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合集下载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唐代诗人高适和岑参都是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深刻描写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英雄壮志,被后人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共同的主题和意象,也可以看到他们作品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对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表现出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仰和赞颂,他们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士兵们的崇敬之情。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草原凄凉的景象,表现了高适对士兵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而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则讴歌了军士在烽火连绵、战争环境下仍然坚韧顽强的精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仿佛是写给全国的军人而作,表达了对军人的关注和赞美。

其次,从意象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中都有许多共同的意象,比如描绘大自然的环境,这是他们描绘边塞景象的常用手法。

高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象,让人感到壮观而又凄凉。

岑参在《登幽州台歌》中也利用了类似的意象,例如:“巨阙神回避,烟尘出万里。

上方风神去,留下一片青山在。

”这些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复杂环境和壮阔景象,生动体现了边疆的独特魅力。

然而,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就主题而言,高适的边塞诗更注重描绘坚韧、无畏的士兵形象,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更注重表现对故土的热爱和无尽的乡愁。

例如,在《蜀道难》中,岑参写道:“嗟余听雨客舟中,深闻难度之又难;披衣不寐,任步自访。

何塞秋风扫落叶,胡旋枕上悲孤灯。

”这首诗抒发了岑参对离故乡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高适较为不同。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唐代诗人岑参和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岑参( 715— 770),山西太原人,高适( 700— 765),山东东平人。

他们不仅在内容上大致相同,而且在形式上也极为接近,两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体和七言律诗体。

可以说,两人既是同乡,又是诗友。

本文主要对岑参和高适的边塞诗作品进行赏析,着重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来分析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异同之处。

一、异域风光,引发灵感从题材上看,岑参诗大多描写西北地区奇异壮美的景物。

例如:“黄沙直上白云间”(《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无数铃声遥过碛”(《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阴火烧空天似水”(《古从军行》其四);“北风卷地白草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这些边塞诗充满了西北独特的风光。

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沙平水息声影绝,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而高适在描写边塞风光时,则显得更加苍凉豪迈。

他喜欢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现边塞景色的独特魅力。

例如:“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单于北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封丘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这些边塞诗多表现边塞将士忠贞报国的坚定信念和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均用来形容边塞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

二、奇思妙想,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

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

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完整版)解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完整版)解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解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边塞征战为主题,写边塞风光、征戍之苦、思妇久怨、军旅生活,诗人往往把杀敌立功和追求功名联系在一起,情绪积极乐观,风格雄致,以七言歌行和绝句为主。

初、盛唐边塞诗大多是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盛唐边塞诗以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成为边塞诗歌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是题材有所拓展。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

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融注了一股回肠的英雄正气。

但是高适、岑参在边塞诗的诗歌风格,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各方面都体现了同中有异这一原则。

高适的边塞诗偏向于现实主义,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诗歌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的乐观情绪和爱国精神,表现出高适对刀马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以及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描写边塞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但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异同点:1.边塞题材:高适和岑参的诗作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描写了边疆地区的战争、边民的生活、士兵的辛酸与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貌和将士的英勇。

2.英勇壮志:高适和岑参的诗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边塞抗敌斗争的赞美。

他们赞颂了边疆士兵的英勇与机智,并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报国之志。

3.表达方式:高适和岑参在表达方式上都以叙事手法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景再现,塑造了巍峨的边关城垣、迷茫的行军路途和勇敢的士兵形象。

他们的作品多以豪放的笔墨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场景,展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感情的抒发。

不同点:1.风格特点:高适的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恢宏和边塞战争的残酷,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著称。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加高亢豪放,以雄壮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主。

2.抒情与议论:高适的作品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和身世的同情和思考。

而岑参的作品则注重通过边塞题材来提出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议论,更富有政治色彩。

3.塑造人物形象:高适的作品中较多地塑造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物背后的集体形象,突出了士兵的忠诚和壮志。

综上所述,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在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达方式、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作品共同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忠诚和勇敢,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和理论。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高岑边塞诗异同比较

⾼岑边塞诗异同⽐较⾼适岑参诗歌异同⽐较随着⼤唐帝国⽇益强盛,疆域也随之不断扩⼤,边塞诗成为诗⼈创作的重要领域。

尽管先秦时期就有边塞诗《诗经·出车》,但我们⼀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兴盛,唐代则步⼊黄⾦发展时代。

由于⾼适和岑参⼆⼈都曾投⾝戎幕,从军边疆,所以深刻的边塞⽣活体验促使他们两⼈在这⽅⾯成就最⾼。

然后处于同⼀个流派之下的他们⼜有各⾃的特⾊,以下就分析⾼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点。

