拟南芥)的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但还有40%的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还是未知的。
图1 图位克隆所需努力的比较(1995年和2002年)(Jander等,2002)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又称定位克隆(positional cloning),1986年首先由剑桥大学的Alan Coulson提出(Coulson等,1986),用该方法分离基因是根据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的,无需预先知道基因的DNA序列,也无需预先知道其表达产物的有关信息。
它是通过分析突变位点与已知分子标记的连锁关系来确定突变表型的遗传基础。
近几年来随着拟南芥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各种分子标记的日趋丰富和各种数据库的完善,在拟南芥中克隆一个基因所需要的努力已经大大减少了(图1)。
目前完成整个拟南芥的图位克隆过程大约需要一年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筛选突变体开始,逐渐找到和表型相关的基因。
这和反向遗传学的方法正好相反。
拟南芥AtMYB6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
拟南芥AtMYB6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王云,任永兵,杨硕,韩宇,陶杨,曹树青(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文章以拟南芥幼苗提取的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获得AtMYB61基因的全长cDNA片段,再克隆到pUCm-T载体上,菌落PCR、酶切鉴定和cDNA测序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拟南芥AtMYB61基因。
从AtMYB61一pUCm-T载体上,用BstEII和BglII全双酶切切下目的基因片段,将此基因片段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1中。
菌落PCR和酶切鉴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1一AtMYB61。
利用电转化法将重组表达载体导人根癌农杆菌中,获得了携带AtMYB61基因的根癌农杆菌株,为转基因改良植物抗逆性和进一步研究A £MyB61基因的抗逆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拟南芥;AtMYB61基因;表达载体Cloning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AtMYB61 geneand the expression vector constructionW ANG Yun, REN Yong-bing, YANG Shuo, HAN Yu, TAO Yang, CAO Shu-qing(School of Biotechnology and Food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Abstract:Tota1 RNA was extracted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 seedlings and used as the template to amplify the full length of eDNA of AtMYB6 1 gene by RT_PCR technology,and the gene fragment was subsequently cloned into plant pUCm-T vector.The results of bacterial colony PCR,enzyme analysisand eDNA sequencing confirmed that the Arabidopsis thaliana AtM YB6 1 gene was successfully cloned.AtMYB61 gene was cut completely from AtMYB61一pUCm-T vector by BstE 1]and BglⅡ,and the gene fragment was cloned into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pCAMBIA2301.The results of bacterialcolony PCR and enzyme analysis showed the Successfu1 construction of plant expression vector pCAM—BIA2301一AtM YB61.In addition,the recombinant expression vector was carried into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by electrotransformation,and the strain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arrying AtM YB6 1 gene was obtained.The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resistance of transgenic plants and further explor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tM YB6 1 gene.Key words:Arabidopsis thaliana;AtMYB6 1 gene;expression vector0 引言随着一些抗逆基因的鉴定和抗逆机理不断深入研究,将外源抗逆基因导人植物的基因工程技术,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拟南芥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拟南芥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要进行拟南芥 AtTCP4 基因的克隆和原核表达,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获得目标基因序列:首先,需要获取拟南芥AtTCP4 基因的序列。
可以通过NCBI数据库或其他相关数据库搜索到目标基因的序列信息。
2. 购买引物:根据目标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包括扩增该基因的起始引物和终止引物。
引物的设计应考虑适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以便后续进行克隆和表达。
3. PCR扩增:使用目标基因的cDNA作为模板,使用合适的引物进行PCR扩增。
根据PCR反应条件,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来实现特异性扩增。
扩增产物可以经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确认特定大小的DNA片段。
4. 克隆: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并将其连接到适当的质粒载体中。
质粒载体应包含合适的启动子、标签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等元素。
