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昼夜节律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关系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关系作者:曹昕张菊花刘哲豪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ST-T异常改变以及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对56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检测24 h动态血压(ABP)和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
结果:血压昼夜节律下降、消失占83.9%,呈非杓型ABP曲线占76.8%;DCG有ST-T改变分别占28.5%和55.3%;房性、室性心律失常较多见分别占78.5%和39.2%;ST-T改变和房性、室性心律失常与AB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白天最低值)及最高值有显著相关性(P【关键词】高血压;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昼夜节律Relationship of Circadian Rhythms of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Arrhythmia/CAO Xin,ZHANG Ju-hua,LIU Zhe-hao.//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01):033-034【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BP)and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DCG) simultaneous monitoring th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between circadian rhythms,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arrhythmia.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56 cases of hypertension were simultaneously monitored by ABP and DCG for six periods. which fluctuation and rise in blood pressure affected changes of circadian rhythms,myocardial ischemia and arrhythmia.Result:Circadian rhythms of ABP disappeared in 83.9%. ABP curve was of non-dipper-like pattern in 76.8%。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临床意义陈卫文;林靖宇;李景霞【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iurnal rhythms of blood pressure fluctuations in hypertensio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12 hypertension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The group of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 had 48 patients,the group of miscellaneous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ypertension (MDH) had 34 patients,and the group of hypertension with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 had 30 patients. Meanwhile,30 cases of normal blood pressure were selected as a control group. The data of 24-hour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24 hSBP),24-hour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DBP),day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SBP),daytime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DBP) night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nSBP),nighttime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DBP),nSBP/dSBP,nDBP/dDBP,systolic load and diastolic load were collected in all groups. Results; (1) Diurnal rhythms of mean blood pressure values were found in both control group and ISH group,but formalities are somehow different; whereas no obvious diurnal rhythms were found in LVH group. (2) Mean values of 24 hSBP,dSBP and nSBP in groups of ISH,MDH and LV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with grea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groups of ISH and LVH (P<0. 001). (3) nDBP/dDBP ratio was found higher in MDH group and LVH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4) nSBP/dSBP ratio and nDBP/dDBP ratio were higher in LVH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5) Systolic bloodpressure (SBP) load values were greater in LVH group than in MDH group and values of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 load were less in LVH group than in MDH group. Conclusions: Proactive follow-up i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 of hypertensions for tracking blood pressures and its diurnal rhythmic fluctuations in particular,has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reducing incidence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al diseases through timely medical interventions.%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均值波动的节律与临床意义.方法:对11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 ultrasonic cardiography,UCG)检查结果分成3组,其中UCG显示左室肥大30例,均伴单纯收缩压升高(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或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miscellaneous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ypertension,MDH),平均年龄(58±12.1)岁,为LVH组;UCG正常的ISH患者48例为ISH组,平均年龄(62±15.2)岁;UCG正常的MDH患者34例为MDH组,平均年龄(51±12.0)岁.另选健康体检者中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正常的30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4±10.3)岁.