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经典辨识方法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思考题
• • • • • 1、名词解释:伪书、辨伪 2、如何认识辨伪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性? 3、伪书有哪些种类? 4、伪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辨伪有哪些方法?
参考文献
• 1、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中华 书局1958年版 • 2、梁启超著:《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华书局 1955年版 • 3、邓瑞全、王冠英著:《中国伪书通考》,黄山书 社1998年版
第三节 辨伪方法
• 明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 已归纳为‚辨伪八法‛,很受后人推重。 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者 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的讲法分为六条, 《中国历史研究法〃史料搜集与鉴别》中 总结为‚十二条公例‛;在《古书的真伪 及其年代》中更扩展为三十二条。此外杜 泽逊《文献学概要》又归纳为二十条。
• 4、杨绪敏著:《中国辨伪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 1、前代无著录:梁氏说:‚其书前代从未著 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 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梁氏说:‚其书虽前 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 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 伪。‛ • 3、今本来历不明:梁氏说:‚其书不问有无 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第四节 伪书存在的价值
4.伪书的思想价值:
伪书在思想史上也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如《子华子》, 《四库提要》指出:‚商榷治道,大旨皆不诡于圣贤。其 论黄帝铸鼎一条,以为‘古人之寓言’,足证方士之谬。 其论唐尧土阶一条,谓圣人不徒贵俭,而贵有礼。尤足砭 墨家之偏。‛又如《关尹子》,《四库提要》指出:‚其 书虽出于依托,而核其词旨,因远出《天隐》、《无能》 诸子上,不可废也。‛
第四节 伪书存在的价值
3.伪书的语言价值: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培训
等级 项目
顶板 瓦斯 火灾 煤尘 水害 机电 运输 通风 地测 煤与瓦斯 突出 爆破 职业卫生
监测监控
安全培训
应急救援
其他
合计
低风险
9 2 1 2 0 8 4 7 1
0
1 2 1
0
1
0
39
一般风险
2 10 4 4 6 16 21 2 6
0
1 5 5
2
5
6
95
Hale Waihona Puke 较大风险 重大风险10
1
12
1
4
0
3
0
0
1
• 1、根据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指导编制《2020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 2、技术科根据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编制《1W301综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1E402综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指导编
制年度生产作业计划。 • 3、各掘进井队根据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进一步完善修改《1E402上顺槽掘进作业规程》、《1E402下顺槽掘进作业规程》。 • 4、技术科根据年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编制《1W302运输巷掘进作业规程》、《1W302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及开拓延伸工程
矿井在选择风险管控措施时应考虑: ①可行性②安全性③可靠性
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 ①工程技术措施②管理措施③培训教育措施④ 个体防护措施⑤应急处置措施
风险的管控: 根据风险的分级,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 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其中,重大风险由矿长直接监管,其他分管矿 领导负责管控;较大风险有系统科室直接监管,风险所在责任单位总体管 控,班组、岗位负责其责任范围内的风险管控;一般风险有责任单位直接 监管,班组管控,岗位负责其责任范围内的风险管控,科室管理人员做好 监督;低风险可有班组或岗位管控或因风险较小可直接忽略。
第五章 祖母绿和猫眼石
萧邦 拥抱钻石
宝格丽 璀璨皇室风范
卡地亚 祖母绿
七、祖母绿的优化处理
由于裂缝过多,祖母绿的优化处理主要便在处理裂缝方 面。最有名的优化为浸油处理,若祖母绿的裂缝延伸至其表 面,则会以某种特殊的油脂浸泡,常用的是香柏树油(折光 率为1.575)和加拿大树胶(折光率为1.52),使其裂缝因 油浸入而较不明显。 有时甚至会在浸油处理之后,再将裂 缝入口以特殊材料覆盖,以避免油料漏出。
3、 天然祖母绿的比重较大,一般大于2.7。 4、天然祖母绿的折光率一般在1.57-1.59之间,而合成祖母绿 往往折光率较低,一般小于1.57。
5、用10倍放大镜对一些表面裂隙仔细观察,入过油的裂隙会 产生虹彩或空隙;另外,将宝石放在电灯下“烧烤”(不能 太热),入过油的宝石会有“出汙”现象,即油会沿裂隙向 外渗,用柔软的纸拭擦可见油迹(10倍放大镜下观察)。在 检测是否入油时,更重要的还要注意是否同时入过色。如果 发现颜色是沿一些裂隙分布的,就说明是不正常的。
