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和接收数据
i2c数据收发流程
i2c数据收发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1. 初始化 I2C 总线:在开始数据收发之前,需要对 I2C 总线进行初始化。
WebService(二)发送数据+接收数据并进行处理操作
WebService(⼆)发送数据+接收数据并进⾏处理操作(⼀)使⽤WebService发送数据1.定义webService接⼝import java.util.List;import javax.jws.WebParam;import javax.jws.WebService;import com.mxz.fvp.dto.ADto;@WebServicepublic interface MxzReceiveService {public boolean addExpressBarRecord(@WebParam(name = "record") ADto record) throws Exception;// ⽅法1public boolean batchAddExpressBarRecord(@WebParam(name = "listRecord") List listRecord) throws Exception; // ⽅法2}2.⼯具类的创建public class AUtil {private final static Logger logger = Logger.getLogger(AUtil.class);private static ApplicationContext factory = null;private static MxzReceiveService mxzReceiveService ;private static BService bService;static {factory = new ClassPathXmlApplicationContext("classpath:application-*.xml");bService = (BService) factory.getBean("bService");}private static synchronized MxzReceiveService getMxzReceiveService () {try {if (mxzReceiveService == null) {JaxWsProxyFactoryBean factory = new JaxWsProxyFactoryBean();factory.setServiceClass(MxzReceiveService class); // 1设置请求接⼝String linkUrl = CommonDataUtil.getConfigValue(ServiceConstants.MXZ_WEBSERVICE_URL);// 2查询数据库获取链接地址factory.setAddress(linkUrl + "services/MxzReceiveService "); //3设置地址mxzReceiveService = (MxzReceiveService ) factory.create(); // 4创建客户端对象}} catch (Exception e) {logger.error("mxzReceiveService Webservice initial error!");mxzReceiveService = null;}return mxzReceiveService ;}3.具体使⽤public static void batchAddExpressBarRecord(List listRecord) {try {if(getFvpReceiveService() == null) // 3.1初始化链接对象return;//3.2数据其他处理操作if(!validateCode(listRecord))return;// 3.3调⽤接⼝boolean isSendSuccess = mxzReceiveService .batchAddExpressBarRecord(listRecord);if(!isSendSuccess) {//....其他操作return;}triggerCsdOorderBackState(listRecord); //3.3其他操作} catch (Exception e) { //3.3其他操作saveSendFvp(listRecord, "m"); //....其他操作logger.error("Sent to mxzReceiveService.batchAddExpressBarRecord fail!" + e.getMessage());}}(⼀)使⽤WebService接收数据并处理1.创建webService接⼝xml配置<!--CXF配置 --><import resource="classpath:META-INF/cxf/cxf.xml" /><import resource="classpath:META-INF/cxf/cxf-extension-soap.xml" /><import resource="classpath:META-INF/cxf/cxf-servlet.xml" /><!