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第一节 地震灾害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震》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防震措施。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的掌握地震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构造、地质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对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震的成因、防震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明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的成因和分级方法。
2.学会判断地震来临前的征兆,提高防震意识。
3.了解和掌握防震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震的成因和分级方法。
2.判断地震来临前的征兆。
3.防震措施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震知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地震现象,增强学生的感知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地震灾害,提高防震意识。
4.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实践操作法,让学生掌握防震措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设计好问题驱动的问题和案例分析。
3.准备防震措施的实际操作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震现象,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威力,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地震?为什么会产生地震?”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分级方法。
通过展示地震分级表格,让学生了解不同级别地震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震来临前的征兆。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地质学知识,判断地震来临前的迹象。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震灾害及防震措施。
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防震方法,互相学习。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地震灾害及救援情况。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六章.变化的地形1.火山与地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现象及其原因,从而让学生树立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科学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先从学生熟悉的火山和地震现象出发,说明地壳运动有时是非常剧烈的,导致地形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所以在教材中还介绍了地震的预兆和防震抗灾的基本措施。
最后,教材利用地图描绘了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为下一节探讨板块学说和解释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本节以现象为主的课本内容来说,相对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相反,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当地震与火山来临时,应该做哪些防护措施的知识点上,学生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思维而导致选择错误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掌握当地震来临时,如何应对。
3.知道世界主要火山带,并与地震带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在认识地震的成因及其破坏性的过程中学会自救的方法。
2.通过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学生自己记录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体会火山爆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地震和火山的灾难性,树立防灾意识,积累在灾难面前临危不乱、自救逃生的经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世界各地各种地形的图片。
(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师:同学们,大家看个刚才的这组图片,谁能归纳总结一下,刚才你看到了哪几种类型的地形。
生: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第一节:地质灾害

第一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一、地震灾害:【自主探究】:(看看书,能学会)1、了解与地震有关的几个概念:(1)在下图中标注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并理解它们的涵义。
(2)解释震级和烈度,说说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
例题:1999年2月,日本本州西部发生的地震不到里氏5级,但不少地区震感强烈,因为()A.4级以上的地震已经属于强烈地震B.震中很浅,震中越浅,震感越强C.震级虽然不大,但震源相当浅D.震源相当深,但烈度大,震感强2、地震的类型和机制:(1)说说地震的分类方法有哪些?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地震可分为几类?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哪一类型?(2)简述地震的发生过程。
哪种地震波是造成建筑物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1、世界上大部分的地震属于那种地震类型?说说这种地震类型的发生过程,并说明世界重要地震带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2、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各板块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_______________板块俯冲到_______________板块之下形成了深海沟和岛弧链。
(3)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_______________分成六大板块。
(4)请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自主探究】:(看看书,能学会)1、什么是滑坡、泥石流?对比滑坡、泥石流有何异同?2、简述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1、探究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1)滑坡的形成条件有哪些?它们在滑坡形成中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它们在滑坡形成中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2、认识灾害的发生过程特征,对于掌握灾害先兆信息,规避和减轻灾害损失十分重要。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6.2地震灾害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震成因、分布特点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震灾害数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数据整理分析能力。
3.设计地震应急预案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防震减灾措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作业布置旨在让学生们认真完成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详细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6.2地震灾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掌握我国地震的主要分布区域及特点。
2.学会运用地图、资料等分析地震灾害的影响,掌握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3.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培养在地震发生时的正确应对行为。
2.设计一份家庭地震应急预案,包括地震发生时的紧急避难路线、自救互救方法、必备物品准备等。
要求:内容具体、实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家庭成员共同参与。
