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
千古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房颤、骤停、心律不齐、心肌炎都可用
![千古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房颤、骤停、心律不齐、心肌炎都可用](https://img.taocdn.com/s3/m/467d8f7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df.png)
千古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房颤、骤停、心律不齐、心肌炎都可用总是说《伤寒论》,它真的是宝,从桂枝汤方到葛根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对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等,张仲景给我们开了多少千古名方,到现在仍旧适用。
所以说《伤寒论》一书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
整本《伤寒论》里面就两个方子治里虚,里虚有两种状况,一种是腹痛,就是小建中汤;还有一种是炙甘草汤。
1今天要说的是《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原文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何谓心动悸?就是心慌、担惊受怕、想哭;脉结代,就是西医说的“心律不齐”,就是脉跳二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
结就像绳子上面打很多结,结的距离不一定,然后手摸上去就是结脉,代脉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结脉和代脉都是一种症状,脉结代了就是炙甘草汤。
大约三剂就好了。
为什么会脉结代?肠胃本虚之人容易看到,肠胃虚的人,消化不好,所以常常在妇人身上看到有,思能伤脾、脾就肿起来了,吃下食物后,因小肠蠕动太慢而有间隔,食物经过人的肠胃吸收了之后,才变成血,血再供应给心脏。
如果有时候给血,有时候又不给血,心脏有时候抓得到血,有时候又抓不到血,就停一下,所以本虚的人就会有脉结代的现象。
张仲景发现这心律不整是肠胃引起的,当胃的津液不足的时候可以看到,因为知道是肠胃本虚,所以处方用到甘草、人参、大枣、生姜,这四味药是固定的。
脾脏本身有动能,把脾的血挤出来到脾之大络,就是胰脏,胰脏的血管到胃的下方,胃得到由脾脏过来的血、热,胃开始蠕动。
如果热度不够了,蠕动没了,胃本来存在的热气就往上走,这热气本来在胃的津液里面的。
因为胃的燥气往上走,肺也会跟着燥,所以心情会不好,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知道这人的大便一定不会好。
并不是便秘,但大便不是很好,要下焦的大便好,上源一定要滋润,否则肺太热,热到后来会没有大便,所以加麦门冬,麦门冬专门是润肺的,让肺里面的湿度够。
然后加麻子仁,因为他不是便秘,肠子里有宿食,虽然肠子有在走,但是走太慢了。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
![治疗心脏病的方法--千古奇方炙甘草汤辩证治疗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5e14c1d580eb6294dd886c09.png)
炙甘草汤加味用方经验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8例前言:笔者从 1 992年 2月至 2 0 0 1年 1 0月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38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38例均符合 WHO/ISFC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2 3~ 56岁 ;病程 6个月~ 4年。
心功能级 1 6例 , 级 2 0例 , 级 2例 ;心房颤动 5例 ,室性心律失常 2 1例。
均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畏寒、口干、多汗等。
2 治疗方法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酸枣仁各2 0 g,西洋参、桂枝各 1 0 g,阿胶 (烊化 )、生地、麦冬、五味子、白芍各 1 5g,黄芪 30 g,当归 1 2 g,生姜 3片 ,大枣 5枚。
加减 :兼阳虚水肿者加附子、白术、茯苓 ;血瘀胸闷、舌有瘀斑者加红花、川芎 ;心悸、脉结代者加远志、柏子仁、丹参。
水煎 2次共 50 0 ml,早晚分服。
2个月为 1个疗程 ,连服 3~ 5个疗程。
3 治疗结果3。
1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心功能分级 (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象仪测量收缩期左室内径(SL VD)、舒张。
试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临床[摘要]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
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
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悸;炙甘草汤;疗效[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95-02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已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老中医:古代心脏病专用特效名方~炙甘草汤
![老中医:古代心脏病专用特效名方~炙甘草汤](https://img.taocdn.com/s3/m/fc5edf59a8114431b90dd893.png)
炙甘草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烊化服),麦冬,麻仁,大枣。
【整体药性】温和。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
主治心肺两虚,脉微结代。
【典型征象】赢瘦,心悸,自汗,咽干舌燥,心烦失眠。
【禁忌人群】心力衰竭,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使用。
炙甘草汤是历代中医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著名方剂。
明清医家喻嘉言称之为“此仲景伤寒门之圣方也”。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次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再者附于《金匮·肺痰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愠愠液液者”。
因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密、药简义备、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常用方剂,直到现在依旧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炙甘草汤主治气血虚弱、心失所养,现代中医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病。
详解炙甘草汤的配伍炙甘草汤是由9味药组成的,但如果是自己熬制其实还可以加一味清酒,共有10味药。
其中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这5味药属于通阳益气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5味药则属于滋阴养血的药物。
对于这种配伍组合,张景岳用一句话归纳了阴药与阳药的辨证关系:“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阳药的关系,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