获取4组研究对象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our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SBP)和舒张压(24-hour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ay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SBP)和舒张压(daytime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SBP)和舒张压(nighttime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DBP)、夜间/白昼平均收缩压比值(nSBP/dSBP)和舒张压比值(nDBP/dDBP)、收缩压负荷值与舒张压负荷值.结果:(1)正常组和ISH组血压均值波动都具有昼夜规律性,但其曲线有所不同;MDH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小,LVH组昼夜规律不明显;(2)ISH组、MDH组与LVH组24 hSBP、dSBP、nSBP均高于对照组,而以ISH组及LVH组更为显著(P<0.001);(3)MDH组与LVH组nDBP/dD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LVH组nSBP/dSBP比值及nDBP/dDBP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5)SBP负荷值LVH组大于MDH组,DBP 负荷值LVH组小于MDH组.结论:高血病患者应积极随访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血压升高的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这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2(019)003【总页数】3页(P293-295)【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血压负荷【作者】陈卫文;林靖宇;李景霞【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电图室,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电图室,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电图室,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如何解读动态血压检测报告——24小时血压变化的规律
24小时血管压力变化的规律白昼血压水平较高,夜晚睡眠时血压水平较低,在清晨4:00-5:00 点开始上升,6:00-8:00 点(也有报道为8:00-9:00 点)左右出现高峰,然后逐渐平稳,16:00-18:00 点再次出现高峰(次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凌晨0:00-2:00 点(也有报道2:00-3:00 点)达低谷并维持到4:00-5:00 点,全天出现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型曲线。
血压的这种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活动,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大部分学者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PER)即白昼均值与夜间均值之差除以白昼均值作为判断ABPM 的血压昼夜节律状况的定量指标,一般以≥10%表示正常昼夜节律,<10%提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
根据24 小时动态血压随时间变化趋势图,即以小时为单位,将一天分为24 个时间区间,连接各时间、区间的平均收缩压或平均舒张压的曲线图,分析呈“杓型”改变,即夜间血压下降。
反之为“非杓型”改变。
最近有学者报道了第三种类型(即深杓型),指夜间血压下降超过20 %。
高血压患者据其血压昼夜波动规律分为4 种类型:①正常昼夜节律型;②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型;③夜间血压升高型;④嗜铬细胞瘤型:常表现为发作性血压明显升高和直立性低血压[1]。
血压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及产生的可能机理。
血压节律受脑力、体力活动的控制,受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影响及人体内体液激素泌节律的调节。
白天血压主要受力、脑力活动的变化控制。
正常人白天主要以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夜晚以副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夜间交感神经活性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全身肌肉松弛,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因此夜间血压下降。
这对适应机体活动和保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具有重要意义。
夜间睡眠时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及多种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
这时的血压最能反映病人最基础状态及高血压相关的病变程度。
Abate的研究显示非勺状现象与副交感神经冲动减弱和交感神经冲动增强相关。
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
[综述]人体血压的昼夜节律36寸液晶2010-11-151 正常人血压24小时的变化规律通过24小时动态监测正常人及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后,发现大部分人的血压存在两个高峰和一个低谷。
早晨起床后6~8时为第一个血压高峰;8时后开始下降;到下午4~6时为第二个高峰,不过其高度比第一高峰略低;此后血压下降,到凌晨2~3时为低谷,也是全天的最低点;最后血压逐渐上升,再进入次日的第一个高峰,血压的波动曲线呈“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形状。
二十四小时血压曲线图也有专家对我国正常人及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总结为两个血压高峰和两个低谷,即早起6~8点为第一个血压高峰;8点后开始下降,到中午12点至下午1点为第一个低谷;然后血压开始上升,到下午5~8点为第二个高峰,也是全天血压最高时间;此后血压下降,到凌晨1~2 点为全天最低点,也就是第二个低谷;最后血压逐渐上升,再进入次日的第一个高峰。
2 勺型,深勺型,非勺型血压总体上来说,血压的自然波动规律为白天血压高,夜间血压低;如果夜间血压下降的幅度是白天血压的10%~20% ,称为勺型血压;如果大于20%称为深勺型或超杓型血压;如果夜间血压下降不超过10%称为非勺型血压;夜间血压不降反升的为反杓型血压。
勺型血压为人体的正常生理调节血压,而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高血压者易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3 血压晨峰现象3.1血压晨峰的概念:通过对24小时血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24小时血压的变异程度最大的时间段在清晨,即从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并开始活动时,血压在较低的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到较高的水平,甚至达到一天内的最高水平,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血压晨峰现象。
”3.2血压晨峰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血压的晨峰现象和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皮质醇,血管内皮系统等因素有关,这些系统的活性及其功能的大小也随着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而变化,引起了血压的节律性变化。
3.3.1血压晨峰与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可能是引起血压晨峰的重要原因,通常人体24小时儿茶酚胺水平与昼夜变化节律相一致,当人体在睡眠状态下,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减少,心脏的收缩性和心输出量就相应的减少,当人体有睡眠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就要增加心输出量,供给生命活动的能量,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灌注,交感神经系统便是维持这种变化的重要物质之一,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血压的升高;可见,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并非24小时内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而变化,当这种变化规律与人体生理活动协调一致时,便更好的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一定生理范围内的血压晨峰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一旦这种协调被打破,长期的,过高的,超过生理功能的血压晨峰便成为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曾力群【期刊名称】《遵义科技》【年(卷),期】2012(040)006【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方法将89例已行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的高血压病患者按夜间血压下降≥10%和〈10%,分为杓型组(n=48)和非杓型组(n=41)。
