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024年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024年2唐诗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及特点,感受唐诗的韵味和魅力。

2.通过分析五首经典唐诗,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激发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技巧等方面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

2.诗歌的情感把握和审美鉴赏。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唐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唐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利用多媒体展示唐代著名诗人的画像和诗歌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环节:诗歌讲解与欣赏1.《登鹳雀楼》a.介绍作者王之涣,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抱负和志向。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2.《静夜思》a.介绍作者李白,让学生了解其诗歌特点及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情感、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3.《登高》a.介绍作者杜甫,让学生了解其诗歌风格及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4.《春晓》a.介绍作者孟浩然,让学生了解其诗歌特点及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闲适与恬淡。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

5.《宿建德江》a.介绍作者张继,让学生了解其诗歌特点及创作背景。

b.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孤独与感慨。

c.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第三环节:课堂讨论与互动1.让学生谈谈对五首诗歌的喜好及原因。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指导。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

2.了解五首诗词曲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3.反复诵读,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及体裁、形式上的特点。

难点: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导入;导读《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首诗歌。

教学步骤:课文导入: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我们会读到各类优秀的作品,我们能从作品中体悟到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

在本单元中的《诗词曲五首》里,既有诗人对十五从军的怨恨,也有诗人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的无限惆怅,还有登京口北固亭时的感怀,更有过零丁洋时的感叹及面对潼关时的深沉思考。

一、导读《十五从军征》一诗。

(一)资料助读(预习展示)1.介绍作者。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曲阳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

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

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2.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

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

此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3.了解“乐府诗”的有关常识。

1.导入:《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诗词曲五首》教案【学习目标】1.辨识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3.赏析并积累诗歌名句。

【自学导思】课前预习1.背诵默写《诗词曲五首》。

2.整理易写错字词并识记。

3.查阅资料,了解五位诗人及诗词创作背景。

4.复读《木兰诗》《使至塞上》《渔家傲·秋思》《雁门太守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共学激思】一、导入新课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纵观历史,战争似乎无时不在。

古诗词中也多有战争的反映和折射。

今天我们学习一组与此有关的诗歌。

先来看《诗词曲五首》。

二、看篇活动活动1:诵读诗歌这五首诗歌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首?设计朗诵,读给同学们听吧。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也可以放在课前,鼓励学生丰富朗读形式,比如配音乐、图片、制作朗读视频等。

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朗读活动必不可少。

因为只有通过朗诵,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不同形式诗歌的特点和区别。

】活动2:拟写“名片”名片,我国古代称名刺,是标示姓名及其所属组织、职务、地位、特点等基本信息的卡片,是互相认识、自我介绍的快捷有效的方法。

请同学们模仿示例,为五首诗歌分别拟写一个专属名片。

(屏显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言古诗、咏雪诗、边塞诗、送别诗,歌行体诗。

“歌行”是古诗的一种,多为七言,形式自由,一般多叙事。

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并传诵,有“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的称誉。

(学生读诗,在课本上拟写诗歌名片)预设:《十五从军征》,乐府诗,五言古诗,叙事诗。

反映了百姓在封建社会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词,豪放词,咏史诗,怀古诗,“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过零丁洋》,七言律诗,绝命诗,述志诗。

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了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曲,小令,咏史诗。

“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设计意图:本课诗歌类型多样,几乎涵盖了所有样式。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23 诗词曲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23 诗词曲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23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体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目睹家园破败,人亡屋空。

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构思上独特巧妙。

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直至八十。

漫长的从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拓展延伸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

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酷,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大意。

2.品析词句,把握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作品有《文山集》,其中《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诗作,不仅记录了他后期的生活经历,也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气节。

【写作背景】文天祥是南宋抗元名臣,宋末帝赵昌(bing)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不幸在广东五坡岭被元军元帅张弘范部所俘。

次年,张弘范水军追击在广东崖山的宋末帝赵曷,当时,张弘范把文天祥拘于船上,经过零丁洋时,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军爱国将领张世杰。

