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正式样本

合集下载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违约或支付能力不足,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偿还本息的情况。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在乡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了解不良贷款的现状以及农村信用社面临的挑战,我们开展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

我们向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部门发送了问卷,了解他们在不良贷款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困难。

同时,我们还与农村信用社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不良贷款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三、调研结果1. 不良贷款的现状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信用社面临着不良贷款问题。

约有60%的农村信用社表示,他们有不良贷款的存在。

这些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农业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领域。

调研结果还显示,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是借款人经营不善、收入下降以及拖欠贷款。

2. 不良贷款管理的困难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调研结果表明,农村信用社在不良贷款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首先,贷款部门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有效识别不良贷款。

其次,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贷款。

此外,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农村信用社自身条件限制,导致不良贷款的风险存在局部性和个体性。

3. 应对不良贷款的措施针对不良贷款问题,调研结果显示,农村信用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贷款审查和风险评估,确保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其次,完善不良贷款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流程,加强内部风险控制。

同时,农村信用社还应加强与借款人沟通,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借款人改善经营状况,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

四、结论和建议不良贷款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不良贷款问题,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贷款部门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完善不良贷款管理制度,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和监管。

此外,农村信用社还应积极与借款人沟通,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借款人改善经营状况,降低不良贷款的风险。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一、引言不良贷款是指在信贷业务中,由于借款人未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履行偿还债务的义务,使得借款人无力偿还本息,且存在违约行为已经到期未归还或者尚未到期但发生严重信用风险的贷款。

不良贷款对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不良贷款的调研分析十分必要。

二、不良贷款情况分析1. 不良贷款发生原因不良贷款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借款人信用风险:借款人信用状况差,还款能力不足,导致贷款逾期或无力偿还。

(2)农村经济形势:农村经济增长放缓,农民收入减少,导致还款能力下降。

(3)农村信用的不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民缺乏征信记录,信贷风险难以评估。

(4)信贷管理不规范:信贷审批流程不严谨,内部控制不完善,信贷管理不到位,导致贷款品质下降。

2. 不良贷款的影响不良贷款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和风险防范带来以下影响:(1)资金损失:不良贷款无法收回,导致信用社资金损失,影响经营健康。

(2)扩大信贷风险:不良贷款堆积风险,可能引发更多的违约风险,扩大信贷风险规模。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声誉受损:不良贷款会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声誉,降低信誉评级,增加融资成本。

(4)影响经济发展:不良贷款导致农村信用体系沦陷,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1.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1)建立完善的借款人征信系统,收集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评估其还款能力。

(2)制定严格的信贷审批流程,严格把关贷款对象及借款金额,降低信贷风险。

(3)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调查,了解借款人的贷款需求和还款能力,做出风险评估。

(4)建立有效的贷后管理机制,及时跟进监管贷款的使用情况和还款情况。

2. 加强内部控制(1)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2)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信用风险,防止不良贷款的发生。

信用社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信用社不良贷款分析报告

某某信用社不良贷款分析报告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某某信用社,已成为制约某某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到2011年9月31日止,某某信用社共发放贷款余额3942万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803.8万,占贷款总额的20.39%,按五级分类次级261.5万、可疑470万、损失73.3万。

某某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1.农村客户信用意识薄弱,特别是某某人一直有贷款只需还清利息就可以的思想,导致贷款本金比较难收回,形成不良贷款。

2.某某信用社客户很多都以经营百货为生,由于今年经济发展放慢,物价上涨,百货行业比较难做,致使很多客户经营环境恶劣,还本付息困难。

3.贷款管理不到位,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原来贷款管理没那么严格,审核贷款薄弱,优质客户少,客户笔数多,金额小,分布在珠三角各个城市,比较分散,贷后跟踪难。

4.某某信用社很大一部分贷款户的抵押物分布在农村,其中很多不足值,变现难,即使执行担保,也会给信用社带来较大损失,这也是我们一直没有采取法院强制执行的原因。

某某信用社压降不良贷款今后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贷款管理,多组织员工学习《合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相关法律文件,严格按“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发放贷款,做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贷款坚决不给以发放。

