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季羡林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精辟概括 提纲

合集下载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互补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互补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互补纵观一万年,横扫褚世纪,人类何尚不讴歌自己灿烂的文化历史。

人类有三大文化体系----西方文化及亚非欧链接地带的伊斯兰文化与东方文化。

前二者文化同源而又截然不同,后者自成体系。

前者宗教文化敬拜天主与安拉---神,后者崇拜圣贤----智慧之人;西方文化最初归属于古腊文化,(最后发现犹太人的文化才是其根基,上帝带来的福音仅仅公元元年。

是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与犹太人创造了西方的文明史;是两河流域的伊拉克人祖先为他们点燃了文明的烛光;)东方文化崇拜祖先,尊重先贤,历代战乱从不毁坏孔子故里,黄帝陵等;然而两次美国发动的以捍卫民主和人权为由的先发制人战争(现代十字军战争),几乎毁灭了古老的两河文化!带去了民主吗??靠掠夺为目的扩张文化行吗,纯属强盗逻辑!古罗马百万大军横扫地中海沿岸各公国,数百年后毁于自虐;特别是罗马教皇、西欧封建领主和城市富商向地中海地区发动的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十字军东征战争,表面上是两种宗教信仰的争斗,实际上是基督教教会的统治阶层,利用和煽动民众的宗教热情,为他们的财富和权利进行的侵略战争,是完全违背基督教教义的政治行为。

但必须看到它对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却有着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限于它为中世纪时的欧洲基督教各王国的内战找到了一托词,十字军东征使得欧洲大陆以及近现代发达的西方各国走上了一条充满扩张意义的世界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西方文化属阳,阳极必衰,现代美国“单边主义”的失败标志“文明冲突理论”的终结;东方文化属阴,阴极必盛,这是自然之规律。

成吉思汗崇尚武力,数年内横扫欧亚,其疆域何其广大,然而数十年便分崩离析,自今“黄祸”在西方社会仍挥之不去,谓之“中国威胁论”;近代如日本军国主义武力扩张,这位昔日儒家的学生,一直享受唐宋文化的眷顾。

自“明治维新”始,近百年由于完全西化,物欲横流,也崇尚强盗逻辑瓜分中国.....。

时过境迁,若非地缘关系岂不早已是大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侵入中国的蒙满等强力民族难道不是自觉溶入了华夏文明了吗!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以兵势雄视天下,这是东方文化的博大胸怀。

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本

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本

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本中西文化差异之根本在于中国主张主客统一,而西方则主张主客二分。

文章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内部的关系出发,分别作出了两种文化的比较。

从而提出,主客二分只不过是主客统一的过程,主客统一才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

主客体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要遵循在彼此平等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不断地认识、理解、融入、渗透和改造,最终将克服文化冲突,走向和谐。

标签:文化差异;主客统一;主客二分;和谐主客统一与主客二分从根源上说是一对哲学概念。

它们各自作为中西文化的基本内核和灵魂,反映着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它们的差异是全部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

而这种根本差异的源头自然来自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奇遇之中。

无论从宏观的物质生产方式、政治手段、地理环境等方面,还是从微观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礼仪风俗等方面,无不透露出两种文化的特色之处。

我们不能片面的说中国主客统一的文化是完美无缺的,也不能盲目的说西方主客二分的文化是毫无可取之处的,两者无严格的优劣之分和褒贬之意。

它们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并将继续发展。

我们应本着历史发展与逻辑统一相结合的方法,将主客统一与主客二分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与时空坐标中进行比较分析,对其内容作具体的历史的考察,根据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对之做出合理的评价。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主客统一与主客二分的观念对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表现出的是不同的作用与价值。

那么如何从这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的角度出发,找出一条两种文化兼收并蓄、和谐发展之路,是至今为止人类一直努力的方向。

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季羡林先生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东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述”,“代表中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非常值得发扬光大,它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是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这本书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互补充的可能性,使我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季羡林以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等多个方面的比较,清晰地描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他指出,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应被简单地归类为优劣,而是应该以互补的角度来看待。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不仅可以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也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季羡林对中西方文化互补的思考。

他认为,中西方文化的互补并不是简单地吸收对方的优点,而是在尊重和保存本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将对方的合理部分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这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过程,不仅可以保持各自文化的独立性,更可以创造出更富有创造力和多样性的文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中西方文化互补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尊重、包容和学习对方的文化。

