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新人教版化学九上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25)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25)

3.1 分子和原子(2)课题 3.1、分子和原子(2)课型新授主备课时 1 审核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具使用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练习教学过程模型展示: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氧化汞的分子模型。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析推理:组织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和水在电解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变化的分子还是原子?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总结交流:学完本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氧化汞受热分解;2、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3、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什么不同?二次备课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三、分子、原子的概念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四、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2、混合物和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教学后记:。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篇一: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学习能把前面内容〔如物理、化学转变,纯净物、混合物等〕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等内容不行缺少的基础学问和基本工具〔指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它在本单元中能帮我们深切体会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常识;学好本课题是学好化学重要基础。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学问,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体积特殊小,肉眼无法直接观看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一些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简洁理解和把握;学生能娴熟把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转变,如蒸发、扩大、物质三态及热胀冷缩。

3.设计思路:首先提出学生熟识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索,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沟通、分析与商议,理解物理转变与化学转变的本质区分,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4.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实例中的物理转变和化学转变。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添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5.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探究;分子、原子基本概念的形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36)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36)




















作业布置

预习提纲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四、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预习】
1、原子的构成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由于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5、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小,电子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6、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式和近似表达式
[动画模拟]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教材分析与
教法设想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 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相关器材
教学环节

秋新人教版化学九上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word教案

秋新人教版化学九上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word教案

秋新人教版化学九上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word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原子与分子的联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摸索,来探究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
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
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点,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预备
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氧化汞的分子模型
四、教学过程。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3)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3)

分子和原子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教学内容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建立对分子、原子构成物质观念,初步认识分子的特性。

难点媒体教具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导言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这些宏观的物质又是由哪些微观的粒子构成呢?这节课我就带领同学们到微观的世界里去看看【想一想】学生思考,讨论,回答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2、衣柜中樟脑片为什么不见了?3、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花的香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猜一猜】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我们知道: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

分子的特性之一: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问题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活动与探究二:1.向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43)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43)
分子和原子
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 ——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B组实验:取温度计两支,一支放入冷水杯中,一支放入热水杯中。
现象:A组热水中红墨水扩散较快;冷水中红墨水扩散较慢;
B组中热水中的温度计水银上升快,冷水中则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 快。所以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100 mL水+100 mL酒精混合
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础状况一般
明晰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 )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分子间的间隔较大
[讨论]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入生活中媒体、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3.设计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分享分子和原子在科技、环保、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实际意义。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解答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重点: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及其联系与区别。
2.难点:
(1)学生对分子和原子微观结构的理解,特别是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等概念的理解;
(2)分子和原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运用分子和原子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如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等。
(二)教学设想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充满好奇。分子和原子作为化学学科的核心概念,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然而,由于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特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概念。
4.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阅读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科普文章、视频等,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5.家长参与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分子和原子现象,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促进家庭亲子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4)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4)
3.1分子和原子




知识
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
方法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 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作业
设计
课后习题习题3(2、3、4、 6)
预习分子、原 子第二课时
教学
反思
武威第三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续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
学生实验
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在学生亲身体验中
激发思维及探究兴趣
[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我们先做个小实验:请同学们用手对着脸轻轻扇动,感受一下分子对脸撞击的感觉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观察现象
思考、 讨论
猜想
用宏观的物质解释微观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微观概念的理解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 等构成的。分子具有三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9)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9)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巩固分子与原子的知识;2.能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预设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展示目标通过课前的知识回顾,设置问题,引出课堂学习目标。

1、学生独立完成课前的知识回顾2、学生自行对答案3、学生齐读学习目标1、通过知识回顾,让学生既能对之前所学知识巩固,又能较快的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2、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导学一、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知识点,复习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方法。

学生回顾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并完成练习册P32【课堂导入】的练习。

通过回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为本节课分子与原子的学习奠定基础。

阅读分子与原子相关复习资料,对上两节课所学内容形成总体构思。

学生按要求思考归纳,查阅资料,并找出其相关联系。

通过让学生思考归纳,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自己总结知识规律。

二、启导精思通过相关例题引导学生对分子原子知识点的巩固和应用。

学生完成相关例题,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光讲不练,并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师讲解以后,让学生适当地完成一定难度的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自主提升让学生对于比较难的题目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形成团结协作,解决难题的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博取众长,共同解决难题。