另将曾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健康人(n=62)设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其心率变异性指标。
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的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和频域指标(TP、LF、HF)较正常人低,LF/HF较正常人高。
非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的HRV时域指标(rMSSD、PNN50)和频域指标(HF)较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低,LF/HF较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高,统计学有显著意义。
结论心率变异性与高血压病以及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极具相关性,说明高血压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导致血压昼夜节律改变,随着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靶器官功能受损明显。
【总页数】3页(P48-50)【作者】曾力群【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56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1.213【相关文献】1.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性及心律失常的关系探讨 [J], 陈晓冬2.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J], 黄楠;魏伟华;于同德3.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J], 石洁;胡元会;商秀洋;李宜;吴华芹;褚瑜光4.心率变异性及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糖尿病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J], 吴优;5.心率变异性及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糖尿病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J], 吴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不同服药时间对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不同服药时间对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不同服药时间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方法:选取120名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早晨、中午和晚上服药组。
对患者在服药前后24小时内的血压进行监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三组患者在服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降低,但是服药时间的不同对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不同的影响。
晚上服药组的患者血压降低效果最好,并且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最为明显。
早晨服药组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最小,中午服药组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次之。
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晚上服药可以更好地控制血压,并且有利于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病、服药时间、血压昼夜节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高血压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目前,控制高血压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
然而,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生物钟发生变化,血压昼夜节律也会随之改变。
因此,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来控制血压昼夜节律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不同服药时间对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纳入50例初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范围为40-70岁,平均年龄为57.6岁。
所有患者符合WHO/ISH 199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
这些患者是通过门诊筛选并进行初步评估而被纳入研究的。
在纳入研究之前,所有患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接受了详细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说明。
研究旨在评估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
1.2 选取标准本研究的纳入标准为符合WHO/ISH 199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无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疾病,未接受过任何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这些标准为确保纳入患者符合研究目的和疾病特征,以减少对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的影响。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水平越高尿微量白蛋白和尿白蛋白的排泄率越高,
3. 高血压严重程度的判断
(1)当血压白天>=140/90mmHg. 夜间血压>=125/75mmHg 24h所测血压>=135/85mmHg占所测血压次数的百分率
>=50诊断为高血压患者
(2)1.2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呈日间上升 夜间下降趋势,为双峰双谷曲线.可见正常生理性波动.
见于健康者
(2)偶测值正常.动态值升高.偶测值明显低于动态值,表
现为日常生活中的应急状况有较强的升压反应
(3)偶测值升高.动态值正常,偶测值明显高于动态值. 称
为白大衣性高血压或诊断高血压
(4)
偶测值升高.动态值也升高.偶测值略高于或接近动态值;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属于此种类型
2.确定高血压类型
(1)正常昼夜节律型:大多数轻.
1. 测试方法.分析指标及诊断标准
测试时间(8-9am) 至次日(8-9am): 昼间(6am-10pm)测量时间间隔为20min; 夜间(10am-6am)测量时间间隔为30min 监测期间保持正常的日常生活
分析指标
(1)24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舒张压时(24h-
dBP)
(2)白
天平均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
(3)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
(4)收缩压负荷(24h-sBPL)与舒张压负荷(24h-
dBPL即监测过程中血压>140/90mmHg的
次数百分比
(5)
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与舒张压负(D-dBPL)
(6)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与舒张压负荷(N-
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靶器官功能性 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良 好的血压控制能减少靶器官的损害.血压 的测量准确与否,对于高血压的诊断,降压 疗效的评价,是否合并靶器官损害的预测 都至关重要.