通过相互了解和交流,我们可以发现和借鉴对方文化的优点,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发展自身的文化,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总而言之,季羡林在《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中对中西方文化的互补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

他的观点启发了我对
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这本书对于推动跨文化交流,促进和谐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和思考的著作。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前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何区别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区别是思维模式、思维方式的不同。

选自《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一分为二;而东方文化注重综合,合二为一。

前人在这方面就已有所体现:吴文俊在《九章算经》序中写道:“欧州(洲)的数学与中国不同,它从公理体系开始,而中国数学从实用出发。

”充分表明了分别以分析和综合作为两种思维方式。

另外,庄子曾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西方则将物质细分,从原子分到电子再到介子,生动地说明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东方文化注重综合,综合出技术;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分析出理论。

《丝绸之路》的作者,伊朗籍法国人,在书中曾写道:在穆斯林初期(相当于中国的唐初),在阿拉伯和伊朗(波斯),有个说法:“世界民族很多,希腊人是一只眼,中国人是两只眼,而其他民族则为瞎子。

”意思是说,希腊只出理论,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大思想家;而中国出技术,如四大发明。

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结果。

其实发展地说,中国也有自己的理论,如诸子百家,但希腊没有技术却是事实。

综合和分析是思维方式的主流,虽说没有第三种,但也没有纯粹的百分之百的综合和分析。

但是现在,领导世界科技的是西方,西方人自以为是天之骄子。

诚然,工业革命后,西方对世界的发展影响极大,不可否认。

但他们歧视东方的想法是没有远见的。

他们目前已经暴露出很多的矛盾和巨大弊端: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臭氧层出洞。

这些危险的问题联合起来,不堪设想。

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同人生道路一样),坎坎坷坷,不可能一帆风顺。

因而,西方文明辉煌了二三百年,这是三十年河西,下一个将是三十年河东,亟须东方文化的纠正,否则,世界前途危机重重。

西方的邪教宣传“世界末日裁判”,这些都是从现象而不是从本质上看问题。

人类进步就如同人跑400米接力赛,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的。

在二三百年以前,中国的地位不是今天这样,是“两只眼”,而希腊只是“一只眼”。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季羡林的观点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四、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五、结合实际的例子六、总结正文: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一文中,对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其互补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二、季羡林的观点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

东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代表,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西方文化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和竞争。

三、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强调道德修养、精神境界的提升,注重集体利益,倡导和平、中庸、宽容等价值观念。

西方文化则以个人为中心,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和竞争。

四、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

东方文化的强调道德修养、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以弥补西方文化过分强调物质追求的不足;而西方文化的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对抗和竞争,可以弥补东方文化在个人权益方面的不足。

五、结合实际的例子我们可以从很多实际例子中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

例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东方文化的优良传统,强调集体利益、和平共处,又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强调个人权益、民主自由等。

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才使得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六、总结季羡林的《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一文,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其互补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读后感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读后感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读后感读季羡林先生谈东西方文化,就像是在听一位智慧的长者娓娓道来他一生对文化的洞察与感悟,那感觉既亲切又震撼。

季老在书中对东西方文化的剖析,就像是拿着一把超级精细的手术刀,把两种庞大而复杂的文化体系解剖得清清楚楚。

我之前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那就是浮于表面的,觉得东方文化就是含蓄、神秘,西方文化就是开放、直接。

但季老一讲,我才发现自己那点认识简直就是小学生水平。

他讲到东方文化的根基深厚,就像一棵千年古树,根须深深扎在土里,绵延不绝。

从古老的儒家思想,到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每一个元素都像是树枝上的一片片绿叶,构成了东方文化那郁郁葱葱的树冠。

咱东方文化讲究的是和谐共生,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那是重中之重。

比如说咱们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一家人就像一个紧密的小宇宙,尊老爱幼,相互扶持,这种家庭关系里充满了东方文化的韵味。

再看西方文化呢,季老指出西方文化有着很强的开拓性和冒险精神。

这就好比一群勇敢的航海者,驾着船在未知的大海上破浪前行,发现新的大陆。

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得那叫一个迅猛,就像火箭一样一飞冲天。

从工业革命开始,各种新发明、新创造就不断涌现。

不过呢,西方文化在追求个人主义的道路上有时候也有点刹不住车,太强调自我,就容易忽视和别人的联系。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忍不住会自我反思。