二者之间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
炙甘草汤中的几味药颇具特色,与疗效密切相关,现在就为大家说明一下:首先,在本方中炙甘草是主要药物,大凡历代名方,如果用药名来命名方剂,那么该药多为君药。
炙甘草在原方中用到了4两(汉两),中医认为,炙甘草甘温,专主培土,脾土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自然就能生化出更多的气血。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早搏、房颤、骤停、心律不齐易猝死】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早搏、房颤、骤停、心律不齐易猝死】](https://img.taocdn.com/s3/m/9d5d289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f.png)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早搏、房颤、骤停、心律不齐易猝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条文解析:【成无己】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
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
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柯韵伯】寒伤心主,神明不安,故动悸;心不主脉,失其常度,故结代也。
结与代皆为阴脉,伤寒有此,所谓阳证见阴脉者死矣。
不忍坐视,姑制炙甘草汤以欲挽回于已去之候耳。
收检余烬,背城借一,犹胜于束手待毙乎?【尤在泾】脉结代者,邪气阻滞而营卫涩少也;心动悸者,神气不振而都城震惊也。
是虽有邪气,而攻取之法,无所施矣。
故宜人参、姜、桂以益卫气;胶、麦、麻、地、甘、枣以益营气。
营卫既充,脉复神完,而后从而取之,则无有不服者矣。
此又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如此。
今人治病,不问虚实,概与攻发,岂知真气不立,病虽去,亦必不生,况病未必去耶。
1964年中秋,著名老中医秦伯未来河南讲学,使我有机会与他相处周余。
当时亲见秦老用仲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一证,应手取效。
细查其用药,发现方中桂枝仅用2~3克,不解其故,请秦老赐教。
他说:心病虚证,在病机上要分心阴虚和心阳虚两大类,阴虚则阳亢,阳亢则动,多见心动过速;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静,多见心动过缓。
心动悸,脉结代是心阴不足,阴损阳弱,虚阳浮动。
心阴虚则心脏早搏,心阳虚则血不冲脉,而见结代。
治疗当在补心阴的基础上资助心阳。
用桂枝之意,是在配党参助心阳,故不可量大,2~3克即可。
根据心阳虚的微甚,一般脉搏出现偶发性结脉,可用2克;频发性代脉(即二联脉、三联脉),可用3克。
并加宁心安神之品,则收效更好。
秦老对医理的分析,经方的运用,出神入化,令人叹服。
千古补心第一方,治疗阴阳气血俱虚“炙甘草汤”
![千古补心第一方,治疗阴阳气血俱虚“炙甘草汤”](https://img.taocdn.com/s3/m/a8ccddc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4.png)
千古补心第一方,治疗阴阳气血俱虚“炙甘草汤”总是说《伤寒论》,它真的是宝,从桂枝汤方到葛根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对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等张仲景给我们开了多少千古名方,到现在仍旧适用。
所以说《伤寒论》一书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
今天要说的是《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
原文是:“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它也有很好地补血作用,以清代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补血之大剂”。
炙甘草汤的基本组方是:炙甘草四两(12g)、生姜三两(9g)、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50g)、去皮桂枝三两(9g)、阿胶二两(6g)、去心麦门冬半升(10g)、麻仁半升(10g) 、擘大枣三十枚(10枚)。
(剂量仅供参考)以上8味(除阿胶)用水800ml,加入黄酒或者清酒700ml,先煮前8味药,煮好后去滓倒出,将阿胶烊化兑入药液中,分2-3次温服。
针对病症,还能加减裁化用药。
例如汤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这里给大家分享个医案。
有个年近六旬的老叟得伤寒症,四五日间表里大热。
其脉象洪而不实,现有代象。
舌苔白而微黄,大便数日未行。
医师为其开方:用生石膏三两,大生地一两,野台参四钱,生怀山药六钱,甘草三钱,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
饮完三次,脉已不代,热退强半,大便犹未通下。
后用原方减去石膏五钱,加天冬八钱,仍如之前煎服,病遂痊愈。
这是在炙甘草原方基础,针对具体病症配伍变化而来的,但其核心还是炙甘草汤方,结合人参加白虎汤方,通过配伍合用诸药,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之千古补心名方!
![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之千古补心名方!](https://img.taocdn.com/s3/m/a167e86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2.png)
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之千古补心名方!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其方组成为甘草12g 生姜切9g 桂枝去皮9g 人参6g 生地黄50g 阿胶6g 麦门冬10g 麻仁10g 大枣擘10枚。
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先师仲景以原书主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而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以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用生地麦冬麻仁阿胶者以滋阴养血而为臣;加桂枝生姜清酒而温阳通脉为佐。
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张璐曰, 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涩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
免致阴虚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阴退阳之妙法也。
柯琴又云曰, 仲景凡于不足之脉,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中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者,是已开后学滋阴之路矣。
然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荣卫,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
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则良。
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
如无真阿胶,以龟板胶代之。
吾总结先人用此方用药之加减, 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用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吾认为,炙甘草汤辩证特别需有“心动悸,脉结代”之症, 此类患者多病程长久,气血虚弱,阴阳两亏,且多用西药等服药较久,需重剂方可, 而非轻剂所能中病。
