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教材--------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合集下载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ppt [兼容模式]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ppt [兼容模式]

cAMP/cGMP趋于正常
寒证 甲硫氧嘧啶造成小鼠“甲减” 阳虚证病人:副交感神经- M受体 —cGMP系统的功能亢进。
温热药和助阳药
cAMP
cAMP/cGMP趋于正常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鹿茸、肉苁蓉、人参、 何首乌、当归
温热药
附子、肉桂、紫河车、 黄芪、何首乌、人参
附子、补骨脂、 淫羊藿、 冬虫夏草、刺五加、海马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病人
面红目赤 口渴喜饮 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 咯痰黄稠
寒证病人
形寒肢冷 口不渴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咯痰稀薄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外周神经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 植物神经
主要支配心脏、平滑肌和腺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热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 寒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与主要特色。 是中药作用性质及特征的集中概 括,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沉浮 有毒和无毒
这是中药的属性,也是中药与西药的最大区别
一、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寒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即有清热、凉血、 凉 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的药物。 四性 热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即有祛寒、温里、 温 助阳等功效的药物。
2013/10/9
第二章 中药药效学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 第四节 中药的不良反应 第五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与中药功效
的关系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2.选择或问答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中药的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酸味药: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

甘味药: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

苦味药: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

咸味药:含有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第三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1.中药炮制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影响药理作用: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增强疗效;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2.配伍和禁忌:从药理学角度看中药七情:相须:即两种功用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相互增加疗效。

相使:两种功用不同的药相伍,能互相促进提高疗效。

相畏:是一种药物制约另一种药的性能或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烈性。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药物的毒性。

相恶:是一种药物的功效能被另一种药物削弱或破坏,或两者的功效均降低或丧失。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可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第五章解表药1.解表药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之功效。

2.麻黄药理作用: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

选择或问答麻黄发汗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致使水分潴留于汗腺管腔,引起汗液分泌增加;兴奋汗腺α受体,使汗腺分泌增加;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部位而产生效应。

3.柴胡药理作用:保肝、利胆、降血脂。

4.葛根药理作用:考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第六章清热药1.黄芩药理作用:主要有效成分是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

黄芩有保肝利胆降血脂的作用。

2.黄连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有效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如小檗碱。

(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3)抗炎、解热(4)降血糖抗菌特点: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降低。

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2第二章 中药药性

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2第二章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2第二章 中药药性

5. 泌尿系统毒副作用
常见: 尿少、尿闭、尿频、尿急、浮肿 、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毒症、肾 功能衰竭 中药: 矿物类,如砒石、砒霜、雄黄、 水银、轻粉、红粉、铅丹、雷公藤、 斑蝥
马兜铃酸肾衰
马兜铃科药物如关木通、广防已、细辛、马兜 铃、青木香等,所含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 毒性病理特征: 早期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坏死,萎缩或细胞脱落,造成肾小管功能障 碍 后期为快速进展性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水 肿, 发展到终末期肾衰 纤维化机制: ①可以直接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 ; ②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 ,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③损伤肾血管壁, 使管壁增生、增厚,管腔狭窄,引起间质的慢
补中益气汤选择性地提高在体及离体动物子 宫平滑肌的张力, 加入升麻、柴胡的制剂作 用明显 如果去掉升麻、柴胡则见作用减弱而且不持 久, 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作用
第四节
归经的现代研究
归经: 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 性作用
归经是从药物功效以及疗效总结而来 的, 是药物的作用以及效应的定向与 定位 许多中药可以同时入两经或数经, 说 明该药对机体具有广泛的影响
蟾毒类的基本结构与强心苷元相似, 所以对 心脏的毒性作用也与洋地黄相似。 蟾毒兴奋迷走神经中枢或末梢, 并直接作用 于心肌。电生理变化为静息期膜电位减小, 除极速度及传导速度变慢, 窦房结自律性降 低, 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 心室停搏等心律失常 万年青、夹竹桃叶毒性作用与强心苷相似
乌头类的毒性成分是生物碱, 以乌头碱的 毒性最强, 突出表现为可致不同形式的心 律失常
4. 呼吸系统毒副作用
常见: 咳嗽、呼吸困难、肺水肿、呼吸麻痹、 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 中药: 苦杏仁、白果、山豆根、桃仁、商陆等 白果、苦杏仁等含有氰苷、氰氢酸,氰苷水解 后产生大量的氢氰酸,对延脑各生命中枢先刺 激后麻痹,并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阻 碍新陈代谢,导致组织细胞的窒息 商陆可致呼吸中枢麻痹