-- ⾃定义endPoint --><jaxws:endpoint id="AService" address="/waybilllog"implementor="#aService" /><bean id="aService"class="com.xx.service.webService.AServerImpl"><property name="bService" ref="bServiceImpl" /><property name="cDao" ref="cDao" /></bean>import javax.jws.WebParam;import javax.jws.WebService;@WebService(targetNamespace = "http://rece/")public interface AServer {public void receiveLog(@WebParam(name = "wayNo") String wayNo,@WebParam(name = "inputTypeCode") String inputTypeCode,@WebParam(name = "isSuccess") boolean isSuccess,@WebParam(name = "failreason") String failreason);}2.定义接⼝实现类,并实现其他操作@WebService(targetNamespace = "http://waybilllog/", endpointInterface = "com.mxz.service.webService.AServer ") public class AServerImpl implements AServer{private Logger logger=Logger.getLogger(this.getClass()); // this:AServerImplprivate BService bService; //提供gettter/setter⽅法private CDaoImpl cDao; //提供gettter/setter⽅法@Overridepublic void receiveLog(String waybillNo, String inputTypeCode, boolean isSuccess, String failreason) {("接收返回结果:单号"+wayNo+",类型:"+inputTypeCode+",状态:"+isSuccess+",描述:"+failreason);try{ //其他操作.........................}catch(Exception ex){logger.error("接收返回结果失败:"+wayNo+","+inputTypeCode+","+isSuccess+","+failreason,ex);}}}。
SPI数据发送与接收机制
SPI数据发送与接收机制1 SPI简介SPI是一个环形总线结构,以主从方式工作,这种模式通常有一个主设备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需要至少4根线(单向传输时,3根线也可以),由ss(cs)、sck、sdi、sdo构成,其时序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在sck的控制下,两个双向移位寄存器进行数据交换,允许MCU 以全双工的同步串行方式。
只规定了每一帧数据如何传输,并未对帧结构的组成做介绍。
2 SPI特点2.1 采用主-从模式的控制方式两个SPI设备之间通信必须由主设备来控制次设备。
一个主设备可以通过提供Clock以及对从设备进行片选(SlaveSelect/ss)来控制多个从设备,SPI协议还规定从设备的Clock由Master设备通过SCK管脚提供给从设备,从设备本身不能产生或控制Clock,没有Clock 则从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2.2 采用同步方式传输数据Master设备会根据将要交换的数据来产生相应的时钟脉冲(ClockPulse),时钟脉冲组成了时钟信号(Clock Signal),时钟信号通过时钟极性(CPOL)和时钟相位(CPHA)控制着两个SPI 设备间何时数据交换以及何时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采样,来保证数据在两个设备之间是同步传输的。
2.3 数据交换(Data Exchanges)SPI设备间的数据传输之所以又被称为数据交换,是因为SPI协议规定一个SPI设备不能在数据通信过程中仅仅只充当一个"发送者(Transmitter)"或者"接收者(Receiver)"。
在每个Clock周期内,SPI设备都会发送并接收一个bit大小的数据,相当于该设备有一个bit大小的数据被交换了。
一个从设备要想能够接收到Master发过来的控制信号,必须在此之前能够被Master设备进行访问(Access)。
所以,Master设备必须首先通过SS/CSpin对从设备进行片选,把想要访问的从设备选上。
zigbee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一、数据的发送在ZStack2006的协议栈中,我们只需调用函数AF_DataRequest()即可完成数据的发送。
afStatus_t AF_DataRequest( afAddrType_t *dstAddr, endPointDesc_t *srcEP,uint16 cID, uint16 len, uint8 *buf, uint8 *transID, uint8 options,uint8 radius )而我们在使用AF_DataRequest() 函数时只需要了解其参数便可以非常灵活的以各种方式来发送数据。