⼀﹑⾼适与岑参诗歌的共同点如下。

(⼀)格调悲壮。

宋严⽻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到:“⾼﹑岑之诗悲壮,读之使⼈感慨。

”1明胡应麟在其《诗薮》直袭严说:“⾼岑悲壮为宗”,“唐初承袭梁﹑隋,陈⼦昂独开古雅之源。

……盛唐继起,⾼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昂之古雅,⽽加以⽓⾻者也。

”2⾼岑的诗歌之所以悲壮,与他们的⼈⽣经历有关,即“知⼈论世”。

⾸先,尽管出⾝于官僚家庭,他们却不得不⾯临家道中落的事实,因此两⼈均早岁孤贫。

其次,⼆者都志存⾼远,却仕途坎坷。

⾼适年轻时“喜⾔王霸⼤略”3,晚年则“以安危为⼰任”4,可见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岑参⼏度出塞,仅任微官,政治上失意,晚年消沉。

再次,他们都⽴志建功,投⾝戎幕,有军旅⽣活的体验。

例如⾼适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战⼠军前半死⽣,美⼈帐下犹歌舞。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蓟北空回⾸。

”“相看⽩刃⾎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通过腐化的将帅对⽐,思妇的愤怨,战场惨状,表现了战⼠英勇⽓概并构成⼀曲悲壮挽歌。

与此同时,岑参《胡歌》⼀诗中写道:“关西⽼将能苦战,七⼗⾏兵仍未休。

”作者在赞美“关西⽼将”的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代七⼗⽼翁本该颐养天年,然⽽他却征战沙场,是多么惊⼼动魄与悲壮!(⼆)慷慨激昂。

盛唐时期,国家昌盛繁荣的同时各种社会⽭盾也在急剧凸显。

其中⾼适年轻时求仕不遇,漫游燕赵⽆果,接着在梁宋过了⼗⼏年的流浪漂泊的⽣活,但是这并未让他从此⼀蹶不振,依旧满怀壮志。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 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 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 衰。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我国的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的军事经济力量已经发展到 了顶点,在这种气氛下,有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 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关于边塞战争、塞外风情和 下层士卒将领生活的诗歌。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和当时的社会政 治情况上超过了同时期的许多诗歌,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

他们那种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显出一种悲壮 美。

高适(公元 700―765 年)、岑参(公元 715―770 年)生活的年代相同,所处的 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因而使得其边塞诗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

他们的出身、经 历和生活体验也相似,如年轻时都求仕长安不成,一度任职卑微,使得他们的创作 有许多相同点。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入长安求仕,但毫无结 果;天宝八年,他因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受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 哥舒翰幕府;安史之乱后他从玄宗入蜀拜谏议大夫;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 郎,转左散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 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岑参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他的曾祖 父、 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曾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 荣了。

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 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他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入安息节度使高仙芝幕府。

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 结交唱和,天宝十三年,他再度出塞赴庭州,大历五年卒于客舍。

唐代边塞诗人,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高 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点:
1.二人都以边塞为题材,描绘了战争的正义性和边塞的风光,展现了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2.他们的诗篇都充满了悲壮的气息,抒发了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3.二人在描写边塞风光和民域风情方面都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不同点:
1.主题内容:高适的诗歌以尚质主理为主,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思考;而岑参的诗歌则以尚巧主景为主,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2.艺术风格:高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而岑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3.表现手法:高适在诗歌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而岑参则更注重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总的来说,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异同,但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魅力。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边寒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有过从军生涯,都曾经浴血沙场,而他们所作的诗歌也多是在自己自己戍守边疆时所作,境界开阔,满腹豪情。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1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二人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人世精神,且有相似的入幕经历。

因而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但具体说来,二人诗歌所关注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在诗歌内容方面,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

他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人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常常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如《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他是写边塞题材最多的诗人。

诗中大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方面,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这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他的诗作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以沉雄气势和浑厚骨力取胜,具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代表作品有《燕歌行》等。

此外,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

他的诗作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涮高远。

这些作品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高适与岑参是唐代两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边塞诗作品引起了
后世的广泛关注。

他们的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军士的英
勇事迹,也反映了塞上生活的残酷和艰辛。

在他们的诗中,有许多异同之处。

一方面,他们的诗都强调了
战斗的激烈和残酷,以及军人的忠诚和勇气。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
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也表现出了士兵们的坚定和决心:“铁衣
迎寒霜,压戍连川陌,梦断边庭峰,雪飞几时伏。

华山远烟落,瀚
海长天濡,汉虏不肯来,音书断白骨。


另一方面,他们的诗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情感倾向。

高适的诗多
富于豪放和激情,形象鲜明,如《别董大》中的“红酥手,黄脸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表现出较为直接的感情表达。