六、祖母绿首饰欣赏 伊朗末代王后-法 拉赫· 巴勒维的王
冠上,镶有1469
颗钻石,36颗祖 母绿,36颗尖晶 石和105颗珍珠。 王冠前面最大的 一颗祖母绿重150 克拉。
1900年的祖母绿皇冠于镶有11颗珍罕不凡的梨形哥伦 比亚绿宝石,由德国杜内斯马克伯爵于1900年为其第 二任妻子卡特莉娜特别订制, 2012年5月以839万欧元 问鼎世界记录,为过去30年中拍卖市场上最重要的王 冠。
§5-3 海蓝宝石及饰品鉴赏
一、海蓝宝石组成与性质 二、海蓝宝石的产地 三、海蓝宝石的鉴别 四、海蓝宝石的评价与选购 五、海蓝宝石首饰的保养
§5-1 祖母绿及饰品鉴赏 一、 祖母绿的象征意义 祖母绿被称为绿宝石之王,绿色浓 艳、柔和,没有一种天然的颜色令 人的眼睛如此舒服。
第五章 最小二乘法辨识
服从正态分
❖ 4)有效性
❖ 定理4:假设 (k) 是均值为零,方差为 2I 的正态
白噪声,则最小二乘参数估计量
^
是有效估计
量,即参数估计误差的协方差达到Cramer-Rao不
等式的下界
E (^
^
)(
)T
2E
(
T N
N
) 1
M 1
❖ 其中M为Fisher信息矩阵。
4、适应算法
❖ 随着更多观测数据的处理,递推最小二乘法对线性 定常系统的参数估计并非越来越精确,有时会发现
❖ 现举例说明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精度 ❖ 例5.1:设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差分方程为
y(k) a1y(k 1) a2 y(k 2) b1u(k 1) b2u(k 2) (k)
❖ 设 u(k)是幅值为1的伪随机二位式序列,噪声 (k)是 一个方差 2可调的正态分布 N(0, 2 )随机序列。
❖ 为了克服数据饱和现象,可以用降低旧数据影响的 办法来修正算法。而对于时变系统,估计k时刻的 参数最好用k时刻附近的数据估计较准确。否则新 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将被就数据所淹没。
❖ 几种算法:渐消记忆法,限定记忆法与振荡记忆法
❖ 矩阵求逆引理:设A为 n n 矩阵,B和C为 n m 矩阵,
并且A, A和 BCT I CT都A是1B 非奇异矩阵,则有矩
阵恒等式
A BCT 1 A1 A1B(I CT A1B)1CT A1
❖
令
A
PN1
,B
N 1
,C
T N 1
,根据引理有
PN1
T N 1 N 1
1
❖ 算法中,^ N 为2n+1个存贮单元(ai ,bi ,i 1,2, , n), 而 PN 是 (2n 1) (2n 1)维矩阵,显然,将 N 换成 PN 后,存贮量大为减少(因为n为模型的阶数,一般 远远小于N)
第五章 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治理
第五章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治理第一节危险源辨识、评估一、危险源定义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的构成要素:潜在的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日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
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
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
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镦感触发因素。
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
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二、危险源分类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危险源划分为根源危险源(又称第一危险源)和状态危险源(又称第二危险源)。
①根源危险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
作用于人体的过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
于是,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根源危险源,它是造成系统危险或系统事故的物理本质,也称为固有型危险源。
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看作根源危险源来处理。
②状态危险源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转换和做功,就必须采取屏蔽措施约束、限制能量,即必须控制危险源。
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应该能够可靠地控制能量,防止能量意外地释放。
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绝对可靠的屏蔽措施并不存在。
在许多因素的复杂作用下,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措施可能失效,甚至可能被破坏而发生事故。
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屏蔽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状态危险源,它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系统辨识之经典辨识法
系统辨识作业一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班级控制二班XX学号2021 年 11 月系统辨识所谓辨识就是通过测取研究对象在认为输入作用的输出响应,或正常运行时的输入输出数据记录,加以必要的数据处理和数学计算,估计出对象的数学模型。
辨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实验设计;②模型构造辨识;③模型参数辨识;④模型检验。
辨识的一般步骤:根据辨识目的,利用先验知识,初步确定模型构造;采集数据;然后进展模型参数和构造辨识;最终验证获得的最终模型。