治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的古方——炙甘草汤
![治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的古方——炙甘草汤](https://img.taocdn.com/s3/m/2470b0c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f.png)
治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的古方——炙甘草汤有人经常会感到心慌心悸,有时心脏像缺电的钟表一样,走一走,突然停一下,然后继续走。
有人对这种情况比较敏感,会感觉心脏极不舒服,有人则不敏感,对此无所谓。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使用炙甘草汤来治疗。
我们来看一下炙甘草汤的应用:《伤寒论》第 177 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十二枚(劈)右九味,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结脉,就是用手摸脉,感觉脉打结一样,不舒展,说明心脏部位有问题。
代脉,就是明显感觉脉走走停停,有的人是偶尔能感觉到,有的人是经常出现,甚至发作时会有濒死的感觉。
代通贷,就像一个人经济状况不好,基本的生活都没法保障,只能靠欠债来维持。
心动悸,就是心跳的不平稳,明显能感觉到心脏有颤动,就是有些像现在所说的房颤,同时还要明显的心慌心悸。
实际中观察到有人心跳的很快,超过100次/分钟,有人跳的慢,也就50次/分钟。
无论快慢,脉都显弱,而且有心慌心悸。
这时候不能认为心跳快是有热,实际是心脏因为功能弱,每次输出的功率太小,不得不通过加班加点增加输出次数来维持身体运转的需要,实际此时心脏已经不堪重负了,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用清热药,不然会酿成大错。
“脉结代,心动悸”,可能是心脏功能性问题,也可能存在器质性病变。
炙甘草汤尤其适用于病毒性心肌炎,二、三尖瓣锁闭不严等。
我们看炙甘草汤的组成,里面炙甘草、人参补中气,地黄、麦冬、阿胶、大枣补阴生津,麻仁润经络、消除结涩,生姜、桂枝补阳,帮助心脏运转,所以炙甘草汤补心气、通心阳、益心阴、增心血。
也有人说炙甘草汤是“三分阳药,七分阴药”。
对此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能单纯用阴药呢?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阴阳互根的理念:“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如果人体阴阳分离了,不在一起,那离死亡就不远了。
炙甘草汤乃心律不齐良方
![炙甘草汤乃心律不齐良方](https://img.taocdn.com/s3/m/887c142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0.png)
炙甘草汤乃心律不齐良方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该书中说:“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本方治疗心律不齐等心脏疾患疗效确实,屡试不爽。
一般服用20~30剂,可收良效。
药用:炙甘草、生地、党参各15克,阿胶、桂枝、麦冬、麻仁各10克,生姜3片,大枣6枚。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大便溏去麻仁,加酸枣仁;心悸加龙齿、朱砂;病毒性心肌炎邪盛加黄芩、公英、大青叶。
心气虚者,去麻仁、阿胶、生姜,加人参、黄芪、五味子;心阳虚者,去麻仁、阿胶,加重桂枝用量至30克,附片5克;心阴虚者,重用生地、麦冬,再加玄参;心血不足者,加当归、赤芍、丹参;心痛甚者,加丹参、元胡、赤芍、三七等;瘀血阻滞者,加丹参、三七、元胡、郁金、檀香。
病案1李某某,男,27岁。
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心律不齐,睡眠不好。
诊断为胸痹。
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
方药:炙甘草、党参、阿胶、生地、丹参、夜交藤各15克,龙骨、牡蛎各50克,炒枣仁20克,黄连、桂枝各10克,肉桂、干姜各5克。
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连用10剂。
体会:该患者主要症状是脉结代,心动悸,故用炙甘草汤治之。
兼证为睡眠不好,因心主神明,心气虚,故失眠多梦。
方中加丹参、夜交藤、炒枣仁,加黄连、肉桂(名交泰丸)宁心安神。
病案2刘某,女,35岁。
心慌,气短,胸闷,乏力,心律不齐,晚上频发。
胸痹。
诊断为:胸痹。
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
方药:炙甘草、太子参、阿胶、生地、苦参、全栝楼、当归、丹参、麦冬、五味子、川芎、黄芪各15克,龙骨、牡蛎各50克,桂枝10克,干姜5克。
用法同前,连用10剂。
体会:该患者主要症状是脉结代,心动悸,故用炙甘草汤治之。
昼为阳,夜为阴,夜间频发,心阴不足也,心阴心阳不相接续也。
故重用太子参、阿胶、生地滋心阴,佐以桂枝、干姜以温心阳,阴阳共理。
方中加丹参、麦冬、五味子名曰生脉饮者,养心神、补心力也。
加四物汤、当归补血汤,气血双补,龙骨、牡蛎摄敛心气,苦参、栝楼宽胸理气。
千古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统统不见
![千古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统统不见](https://img.taocdn.com/s3/m/775b932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0.png)
千古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统统不见有一位老爷子,八十多岁,他说最近这个心老是跳几下停一下,有时候跳两三下停一下,有时候跳六七下停一下,以为得了什么大病,惶惶不可终日。
这老爷子说的这种现象现在的很多人都有,这病怎么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血不足了。
心脏是靠血养着的,心血不足,就是心脏里的血少了,心脏在缺血的情况下工作,就像人在没有吃饱饭的情况下干活,最容易疲劳,所以才会偷懒,才会跳几下停一下。
早在两千多年前,张仲景就创立了一个方子,专门治疗这种疾病,叫炙甘草汤。
西医说的心悸、心律不齐,还有早搏、房颤、骤停等等,都可以用它来调理,所以说啊张仲景不愧为医圣,他给我们开了多少千古名方,从桂枝汤到葛根汤,再到小柴胡汤,历经千年,到现在仍旧适用。
炙甘草汤:甘草(炙)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5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擘)10枚。
关于炙甘草汤,《伤寒论》原文是这么说的: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古人说话都是言简意赅,简简单单六个字就把炙甘草汤治疗什么病高度概括了。
就好像那冰山,古书中记载的只是那上面的一角,而它下面饱含的深刻内涵需要我们后人不断去挖掘。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什么是脉结代,心动悸?首先说脉结代,张仲景这里说了两种脉,一种是结脉,一种是代脉。
结脉就是你的脉不顺畅了,像绳子上打了很多结,手摸上去,每隔一段距离就停顿一下,结结断断的;代脉就像滴水,久久才滴一滴。
不管是结脉也好,代脉也好,简单来说,就是心脏跳着跳着咯噔停一下。
只要是这种经常偷停的,张仲景就用这个炙甘草汤来调理。
那心动悸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心脏不正常的跳动,好像要跳出胸口来。
炙甘草汤这个方子的境界很高,它既能补血又能补气,既能补阴又能补阳,气血阴阳它都能调理到。
第一,你不是心血不足吗,那就帮你补足,让心得到滋养,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阿胶补血毋庸置疑,它可以走到心脏去,把心血补足。
“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心慌心悸,胸闷,心律不齐,早搏都可用!