我以前总是不自觉地把东西方文化对立起来看,觉得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但季老让我明白,这两种文化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也都有不足的地方。

我们应该像一个聪明的厨师,把东西方文化中的好东西都挑出来,融合在一起,做出一道超级美味的文化大餐。

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文化的洗礼。

我不再是那个对东西方文化一知半解的人了,而是对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我想,这就是季老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文化的浩瀚海洋里探索的道路。

从看世界的方式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看世界的方式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看世界的方式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提要:以往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从各个方面都进行过论述和比较,如,地理环境、价值取向、礼仪文化甚至餐饮文化等等。

我们从另一个细微的侧面——看待世界的方式,来看东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东西方;思维;文化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两个实验,从这两个实验的结果中我们看能得到什么结论呢?实验一,有欧洲裔和中国留学生各一组,让他们都观看一些有背景的图片,如在湖边的一只老虎,或是在蓝天中飞行的飞机。

心理学家要研究什么呢?他们采用特定的仪器,跟踪参与者观看图片时的眼部运动轨迹,这样就能够知道目光停留在图片上的哪个位置,以及停留时间的长短。

结果发现,两组参与者观看图片的方式是有差异的:实验开始时,参与者都将目光集中在图片的背景上,不过400毫秒以后,北美学生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显著位置上的物体上了,并且会持续注视,但中国学生此时还在对照片的背景进行扫描,并且目光在背景和物体之间来回移动,似乎是在寻找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接下来进一步实验,将刚刚给学生看的图片中的中心物体放到一个新背景中,要求他们回忆这些物体,结果显示,美国学生记忆成绩要好于中国学生。

对此的解释是,中国学生更注重将中心物体和背景联系到一起,不易将二者分离。

第二个实验,给出一幅图片,图片上湖底有一些小岩石、水草,中间是几条鱼在游,还是要求参与者观看这幅图,说出他们看到什么。

可以预测,美国人的目光会直奔图片里的中心物体,也就是那几条鱼,事实正是如此,美国人报告说看到几条鱼在游,而中国学生则说,看到了蓝色的湖水,水里有石头,水草,还有游动的鱼。

可以看出,中国学生记忆的信息量远远多于美国学生。

这都提示我们,中国人所代表的东方人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而西方人更善于集中注意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关于不同文化群体认知差异的研究,对同一地区、种族、语言群体的研究发现,农耕、捕鱼和游牧群体,在整体认知的三个方面(注意、归类、归因)有差异。

季羡林_东西方文化互补论_

季羡林_东西方文化互补论_

佛教,明末以来西方文化也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播,才有了 的过程中,必是不断自我革新,吸收东西方的先进文化,
“东的道路,造福整个社会。21 世纪,人
也在当时传到了国外,送给了世界,可惜在一片西化之声 类文化的前景必是光明的。
中,西方人自我感觉良好,全没有把中国的西渐文化放在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 东学西渐; 三十年河东; 送去主义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比较文学家,散文家 和翻译家,撰写了 1100 多万字的学术专着和 100 多万字 的散文,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十分驳杂,涉及到印度古代语 言、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中亚佛教史、糖史、吐火罗 文、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之差异 和共 性、美 学 和 中 国 古 代 文 艺 理 论、比 较 文 学 和 民 间 文 学。他的学术研究特点是一个字“杂”。
先生的文化理论主要是多元文化观,他主张应该关 注文化的起源,他认为文化的起源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 的,世界文化不是由一个民族创造的,文化也不是一个地 方产生的,同时,文化又是存在体系的,世界上的文化可 以分为: 印度文化、希腊罗马欧美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 阿拉伯文化,文化的多元和多种文化体系是不矛盾的,各 文化体系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关系。先生发前人之未发, 深刻地指出: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比较文学家散文家之一世界上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阿和翻译家撰写了1100多万字的学术专着和100多万字拉伯文化构成的东方文化和希腊罗马乃至欧美构成的的散文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十分驳杂涉及到印度古代语西方文化之间不断地进行文化交流形成了今天世界上言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中亚佛教史糖史吐火罗灿烂辉煌千姿百态各具特长而又互相联系的文化给文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之差异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幸福和繁荣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是季羡林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学术观点,其中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与互补。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中西方文化的互补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季羡林先生首先指出,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例如,中西方社会对于权威的态度不同,西方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注重整体的秩序和和谐。