AF_DataRequest()函数参数说明如下:*dstAddr---------------------发送目的地址、端点地址以及传送模式*srcEP -----------------------源端点cID ---------------------------簇IDlen ---------------------------数据长度*buf -------------------------数据*transID --------------------序列号options ----------------------发送选项radius -----------------------跳数*dstAddr决定了消息发送到那个设备及那个endpoint,而簇ID(cID)决定了设备接收到信息如何处理。
簇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约定,约定了信息怎么处理。
重要参数说明:1、地址afAddrType_ttypedef struct{union{uint16 shortAddr; //短地址}addr;afAddrMode_taddrMode; //传送模式byteendPoint; //端点号}afAddrType_t;2、端点描述符endPointDesc_ttypedef struct{byteendPoint; //端点号byte*task_id; //那一个任务的端点号SimpleDescriptionFormat_t*simpleDesc;//简单的端点描述afNetworkLatencyReq_tlatencyReq;}endPointDesc_t;3、简单描述符SimpleDescriptionFormat_ttypedef struct{byte EndPoint; //EPuint16 AppProfId; //应用规范IDuint16 AppDeviceId; //特定规范ID 的设备类型byte AppDevVer:4; //特定规范ID 的设备的版本byte Reserved:4; //AF_V1_SUPPORTusesforAppFlags:4.byte AppNumInClusters; //输入簇ID 的个数cId_t *pAppInClusterList; //输入簇ID 的列表byte AppNumOutClusters; //输出簇ID 的个数cId_t *pAppOutClusterList; //输出簇ID 的列表}SimpleDescriptionFormat_t;4、簇ID cIDClusterID--具体应用串ID5、发送选项options发送选项有如下选项#defineAF_FRAGMENTED 0x01#defineAF_ACK_REQUEST 0x10#defineAF_DISCV_ROUTE 0x20#defineAF_EN_SECURITY 0x40#defineAF_SKIP_ROUTING 0x80其中AF_ACK_REQUEST为发送后需要接收方的确认6、半径、条数radius传输跳数或传输半径,默认值为10数据发送模式说明:在协议栈数据发送模式有以下几种:单播、组播、广播和直接发送四种模式。
组播发送和接收的流程
组播发送和接收的流程组播(Multicast)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种关键技术,它可以让一个发送者同时向多个接收者发送数据,且不需要拆分不同数据包或者重新建立多次连接。
这种技术在网络直播、视频会议、在线教育、IP电话等应用场景中被广泛采用。
下面将对组播发送和接收的流程进行整体梳理,并详细描述每个环节的具体过程。
一、组播发送流程1. 创建组播组:发送者需要先创建一个组播组(Multicast group),这个组就是所有接收者的目的地,组播组的地址是组播地址,如224.0.0.1。
2. 发送数据:发送者发送数据的时候,将数据发送到该组地址(如224.0.0.1)。
数据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数据,如音视频、文字、图片等等。
3. 选择发送接口:发送者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发送接口来发送数据包,这个接口可以是物理网卡、虚拟网卡,或者通过隧道协议发送。
4. 封装数据包:发送者需要将数据封装在数据包中,数据包包括IP头、UDP头和应用层数据,IP头中必须设置TTL字段,防止数据包永远在网络中循环。
5. 选择多播路由:发送者还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多播路由(Multicast Router)来推送数据包。
多播路由是一个专门负责多播转发的设备,它必须要支持多播协议(如IGMP),并且能够将数据包从一个接口转发到另一个接口。
6. 发送数据包:发送者将封装好的数据包发送到选择的多播路由。
7. 多播路由转发:多播路由负责转发该数据包到所有接收者。
当多播路由收到一个数据包后,它会根据组播IP地址找到相应的组播组,然后查找IGMP表,确定哪些接口有人加入该组播组,然后将数据包转发到这些接口上。
8. 接收端接收数据:最终,接收者从它们加入的组播组中接收数据。
二、组播接收流程1. 发送IGMP报文:接收者在加入一个组播组之前,需要先发送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报文,IGMP协议是一个使主机或路由器知晓多播组内成员的协议。
两线制三线制四线制的原理及其区别
两线制三线制四线制的原理及其区别1.两线制(又称为单线制或半双工制):两线制中,只有两根导线进行数据传输,通常是一根用于传输数据,另一根用于接收数据。
发送和接收数据必须交替进行,无法同时进行。
两线制通常使用的是RS-232C标准。
