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档

合集下载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1拜读了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后,让我深有感触,幼儿教育并不像自己原来想象的如此简单,对于每一个孩子,从心灵开始接触、了解他们,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感想:一、幼儿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的教育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教育是开始于降生的终生教育。

作为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的实施者,是为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先驱者,要将人类已有的文明,利用幼儿能接受的形式,帮助他们积累、掌握,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在幼儿教育中形成。

教育不应该以仅停留在时间表、活动安排表上,而是应该与人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

幼儿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幼儿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

作为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二、重视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

3—6岁儿童已经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人类的智慧形成,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

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进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个部分。

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每一个阶段的儿童,理解他们的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

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向儿童的这种能力提供帮助,并提高儿童的这种潜能。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2首先非常感谢"绿色童年工作坊家长"平台创建人及各位工作人员,让我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想,同时我本人也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并思考如何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并教育孩子们。

玛利亚·蒙台梭利是位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同时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的一部经典著作,这本书让我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蒙台梭利在书中强调,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吸收力的心灵”。

这种心灵使得儿童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毫不费力地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如同海绵吸水一般。

与成人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取知识不同,儿童的学习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构建起自己的认知体系。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他们的身心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刺激,他们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潜力。

例如,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儿童在没有经过刻意的教导下,能够通过倾听周围人的交流,逐渐掌握语言的规则和用法,并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书中还提到,儿童的发展具有敏感期。

在特定的时期内,儿童对某些事物或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敏感性。

比如,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会对物品的摆放顺序和生活的规律有着近乎执拗的要求;而在感官敏感期,他们会通过触摸、观察、闻嗅等方式来探索世界。

了解和尊重这些敏感期对于儿童的教育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些敏感期,为儿童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就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强调自由与纪律的平衡。

她认为,给予儿童一定的自由是必要的,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探索和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放纵。

自由应该是在一定的纪律和规则框架内的,这样才能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

例如,在一个蒙氏教室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他们需要遵守不打扰他人、爱护教具等规则。

在书中,蒙台梭利对于教师的角色也有独特的见解。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观察者、引导者和环境的准备者。

教师需要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发展状况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引导。

有吸收力心智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有吸收力心智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有吸收力心智读书笔记(五篇范文)第一篇:有吸收力心智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智读书笔记学前师范0910906022002马娟外界的刺激不仅进入孩子的心智,还能复制它、肉体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因为孩子正利用环境中的事物,构成他的“精神躯体”。

我们把这种心智叫做:“吸收性心智”,如果这个力量继续运作的话,我们很难想象其影响有多大。

但我们已失去它了,代价是获得了完整的人类意识;这是相当沉重的代价——从“神”变成“人”。

——蒙台梭利《新世界的教育》我们知道,人和动物都是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和发展的,但人并不能像动物那样一生下来就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本能,并做到动作协调。

人的本能是在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的,是通过自己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内部组织结构”。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可称之为“生理的胚胎期”;另一个则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的或称精神的胚胎期”,具体表现在从出生到3岁的婴幼儿阶段,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的形成时期。

儿童心理的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几乎是一无所有,受到一种内在生命力及创造能力的驱使而发展,经过吸取外界刺激和印象,积累材料,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心理活动。

刚出生的婴儿,生理与心理上的功能都还不成熟的,就像一张白纸,不能和小鸡一样刚刚出生就会啄食,婴儿的各种智能必须靠他日后自己的种种努力而慢慢地发展。

人类是依据着上天的“预定计划”逐渐成熟的。

然而,初生儿一离开温暖湿润的母体随即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面对这个突然而且复杂的环境,这项“预定计划”又是如何的展开,让孩子由小长大、由无知变有知的呢?婴儿一出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为了面对它,也为了适应它,求得生存发展,儿童会有一种蒙台梭利所说的特殊“力量”来帮助他。

这种特殊力量会帮助他从复杂的环境中,自动地选择成长所需要的事物。

并且会使孩子主动地尝试、摸索,快速地了解和学习这个“人”世界的光怪陆离,也使他不得不看,不得不听这些目不暇接的东西。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的经典之作,这本书让我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具有“有吸收力的心灵”这一重要观点。

她认为,儿童从出生到六岁,是一个具有强大吸收能力的时期。

他们能够像海绵吸水一样,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这种吸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

