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 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财政补贴:指一成员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向某一企业或某一产业提供财政补助,或价格或收入的支持,结果直接或间接增加从其领土输出某种产品,或减少向其领土内输入某种产品,或因此对其他成员利益造成损害的政府性行为或措施,是一种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国际贸易手段。

P124外部效应:它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而对其他人带来利润或损失的现象,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从供给方面表达。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结构性赤字:是充分就业水平下的赤字,是由政府的财政政策主动决定的。

P246铸币税:是国家凭借发行货币的垄断权通过发行货币而取得的收入。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税收。

P253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商业课税)市场失灵:它与市场效率相对应,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经济学统称为市场失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取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收入分配不公。

经济波动。

P25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即税收的调节作用,它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1.财政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特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分配关系.2.财政的产生条件:①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②国家的形成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3.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⑵强制性与非直接性偿还;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简答)4.自然垄断的公共定价法:⑴平均成本定价法⑵二部定价法⑶负荷定价法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区别:①经济市场的个人选择与最终结果确定,而政治市场是不确定的;②经济市场的竞争是连续的,且允许多个卖主存在,政治市场的竞争是间断的, 且只能有一个胜者;③经济市场的选择规则是自愿性,政治市场为少数服从多数;④经济市场的参与者职责和损失关联度大,政治市场相反.(选择,判断或简答)5.财政监督的方式: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个案检查.(选择)6.财政支出分类: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选择)现行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①作用: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间接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则相反。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在安排转移支出时,政府并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

③微观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关系时,也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这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的;在同政府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产生,对其预算约束是软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①政局是否稳定②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③政府干预政策);社会性因素。

(选择)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多,简答)①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②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③财政支持和社会坚持的关系④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11.国防支出项目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

2023年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2023年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财政概念: 财政是指国家旳一种经济部门, 及财政部门, 它是政府旳一种综合性部门, 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应经费和资金, 保证明现政府旳职能。

财政旳基本特性1. 公共性与阶级性2.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 收入与支出旳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旳, 以政府为代表旳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应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旳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旳第一种特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旳第一种特性:即任何人都不能由于自己旳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旳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旳竞争性, 即在给定旳生产水平下, 向一种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旳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旳第二个特性: 每增长一种消费者本来旳消费者将受到旳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旳特性: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旳共同需要, 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旳正常秩序, 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旳社会职能旳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种社会组员可以无差异地共同享用旳需要。

(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许, 各社会组员旳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旳, 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 少付出少享用, 不付出就不得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旳职责。

满足公共需要旳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旳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旳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旳, 也就是说, 市场在资源配置旳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旳。

市场失灵旳重要体现:(1)垄断(2)信息不充足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派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阐明旳是一种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旳现象。

当存在正旳外部效应时, 生产者旳成本不小于收益;当存在负旳外部效应时, 生产者旳成本不不小于收益。

(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经典旳例子)政府干预手段: (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旳原因和体现 : (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旳“越位”和“缺位”重点考点: 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种经济范围所固有旳功能。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财政学期末考试资料整理1.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的总和。

2.课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3.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不同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对应的税率越高。

累进税率又可分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4.直接税与间接税: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

一般认为,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

5.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拉弗认为,从政府税收来看,决定税收收入总额的因素,不只是税率的高低,还要看税基(国民收入)的大小。

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提高税率不一定都会使税收收入增加,有时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

因为,税率过高,税收负担加重,经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受到限制,削弱劳动和资金的投入量,会造成生产下降趋势。

6.税收制度:一般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狭义的税制是指各种税的基本法律制度。

7.^8.税制结构:税制结构是指一国各税种的总体安排,是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税收制度的总体格局和内部构造。

合理的税制结构能促进税收制度的效率、公平以及财政目标协调一致地实现。

9.资源课税:资源课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调节因资源生成和开发条件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就其销售数量征收的一种税。