![“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心慌心悸,胸闷,心律不齐,早搏都可用!](https://img.taocdn.com/s3/m/f60e7a2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c.png)
“补心第一方”——炙甘草汤,心慌心悸,胸闷,心律不齐,早搏都可用!中医技术殿堂中医家庭健康管理,宣讲实用养生保健知识,雅俗共赏。
中医实用诊疗技术培训,传授临床实用技能,精益求精。
21篇原创内容公众号这段时间,有很多朋友跟我们沟通说自己阳康很久了,但是心脏一直不太舒服,有的人会觉得心慌喘不上气,走两步爬个台阶就累得不行;有的人会觉得心跳不规律,心脏偶尔还会咯噔停一下,那种感觉用“胆颤心惊”来形容丝毫不为过,生怕自己随时撒手人寰;有的人会觉得心口隐隐作痛,一阵一阵的,饭也吃不下,晚上还影响睡眠。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感染过后,我们的身体为了抵抗外邪,体内的正气、气血、津液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而且外邪往往会直接攻入心经,这样更容易损伤心经气血,这在西医,就是病毒性心肌炎一类的疾病。
阳康后的心脏不适,一般去医院检查拍片基本上不会有器质性问题,用药比较有局限性。
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就很明了,根本还是需要补心阳、养阴血,阴阳气血兼顾,补足生病时所耗费的能量,给心脏进行充分的滋养修复。
医圣张仲景就有这么一个方子,是用来调理心脏的常用方,叫做“炙甘草汤”,益气养血、温通复阳,十分全面,与我们上述的调理方向相当一致。
这个方子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和配方加减,至今对心脏问题及其其他虚劳疾病的治疗仍有良效,被称为“补心第一方”毫不为过。
我们先把这个方子列出来:炙甘草12g,生地黄30g,阿胶6g (烊化兑入药液中),麦冬10g,麻仁10g,人参6g,桂枝9g,生姜9g,大枣5-10枚。
清酒少许。
医圣用寥寥数字来描述这个方子的适用症: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言简意赅之余,想必很多朋友不明白其中的含义,结代脉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律不齐一致,症见心跳会骤停、偷停。
“心动悸”就是胸闷、心慌,可以感觉到心脏跳动,或者心脏会猛地咯噔一下,这个症状有点像西医讲的“早搏”(期前收缩)和“房颤”症状。
炙甘草汤这个方子解决心脏问题的方向刚刚和大家交代过了,就是补心阳、养阴血,阴阳兼顾。
心脏病的治本良方:神奇的炙甘草汤
![心脏病的治本良方:神奇的炙甘草汤](https://img.taocdn.com/s3/m/b7f6ebe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2.png)
心脏病的治本良方:神奇的炙甘草汤千古奇方甘草汤,伤寒论里放明光;失眠便秘心悸慌,加减包治莫不康。
【来源】《伤寒论》;【异名】复脉汤(《伤寒论》);【分类】补益剂-气血双补;【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症。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
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摘自《百度百科》:“炙甘草汤”词条附:便秘痛苦更危险,促使心脏病发难;日常保健很重要,炙甘草汤保平安。
——便秘是心脏病发作的“罪魁祸首”:由此导致发生心梗、猝死的情况屡见不鲜。
原因是大便时过于用力会增加胸腔压力,减少心脏血液回流量进而诱发心脏病。
保护措施为多吃高纤维食物、多补充体内水分以防止便秘,避免用力解大便。
(引自《便秘促使心脏病发作》见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网站2012年01月30日)治疗可服用炙甘草汤。
PS:生脉饮应该就是炙甘草逐渐演变过来的。
后世喜欢用生脉饮治疗心悸。
其实最原始的方子应该首推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寒热两用的方子。
伤寒论里寒热两用的方子相当的多,正是符合升降之至理。
炙甘草汤中有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多达九味,这对于整部伤寒论来说都是很少见的。
伤寒论一般的方子不过五味或者六味,而炙甘草汤却多达九味,这种反常现象的必须要加以注意(桂枝除了桂枝汤用来解表的作用外,还有通心阳、散四肢的作用。
比如很多人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往往是心阳不足导致的,这个时候常常桂枝配合干姜、炙甘草之类的温补心阳之功效。
许多心脏病可能就差这碗汤——炙甘草汤
![许多心脏病可能就差这碗汤——炙甘草汤](https://img.taocdn.com/s3/m/7d0d7e7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4.png)
许多心脏病可能就差这碗汤——炙甘草汤当下!呵护好您的心脏吧!许多心脏病可能就差这碗汤导语:如果留意,会发现这几年心梗、脑梗的患者突然多了起来。
就心脏病而言,有些是可以很快治愈的。
像心律不齐,不能以为不是大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血不足会逐渐加重,严重了也会因为缺血导致瘀血,甚至形成梗塞。
在此建议,有心律不齐的患者不妨试试炙甘草汤本家的一个二弟,56岁,天天晚饭后和刚刚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的媳妇,到村里的健身公园溜达一会,基本上,除了下雨,即使是下雪也耽误不了。
二弟,个子高身体胖,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6年前装了心脏支架。
自从装了支架以后,再也没有外出干活,儿子工作了,爱人工资也不低,家里不需要他再赚钱了。
他媳妇是个非常贤惠的农村女人,当老师有文化,有修养,经常说只要他心脏不出事,三口之家就是个幸福的小家庭。
最近,二弟突然就没了。
那天夜里,看完了电视已经快12点了,躺下刚半小时,二弟喊了一声:我不好!媳妇立马过去喊他,就不会说话了。
媳妇吓得边喊边哭,两三分钟的功夫,一动不会动了,瞳孔变大了。
不消说,就是心肌梗塞。
生前,二弟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早晚有一天会“睡过去”。
村里有个体格很棒的老人,平时连感冒都没有,75岁了还外出干瓦工,老太太担心传染病,就和老头都打了三支疫苗。
老太太经常夸老头:俺老头身子骨可结实了,搬一百斤麻袋轻溜溜的。
有一天,早上起来,坐在炕头抽完一支烟,说胸闷喘不过气,紧接着胸痛,疼得汗珠往下滴。
老太太就用手给他敲后背,敲了几下,一点不见好转,就出去喊人,邻居来一看说赶紧叫去医院。
三轮车拉到镇医院之后,医生一检查说来晚了,不行了。
医生根据家属描述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村里先后因各种疾病去世36人,其中死于心脏病的有9人。
村子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有两户人家从外地搬到这里居住,繁衍生息,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有800多人口。
据老人说,一年死这么多人,这是从老辈都没有的事。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脏病临床疗效及体会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脏病临床疗效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0714b30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5.png)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脏病临床疗效及体会一、中医理论根据与近况本病属祖国医学之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心痹、心悸之范畴。