儿童会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动作去探索世界,从而构建自己的心智和人格。

蒙台梭利强调了儿童的内在发展动力。

儿童并不是一张白纸,等待着成人去涂抹和塑造。

相反,他们自身就有着内在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

成人的任务不是去强行干预和指导,而是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然地发展。

比如,当儿童对某个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成人不应打断他们的专注,而是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

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充满爱、自由、秩序和美感的环境,能够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他们的成长。

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能够感受到安全和信任,从而更加自信地去探索和学习。

同时,环境中的各种教具和材料也应该是符合儿童发展特点的,能够帮助他们锻炼各种能力。

书中还提到了儿童的敏感期。

在特定的时期,儿童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比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细节敏感期等。

在这些敏感期内,儿童对相关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如果成人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敏感期,并为儿童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那么儿童的发展将会更加顺利和高效。

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主张让儿童在自由中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操作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例如,在蒙氏教室里,儿童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通过反复的操作和练习来掌握技能。

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能够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做法。

过去,我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儿童的内心需求和发展规律。

《有吸收力的心灵》高晓华读后感

《有吸收力的心灵》高晓华读后感

《有吸收力的心灵》高晓华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有吸收力的心灵》高晓华读后感《有吸收力的心灵》是心理学家高晓华的力作,深度剖析了人类心灵的吸收与成长机制。

书中不仅有理论的阐述,更有大量的实例佐证,让人读来既感深刻,又颇受启发。

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心灵如同有吸收力的海绵,会不断吸收外界的信息,从而促进个体的成长。

”这一观点不仅新颖,而且极具洞察力。

高晓华引用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话:“儿童的心灵具有一种吸收力,他们用这种吸收力来摄取周围环境中的信息,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这不仅是对儿童成长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成人的心理发展。

在高晓华的笔下,心灵不再是静态的容器,而是具有生命力的、不断成长的个体。

他以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思想为例,阐述了心灵成长的必要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只有拥有吸收力的心灵,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知识。

书中还提到了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对人们心灵的影响。

高晓华犀利地指出:“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具备筛选、吸收有益信息的能力,才能在繁杂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无疑对当今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论证观点时,高晓华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例如,他引用了诗人泰戈尔的名言:“鸟儿因为歌唱而不因为答案的存在而歌唱。

