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 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重点考点: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E、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所要研究的问题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基尼系数(测定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间的面积与对角线以下的总面积之比。

系数 < 1 ,系数越小,越趋于公平。根据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出于0.3 — 0.4 之间被视为合理区间。我国目前的系数已近接近0.5,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较大,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A、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B、规范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

D、加大转移性支出力度;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充分就业,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一个很高的比率。

发展的含义: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表现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相应下降,而制造业、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建筑业等的比重相应上升,随之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教育程度和人才培训水平逐步提高。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通过财政政策维系社会总供求平衡,保持经济稳定

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组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第三章

财政支出功能分类:

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国防、外交、科技等

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

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货的具体事项:“水利”款下的“抗旱”等

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即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即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类。

经常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这种支出的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这种支出的特点是:它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

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即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政府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无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通常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但通常是以两个相对数指标来表示,即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由这两个基本指标又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三个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以∆G(%)表示。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即所谓“同比”增长率。

公式:∆G(%)=∆G/Gn-1=Gn –Gn-1/Gn-1

【∆G代表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财政支出的增(减)额,Gn代表当年财政支出,Gn-1代表上年财政支出】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Eg=∆G(%)/∆GDP(%)

(式中∆GDP(%)=∆GDP/GDPn-1= GDPn - GDPn-1/ GDPn-1 代表GDP增长率,∆GDP代表当年GDP相对于上年GDP的增长额)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公式:MGP=∆G/∆GDP

重点: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三个理论):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他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