文天祥慷慨陈词:“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并奋笔疾书此诗作答。

【朗读指导】播放音频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ge)寥(IidO)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hudng)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韵脚:双数诗行末尾押韵的字,星、萍、丁、青、经,押“ing”【诗文大意】译文:当年历尽艰辛因精通经书而被起用,兴兵抗元四年,战事逐渐消歇。

译文:国家支离破碎好像风中的柳絮,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的浮萍。

(当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中悲叹自己的孤苦无依。

译文: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下这颗赤诚之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诗歌赏析】1.首联写了诗人一生经历的哪两件大事?①寒窗苦读,进入仕途。

②烽烟四起,艰苦抗元。

2.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感受呢?,,辛苦,,“寥落、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

(古人的理想: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比喻和对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4.《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体出示相关诗句,引导学生回答:这些诗句有什么共同点?自古以来,战争就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的。

齐读课题。

从诗题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体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2.赏析语言,感受诗情,品味诗歌的白描艺术特色,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培养珍惜、热爱和平生活的情感。

通过预习,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首乐府诗?出示乐府诗相关内容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的质朴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叙事性。

我们学过的《木兰诗》就是一首乐府诗。

二、朗读感知,理解诗意(一)初读诗歌1.朗读全诗,给诗中易读错的字注音,抄写易写错的字。

朗读指导:诗歌一般具有音韵美,把握朗读节奏是学习诗歌时的必备环节。

诗歌节奏的划分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语意顺畅的角度来划分,朗读时注意停顿和语速的把控,既能够做到朗朗上口,又能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用“/"线给全诗划分节奏,每句划两处;圈出不懂的字词。

(学生根据朗读指导,划分诗歌节奏。

)明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家/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读懂:对照注释,理解大意。

刚才我们提到了乐府诗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那么问题来了,这首诗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解决这个问题。

一位少年十五岁出征,八十岁才归来,家人都已离世的不幸遭遇。

《诗词曲五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诗词曲五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悉五首不同风格的诗词曲,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会欣赏和感受诗词曲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对诗词曲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登鹳雀楼》、《静夜思》、《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念奴娇·昆山玉碎凤凰台》、《红楼梦·贾政心事》。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为学生介绍诗词曲的定义和作用,并简要解释诗词曲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欣赏和解读(15分钟)学生集体阅读五首诗词曲。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五首诗词曲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其中一首作品出发,让学生分享他们理解的文化内涵。

3. 练习和分析(15分钟)学生分小组阅读其中一首诗词曲,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这首诗词曲的主题是什么?b. 这首诗词曲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c. 这首诗词曲的意境和情感是怎样表达的?4. 创作和分享(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写一首与自己生活或情感有关的诗词曲,要求使用一个以上的修辞手法并表达明确的意境和情感。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向全班分享。

5. 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思考诗词曲在他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课堂延伸活动1. 可以安排诗词曲背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索更多的诗词曲,进行自主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资源1. 五首诗词曲的文本材料。

2. 音频或视频材料,用于播放原版诗词曲的演唱或朗诵。

六、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创作作品和课后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主要考察学生对诗词曲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创作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情况。

七、教学反思诗词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通过教学诗词曲,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秀教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积累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兴趣,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感受诗词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见第12课“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23诗词曲五首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23诗词曲五首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23诗词曲五首23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XXX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XXX。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问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这是一首XXX,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分歧?两者是若何完成过渡的?明确:前面重在XXX,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

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解题1、解题:“南乡子",词牌名。

“登”,登上;“有怀",有感。

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2、知识补充: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咏史怀古诗是咏史诗和怀古诗的合称。

只是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

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

2、通过学习言语形式(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学习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重难点)3、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1、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2、创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凭高望远,触景生情,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抚今追昔,写下了本词。

明诗意1、朗读课文,批注生字读音。

2、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大意。

注释: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帅千军万马。

兜鍪: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占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奏表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议论、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学生齐读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品简介《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我国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

《乐府诗集》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写作背景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诗中的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