2. 加大力度清收不良贷款,全部外勤人员一律取消休假,下队寻找客户,有些失去联系的客户,要通过他的亲戚朋友或居委会协助查找,逐笔进行清理,确认哪些是收回无望的贷款;哪些是经营比较困难,近期内确实难以收回的贷款;哪些是借款人有还款能力,却赖帐不还的贷款。

同时,按不同时段和清收难易程度,采取相应清收措施争取最大努力清收不良贷款,完善相关手续。

3.对于暂时不能收回的不良贷款,要采取资产保全措施,对即将超诉讼时效的,可请求司法部门帮助,实行公证催收,对信誉较差、赖账不还或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财产的不良借款人要坚决起诉,对有一定影响的起诉对象要加大依法收贷的宣传,扩大依法收贷的影响。

关于不良贷款现象的调研报告5篇

关于不良贷款现象的调研报告5篇

关于不良贷款现象的调研报告5篇贷款五级分类是指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

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大家一起看看吧!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一】银行批量转让不良贷款情况调研报告一、不良资产基本情况ⅩⅩ年12月末,我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万元、占比%,不良贷款比年初减少万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个百分点。

我行目前没有批量转让的不良贷款。

二、关于批量转让不良贷款的几个问题1、关于资产包定价问题。

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都被长城、信达、华融和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所垄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未根本改变,不良资产转让也难以实现商业化定价。

2、禁止转让的问题。

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不良债权; 列入破产计划的国有企业债权、债权转让协议中设置了“禁止再转售条款”的。

在协议约定“禁止转售条款”的情形下,是否可以因此认定再转让协议无效? 有的意见认为:“禁止转售条款”主要在于防止购买者炒作债权,对债权进行再度转让获取商业利润。

现行法律法规对当事人间的这种约定亦未禁止,故该条款应是无效的,债权再转让应为有效,这种意见是否可行把握不准。

还有观点认为,当前尚无法律法规禁止不良债权的转售,因此,对于禁止转售条款,其只为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条款,该条款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但其效力仅止于该约定的双方当事人。

此次《金融企业不良资产转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设置了“禁止再转售条款”的禁止转让。

3、对债权转让合同审查的问题。

首先是不良债权是否具有可转让性。

即被转让的不良债权是否属于国家禁止或限制转让的债权,如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以及被认定为涉及国防、军工等国家安全和敏感信息的以及其他依法禁止转让或限制转让的债权。

其次是对受让人主体资格的审查。

对于可能利用职务或业务之便,从事关联交易,侵吞国有资产的相关人员或组织均属于禁止之列。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通用13篇)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通用13篇)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通用13篇)不良贷款篇1在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担负起了搞活农村金融的重任。

可以说,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进程。

而农村信用社要生存要发展,又离不开它的主要业务――信贷业务。

由于农信社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如何防范贷款风险,就成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下面就新时期农信社贷款风险的成因及化解对策浅谈点个人看法,以求共同探讨。

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贷款风险和成因(一)担保失(低)效,担保责任难以履行。

担保人(单位)的担保能力弱小或资格有疑。

表现在:一是村委与企业相互担保。

二是乡镇、村委干部个人担保。

三是驻地乡镇政府出面指令担保。

四是村民与村民相互担保。

(二)乡村办企业恶意逃废债务。

由于法制不健全和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一些乡镇办、村办企业进行兼并、合资、分立、转租等改革、改组、改造、转制之机,采取各种方式,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贷款、贷款资金用途挪用占用,导致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降,逾期、呆滞、呆账等不良贷款比例上升。

(三)乡村干部更迭和财税任务影响贷款清收。

村委干部更换,加上村经济的落后,一些新上任的村干部受“新官不理旧账”旧观念的影响,采取认账不还或者不闻不问的态度,拖欠贷款。

为完成乡镇下达的财税指标,有些村干部片面追求所谓“政绩”,将本应还贷的资金转交财税任务,导致贷款不能清收。

(四)信用社内控制度欠完善,留下漏洞而形成的风险。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惯性,对发放农村集体贷款没有制定过系统的村集体经济贷款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造成清收责任难以落实,使村集体贷款的管理与清收失控。