机体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机体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王建国,任洁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同济山西医院)心内科,太原030032摘要:多项研究表明,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在心、脑、肾相关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脑卒中、肾功能异常)及糖尿病等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患者血压是否达标,同时也应关注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目前研究显示,时钟基因、睡眠—觉醒周期、自主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内皮功能、肾功能昼夜节律、激素及血管活性物质、年龄、体质量等因素均参与影响血压昼夜节律,对上述因素进行总结概括可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昼夜节律;时钟基因;自主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高血压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23.026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23-0100-04众所周知,大多数人体机能在一天24 h内呈现出昼夜节律变化,如体温、睡眠—觉醒周期、新陈代谢和血压(BP)等。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夜间睡眠时血压随之降低,表现为两峰一谷、夜间低、白天高的杓型变化。
根据白天血压与夜间血压的变化情况,血压昼夜节律可分为非杓型(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超杓型(夜间血压降低超过20%)、杓型(夜间血压均值较日间均值降低10%~20%)和反杓型(夜间血压>日间血压)。
高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受多种因素调节,包括时钟基因、睡眠—觉醒周期、自主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AP)轴、内皮功能、肾功能昼夜节律、激素及血管活性物质、年龄、体质量等。
本研究对上述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 时钟基因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由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中的时间中枢和位于身体不同组织、器官的外周时钟驱动,其核心分子是调节时钟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Clock、Bmal1、Per和Cry)[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体质及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演示课件
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揭示不同中医体质和证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的特征,本研究为临床医生针对不 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不足与展望
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02
原发性高血压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一 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通常无明确的病 因。
分类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可分为1级、2级 和3级高血压;根据合并的心血管危险 因素及靶器官损害程度,可分为低危 、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
0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 医体质及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记录其基本信息、病史、用药情况等。
研究方法
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技术,收集患者的血压数据,并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和证型分类方法进行分析 。
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异特点
要点三
深入研究中医体质和 证型的生理机制
尽管本研究揭示了中医体质和证型与 血压昼夜节律变异的关联,但具体生 理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未来可通过 基础研究、动物实验等手段深入研究 中医体质和证型的生理机制,为中西 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VS
结果讨论
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对研究结 果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探讨原发性高血 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体质及证 型相关性的可能机制和临床意义。同时, 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为原发性高血压 患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降压药什么时候服用最好
用药之道用药降压药什么时候服用最好□湖北省荆州市第一医院(西院)副主任医师 罗 红近年来,患有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而高血压一般都是通过选择降压药物来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需要终生服药,所以降压药的服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认清血压的变化规律血压在一天24小时中不是恒定的,而是存在着自发性波动,它与体内激素水平和神经调节有关。
降压药何时服用,时辰有讲究。
1.正常成人:两高峰一低谷如同人体一天活动的生物钟和其他代谢活动一样,血压在24小时内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正常成人的昼夜血压节律表现为“两峰一谷”(两高峰一低谷)。
如在这两个高峰前半小时服药,降压作用就会比较好。
第一高峰:6~10点;第二高峰:16~18点;低谷:夜间0~4点。