中药药理学课件-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优选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优选课件

2020/10/18
2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 强,痛阈和惊厥阈降低。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 寒凉药:则相反。 2. 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 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促进 儿茶酚胺生成, 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降低副交感神 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2020/10/18
8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急性毒性(过量) (1)中枢神经系统 鸟头、士的宁等生物碱。 (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 心苷。 (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2020/10/18
6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研究现状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
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表症
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理作
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2020/10/18
3
3.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第一课件网
温热性的补阳和补气药:人参、鹿茸、淫羊藿等。
甲状腺轴:促进甲状腺素,T3、T4↑ 丘脑-垂体-胸腺轴:增强胸腺功能(免疫)↑
肾上腺皮质轴:ACTH↑17-OHCS↑
性腺轴:促性激素作用,性激素↑
寒凉补阴药:可使上述亢进功能恢复正常。

第二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改

第二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改

第二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导学】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

目前对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归经。

现代研究将中药四气分为寒凉药、温热药两类分析。

研究提示,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具有抑制性效应,使环核苷酸系统的cGMP水平升高,可抑制能量代谢,促进物质合成代谢。

而温热药则具有相反效应。

中药五味主要与其化学成分有关。

辛味药主要含有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酸。

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为主。

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多。

咸味药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中药的升降沉浮是中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趋势和走向。

中药升降沉浮性能与药物的性味、炮制、质地、配伍等因素关系密切。

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目前对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四种:药效分析法;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察法;微量元素分析法;环核苷酸分析法。

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

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导学】本章介绍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和无毒的现代研究。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四气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对物质代谢和环核苷酸系统的影响。

中药五味与所含化学物质及其功效、药理作用的关联。

中药使用不当可产生的毒性作用。

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

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4.掌握中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类型。

熟悉主要有毒中药毒副作用的表现。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以及主要特色。

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是几千年来历代劳动人民以及医贤们对中药临床使用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计量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文献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 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趋势 和规律。
知识图谱
利用可视化技术构建中药 药性理论的知识图谱,展 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结构和 关联关系。
05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中药药性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清热解毒药
用于治疗热性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等,通过清热、解毒的 作用,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具有特殊的治 疗作用,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势,是中 药药性理论中指导药物应用的重要原则。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其中所含的化学 成分密切相关,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科学依 据。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引言 • 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方法 •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 中药药性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应用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 要意义。
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02
探讨中药药性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揭示中药药性作
用的生物学机制。
建立中药药性理论的评价体系
03
制定中药药性理论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中药药性理论的评
价体系,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推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国际化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际学术界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国际化研 究,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中药药理学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PPT课件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 补益。
分布:化痰药、温肾壮阳药
归经:入肝、肾经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药动学
1. 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一、中药药性理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热证——表现为中枢神经兴奋(经寒 凉药治疗后其症状明显改善)
• 寒证——表现为中枢神经受抑状态 (经温热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寒证和热证模型动物脑内神经递质含量发生 变化。如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
寒凉药或温热药引起的寒证或热症模型动物 也可见到类似于寒证或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功能的异常变化。
◆热证
1、病人呈现中枢神经兴奋 2、模型动物的痛阈和惊厥阈值降低→
中枢兴奋功能增强
注: 痛阈——动物经电刺激后,能使动物感觉到的疼 痛时的最小电流或电压。 惊厥阈——动物经电刺激后,能使动物刚发生惊 厥时的最小电流或电压。
3、大鼠脑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活性↑5-HT 含量↓
◆寒性药(如钩藤、羚羊角、犀 角等)→抑制酪氨酸羟化酶的 活性→NA、DA↓→表现为中枢抑
滋阴药(龟甲):可使大鼠血清中T3 、T4含量下降
T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注射大鼠可产生“甲亢”模型 小鼠饮服含有甲硫氧嘧啶的水,可产生“甲减”模型。
3. 内分泌系统功能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 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
1、影响机体基础代谢的两大因素: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 细胞膜钠泵(Na+、K+-ATP酶)活性