根据辨识方法所涉及的模型形式来说,辨识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另一类是参数模型辨识方法。
其中,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又称为经典的辨识方法,它主要获得的是模型是非参数模型。
在假定过程是线性的前提下,不必事先确定模型的具体构造,广泛适用于一些复杂的过程。
经典辨识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阶跃响应法、脉冲响应法、相关分析法和普分析法等等,本次实验所采用的辨识方法为阶跃响应法和脉冲响应法。
1.阶跃响应法阶跃响应法是一种常用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近似法、半对数法、切线法、两点法和面积法等。
本次作业采用面积法求传递函数。
1.1面积法①当系统的传递函数无零点时,即系统传递函数如下:G(S) = a a a a+a a−1a a1−1+⋯+a1a+1(1-1) 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求取微分方程的系数来辨识系统的传递函数。
在求得系统的放大倍数K后,要得到无因次阶跃响应y(t)(设τ=0),其中y(t)用下式描述:a a a(a) a−1 (a)a a aa a a aa(1-2) 面积法原那么上可以求出n为任意阶的个系数。
以n为3为例。
有:a3a(a) a2a(a) aa(a){ aa|a→∞ =aa|a→∞ = aa|a→∞ = 0a(a)|a→∞ = 1将式〔1〕中的y(t)移至右边,在[0,t]上积分,得a2a(a)a3 aa aa (1-4) 定义:a1(a) = ∫0a[1 − a(a)]aa (1-5) 由式〔1-3〕条件可知,当t→∞时,a aa (1-6)同理,定义a2aa (1-7) 由式〔1-,3〕条件可知,当t→∞时,a aa (1-8)因此,可得a a(a) = ∫0a[a a−1(a) − a a−1a(a)] dt (1-9)a a= a a(∞) (1-10)②当系统的传递函数存在零点时,传递函数如下:G〔s〕=kb s mmn +ba s mn-1-1s mn-1-1 ++LL ++a sbs1+1+1,〔n m〕〔1-11〕1a s n +其中,K h= ( )/ U0定义1G(s)=KP(s)其中,P(s) = b sa s n mn ++ba s mn-1-1s mn-1-1++LL ++a sbs11 +1+1 = +1 i=1 C s i i〔1-12〕m根据[1−h*(t)]的Laplace变换,求出一阶面积A1,确定L[h〔*1 t ]〕,并定义二阶面积A2 ,以此类推,得到i 阶面积A i 。
系统辨识第5-7讲
《系统辨识》第5讲要点第5章 线性动态模型参数辨识-最小二乘法5.1 辨识方法分类根据不同的辨识原理,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可归纳成三类:① 最小二乘类参数辨识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极小化如下准则函数来估计模型参数:其中代表模型输出与系统输出的偏差。
典型的方法有最小二乘法、增广最小二乘法、辅助变量法、广义最小二乘法等。
② 梯度校正参数辨识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沿着准则函数负梯度方向逐步修正模型参数,使准则函数达到最小,如随机逼近法。
③ 概率密度逼近参数辨识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使输出z 的条件概率密度最大限度地逼近条件下的概率密度,即。
典型的方法是极大似然法。
5.2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概念● 两种算法形式① 批处理算法:利用一批观测数据,一次计算或经反复迭代,以获得模型参数的估计值。
② 递推算法:在上次模型参数估计值的基础上,根据当前获得的数据提出修正,进而获得本次模型参数估计值,广泛采用的递推算法形式为其中表示k 时刻的模型参数估计值,K(k)为算法的增益,h(k-d)是由观测数据组成的输入数据向量,d为整数,表示新息。
● 最小二乘原理定义:设一个随机序列的均值是参数 的线性函数其中h(k)是可测的数据向量,那么利用随机序列的一个实现,使准则函数达到极小的参数估计值称作的最小二乘估计。
● 最小二乘原理表明,未知参数估计问题,就是求参数估计值,使序列的估计值尽可能地接近实际序列,两者的接近程度用实际序列与序列估计值之差的平方和来度量。
● 如果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可以描述成如下的最小二乘格式式中z(k)为模型输出变量,h(k)为输入数据向量,为模型参数向量,n(k)为零均值随机噪声。
为了求此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可以利用上述最小二乘原理。
根据观测到的已知数据序列和,极小化下列准则函数即可求得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值。
● 最小二乘估计值应在观测值与估计值之累次误差的平方和达到最小值处,所得到的模型输出能最好地逼近实际系统的输出。
线性系统辨识经典方法课件
3-5 小结
经典的线性系统辨识方法 阶跃响应法、频率响应法、相关分析法 估计系统的非参数模型,进而估计参数模型
经典方法的局限性 只适用于某些特殊对象或者低阶简单系统 参数估计的精度有限,估计方法缺乏一般性
相关分析法的重要性 设计随机输入的方法也适用于近代辨识方法 强调抗扰性
ξ(t)
可测输入
u(t)
g(t) z(t) + y(t)
+
可测输出
辨识要解决的问题是:从u(t),y(t)估计g(t)
z(t)0 g()u(t)d
y(t)z(t)(t)
3-4 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假设u(t)为具有各态历经性的平稳随机过程,则因 为系统为线性定常系统,故u(t)的响应y(t)在过渡过 程结束后也是平稳随机过程。
阶跃响应曲线的测取
方波输入:u(t)
u(t)=u1(t)+u2(t)
u1(t):阶跃输入
u2(t)=-u1(t-∆)
方波输出:y*(t)
y(t):阶跃输出
y(t)=y*(t)
t≤∆
y(t)=y*t+y(t-∆) t≥∆
3-2 阶跃响应法
由阶跃响应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 假设传递函数的结构已知 利用少量特征参数确定传递函数的参数