使用大肠杆菌等宿主细胞进行转化,并培养在含有适当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筛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克隆。
5. DNA测序:对选定的克隆进行DNA测序确认,以确保插入的基因片段没有错义突变或其他错误。
6. 准备原核表达系统:准备用于原核表达的适当宿主细胞(如大肠杆菌)并转化克隆。
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并确保其包含适当的诱导子和选择标记。
7. 表达与纯化:培养转化后含有重组质粒的菌落,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诱导表达目标基因。
收集细菌并通过细菌破碎、离心和层析等技术进行纯化。
以上步骤提供了一般的克隆和原核表达流程。
具体操作可能会因实验室和应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实验之前,建议查阅相关的研究论文和方法手册,以获取更详细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技术指导。
拟南芥基因的克隆和在油菜花中的表达
MicroRNAs (miRNAs) 是一类内生、非编码蛋白长 度约为21~24个核苷酸的单链小分子RNA,在生物 体内起着基因转录后的调控作用。对miRNA 作用 机制研究显示, 成熟的miRNA 先与一种叫R ISC (RNA2induced silencing comp lex) 的复合物结合, 接着再特异性地与靶mRNA结合, 即与碱基互补的 同源mRNA 配对结合, 引起靶mRNA的降解; 而当 miRNA与靶mRNA不完全互补时, miRNA则通过与 对应的靶mRNA 的3′端非翻译区( 3′UTR) 结合阻止 其转录后的翻译。由于植物中的miRNA与其靶 mRNA具有高度的碱基互补性, 因而植物miRNA可 能更像siRNA的作用方式对靶基因进行降解 。相反, 在动物细胞中, 大多数miRNA与其靶mRNA并不完 全精确互补, miRNA则通过与对应的靶mRNA的3′ 端非翻译区( 3′UTR) 结合阻止转录后的翻译, 从而 起到负调节其靶基因的表达作用。
表达载体pCAMBIA1304的T2DNA区结构 的 表达载体 区结构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农杆菌EHA105菌液 菌液PCR 农杆菌 菌液
5.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油菜 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油菜
无菌苗培养: 选取籽粒饱满的油菜种子用70%乙醇 无菌苗培养 选取籽粒饱满的油菜种子用 乙醇 表面消毒30 再用 再用1 消毒5 表面消毒 s,再用 g·L - 1 HgCl2 消毒 min, 无 菌水冲洗5次 接种于种子萌发培养基(MS) 上, 置 菌水冲洗 次, 接种于种子萌发培养基 25 ℃光照培养箱中 每天光照 h。预培养 待无 光照培养箱中, 每天光照12 。预培养: 菌苗长至第7天 菌苗长至第 天, 分别切取子叶和下胚轴为转化的 外植体, 置于预培养基(MS +2 mg·L - 1 6 BA + 011 外植体 置于预培养基 黑暗预培养3 。 mg·L - 1 2, 4 D, pH 612) 中, 黑暗预培养 d。
拟南芥抗病基因克隆的策略及利用
拟南芥抗病基因克隆的策略及利用
瓮巧云;邢继红;董金皋
【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3)0z1
【摘要】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克隆抗病基因不但有利于深入研究植物与病原物的分子互作机理,而且为植物重要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有效措施.迄今为止,在拟南芥中已经克隆了十几个抗病基因.对拟南芥抗病基因的种类和特性、克隆策略以及克隆抗病基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详细介绍了定位克隆技术和转座子标签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拟南芥抗病基因克隆中的应用.【总页数】5页(P220-224)
【作者】瓮巧云;邢继红;董金皋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真菌毒素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真菌毒素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真菌毒素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748.3;Q785
【相关文献】
1.拟南芥的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克隆策略 [J], 殷奎德;张兴梅;刘世强;黄海
2.拟南芥抗病基因克隆研究现状 [J], 邢继红;瓮巧云;赵艳敏
3.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及其在抗病基因克隆与定位中的应用 [J], 易图永;谢丙炎;张宝玺;高必达
4.利用中间偃麦草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分离黄矮病抗性候选基因克隆 [J], 张增艳;许
景升;刘耀光;王晓萍;林志珊;辛志勇
5.拟南芥抗病基因克隆的策略及利用 [J], 瓮巧云;邢继红;董金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拟南芥基因克隆的策略与途径
RACE
利用已知的转录本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扩 增得到完整的转录本序列。
表达序。
基于表型的基因克隆策略
定位克隆
通过将表型与基因组连锁分析,定位到目标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间,再通过精细定位确定目标基因。
候选基因法
根据已知的生物学功能或代谢途径,筛选可能导致特定表型的候选基因,并进行克隆和验证。
03
拟南芥基因克隆的途径
克隆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质粒载体
质粒是一种可以独立复制的DNA分子,常用于克隆和表达基因。根据拟南芥基因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质粒载 体进行构建。
病毒载体
病毒载体是一种高效的基因转移和表达系统,可用于拟南芥基因克隆。构建适合拟南芥的病毒载体,确保目的 基因在拟南芥中稳定表达。
基因片段的获取与鉴定
鉴定新的功能基因
通过研究新的功能基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拟南芥的生长发育机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作物改良和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思路 和方法。
研究基因的协同作用
拟南芥的生长发育受到许多基因的协同作用。研究这些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拟南芥的生 长发育过程。
探索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反向PCR
通过已知序列设计引物,从基因组DNA中扩增目标 基因。
正向PCR