其特点是:(1)征税范围仅限于矿产资源。

(2)主要依据级差收入状况设计税收负担。

(3)采用从量定额征收方法。

10.国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它是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

财政学 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 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公共物品定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判定: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外部效应和效用不可分割。

财政支出的分类1财政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它支出。

2支出用途分类: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3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4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

公共定价定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一般定价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2)二部定价方法:基本费,从量费;3)负荷定价法:按不同时间段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也相应随之提高替代效应:在危机时期,公共支出会代替私人支出,支出比重增加··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因素:政局的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微观因素公共物品需求、公共物品的成本和价格、公共物品的质量、生产组织形式我国行政管理费的构成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外交支出财政投资融资概念:政府为实现一定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方式,将资金头像急需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金融融通活动。

意义:1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2填补了财政无偿投资和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填补了准公共品投资的空白3形成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基本特征1是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2有很强的目的性,限制地限制在那些需要政府给予扶持或保护的产品或直接由政府控制定价的基础性产业融资3计划性以市场机制想结合4由国家专门设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颗避免有偿性投资于一般性投资相混淆,提高政府投资运作的总体效率5预算管理比较灵活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特点:1业务职能政策性2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养老型保险的筹资模式1现收现付式2基金式:分为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完全基金式指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部分式基金是当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蓄基金我国保障制度新中国建立之初,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劳动保险制度,主要分两大块:一是集体所有制单位,其资金来源集体经营提留,采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形式,只保障集体的成员;二是国有制单位,形式上来自国有制单位,实质与上者无区别。

财政学期末考试内容资料整理

财政学期末考试内容资料整理

----------------------第一章1.财政学:通过对政府制度运行的具体研究,力图使政府制度的发展更符合全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

2.财政学研究对象:政府的与预算有关的经济行为(公共经济部门).3。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特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财政;生产建设性财政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形态.第二章1.公共产品及其特征:既有非竞争性又有非排他性的这类产品和服务就被称为公共产品。

2.纯公共产品:严格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

(例:国防、外交、司法、社会治安、生态保护、气象预报、航标灯与其他交通指示规范等。

)3.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A类: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具有排他性的混合产品(公园);B类(又称拥挤性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但却具有竞争性的混合产品(电视机、公路、大桥)。

4.市场失灵:当市场无法有效率的进行资源配置时,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

5.外部性(外部效应):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除自身外,还给别人带来收益或损害。

---------------------------------------------------------精品文档----------------------6.正的外部性:来自外部的利益.7.负的外部性:来自外部的成本。

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财政政策及其特点: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从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种类: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B货币政策及其特征: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总需求的政策。

财政学期末考试要点

财政学期末考试要点

财政学复习资料一. 财政学的学科定位二. 财政学的主要线索财政学的逻辑起点及财政学的职能等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宏观调控——涉外部分三. 重点1.基础理论部分: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来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

外部效应则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首先是把“蛋糕”做大,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财政学 打印版 期末 考试 复习 要点

财政学 打印版 期末 考试 复习 要点

名词解释1.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2.垄断: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减和成本递减现象,这时就会形成垄断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4.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5.公共需求: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6.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供给,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7.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8.收益的非竞争性:指一旦公共产品被供给,任何人都不必通过竞争出价就可以获得对产品的消费9.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10.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11.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12.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是指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13.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细列出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收益,通过分析比较,从中选择出最优秀的方案的分析方法14.最低费用选择法:也称最小成本法,是指通过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的评级方法。

15.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16.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17.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分配,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18.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在数量上的总水平19.受益原则: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从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益相联系20.税收收入效应:对消费者表现为国家征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

财政学考试重点整理

财政学考试重点整理

财政学考试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2、补偿性财政政策: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3、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收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资源配置职能:指研究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的政府职能。

5、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6、累进税:是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就越高,数额越小,税率就越低的一种税。

7、公共产品: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有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否定国债的经济效应。