试探法 阶跃曲线形状分析:一阶惯性环节、二阶惯性环 节、具有纯滞后的一阶惯性环节 确定传递函数的参数,并检查数据拟合情况 如拟合不理想,则重新试探
3-2 阶跃响应法
一阶惯性环节
G(s) K Ts1
K y0 u0
y0 0.63y0
y(t)
u0 u(t)
对T的检验
T 2T 3T
3-2 阶跃响应法
2021年高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课件:第5章 第1节 第2课时 硫酸、酸酸根离子的检验
过滤
——→
滤液
加入适量盐酸 蒸发
——→ ——→
纯净的 NaCl晶体
返回导航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化学(必修·第二册 )
课堂素能探究
返回导航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化学(必修·第二册 )
知识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问题探究
1.过量的铜与一定量的浓硫酸反应时,硫酸能否全部参加反应? 提示:不能。Cu是不活泼金属,只能与浓硫酸反应,与稀硫酸不反 应,在过量Cu与一定量浓硫酸反应时,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 渐减小,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浓硫酸将变为稀硫酸,反应停止, H2SO4不可能全部参加反应。
B.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可用来与蔗糖反应做“黑面包”实
验
C.稀硫酸与铁、铝反应,浓硫酸在常温下不与铁、铝反应
D.浓硫酸与Cu的反应中有少量黑色固体生成,可能是CuO
返回导航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化学(必修·第二册 )
解析:在浓硫酸中,硫元素被还原,体现其氧化性,当稀硫酸与金 属反应时,氢被还原,体现其氧化性,A项错;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 使蔗糖炭化,B项错;常温下,浓硫酸与铁、铝发生钝化反应,表面生 成致密氧化膜,C项错;浓硫酸与铜反应时,可能生成黑色的CuO,D 项正确。
②强氧化性的表现
化学(必修·第二册 )
致密的氧化膜
铁质或铝质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2H2SO4(浓) ═△══CO2↑+2SO2↑+2H2O
返回导航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二、SO24-的检验 1.实验探究
实验 操作
化学(必修·第二册 )
系统辨识经典辨识方法
r =
1.0000 0.9996
0.9996 1.0000
此时原传递函数和辨识所得传递函数的阶跃响应对比如下图:
图1.2原传递函数和辨识所得传递函数的阶跃响应对比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未加入噪声之前,采用面积法辨识结果很精确,并且,分子可以为阶次低于分母的任意阶次。
1.2.2加入噪声为便于对来自,仍取系统传递函数如下:b1=M(1,1)
b2=M(2,1)
%求分母系数a1,a2,a3
N=[1 0 0;A1 1 0;A2 A1 1]*[b1;b2;0]+[A1;A2;A3];
fprintf('分母多项式系数为:')
a1=N(1,1)
a2=N(2,1)
a3=N(3,1)
%求辨识所得传递函数
num1=[b2 b1 1];
当传递函数的形式如下所示时
…………………………………(1.9)
定义
………………………………(1.10)
由于 …………………………………………(1.11)
则 的Laplace变换为:
……………………………………(1.12)
定义一阶面积 为:
………(1.13)
令
……………………………………………………………(1.14)
a3=sum3
%绘制辨识后的传递函数
dt=0.01;
t=0:dt:50;
num2=1;
den2=[a3 a2 a1 1];
fprintf('系统辨识后的传递函数为:')
G=tf(num2,den2)
h=step(num2,den2,t);%辨识所得传递函数阶跃响应
plot(t,y,'black',t,h,'blue');
(北大)第五章判别分析
5
北大数学学院
第五章 §5.1 距离判别法
距离判别的基本思想是: 样品和哪个总体距离最近,就判它 属哪个总体.
距离判别也称为直观判别法. 我们在具体讨论距离判别法之前,应给 出合理的距离的定义.
6
北大数学学院
第五章 §5.1 距离判别法
马氏距离 已知有两个类G1和G2,比如G1是设备A生产的产 品,G2是设备B生产的同类产品.设备A的产品质量高 (如考察指标为耐磨度X),其平均耐磨度μ1=80,反映 设备精度的方差σ2(1)=0.25;设备B的产品质量稍差, 其平均耐磨度μ2=75,反映设备精度的方差σ2(2)=4.今 有一产品X0,测得耐磨度x0=78,试判断该产品是哪 一台设备生产的? 直观地看, x0 与μ1(设备A)的绝对距离近些,按距 离最近的原则是否应把该产品X0 判断为设备A生产 的?
24
第五章 §5.1 距离判别法
北大数学学院
两总体判别: Σ1=Σ2 时的判别方法(m=1时的错判率)
用这种判别法会发生错判,如X来自G1,但却落入D2, 被判为属G2 .错判的概率为下图中阴影左半部分 的面积,并记为P(2|1).类似有P(1|2).
分界点μ=77.5
25
第五章 §5.1 距离判别法
23
北大数学学院
第五章 §5.1 距离判别法
两总体判别: Σ1=Σ2 时的判别方法(m=1)
考察m=1的特殊情况,并设两总体为正态总体,其分 布已知为N(μ1,σ2)和N(μ2,σ2)(两总体的方差相同,记为 σ2 ),这时判别函数为
其中
不妨设μ 1>μ x>μ或x<μ.
2
,则a为正数,W(x)的符号取决于
(l , j 1,2, , m)
系统辨识基础--经典辨识方法
当特征方程具有重根时,传递函数可以写成
cn − r cn − r +1 cn − r + 2 cn c1 c2 G (s ) = + +L+ + + +L+ 2 s − s1 s − s2 s − s n − r s − s 0 (s − s 0 ) (s − s0 )r
相应的脉冲响应为
(t ) = c1e s t + c2e s t + L + cn−r e s g
∗ i −1 1 2
1
2
+ L + ci −1s i −1
)
进一步利用下式
− st
e
s s s 2 i = 1 + (− t ) + (− t ) + L + (− t ) + L 1! 2! i!