同时,中西方在对待时间、空间观念以及艺术审美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倾向。

然而,季羡林先生认为这些差异并不妨碍中西方文化的互相补充与借鉴。

他提到,中西方文化交流可以造成文化的创新并产生新的艺术形式。

例如,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舞台剧的结合,既能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又能借鉴西方的舞台表演手法,使得戏曲更加现代化。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中西方文化的互补性与交流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交流与对比,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同点。

这种文化互补和融合是我们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文化交流并非简单的“东方化”或“西方化”,而是要取长补短,互相汲取优秀的文化成果。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我对中西方文化的互补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文化
的多元化,我们应该积极推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

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

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

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

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

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

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

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

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

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

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

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

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

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

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读后感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家,其著作《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中提出了东西方文化互补论,引起了广泛的学术讨论。

在阅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这篇论文后,我对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文化交流产生了新的思考。

在季羡林先生的论文中,他提到了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强调了这些差异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这一点上,我深有同感。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这些差异性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对立,而应该被看作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他人的文化差异,以求和谐相处。

季羡林先生在论文中提到了东西方文化在科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影响。

他指出,东方文化在人文主义、自然观念等方面对西方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而西方文化在技术、管理、政治等领域对东方文化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的文化交流,使得世界各国的文化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我深信,只有在文化交流互鉴的基础上,各国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合和发展。

在我看来,季羡林先生的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对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现状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文化,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在本文中,我主要对季羡林先生的东西方文化互补论进行了阅读感想的共享,从中更深入地理解了东西方文化间的互补性。

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我更加坚定了对文化交流的重视,并深化了对多元文化共存的思考。

我也对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个人观点,希望能与读者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

总结起来,季羡林先生的东西方文化互补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季羡林将世界文化总结为

季羡林将世界文化总结为

季羡林将世界文化总结为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他曾经将世界文化总结为“三大遗产”,即,语言文字、宗教思想和艺术。

这一总结简洁而又深刻,凸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也为我们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首先,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

不同的语言文字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它们记录着人类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传承着民族的文化精髓。

比如中文、英文、阿拉伯文等,它们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壮大,成为各自民族的文化符号,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次,宗教思想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宗教信仰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它们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道德观念以及社会结构。

比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它们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下形成,对于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最后,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情趣的表达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

不同的艺术形式代表着不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它们反映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它们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下得到了独特的发展,成为各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季羡林将世界文化总结为“三大遗产”,这一总结既简洁又深刻,凸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

语言文字、宗教思想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符号和象征。

通过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三大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自信:季羡林论东西方文化互动

文化自信:季羡林论东西方文化互动

文化自信:季羡林论东西方文化互动
王岳川
【期刊名称】《社会观察》
【年(卷),期】2017(000)010
【摘要】<正>季羡林大胆提出''''河东河西论''''季羡林先生的文化理论观是多元文化观,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

他认为,20世纪初,有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的口号,今天还有不少人有这种提法或者类似的提法。

季羡林指出,人类历史证明,全盘西化(或者任何什么化)理论上讲不通,事实上也办不到。

在全球化当中,他反对西方对东方的文化挤压和文化侵略,对国内文化,他保持一种多元开放态度,认为齐文化、鲁文化、楚文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王岳川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5
【相关文献】
1.管窥东西方文化特点及文化交流——读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感[J], 李映雪
2.文化民族主义不是文化自信——重访季羡林的"河东河西论"与汤因比的世界主义[J], 金惠敏
3.文化自信:季羡林论东西方文化互动 [J], 王岳川
4.池田大作与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以《畅谈东方智慧》为中心 [J], 车才良
5.季羡林“东西方文化互补论” [J], 吕文贤;曾红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读后感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读后感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读后感读季羡林先生谈东西方文化,就像是在一位智慧长者的引领下,进行了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纵贯古今的奇妙之旅。

季老那渊博的知识啊,就像一个超级丰富的大宝藏。

他谈东西方文化的时候,可不是干巴巴地讲理论,而是像在拉家常一样,用各种鲜活的例子把那些高深的东西给拽到咱普通人能理解的层面。

从书里能看出来,东西方文化那差别可真是大得像火星和地球的距离。

东方文化就像是一个温厚的长者,讲究和谐、内敛、集体主义。

就好比咱中国人过年,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团聚在一起,这就是一种对家庭集体观念的体现。