根据这个时间节律画出来的曲线就像一把长柄勺子,医学上称为“勺型血压”:勺子的长把是日间血压,勺子是夜间血压,底部就是最低血压。
2.老年人:两高峰两低谷而老年人则不同,老年人昼夜血压节律除了前述的“两峰一谷”,在中午12~14时还有一个低谷,比成年人多出一段血压低谷期,呈现为“两峰两谷”(两高峰两低谷)。
很明显,高血压患者容易在峰值的时段血压升高。
然而,随着动脉硬化的进展和合并其他疾病,这种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可以被改变,夜间的血压可以升高,甚至可以高过白天,勺型曲线变成了“非勺型”甚至“反勺型”,这就出现了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当然也有夜间血压特别低的,称为“超勺型”。
所以说,诊断高血压时,有条件的患者应该做一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为医生的诊断和用药选择提供帮助和参考。
了解选择的降压药种类1.长效还是短效降压药分短效、中效、长效作用3种剂型,不同的降压药该什么时候吃,要具体分析。
长效降压药:适宜清晨空腹服用,每天服1次。
中效或短降压药:每天2~3次,最好能根据血压变化规律,选择服药时间。
一般药物的作用是在服药后半小时出现,2~4小时达血药高峰,如每天在血压节律的两个高峰前半小时服药,降压作用就会比较好。
简述血压昼夜节律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简述血压昼夜节律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血压昼夜节律是指人体血压在一天中呈现出的规律性变化。
根据这种规律性变化,血压昼夜节律可以分为正常昼夜变化、昼夜节律消失和昼夜节律逆转三种类型。
这些分类对于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以及预测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常昼夜变化是指人体血压在一天中呈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即白天血压相对较高,夜间相对较低。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在清醒状态时,血压通常较高,而进入睡眠时则会下降。
这种昼夜节律的变化与人体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早晨起床时血压升高有助于提高人体的警觉性和活动能力,而夜间血压下降则有利于休息和恢复。
昼夜节律消失是指人体血压在一天中的昼夜变化不明显或消失。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些疾病状态下,如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等。
昼夜节律消失可能是疾病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也可能是疾病本身对血压调节机制的影响。
昼夜节律消失的出现常常意味着身体的正常调节功能受到了损害,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昼夜节律逆转是指人体血压在一天中的昼夜变化与正常相反。
这种情况较为罕见,但在某些疾病或特定情况下可能出现。
例如,一些患有失眠症的人可能在夜间血压显著升高,白天则下降。
昼夜节律逆转也常见于一些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
昼夜节律逆转的出现提示着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和治疗。
血压昼夜节律的分类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正常昼夜变化的维持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可以作为一个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的指标。
其次,昼夜节律消失的出现提示着身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出现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最后,昼夜节律逆转的观察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除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外,血压昼夜节律的分类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
例如,夜间血压升高可能与失眠或睡眠质量不佳有关,提示患者需要改善睡眠环境和睡眠习惯。
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初探
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初探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方法选择72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血压监测仪监测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心功能Ⅱ级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高于Ⅲ级和Ⅳ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昼夜节律异常是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意义的临床指标。
标签:心力衰竭;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临床指标心力衰竭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晚期阶段,表现为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的重度受损,并伴有神经与体液激素的改变。
血压作为一个综合反映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生理指标,其变化同样也受着神经体液的调节。
正常血压24 h 的波动是有规律的,而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节律的变化又是如何,本研究观察72例心力衰竭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变化,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8年2月~2009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72例作为研究组(心衰组),其中,男49例,女23例,平均年龄(62.0±9.3)岁,同时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有基础心脏病但无诊断心力衰竭的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1例,女20例,平均年龄(60.3±10.9)岁。