两线制的传输原理:数据通过不同的电压表示不同的二进制数,例如正电压表示“1”,负电压表示“0”。
发送端将二进制码转换为相应的电压信号,经过传输线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将电压信号转换为二进制码。
两线制的局限性:由于只有两根导线,发送和接收数据需要交替进行,并且不能同时进行,因此传输速度较慢。
另外,两线制对于传输距离较长的情况下易受到环境电磁干扰的影响。
2.三线制:三线制是通过增加一根导线来实现双向通信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连接了一根数据线和一根共享的地线。
三线制通常使用的是RS-485标准。
三线制的传输原理:与两线制类似,数据通过不同的电压表示不同的二进制数。
发送端将二进制码转换为不同电压信号,这些信号通过数据线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二进制码。
共享的地线用于提供信号的参考电平。
三线制的优势:相较于两线制,三线制可以实现双向通信,发送和接收数据可以同时进行,传输速度更快。
此外,三线制还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适用于传输距离较长且环境电磁干扰较大的场景。
3.四线制:四线制是通过增加一根导线来实现全双工通信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连接了一根数据线和一根时钟线,另外还有两根引脚用于传输地线和电源线。
四线制通常使用的是USB(通用串行总线)标准。
四线制的传输原理:发送端将数据和时钟信号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根据时钟信号来解析数据。
引脚用于提供地线和电源线,电源线用于为接收端供电。
四线制的优势:相较于三线制,四线制可以实现全双工通信,即发送和接收数据可以同时进行。
此外,四线制还具有传输速度更快、可扩展性强的优势,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和连接多个设备的场景。
总结:两线制、三线制和四线制都是串行通信接口标准,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导线的数量和通信方式。
简述串口发送和接受的工作过程。
简述串口发送和接受的工作过程。
串口发送和接受的工作过程是指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通过串口向
外发送数据或接收外部设备传来的数据的过程。
在串口发送数据时,首先需要配置串口的通信参数,包括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等。
然后,将待发送的数据写入串口的发送
缓冲区。
当发送缓冲区空闲时,串口控制器会将缓冲区中的数据逐个
发送到串口接口,再经过串口线路转换为电信号发送出去。
在串口接受数据时,外部设备先将数据通过串口线路发送到串口
接口,然后串口控制器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到接收缓冲区中。
当接收
缓冲区存储满数据时,接收中断会触发,通知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读
取缓冲区中的数据。
读取数据后,缓冲区会清空,重新等待接收数据。
在数据传输完成后,需要关闭串口接口,释放串口资源。
串口通信基础,接收,发送数据
串⼝通信基础,接收,发送数据通信接⼝背景知识设备之间通信的⽅式⼀般情况下,设备之间的通信⽅式可以分成并⾏通信和串⾏通信两种。
它们的区别是:串⾏通信的分类1、按照数据传送⽅向,分为:单⼯:数据传输只⽀持数据在⼀个⽅向上传输;半双⼯:允许数据在两个⽅向上传输。
但是,在某⼀时刻,只允许数据在⼀个⽅向上传输,它实际上是⼀种切换⽅向的单⼯通信;它不需要独⽴的接收端和发送端,两者可以合并⼀起使⽤⼀个端⼝。
全双⼯: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向上传输。
因此,全双⼯通信是两个单⼯通信⽅式的结合,需要独⽴的接收端和发送端。
2、按照通信⽅式,分为:同步通信:带时钟同步信号传输。
⽐如:SPI,IIC通信接⼝。
异步通信:不带时钟同步信号。
⽐如:UART(通⽤异步收发器),单总线。
在同步通讯中,收发设备上⽅会使⽤⼀根信号线传输信号,在时钟信号的驱动下双⽅进⾏协调,同步数据。
例如,通讯中通常双⽅会统⼀规定在时钟信号的上升沿或者下降沿对数据线进⾏采样。
在异步通讯中不使⽤时钟信号进⾏数据同步,它们直接在数据信号中穿插⼀些⽤于同步的信号位,或者将主题数据进⾏打包,以数据帧的格式传输数据。
通讯中还需要双⽅规约好数据的传输速率(也就是波特率)等,以便更好地同步。
常⽤的波特率有4800bps、9600bps、115200bps等。
在同步通讯中,数据信号所传输的内容绝⼤部分是有效数据,⽽异步通讯中会则会包含数据帧的各种标识符,所以同步通讯效率⾼,但是同步通讯双⽅的时钟允许误差⼩,稍稍时钟出错就可能导致数据错乱,异步通讯双⽅的时钟允许误差较⼤。
常见的串⾏通信接⼝STM32串⼝通信基础STM32的串⼝通信接⼝有两种,分别是:UART(通⽤异步收发器)、USART(通⽤同步异步收发器)。
⽽对于⼤容量STM32F10x系列芯⽚,分别有3个USART和2个UART。
UART引脚连接⽅法RXD:数据输⼊引脚,数据接受;TXD:数据发送引脚,数据发送。
对于两个芯⽚之间的连接,两个芯⽚GND共地,同时TXD和RXD交叉连接。