”这句话寓意着,我们应该保持心灵的吸收力,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是被繁杂的信息所困扰。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独特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高晓华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揭示了心灵吸收力的奥秘。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心理学著作,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心灵成长的指南。

```第二篇范文《有吸收力的心灵》高晓华读后感《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心灵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容器,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它不断地吸收、筛选、整合信息,推动个体的成长与进步。

本文将从全新的视角,探讨这本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首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吸收力的心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框架。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的经典之作,这本书让我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具有“有吸收力的心灵”这一观点。

她认为,儿童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能够像海绵吸水一样,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

这种吸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儿童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活动,积极地探索和理解世界。

蒙台梭利强调了儿童发展的敏感期。

在特定的敏感期内,儿童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例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细节敏感期等。

如果在这些敏感期内,能够为儿童提供适当的环境和刺激,他们的发展将会更加顺利和迅速。

书中还提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

儿童不是被成人塑造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内在力量和与环境的互动来发展自己。

成人的角色不是主导和指挥,而是观察者和协助者,为儿童提供自由和有准备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蒙台梭利对于儿童的自由和纪律也有独特的见解。

她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纵,而是在一定的规则和限制内,让儿童能够自主地选择和行动。

纪律也不是通过强制和惩罚来实现,而是让儿童在自由的活动中,逐渐理解和遵守规则,从而形成内在的自律。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常常低估了儿童的能力。

我们总是以成人的思维和方式去教育孩子,却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会阻碍他们的自然发展。

比如,当孩子想要自己尝试穿衣、吃饭时,我们可能会因为觉得他们做得慢或者做得不好而代劳,然而这样却剥夺了他们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书中的观点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

我们给孩子安排满满的课程和学习任务,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自由探索和思考。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一个充满爱、尊重和自由的环境,能够激发儿童的潜能,让他们更好地发展。

《有吸引力的心灵》读书笔记

《有吸引力的心灵》读书笔记

《有吸引力的心灵》读书笔记《有吸引力的心灵》读书笔记1本书作者是玛利亚蒙台梭利,她是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她完成学业后,开始致力于诊断和治疗儿童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创办了“儿童之家”,提出“敏感期”“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灵”等极富革命性的理念,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奥秘。

同时,她还反思了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指出儿童的很多问题源于成人对待儿童的错误方式以及对他们造成的压抑,向成人提出了警示。

本书是根据二战期间,蒙台梭利在印度艾哈迈德巴德授课时的意大利语讲稿而完成的。

本书体现的是蒙台梭利后期的一些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念超前于她的教育界和心理界的同行,特别是书中第三章《成长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人类自身的自然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孩子的知识是通过在不同的阶段中吸取经验获得的。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3个阶段过去的一些观点认为,人在刚出生时没什么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逐渐增大。

但心理学家们如今已放弃了这一成就观点,他们现在认为,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类型,这些阶段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并且与身体成长的不同阶段密切关联,成长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当一个心理个性阶段结束时,另一个阶段随之而来:第一阶段:出生之后到6岁,又可分为两个小的时期:0―3岁阶段,成年人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也没有学校会接受这一年龄段的儿童;3―6岁阶段,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儿童开始变得容易受到成年人影响,6岁前这一阶段,儿童人格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二阶段:6―12岁,从精神上讲,儿童正处于一个健康、强壮和非常稳定的时期,这种稳定性也表现在身体上。

第三阶段:12―18岁,身体在这一阶段人的变化非常大,12―15岁,15―18岁。

生理变化非常大,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

青少年的性格很不稳定,无纪律性,叛逆,生理上的健康相较之前来说更加不稳定,不确定。

接下来是大学阶段。

这些已经完全成熟的学生还被当成小孩子看待:他必须坐在教室里听课,服从老师的要求,只能在他们父母的慷慨允许下才可以抽烟或是乘坐电车,还要遭受考试不及格而引起的责骂。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的一部重要著作,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节奏。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一种“吸收力的心灵”,这种心灵能够像海绵吸水一样,从周围的环境中无意识地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 0-6 岁这个阶段是发展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从而构建起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他们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灌输,而是主动地去吸收和理解。

这让我反思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成人在主导,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节奏去教导孩子。