通过已知基因的部分序列设计引物,从基因组DNA 中扩增完整基因。
链接PCR
通过已知基因的两端序列设计引物,从基因组DNA 中扩增完整基因。
基于转录组的基因克隆策略
差异显示PCR
比较不同组织或发育阶段的转录本,找出差异 表达的基因。
拟南芥基因克隆的意义与应用
拟南芥基因克隆对于研究植物生长 发育、响应环境变化、抗病抗虫等 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揭示植 物适应环境的机制和开发新的农业 育种技术。
mapping
存在的问题 : 图位克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某些情况下,就很难或者不 能通过图位克隆技术来定位基因 1.一个给定的性状是由不止一个的基因位点控制的 2.表观(上位)遗传突变:一个基因在表达和功能上的可遗传改 变,而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这是图位克隆工程中又一个可 能的复杂情况 3.染色体上位点的物理和遗传距离的比值变化是比较小的,对 作图的分辨率也只有较小的影响,1%重组的遗传距离相当于100-400 Kb的物理距离,平均是250 Kb。然而着丝粒区域是一个显 著的例外,在这里1%重组的遗传距离相当于1000--2500 Kb。
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又称定位克隆 (positional cloning),1986年首先由剑桥大学的 Alan Coulson提出,用该方法分离基因是根据目的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的,无需预先知道基因 的DNA序列,也无需预先知道其表达产物的有关 信息。它是通过分析突变位点与已知分子标记的连 锁关系来确定突变表型的遗传基础。 图位克隆能实现,关键在于全基因组(Col-0生态型) 测序计划的完成和各种分子标记的发现。这些数据 被储存在专门的数据库中(表1)。
因为有了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和高密度的遗传标 记,图位克隆过程就变得相对直接。从基于Col-0 和Ler遗传背景的突变体出发,我们有可能在大约 一年时间内找出与这个突变相关的基因, 作为作图过程的第一步,突变体植株将和另外一 个生态型(Col-0或者Ler)的植株杂交。然后播种 F1代种子。在F1代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我们就有 可能来对其表现型和基因型进行分析。F1代植物 的表型的出现或者消失将显示着我们所研究的突 变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Landsberg 野生型
F1
a A
×
拟南芥遗传转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进行遗传转化,将目的基因导入拟南芥基因组中,并通过筛选和鉴定得到转基因植株。
二、实验材料1. 拟南芥(T0代)植株2. 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GV3101菌株3. 目的基因质粒(含有荧光素酶基因)4. 抗生素:卡那霉素、氯霉素5. 培养基:MS培养基、N6培养基、再生培养基6. 仪器:离心机、PCR仪、荧光显微镜等三、实验方法1.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将荧光素酶基因插入到农杆菌转化载体pCAMBIA1300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1300-FRT::GUS。
2. 农杆菌转化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根癌土壤杆菌GV3101菌株,通过平板划线法筛选阳性克隆。
3. 拟南芥转化将阳性克隆的农杆菌悬浮液与拟南芥(T0代)花序进行蘸花处理,将蘸花后的拟南芥放入MS培养基中培养。
4. 筛选和鉴定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筛选转基因植株,通过PCR检测和荧光显微镜观察GUS 基因的表达情况,鉴定转基因植株。
5. 再生和繁殖将转基因植株移栽至N6培养基中培养,待植株生长稳定后,收集种子进行繁殖。
四、实验结果1.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成功构建了含有荧光素酶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C1300-FRT::GUS。
2. 农杆菌转化通过平板划线法筛选到阳性克隆,表明重组表达载体已成功转化根癌土壤杆菌GV3101菌株。
3. 拟南芥转化蘸花处理后,部分拟南芥植株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表明转基因植株已成功筛选。
4. 筛选和鉴定通过PCR检测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部分转基因植株GUS基因表达阳性,荧光素酶活性明显。
5. 再生和繁殖将转基因植株移栽至N6培养基中培养,植株生长良好,繁殖成功。
五、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将荧光素酶基因导入拟南芥基因组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2. 在实验过程中,农杆菌转化和拟南芥转化效果良好,表明该实验方法适用于拟南芥遗传转化。
拟南芥基因克隆的策略与途径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拟南芥基因克隆的策略与途径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拟南芥基因克隆的策略与途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模式植物,具有基因组小(125 Mbp)、生长周期短等特点,而且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The Arabidopsis Genomic Initiative, 2000)。
同时,拟南芥属十字花科(Cruciferae),具有高等植物的一般特点,拟南芥研究中所取得成果很容易用于其它高等植物包括农作物的研究,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十字花科中还有许多重要的经济作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目前拟南芥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植物学及各国政府的重视。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
不论要揭示某个基因的功能,还是要改变某个基因的功能,都必须首先将所要研究的基因克隆出来。
特定基因的克隆是整个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的起点。