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

9、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尽可能不给纳税人带来额外损失。

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10、财政支出边际增长倾向:以MGP表示。

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11、债务依存度:债务依存度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其计算公式是:债务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12、黄宗羲定律:后人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汇总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汇总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汇总名词解释:规费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由政府有关部门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登记、注册、颁发证书时所收取的证书费、执照费、登记费等。

财政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以其为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的特定分配关系财政收入是指国家为满足实现职能的资金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通过一定方式和渠道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所形成的由国家集中掌握的货币资金。

国有资产广义—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

狭义—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国有资产收入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利分流制度国家将企业利润中凭借政治权力应征收的所得税和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应获得的利润分渠道征收,并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的利润分配制度。

公债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采用信用的方式,按规定的办法和程序向国内外举借的债务。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地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

税负转嫁指经济主体将其承受的税收负担通过各种途径转移个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负归宿指处于转嫁过程中的税收负担的最终着点或最后落脚点。

税制结构指由若干个不同性质和作用的税种而形成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收体系。

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办法的总称,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增值税以商品流转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

销项税额按销售额和税率计算并向购货方收取的税额。

进项税额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所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

消费税以特定的消费品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流转税。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履行职能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

政府采购指各级政府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购买行为。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

最新财政学期末复习重要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最新财政学期末复习重要资料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要资料第一、二章复习题一、填空1.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等。

2.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政府决策失误、、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3. 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和。

4. 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5*. 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之间被称为合理区间。

6*. 自马斯格雷夫于1959年出版的《》首次引入公共经济学概念,随后冠以公共经济学的著作得以陆续出版。

答案:1.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2.寻租行为3.非排他性,非竞争性4.收入分配职能5.0.3~0.46.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二、判断1. 完整的市场体系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

2. * 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4~0.5之间被称为合理区间。

3.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越好。

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

5. 国防作为公共物品主要体现在它的非竞争性上。

6. 公共财政是针对计划经济时期所谓的“生产性财政”或“建设性财政”提出的。

7.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8. 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9. 公共需要是对相于私人需要的,因而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是矛盾的。

答案:1. √2. ×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处于0.3~0.4之间被称为合理区间3. ×虽然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不是越多越好4. √5. ×国防作为公共物品主要体现在它的非排他性上6. √7. √8. √9. ×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并不一定是矛盾的三、不定项选择1. 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 国防B. 花园C. 教育D. 桥梁2. 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准公共物品:A. 国防B. 花园C. 教育D. 桥梁3. 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 垄断B. 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C. 收入分配不公D. 经济波动4. 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 立法和行政手段B.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C. 财政手段D. 强制手段5.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A. 政府决策失误B.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C.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D. 寻租行为6.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包括:A. 历史性B. 非排他性C. 非竞争性D. 单一性7. 财政的基本职能是:A. 资源配置职能B. 收入分配职能C. 组织生产和销售职能D.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8. 完整的市场体系是哪几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A. 家庭B. 企业C. 政府D. 中介9.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A. 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B. 规范工资制度C. 加强税收调节D. 通过转移支出答案:1. A 2.BCD 3.ABCD 4.ABC 5.ABCD6.BC7.ABD8.ABC9.ABCD四、术语解释1.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1.主体:国家或政府2.客体(对象):社会产品3.目的:满足国家或政府实现职能。

●帕累托效率实现前提:完全(纯粹)竞争市场: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特点:1.市场上有众多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一生产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价 2.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同质性,无差别3.厂商进出一个行业不存在任何障碍,所有资源都可在业间自由流动4.市场中每个在资源配置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理想市场条件下市场失灵,偏离理想市场条件下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垄断,外部效应,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收入分配不公,有益品提供不足,宏观经济失调。

●外部效应: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非一致性。

●产生外部效应原因:个人或组织行为影响他人或其他组织,却没承担相应成本费或获得相应报酬补偿。

●正外部效应: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外的其他人带来利益和好处,所有者却没得到应有报酬补偿。