2012(2009级中药学本科)中药药理(2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2012(2009级中药学本科)中药药理(2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三、存在问题
古今味的记载有许多不同; 古今味的记载有许多不同; 各中药都含多种化学成分, 各中药都含多种化学成分,何成分为味的代 中 表,不能确定; 不能确定; 药 药 理 味实质研究,指标难以确定; 味实质研究,指标难以确定; 如何用味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之间的联系 学 来说明味的实质; 来说明味的实质; 中药的兼味如何体现。 中药的兼味如何体现。
炮制的影响: 炮制的影响:一般认为炮制可以调整或改变 原药的偏性,使其治疗作用发生相应的变化。 原药的偏性,使其治疗作用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 药 药 配伍的影响:认为药物的寒热温凉偏性, 配伍的影响:认为药物的寒热温凉偏性,经复 理 方配伍后,往往随药物在复方中的地位、用量 方配伍后,往往随药物在复方中的地位、 学 比例及所治证的不同等而发生变化。一般说来 比例及所治证的不同等而发生变化。 不同性( 的药物配伍后,以性( ,不同性(气)的药物配伍后,以性(气)占 优势的主药代表复方的偏性。 优势的主药代表复方的偏性。
2.临床研究 .
中 药 药 理 学
专门临床研究报道不多, 专门临床研究报道不多,对“甘温除 热”法机理及“四气”指导临床用药 法机理及“四气” 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3.实验研究 .
中 药 学 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药 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代谢、抗感染抗肿瘤 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代谢、 等等进行了四气的科学实质研究。 理 等等进行了四气的科学实质研究。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植物神经递
中 药 药 理 学
质、受体及环核苷酸 水平均有影响 热证→ 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系统 )偏高 寒证→ 寒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功能 )偏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的基本作用;2、熟悉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及作用特点;了解中药药性的现代知识。

【教学方法与时数】课堂讲授;3学时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临床用药经验的结晶,是传统医学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中医治病的用药规律。

研究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将有助于揭示前人用药的现代科学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还可更加丰富和完善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常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其核心为“四气五味”。

(一)四性的现代研究1、中医传统认识①概念又称四性(four properties),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四气中、温一热(大温)、寒—凉(微寒)药性相同而程度不同,故四气也可看作寒(凉)、热(温)二性。

另:平性—药性平和,偏温偏凉之性不很明显,实际上平性药也有偏于温或凉的药物,称为微温或微寒,基本上属四气之内,习惯上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②由来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之后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来概括的:凡能减轻或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减轻或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也是中医辩证用药的重要原则。

古代医家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不同反应与临床获得的不同疗效,认为中药有四种药性——“寒、热、温、凉”。

主要是针对证的寒、热而提出的。

寒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喜静,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腹痛喜温,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迟。

热证:面红目赤,畏热喜凉,身热,口渴喜冷饮,烦躁谵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痰黄而粘稠,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认为: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功能的药物)凡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功能的中药)从现代医学角度怎样认识“四气”,我们认为“四气”乃中药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反应。

2、现代认识——即中药的药理效应:是中药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是药物作用最基本表现形式:兴奋:机体功能水平提高(温、热药)抑制:机体功能水平降低(寒、凉药)寒、热、温、凉可分为——兴奋、抑制。

例如:(1)寒、热药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凉药多具有镇静、抗惊厥等中枢抑制作用:如平肝息风药(钩藤、羚羊角),芳香开窍药(牛黄、冰片)。

温热药多具有兴奋中枢作用:如麻黄、独活、五加皮等。

(2)对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在临床研究工作中,对寒证和热证患者进行观察分析时,根据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血压和呼吸频率等项指标,综合衡量病人的植物神经机能状态。