然而,真正适合儿童的教育应该是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适宜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发展。

比如,在家庭中,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的玩具和书籍,而不是一味地规定他们必须玩什么、看什么。

书中还提到了语言的发展。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非常神奇的,他们似乎能够毫不费力地学会母语。

这是因为他们处于一个充满语言的环境中,能够自然地吸收和模仿。

这也让我明白,在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多和他们交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

蒙台梭利强调了重复练习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会反复地做一件事情,比如反复地搭积木、反复地读同一本书。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无聊或者固执,而是通过这种重复来巩固自己的技能和认知。

作为成人,我们不应该因为觉得厌烦而阻止他们,而是要理解和支持这种行为。

另外,关于儿童的秩序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儿童对于环境的秩序有着敏锐的感知,如果环境是混乱无序的,他们会感到不安和焦虑。

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建立内心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在教育实践方面,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师和家长的角色应该是观察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的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让我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这种心灵使得他们能够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知识和经验,从而实现自我构建和发展。

这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儿童是通过成人的教导来学习的观点截然不同。

在书中,蒙台梭利强调了儿童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在特定的时期对某些事物具有特别强烈的兴趣和敏感性,例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

在这些敏感期中,儿童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如果我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敏感期,并为儿童提供适当的环境和刺激,就能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同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不应该过度干预或阻碍他们的发展。

成人往往会以自己的标准和期望来要求儿童,却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内在需求和节奏。

比如,我们可能会急于让孩子学会走路、说话、认字,而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自由探索和发展。

这种过度干预可能会破坏儿童的自然发展,甚至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的“有吸收力的心灵”就像一块海绵,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一切。

一个丰富、有序、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相反,一个混乱、压抑、缺乏关爱的环境则可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教育方法方面,蒙台梭利主张让儿童在“工作”中学习。

这里的“工作”并非指成人意义上的劳动,而是指儿童自发地进行的各种活动,如拼图、搭积木、绘画等。

通过这些“工作”,儿童能够锻炼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和专注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发展规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阅读蒙特梭利的经典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灵》是一次深刻而启迪人心的体验。

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儿童内在发展的奥秘,也为我们理解儿童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首先,蒙特梭利在书中强调了儿童具有一种“吸收性心智”,这种心智使他们能够像海绵吸水一样,从周围环境中无意识地吸收大量信息。

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我对儿童学习方式的传统理解。

它让我明白,儿童的学习并不是通过成人的直接教导,而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自然而然地吸收和内化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高效,而且充满了乐趣和创造力。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儿童敏感期的概念,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他们会对特定的事物或技能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蒙特梭利认为,敏感期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是儿童自然成长法则的体现。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或家长,我们需要敏锐地捕捉到儿童的敏感期,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此外,蒙特梭利还强调了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她认为,一个自由、有序、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是儿童成长的最佳土壤。

这样的环境能够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律性和创造力。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的环境。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我意识到,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我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儿童内在需求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蒙特梭利的理论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并促使我更加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情感需求。

总之,《有吸收力的心灵》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蒙特梭利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儿童成长和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儿童的内在需求和心理发展,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有序、充满爱与尊重的成长环境。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1一、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儿童真正的创造力和潜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今天,我们开始发现这些未经采撷的果实的价值,它们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它们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语言学习,犹如一个经过严密组织的老式学校。

心理学家们肯定地说,与儿童相比,我们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儿童用3年就学会的东西。