3.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地震预警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撰写一篇科普文章。
要求:文章内容包括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应用、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字数在800字左右。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质作用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地震灾害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震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地震的成因、危害及防震减灾知识了解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逻辑思维不够严密、数据整理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6章第1节“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地质灾害影响和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其防治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地图、地质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1)教师讲解:结合地图和地质模型,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分布:山区、地震带防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避难措施2. 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防治措施: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科普宣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成因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地质灾害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第一课时)说课稿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震》这一节内容是湘科版科学六上册的一章,主要向学生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以及如何在地震中进行自我保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等基础知识。
但地震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学生对其认识可能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学科去理解和掌握地震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及地震预警信号;学会在地震中进行自我保护,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及自我保护方法。
2.难点:地震的成因及如何在地震中进行自我保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震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震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及自我保护方法。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地震的成因、影响及自我保护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震知识。
4.案例分析:分析地震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地震带来的危害,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地震中进行自我保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震预警信号及自我保护方法。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6课地震逃生记

第六课地震逃生记教学目标:1、知道地震发生的原因,了解地震的危害。
2、知道做好防震准备,知道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做。
教学重点:知道地震发生的原因,了解地震的危害。
教学难点:知道做好防震准备,知道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做。
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地面晃动、门窗震动……发生地震了。
面对突然发生的地震,人们感到恐慌、无助,人的力量顷刻间显得那么渺小。
可是,我们应该相信,了解一些地震逃生知识,再面对地震时,我们就会多一分逃生保障,多一分自救本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地震逃生记》。
二、探究学习新课。
(一)认识地震地震是因为地壳中的岩层发生破裂产生振动而引起的。
(二)地震的危害观看图片,了解地震的危害。
在城市,可以造成房屋坍塌、燃气泄漏等;在山区,会引起山体滑坡、水库垮坝等;在海底会引起海啸。
(三)地震发生时1.震前有预兆读书33页了解震前预兆。
2.逃生有办法读书34页:怎样做好防震准备。
板书:怎样做好防震准备固定物品,以免震倒。
清洁楼道,保持畅通。
清理小间,以便躲避。
备防震包,方便自救。
发生地震时,如果你是在户外,应该怎么做呢?读书35页内容,了解有关方法。
三、阅读与拓展看书36页,拓展知识。
四、小结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什么呀?生回答,师小结。
板书设计:第六课地震逃生记怎样做好防震准备固定物品,以免震倒。
清洁楼道,保持畅通。
清理小间,以便躲避。
备防震包,方便自救。
六年级下学期第6课《地震》教学设计

第6课《地震》教学设计科学知识: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了解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科学探究:搜集并整理关于地震的资料,运用简单材料模拟地壳运动,知道这种运动对地表的作用。
科学态度:能保持对地表形态变化进行探究的兴趣,并积极关注身边可以观察到的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对地震的研究,知道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利用图片、视频资料,或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根据模拟实验,经过分析讨论,认识地震的产生原因以及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导入1.出示课题页2.谈话: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起研究的是地表形态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地表形态呢,这是一直萦绕在我们头脑中的疑问,让我们在一起尝试解开这个谜团吧。
下面请你认真观察看看发生了什么,说说你有什么感受?3.播放地震视频。
4.小结:大家刚刚看到的情境都是地震造成的。
其实,全球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像这样大规模的地震并不多,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地震的奥秘,那么地震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科学实践活动: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一、交流整理有关地震资料获得信息1.谈话:课前,大家都搜集、整理了许多资料,屏幕前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大家对于地震都有哪些了解。
2.小结:同学们真棒!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能够从地震的前兆、多发地区、影响和危害等多个方面进行搜集整理。
地震带来的影响是多样的,在这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地表形态变化。
二、聚焦地表变化,推测地震形成的原因1.教师出示地震后地表形态变化的图片2.提问:听了刚才的精彩分享,同学们能不能再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图片中哪些现象是地震后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可以将你的发现及时记录在活动记录单中。
【预设学生回答】生1:我发现路面发生了开裂,产生了大裂缝,甚至有的路面还发生了错位。
生2:地震后造成了地面坍塌,农田中出现了很多深坑。
第六课天有不测风云

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突 然喷发,这也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火山喷发之一 。玻璃一样的熔岩碎片、石块、晶体和灰尘从天 而降——整整持续了一周时间——将位于那不勒 斯湾的庞培、赫库兰尼姆、斯塔比亚等古罗马城 市掩埋,至少造成3360人死亡,死亡总数可能达 到1.6万人。遇难者中包括罗马历史学家老普林尼 ——当时的他痴迷地观察着这一壮观的自然现象 ,最终未能逃离险地。
•
• 看了这触目惊心的画面, 听了这文字介绍, • 你有什么想法呢?