于是,诗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四、朗读指导1.听读诗词,纠正字音。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2.学生自由朗读诗词。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过零丁洋》教案一、学情分析在进行《过零丁洋》的教学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和文学鉴赏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然而,对于诗歌深层次的意蕴和情感表达,学生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背景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诗歌与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同时引导他们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教学设计应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 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使用。

3. 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悟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与朗读。

2. 生字生词的掌握与运用。

3. 诗歌结构与语言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探究与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感悟与表达。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历史背景介绍(1)南宋末年,国难当头,文天祥作为抗元英雄,其生平事迹与诗歌创作紧密相关。

(2)展示南宋末年的历史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国家局势。

(3)讲述文天祥的生平,特别是他抗元的英勇事迹,以及被俘后的不屈精神。

2. 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探讨(1)提问学生:南宋末年的社会背景对文天祥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过零丁洋》中哪些诗句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与时代背景关系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6.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诗词朗诵、创作比赛等活动;对古诗词鉴赏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
7.强化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阶段性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诗词曲五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感悟和创作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古诗词阅读方面,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仍需加强,教师应适时提供辅导与支持。
(2)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2.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
(1)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现场背诵一首《诗词曲五首》中的诗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一首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感受诗词的韵味。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乐曲背后的古诗词吗?”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诗词曲五首》。
2.教学目标: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a.诗词的基本内容概述;
b.诗词的意境、情感分析;
c.诗词的修辞手法解读;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曲五首一、学习目标●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背诵、默写课文。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五●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品味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

难点●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数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在文学史上,他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二】背景资料《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后入加的。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岑参住在轮台时,友人武判官要回长安,岑参便作了这首诗送别。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辛弃疾曾被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宋朝军队与金人对垒的地方。

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过零丁洋》当作于1279年。

唐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唐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唐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唐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唐诗五首的诗句意思;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诗歌中深层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朗诵法: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讲解法: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引出唐诗的概念。

简介五首诗歌的基本信息和作者生平。

2. 新课展示:逐一讲解五首诗歌的意境和寓意,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较难理解的诗歌,可以结合历史事件或典故进行解释。

3. 诗歌朗诵:播放诗歌朗诵录音,引导学生模仿朗诵。

鼓励学生自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讨论与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不同的诗歌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六、课后作业:
1. 要求学生课后自行阅读唐诗集锦,加深对唐诗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市一等奖部编九下诗词曲五首PPT学习教案

市一等奖部编九下诗词曲五首PPT学习教案
第27页/共115页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第28页/共115页
朗读诗歌,找出线索,分析诗题的含义。
第16页/共115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17页/共115页
新课导入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

第18页/共115页
第19页/共115页
第8页/共115页
残酷的兵役制度。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 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 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第9页/共115页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 么样子?
远望: 松柏冢累累
近看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第10页/共115页
“千树万树”:用重叠的形式表现出景象的 繁荣壮丽。
第34页/共115页
新奇的比喻: 写出了雪的皎洁,富
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 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
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 作春光欣赏,想象奇特, 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第35页/共115页
昂扬乐观的精神: 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
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 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 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3-诗词曲五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23-诗词曲五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③中军:主帅旳营帐。
回京旳客人,伴奏助兴旳有胡琴、琵琶
和羌笛。
要点词语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①红旗冻不翻。轮
台东门送君去,去时②雪满天山路。
①掣:拉,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③。
[译文]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 飞,被冻僵旳红旗,就是强劲旳北风也 无法让它招展。在轮台旳东门,我送您 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 旳道路。山路波折,山峰围绕,渐渐看 不到您旳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 过旳脚印。
兵役给人民带来旳沉重劫难
参军之久: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
远望: 松柏冢累累
回乡所见:

狗窦:兔入


行动:
近看
梁中上庭::雉飞 井上:生旅谷
军 征
回乡心情:
生旅葵
舂谷、做饭、采葵、作羹
泪沾我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要点词语
北风卷地白草折①,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折:折断,刮倒。
散入珠帘湿罗幕②,狐裘不暖锦衾③薄。
[译文]呼呼旳北风卷地而来,连白 草也被刮倒了。塞北旳天空,才八月 就已雪花纷飞。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 忽然吹来,千树万树旳梨花同步盛开。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 大衣也不觉得暖和,盖着丝绸旳被子 也显得很单薄。
张养浩(1270—1329), 汉族,字希孟,号云庄,济 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 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 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 坡羊·潼关心古》等。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深化理解诗歌含义,学习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诗歌中主人翁的情感;(2)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培养珍惜热爱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学习,能够理解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理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更加热爱和平生活。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师:在今天的课开始之前,我想和大家先分享一段歌曲。

歌曲《我想有个家》导入。

同学们,在这首歌中有一个字被反复提到,扣人心弦,是......?生:家师:那对于家,你的感受或者最深的记忆是什么样子的呢?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大家思考一下。

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力量生:在我难过时会给我安慰的地方,是我的避风港生:在我犯错误的时候会教导我道理......师: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也感受到了家的力量,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犯错时的谆谆教诲,更是指引我们人生方向的灯塔。

每个人经历不同,家的意义也就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中的主人公,15岁时便离开家乡,在他的眼中,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十五从军征》(板书)二、走进乐府诗观察一下这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体裁上属于乐府诗。

关于乐府诗,大家了解多少呢?1.了解作品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北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这是我国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5《诗词5首》省优获奖 省一等奖教案(2)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5《诗词5首》省优获奖  省一等奖教案(2)语文版

第六单元 25《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

活动准备:3. 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4. 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三. 教学建议: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

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十五、八十。夸张修辞,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2)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明确: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
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2.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再读诗歌,小组讨论交流:
(1)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
羌笛 qiānɡ
风掣红旗 chè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整体把握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
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师讲授:所谓品诗,就是品评欣赏。可以对其进行内容再现,品评诗歌的画面美;可
以就某个词语的使用进行品析,体会用词的妙处;也可以对某句使用的修辞进行品析,了解
其用意;还可以品评诗人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所使用的写作手法。
学生自由品诗,教师点拨、适时总结。
1.品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学生先品析,教师引导。
胡地的风雪有何特点?哪些词语写出风雪的特点?地面上还会有哪些东西被卷起来了?
23.诗词曲五首
【教材分析】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十五从军征》是一首
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 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 绘,抒发了雪中送友的深挚感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 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3)这五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胸怀? (4)读完诗歌,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
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有抒写战争带给人民痛苦生
②采葵持作羹:
③兔从狗窦入:
④不知贻阿谁:
明确:①才 ②菜汤 ③洞 ④给
(3)根据注释诗歌大意: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4)再找学生读这两句,全班自由读。
2.品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
为什么用“飞”而不用“飘”?
(2)找一名学生读这两句,其他学生点评,是否读出景物的这些特点。
(3)教师指导朗读:读诗要根据诗歌所写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调整停顿、重音、
快慢和语调把它们表达出来。
第一句重音要放在哪个词上,才能读出胡地风大的特点?第二句用怎样的语调,才能读
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明确:重读“卷”;语调上扬,语速稍快。
2.读准下列字音:(多媒体展示)
冢(zhǒnɡ) 狗窦(ɡǒu dòu) 雉(zhì)
旅葵(kuí)
舂(chōnɡ)
羹(ɡēnɡ)
贻(yí)
3.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分小组交流诗歌中重点词的意思,并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多媒体展示)
①八十始得归:
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边读边品,积累感悟
(一)朗读诗歌,积累知识
1. 文学常识: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
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
“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
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聆听感受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3.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 sàn
狐 hàn
阑干 lán
活的,还有描写边塞风光及离愁别绪的。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看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二、边读边品,积累感悟
(一)朗读《十五从军征》,结合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
1. 文学常识: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
为乐府诗。
《山坡羊》是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所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 生的深沉的感慨。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与关怀。 【学习目标】
1.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歌。 2.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我积累的文言字词(音形义)。 2.边读边悟 (1)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诗、词、曲)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2)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每首诗歌的内容。
《南乡子》融经铸史,借古讽今。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 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过零丁洋》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 致,但在最后却由悲而壮、由抑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 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 的生死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