L 1 − h (t ) = ∫ 1 − h (t ) e dt = ∑ M i s
* * − st 0 i =0
ˆ ˆ ˆ g (k ) + α1 g (k + 1) + L + α n g (k + n ) = 0
其中 α1 , α 2 ,..., α n 为待定系数。如果特征方程
1 + α1 xT0 + α 2 x 2T0 + L + α n x nT0 = 0
有一个单根为
x
T0 i ,则
xikT0 必是AR模型的解,它们的线性组合
g (t )
A+
0
ξ = log(A A
+
−
)
π + [log(A A
线性系统的经典辨识方法66页PPT
谢谢!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线性系统的经典辨识方法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第五章—经典辨识方法
ˆ ∴ y (t ) = y (t ) − y (t ) = S T (t )(θ 0 − θ ) = S T (t )θ
当 y (t ) 趋于零或达到最小值时所对应的模型参 数就是所需求的系统参数估计值。利用 Lyapunov函数 1 2
V1 = 2 y (t )
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显然,V1 > 0 ,只要V1 < 0 , y (t ) 就趋于零或达到最小值。
经典的辨识方法。
一般方法是: 对系统施加特定的实验信号——测 定过程的输出——非参数模型—— 数学处理——参数模型(传递函 数)。
经典的辨识方法包括五种方法:
·阶跃响应法
脉冲响应法 ·频率响应法 ·相关分析法 ·谱分析法
仅研究SISO线性时不变最小相位系统的辨 识方法。假设噪声是平稳的随机过程,包括 所有可能出现的噪声,且与输入信号是独立 的。并假定已将纯延时时间扣除。
∞
0
( −t )i dt [1 − h ∗ (t )] i!
由于
1 1 = (1 − h (t )) = − s sP( s )
∗
∑c s
i =1 i ∞ i =1
∞
i −1
ci = Ai
∑ ci s
i =1 ∞ i =1 ∞ i −1
1 + ∑ ci s i
1 + ∑ ci s i
= ∑ Mis ⇒
2 m
m −1
+
+ b2 s + b1 s + 1)(1 + ∑ Ai s i )
2 i =1
∞
比较s的各次幂的系数,有 ⎧
则可求出所有的系数 ai , b j
⎪ a 2 = A2 + b2 + b1 A1 ⎪ ⎪ a 3 = A3 + b3 + b2 A1 + b1 A2 ⎨ ⎪ i −1 ⎪ i = 1,2, , n + m ⎪ai = Ai + bi + ∑ b j Ai − j j =1 ⎩
系统辨识之经典辨识法
系统辨识作业一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班级控制二班姓名学号2018 年 11 月系统辨识所谓辨识就是通过测取研究对象在认为输入作用的输出响应,或正常运行时的输入输出数据记录,加以必要的数据处理和数学计算,估计出对象的数学模型。
辨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实验设计;②模型结构辨识;③模型参数辨识;④模型检验。
辨识的一般步骤:根据辨识目的,利用先验知识,初步确定模型结构;采集数据;然后进行模型参数和结构辨识;最终验证获得的最终模型。
根据辨识方法所涉及的模型形式来说,辨识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另一类是参数模型辨识方法。
其中,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又称为经典的辨识方法,它主要获得的是模型是非参数模型。
在假定过程是线性的前提下,不必事先确定模型的具体结构,广泛适用于一些复杂的过程。
经典辨识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阶跃响应法、脉冲响应法、相关分析法和普分析法等等,本次实验所采用的辨识方法为阶跃响应法和脉冲响应法。
1.阶跃响应法阶跃响应法是一种常用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近似法、半对数法、切线法、两点法和面积法等。
本次作业采用面积法求传递函数。
1.1面积法①当系统的传递函数无零点时,即系统传递函数如下:G(S) = a a a a+a a−1a a1−1+⋯+a1a+1(1-1) 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求取微分方程的系数来辨识系统的传递函数。
在求得系统的放大倍数K后,要得到无因次阶跃响应y(t)(设τ=0),其中y(t)用下式描述:a a a(a)a−1(a)a a aa a a aa (1-2) 面积法原则上可以求出n为任意阶的个系数。
以n为3为例。
有:a3a(a) a2a(a) aa(a){aa|a→∞ = aa|a→∞ = aa|a→∞ = 0a(a)|a→∞ = 1将式(1)中的y(t)移至右边,在[0,t]上积分,得a2a(a)a3 aa aa (1-4) 定义:a1(a) = ∫0a[1 − a(a)]aa (1-5) 由式(1-3)条件可知,当t→∞时,a aa (1-6)同理,定义a2aa (1-7)由式(1-,3)条件可知,当t→∞时,a aa (1-8)因此,可得a a(a) = ∫0a[a a−1(a) − a a−1a(a)] dt (1-9)a a= a a(∞) (1-10)②当系统的传递函数存在零点时,传递函数如下:=kG(s)b s mmn +ba s mn-1-1s mn-1-1 ++LL ++a sbs1+1+1,(n m)(1-11)1a s n +其中,K h= ( ) / U0定义1G(s)=KP(s)其中,P(s) = b sa s n mn ++ba s mn-1-1s mn-1-1++LL ++a sbs11 +1+1 = +1 i=1 C s i i(1-12)m根据[1−h*(t)]的Laplace变换,求出一阶面积A1,确定L[h(*1 t ]),并定义二阶面积A2 ,以此类推,得到i 阶面积A i 。
系统辨识之经典辨识法
.系统辨识作业一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班级控制二班姓名学号2018 年 11 月系统辨识所谓辨识就是通过测取研究对象在认为输入作用的输出响应,或正常运行时的输入输出数据记录,加以必要的数据处理和数学计算,估计出对象的数学模型。