当前,全球自然灾害每年使大约25万人丧 生,造成的物质损失不计其数。亚洲是 受恶劣气候条件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全球43%的自然灾害和80%的守在人口 都集中在这里。我国由于幅员辽阔,也 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第六课《地震灾害安全教育(一)——防震工作》

五、布置作业
上网了解有关汶川、玉树地震的相关消息。
执教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累计节
课题
第六课《地震灾害安全教育(一)——防震工作》
课型
共2节,本节是1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地震这种自然现象,并了解地震有什么前兆。
2、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如何做好防震工作,明白防地震工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地震这种自然现象,了解如何做好防震工作。
教学难点
明白防地震工作的重要性。
教准备
教学程序
教学调控
一、什么是地震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对地震了解吗?指名学生简单的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地震。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什么是地震这一种自然现象。(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含义。(由于地壳不停地运动,会使岩石层弯曲,褶皱,断裂,这是就发生了地震。)
二、了解地震有什么前兆
3、根据学生回答,列出以下几点:
(1)家庭要做好分工,明确地震时每个人的职责和任务,并约定震后到什么地方集合,以及万一失散后怎样联系。
(2)消除室内一切易燃易爆物品。
(3)室内不要高空悬吊、摆放物品。
(4)要把柜子上、木架上垂直摆放的物品改变摆放位置。
(5)玻璃窗上要贴防碎胶条。
(6)床要搬到离玻璃窗远一些的地方。
1、动物表现反常
大地震前的一两天或几个小时,动物常常出现一些反常现象。指名学生说说你所了解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上老师的补充,列出以下几点:
a冬眠期间的蛇、青蛙等突然出洞。
b白天,猫头鹰、黄鼠狼会频繁活动。
灾害(地震)外伤现场救护

1.掌握后送指征 ①下列情况之一的伤病员应该后送:
●
后送途中没有生命危险者
●
●
手术后伤情已稳定者
应当实施的医疗处臵已全部完成者
●
●
伤病情有变化已经处臵者
骨折已固定
● 体温在38.5℃以下者
②下列情况之一者暂缓后送:
● 休克症状未纠正,病情不稳定者
● 颅脑伤疑有颅内高压,有发生脑疝可能者
● 颈髓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者
6.消除伤员的精神创伤 一切有生命威胁的刺激对人都能引起强烈的心理效应,进 而影响行为活动。灾害的强烈刺激使部分人精神难以适应,据 统计约有3/4的人出现轻重不同的所谓灾害综合征。有时失去 常态,表现有恐惧感,很容易轻信谣言等,灾害给伤员造成的 精神创伤是明显的。对伤员的救护除现场救护及早期治疗外, 及时后送伤员在某种程度下往往可能减轻这种精神上的创伤。 7.伤面的救护措施 采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进行处理。
2.伤员分类的等级和处理原则(见下表)
2.伤员分类的等级和处理原则(见下表)
3.救护区标志的设臵 用彩旗显示救护区的位臵在混乱的现场意义及价值十分 重要。也便于转运伤员。
I类伤救护区插红色彩旗显示;
Ⅱ类伤救护区插黄色彩旗显示; Ⅲ类伤救护区插绿色彩旗显示; 0类伤救护区插黑色旗显示;
4.简单分类 ①一级优先:
(二)对被救出垂危伤员进行急救,先救命,后治伤
(三)对开放性伤面给予包扎,骨折应予固定。
(四)脊柱骨折处理。 在地震中脊柱骨折十分常见,在现场又难以确诊, 因此,要严加注意,运送伤员要用硬质担架并将伤员 固定在担架上。 (五)检伤分类。 在群众性自救互救基础上,对需要进行医疗救护 的伤员,必须初步分类,分清轻重缓急。对严重威胁 生命的重伤员,如窒息、骨折、大出血、昏迷等,先 行抢救。在交通运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必须实施分 级医疗救护,以减轻灾区救护任务的压力。
《地震》PPT课件【第6课时】

➢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避震常识
课后活动:观察公共区域的的地震疏散通道及 安全隐患点。
课堂活动:选择安全躲避点
商场、书店、展览馆 停车场 体育场、影剧院
柜台 低矮家具
车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柱子旁 座椅间
墙角
游戏:地震来了往哪里躲?