本文就基因克隆的几种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1、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 also known as positional cloning, first proposed by Alan Couls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1986, Gene isolated by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functional genes in the genome has a relatively stable loci, in the use of genetic linkage analysis or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of separate groups will queue into the chromosome of a specific location, By constructing high-density molecular linkage map, to find molecular markers tightly linked with the aimed gene, continued to narrow the candidate region and then clone the gene and to clarify its function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s.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g)又称定位克隆(positoinal cloning),1986年首先由剑桥大学的Alan Coulson提出。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研究及其分子机理分析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研究及其分子机理分析拟南芥是一种重要的模式植物,在基因突变体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的定义、研究方法、重要性以及其分子机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定义及研究方法基因突变体是指在基因序列中发生变异的个体,与野生型(WT)相比,基因突变体的表型有明显的差异。
拟南芥基因突变体是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材料的基因突变研究。
它具有许多优秀的特性,如短生命周期、小型体型、遗传变异多样化和基因功能高度保守等。
目前,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化学诱变、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
其中,化学诱变是通过化学物质引起基因突变,常用的化学物质有Ethyl methane-sulfonate (EMS)和Sodium azide (NaN3)等。
遗传转化是利用外源DNA片段引入目标基因,达到基因敲入/敲除的目的。
基因编辑则是指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对目标基因进行精准的编辑,从而实现目的基因的敲入/敲除。
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条件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
二、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的重要性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研究有着重要的科研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拟南芥是植物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植物之一,研究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可以为解析生物分子机理和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拟南芥基因突变体的发现对研究复杂性状、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等现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人类生命健康、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分子机理分析拟南芥基因突变体分子机理分析是对基因突变体的表型变化进行解析的过程。
在基因突变体的研究中,通常采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遗传学方法主要包括染色体显微镜观察、连锁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组学分析等。
在染色体显微镜观察中,通过观察细胞染色体数目、形状、大小和染色体带的特点,可以发现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突变。
植物抗病性状关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植物抗病性状关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植物的抗病性状是保持健康的重要途径。
许多研究表明,植物的免疫响应与特定的基因有关。
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已经克隆了一些植物抗病性状的关键基因,并对它们进行了功能分析。
本文将探讨这些研究的进展和意义。
一、克隆关键基因研究人员通过利用系统发育学、转录组学等手段,克隆了许多与植物抗病性状相关的基因。
例如,研究人员克隆了拟南芥的RPS5基因,它是拟南芥抗菌性的主要基因之一。
当拟南芥感染革兰氏阴性菌Pseudomonas syringae时,RPS5基因会激活拟南芥的免疫反应,使其产生一种叫做PAMPs的抗病物质。
具有RPS5基因的拟南芥在受到Pseudomonas syringae的侵染时能够快速抵抗病原体,从而减少了植物的损失。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关键基因被克隆了出来。
如拟南芥的EDS1和PAD4基因,这两个基因在植物抗病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EDS1和PAD4在植物免疫反应的前线,调控着植物抗病反应中的许多关键基因,从而增强了植物的免疫能力。
二、功能分析研究人员通过功能分析揭示了植物抗病基因在免疫响应中的作用机制。
例如,在拟南芥的抗病性中,RPS5基因的激活能够诱导许多免疫反应的基因,促进植物产生抗病物质。
这些抗病物质可以诱导一系列转录因子的激活,从而增强植物免疫反应。
此外,在MOI1基因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 MOI1 参与调控 E3 Ligase RING-BOX1(RBX1) 的 Ub 结合活性及其对 PAD4和EDS1的泛素化,从而激活 PAD4 和 EDS1 的活性。
这表明了 MOI1 在调节植物抗病性中的重要作用。
三、意义与展望研究植物抗病基因的意义在于提高植物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对植物生长和产量的损失。
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探索植物抗病性状的分子机制,同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组学方法,研究人员可以设计出更具抗病性的作物品种,以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拟南芥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拟南芥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近年来,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 已成为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
