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整千数和一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出示1个小正方体)→(1万个小正方体)
师: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受?
二、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
师:看,谁来啦?今天我们仍然要借助计数器来认识数。

(1)师:在计数器上,我们从右往左已经认识了哪些数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
(2)(在十位上拨3颗珠)师:这表示几个几,是多少呢?
(在百位上拨3颗珠)师:现在呢?
(3)(在千位上拨3颗珠)
师:现在表示多少?3000怎么写呢?找个小老师上来写一写。

指名写
师:你为什么这么写呢?(个位、十位、百位上一个都没有,所有要写0)(4)(千位上拨5颗珠)
师:表示多少呢?在自备本上写5000,指名上黑板写
师:像这里的3000、5000就叫做整千数,在写这些整千数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
小结:几千先写几,再写3个0。

三、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一万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千位上拨几颗珠就表示几千,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1)读出计数器上的数,从一千拨到九千,边拨边数。

(2)在千位上再添一颗珠,是几个一千?10个一千是多少?想想根据我们以前的经验千位满10颗珠了,该怎么办?(向前一位进一)千位的左边的一个数位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万位。

(板书:万)万位上拨一颗珠就表示一万。

指名写10000。

(3)说一说一万和整千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教学数位顺序表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万位,现在我们从右往左已经认识了几个数位,你能把这张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吗?请你把书打开到P17,很快地从右往左把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

(1)指名口答
师:你在填数位顺序表的时候还发现了有什么?疑,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呢?(2)闭上眼睛,从右往左第一位是个位,……万位,万位的右边一位是千位……个位。

(3)师:现在我们来比比谁的反应快,抢答
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四位是什么位?千位的右边一位是什么位?左边一位呢?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一个数的最高们是万位,它是几位数?
四、感受一万有多大,培养数感
1.(出示课间操场景)
师:这是我们同学做操时的照片,这里大约有1000人,想一想多少个这么多人在一起就有一万人?(10个)10 个这么多人站在一起有什么感觉?(一万人很多)
2.师:我们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你最多一次跑几圈?什么感受?跑50圈才是一万米,如果让你去跑一万米,你觉得怎么样?(一万米很长)3.师:看,这一张约薄吧,那一万张纸有多厚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出示2包500张A4纸)1000张厚10厘米,那再增加1000张也就是2000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由我执教的一节校内考研课《认识整千数和一万》。

让学生通过数数、用计数器表示数、整理数位顺序表等活动,理解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学会读、写整千数,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通过组内备课、研讨、试教、再研讨、再试教,最终形成相对较为成熟的教学过程实施方案。

首先,我从和学生的谈话说一些和万相关的成语,导入明确今天研究的主题是数学上的千和万,并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自然揭示10个一千是一万;第二部分,我借助于计数器来教学读、写整千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千数的含义;第三部分是借助于计数器来教学读写“一万”。

知道“满十进一”,能比较出一万和整千数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顺其自然的教学数位顺序表。

在其间我让学生有短暂的记忆时间,并能从右往左、从左往右熟练说出各个数位,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较好的数位顺序表象,并能牢牢记住。

接着进行的有关数位顺序表的抢答形式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四部分通过3个场景谈话感受一万有多大,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一个情境让学生感受到10000有很多,第二个情境感受到10000米很长,第3个情境实验最具有震撼,学生感觉到一张纸很薄,但10000张纸摞起来会很高,这里如果再渗透下“积少成多”的思想就更精彩了;第五个部分通过纸张的高度图变化过渡到数轴,让学生自己研究出了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给学生以学习成功的体验。

最后一系列的习题巩固是对今天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对最后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处理中要能让学生自发的想要去展示两种不同的想法,而不是让学生来配合老师来站队理解,那样效果会更好,正如王校长所说的要让学生去说想法,去表达解题思路更为重要,当学生理解遇到障碍时再通过站队位置的形式来帮助理解,降低难度。

总之,这节课我感觉上得比较顺畅、轻松。

学生说得也比较到位,课后学生的作业情况也比较理想,这些都归功于我们三年级数学组的每个成员的帮助和指导,今后我还要在教师和学生相处的亲和力上多注意点,更多的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