9把椅子排成一排,每把椅子上放一张卡片(字朝上),9 名学生围成一个圈。教师发出口令:大家顺时针齐步走,地 震来了,赶紧找地方躲起来。学生寻找分数高的地方“躲” 起来(坐在椅子上)。得2分、1分的留下,得0分的淘汰, 如此往复。
课堂总结
公共场所避震
在影剧院、➢
体育馆等 处
➢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等悬挂物;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
➢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
撤离。
➢ 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
在商场、书 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 店、展览、 东西护头; 地铁等处 ➢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
掌握在商城、书店、展览馆、停车场、体育场、影剧院等公 共区域的地震应急避险方法。
情境导入 看(视频1)思考:哪些地方是安全隐患点?
小组讨论: 商城、书店、展览馆这些地方的安全隐患点在 哪里?
商城、书店、展览馆场所的安全检查要点: 1.是否避开了易掉落物体? 2.是否远离玻璃门窗?
小结:可以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 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 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 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 吊灯等高耸悬挂物。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6章第1节第1课时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pptx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灾害的发生,从而强化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课前 | 必备知识 ·自主夯实
【基础清单】
一、洪涝灾害
1.概念
短时强降水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 ______________导致江河洪水泛滥,
人员伤亡
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 ____________的一种灾害。
(2)分布区:华北、华南、西南和 ________是旱灾多发区,其中
华北
________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小提醒]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虽然干旱多发,但受灾体稀少,
甚至有的地方没有受灾体,所以不是严重旱灾区。
【名师助学】
小科普:
洪与涝的异同点
洪灾是由于江、河、湖、水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
2.影响因素
(1)气候因素。
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灾害多发于季风气候区、 ________________、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
(2)地形因素。
沿河
从地形因素看, ________、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危害
(1)淹没农田、 ________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而是洪涝灾害多发区。
小知识:
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
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东部是我国重要
的工农业生产区,一旦降水不足,出现干旱,势必会造成旱灾灾情。因
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想一想2:
华北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它“冬旱”更为严重?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说出常见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并能根据成灾原因说明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案例分析,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说明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危害。
【教学难点】1.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出示视频:唐山大地震师:唐山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痛苦的记忆,要想战胜灾害我们首先就要科学的认识灾害,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地震为什么称之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还有哪些类型呢?生:思考问题,进入新课【讲授新课】(板书)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地质灾害播放视频:地震的基本概念师:读图说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的概念?说说地震是怎么发生的?生:(可能的答案)说出相应的概念;地震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是地面发生震动。
板书:地质灾害 1.概念出示图片:“汶川8.0地震烈度分布图”教师:阅读教材找到震级和烈度的概念?以汶川地震为例说说震级和烈度的关系?生:(可能的答案)震级指地震的能量大小,烈度指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师:从概念出发,你觉得哪些因素会影响地震的烈度?生:(可能的答案)震级大小,震源深度的深浅,震中距的大小,建筑物的坚固程度等。
播放动画:世界六大板块与火山、地震事及山系的分布师:世界地震分布有什么规律?生:(可能的答案)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师: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别指的是?生:(可能的答案)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师:说明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生:(可能的答案)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地带,因此地震灾害多发。
教案第一节地震灾害

人防教案第六课灾害事故的预防和救护第一节地震灾害李海顺安阳市殷都外国语中学2013年4月16日第一节地震灾害安阳市殷都外国语中学李海顺★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爱生命,保护自己,救护他人2.能力目标:掌握遭遇地震时的救护方法3.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的危害性★教学重点:1、避震的方法与自救★教学过程:背景资料:被称为“海滩天使”的一名叫蒂莉的英国10 岁女孩和母亲在泰国普吉岛度假,在印度洋发生海啸时她用老师教给的地震知识,及时告诉母亲和周围的游客,说马上要发生海啸,挽救了100 多名游客,称为“海滩天使”。
一、地震的含义及其分类1. 地震--就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而造成地面震动的现象,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2.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3.震中—地面与震源正相对的地方叫震中4.地震的大小可以用地震震级和烈度来衡量。