发现:热证患者大多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偏亢的表现。

寒证患者多表现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偏低的表现。

热性药(附子、肉桂、干姜等)可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

寒性药(知母、石膏、黄柏等)可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降低。

故认为:寒凉药:有拟胆碱作用。

如黄连:性寒,抗心律失常。

温热药:有拟肾上腺素作用。

(3)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根据寒象、热象的表现,推测可能与能量代谢,体内产热量过多或不足有关。

如:温热药鹿茸能提高大鼠脑、肝、肾组织的耗氧量,促进糖代谢。

而寒凉药生石膏、龙胆草、知母、黄柏所组成的复方则明显降低大鼠耗氧量。

表明两类药性对机体能量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4)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寒凉、温热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性腺、甲状腺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

据现有资料,多数补阳药和补气药属温热药性,可使血清17—羟皮质类固醇和性激素含量增加。

(5)寒凉药有抗感染及抗癌作用。

抗感染的寒凉药:黄连、黄柏、连翘、金银花、板蓝根抗癌作用的寒凉药:山慈菇、山豆根、青黛(靛玉红)(6)物质基础方面表现:寒凉、温热药性是其所含有效成分作用于机体的客观反应,但哪些成分起寒凉作用,哪些成分起温热作用或由药物刺激某器官产生新的物质的作用,尚须深入研究。

①药物本身的作用;A温热药如附子、乌头、细辛、丁香、吴茱萸、高良姜、花椒等均含有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化学结构与环儿茶酚胺结构相似,并证明为β受体激动剂,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率,扩张血管等一些相似的药理作用,有人主张该成分是多种温热药性的物质基础,对β受体的兴奋是其共同的作用方式。

B药性寒热可能与其所含微量元素有关。

a有明显壮阳作用的湿热药:Fe、Mn、Co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寒凉药。

b有人认为,含Zn高的中药为寒性,如羚羊角、牛黄。

c无机盐类中药,结晶水的存在,是此类中药产生寒凉性的重要因素。

②中枢物质的作用:药物进入体内后除直接作用于各器官、系统呈现一系列兴奋或抑制现象外,也可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而起作用。

寒凉药:促进中枢产生某种新的物质或促使原有的某种抑制药含量减少。

温热药:促进中枢产生某种新的物质或促使原有的某种抑制药含量升高。

注意点:1)现代研究的现象不可和寒证、热证完全等同起来看待。

2)不能绝对化地认为: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中医强调辩证诊治,如生姜黄苓黄连汤。

(二)、五味的药理1、概念五味(five tastes of drug)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2、现代研究认为:味的含义有两种1)味觉所感到的真实滋味—不同成分有不同味道药物的味与其所含成分有关,含有不同成分就有不同的味,这种味可由人的味觉辨别出来,这仅是“味”的一个方面。

A、辛味药多含挥发油肉桂含桂皮油B、酸味药有机酸乌梅多量枸橼酸C、甘味药糖、苷类人参含人参皂苷、糖D、苦味药生物碱、苷类黄连含小蘖碱、大黄含蒽苷E、咸味药无机盐、碘昆布含I、K、Ca2)反映了药物的实际性能—不同味的药有不同的功能近代老中医口尝285种中医和古书作对照,味的符合率仅占78%,这说明仅以味的感觉来区分是不够的,味还有另一层含义。

A、辛味药发散、行气、活血肉桂活血通经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B、酸味药收敛、固涩乌梅治久痢脱肛治疗虚汗、泄泻、出血等C、甘味药补益和中缓急人参大补元气(上品)治疗虚证及拘急疼痛证D、苦味药清热、泻火、解毒、燥湿大黄治便秘(下品)治疗热证、湿证E、咸味药软坚散结、润下昆布用于甲状腺肿治疗痞块及大便燥证近年来,虽已开始用现代科学知识对四气五味进行研究,但离深入简明其实质相差甚远,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仅仅是初步和不全面的,但已有良好开端。

(三)、归经的药理1、概念:归—归属即药物作用的部位;经—脏腑经络;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

或指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在哪一个脏腑经络,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从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归纳和总结出来的。