我们为3岁之前的儿童提供的仅仅是一所房子而不是学校,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

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如果一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压制而感到情绪低落。

因此,所有教育改革必须以人类个性为基础。

如果遵循这一原则,儿童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

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仅仅需要帮助的人,他会通过自己的天赋喜好不疲倦地进行学习,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终长成了宇宙间最为神奇的作品——人。

我们作为老师只能像奴仆伺候主人一样协助这一进程顺利进行。

二、决定一生的教育教学体制与社会生活相当疏远。

教育界就像一个孤岛,里面人们的生活与世隔绝,并且准备终生这样隔绝下去。

儿童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

我们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对处于这一成长时期的儿童给予科学的关心和关注。

就像保护他们使他们免受身体伤害一样,我们也应当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我一直相信阅读对于心灵的滋养和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名为《有吸收力的心灵》的书籍,对于其中的内容,我深感震撼和启发。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和体会。

首先,这本书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探讨。

书中作者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向读者揭示了心灵吸收力的重要作用和其对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种吸引和汲取新事物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源泉。

通过书中的案例和论证,我明白了只有保持一颗开放的心灵,不断接纳新鲜的思想和观点,我们才能真正赋予自己深度的内在生命力。

阅读这本书是一次启发,重新认识和挖掘自己内在的吸收力,并且明确我自己在通往心灵满足的道路上应该付出更多努力。

其次,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建议和实例,给出了提升心灵吸收力的方法和步骤。

我尤其欣赏书中提到的两个关键要素:好奇心和专注力。

好奇心是一种探索世界的动力,它能够让我们对知识和事物保持高度的兴趣和热情。

而专注力则是一种修炼自己内心的能力,它让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去品味和思考。

通过培养好奇心和专注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发现自己的潜力,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

此外,书中还深入讨论了吸收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吸收力不只是消极地接受和吸取外界的信息,它也是创造力的滋养。

通过吸收力,我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拓宽自己的思考路径,并将这些吸收到的东西加以整合和创造出新的想法和表达方式。

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吸收力,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更富有创造力和独特思维的个体。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感受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和吸收,我才能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最后,我要强调这本书的实用性。

书中提到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并不是止于理论的论述,作者还结合实际案例,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

例如,通过培养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能够更好地开发吸收力;通过多角度思考和挑战自己的观点,我们能够培养开放的思维,提升自己的吸收力。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拜读了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后,让我深有感触,幼儿教育并不像自己原来想象的如此简单,对于每一个孩子,从心灵开始接触、了解他们,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感想:一、幼儿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的教育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教育是开始于降生的终生教育。

作为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的实施者,是为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先驱者,要将人类已有的文明,利用幼儿能接受的形式,帮助他们积累、掌握,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在幼儿教育中形成。

教育不应该以仅停留在时间表、活动安排表上,而是应该与人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

幼儿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幼儿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

作为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二、重视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

3—6岁儿童已经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人类的智慧形成,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

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进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个部分。

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每一个阶段的儿童,理解他们的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

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向儿童的这种能力提供帮助,并提高儿童的这种潜能。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知道了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儿童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

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例如:0—3岁的语言发展,儿童出生后对别的声音是不太敏感的(除非很大的声响),唯独对语言的声音非常敏感;到三个月左右,婴儿会偶然发现自己的嘴巴有发音的功能;到六七个月时则会主动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双音;到一岁左右时,则会发现语言的指称意义,开始呀呀学语。