(1)震级—表示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大小,如一次五级地震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一枚2万—3万TNT当量的原子弹在地下深处爆炸。
(2)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 度。
3 度,少数人有感;4—5 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6 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7—8 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 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 度,毁灭性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Ⅸ度;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Ⅹ度;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Ⅺ度;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ⅩⅡ度;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六年级上册科学-地震优秀课件湘科版(一起)1

地震小知识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
到;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 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 坏;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 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 性的破坏。
逃生有办法
骡马牛羊不进圈, 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 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 鱼儿惊惶水面跳。
震前有预兆
3.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
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 地震是因为地壳中的岩层发生破裂产生振动而引起的。 重要的临震预报。 在上个世纪里,全球发生3次8.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地震是因为地壳中的岩层发生破裂产生振动而引起的。 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 大地震发生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 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地震
六年级上册
认识地震
地震是因 为地壳中 的岩层发 生破裂产 生振动而 引起的。
认识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 在发生地震, 一年约有500万 次。其中约5万 次人们可以感 觉到;能造成 破坏的约有 1000次; 7级 以上的大地震 平均一年有十 几次。
地震的危害
• 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亚欧地震带及环 太平洋地震带的交接处,地震频繁,灾害 严重。我国大陆的地震具有频度高、分布 广、震源浅、强度大和成灾率高的特点。 在上个世纪里,全球发生3次8.5级以上的 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 生2次导致20万以上人员死亡的强烈地震也 都发生在我国。因此,发生时
大地震发生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 现象。人们把观察到的那些与地 震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称 为地震前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在工作间: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 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5、在公共场所:在车站、剧院、教室、商店、地铁 等场所,要保持镇静,就地选择躲藏处,然后听从指挥, 有序撤离。不要盲目跳楼,也不要拥挤在楼梯、过道上。
什么是地震活命三角区
第一节 地震灾害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而造成地面震动的 现象。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与 震源正相对的地方叫震中。
地震和日常所见的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 较为普遍的自然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发 生500万次地震,不过99%以上的地震是微小地 震,人们不容易感觉到。但强烈的突发性地震往 往使人猝不及防,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 济损失。
(3)震后被埋压,要保持头脑清醒,消 除恐惧心理,鼓起求生的勇气,但不可盲 目大声呼救,以保存体力。在听到外面有 人时,则应采取一切办法,如以手电筒照 明、敲击物体传递呼救信息。
(4)被埋压不能自救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 脱出来,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特别是腹部 以上的重物。可用毛巾、衣服等捂住口鼻, 防止烟尘窒息,扩大安全空间,并向有光线 和空气流通的地方移动。若无力自救脱险, 应尽可能减少体力消耗,在可活动的空间里, 设法寻找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
发生地震时一定要找到可以构成三角区的空间去躲避
这是倒下的墙和梁 活命三角区
物体越结实 形成三角形 空间就越大
大床 桌子 沙发 汽车
这是倒下的墙和梁 活命三角区
哪里可以迅速找到活命三角区?
如果你来不及逃到室外,这里都可以是:
最好躲在支撑多空间小的卫生间
七、地震时的求生方法:
(1)地震发生时,如来不及离开房屋, 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不要盲目避震。应选 择到比较坚实的家具(如床、桌子)下躲避, 或迅速转移到跨度小的开间内,如厨房、厕 所等处暂避,要注意保护头部,可用枕头顶 在头上,盆托在头上,或用手抱住头部。
一、地震的种类 (1) 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地球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组成地 壳的岩层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倾斜或弯曲变形,
当地应力继续增强,积累到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 限度时,沿着岩层构造薄弱的地方。突然发生断 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 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而引起地面的 振动。
(5)在受伤时,尤其是外伤,应尽快包 扎止血。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毛巾、三角巾、 药棉等,将出血处用力包扎,压迫止血。 但不能太紧,以防血液不流通;并尽量静 卧,以防止伤口大量出血。
地震来了怎么办?