而岑参的
诗则显得更为温婉细腻,如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给人一种深情而又
略带伤感的感觉。

综上所述,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虽有许多异同,但无论是情感
的倾向还是对边塞生活的描绘,都凝聚着唐代边塞的风貌和军人的
精神。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相同之处:1、经历相同;2、创作风格相似。

区别:1、内容不同:高适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岑参的诗歌更多反映的是对生活的记录;2、言语风格不同: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3、艺术技巧不同: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感情。

高适: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开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岑参:
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在立功边塞的大方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大方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

境地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开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累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

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

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

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

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志存高远。

岑参“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

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意气豪迈。

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

”“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

”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

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

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边塞诗,听着就有一种粗犷的气息。

高适和岑参这两位诗人,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风格却各有千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高适的边塞诗:豪情万丈高适,这位大诗人,他的边塞诗可是充满了豪情和气概。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风格。

1.1 描写自然风光高适的诗,多半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

比如他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诗,读起来有种风雪呼啸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辽阔的边疆。

高适特别擅长通过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的情感,用“北风吹雁”这样的描写,极具震撼力。

1.2 表达个人情感高适的诗,还特别注重个人的情感抒发。

他在《阮郎行》中提到的“汉家青垣,塞上长云”,就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透过他的诗,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家国的深沉感情,像是给人的心里抹了一层浓浓的乡愁。

2. 岑参的边塞诗:柔中带刚岑参的边塞诗,又是一番风味。

他的诗风不同于高适,更多了些柔美,也多了点奇幻的色彩。

2.1 描写奇特景象岑参的诗,特别注重边塞的异域风情。

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征》就很有代表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种描述,给人一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感,仿佛让人穿越到了那风沙漫天的边疆。

2.2 表现民族风情岑参的诗,还充满了对异民族风情的描绘。

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冰天雪地,雪中白头”这样的词句,把雪山、冰川等自然景观描写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北疆的严寒和孤独。

3. 高适与岑参的共同点:情感真挚虽然高适和岑参在边塞诗上各有特色,但他们的诗歌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都以边塞为题材无论是高适还是岑参,他们的诗歌主题都是围绕边塞展开的。

他们通过对边疆自然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构成了边塞诗的丰富画卷。

3.2 都充满了对家国的情怀两位诗人,虽然风格不同,但在对家国的感情上却是一致的。

高适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岑参则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表达对国家的担忧。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高适与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二者风格有着怎样的异同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和岑参边塞诗异同,欢迎参考阅读!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

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

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

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

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志存高远。

岑参“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

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意气豪迈。

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

”“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

”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一、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话说唐朝有个大诗人,名叫高适,还有一个小诗人,名叫岑参。

他们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边塞诗风格却有很大的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他们的异同吧!1.1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风格比较高适的边塞诗,可以说是豪放不羁,气势磅礴。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壮丽的边疆风光,如“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让人感受到了边塞的辽阔和苍凉。

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1.2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主题比较高适的边塞诗,主题多是关于战争、征战等方面的描写。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出战场上的惨烈场景,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而岑参的边塞诗,主题则更多地是关于个人的命运和情感。

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抗争,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二、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举例2.1 高适《燕歌行》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比较高适的《燕歌行》中,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歌,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河的壮丽景色,让人感受到了边塞的辽阔和苍凉。

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诗歌,则更多地体现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2.2 高适《别董大》与岑参《秋兴八首》的比较高适的《别董大》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句诗歌,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塞的险峻和孤寂。

而岑参的《秋兴八首》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句诗歌,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总结总的来说,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们的诗歌,既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又表达了个人的感慨和情感。

正所谓“文无定法”,只要能打动人心,就是好诗。

所以,无论是高适还是岑参,他们都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和导师。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在我国诗歌史上,盛唐是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而在这段诗歌的盛世中,边塞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份贡献,是必须提及且无法忽视的。

高适岑参无疑是盛唐边塞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二人一生都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成就颇高,充分反应了盛唐气象。

其中。

高适(700--765)的代表作主要有《燕歌行》、《塞上听吹笛》等,风格雄奇奔放,反映盛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

岑参(715--770)代表作主要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经火山》等。

,风格雄奇瑰丽,想象丰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二人由于各自生活经历,遭遇,思想情感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边塞诗的创作上,也呈现了很多异同之处。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写法特点内容思想感情基调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写法特点方面的不同:若论高岑二家在边塞诗的创作写法上的特点,一言以蔽之,高适之诗尚“势”;岑参之诗则好“奇"。