(五)自身素质的不高存在的风险。

一些基层信用社在制度执行和操作上不到位,对“三查”不严,抵押、担保名不符实,“三防一保”流于形式等。

防范和化解的对策探讨(一)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制度,加强跟踪监管。

针对农村信用社所辖范围面广人杂,对贷款户信息资料不全的缺陷,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村集体经济状况、村民家庭收入和信用度等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建档。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范文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范文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范文报告显示,该县不良贷款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信贷管理机制不够严谨,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未能严格执行贷款管理制度,导致贷款质量下降。

另一方面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影响,大部分工业企业关停、停产、限产,全县经济处于下滑状态,企业效益不佳,城乡居民收入减少,贷款清收难度加大。

报告指出,截至20XX年12月31日,该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万元,其中正常类万元,关注类4046万元,不良贷款余额万元。

在不良贷款中,次级类万元,可疑类万元,损失类1455万元,当年新增不良贷款共有7134笔万元。

报告分析了不良贷款反弹的原因,主要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包括借冒名贷款、跨区贷款、越权贷款、无效担保贷款、涉案贷款、以贷结息贷款等类型。

其中,借冒名贷款涉及96笔379万元,跨区贷款有571笔3605万元。

客观原因则是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导致大量工业企业关停、停产、限产,企业效益不佳,城乡居民收入减少,贷款清收难度加大。

不良贷款的大量反弹致使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加大,为深化改革、转型跨越、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因此,报告建议认真分析并采取对策。

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贷款审批制度,贷款管理把关不严,导致贷款发放中存在“越权放款”现象。

这种情况共涉及39笔贷款,总额为520万元。

例如,___和___于20XX年10月17日和20XX年10月31日在___分别借款65万元和130万元。

这些贷款的到期日分别为##年10月17日和##年10月30日,属于越权发放形成的风险。

另外,部分信贷人员法律知识贫乏,业务知识欠缺,工作不务实,贷款调查不认真,违反《担保法》相关条款,导致218笔贷款共计1980万元成为无效担保贷款。

例如,借款人___于20XX年12月23日用股金证质押方式在___借款5.4万元,形成了风险。

借款人___于20XX年5月18日在东镇信用社借款50万元,担保人为___,现担保企业已经破产,该笔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关于不良贷款现象的调研报告5篇

关于不良贷款现象的调研报告5篇

关于不良贷款现象的调研报告5篇贷款五级分类是指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

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大家一起看看吧!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一银行批量转让不良贷款情况调研报告一、不良资产基本情况ⅩⅩ年12月末,我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万元、占比%,不良贷款比年初减少万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个百分点。

我行目前没有批量转让的不良贷款。

二、关于批量转让不良贷款的几个问题1、关于资产包定价问题。

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都被长城、信达、华融和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所垄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未根本改变,不良资产转让也难以实现商业化定价。

2、禁止转让的问题。

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不良债权;列入破产计划的国有企业债权、债权转让协议中设置了“禁止再转售条款”的。

在协议约定“禁止转售条款”的情形下,是否可以因此认定再转让协议无效?有的意见认为:“禁止转售条款”主要在于防止购买者炒作债权,对债权进行再度转让获取商业利润。

现行法律法规对当事人间的这种约定亦未禁止,故该条款应是无效的,债权再转让应为有效,这种意见是否可行把握不准。

还有观点认为,当前尚无法律法规禁止不良债权的转售,因此,对于禁止转售条款,其只为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条款,该条款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但其效力仅止于该约定的双方当事人。

此次《金融企业不良资产转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设置了“禁止再转售条款”的禁止转让。

3、对债权转让合同审查的问题。

首先是不良债权是否具有可转让性。

即被转让的不良债权是否属于国家禁止或限制转让的债权,如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以及被认定为涉及国防、军工等国家安全和敏感信息的以及其他依法禁止转让或限制转让的债权。

其次是对受让人主体资格的审查。

对于可能利用职务或业务之便,从事关联交易,侵吞国有资产的相关人员或组织均属于禁止之列。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报告概述:该调研报告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对各个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和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揭示了不良贷款的存在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1. 调查方法和样本: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随机选择了20家农村信用社作为样本。

通过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了这些信用社的贷款业务情况和不良贷款问题。

2. 不良贷款概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各个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普遍较高,平均超过5%。