❖ [一] 假如正 在教室里上课 ,可以先躲到 课桌底下,等 震后再转移!
❖ [二] 假如正
在商场,可以蹲 在牢固的柜台或 柱子旁,千万别 挤进人流!
地震防护知识—震时
就近 选择 选择 是躲是跑
躲避 合适 正确 因地制宜
地方 姿势 行动果断
易于形成三角空
听从指挥
间的地方,开间 离开前切断电源、煤
小、有支撑的地 气、水阀;带好必备
方,室处开阔、 物品(地震包、衣服、
安全的地方。
鞋子、眼镜等)
(2)在校学生,地震发生时靠近门口的 应迅速跑到门外,靠墙的学生应紧靠墙根 横卧,中间的学生应避到桌下,同时将书 包顶在头上保护头部。
震级与烈度统计对应关系
震中烈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ⅩⅡ
震 级: 1.9 2.5 3.1 3.7 4.3 4.9 5.5 6.1 6.7 7.3 7.9 8.5
三、地震的破坏 地震时,由于地面连续发生大幅度的振
动,从而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造成房屋、 桥梁、铁路、公路、水库等建筑物遭受程 度不同的破坏。
地震前兆
你会选择哪些物品 地震防护知识—震前
放入你的防震包里,
并说明理由。除此 电
卫
之外还有什么需要 筒 火柴 生
准备的?
衣
纸
服 首 毛 照相机
饰毯
食品 水
铁 锤
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五、地震前的准备
1 、了解地震知识,掌握防震应急措施。 2、 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不轻信地震谣言。 3 、明确疏散路线、避难地点,准备好避难和营 救的物品。通常需准备好手电筒、打火机、收音 机,够三天用的食物和饮用水。 4 、加固室内家具杂物,把放在高处的小物件、 镜框等物体转移到地板上,避免家具杂物在地震 时翻倒掉落造成伤害事故。 5 、分配地震时个人应急任务,特别是防火;离 家时,应关好燃气灶,熄灭炉火,切断电源等; 要保护老人小孩;所携带防震用品等应按任务分 工落实到人,避免震时忙乱,顾此失彼。
❖[ ]
千 万
可 以
三
站 稳 别 摔 倒
!
双 手 抱 胸 保 护 自 己 ,
假 如 已 经 在 人 流 中 ,
思考题
1、震前一般可能出现哪些不正常的现象? 2、地震来了怎么办?你有哪些好的防性地震从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十几秒的时 间。作为个人,如何在瞬间冷静地作出正确避险的抉择呢?
1、在楼房: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 室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跳楼,也不 能使用电梯。
2、在平房:来不及跑出户外时,可迅速躲在桌子、 床下和坚固家具旁或紧挨墙根,注意保护头部。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慌水面跳。
(3) 地光和地声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
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兆。临震前,一瞬间,地发声,又 发光,见此情,宜果断,速行动,少危险。
民谚:
地震防护知识—震前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动,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第六课 灾害事故的预防和救护 第一节 地震灾害
李海顺 安阳市殷都外国语中学
我们身边的地震
1、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9级。
2、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 遇难2220人。
3、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级8级, 七万人死亡,三万人失踪。
4、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 海域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波及多个国家,共造成2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 其中印尼有近17万人死亡或失踪。
(2) 火山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而引起 的。火山地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火山爆发时, 由于岩浆冲击地壳或使局部地区岩层发生变形和 变位而引起的地震。另一种是火山爆发后, 由于 大量岩浆损失,地下压力减小或地下深处补给不 及, 出现空洞,从而引起上面覆盖的岩层断裂或 塌陷而产生的地震。
(3) 陷落地震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山采 空区的陷落而引起的局部地震。
Ⅰ度; Ⅱ度; Ⅲ度; Ⅳ度? Ⅴ度; Ⅵ度; Ⅶ度; Ⅷ度; Ⅸ度; Ⅹ度; Ⅺ度; ⅩⅡ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 (简要)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四、地震前兆
地震,特别是强地震发生之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
人们把观察到的—些与地震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称为 地震前兆。
(1) 地下水异常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天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 动物异常 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