灯塔、国防等公共产品是特例。

●负外部效应: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外的其他人带来损害,受害者没得到应有损失补偿。

如污染环境。

●市场经济下消费物品:私人使用物品和服务;社会共同使用物品服务。

区分消费物品标准:排他、非排他性;竞争、非竞争性。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现象。

如保险公司、机动车交易市场,买卖双方车辆质量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人们享有自己行为收益将成本转嫁给别人,而造成他人损失可能性,如保险市场。

●基尼系数:表示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程度指数=SA/(SA+SB),区间[0,1],<0.2绝对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4并较为合理0.4-0.5差距较大>0.5差距相当大。

●马斯格雷夫:有益品:社会愿意鼓励供应的产品。

●瓦格纳法则基本原理:随国家职能扩大和经济发展,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财政学》期末总复习

《财政学》期末总复习

《财政学》期末总复习刘方军一、名词解释1.预算外资金是指一部分不纳入国家预算的财政收支,是财政体系的辅助环节。

由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的收支项目安排使用。

2.全额累进税率是对课税对象的全额都按照与之相应的等级税率计征。

3.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者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者其他机构,用外国贷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4.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它反映年度国家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也是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5.税率指国家征税的比率,也就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比。

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一般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6.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一种专项补助制度,是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的重要手段。

7.产业结构指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及企业间的构成及相互制约的比例关系。

8.社会消费性支出指非物质生产领域的非生产性积累和保证各级政权履行职能所需的各种经费的支出。

9.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缩小或扩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10.财政管理是在认识财政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政策、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运用经济手段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以及运用行政、法律手段、规定、约束和引导财政工作按照一定的准则和规范活动。

二、简答题1.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角度,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

1.财政收入是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从它的价值构成看,不外是C、V、M三部分。

(1)财政收入中来自价值C部分,过去仅限于国有企业上交财政的折旧基金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为维护企业经营管理权限,折旧基金已全部交给企业管理使用。

(2)目前我国来自V的财政收入主要有,直接向个人的征税;直接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居民购买的国库券;国家出售高税率消费品的税收转稼收入;服务行业和文化娱乐等企事业单位上交的税收,一部分是通过对V的再分配转化来的。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

1.财政的基本含义:就就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其生存与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特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分配关系。

2.财政的产生条件:①剩余产品的出现就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②国家的形成就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3.财政的基本特征:①公共性与阶级性;⑵强制性与非直接性偿还;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简答)4.自然垄断的公共定价法:⑴平均成本定价法⑵二部定价法⑶负荷定价法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区别:①经济市场的个人选择与最终结果确定,而政治市场就是不确定的;②经济市场的竞争就是连续的,且允许多个卖主存在,政治市场的竞争就是间断的, 且只能有一个胜者;③经济市场的选择规则就是自愿性,政治市场为少数服从多数;④经济市场的参与者职责与损失关联度大,政治市场相反。

(选择,判断或简答)5.财政监督的方式: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个案检查。

(选择)6.财政支出分类: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她);(选择) 现行支出经济分类(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分析意义:①作用:购买性支出对社会的生产与就业有直接影响;对收入分配有间接的影响;转移性支出则相反。

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这种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较强;在安排转移支出时,政府并没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对政府的效益约束就是软的。

③微观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关系时,也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这对微观主体的预算约束就是硬的;在同政府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产生,对其预算约束就是软的。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分析: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①政局就是否稳定②政体结构与行政效率③政府干预政策);社会性因素。

(选择)财政支持与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多,简答)①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②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③财政支持与社会坚持的关系④增加投入与制度建设的关系11.国防支出项目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装备费。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财政理论(第一章)Ⅰ市场失灵:一、市场失灵的概念和主要表现(一)概念:市场失灵指的是在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所有资源,而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二)主要表现:①资源配置失效: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竞争失灵;外部性(含义:是指某一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有正负外部性之分);偏好不合理②收入分配不公平③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二、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1)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只有其产权所有者拥有享有该产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产品之外(2)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能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边际成本也随之增加。