祖国医学对心脏病早有论述。
如心痹,内脏病症之一。
出自《内经.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
又云:'由于脏痹日久不愈,重感外邪,或思虑伤心,气血亏虚,复感外邪,内犯于心,心气痹阻,脉道不通所致。
证见胸中窒闷,心悸心痛,突发气喘,易惊恐、咽干、嗳气、脉沉弦”。
《难经.六十难》指出:“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
但在心、手足青者,名真心痛。
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痛之病名,出自《内经》是脘部和心前区疼痛的总称。
第一,是指心绞痛。
如《灵枢.厥论》的真心痛。
《辩证录》的去来心痛。
《医学心悟》的注心痛。
心悸,病证名,见《千金要方.心脏》指患者不因惊吓、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
多由气虚,血虚,停饮,或气滞血瘀所致。
心动悸是指患者不仅自觉心悸。
可察见心前区博动“其动应衣”。
《灵枢.厥论》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互,夕发旦死”。
以上所述,充分证明了祖国医学对心脏病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相似。
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
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首要疾病。
心脏病在内科疾病中占较大比重,且多较严重,明显地影响病人的劳动力。
并有较高的病死率。
因此,应当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病。
对保障人民健康和维护社会劳动力有着重要意义。
二、心脏病的分类及病因病机心脏病大致分为高血压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先心病、风心病、包括房室间隔缺损),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
主动脉瘤、肺心病除外。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形盛气虚、痰湿瘀阻、气血阴阳失调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
实证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竭胸阳、阻滞心脉。
虚证为心脾肺肾亏虚、功能失调、气虚血行不畅等。
本病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大致先实而后虚,亦有先虚而后实者。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https://img.taocdn.com/s3/m/2993130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3.png)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千古补心第一方,早搏、房颤、骤停、心律不齐、心肌炎都可以用!原创文泉杰文小叔说江苏的一位小伙伴说自己得了一种怪病,说自己的心脏会停止跳动,停止跳动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快要死了一样。
这种濒临死亡的感觉让他觉得很恐怖。
可是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冠心病,检查不出所以然来。
但是心脏停止跳动的这种感觉他常常有,不是他想象出来的,是他把手按在胸口上感觉出来的。
这让他很痛苦。
文小叔说,你那不是心脏停止跳动,心脏停止跳动你怎么可能现在还跟我说话?你那是心脏骤停,西医叫早搏吧,就是跳动几下突然停了一下,一会又开始跳动。
他说,对对对。
大概跳动八九下的时候停了一下,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这一次会不会真要这么过去了。
可是我还不想这么早死啊,我还有好多事没有做呢。
医院虽然说没有生命危险,但我总觉得身体有问题,搞不好哪天心脏多停个几秒我就一命呜呼了呢。
所以心里老想着这事,搞得最近睡眠也不好。
所以,想问问小叔这个早搏,中医有什么方子可以调理一下呢?小叔说,你这种情况啊现在的人很多人都有,早在两千年多年前张仲景就发明了一个方子,专门治疗你这种病,叫做炙甘草汤。
你可以让当地的中医根据你的自身情况抓几副药吃吃。
这个方子基本上都是一些药食同源的东西,不必担心有什么副作用。
大概一个月后这位小伙伴突然发微信告诉小叔,小叔,太感谢你了,我上次听你的话找了一个中医开了七天的炙甘草汤,喝完后感觉早搏好多了,基本上消失了。
最近出差,一时忙起来忘了感谢你了,真不好意思。
文小叔说,不用感谢小叔,这是张仲景的方子,小叔不过是借花献佛罢了,不过真要提醒你一下,做什么事不要太拼了。
心脏之所以骤停其实就是想告诉你,心脏太累了,需要歇歇了。
看到这,估计很多小伙伴会迫不及待地问了,这炙甘草汤是何方神圣?竟然如此神奇?西医束手无策的早搏也能治好?那房颤、心肌炎、心律不齐、心率过缓可以治吗?文小叔很肯定地告诉大家,这个方子可以治疗很多与心脏有关的病!因为这个方子境界很高,它调的是阴阳,是气血,把你心脏的气血补足了,把你心脏的阴阳调和了。
炙甘草汤:一张“充阳气”的方子!心脏有阳气,不乱跳,不发慌
![炙甘草汤:一张“充阳气”的方子!心脏有阳气,不乱跳,不发慌](https://img.taocdn.com/s3/m/bafb805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5.png)
炙甘草汤:一张“充阳气”的方子!心脏有阳气,不乱跳,不发慌(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和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方剂学》、《仲景临床方剂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一张古方,这就是炙甘草汤。
这张方子长成这样,你先看看再说: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20克,阿胶6克,麦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
所有这些,水酒各半煎服,也可以直接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这里头的生地黄,用量有争议。
有的认为20克,有的认为30克,还有的认为是50克、48克。
不同版本的教材和专著,不一样。
总而言之,用量都比较重。
好了,把这个方子放下,现在我给你说一张医案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55岁,姓陈。
其实,这个人的身体本来挺好的,没啥毛病。
有一次,她就因故外出,到了半夜才回来。
回来以后,往床上一躺,坏了。
怎么了呢?就是忽然感觉大汗不止,像下雨了一样,干脆止不住。
同时,脸色苍白,手脚不温,心中乱跳、气短。
整个人仿佛一瞬间被拉到了鬼门关。
这可咋办?赶紧求医啊!找来找去,好不容易找来一个中医。
当时,患者精神萎靡,似乎快要不省人事。
医家诊察,发现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细问得知,患者小便清长。
这时候,医家就说了,这是心阳泄出去了,得赶紧给充上。
于是,提笔书方一首,但见:炙甘草20克,桂枝10克,制附子10克(先煎),麦冬12克,阿胶10克,火麻仁12克,生地黄15克,党参10克,大枣5枚,生姜3片。
结果,这个方子,患者用了3剂以后,出汗的事儿就没了,手脚开始变得温热。
就这样,原方稍作加减,继续投用5剂,患者诸证悉平,神志清醒,精神较好。
此后,医家嘱咐,用归脾丸和补中益气丸来后续调养。
这是我在研究炙甘草汤临床应用的时候,反复在不同专著上看到的医案。
医家,叫做蒋序学。
我觉得很典型,于是收藏至今。
