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_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1dd9ccd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a4.png)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十年建设成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认识不够深入,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成就的理解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探索,掌握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十年建设成就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探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成就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ebabb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4.png)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标题: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一、引言本文档将介绍一个关于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教学案例,该案例将通过讲述一个团队从艰辛的探索中获得的成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重要性;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探讨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分析探索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3. 讲述一个团队从艰辛的探索中获得的成就和经验;4. 分享案例中的成功要素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步骤1:引入通过讲述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兴趣。
可以使用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认为什么是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它对个人和团队有什么影响?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步骤2:介绍概念向学生介绍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概念,包括它的定义、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步骤3:分析困难和挑战与学生一起分析在探索和建设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例如技术难题、资源限制、时间压力等。
步骤4:讲述案例通过讲述一个团队从艰辛的探索中获得的成就和经验,向学生展示成功的案例。
讲述案例时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数据和图表进行说明,但不要使用图片。
步骤5:分享成功要素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总结案例中的成功要素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艰辛探索和团队合作对于取得成就的关键作用。
步骤6: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帮助他们思考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
步骤7:总结和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思考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收集学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作业,评估他们对于案例的理解和对于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认识;3. 进行课后笔试或口头测评,考察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85a2ad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0.png)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我国在各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革命时期的历史,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学生接触较少,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成就,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拓展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掌握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2.难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认识我国在各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背后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历史背景,掌握基础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资料: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图片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4.视频:准备相关历史事件和成就的视频资料,用于直观展示。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b6d63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9.png)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艰难困苦以及党和人民在各方面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困难与曲折;
3.掌握新中国农村、城市以及各行业的建设成就。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
2.新中国在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教学难点
1.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困难与曲折;
2.理解各行业建设的特点和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开篇问题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回答,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为什么?
(二)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
1.战后国情的艰难困苦;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曲折;
3.三大改造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新中国在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1.政治建设方面的成就;
2.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
3.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
(四)各行业建设的特点和难点
1.新中国农业建设的特点和难点;
2.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特点和难点;
3.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特点和难点。
(五)课堂小结
1.请同学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我们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请同学以片段的形式,自由发挥自己在学习历史中,学到什么道理或感悟?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系统讲述新中国面临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执政70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积极激励学生向这些先进的人物学习,向这些艰难的历程学习,在困难和挫折中不断进取。
八下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八下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9a40f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5.png)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文化大革命”,认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体会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创业精神与建设成就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了解“左”倾错误的表现;运用综合探究的方法,分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遇到的挫折和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过程;尝试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感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社会风貌。
历史教师工作计划合集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合集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卷合集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
这是1957年由希扬作词、李焕之作曲、反映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人民心声的歌,那么我们党和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什么失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二、探究新知(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中共八大的基本情况(主要矛盾)。
提示:1956年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提示:中共八大的决策完全符合国情,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3.教师过渡: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艰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艰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37e617312b3169a551a42f.png)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6课。
本课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和建设成就。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情况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主要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但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中国实际,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中国共产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走了弯路。
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许多建设成就,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
二.学生分析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也能对历史作出一定的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文化大革命”,认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体会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创业精神与建设成就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文字资料、列表整理等方式,学会从不同类型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学会归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过程;尝试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感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社会风貌。
第6课 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案】
![第6课 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393c3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c.png)
第6课《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课程内容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王进喜等人的图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挫折,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材分析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第6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一是艰辛的探索,讲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功与失误。
二是建设成就,介绍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大批模范人物。
本课教材通过这两条主线,既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艰辛,道路的曲折,又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时空观念、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实证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从而构建自己的历史价值观。
但是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多,层次多,理论色彩浓,学生又缺乏亲身的感受。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教案《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教案《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65b0a44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5.png)
合作学习压迫人的历史已经结束。
八大对上述国情做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分析1958年的总路线的提出是否合理?分析:总路线的提出反应力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从这看是件好事;但是又快又好又省这样的事根本就办不到,因此总路线的提出本身就是个失误。
3、探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在农业上的表现,如虚报产量;例如新华社头版头条,亩产量13万5000斤。
在工业上的表现是全民大炼钢铁。
全民大炼钢铁:就是各行各业都在炼钢,不炼钢就是反革命,这是当时的写照;农忙的季节农民不去收庄稼而去炼钢,为以后的大饥荒埋下祸根,砍伐大量森林做燃料来炼钢,最后不仅破坏了环境和资源,而且练出来的都是废钢。
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一大二公。
所谓的“大”就是规模大,原来一二百户的农业合作社被合并为成千上万的人民公社。
例如全国有74万个合作社合并为2.6万个人民公社。
“公”就是大搞平均主义,大刮“共产风”。
实际上就是按需分配;吃饭不要钱,按劳分配,要想建立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在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4、讨论:探索中出现严重的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原因:1.对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2.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3.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④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二、文化大革命自主学习,找到并标注知识点;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目的、起止时间和指挥机构、的表现、有何危害、最大冤案、反革命集团、结束的标志。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合作、讨论、探究、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英雄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指得你学习: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768f74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9.png)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到我国在探索和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容易片面看待,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掌握我国在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以及如何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c32a4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5.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内容涵盖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突出成就,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轨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历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中的具体事件和成就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与伟大成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中重要的事件和突出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以及各种建设成就背后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视频资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
4.图片资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