以其快速的生长周期、小型的基因组、高度开放的研究环境、以及大量的遗传资源等特点,它成为理解植物基因功能的最佳模型。
本文将从拟南芥的繁殖机制、基础遗传图谱、以及拟南芥在研究中扮演的角色三个方面,着重介绍拟南芥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一、拟南芥的繁殖机制拟南芥是一种典型的十字花科植物,其繁殖方式有两种途径:自交和异交。
与其他植物不同的是,它的自交不会产生显性缺陷,这为其进行遗传学实验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此外,拟南芥也可以通过离体培养进行无性繁殖,这使得研究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产生足够多的植物材料。
在拟南芥的生殖过程中,花粉和卵细胞都具有单倍体基因型,且由于其自交不产生显性缺陷,可以方便地进行遗传杂交实验。
通过选择不同的基因型,可以获得符合研究需要的植物群体,从而对基因功能进行深入研究。
二、拟南芥基础遗传图谱在拟南芥分子遗传学中,构建基础遗传图谱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1994 年,因为拟南芥基因组大小仅有 125 Mb,使得 Clark 等人首先建立了拟南芥基础遗传图谱,推动了拟南芥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拟南芥基础遗传图谱由五十多个连锁群组成,其中,每个连锁群都与一个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相对应。
通过建立基础遗传图谱,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不同基因之间的物理位置及其相对位置,从而进一步分析这些基因的功能。
三、拟南芥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拟南芥在基因克隆、基因转录调控和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均有广泛应用。
1. 基因克隆拟南芥的遗传学实验可通过体细胞杂交、花粉管导入、基因突变筛选等多种方法进行。
其中,由于其小型的基因组和成熟的修饰技术,拟南芥在基因克隆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拟南芥的基因克隆,可以解决许多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遗传问题。
例如,通过对小麦、水稻等作物中的同源基因进行克隆,可以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进行研究。
基因图位克隆的策略与途径(拟南芥)
拟南芥基因克隆的策略与途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模式植物,具有基因组小〔125 Mbp〕、生长周期短等特点,而且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The Arabidopsis Genomic Initiative, 2000〕。
同时,拟南芥属十字花科〔Cruciferae〕,具有高等植物的一般特点,拟南芥研究中所取得成果很容易用于其它高等植物包括农作物的研究,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十字花科中还有许多重要的经济作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目前拟南芥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植物学及各国政府的重视。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最根本单位,也是所有生命活动的根底。
不管要揭示某个基因的功能,还是要改变某个基因的功能,都必须首先将所要研究的基因克隆出来。
特定基因的克隆是整个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的起点。
本文就基因克隆的几种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1、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 also known as positional cloning,firstproposedby Alan Coulson of th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1986,Geneisolatedby this methodis based onfunctional genesin the genomehas arelativelystableloci,in the use ofgenetic linkageanalysisor chromosomalabnormalities of separategroupswillqueueinto the chromosomeofaspecific location,By constructinghigh-densitymolecularlinkage map, to findmolecular markerstightly linked with the aimed gene, continued to narrow thecandidate regionand thenclonethe geneand to clarifyits functionandbiochemical mechanisms.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g〕又称定位克隆〔positoinal cloning〕,1986年首先由剑桥大学的Alan Coulson提出。
拟南芥图位克隆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模式植物,具有基因组小(125 Mbp)、生长周期短等特点,而且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The Arabidopsis Genomic Initiative,2000)。
同时,拟南芥属十字花科(Cruciferae),具有高等植物的一般特点,拟南芥研究中所获得结果很容易用于其它高级植物包括农作物的研究,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特殊是十字花科中还有许多主要的经济作物,与人类的出产生涯亲密相关,因此目前拟南芥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植物学及各国政府的器重。
从遗传学的观点来看,基因克隆的途径可概括为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两种。
正向遗传学道路指的是通过被克隆基因的产物或表示型突变去进行;反向遗传学门路则指的是根据被克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来实现。
固然一些模式生物(如拟南芥)的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但还有40%的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仍是未知的。