辨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实验设计;②模型结构辨识;③模型参数辨识;④模型检验。
辨识的一般步骤:根据辨识目的,利用先验知识,初步确定模型结构;采集数据;然后进行模型参数和结构辨识;最终验证获得的最终模型。
根据辨识方法所涉及的模型形式来说,辨识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另一类是参数模型辨识方法。
其中,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又称为经典的辨识方法,它主要获得的是模型是非参数模型。
在假定过程是线性的前提下,不必事先确定模型的具体结构,广泛适用于一些复杂的过程。
经典辨识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阶跃响应法、脉冲响应法、相关分析法和普分析法等等,本次实验所采用的辨识方法为阶跃响应法和脉冲响应法。
1.阶跃响应法阶跃响应法是一种常用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近似法、半对数法、切线法、两点法和面积法等。
本次作业采用面积法求传递函数。
1.1面积法①当系统的传递函数无零点时,即系统传递函数如下:G(S) = a a a a+a a−1a a1−1+⋯+a1a+1(1-1) 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求取微分方程的系数来辨识系统的传递函数。
在求得系统的放大倍数K后,要得到无因次阶跃响应y(t)(设τ=0),其中y(t)用下式描述:a a a(a)a−1(a)a a aa a a aa (1-2) 面积法原则上可以求出n为任意阶的个系数。
以n为3为例。
有:a3a(a) a2a(a) aa(a){aa|a→∞ = aa|a→∞ = aa|a→∞ = 0a(a)|a→∞ = 1将式(1)中的y(t)移至右边,在[0,t]上积分,得a2a(a)a3 aa aa (1-4) 定义:a1(a) = ∫0a[1 − a(a)]aa (1-5) 由式(1-3)条件可知,当t→∞时,a aa (1-6)同理,定义a2aa (1-7)由式(1-,3)条件可知,当t→∞时,a aa (1-8)因此,可得a a(a) = ∫0a[a a−1(a) − a a−1a(a)] dt (1-9)a a= a a(∞) (1-10)②当系统的传递函数存在零点时,传递函数如下:=kG(s)b s mmn +ba s mn-1-1s mn-1-1 ++LL ++a sbs1+1+1,(n m)(1-11)1a s n +其中,K h= ( ) / U0定义1G(s)=KP(s)其中,P(s) = b sa s n mn ++ba s mn-1-1s mn-1-1++LL ++a sbs11 +1+1 = +1 i=1 C s i i(1-12)m根据[1−h*(t)]的Laplace变换,求出一阶面积A1,确定L[h(*1 t ]),并定义二阶面积A2 ,以此类推,得到i 阶面积A i 。
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
安全检查表--示例
防护栏杆安全检查表
序号 检查项目
是否有缺陷 处理措施
1 栏杆根部有严重锈蚀吗?
2 栏杆有开焊、缺档的地方吗?
3 扶手、横杆、立柱有严重缺损吗?
4 端部无立柱的栏杆和建筑物连接的不牢吗?
5 吊装、检修用的活动栏杆不牢固吗?恢复后
有缺陷吗?
2024/5/23
20
第五章: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10
第二章:危险源的分类
危险源分类方法4
GB/T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综 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 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16类 :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 电、淹溺、灼烫、火灾、意外坠落、坍塌、放炮、 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 其他伤害
2024/5/23
6
第二章:危险源的分类
危险源分类方法1
安全科学理论(能量释放理论)分为两类:
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意外释放的 能量(这些能源或能量载体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 会发生事故),决定的严重程度后果。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 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的故障、人的 失误和环境因素),决定发生的可能性。
第五章: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一)安全检查表
❖ 列举需查明的所有会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 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求用是、否回答,否表示 存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 编制依据:
▪ 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 国内外事故案例
▪ 系统分析,确定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 研究成果
2024/5/23
17
第五章: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系统辨识第5章 线性动态模型参数辨识 最小二乘法
度函数
,则称uS(uk()为) “持续激励”信号。