1.2 研究方法采用全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白天每0.5小时自动测量1次,夜间每1小时自动测量1次,24 h内有效监测次数大于应获得次数的80%。
血压监测分段:06:00~22:00为白昼血压,22:00~06:00 为夜间血压。
1.3 观察指标(1)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和24 h平均压。
(2)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舒张压和昼间平均压。
(3)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压。
(4)计算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即日间值-夜间值/日间值),比值≥10%为节律存在,0~9%为节律减弱,0为节律消失,负值为节律倒置。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8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血压节律是否正常平均分为两组,即正常组和异常组41例患者,观察其临床资料,进而比较两组患者全天及昼夜平均舒张压与收缩压、心脏、脑、肾脏等靶器官损害程度。
结果异常组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昼舒张压、夜收缩压与舒张压、血压负荷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患者脑梗塞发病率、心肌缺血发病次数明显高于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左室重量较正常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异常组患者出现蛋白尿几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患者存在更为明显的靶器官损害。
标签:高血压;节律;靶器官原发性高血压是我国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需长期服药等特点,同时,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时间高于正常值将对身体多器官造成负担,易导致脑出血,脑血栓,心脏病,肾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近些年来,有多位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患者机体各习惯病变存在一定关系,对患者进行全天动态血压监测可充分反映患者血压变化规律,对患者机体靶器官损害的预测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其预测效果远高于对患者进行偶测血压。
为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与患者体内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对我院的8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并分析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9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计82例,男46例,女36例,年龄(70.2±6.6)岁。
根据患者血压节律是否正常分为两组,即正常组患者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68.9±7.1)岁,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均为勺型,即患者血压波动曲线呈长柄勺状;异常组患者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龄(70.8±6.8)岁,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均不呈长勺型。
关注血压昼夜节律,重视动态血压监测
¨6 I l g " ) 两个时间 下 降 >2 0 %) . 反杓 ( 夜 间m 段 I ¨ 1 越时 川 为3 0 分钟 , 伎 型 (
为 h大 农 高 I 札 , 也 就 足 l 诊
, 、大 多数 高血 患 窀 里 没有 达 标 , 实 际_ j 已经 得 刮 了 m J j I 1 0 u ' , f t , J ‘ 问问 隔 为 6 0分钟 。 同内动 不下降 或 升 高 ) I l L 昼夜 变化 与正 常人都呈 “ 杓 有 效 控 制 一 奠 ¨ 果 动 态 J : 删 怠【 …{ i 正 带 值的 参号标准为 : 2 4 小时 者  ̄J 。 很 多原 冈 对 』 『 Ⅱ 的 昼 夜 变 化 趋 示 患 者 全 天 2 4小 时 的 m J 平 均 值 、 } 均f < 1 3 0 / 8 0 毫 米水柱, 白 天 血压 平 型 ”
米 求住 , _ 舒 张
9 0 ~ 1 l 0 毫 水求f t,
为J 对高 m压进 行确 诊 , 沈需 做动
态J 0 l 压监测 。通过动 态 I 『 『 l ‘ J K 测 , i i ]
血压在 发现 高血 压患 者 , 指导 高血压 的治 疗 、 评价 患者的预后 及在进行预
并能 反映血 压 变异性 等特点 , 对 高血 后血 义开 始上升 , 在下午 4 ~6 点
, 1 美I
町, 而/ f 需要立 即启动 降J l l i 治疗:
2 . 明确降压是否 真正达标
压 的诊 断 、 靶 器 官损 害的 预测 、 降压 有 血 压 是 一个 大 的 高 峰 ; 然后 血压 川 :
☆何 漏 动 态 血 压 监涮
所 旧动态 I 『 l 1 _ 』 监 测 , 就 是 将 一 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压昼夜节律近十几年来,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在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血压及其波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有关血压昼夜节律(BPCV)及其临床意义简述如下:1 ABPM 中血压昼夜节律的含义大样本调查正常人及多数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其ABPM 中血压波动表现出一定的可重复性的规律,即白昼血压水平较高,夜晚睡眠时血压水平较低,在清晨4:00-5:00 点开始上升,6:00-8:00 点(也有报道为8:00-9:00 点)左右出现高峰,然后逐渐平稳,16:00-18:00 点再次出现高峰(次高峰),然后缓慢下降,凌晨0:00-2:00 点(也有报道2:00-3:00 点)达低谷并维持到4:00-5:00 点,全天出现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型曲线。
血压的这种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活动,保护心血管结构与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大部分学者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PER)即白昼均值与夜间均值之差除以白昼均值作为判断ABPM 的血压昼夜节律状况的定量指标,一般以≥10%表示正常昼夜节律,<10%提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