而西方文化呢,更像是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强调个性、冒险、个人主义。

像那些西方电影里的超级英雄,总是单枪匹马地拯救世界,这就是他们个人主义文化的一种反映。

季老在书里也提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现在这世界啊,变得越来越小了,就像个地球村。

东西方文化也在互相碰撞、互相影响。

比如说西方的快餐文化在中国到处都是,咱们的中医、武术啥的也在西方慢慢流行起来。

这交融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有趣的大杂烩,有时候会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不过季老也担心啊,这交融的时候可别把自己的好东西给弄丢了。

东方文化里那些像孝道、礼仪等优秀的传统,可不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被抛到九霄云外。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时候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季老的文笔很诙谐,他会把自己对文化的感悟和自己的一些有趣经历结合起来。

就像他谈到自己在国外的一些遭遇,因为文化差异而闹的笑话,这让我觉得文化这个东西啊,虽然有时候很严肃,但也充满了乐趣。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以前看东方看西方就像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现在呢,感觉像是戴上了一副高清眼镜,能比较清楚地看到两种文化各自的模样,还有它们相互纠缠的脉络。

我就像一个在文化大花园里刚刚开了眼界的小蜜蜂,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的文化是这么的丰富多彩,也更加明白了咱在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里,要好好地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要包容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

《季羡林谈文化》简介

《季羡林谈文化》简介

《季羡林谈文化》简介《季羡林谈文化》简介【《季羡林谈文化》内容简介】《季羡林谈文化》收录了季羡林先生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话完全正确。

因为从世界各国来看,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

什么叫中国传统道德?或者说中国传统道德有哪些内容呢?这个问题很复杂,每个人的回答都可能不一样。

《季羡林谈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东西文化碰撞、文化漫谈、中华民族精神、大师真情建言五个角度为我们再现了一代大师的思想足迹,再次领略到大师的风采。

【季羡林内容简介】季羡林,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人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译。

季羡林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

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差异甚至是非常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本文从东西方思维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来进行对比,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中诸多差异的影响,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美国着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

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

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 精装珍藏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 精装珍藏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01
东方文化 与西方文 化
02
议论东西 方文化的 意义
03
东方文化 与西方文 化相互间 的盛衰消 长问题
04
西方不亮 东方亮
06
西化问题 的侧面观
05
东西文化 的互补关 系
东学西渐与
1
“东化”
2
拿来和送去
3 “拿来主义”
和“送去主义”
4 我们要奉行
“送去主义”
5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第一辑 东方文化
01
东方文化
02
再谈东方 文化
03
我与东方 文化研究
04
倡议编撰 《东方文 化集成》
05
“天人合 一”新解
06
关于“天 人合一” 思想的再 思考
21世纪:东方文 化的时代
中国文青年与现代 文明
第二辑 西方不亮东方亮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季羡林谈东西方 文化 精装珍藏版 》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方式
规律
思维
关系
诚意
发展
季羡林
文化
中国
问题 冲突

东方文化
天人合一
作者
日月
万事万物
含义

目录
01 做真实的自己(代序)
03
第二辑 西方不亮东方 亮
02 第一辑 东方文化
季羡林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发少年狂,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怪论、奇思问世。在这些怪论奇思中,影 响大的莫过于本书阐述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作者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 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

我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季羡林)

我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季羡林)

我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季羡林首先,我想衷心感谢这次大会的主办方给我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上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

我这个望百老人,虽然不能与会聆听大家的高见,也要遥祝大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世纪末”中。

上一个“世纪末”,19世纪的“世纪末”,在西方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过许多怪异现象,甚至有了“世纪末病”这样的名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当前这一个“世纪末”怎样呢?我看也不例外。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政治方面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能不令人感到吃惊。

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也不平静。

文化或文明的辩论或争论就很突出。

许多不同的意见,如悬河泄水,滔滔不绝,五光十色,纷然杂陈。

这样就形成了所谓“文化热”。

在这一股难以抗御的“文化热”中,我以孤陋寡闻的“野孤”之身,虽无意随喜,却实已被卷入其中。

在许多会议上,在许多文章中,我多次谈到我对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联系,以及东方文化在未来的新世纪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地位等等的看法。