炙甘草汤——心律失常,心悸怔忡,胸闷,气短
![炙甘草汤——心律失常,心悸怔忡,胸闷,气短](https://img.taocdn.com/s3/m/c951113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6.png)
炙甘草汤——心律失常,心悸怔忡,胸闷,气短17心悸胸闷——张羹梅医案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陈某某,男,36岁。
初诊:1973年12月23日。
主诉:心悸胸闷1年余。
病史:1972年开始心悸,伴有胸脘胀闷。
在上海市某人民医院作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不齐,左心室压增高,1度房室传导阻滞。
疑诊“冠心病"。
经中西医各种治疗,疗效不著,转来我院。
诊断:窦性心律不齐,1度房室传导阻滞。
医案:心悸频发,胸脘胀闷,夜难酣睡。
脉弦数,时有隙止,苔白腻,质较红。
气滞瘀阻,络脉失畅。
治以通心阳,和络脉。
方用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
处方:全瓜蒌12g(切),薤白头9g,川桂枝9g,赤白芍各9g,桃仁9g,原红花6g,生地黄12g,潞党参9g,炙甘草9g,火麻仁9g,灵磁石(先煎)30g,大红枣4只,生姜2片。
二诊:1974年3月17日。
由上方加减,调治至目前,脉仍有隙止,昔白腻未化;多汗、心悸,亦未见显效。
为心气不足,心阴亏损之象。
方以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
处方:炙甘草12g,潞党参12g,麦门冬9g,生地黄12g,肥玉竹12g,火麻仁9g,陈阿胶9g(化冲),炒枣仁12g,朱远志9g,紫丹参9g,灵磁石30g (先煎),青龙齿9g(先煎)。
上药服后,自觉症状即有显著好转。
以上方加减,继续进服至1974年7月6日,我院心电图复查,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
至1974年9月21日来诊时,脉舌完全正常,自觉症状亦已全部消失。
原按;上例病案,先后主要两方,皆以炙甘草汤为主。
前者重点放在辩病论治,以瓜蒌、薤白、桃仁、红花等通阳宽胸、活血化瘀为佐,从可疑“冠心病”着手。
后者重点放在辨证施治,以枣仁、远志、磁石、龙齿养心安神为助,从“心动悸、脉结代”着手。
药后即见好转,心电图恢复正常。
由此可知中医素有辨证施治,有其一定的治疗价值,无可怀疑。
摘自:张獎梅,张獎梅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6.《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18心慌胸闷——杨百茀医案炙甘草汤合苓桂术甘汤案饶某,男,70岁。
仲景名方炙甘草汤,补气血,益阴阳,调理心脏可安康
![仲景名方炙甘草汤,补气血,益阴阳,调理心脏可安康](https://img.taocdn.com/s3/m/e5e0973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6c.png)
仲景名方炙甘草汤,补气血,益阴阳,调理心脏可安康上期给大家分享了心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重要性。
心主血脉、心藏神的生理功能,和心为阳脏、心性通明的生理特性等一些生理特点。
同时也讲了一个治疗冠心病的经典方。
今天我们来介绍另一个可以治疗心脏疾病的经典方——炙甘草汤,又叫“复脉汤。
”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
适用于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的心动悸,脉结代。
心动悸,脉结代。
不再是心悸,而是心动悸,心慌得很厉害,说明心虚的很厉害。
心主血脉,所以就出现了脉结代。
所谓结脉是说脉缓,间歇的时间比较短。
相比结脉,代脉是比较严重的脉,说明脏气极度衰微。
炙甘草汤组成: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麦冬、生地、麻仁、大枣、阿胶。
其主要功效是:滋阴养血、益气复阳、复脉定悸。
炙甘草、人参、大枣补气。
人参大补元气,但对于补心来说,还是炙甘草为主。
大枣补中益气,同时还能养心血、安心神。
在治疗阴阳气血俱虚、脉结代的严重情况,用强力的药就会出现问题,甘草甘缓,缓和补之。
切记“虚不受补”。
就像我们生火一样,刚开始有露出小火星、小火苗时,一定不能用大风加快生火,得用蒲扇轻轻的扇着小风,护着火苗,慢慢的让它燃起来。
麦冬、生地滋阴补血,麦冬、生地治疗血虚有专门的记载。
如《本草纲目》引《医方精要》云:“男女血虚,麦门冬三斤,取汁熬成膏,生地黄三斤,取汁熬成膏,等分,一处滤过,入蜜四之一,再熬成,瓶收。
每日白汤点服。
”两药相和加强了补血的作用。
阿胶、麻仁气血并补。
阿胶滋阴养血,麻仁滋阴润燥,使补而不燥。
桂枝、生姜补阳。
生姜辛温,具有宣通之性。
桂枝辛温,温阳通脉,通血脉,止悸动。
桂枝还可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用于阴寒内盛,冲气上逆心胸的奔豚者,如桂枝加桂汤。
炙甘草汤还可以用于治疗虚劳肺痿。
原理也是阴阳气血诸不足。
心肺不得滋养,虚极所致。
炙甘草汤滋阴养血,益气温阳。
以上就是炙甘草汤的方药分析。
全方补气而不壅、温阳而不燥、滋阴补血而不腻、阴阳气血互相配合,是一个气血阴阳俱补的方。
炙甘草汤:调和心脏阴阳的和方
![炙甘草汤:调和心脏阴阳的和方](https://img.taocdn.com/s3/m/3701e8f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a.png)
炙甘草汤:调和心脏阴阳的和方炙甘草汤:调和心脏阴阳的和方无诤不妄当前,心血管疾病是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其发病率越来越高。
而各种心脏病,都会导致心律不齐,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心律不齐的病人,根本找不到发病的原因,因心脏出现间歇,或心动过速,患者会有明显的心慌、胸闷,甚至坐卧不宁。
从中医的角度认识,慢性心律不齐的病人既有心脏阳气的不足,也有心脏阴血的不足,往往表现为心的阴阳两虚证。
《伤寒论》有个方子是专为此病而设的,这就是著名的“炙甘草汤”。
《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什么是结代脉呢?就是心脏跳动中有间歇所表现出的脉象,统称为心律不齐的脉象,就像夜走不平的路,深一脚浅一脚的。
不过,结脉与代脉又有不同,结脉是心脏间歇,没有规律性,三五不调地停一下;代脉是心脏的间歇有一定的规律性,或跳两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非常地遵守规则,像临床上所见到的心脏二联律、三联律基本上可见到这类脉象。
但中医临床常将结代脉并称,统为心律不齐的脉象。
心悸就是我们说的心慌感,这是所有心脏病中都出现的症状,但这里张仲景在心悸之间加了一个“动”字,心动悸表明心悸得非常厉害,甚至用肉眼就可以看到胸前区心脏在狂跳,《黄帝内经》把这种状况描述得很形象,称作“其动应衣”,意思就是由于心脏跳得厉害,衣服都随着心跳而抖动,这是严重的心脏病,既心律不齐,又心慌不安,炙甘草汤用于这类心脏病有独特疗效。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太,心肌炎病史五年,经常心律不齐,时时发作心动过速,超过150次/分钟,心慌明显,病人形容象揣个兔子一样,在胸中蹦跳得难受,心动过速发作时恶心呕吐,大便易干结,后背怕冷。
属于心脏阴阳两虚,用炙甘草汤加五味子、龙骨、牡蛎,调补两个多月,症状消失。
药物组成炙甘草汤药物组成: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清酒。
本方有以下配伍特色:(1)重用炙甘草四两、大枣三十枚对于阴阳俱虚病症的治疗,如果补阳就会伤阴,补阴又会伤阳,这时最好是使用甘味药物调和,因为补阳的药物多为辛味,辛味与甘味相合就会产生阳气,中医叫做“辛甘化阳”;而补阴的药物多是酸味,酸味与甘味相合就会产生阴津,称作“酸甘化阴”。
经方炙甘草汤--治疗心脏病、房颤
![经方炙甘草汤--治疗心脏病、房颤](https://img.taocdn.com/s3/m/4a6c2ab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ce.png)