根据24 小时动态血压随时间变化趋势图,即以小时为单位,将一天分为24 个时间区间,连接各时间、区间的平均收缩压或平均舒张压的曲线图,分析呈“杓型”改变,即夜间血压下降。
反之为“非杓型”改变。
最近有学者报道了第三种类型即深杓型) , 指夜间血压下降超过20 %。
高血压患者据其血压昼夜波动规律分为4 种类型:①正常昼夜节律型;②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型;③夜间血压升高型;④嗜铬细胞瘤型:常表现为发作性血压明显升高与直立性低血压[1]。
2 血压昼夜节律的临床意义及产生的可能机理有多数研究证实血压节律受脑力、体力活动的控制,受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影响及人体内体液激素泌节律的调节。
白天血压主要受力、脑力活动的变化控制,正常人白天主要以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夜晚以副交感神经活性占优势,夜间交感神经活性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全身肌肉松弛,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因此夜间血压下降,这对适应机体活动与保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具有重要意义。
夜间睡眠时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及多种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
这时的血压最能反映病人最基础状态及高血压相关的病变程度。
Abate的研究显示非勺状现象与副交感神经冲动减弱与交感神经冲动增强相关,非勺状者较勺状者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
高血压患者夜间的血压下降减少可能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应激敏感性增高,且此敏感性随着靶器官的受累程度的加全重而进一步增高。
这种血压不随生理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神经体液调控机制的紊乱导致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夜间血压下降减少,从而引起血压昼夜节律紊乱[2]。
高血压病人对血压调节能力下降,全天24 小时血压水平较高,夜间不下降,使心、脑、肾等脏器更长时间处于压力负荷状态,致使靶器官受损,易出现并发症,因此血管昼夜节律紊乱提示靶器官受损,节律消失者受损严重。
心血管事件发生更频繁[3]。
夜间血压降低减弱或消失的高血压病人与较高的心血管意外发生率相关,收缩压昼夜节律及夜间收缩压水平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即勺型曲线预后较好,非勺型预后较差。
也有学者认为一旦靶器官受损,其副交感神经活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血压昼夜节律引起改变[4]。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及动脉硬化的发展,动脉可扩性减少,重要脏器、内分泌腺不足,血管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下降,阻碍(尤其就是睡眠中的)动脉血管的扩张,使夜间血压不下降甚至升高。
3 分析血压昼夜节律时应考虑的几个因素Witte[12]等研究发现,明-暗周期本身对鼠视上核的影响作用大于内源性神经激素作用。
所以,白昼与黑夜的划分尤为重要,国内有学者李放[13]等研究表明,不同的时间间期划分对分析人的血压昼夜节律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时间划分得出不同的结论。
她采用短时法[全称短固定睡眠间期法,即10:00-23:00 点为清醒期,01:-7:00 点为睡眠期(6 小时)],长时法[全称长固定睡眠间期法,即07:00-22:00 为清醒期,22:00-07:00 点为睡眠期(9 小时)],日记法(以实际入睡与清晨觉醒时间划分)三种方法划分研究分析100 例病人,得出采用短时法更能准确到反映人体的血压昼夜节律。
脑电图记录就是判断真正睡眠期的金标准,但因价格昂贵,影响睡眠等很难推广。
May[14]在研究血压昼夜节律时把白天与黑夜按以下三种方法划分:根据患者个人睡觉与起床时间(参照患者病情日记)划分(方法IND);根据平均的睡觉与起床时间划分(方法MEAN);根据科学委员会推荐方法:白昼7:00-22:00,夜间22:00-7:00(方法722)。
用IND 分析血压昼夜节律时非勺状发生率低。
总之,分析血压节律时应尽可能的控制人为因素对血压节律的影响,根据每个人实际作息时间来计算白昼与黑夜,应掌握判断血压昼夜节律的正确标准。
另外影响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如情绪激动、焦虑、失眠、运动、夜班工作者;患者的饮食习惯,特别就是盐的摄入量,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性别因素中注意绝经期后妇女,就是否采用雌激素治疗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血压节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只有统一了标准,考虑到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的各种因素,控制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才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
4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靶器官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与其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一般认为,血压呈杓型分布就是相对健康的类型,而血压呈非杓型分布或超杓型分布时患者发生脑卒中、肾功能障碍、与左心室肥厚的危险性显著增高[1 ,6 ] 。
华琦等[7 ]应用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图比较338 例初诊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心脏结构、功能的特点。
发现血压节律为非杓型组24 小时收缩压、24 小时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心室心肌质量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明显增加,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流速积分及A/ E 比值加大。
