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魂》说课稿

——刘跃芬教材分析:《梅花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九册第二组,围绕“月是故乡明”这一训练专题选编了4篇课文,编排这组教材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之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之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梅花魂》是第2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游子们思乡怀乡之绝唱,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它讲了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表露了一位老人矢志不渝的中国心。全文采用倒叙的写法,首先由故乡的梅花开放了引发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接着通过“外祖父教我唐诗宋词,每当读到思念家乡的诗句时就不觉落泪了;外祖父因我弄脏了墨梅图而大发脾气;外祖父听说我和妈妈要回国了,就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我;船快开时,又泪眼朦胧地递给我绣着梅花的手娟”5个故事勾勒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反映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最后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款款思乡情,浓浓爱国意,生动感人,情真意切。文章在写法上紧紧围绕外祖父思乡爱国这一主线展开回忆,中心突出。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借物抒情,蕴意深刻。学习这篇课文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因此教学本课的目标是: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会认12个、会写14个〉,正确读写“缕缕、悠芳、漂泊”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表达的思

想感情,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摘抄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侨老人喜爱梅花,眷恋祖国之情;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热爱中华优秀文化。

能力目标: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初步学习寄情于事,托物言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是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喜爱梅花与热爱祖国的关系,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诗句,布置预习、指导自学,准备好生词,课文开头,阅读链接,写梅花品格等段落的幻灯片。

教法设计:新课标在第三学段时指出:要培养学生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加上教材内容我打算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检查生字,在理解课文时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相互解决。组织学生深入读书,积极讨论,大胆交流,教师做好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深入对话,教师穿好线,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教给学生。

学法设计: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学生借助字词典,问问身边的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中分享学习的成果,

体验学习的快乐,感知课文的情感。

流程设计:

一、教师提问,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句,板书课题,提示魂字的书写。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认读生字的读音、相互提醒词语的意思。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强调某些词语的语气和某些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3、交流读文后的感受。

4、学生质疑。

三、分别品读文中的5个小故事,感受老人对梅花的喜爱,体会老人的思乡情,爱国心,理解老人喜爱梅花与思乡爱国的关系,揭示梅花的品格,升华课文的主旨,从中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初步感受寄情于事,托物言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并进行语言积累。

四、品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再次揭示文章的主题。

五、课后拓展。

我这样设计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由表达,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师生和谐,课堂民主,教得轻松,学得牢靠,很好的体现了课改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