有吸收力的心灵阅读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阅读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书籍简介 (3)2. 作者介绍 (4)3. 阅读背景和目的 (4)二、主要内容概述 (5)1. 章节内容概述 (6)2. 关键概念解析 (8)三、章节详细解读 (9)1. 第一章 (10)a. 吸收力的定义 (11)b. 心灵吸收力的重要性 (11)c. 如何培养心灵吸收力 (13)2. 第二章 (14)a. 积极心态的定义 (16)b. 积极心态与心灵吸收力的关系 (16)c. 如何培养积极心态 (17)3. 第三章 (18)a. 自我成长的定义 (19)b. 自我成长与心灵吸收力的关系 (20)c. 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21)4. 第四章 (22)a.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3)b. 人际关系与心灵吸收力的关系 (24)c.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25)四、结论 (26)1. 对本书内容的总结 (27)2. 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28)3. 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30)一、内容描述本书首先介绍了心灵的潜在力量,引导读者认识到心灵的力量及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实例,阐述了心灵成长的过程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包括如何接纳新知、吸收经验、理解他人以及面对挫折与困难等。

作者强调了心灵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觉察与反思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读者实现心灵的成长。

《有吸收力的心灵》还探讨了心灵与情绪、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目标等方面的联系。

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心灵的力量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本书还强调了设定个人目标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如何将心灵成长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的方法。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总结了心灵成长的旅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实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保持心灵的开放和敏感,吸收生活中的正能量,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潜能和力量,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自我探索与成长的道路。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2020-07-18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吧。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11、“有吸收性心智指的是什么”吸收性心智就像一块海绵。

在儿童生命的前几年,他们通过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如同海绵吸水般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的环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

儿童生活的经历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印象,在未来的认知过程中,儿童再将这些印象重新分类和重组。

这些经历在儿童身体体验和大脑工作之间持续相互影响,成为儿童心智成长的基础。

蒙台梭利把儿童的这一特点叫做“吸收性心智”。

这是一种让孩子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成长的心智。

2、吸收性心智什么时候有?什么阶段会消失?吸收性心智从幼儿出生开始就有。

0―3岁是无意识的阶段,儿童是依靠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的作用,逐步建立了精神的内在结构。

儿童的各种能力得到独立的发展,如语言、手和腿的运动等等,一些感觉能力也逐渐形成,心理的各种控制能力也各自独立发展出来。

3―6岁逐渐变成有意识的吸收。

他们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对周围环境进行研究了,他开始了一个真正的创造和建设阶段。

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任何高等教育都无法抹掉婴儿在0~3岁时期形成的东西。

由此可见,0~3岁阶段内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儿童在3岁之前遇到的一些障碍,导致了他人格的偏离,那么在3~6岁这一时期还可以进行补救,因为这一时期是大自然对儿童心理建设的收尾时期。

”王炜晴妈妈分享:幼儿与成人学习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如何进行教育,如何对幼儿行为进行关注。

提出问题:在幼儿有吸收性心智的阶段,如何在家进行配合教育。

3、园长分享:在0―6岁之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开启哪些终生受益的“童子功”?吸收性心智,是0―6岁阶段的成长特性,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心智发育、成长时期。

“成像式记忆”特点,可以培养孩子一目十行的阅读能力;“不求理解,但求记忆”是这个阶段开发左脑的黄金期;“游戏中识字”,可以奠定早期阅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把“识字和阅读”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即生活,不要把学习当做生活之外的内容,是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特点;吸收性心智阶段的阅读,要遵循“三七原则”“奥斯卡原则”,好妈妈就是好老师,让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爱上阅读;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阶段打下扎实基础,为学习数学奠定基础;着眼未来,快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未来学习、工作的效率,节省阅读速度造成的时间浪费。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

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和娱乐选择,但很少有能够真正吸引我们心灵的东西。

然而,有些书籍却具有特殊的魅力,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内心最深层的感受。

今天,我想分享一本让我心灵深受感动的书籍,它就是《有吸收力的心灵》。

《有吸收力的心灵》是一本以心灵为主题的小说,由作者玛丽亚·帕默尔执笔。

这本书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主人公艾米莉的成长和求学经历展开。

艾米莉出生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但她内心却一直感到空虚和迷茫。

她时常思考关于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定位,渴望找到一种真正能够满足她内心需求的事物。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艾米莉读到了一本名为《有吸收力的心灵》的书。

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内心的深层需求,并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技巧来满足这些需求。

艾米莉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她开始努力实践书中的建议,并从中悟得了一些真谛。

这本小说以其深入的心理分析和精妙的人物刻画而著称。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和对话,生动地描绘出了当代人内心的困扰和追求。

通过对自我认知、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艾米莉逐渐摆脱了内心的束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读完《有吸收力的心灵》,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心灵的力量和无穷的可能性。

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深层的需求,而只有当我们真正满足这些需求时,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谛和内心的宁静。