其中,部分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甚至超过10%,对信用社的贷款业务以及整体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

3. 不良贷款原因分析:调研报告指出,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贷款审核不严格:部分信用社在贷款审核过程中,缺乏严格的风险评估和把关,导致贷款给予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增加了不良贷款的风险。

(2)贷款管理不规范:部分信用社在贷款发放后,缺乏对借款人的监督和管理,未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导致不良贷款的发生。

(3)借款人偿债能力不足: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部分借款人存在还款能力不足的情况,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4)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在贷款业务中,一些农村信用社缺乏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贷款,造成了贷款问题的逐渐积累。

4. 解决方案:鉴于以上不良贷款问题的存在,调研报告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解决方案:(1)加强贷款审核和风险评估: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对贷款借款人的审核和贷款风险评估,确保贷款给予符合条件的借款人。

(2)优化贷款管理和监督机制: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对贷款发放后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不良贷款问题。

(3)提升借款人还款能力: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普及金融知识、开展职业培训和提供小额贷款等方式,帮助借款人提升还款能力,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不良贷款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不良贷款的情况,探索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提出改进建议,以保障农村信用社的稳健发展。

二、调研方法和数据来源1.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2.数据来源:农村信用社内部数据,行业监管数据,调研问卷和访谈记录。

三、调研结果1.不良贷款概况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农业领域。

其中,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包括农户经营不善、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因素。

2.不良贷款形成原因(1)农村经济下行压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这些因素使得农户偿还贷款的能力下降。

(2)风险管理不规范:部分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审批、用途监管和贷后管理等环节存在不规范行为,导致不良贷款出现。

3.不良贷款风险管理措施(1)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评估、贷款审核和贷后监管等环节。

(2)提高信用评级和风险定价: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提高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3)加强内外部监管: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力度,规范贷款业务,减少不良贷款的风险。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1.农村信用社需要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和监管,在贷款审核和贷后监管等环节严把风险关口,及时发现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

2.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和风险定价,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和还款要求,提高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3.加强内外部监管合作,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力度,规范贷款业务,减少不良贷款的风险。

五、参考文献1.农业部,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报告,2019年。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2018年。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通用8篇)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通用8篇)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通用8篇)不良贷款调研报告(通用8篇)在当下社会,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良贷款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篇1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出现反弹的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主要是当前国家政策的变化、金融政策的改革等,内因主要是历年贷款活化造成,包括欠息倒据、落实债务、应调未调等情况。

现在正常贷款中实际存在大量风险贷款,风险贷款到期后,业务前台自动调为不良。

加之管理制度不完善、员工合规经营问题等。

一、不良贷款原因:1、农村金融改革对不良贷款反弹有影响。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扩大涉农业务范围,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

很明显,农村信用社将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信用社的客户数量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客户的稳定性特别是贷款客户的稳定性对信用社控制不良贷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机构对客户的争夺会使信用社失去一部分客户,而这部分客户一旦放弃与信用社的长远关系后就可能出现归还原贷款意愿减弱、推迟还贷的现象,造成信用社不良贷款增加。

另外信用社在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扩大农户信用贷款数量的同时也就增大了信用风险,同样带来一定的增加不良贷款的潜在危险。

2、国家宏观调控对不良贷款反弹有影响。

当前国家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是紧缩的经济政策,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的贷款规模进行限制,其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在经济快速增长时,信用社的贷款数量也大幅增加,而当经济增长转为缓和时,在严密的监管约束下,隐藏的一些不良贷款也将开始浮出水面。

其二,货币政策的持续紧缩将使信用社出现流动性过剩,在不能更好地为其找到出路时,信贷人员就容易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标准投放出去,这就增加了不良贷款反弹的可能性。

其三,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的下降多数是通过增加贷款投放量来实现的,而当贷款投放受限后,其对不良贷款的“稀释”作用减弱,不良贷款“占比”重新回升。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范文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范文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范文不良贷款分析报告【1】到20XX年12月份,闻喜联社新调增不良贷款7134笔33068万元,不良贷款大幅增加。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够严谨,未能严格执行贷款管理制度,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造成贷款质量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工业企业关停、停产、限产,使全县经济处于下滑状态,造成企业效益不佳,城乡居民收入减少,贷款清收难度加大。