一、图位克隆概述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又称定位克隆(positional cloning),1986年首先由剑桥大学的Alan Coulson提出(Coulson等,1986),用该方法分离基因是依据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地位进行的,无需预先知道基因的DNA序列,也无需预先晓得其抒发产物的有关信息。
它是通过火析突变位点与已知分子标记的连锁关系来确定突变表型的遗传基本。
近几年来跟着拟南芥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实现,各种分子标记的日趋丰盛和各种数据库的完美,在拟南芥中克隆一个基因所需要的尽力已经大大减少了。
目前完成整个拟南芥的图位克隆过程大约需要一年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筛选突变体开端,逐步找到和表型相关的基因。
这和反向遗传学的方法正好相反。
图位克隆能实现,关键在于全基因组测序打算的完成和各种分子标记的发现。
这些数据被贮存在专门的数据库中(表1)(Lukowitz等,2000)。
在拟南芥中的图位克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Col-0生态型测序的完成,因为它是在研究拟南芥时最常用的生态型。
拟南芥abi5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和纯化
拟南芥abi5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其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和纯化马燕林, 马建忠*, 王永刚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兰州730050摘要: 拟南芥abi5基因编码了一个碱性亮氨酸拉链类转录因子, 它在ABA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调控作用。
本文以拟南芥为材料, 通过RT-PCR扩增、克隆了包含abi5基因编码区的片段。
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 所克隆的基因与NCBI 数据库收录的abi5基因(GenBank登录号NM_129185.3)有99.0%的一致性; 氨基酸序列存在4个残基差异。
所克隆的abi5基因被进一步亚克隆至pET-32a表达载体。
序列测定核实构建正确的重组质粒(pET32a-ABI5)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 Star (DE3)中诱导表达。
表达产物经Ni-NTA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SDS-PAGE分析和质谱鉴定。
结果表明, 重组abi5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的较适宜条件为: 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终浓度为0.3 mmol∙L-1、30 ℃下诱导4 h, 可达到细菌裂解液上清蛋白的29.1%。
经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的ABI5融合蛋白在SDS-PAGE电泳分析时呈现一条蛋白带。
该条带经串联质谱分析证明为重组ABI5融合蛋白。
关键词: 拟南芥; abi5; 分子克隆; 原核表达; 纯化; 质谱Molecular Cloning, Prokaryotic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abi5 Gene from Arabidopsis thaliana L.MA Y an-Lin, MA Jian-Zhong*, WANG Y ong-Gang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ChinaAbstract: The abi5 gene from Arabidopsis encodes a basic leucine zipper transcription factor, which plays a key regulatory role in ABA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ding region of the abi5 gene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Columbia was ampli fi ed by RT-PCR and then c loned into a T-vector, pMD®19-T. The nucleotide sequenc ing showed that the cloned gene had a 99.0% identity with the abi5 gene sequence (GenBank No. NM_129185.3).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the cloned fragment exists four different residues. The abi5 gene was further subcloned into an expression vector, pET-32a. The recombinant plasmid construct (pET32a-ABI5) was veri fi ed by nucleotide sequencing, and transform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BL21 Star (DE3). The expression of the ABI5-fused protein was induced with 0.3 mmol∙L-1 IPTG, at 30 ℃for 4 h.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con-tent of the fusion protein could reach 29.1% of the total supernatant proteins of bacteria lysate. After Ni-NTA af fi nity chromatography puri fi cation, a single band was observed in the SDS-PAGE gel, with an 86.1% puri ty. The band was excised for MS/MS assay. The results of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proved that the band con- tained the ABI5-fused recombinant protein.Key words: Arabidopsis thaliana; abi5; molecular cloning; prokaryotic expression; puri fi cation; mass脱落酸(absc isic ac id, ABA)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调节着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诸多环节, 比如种子和芽的休眠、气孔关闭、生物与非生物性胁迫的响应、以及拮抗其它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等(F in ke lst e in 2010) 。
拟南芥基因克隆的策略与途径