这里,我想把这些看法简要地加以阐述。

我认为,在过去若干千年的人类历史上,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久暂,几乎都在广义的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些贡献大小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影响不同,深浅不同,长短不同;但其为贡献则一也。

人类的文化宝库是众多的民族或国家共同建造成的。

使用一个文绉绉的术语,就是“文化多元主义”。

主张世界上只有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是法西斯分子的话,为我们所不能取。

文化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一旦产生,立即向外扩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交流”。

文化决不独占山头,进行割据,从而称王称霸,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世袭珍藏,把自己孤立起来。

文化是“天下为公”的。

不管肤色,不择远近,传播扩散。

人类到了今天,之所以能随时进步,对大自然,对社会,对自己内心认识得越来越深入细致,为自己谋的福利越来越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交流。

文化虽然千差万殊,各有各的特点,但却又能形成体系。

我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季羡林)

我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季羡林)

我对东西⽅⽂化的看法(季羡林)我对东西⽅⽂化的看法季羡林⾸先,我想衷⼼感谢这次⼤会的主办⽅给我在这样⼀个重要的会议上发表⾃⼰看法的机会。

我这个望百⽼⼈,虽然不能与会聆听⼤家的⾼见,也要遥祝⼤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我们正处在⼀个新的“世纪末”中。

上⼀个“世纪末”,19世纪的“世纪末”,在西⽅⽂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过许多怪异现象,甚⾄有了“世纪末病”这样的名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当前这⼀个“世纪末”怎样呢?我看也不例外。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政治⽅⾯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能不令⼈感到吃惊。

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也不平静。

⽂化或⽂明的辩论或争论就很突出。

许多不同的意见,如悬河泄⽔,滔滔不绝,五光⼗⾊,纷然杂陈。

这样就形成了所谓“⽂化热”。

在这⼀股难以抗御的“⽂化热”中,我以孤陋寡闻的“野孤”之⾝,虽⽆意随喜,却实已被卷⼊其中。

在许多会议上,在许多⽂章中,我多次谈到我对⽂化,特别是东⽅⽂化与西⽅⽂化的联系,以及东⽅⽂化在未来的新世纪中所起的作⽤和所占的地位等等的看法。

这⾥,我想把这些看法简要地加以阐述。

我认为,在过去若⼲千年的⼈类历史上,民族和国家,不论⼤⼩久暂,⼏乎都在⼴义的⽂化⽅⾯做出了⾃⼰的贡献。

这些贡献⼤⼩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影响不同,深浅不同,长短不同;但其为贡献则⼀也。

⼈类的⽂化宝库是众多的民族或国家共同建造成的。

使⽤⼀个⽂绉绉的术语,就是“⽂化多元主义”。

主张世界上只有⼀个民族创造了⽂化,是法西斯分⼦的话,为我们所不能取。

⽂化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化⼀旦产⽣,⽴即向外扩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化交流”。

⽂化决不独占⼭头,进⾏割据,从⽽称王称霸,⾃以为“⽼⼦天下第⼀”,世袭珍藏,把⾃⼰孤⽴起来。

⽂化是“天下为公”的。

不管肤⾊,不择远近,传播扩散。

⼈类到了今天,之所以能随时进步,对⼤⾃然,对社会,对⾃⼰内⼼认识得越来越深⼊细致,为⾃⼰谋的福利越来越⼤,重要原因之⼀就是⽂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季羡林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精辟概括提纲
摘要季羡林先生的东方文化观在中国文化界有着重大影响.他的"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及其提出的一系列论点,如东西方文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差异"说等,都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等方面对季羡林先生的东方文化观进行了论析.
关键词
季羡林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人文问题影响思考
自从社会的融合民族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不同的文化思想之间产生了碰撞再次通过季羡林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判断来理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协调。

1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
2 西方文化天人二分的特点
3 东方文化天人合一的特点
4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冲突之处
5 东西文化如何建立桥梁连接
6 东西方文化的矛盾
季羡林先生近年来提出了一种东西方文化的理论,借用了中国的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阐述了东西文化的此消彼长的
关系。

学术界对此说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

系统梳理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

东西方文化的未来,不是西方文化会被东方文化消灭,而是西言文化必须吸收东方文化的综述思维方式,以弥补西方以分析思维见长的思维方式。

东方文化将在21世纪再现辉煌,正是指此而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