学生只有学会团队解决问题,才会更有效率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检测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自主评价】的题目,并进行评讲。

完成练习册上【自主评价】的题目,并听教师评讲。

及时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作业布置对课题1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抄写。

整理完成知识点1,2,3的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通过对知识点的抄写,巩固对课题1所学内容的掌握。

知识点1,2,3的练习较多,学练习生在课堂上可能知识匆匆听了评价及记下笔记,对知识进行巩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33)

人教初中化学九上《3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33)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题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发展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仪器药品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

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酒精等。

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设疑激思,发现问题;启发诱导,确立主题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

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flash动画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进入情景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一杯水 + 一块糖 = ?2、夏日缘何飘“雪”?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3、水“跑”哪儿去了?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精品学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精品学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实验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⑵用微观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了解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或直观教具展示),了解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现象了解分子的本质,使学生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究分子、原子的过程中,通过实验现象获得对分子的感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重、难点
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品红扩散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
学生:(家庭小实验) 等体积黄豆和绿豆混合实验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实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内容
Ⅱ本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已知道了什么?
Ⅲ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1.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粒子很小,通常无法看见。

2.分子、原子、……等,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3.分子的特性:
⑴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⑵分子之间有间隔。

通常气态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态物质的粒子间隔小。

受热后分子间和间隔会增大。

⑶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4.化学上常用图像表示模拟的分子。

人教版化学九上《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1

人教版化学九上《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1

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初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使学生会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物质具有可分性,进而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

2、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建立以及基本性质的认识。

3、指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讨论学习方法: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演绎推理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航1、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如、、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分子;分子在不停地;分子间有;分子是由构成。

3、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运动速率。

4、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二者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不可再分。

(二)引导探究[教师演示实验]向空气中喷洒空气清新剂。

[提问]同学们感觉到了什么?这说明空气清新剂一定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物理学中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哪些?[投影]课本第50页图3—6苯分子照片、图3—7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和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投影]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金属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硅粉是由硅原子直接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究竟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它们有哪些基本性质?我们先来了解分子及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师]投影板书:一、分子的概念,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人教版化学九上分子和原子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上分子和原子word教学设计

看见吗?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播放动画】1.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2.许多颗粒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女孩鼻孔内。

(讲解)原来花中有香味物质的颗粒扩散到空气中飘进我们鼻孔。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活动探究、探求新知:一、粒子的特征【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讲解)其实分子是很小的粒子【追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很小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7激趣:多媒体显示一组数据对比。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引入)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和闻到的香水味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思考用课本数据回答看到答案学生惊讶!观察后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学生讨论后交流:1、根据氨水易挥发,再利用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

2、把酚酞和浓氨水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成。

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学生设计方案汇总)方案一、方案二、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学生归纳内容回答:氨分子总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实验观察现象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回答观察现象思考问题理解分析、归纳出分子间有间隔[分组实验]分八个小组做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通过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感知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设计意图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具体数据和对比让学生理解“分子很小”,学生由于惊奇展开议论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

训练学生发展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通过组际间交流发现自已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人教版化学九上《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上《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吴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

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了解实验条件控制的思想和方法,感受设计对比实验的作用,体会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2、通过模型化的方式用微粒的观点去理解宏观现象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三、教学准备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四、教学过程:(简)课后反思:本节课在本教材中是微观重要的基本探究点,在教科书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了解微观世界。

而微观世界是肉眼看不见的粒子。

所以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是用日常生活最常见的问题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宏观透析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

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有以下几处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加改进的,收到了较好效果。

1.品红扩散实验的改进在教材品红扩散实验的基础上,我只将此实验稍加改进多加一个对照实验热水中品红扩散的实验。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39)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教案(39)