• 跨学科合作与数据共享:面对复杂的基因克隆挑战,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合作和 数据共享将变得更为重要。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我们能够更全面 地理解拟南芥的基因功能和调控机制,从而推动基因克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VS
策略
首先根据目标基因序列,利用化学方法合 成相应的DNA片段。将合成得到的DNA 片段进行测序验证,确保序列的准确性。 之后,将合成基因亚克隆到适当的表达载 体,进行后续的转基因和功能验证。此方 法还可以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对合成基因进行精确修饰,以研 究特定基因突变的功能影响。
策略
利用已知的拟南芥 测序验证后,将其亚克隆到适当的载体中进行后续操作。
通过合成生物学方法获取目的基因
优势
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研究者可以根 据需求,人工合成特定的基因序列。这 种方法不受自然资源的限制,能够根据 需要定制基因。
限制酶切与连接
利用限制酶切割目标基因和载体,通过连接酶将目标基因与 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进而导入宿主细胞进行扩增和表 达。
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克隆策略
gRNA设计
根据目标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导向RNA(gRNA),引导CRISPR-Cas9蛋白复合物定位并切割目标 基因。
基因组编辑
THANK YOU
策略
首先通序验证,确保其与目标基因序列 一致。之后,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适当的表
达载体,进行时期或条件下不表达的基因。适用于那些想要研究非表 达基因或者进行全基因组分析的研究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南芥基因克隆的策略与途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一种模式植物,具有基因组小(125 Mbp)、生长周期短等特点,而且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The Arabidopsis Genomic Initiative, 2000)。
同时,拟南芥属十字花科(Cruciferae),具有高等植物的一般特点,拟南芥研究中所取得成果很容易用于其它高等植物包括农作物的研究,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十字花科中还有许多重要的经济作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目前拟南芥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植物学及各国政府的重视。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最基本单位,也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础。
不论要揭示某个基因的功能,还是要改变某个基因的功能,都必须首先将所要研究的基因克隆出来。
特定基因的克隆是整个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的起点。
本文就基因克隆的几种常用方法介绍如下。
1、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ng, also known as positional cloning, first proposed by Alan Couls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1986, Gene isolated by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functional genes in the genome has a relatively stable loci, in the use of genetic linkage analysis or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of separate groups will queue into the chromosome of a specific location, By constructing high-density molecular linkage map, to find molecular markers tightly linked with the aimed gene, continued to narrow the candidate region and then clone the gene and to clarify its function and biochemical mechanisms.图位克隆(map-based clonig)又称定位克隆(positoinal cloning),1986年首先由剑桥大学的Alan Coulson提出。
用该方法分离基因是根据功能基因在基因组中都有相对较稳定的基因座,在利用分离群体的遗传连锁分析或染色体异常将基因伫到染色体的1个具体位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高密度的分子连锁图,找到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不断缩小候选区域进而克隆该基因,并阐明其功能和生化机制。
用该方法分离基因是根据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的,无需预先知道基因的DNA序列,也无需预先知道其表达产物的有关信息。
它是通过分析突变位点与已知分子标记的连锁关系来确定突变表型的遗传基础。
近几年来随着拟南芥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各种分子标记的日趋丰富和各种数据库的完善,在拟南芥中克隆一个基因所需要的努力已经大大减少了(图1)。
目前完成整个拟南芥的图位克隆过程大约需要一年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筛选突变体开始,逐渐找到和表型相关的基因。
这和反向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的方法正好相反。
图位克隆能实现,关键在于全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和各种分子标记的发现。
这些数据被储存在专门的数据库中(表1)(Lukowitz等, 2000)。
在拟南芥中的图位克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Col-0生态型测序的完成,因为它是在研究拟南芥时最常用的生态型。
实现基因图位克隆的关键是筛选与目标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实质上,分子标记是一个特异的DNA片段或能够检出的等位基因,对其有效地利用即可达到图位克隆基因之目的。
迄今为止,已有几十种技术可用于分子标记的筛选(Wang等,2000)。
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SLPs)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SSLP是基于PCR的分子标记,在拟南芥基因组中有较多分布,而且是共显性的,它的检测非常直接,但是我们需要设计引物来检测假定的SSLP标记;对SNPs标记的检测也比较直接,它是拟南芥不同生态型之间基因组中的单个核苷酸的差别,这些差别的核苷酸通常位于非编码区域(Peters等, 2003)。