不良贷款的大量反弹,致使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加大,为深化改革、转型跨越、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需要认真分析并采取对策。

一、贷款五级分类情况截至20XX年12月31日,该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12782万元,其中正常类30217万元,关注类4046万元,不良贷款余额78519万元。

在不良贷款中,次级类23121万元,可疑类53943万元,损失类1455万元,不良贷款当年共增加7134笔33068万元。

二、不良贷款反弹的原因(一)主观原因主要包括:借冒名贷款、跨区贷款、越权贷款、无效担保贷款、涉案贷款、以贷结息贷款等类型。

这部分新增不良贷款共涉及2712笔14201万元。

1、借冒名贷款:该县新调增不良贷款中,包括“案件专项治理深度排查”工作中排查出的借冒名贷款96 笔379万元。

例如:借款人赵伟林,桐城镇乔庄人,属城关信用社辖区客户,于20XX年8月30日在城关信用社借款39万元,用途为购硅铁,而实际用资人为中法实业有限公司,该企业现已停产,造成该贷款无法收回;原华通信用社主任张旭生为掩盖其担任主任期间的相关问题,于20XX 年12月28日在石门信用社由原主任张庆生冒用他人之名分5笔借款10万元,现张旭生正在服刑,造成贷款涉案难收。

2、跨区贷款:由于贷款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对贷款风险理解认识不足,对只要能够及时结清利息的贷款人就大力支持,形成贷款发放盲目性较大,未考虑贷户是否本区域支持对象,导致了人情贷款、跨区贷款过多现象,全县共有571笔3605万元。

关于不良贷款现象的调研报告5篇

关于不良贷款现象的调研报告5篇

关于不良贷款现象的调研报告5篇贷款五级分类是指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

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大家一起看看吧!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一】银行批量转让不良贷款情况调研报告一、不良资产基本情况ⅩⅩ年12月末,我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万元、占比%,不良贷款比年初减少万元,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个百分点。

我行目前没有批量转让的不良贷款。

二、关于批量转让不良贷款的几个问题1、关于资产包定价问题。

中国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都被长城、信达、华融和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所垄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未根本改变,不良资产转让也难以实现商业化定价。

2、禁止转让的问题。

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不良债权; 列入破产计划的国有企业债权、债权转让协议中设置了“禁止再转售条款”的。

在协议约定“禁止转售条款”的情形下,是否可以因此认定再转让协议无效? 有的意见认为:“禁止转售条款”主要在于防止购买者炒作债权,对债权进行再度转让获取商业利润。

现行法律法规对当事人间的这种约定亦未禁止,故该条款应是无效的,债权再转让应为有效,这种意见是否可行把握不准。

还有观点认为,当前尚无法律法规禁止不良债权的转售,因此,对于禁止转售条款,其只为当事人之间的约定条款,该条款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具有法律效力,但其效力仅止于该约定的双方当事人。

此次《金融企业不良资产转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设置了“禁止再转售条款”的禁止转让。

3、对债权转让合同审查的问题。

首先是不良债权是否具有可转让性。

即被转让的不良债权是否属于国家禁止或限制转让的债权,如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以及被认定为涉及国防、军工等国家安全和敏感信息的以及其他依法禁止转让或限制转让的债权。

其次是对受让人主体资格的审查。

对于可能利用职务或业务之便,从事关联交易,侵吞国有资产的相关人员或组织均属于禁止之列。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按照行评要求,我科认真查找本科室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科室政风行风建设进行深入的自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自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未经常深入项目现场进行察访,与项目业主的直接联系较少,对很多项目建设情况了解不够。

2、对促进项目建设开展的措施不多,协调项目存在问题的力度也不足。

3、策划重点项目的力度还不够,管理指导重点项目的方法措施不多,收集汇总项目进度的效率不高。

4、上下左右沟通联系不够密切,平时应付于日常工作,与省发改委、县区发改部门的沟通联系较少,对各区发展计划部门,缺乏必要的工作联系和业务指导。

二、整改措施1、每月深入项目现场进行视察,多听取项目单位的意见建议,对于项目存在的问题,积极向上呈报反映,并及时跟踪解决,确保项目能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2、认真做好全省三级项目储备库工作,积极指导各县区发改部门策划生成项目并上报,同时督促委各科室对县区上报项目严格把关并审核入库。