两者的区别:(1)提供主体不同: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私人物品由市场提供;(2)特征不同: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3)用途不同:公共物品为了满足公共需要,私人物品为了满足私人需要三、政府失灵原因: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越位:是指应当而且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政府没有办好或没有办Ⅱ、财政一、财政的含义及特征(一)含义: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二)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财政收支是财政运行的主线,全部财政都是围绕财政收支运行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有两条渠道:一是市场,二是政府。

财政收支过程就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

财政收支运行的规律是,由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

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重点考点: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A、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E、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所要研究的问题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基尼系数(测定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间的面积与对角线以下的总面积之比。

系数 < 1 ,系数越小,越趋于公平。

根据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出于0.3 — 0.4 之间被视为合理区间。

我国目前的系数已近接近0.5,说明收入差距已经较大,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A、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B、规范工资制度;C、加强税收调节;D、加大转移性支出力度;(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经济稳定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

充分就业,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一个很高的比率。

发展的含义: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表现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相应下降,而制造业、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建筑业等的比重相应上升,随之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教育程度和人才培训水平逐步提高。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通过财政政策维系社会总供求平衡,保持经济稳定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组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第三章财政支出功能分类: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国防、外交、科技等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政府某项活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工作所发货的具体事项:“水利”款下的“抗旱”等财政支出经济分类:即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即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类。

经常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这种支出的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

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

这种支出的特点是:它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

按财政支出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即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政府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无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通常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但通常是以两个相对数指标来表示,即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由这两个基本指标又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三个指标:(1)财政支出增长率,以∆G(%)表示。

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即所谓“同比”增长率。

公式:∆G(%)=∆G/Gn-1=Gn –Gn-1/Gn-1【∆G代表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财政支出的增(减)额,Gn代表当年财政支出,Gn-1代表上年财政支出】(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

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Eg=∆G(%)/∆GDP(%)(式中∆GDP(%)=∆GDP/GDPn-1= GDPn - GDPn-1/ GDPn-1 代表GDP增长率,∆GDP代表当年GDP相对于上年GDP的增长额)(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

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

公式:MGP=∆G/∆GDP重点: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三个理论):(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他认为导致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可归结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

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发展,扩张中的市场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愈加复杂,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社会公众必然会要求政府制定并建立司法组织以执行各种法律来保护商业贸易和合同契约。

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于是诸如“拥挤”等一些外部性问题就随之产生,社会公众同样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管理和调节。

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源被集中在政府手中,政府的职能范围,在公众的推动下不断扩大,公共支出的规模相应地也就会出现持续增长。

(2)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会增加。

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因此,每一次较大的经济和社会动荡,都会导致财政支出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财政支出上升的规律,被称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偏重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

在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将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一旦发展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专项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而且这方面支出的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行政管理支出: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

包括三类科目:一是一般公共服务(主),二是公共安全,三是外交。

按费用要素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它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

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及国际比较:改革开放前,我国的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但自改革开放后总体呈现占比升高趋势(部分年份除外)。

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较世界主流国家高出很多。

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分析:1、经济总体增长水平2、财政收支规模3、政府职能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4、行政效率及管理费本身使用效率低国防支出:是用于国防建设和解放军方面的费用。

我国国防支出项目包括: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

我国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政府投入(主)、民间筹办、社会捐赠、收取学费和杂费等。

我国教育经费的规模、结构和效率:绝对规模不断攀升,相对规模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结构不合理—初级和中级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内部经费分配不均衡(不同高校间、软硬件间)投资效率和效益低下(整体受教育水平不高;难见大师)我国科学技术支出支持方式:1、完善科技投入机制2、税收激励3、政府采购政府干预医疗卫生事业的三个理由:1、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2、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3、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