经方炙甘草汤--治疗心脏病、房颤房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其患病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可导致心功能不全、缺血性脑卒中及周围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古人认为房颤的病机多以本虚为主,《伤寒论》177条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以方测证,这里的“心动悸”当属心之阴阳气血俱虚,心失所养,鼓动无力所致。
脉结代,这是两种脉象,《伤寒论》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意思是跳动缓慢,同时经常停止一下,叫结脉;代脉是跳动得快,同时经常停止一下。
总之,只要是经常偷停的,张仲景就用炙甘草汤来调理。
这个方子张仲景让兑入清酒熬药,我就放入黄酒,去药店时,还为了人参是红参还是白参研究了半天,最后决定是红参,这个一直我用到现在,现在还会开红参。
然后按照张仲景的方法熬药,入口很甜,味道不错,就喝了半副。
这是第一次喝自己开的中药,心中忐忑,傍晚时喝的,结果,当天晚上,早搏就消失大半了,偶然还有几个。
第二天再喝剩下的,早搏就彻底消失,然后又喝了几副,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那么这个炙甘草汤到底有什么奥妙呢?中医认为,心脏之所以会出现此类问题,是因为心脏营养不足了,用中医的术语说,是气阴两虚,气虚---无力推动心脏的跳动,阴血亏---心脏会空转,气阴两虚同时出现,则一定会麻烦多多。
那是怎么形成的?有时是有外邪,比如外感,此时会导致身体为了抵抗外邪,气血耗伤,消耗了能量,而且外邪往往会直接攻入心经,这更容易损伤心经气血。
在西医,就是病毒性心肌炎一类的疾病,这就是为什么炙甘草汤治疗心肌炎效果不错的原因。
张仲景《伤寒论》里:“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中的“伤寒”两字,就意味着在有外感的情况下,会出现这种问题。
还有内伤导致的,比如劳神,心血耗伤,心神消耗太多。
怎么办呢?中医认为,这种情况要补足气血,让心得到滋养,滋养足了,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火麻仁、大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炙甘草汤加味用方经验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8例前言:笔者从 1 992年 2月至 2 0 0 1年 1 0月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38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38例均符合 WHO/ISFC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 2 1例 ,女 1 7例 ;年龄2 3~ 56岁 ;病程 6个月~ 4年。
心功能级 1 6例 , 级 2 0例 , 级 2例 ;心房颤动 5例 ,室性心律失常 2 1例。
均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畏寒、口干、多汗等。
2 治疗方法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酸枣仁各2 0 g,西洋参、桂枝各 1 0 g,阿胶 (烊化 )、生地、麦冬、五味子、白芍各 1 5g,黄芪 30 g,当归 1 2 g,生姜 3片 ,大枣 5枚。
加减 :兼阳虚水肿者加附子、白术、茯苓 ;血瘀胸闷、舌有瘀斑者加红花、川芎 ;心悸、脉结代者加远志、柏子仁、丹参。
水煎 2次共 50 0 ml,早晚分服。
2个月为 1个疗程 ,连服 3~ 5个疗程。
3 治疗结果3。
1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心功能分级 (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心功能分级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象仪测量收缩期左室内径(SL VD)、舒张。
试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临床[摘要] 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
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
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 心悸;炙甘草汤;疗效[中图分类号] 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095-02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已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常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见。
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点[1-2]。
笔者2007年2月~2010年1月,采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
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悸”的诊断标准[3]。
②证型诊断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③自觉心跳不安,症状持续发作>1周,间断发作>4周。
④年龄在22~70岁之间。
⑤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律失常(成对、频发、连续出现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动过缓(心率<40/min)者,或完全性及不完全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②合并有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贫血者。
③合并严重脑血管病及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共纳入144例,其中,男78例,女66例;年龄22~70岁,平均(51.72±9.14)岁;病程1周~8年,平均(2.9±1.4)年。
将其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两组患者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
药物组成:炙甘草12 g,生姜10 g,桂枝9 g,人参9 g,生地黄40 g,生白芍15 g,阿胶6 g,麦冬10 g,麻仁10 g,大枣10枚。
随证加减: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12 g、五味子10 g、酸枣仁15 g;善惊痰多者,加黄连10 g;心血不足者,加当归25 g、龙眼肉12 g、白术10 g;阴虚火旺者,加知母15 g、黄柏10 g;心阳不振者,加龙骨10 g、牡蛎10 g、附子8 g;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者,加茯苓158 g、附子8 g、白术10 g;心血瘀阻者,加桃仁15 g、红花10 g、丹参20 g、川芎15 g;合并有高血压者,加钩藤20 g、生龙骨10g、生牡蛎10 g、五味子12 g。