提示非杓型血压节律的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Hoshide 等[8 ]对一组血压正常的受试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同样发现非杓型血压者发生左心室肥厚与心脏重构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上述研究结论与国外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Kario[9 ]最近对血压昼夜节律不同的老年人分别行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发现血压节律呈非杓型及超杓型者发生无症状性脑血管病或中风的危险性比血压节律呈杓型者明显增加。
王兆禹等[10 ]研究了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脏与大动脉重构的影响。
该作者对64 例1~2 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以超声检测心脏结构指标及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层厚度等动脉结构指标及反映顺应性或扩张性的功能指标,并以36 例正常血压者作对照。
结果发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非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左房内径、左室壁厚度、左室肌质量明显增加,主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面积增大,内膜中层厚度/ 腔径比值及内膜中层面积/ 管腔面积比值显著增高;主动脉管腔内径及面积增大、脉搏波速度明显增快。
而昼夜节律正常的杓型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较,心脏与血管重构性变化指标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轻中度高血压病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对心脏与大动脉重构有不良影响。
孟秋云等[11 ] 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肾损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对62 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结果将62 例患者分成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并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 、尿微量白蛋白(mAIB) 及血尿素氮(BUN) 、血肌酐(Cr) 。
发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血、尿β2-MG、尿mAIB、血BUN、Cr 均较正常昼夜节律者增加。
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呈非杓型者其肾损害较杓型者严重。
相反,也有资料表明血压节律异常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无关。
这可能就是因为学者们采用的非杓型血压的判定标准有所差异。
部分研究中所定义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的界值、以及设定的夜间血压的采样时段可能有所不同。
为了尽量减小不同睡眠习惯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也有学者建议在分析血压昼夜变化时,应按个人的睡眠与觉醒来划分白天与黑夜,即用“实际睡眠期血压”替代“夜间血压”[12 ] 。
在关于动态血压监测与赖诺普利的研究( Study on Ambulatory Monitoring of Pressure and Lisinopril Administ ration) 中也表明,在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及经过药物治疗获得稳定的降压效果的患者中,无论她们的血压曲线就是杓型还就是非杓型,她们的昼夜血压波动均达40 %左右。
经过12 个月的降压治疗,左室肥厚的恢复情况在杓型与非杓型血压之间就是没有区别的,它只与24小时平均血压、日间血压或夜间血压的治疗情况相关。
所以,需要更具说服力的标准来研究血压昼夜节律对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
5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治疗现状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议,而且仍然不十分清楚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就是二者之间肯定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就是有益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常用降压药物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进行了多项研究。
张维忠等[14 ]最早观察了氨氯地平短期治疗对血压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28 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服氨氯地平5~10mg/ d 共6 周,治疗前与治疗第6 周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与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发现在25 例完成治疗随访的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15 例逆转, 10 例未逆转。
逆转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说明氨氯地平治疗后,约6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可得到逆转,进而改善其左心室舒张功能。
然而,方宁远等[15 ] 却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氨氯地平对血压昼夜节律无明显影响。
最近, 邱原刚等[16 ]通过对79 例杓型与129 例非杓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发现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能有益于保持正常血压昼夜节律。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提示,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可能不尽相同,有的降压药物甚至可以使患者血压由杓型转变为非杓型[17 ] 。
由此可见,逆转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意义及有效逆转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措施并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