● 定义4 一个具有谱密度 Fn (为z 1的) 平f1z稳1 信f2号z 2u(k)称fn为z nn 阶
“持续激励”Fn信(e号j ),2 S若u (对) 一0 切形如 Fn (e j ) 0
的滤波器,关系式
,意味着
。
● 定理2 设输入信号u(kR)u是(0)平稳R随u (1机) 信号,Ru (如n 果1)相关函数矩阵
式中
zL H L nL
nzHLLL[[zn(h(hh11TT)T),((,(zL12n())()22)),,,,znz(((LzLzL)(()]10]))1)
z(1 na ) z(2 na )
z(L na )
u(0) u(1)
u(L 1)
u(1 nb )
u(2
nb
)
u(L nb )
5.2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概念
● 两种算法形式
① 批处理算法:利用一批观测数据,一次计算或经反复迭代,
以获得模型参数的估计值。
②
递推算法:在上次模型参数估计值
ˆ
(k
1)的基础上,根据当
前获得的数据提出修正,进而获得本次模型参数估计值ˆ (k ),
广泛采用的递推算法形式为
(k ) (k 1) K (k )h(k d )~z (k )
z(k ) h (k ) n(k )
式中z(k)为模型输出变量,h(k)为输入数据向量, 为模型参
数向量,n(k)为零均值随机噪声。为了求此模型的参数估计值, 可以利用上述最小二乘原理。根据观测到的已知数据序列
和{z(k)} ,{h极(k小)} 化下列准则函数
L
J ( ) [z(k ) h (k )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脉冲响应辨识法
一、系统脉冲响应的辨识 方法一:脉冲响应可由阶跃响应经差分 处理后求得,即 1
g (k ) = T0 [h ( k ) − h ( k − 1)]
T0为采用周期,应充分小。
这是因为对于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当 d δ (t ) = 1(t ) ,其响应也是导数关系 g (t ) = d h(t ) 输入 dt
δV1 δ y (t ) δ y ( t ) dθ V1 = = y (t ) δ y (t ) δ t δθ dt
经验表明,多数情况下,沿着 V1 的负梯度方 向调整模型参数 θ ,可使 V1 趋于零或达到最 小值。即参数 θ 的导数取为
a1 = A1 + b1
) 注意到 ai = 0(i > n及bi = 0(i > m),则上式可写成矩阵形式
⎡ b1 ⎤ ⎡ An ⎢b ⎥ ⎢ A ⎢ 2 ⎥ = − ⎢ n +1 ⎢ ⎥ ⎢ ⎢ ⎥ ⎢ ⎣ bm ⎦ ⎣ An + m −1
⎡ a1 ⎤ ⎡ 1 ⎢a ⎥ ⎢ A ⎢ 2⎥= ⎢ 1 ⎢ ⎥ ⎢ ⎢ ⎥ ⎢ ⎣ am ⎦ ⎣ An −1 0 1 An −2
分子分母阶次根据先验知识和精度事先 选定,定义 G ( s) = K 1
P( s )
a n s n + a n −1 s n −1 + P( s ) = bm s m + bm −1 s m −1 +
∞ + a 2 s 2 + a1 s + 1 = 1 + ∑ ci s i + b2 s 2 + b1 s + 1 i =1
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就其不同的基本原理来说又 可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称作最小二乘类法。它利用最小二乘 原理,通过极小化广义误差的平方和函数来确 定模型的参数。 第二种称作梯度校正法。它利用最速下降法 原理,沿着误差准则函数关于模型参数的负梯 度方向,逐步修改模型的参数估计值,直至误 差准则函数达到最小值。随机逼近法是颇受重 视的方法之一。 第三种为极大似然法。它根据极大似然原理, 通过极大化似然函数来确定模型的参数。
0 0 0. 5 1 1.5 2 2.5 3
(3)考虑到实际系统的非线性,应在不 同负荷、不同设定值、不同极性下多次 测定。至少有两条以上的曲线基本一致。 (4)如果过程不允许长时间加阶跃干扰, 应改用矩形波作输入信号。
二、由阶跃响应求过程的传递 函数
近似法 半对数法 切线法 两点法 面积法 特点:阶跃响应只能确定较简单的传递函数。
∑c s
i =1 i
∞
i−2 ∞
(1 + c1s )(1 + ∑ ci s i )
i =1
= c2 定义二阶面积
∗ 再令: {h2 (t )} =
1 s (1 + c1s + c2 s 2 )
t
定义:A3 = ∫
∞
0
∫∫
τ
0 0
∗ [h2 (τ ) − h∗ (τ )]dτ 2 dt = c3
1 其中: {h (t )} = s (1 + c1s + c2 s 2 +
g (t , θ ) = ∑ θi Fi (t ) = F T (t )θ
i =1
N
θ = [θ1 , θ 2 ,
, θ N ]T 是待辨识参数
根据卷积定理,有
N N ∞ ∞ ⎧ y (t ) = ∫ g (τ , θ 0 )u (t − τ )dτ = ∑θ 0i ∫ Fi (τ )u(t − τ )dτ = ∑θ 0i Si (t ) = S T (t )θ 0 ⎪ 0 0 ⎪ i =1 i =1 ⎨ N N ∞ ∞ ⎪ y (t ) = g (τ , θ )u (t − τ )dτ = θ F (τ )u(t − τ )dτ = θ S (t ) = S T (t )θ ˆ ∑ i ∫0 i ∑ii ∫0 ⎪ ⎩ i =1 i =1
∞ an s n + an −1s n −1 + + a2 s 2 + a1s + 1 ∵ P( s) = = 1 + ∑ ci s i ⇒ bm s m + bm −1s m −1 + + b2 s 2 + b1s + 1 i =1
a n s + a n −1 s
n
n −1
+
+ a 2 s + a1 s + 1 = (bm s + bm −1 s
⎡ ∞ F (τ )u(t − τ )dτ ⎤ 1 ⎥ ⎡ S1 (t ) ⎤ ⎢ ∫0 ⎥ ⎢ S (t ) ⎥ ⎢ ∞ 2 ⎢ ∫0 F2 (τ )u(t − τ )dτ ⎥ = ∞ F (τ )u(t − τ )dτ ⎥= S (t ) = ⎢ ⎥ ∫0 ⎢ ⎥ ⎢ ⎥ ⎢ ⎥ ⎢ ⎣ S N (t ) ⎦ ⎢ ∞ ⎥ FN (τ )u(t − τ )dτ ⎥ ⎢ ∫0 ⎣ ⎦
∗ i −1
+ ci −1s i −1 )
∵ e − st
s s2 = 1 + ( −t ) + ( − t ) 2 + 1! 2!