最常见的用于检测SNPs标记的方法主要是剪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APS),它也是基于PCR的。
另外,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衍生的CAPS(dCAPS)(Nam等, 1989; Michaels 和 Amasino, 1998)可把任何已知的点突变作为分子标记,只要在PCR是引入不配对的引物,使扩增的序列在一个生态型中具有限制性酶切位点,而在另一生态型中没有,以形成多态性。
图位克隆法随着相关配套技术(序列数据库、分子标记等)的日渐成熟,许多拟南芥及一些农作物的基因已被成功的克隆(表2)。
本文拟对图位克隆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以期对植物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有所帮助。
2 图位克隆的一般过程因为有了拟南芥的基因组序列和高密度的遗传标记,图位克隆过程就变得相对直接。
图2例举了一种高效的拟南芥图位克隆方法。
从基于Col-0和L er遗传背景的突变体出发,我们有可能在大约一年时间内找出与这个突变相关的基因,这其中主要耗时间的是五个植物(拟南芥)的生长周期(我们假定每个周期为两个月)。
作为作图过程的第一步,突变体植株将和另外一个生态型(Col-0或者L er)的植株杂交。
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于杂交的突变体植株是作为父本还是母本是没有关系的。
然后播种F1代种子。
在F1代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我们就有可能来对其表现型和基因型进行分析。
F1代植物的表型的出现或者消失将显示着我们所研究的突变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最好通过对一些标记的分析来确认F1代植物是杂合体,而且在杂交过程中我们没有犯错误。
当然也有必要确认原来的生态型背景。
图2 图位克隆过程示意图(Jander等, 2002)F1代植物自交得到F2代种子,大约播种600个个体以进行突变基因的粗定位(first-pass mapping,图2)。
在其生长过程中,我们可确定其表型,大约有150个个体被认为是纯合体(在隐性突变的情况下是纯合突变体,在显性突变的情况下是纯合野生型)。
然后从这150个个体的叶子或者其它组织中制备DNA用于基因型分析。
起先用分布于拟南芥五条染色体上的25个标记(相邻的两个标记之间大约相距20 cM)进行分析,确定突变基因是和哪个或者哪几个标记是连锁的,然后用三点测交的方法来定义一个包含突变基因的大约20 cM的遗传间隔。
一旦这样的一个遗传间隔被定义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引入新的标记把这个间隔缩小到大约4 cM。
一般来说,利用150个F2代个体是在很大程度上能找到这样一个遗传间隔的,距离突变基因最近的两个分子标记将作为侧面标记而用于下面的进一步分析。
下一步我们将播种一个更大的F2代群体用于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fine-resolution mapping,图2)。
最终目标是将包含突变基因的遗传间隔缩小到40 Kb甚至更小(这在拟南芥中大约是0.16 cM)。
显然用于作图的F2代植物越多,就越能精确地定位突变基因。
一般需要3000~4000个F2代植物个体(包括粗定位时的600个F2代植物个体)来精确地定位突变基因。
但是也有很多图位克隆过程用了少于3000个F2代植物个体就成功地定位了突变基因(Lukowitz等, 2000)。
但是这往往要冒因为作图群体不够大再一次种植F2代植物而延长整个作图过程的时间的风险。
在这个大约4 cM的遗传间隔内找到与突变更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一般情况下能在突变两侧找到相距小于40 Kb的两个分子标记。
一旦这样的两个分子标记被找到之后,就可以通过测序来找到突变基因。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设计PCR引物来扩增覆盖这40 Kb的多个重叠的500 bp的片段。
将这些片段测序后拼接起来以得到整个40 Kb的序列,然后将它与野生型植物(Col-0或者L er)的序列进行比对,这就可以找到这个区域中的多个基因。
从一系列侯选基因中鉴定基因是定位克隆技术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
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含有目标基因的大片段克隆如BAC克隆或YAC克隆去筛选cDNA文库,并查询生物数据信息库,待找出侯选基因后,把这些侯选基因进行下列分析以确定目标基因:(1)精确定位法检查cDNA 是否与目标基因共分离;(2)检查cDNA时空表达特点是否与表型一致;(3)测定cDNA序列,查询数据库,以了解该基因的功能;(4)筛选突变体文库,找出DNA序列上的变化及与功能的关系;(5)进行功能互补实验,通过转化突变体观察突变体表型是否恢复正常或发生预期的表型变化。
功能互补实验是最直接、最终鉴定基因的方法。
利用新兴的RNA干扰(RNAi)也可有效地确定目的基因。
同源克隆:生物的种、属之间编码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于非编码区的序列,基于此原理,在其他种属同源基因被克隆的前提下,构建cDNA文库或基因组文库,然后用已知分子高保守序列制备同源探针,经标记后从相应的文库中筛选阳性克隆,并经核酸序列分析鉴定所克隆的基因,当然在没有全同源探针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部分同源探针来筛选与探针序列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基因。
图位克隆同源克隆转座子标签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是从一个随机选择的cDNA克隆进行5′端和3′端单一次测序获得的短的cDNA部分序列, 代表一个完整基因的一部分。
DbEST,database EST 表达序列标签数据库。
1951年Barbara Mclintock首先在玉米中发现了控制元件,后来命名为转座元件或转座子(transposon)。
转座子是基因组中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可以通过切割、重新整合等一系列过程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
这一元件不仅可用于分析生物遗传进化上分子作用引起的一些现象,还为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可以在不了解基因产物的生化性质和表达模式的情况下,分离克隆植物基因,即转座子标签(transposon tagging),又称为转座子示踪法。
其原理是利用转座子的插入造成基因突变,以转座子序列为基础,从突变株的基因文库中筛选出带有此转座子的克隆,它必定含有与转座子序列相邻的突变基因的部分序列,再利用这部分序列从野生型基因文库中获得完整的基因〔1〕。
1984年,用转座子标签法首先在玉米中分离了bronze基因,该基因编码了玉米花色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UDP-葡萄糖类黄3-O-葡萄糖基转移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