3、向上多与省发改委进行沟通联系,互相探讨业务上的问题,向下增强对县区发改部门的指导,共同推进工作开展。

三、整改工作取得主要成效1、通过对全市重点项目的仔细跟踪,协调解决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全市186个在建重点项目1-11月份完成投资211亿,完成年度计划的92.3%,比序时进度快0.6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项目共有99个。

79个预备重点项目1-11月份完成投资4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9.8%,相比比去年同期快10.4个百分点。

在建项目2、通过对县区的指导督促,目前列入我市三级项目储备库的项目共有536个,下一步将陆续策划生成目进行入库,作为重点项目的储备。

3、20xx年市重点项目以及xx规划项目初稿均已制定。

20xx年重点项目初定327个,比20xx年增加24个,总投资额6664亿元,比20xx年增加2273亿元,计划投资321亿元,比20xx年增加19亿元。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不良贷款调研报告不良贷款调研报告「篇一」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包袱沉重,一直是困扰农村信用社经营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总结农信社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清收难点,试探求化解之策。

一、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难点化解历史遗留不良贷款,除依靠农信社自身“苦练内功”、发展业务,通过不断增加盈利能力消化外,主要途径还是要靠清收化解。

但清收过程中普遍遇到如下问题:(一)信用环境差使“赖债户”不良贷款清收难。

信用环境差是“赖债户”存在的“温床”。

“赖债户”中不乏公职人员,地方政府部门虽屡次下发文件以行政手段配合农信社清收,但许多涉贷单位对清欠工作大多存在“光打雷,不下雨”、走形式的现象,清收效果不明显。

而非公职人员的“赖债户”则多存有侥幸心理,通过外出躲债、拒绝签字等方式逃避信用社债务。

对于这些“老赖债户”,无论信贷员怎样软磨硬泡也无济于事。

(二)缺乏政策扶持使农业经济组织不良贷款清收难。

上个世纪八到九十年代,农信社自主经营管理薄弱,各级政府行政干预致使农信社发放了一批低质量的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如一些村办造纸厂、水泥厂等,随着这些经济组织的亏损、解体、倒闭,农信社的这部分贷款也由此沉淀下来。

这部分贷款大多年限长、金额大、涉及面广,由于缺乏国家相应政策扶持,而使此类不良贷款清收盘活难度相当大。

(三)农业经济的高风险性使小额不良贷款清收难。

由于农户尚未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个体抗风险能力小,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债务往往难以偿还。

市场经济的复杂化也使城市小个体户常常血本无归,无法按期归还债务。

这部分不良贷款具有单笔金额小、户数多、分布广的特点,加上不少贷户外出务工、经商,有的还举家外迁、下落不明。

要盘活此类不良贷款,如果单靠信贷员一户一户跑清收,工作量巨大,而且势必影响正常业务发展。

二、清收历史遗留不良贷款对策建议经过近几年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信社不良贷款降压工作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一些“难啃的骨头”仍然较大程度地影响农信社的资产质量,因此怎样在原有清收经验之外寻求化解之道是当前农信社应当思考的问题。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范文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范文

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范文不良贷款分析报告【1】到20XX年12月份,闻喜联社新调增不良贷款7134笔33068万元,不良贷款大幅增加。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够严谨,未能严格执行贷款管理制度,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造成贷款质量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工业企业关停、停产、限产,使全县经济处于下滑状态,造成企业效益不佳,城乡居民收入减少,贷款清收难度加大。

不良贷款的大量反弹,致使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加大,为深化改革、转型跨越、加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需要认真分析并采取对策。

一、贷款五级分类情况截至20XX年12月31日,该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12782万元,其中正常类30217万元,关注类4046万元,不良贷款余额78519万元。