以上诸药水煎服,取汁约250 ml,每日1剂早晚分服,7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用量从6.25 mg/d开始,5~7 d 递增1次用药剂量,每次增至上次剂量的2倍,连续口服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中医证候消失;显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明显好转;有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有所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两组心悸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次数比较,观察组(316.17±116.84)次,对照组(453.56±132.3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心悸的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但早在《内经》已有心悸症状的类似记载,如《素问·痹论篇》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心悸的病位在心[5]。
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6]。
《丹溪心法》指出:“责之虚与痰。
”《伤寒明理论·悸》曰:“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
” 因而临床以益气滋阴、补血安神、复脉定悸治之。
炙甘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第一百八十二条中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的经典名方,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滋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子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
诸药配伍,共奏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之功,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足而心脉通,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
中国论文联盟整理。
小议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
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
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临床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心悸;炙甘草汤;疗效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惊悸、怔忡,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已的一种病证,临床常呈阵发性,一般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常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心律失常,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见。
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心悸有其独特的优势,具有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等特点[1-2]。
笔者2007年2月~2010年1月,采用炙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72例,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2月~2010年1月本院内科门诊就诊的心悸患者144例。
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心悸”的诊断标准[3]。
②证型诊断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
③自觉心跳不安,症状持续发作>1周,间断发作>4周。
④年龄在22~70岁之间。
⑤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律失常(成对、频发、连续出现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多种原因所致的心动过缓(心率<40/min)者,或完全性及不完全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②合并有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贫血者。
③合并严重脑血管病及肺、肝、肾功能障碍者。
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共纳入144例,其中,男78例,女66例;年龄22~70岁,平均(51.72±9.14)岁;病程1周~8年,平均(2.9±1.4)年。
将其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两组患者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观察组予以炙甘草汤加味治疗。
药物组成:炙甘草12g,生姜10g,桂枝9g,人参9g,生地黄40g,生白芍15g,阿胶6g,麦冬10g,麻仁10g,大枣10枚。
随证加减: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12g、五味子10g、酸枣仁15g;善惊痰多者,加黄连10g;心血不足者,加当归25g、龙眼肉12g、白术10g;阴虚火旺者,加知母15g、黄柏10g;心阳不振者,加龙骨10g、牡蛎10g、附子8g;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者,加茯苓158g、附子8g、白术10g;心血瘀阻者,加桃仁15g、红花10g、丹参20g、川芎15g;合并有高血压者,加钩藤2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五味子12g。
以上诸药水煎服,取汁约250ml,每日1剂早晚分服,7剂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
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口服,用量从6.25mg/d开始,5~7d递增1次用药剂量,每次增至上次剂量的2倍,连续口服4周。
1.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中医证候消失;显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明显好转;有效: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有所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未见改善,甚至加重。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二、结果两组心悸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次数比较,观察组(316.17±116.84)次,对照组(453.56±132.3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讨论心悸的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但早在《内经》已有心悸症状的类似记载,如《素问·痹论篇》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