5.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f1b33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a.png)
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探索和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涵盖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新主义革命的历程,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掌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所经历的曲折和挫折,以及取得的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剖析,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同步教学课件与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cb9db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5.png)
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2、探索失误——大跃进: 北京郊区农民高举“三面红旗”参加国庆游行
在总路线的误引下,出现了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 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的召开 中共八大主席台上
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良好的开关——中共八大: 中共八大的意义: ①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思考:为什么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三年困难时期我国非正常死亡的人口多 达两千多万人,主要死因是饿死,刘少奇曾 说这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经验教训: 经济建设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 成。
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5、国民经济调整:
目 的 为克服经济困难
4、结果: 1959-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的困难。(三年困难时期) 原因:①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②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
16000
43.6%
14000
1957年 1960年
12000
10000
54.9%
8000 6000
26.4% 35.2%
4000
2000
0
粮食…
棉花…
油料… 生猪存栏数…
1958年:大麦穗、大玉米,运 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9d8436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f.png)
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成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成就。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成就。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教学演示。
3.历史资料: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972c0c14791711cc79179a.png)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目标导学: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探索失误带来启示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
其主要涉及了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错误。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昭示过去启迪未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2)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革”的发起和结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照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
《第0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附学案)
![《第0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附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53fa0a77232f60ddcca193.png)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和成就,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做了哪些工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图片展示:中共八大主席台(一)中共八大——良好的开端2.教师讲述:中共八大的基本情况。
1956年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提示:中共八大的决策完全符合国情,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教师过渡: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
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些,所以在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展示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总路线?提示:一方面它指明了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快”,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滥。
3.史料展示:材料:为使钢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高炉,用土法炼钢。
大搞“小(小高炉)土(土办法)群(群众运动)”。
到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产量指标完成,但只有800万吨合格,有300万吨钢无法使用,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10574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7.png)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八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六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探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历史事实的阐述,也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以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情况。
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主要成就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的细节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发展自豪的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志向。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理解其中的艰辛与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剖析,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2.教辅资料: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案例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情境。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案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e033356bd97f192379e91d.png)
根据教材第28页最后一段,指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时间、原因。
【问题2】
结合教材第29页,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具体表现、两个反革命集团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问题3】
“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说一说“文化大革命”危害吗?
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问题1】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教学任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革”的发起和结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过程与
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照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原因: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师:布置任务,出示问题。
生:自主探究,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具体表现、两个反革命集团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师点评:表现:出现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
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
结束标志: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师:出示问题,指导学生思考讨论,生:小组合作交流。
生1:尊重客观规律。
生2:向雷锋,焦裕禄学习。
生3:发展高科技领域。
生4:要脚踏实地,艰苦创业。
生5:反对浮夸,实事求是。
生6:提倡节俭,反腐倡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
力
知道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培养全
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文化大革命”,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
力;知道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体会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创
业精神与建设成就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
法
通过观察图片、编演历史剧、观看音像资料、列表整理知识等方式,学会从不
同类型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
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学
会归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和成就;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新壁画,新农村里把根扎。
农民热爱新壁画,村村都把壁画画。
“跃进”车,“跃进”马,处处都是“跃进”画。
新壁画,会说话,教育人心向灯塔。
农民思想得鼓舞,生产劲头比天大。
实现建设总路线,人人心里笑开花。
这首歌谣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于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我们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追溯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中共八大——良好的开端
1.图片展示:
中共八大纪念邮票
2.教师讲述:中共八大的基本情况
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提示:中共八大的决策完全符合国情,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教师过渡: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
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
快些,所以在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总路线?
提示:一方面它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快”,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后来经济建设的困难局面。
3.史料展示:
为使钢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高炉,用土法炼钢。
大搞“小(小高炉)土(土办法)群(群众运动)”。
到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产量指标完成,但只有800万吨合格,有300万吨钢无法使用,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学生分组讨论:
(1)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大跃进”在工业上的表现是什么?
(2)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错误是什么?
(3)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提示(1):以钢为纲,全国掀起疯狂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提示(2):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提示(3):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史料展示:
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棵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
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
把鸡蛋随便地放在覆盖着稻穗的田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
可见这块田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
6.上述材料反映了“大跃进”的什么问题?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问题:“大跃进”在农业上的表现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影响:人民群众和很多中共党员干部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损失。
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为了挽回损失,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7.提出问题:探索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认识不足;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目标导学二:“文化大革命”
(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1.史料展示:
1966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五一六通知》。
通知指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
”“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夺取他们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
”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基本情况。
3.教师提问: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两个反革命集团,分别是哪两个?
提示: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4.教师讲述——“文化大革命”中的最大冤案:
提示:刘少奇在没有经过任何合法程序的情况下,就被罢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职位,并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1969年含冤逝世,刘少奇案因此成了“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5.引导学生思考:刘少奇没有经过任何法律程序就被残酷迫害,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文化大革命”相关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讲述粉碎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过程。
3.引导学生回答:“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教训和启示?
提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言之有理即可)
目标导学三:建设成就
1.
类别建设成就
建设项目500多个
工农业增长60%
钢铁建成武钢、包钢
石油建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原油和石油产品实现自给
电力农村用电增长70倍
铁路兰新、兰青、包兰等
科技“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籼型杂交水稻等
2.教师讲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取得了许多的辉煌成果,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党领导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建设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优秀人物的事迹。
3.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讲述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4.教师提问:这些成就的取得,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提示: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但是在1958年党的总路线的指引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失误,通过调整,我国恢复了经济发展,然而接下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大体上有三个部分的知识板块,每一部分前后衔接,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践证明这种贴近学生的教材整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但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知识的讲解不是很全面
(关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以钢为纲等内容的介绍),学生不太理解,这就要求在上课时多运用例子、图片来讲解这段知识,加深学生印象,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