在不良贷款中,次级类23121万元,可疑类53943万元,损失类1455万元,不良贷款当年共增加7134笔33068万元。

二、不良贷款反弹的原因(一)主观原因主要包括:借冒名贷款、跨区贷款、越权贷款、无效担保贷款、涉案贷款、以贷结息贷款等类型。

这部分新增不良贷款共涉及2712笔14201万元。

1、借冒名贷款:该县新调增不良贷款中,包括“案件专项治理深度排查”工作中排查出的借冒名贷款96 笔379万元。

例如:借款人赵伟林,桐城镇乔庄人,属城关信用社辖区客户,于20XX年8月30日在城关信用社借款39万元,用途为购硅铁,而实际用资人为中法实业有限公司,该企业现已停产,造成该贷款无法收回;原华通信用社主任张旭生为掩盖其担任主任期间的相关问题,于20XX 年12月28日在石门信用社由原主任张庆生冒用他人之名分5笔借款10万元,现张旭生正在服刑,造成贷款涉案难收。

2、跨区贷款:由于贷款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对贷款风险理解认识不足,对只要能够及时结清利息的贷款人就大力支持,形成贷款发放盲目性较大,未考虑贷户是否本区域支持对象,导致了人情贷款、跨区贷款过多现象,全县共有571笔3605万元。

小额农户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小额农户不良贷款调研报告

小额农户不良贷款调研报告在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竞争激烈,作为离不开“三农”这个母体的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安全和效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主旋律,然而,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高,清收盘活难度大,找准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探索清收不良贷款有效路子,达到扭亏增盈目的,我们对小额农户不良贷款进行了全面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我社小额农户不良贷款22笔,金额113.48万元。

按五级分类贷款形态其中:次级类贷款19笔,金额109.18万元,可疑类贷款3笔,金额4.3万元,主要形成时间为2005年7月01日以前发放的贷款。

(二)小额农户不良贷款主要风险是:①自然及市场风险。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对象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农业本身属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影响较大,农民又属弱势群体,承受风险损失的能力有限。

现在这类产业又缺乏完善的政策性保险保障,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必然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还贷能力削弱,农业的自然及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

②信用环境风险。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基于农户信誉发放的勿需抵押、担保的贷款,必须掌握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到期归还的原则。

由于近几年社会上一些企业或贷款大户逃废金融债务形成了一股不良风气,侵蚀了一些农户的信用观念;再加之信用社对以往逃废债打击不力,历年前欠清收无力,这些因素直接助长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恶化,导致农户信用意识不强,个别农户信用观念淡薄,从而形成贷款信用风险。

③思想认识风险。

由于部分农民素质较低,经营能力不尽相同,在信用社借款后盲目从事跟进一些所谓的“赚钱”行业或产业,但因自身缺乏对市场信息和投资风险的认识和准备,缺乏地方党政部门对产业结构调整正确有效的引导,在农村社会信用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形成的债务负担很容易诱发逃赖信用社贷款的“羊群效应”或“骨牌效应”,从而造成贷款风险。

同时,少数地方党政及村组干部对上级文件精神学习认识不深,在思想上造成错觉,把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错误地理解宣传为国家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帮扶救济农户的资金来源,工作中舆论宣传导向发生偏差容易误导农民形成贷款风险。

农村信用社有关不良贷款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信用社有关不良贷款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信用社有关不良贷款调研报告范文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

如何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从其中一种意义上讲,是几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反映。

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

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信贷管理人员预防贷款风险。

一般而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借款人的原因;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失误;其它原因等三大类。

(一)、作为贷款人的农村信用社自身贷款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

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

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

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

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

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些自然加大贷款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TP-AR-L4110Report The Progress In Work And Life, Including The Recent Work Situation,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Feedback On Problems, And The Deployment Of The Next Stage Plan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示范文本)编制: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正式样本农村信用社关于不良贷款的调研报告正式样本使用注意:该报告资料可用在工作生活中按规定定期或不定期汇报进度,汇报内容包括近一段的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反馈,下一段计划的部署,以保证计划有效地进行。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

如何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几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形态深刻变迁直接或间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的反映。

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

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信贷管理人员预防贷款风险。

一般而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借款人的原因;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失误;其它原因等三大类。

(一)、作为贷款人的农村信用社自身贷款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

主要有:对新的、资本不充足的、而且尚未开发的业务融资、贷款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