元陈绎《吟谱》诗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高适的边塞诗雄壮豪迈,注重气势,譬如他的诗歌代表作《燕歌行》中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一句,句式上对仗鲜明,一个“飞”字,一个“照"字,把战争当中的那种紧张激烈的态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再有"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利用几个意象的组合,“大漠”“塞草”“孤城”“落日”,再加上句式对仗,呈现出一种雄壮豪迈的悲凉气氛。

同时,高适诗尚“势”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其边塞诗浑朴质实,而岑参之诗则因“奇”而瑰丽飘逸,陆游称赞其诗道:“以为太白子美后一人也而已。

”(《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这里试举一二首诗以说明。

一首是高适的《出塞》,一首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者是送别诗,前者一二两联直接叙述董判官将要出行,以及其人之身份地位,颈联才有描写句,道:“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末句是对送别之人的劝告,整首诗语句朴实,毫无华丽可言,而情感真挚。

再论《白雪歌》,只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像之绮丽独特,便令人叹为观止。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从内容上看,二人都写边塞诗,但高适多以政治家眼光分析边塞问题,抨击揭露战争的残酷和边防政策的弊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岑参的诗多讴歌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以及描绘边塞风土、风光、人情,内容丰富多彩。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从风格上看,共同点是悲壮。

高适的诗,以描写战争的残酷为主调,近乎悲壮苍凉,悲壮之中又透着雄浑;岑参的诗,以歌颂将士勇敢和边地奇异风光为主调,风格雄奇壮丽,悲壮之中带着峭拔。

从抒情方式看,高适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诗则长于描写,他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从语言方面看,高适诗尚质朴,以淳厚自然感人;岑参诗尚奇巧,以新奇俊逸动人。

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形式上看,二人擅长七言歌行,但高适诗严整,对仗工整;岑参诗奔放,句式长短错综。

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

岑参七言歌行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从创作方法看,高适诗多用写实手法;岑参诗则近乎浪漫主义。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边塞征战为主题,写边塞风光、征戍之苦、思妇久怨、军旅生活,诗人往往把杀敌立功和追求功名联系在一起,情绪积极乐观,风格雄致,以七言歌行和绝句为主。

初、盛唐边塞诗大多是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盛唐边塞诗以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成为边塞诗歌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是题材有所拓展。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

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融注了一股回肠的英雄正气。

但是高适、岑参在边塞诗的诗歌风格,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各方面都体现了同中有异这一原则。

高适的边塞诗偏向于现实主义,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
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诗歌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的乐观情绪和爱国精神,表现出高适对刀马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以及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这首诗以浓缩的笔墨,生动的反映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当自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的痛苦的深切同情。

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

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讲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

艰苦与崇高对照,更增添了初赛征战的慷慨悲壮。

从艺术技巧上看,这首诗多采用对偶、律句,采用古体,却又借
助近体诗法,对仗精美,声韵铿锵,每四句换韵,平仄相间,蝉联而下,抑扬起伏,跌宕奔放,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气势雄健高昂,悲壮中透着浑雄,感慨深沉。

语言质朴精炼,措辞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

虽不以文采华丽见长,但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多处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手法,如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和将领帐前歌舞作乐进行对比,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和肆虐士卒的唐将领形成对比等,使诗歌寓意深刻。

严羽《沧浪诗话》评价“高、岑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高适的边塞诗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他的继承了汉魏的遒劲风格,擅长运用对比铺排,直抒胸臆的手法,诗中常饱含着强烈的感情。

同时高适的诗歌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

胡应麟《诗薮》“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岑参的边塞诗以好奇的心理描写边塞奇特的风景,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加以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杜甫曾评价“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求奇求异。

其具有艺术特色价值的边塞诗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人以广漠边塞的山水的、风物作为歌咏的意象,构设奇异壮丽的意境,全诗句句咏雪,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富有气势。

同时,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来喻雪,把塑风严寒转化为绚丽烂漫的景象来感染大雪纷飞的意境,清新诱人,妙笔生花,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沉的爱恋,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最后诗歌给我们留下一个绵绵无期、悠悠不尽的千古艺术品位空间。

这首诗中,诗人由“雪”开篇,鲜明而又色彩,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感受力。

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

总体上讲,岑参的边塞诗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其语言风格个性,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豪放的语言风格,音律高亢,声调雄壮,语辞遒劲有力,气势浩瀚,境界开阔等,显示出一种雄壮美,体现出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炽热奔涌的感情、充实而健康的
思想内容。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派继承了曹植、鲍照的边塞诗的风格,并吸收了初唐陈子昂、初唐四杰的精粹。

高适、岑参凭借各自身后的艺术功底创造了边塞诗的辉煌,成为盛唐诗歌中的一朵奇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