这本书还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经常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吸引,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

但是,《有吸收力的心灵》教会了我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技巧来培养注意力的持久力。

通过运用专注力和意识流的方法,我逐渐学会了专注于当下的事物,抵抗外界的干扰,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此外,《有吸收力的心灵》还给予了我对人际关系的新认识。

书中主人公与身边的人建立了深入的情感联系,体验到了真正的心灵相通。

这让我意识到在社交中,真诚和理解是建立深层关系的关键。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1一、让儿童正常发展儿童做事没有规律是因为以前曾经有人随意地强制他们有规律地做事;儿童懒惰是因为他们曾经被强制进行工作;儿童们不听话是因为以前他们曾经被强制听话。

通过给予自由来培养纪律性解决了一个以前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由于外界的原因,和谐工作的状态没有出现,人体内的某种力量仍然会促使体内的其他部分单独成长。

结果就会导致各个器官的不平衡发展,最终无法协调完成任务。

这样人的手就会无目的地运动,大脑就会想象一些远离现实的问题,语言成了自娱自乐的东西,身体也变得懒散。

所有这些部分都独立发展,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导致个体不正常的成长,最终成为冲突和绝望的根源。

工作和自由是儿童正常发展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我们的观点与纪伯伦的话有些相通之处,“工作是爱的外在表现。

”二、性格形成靠儿童自己儿童的性格不是成年人教授出来的,成年人所能做的就是科学地进行教育,让儿童能够不受打扰和阻碍,并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

人们总是这样说:“对年轻人要耐心一点。

我们要通过我们个人的意愿对他们施加影响,要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

”我们希望时间和我们的耐心会有所收获。

实际上,我们没有收获任何东西。

直到我们变老还是一无所获。

仅有时间和耐心是不会取得任何结果的。

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好那个具有创造性的时期。

人的性格是在那个创造性的阶段里形成的。

如果性格在那一阶段里没有形成,那它就永远不会形成了。

任何说教都不会促使它形成。

三、儿童的占有心理及其变化我们不能通过说教来防止孩子弄坏东西。

如果一个孩子要得到一件东西只是为了不让别人得到,我们会对他进行说教。

但我们说教的有效性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不久之后他还会重新再来。

对于成人来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没有意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1-11章作者简介: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

没过多久,蒙台梭利又进入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并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

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

本书是根据二战期间,蒙台梭利在印度艾哈迈德巴德授课时的意大利语讲稿而完成的。

第一章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儿童真正的创造力和潜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今天,我们开始发现这些未经采撷的果实的价值,它们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它们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语言学习,犹如一个经过严密组织的老式学校。

心理学家们肯定地说,与儿童相比,我们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儿童用3年就学会的东西。

我们为3岁之前的儿童提供的仅仅是一所房子而不是学校,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如果一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压制而感到情绪低落。

因此,所有教育改革必须以人类个性为基础。

如果遵循这一原则,儿童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

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仅仅需要帮助的人,他会通过自己的天赋喜好不疲倦地进行学习,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终长成了宇宙间最为神奇的作品——人。

我们作为老师只能像奴仆伺候主人一样协助这一进程顺利进行。

第二章决定一生的教育教学体制与社会生活相当疏远。

教育界就像一个孤岛,里面人们的生活与世隔绝,并且准备终生这样隔绝下去。

儿童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

我们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对处于这一成长时期的儿童给予科学的关心和关注。

就像保护他们使他们免受身体伤害一样,我们也应当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儿童并不是一个处处需要我们帮助的被动个体,并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空瓶子。

恰恰相反,没有儿童就没有成年人,没有儿童就没有人类。

婴儿的语言不是来自于母亲,而来自于婴儿自觉的学习,就像他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各种习惯和传统一样。

父母一旦能够说服自己从这一过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来,甘当这一成长过程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

儿童也是一个劳动者,他们劳动的目的是长大成人。

父母要给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三章成长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0—6岁它虽完全不同于以后的阶段,但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类型基本保持不变。

可分为两个小的时期:0—3岁,成年人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我们无法直接对儿童施加任何影响。

3—6岁,儿童开始变得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

第二阶段:6—12岁这一阶段儿童平静而快乐,在精神和身体上,他都处于一个健康、强壮和非常稳定的时期。

在这两个心理阶段之间,身体也有明显变化,换牙就是一例。

第三个阶段: 12—18岁这一阶段人有相当大的变化,身体也在这一阶段基本长成,18岁之后不会再发生显著的变化。

也可分为两个小的阶段:12—15岁,15—18岁。

令人惊异的是,官方教育已从经验上认识到了这些不同的心理类型。

大多数国家的儿童6—12岁上小学,12岁以后的中学又分成初中和高中,这并非偶然巧合。

大学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与上面提到的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

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却被当作儿童来对待:他们必须坐在那儿听讲,服从教授的要求。

年轻人花费了多年时间去听讲,而仅仅听讲并不能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才。

只有实际工作和经验才能使年轻人成熟起来。

今天同过去一样,大学仍然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因为在那里读书的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

像我一样,许多人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在大学,而在0—6岁这一阶段。

因为人类的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儿童是如何学会语言的?我们说:“儿童记住了这些东西”。

但是想要记住这些东西必须有记忆力,而儿童却没有。

相反,他必须建立起记忆力。