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证券或商品买卖;贷款的抵押折扣率过高,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却疏于催收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奇迹的发生”或不再过问,使贷款造成损失等。

2、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

主要表现有: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

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

使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或者干脆对信用社声称“反正欠这么多贷款,不增加贷款则其他贷款更加无法归还”,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毒化借贷双方关系,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

3、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

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

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

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

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

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些自然加大贷款风险。

4、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

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二)、借款人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借款人欺诈。

借款人欺诈可分为普通欺诈和严重欺诈。

所谓普通欺诈行为,指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

这种欺诈的特征有: 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 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

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

严重欺诈是指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并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

这种欺诈的主要特征有: 1)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 2)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3)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鲸吞贷款。

这类欺诈行为主要以骗取信用社贷款为最终目的,且通常利用、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因这种恶意欺诈希望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2、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信用社的贷款“一改了之”。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的企业通过上述行为盘活了资产、扭亏为盈,重新获得生机。

与此同时,部分经营正常的企业,也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债权。

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打了水飘,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3、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

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的出现,山洪的暴发,飓风的骤起,久旱无雨、农作物遭病虫害侵袭等。

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

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三)、其它方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因素。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

2、行政干预因素。

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特别是1999年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政府为保社会稳定,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借款划转给农村信用社,其中有90%以上的借款难以收回,形成不良贷款。

据了解,各地政府及部门在农村信用社都不同程度存在借贷业务,部分政府借款虽已逾期多年,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农村信用社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

如何有效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直接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是相当松散的,基层信用社都是独立法人,拥有独立经营权,上级信用联社很难进行有效管理。

单个信用社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有些信用社对单户企业的贷款比重很高,处于高风险状态。

因此,深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强信用联社的权力,要在人事、财务、决策、监督等各个环节实现对基层信用社的规范管理;在业务上要充分发挥农信社贴近农民、熟悉农业、扎根农村的优势,大力拓展小额农户贷款市场,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规范贷款程序。

只有在制度上建立起有效的制衡机制,才能减少决策失误,杜绝暗箱操作,从而将新增贷款的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各级农信联社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科学分析属地经济状况的前提下,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与政府联动,并强化呆账核销机制、司法催收机制、贷款重组机制、抵债物资综合经营机制等,对不良贷款进行集中处理,形成有效的化解机制。

二、不良贷款的解决办法:当前,农信系统亟须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实现风险化解机制的再造:(一)、在政策层面上,要与各级政府联动,确立“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的理念。

农信社的不良贷款涉及地方经济的方方面面,千头万绪,因此要顺利推进不良贷款的化解,离不开各级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政府的参与和配合。

各级政府的支持,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有利于在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和农村信用社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因此,各级政府应首先本着实事求是地解决历史问题的态度,规范自身行为,防止逃废债务。

对于因政府行政指令、经济政策形成的不良贷款,政府应该直接承担起还款责任,或者通过地方财政,或者采取其它有效的政策切实加以落实。

对于企业改制后原在镇村管理部门的债务、区县物资局、供销社及其下属企业的不良贷款,尤其是其中金额巨大的不良贷款,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盘考虑,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办法逐步加以解决。

对于企业逃废债务的行为,政府应当通过行政力量坚决予以制止。

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要再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农信社的正常经营活动和信贷资金投向。

其次,各级政府应充分调动各种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来支持和保护农信社的债权。

比如,由于农信社风险资产对应的单位大多是乡镇、村两级农村经济组织,这些企业关的关、破的破,土地是他们手里唯一的资源。

乡镇政府应支持企业以其所有的已经开发利用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或对应投资收益来抵偿债务;同时,政府也可以作为保证人,划定某一范围的土地,约定在该土地开发时,将土地开发收益权的全部或部分直接用于清偿债务。

第三,各级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增加农信社的收入。

比如,减免农信社的营业税或根据贷款分类选择性地减免营业税;所得税以县(市)联社为单位统一核算缴纳,并在一定时间内全部或部分减免;信用社当年实现的利润可在税前直接抵补挂账亏损。

第四,各级政府应建立适当的担保机制,以抗衡自然灾害的影响。

以区县为单位,由政府牵头设立农户贷款担保基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