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3、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实验准备:品红的扩散、氨分子扩散实验;水和酒精的混合;压缩水和空气。

二、教学过程:(一)、情景问题1、湿衣服晒干后,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2、路过卫生院时,为什么能闻到刺鼻的气味?3、冲糖水时,把糖块放入到水中,糖块慢慢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4、学校篮球场为什么要切割成一块一块的?以上四种情况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

我相信同学们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上述现象。

(二)、新课讲授实验1:品红在冷水中的扩散1、请你描述这一现象。

2、想一想,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实验2:观察:1、苯分子的照片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讲述:通过这两张照片说明分子和原子确实存在。

过渡: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有何特点为。

思考: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说明了分的什么性质。

归纳: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实验3:氨水使酚酞试剂变红问题:1、请你解释为什么烧杯A中的酚酞试剂会变红而烧杯B中的酚酞试剂没有变化?从中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征?2、在这个实验中烧杯B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4:品红在热水中的扩散比较:实验1与实验4的异同。

归纳: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实验5: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描述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实验6:用注射器压缩水和空气的实验问题:以上两个实验又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征?归纳:分子之间都有间隔。

思考:如何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新人教版化学九上课题1《分子和原子》word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明白得其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运用课本理论来说明日常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认识物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课前预习】
1 、构成物质的差不多微粒有哪些?构成水和氧气的最小微粒分别是什么?
2、分子是保持物质( )性质的( )粒子。

3、原子是()中的最小微粒。

4、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_________,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
(3)分子间有___________,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温度升高,间隔。

【课内探究】
一、自主探究:依照课前预习以及课本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分子的概念
摸索感悟:水蒸发与水通电分解有什么本质区别?
用分子的观点说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摸索感悟:分子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吗?
2.分子的构成:如1个水分子由构成。

3.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1)区别:化学变化时,可分,不可分。

(2)联系:是由构成的。

(3)相同点:①质量、体积都②都在不停地
③微粒间都有④同种微粒性质,不同种微粒性质
⑤分子、原子都能够直截了当构成。

5.化学变化的微观说明
反应物的分子分解结合集合生成物。

但有的物质直截了当由构成。

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加热氧化汞时,分解为和,每2个构成1个氧分子,许多
集合成金属汞。

二、精讲点拨
1.分子的存在:(1)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实验3——1】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生产、生活实例来证明分子的客观存在?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 科学事实: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10—26Kg ,
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 计)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 ) P49页活动与探究:
实验1现象: 。

实验2现象: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 (3)分子间有间隔,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
隔 ,温度升高,间隔 。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

三、典例分析:
化学变化的微观说明(观看多媒体动画)
反应物的分子 分解 结合 集合 生成物。

但有的物质直截了当由 构成。

以水通电分解为例:电解水时, 分解为 和 ,每2个 构成1个氧分子,每2个 构成一个氢分子。

四、我的收成:
烧杯A 烧杯B 现象
说明
五、达标检测
1.“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最能说明的化学知识是()
A.微粒不断运动
B.微粒之间有间隔
C.微粒专门小
D.微粒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2.(2020年江苏盐城)干冰升华后体积变大的缘故是()
A.分子体积变大B.分子间隔变大
C.分子数量增多D.分子碰撞频率减小
3.下列现象不能反映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所具有的性质的是()
A.酒精灯不盖灯帽其中的酒精会减少
B.将糖放入水中,糖不见了,水却变甜
C.衣橱里的卫生球消逝了仍能闻到其气味
D.敲击玻璃,玻璃会变成碎片
4.下列事实能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微粒可分的是()
A.蒸发氯化钠溶液后,有固体析出
B.干冰升华形成二氧化碳气体
C.水通电能够收集到氧气和氢气
D.水蒸气冷凝为水
5.(2020江苏南京)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蒸馏水
B.汞
C.氯化钠
D.金刚石
6.右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

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
D.该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够运动,原子是不运动的
7.(2020年甘肃兰州)用分子的观点说明下列事实,其中
不正确的是()
A 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B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1.A 2.B 3.D 4.C 5.A 6.D 7.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