在人知道语序影响语义之前,他必须先学会推理。

这种能力也是儿童所缺乏的。

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

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知识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

我们的学习过程仅仅是一个接受者而已,知识输入了我们的大脑,我们又把它储存起来,我们与这些知识却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就像一个花瓶与它里面装的水没有直接联系一样。

相反儿童经历了一个转型的过程,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使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部分。

儿童通过他们周围的环境建立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称这种心理类型为“有吸收力的心灵”。

教育成了向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帮助的手段,它不再是一个灌输语言和观点的过程了。

第四章新的途径与成年人逐步走向死亡不同,儿童正在走向生命和辉煌。

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变得愈加强壮和聪明。

但年龄增长也有不好的一面,他无法像儿童时期那样完善自己,简单地说,再没有人像以前那样帮助他成长。

我们可以发现成年人有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作为父母的心态,一种是作为社会成员的心态。

成年人作为父母的心态表现出了人类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

如果生存仅仅依靠强壮的身体,那么物种早就消失了。

因此,生存和物种延续的主要原因就是成年个体对幼仔的爱。

这种爱使父母为不能自卫的幼仔提供保护。

第五章造物的奇迹每种动物,每种哺乳动物,包括人这个最为神奇的动物,都是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发展而来的,就像许多原始的细胞一样,没有任何差别。

本章主要讲胚胎的发展过程,对理解后面的内容有所帮助,但联系不太密切。

第六章胚胎学与行为就好像人类的原始生殖细胞里面没有人一样,新生婴儿也似乎没有形成固定的心理个性。

人类的心理平台最初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堆砌,一个细胞的组合。

这一过程是由我所称的“有吸收力的心灵”来完成的。

在这一平台上,在感觉中心点的周围依次逐渐形成了心理器官。

这一过程是如此精密,以至于我们无法重现。

地球表面的自然和谐是由无数生命的共同努力得来的,每种生命都有它们各自的任务。

生命不只是为了保持其物种的延续而存在于地球上,它要对所有其他物种负起应有的责任。

因此,儿童不但有创造自我、追求完美的能力,他们的存在必定还有另一种目的,那就是创造和谐,为整个生物群体服务。

儿童负有双重责任,如果我们只考虑其中一个,也就是他们的成长问题,儿童的巨大潜力可能就发挥不出来。

第七章精神胚胎人类似乎有两个胚胎时期。

一个是在出生前,这是所有动物都具有的。

另一个是在出生后,这一时期是人类所特有的,并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很大的区别,也正是我们对此进行研究的原因。

如果人类的天性是由精神所控制的,如果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精神的外延,那我们就应该对新生婴儿的精神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而不是像现在那样更关注其身体。

成年人可以记住环境中的东西并对其加以思考,儿童则对环境进行吸收。

儿童不仅仅记住周围的事物,这些事物还形成了婴儿心灵的一部分。

儿童的观察和吸收能力使他可以逐步适应周围环境,他是在童年时期这一特定阶段无意识地完成这一过程的。

由此我们知道了婴儿是如何吸收传统和当地习俗的。

最后,他长成了一个与他所处的时代相符的典型的当地人形象。

适应当地的行为方式也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形成的。

“记忆基质”(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种超记忆的东西)不但创造个体的特性,而且会保持这些特性在他们体内的生命力。

儿童时期学习吸收的东西会永久地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

任何想改变成年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当我们说:“这个人没有教养”或某个人举止懒散时,我们会很容易伤害他,或者令他感到耻辱,同时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缺点。

但是他们不会根本改变这些缺点,因为这些缺点是根深蒂固的。

如果我们真的想广泛传播文明的火炬,就必须借助儿童来完成这一使命。

我们必须从出生开始就把婴儿看做具有特殊心理能力的生命,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教育。

“出生恐惧”是一种无意识的恐惧。

对哺乳动物的观察发现,幼仔虽然已经离开了母体,但可以说,他们仍然是母体的一部分。

这就是让幼仔逐渐适应生存环境的最好方法。

而我们似乎更愿意把婴儿看作一件有趣的东西而不是一个人。

这是因为人类的理性超过了天性在起作用,因为我们习惯于认为儿童没有心理生活。

胚胎学研究发现,器官是在神经中枢形成之后形成的。

相应地,儿童行为的心理类型在他能够做出行为之前就已经形成了。

婴儿成长的起点不是在身体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

人类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是心理方面的发展。

因为人类的活动必须通过精神的指导和控制来进行。

智慧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智慧的形成应该是第一要务。

虽然身体为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心理发展状况却不依赖于这些。

因为器官的发展在心理发展之后开始,并由心理所控制。

但器官能够运动之后,心理还会进一步发展。

这种心理发展是在运动过程中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因此,如果一个儿童的运动器官长成之后被限制运动,他这方面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虽然心理的发展没有界限,它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器官的使用和作用的发挥。

大自然建立了一定的法则,决定了人类发展进程的需要。

只有大自然才能决定我们教育所应遵循的方法。

如果出生的早期婴儿就对他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一种畏缩感,这肯定会妨碍他的正常成长。

他们将来会与社会格格不入。

这是潜意识心理的巨大负面作用。

虽然看起来好像我们已经记不起任何东西,但它们已经存留于我们的“记忆基质”中了,已经成为性格的一部分。

我们把婴儿从周围环境中学习吸收知识的创造力比作天体发源的“星云”。

第八章儿童对独立的获取儿童要求独立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发展”的基本步骤。

如果我们对儿童自然发展给予足够关心,儿童就会逐步达到独立。

这不仅适用于心理方面,也适用于身体方面。

儿童首先开始工作的器官是感觉器官。

它们可以记录外界的刺激,帮助儿童形成自己的个性。

正是因为我们知道无法对儿童提供实质上的帮助,我们更会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而感到欣喜。

但是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儿童的发展可能会因为环境经验的缺失而逆转或减慢。

儿童通过获取这种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独立性。

他们只有在自由使用这些能力的情况下才能自由发展。

儿童总是想扩大自己的独立范围,想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想拿东西,想自己穿衣服、脱衣服,他们的愿望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通常的反应是对他们进行阻止。

但我们要知道我们阻止的不是儿童的行为而是自然的法则,儿童的行为是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

这样做不仅仅是取悦于他或让他做喜欢的事情,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观念,与自然协调工作或遵循自然的法则。

社会必须让儿童独立或让他们正常地发挥作用,只有通过自由和环境经验才能使人类的发展成为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