如黄连主泻心火、除心烦、安心神→入心经。

2、现代研究认为1)归经与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在体内某些脏器的高浓度分布有关,即归经不是药物作用的定向,而是机体选择接受能力的表现。

如: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和胆囊,与川芎嗪归肝、胆经的理论相符合。

2)中医的五脏六腑不宜用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生搬硬套。

中医的脏腑既代表某些有形的脏器,又概括了某些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故不宜将药物在体内器官分布完全与中医脏腑相对应。

如肝经:包括了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及肝、胆等。

3)脏腑经络学说是药物归经的主要依据,离开了脏腑辩证就无法决定归经。

如酸枣仁入心经→养心、益肝、安神,能镇静催眠4)近年来提出的微量元素“归经”学说:中药有效成分之所以能到达病变部位是由于微量元素协同有效成分,向其配体迁移,富集和亲和作用。

5)“归经”的受体学说:中医的归经就是药物选择性作用于不同受体。

以上学说都缺乏系统实验研究资料。

5)归经学说的不足之处:药物的某些功能,如抗肿瘤,抗休克、免疫、升压等某作用很难用归经来表述。

同一味中药,各书所载归经不一,虽然原因很多,但对归经统一也有一定影响。

(四)、升降浮沉的药理1、概念升降浮沉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四种趋向性能。

和归经一样,都是表述中药药性的方法,它补充了性味、归经的不足,在临床应用上非常重要,如:同为发热之证,有用升浮药以发散表邪,有用沉降药以泻其实热,因此,升降沉浮理论为中医临床提供了用药法则。

升浮—向上,向外作用即药物作用的不同趋向沉降—向下,向内作用相当于西药的兴奋与抑制作用。

中医治病时,中药作用的趋向与疾病趋向相反,以调整病势的下陷或上逆之偏。

如:证有向上(呕吐、咳喘);中药作用趋向以下(止吐、止咳平喘)。

2、现代研究认为1)药物的作用趋向与性味有关;升浮药大多具甘味、温热性沉降药大多具酸、苦、咸味、寒凉性2)不同药物所含成分不同作用趋向不同;同一药物含多种成分,有多种不同作用趋向。

如麻黄含挥发油—升浮—发汗;麻黄碱—沉降—平喘3)多成分的药物,表现为何种趋向,可因不同配伍而改变;如:橘皮“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但随所配面补泻升降也”,桔梗载药上升。

4)炮制也可影响药物作用趋向;如大黄,其性向下,用于大便秘结;酒制后,突出泻下以外的清热解毒等功效,能使药效达到头面部,体现了“酒制提升”引苦性上行至巅的炮制理论。

(五)中药毒理学一、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随着中国加入WTO,中药也加快了步伐走向了世界。

“小柴胡汤”余波未消,“马兜铃酸”惊魂未定,“排毒养颜”官司又起,引发国际市场上中药全行业的危机。

包括马兜铃酸在内的上百种“问题中药”,中药毒性90%以上是由外国机构检测出来的。

最新国内研究提示,在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中,抗生素占首位,中药比例占第二位。

问题:“中药及其制剂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可靠”,此说法正确吗?无病或保健最好少用药物,治病时也需合理使用药物,尽量避免和减少其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药物作用有二重性,其毒性大小与应用适应症、药物剂量、使用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药并非绝对安全,有毒中药自古就有记载,中药的不良反应一直是药性(十九畏十八反、用药禁忌、炮制去毒)理论的组成部分,我国药典亦明确规定了有毒中药的种类。

目前我国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仍很薄弱,随对中药研究的深入及各种检测手段的提高,应重视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察,以保障中药的安全用药。

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的概念与类型1、副作用(side effect)副作用指在治疗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如麻黄致中枢兴奋作用,延胡索中枢抑制(嗜睡、眩晕、乏力)作用等。

这可能与中药的多成分有关。

不同成分发挥不同药理作用。

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毒性反应是指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损害性反应。

如乌头碱口服0.2mg中毒;雷公藤引起肾脏及生殖系统损害等。

有人对103种中药长期毒性观察结果显示,有44种中药(占42.7%)可引起机体脏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