∞ 0
si + ( −t ) i + i!
∞
∴ (1 − h∗ (t )) = ∫ [1 − h∗ (t )]e − st dt =∑ M i s i
i =0
Mi = ∫
dt
方法二:学习法
系统的脉冲响应可以用一族已知的正交 函数集 {F (t )} 表示成 N
i
g (t , θ 0 ) = ∑ θ 0i Fi (t ) = F T (t )θ 0
i =1
同理,模型的脉冲响应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
⎧ θ0 = [θ01 ,θ02 , ,θ0 N ]T ⎨ F (t ) = [ F1 (t ), F2 (t ), , FN (t )]T ⎩
1、当阶跃响应曲线比较规则时,近似法, 半对数法、切线法、两点法都能比较有效 地导出传递函数。特别的当能用一个带纯 延时的一阶惯性环节 K −τ s
G( s) = 1 + Ts e
来近似描述系统特性时,参数可以直接从阶 跃响应曲线上求得。使用切线法:
h (∞ ) K= U (∞ )
τ和T由拐点作切线确定
经典的辨识方法。
一般方法是: 对系统施加特定的实验信号——测 定过程的输出——非参数模型—— 数学处理——参数模型(传递函 数)。
经典的辨识方法包括五种方法:
·阶跃响应法
脉冲响应法 ·频率响应法 ·相关分析法 ·谱分析法
仅研究SISO线性时不变最小相位系统的辨 识方法。假设噪声是平稳的随机过程,包括 所有可能出现的噪声,且与输入信号是独立 的。并假定已将纯延时时间扣除。
1 1 (1 − h∗ (t )) = − = s sP ( s )
ci s i −1 ∑
i =1
∞
1 + ∑ ci s i
i =1
∞
利用终值定理
∞
lim e(t ) = lim sE ( s )
t →∞ s →0
∞ i =1
一阶面积 A1 = ∫ [1 − h∗ (t )] = lim [1 − h∗ (t )] = lim
1.5
5.2 阶跃响应法
1
0.5
一、实验测取过程的阶跃响应 实验测量过程中,要做的工作及其注意事项包 括 (1)合理选择阶跃扰动信号的幅度。过小会 造成测试结果不可靠,过大则影响正常工作甚 至危及生产安全。 (2)试验开始前应处于稳定工况。并避免其 它扰动。实验开始后,系统进入新的稳态,实 验才可结束,得到的记录曲线就是过程的阶跃 响应
∞
0
( −t )i dt [1 − h ∗ (t )] i!
由于
1 1 = (1 − h (t )) = − s sP( s )
∗
∑c s
i =1 i ∞ i =1
∞
i −1
ci = Ai
∑ ci s
i =1 ∞ i =1 ∞ i −1
1 + ∑ ci s i
1 + ∑ ci s i
= ∑ Mis ⇒
第五章 经典的辨识方法
5.1 引
言
•辨识方法的分类 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经典 辨识方法 参数模型辨识方法-现代辨 识方法
常用的非参数模型
频率特性模型 以频率为自变量的曲线 脉冲响应模型 以单位脉冲信号作为激励信 号的响应曲线,时间作为自变量 阶跃响应模型 以单位阶跃信号作为激励信 号的响应曲线,时间作为自变量
i i =0
∞
ci s i ∑ 1 + ∑ ci s i
i =1 i =1 ∞
∞
= ∑ Mis
i =0
∞
i +1
⇒ (1 + ∑ Ai s )(1 − ∑ M i s i +1 ) = 1
i i =1 i =0
∞
∞
A = M0 ⎧ 1 上式s各次幂项的系数均应为零,故有 ⎪ A = M + AM 2 1 1 0 ⎪ ⎪A3 = M2 + AM1 + A2M0 1 ⎨ j i −1 i −2 ∞ ∞ ( −t ) ( −t ) ⎪ ∗ ∗ Aj = ∫ [1 − h (t )] dt + ∑ Ai − j −1 ∫ [1 − h (t )] ⎪ dt i−2 0 0 (i − 1)! j! = M + A M j =0 ⎪ Ai i−1 ∑ i− j−1 j j=0 ⎩
ˆ ∴ y (t ) = y (t ) − y (t ) = S T (t )(θ 0 − θ ) = S T (t )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