红外通讯(发送与接收)课件
目录
• 红外通讯概述 • 红外发送模块 • 红外接收模块 • 红外通讯协议 • 红外通讯实例
01
红外通讯概述
红外通讯定义
红外通讯是一种利用 红外线传输数据的通 信方式。
红外通讯具有无需可 见光、安全性高、抗 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它通过发送和接收红 外信号来实现数据的 传输。
时域抗干扰
采用脉冲压缩、相干检测等技术,提高时间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
空域抗干扰
利用光学天线或反射镜实现信号的定向传输,减少干扰信号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红外接收模 块
红外接收电路
光电转换
红外接收模块通过光电转换将红 外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信号放大
转换后的电信号通常比较微弱,需 要进行放大处理。
滤波处理
对放大后的信号进行滤波,以去除 噪声和干扰。
解调与解码方式
解调技术
采用适当的解调技术,如相干解 调或非相干解调,将已调制的信 号还原为原始信号。
红外通讯原理
发送端将数据转换为红外信号, 通过红外发射器发送出去。
红外通讯的传输速率、传输距离 和调制方式等参数取决于具体的 硬件设备。
01
02
红外通讯系统由发送端和接收端 组成。
03
接收端接收到红外信号后,将其 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解码还原 成原始数据。
04
红外通讯应用场景
01
02
03
04
家庭和办公环境
红外通讯技术在工业环境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 够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并且具有较低的成本和维 护要求。
06
红外通讯发展趋势与挑战
提高传输速率与距离
STM32-实现串口中断接收和发送数据
STM32-实现串⼝中断接收和发送数据⼀、⼯具 1、硬件:STM32L053R8单⽚机(HAL库) 2、编译环境:Atollic TrueSTUDIO for STM32 9.3.0 3、辅助⼯具:STM32CubeMX⼆、单⽚机系统时钟配置 1、系统时钟配置(没有显⽰的默认),这⾥选择的是内部的⾼速时钟(HSI)作为时钟源,系统时钟频率配置到24MHz。
三、串⼝配置 1、选⽤的是串⼝1,模式是异步通讯,波特率为38400,数据位长度为8,⽆校验位,⼀个停⽌位,接收和发送都打开,其它默认。
2、使能串⼝中断四、⽣成⼯程并进⾏完善 1、⼯程⽣成设置 2、完善代码 在配置完串⼝后,要以中断的⽅式接收数据,后⾯新增的接收⼀个字节数据函数主要是为了打开串⼝中断并等待有数据发来,剩下的字节由中断的回调函数控制接收。
/*** @brief USART1 Initialization Function* @param None* @retval None*/static void MX_USART1_UART_Init(void){/* USER CODE BEGIN USART1_Init 0 *//* USER CODE END USART1_Init 0 *//* USER CODE BEGIN USART1_Init 1 *//* USER CODE END USART1_Init 1 */huart1.Instance = USART1;huart1.Init.BaudRate = 38400 ;huart1.Init.WordLength = UART_WORDLENGTH_8B;huart1.Init.StopBits = UART_STOPBITS_1;huart1.Init.Parity = UART_PARITY_NONE;huart1.Init.Mode = UART_MODE_TX_RX;huart1.Init.HwFlowCtl = UART_HWCONTROL_NONE;huart1.Init.OverSampling = UART_OVERSAMPLING_16;huart1.Init.OneBitSampling = UART_ONE_BIT_SAMPLE_DISABLE;huart1.AdvancedInit.AdvFeatureInit = UART_ADVFEATURE_NO_INIT;if (HAL_UART_Init(&huart1) != HAL_OK){Error_Handler();}/* USER CODE BEGIN USART1_Init 2 */HAL_UART_Receive_IT(&huart1, &r_data, 1);/* USER CODE END USART1_Init 2 */} 当有数据发来,会响应中断接收数据,接收完后会关闭中断然后调⽤⼀个回调函数,如果想接收多个数据,就需要在回调函数中重新开启接收中断,回调函数的内容可以由⽤户⾃⼰添加(该函数名为固定写法不能随意更改)。
接收发送数据 流程
接收发送数据流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接收发送数据是一种常见的工作流程,用于在不同设备之间传输信息。
这种工作流程通常涉及到发送方和接收方,其中发送方是负责将数据发送到接收方的设备,而接收方则负责接收数据并处理它。
在接收发送数据的流程中,通常需要遵循一系列步骤,以确保数据能够准确、安全地传输到目的地。
发送方需要准备要发送的数据。
这可能涉及到从数据库或其他来源提取数据,并将其格式化为适合传输的格式。
数据的格式化通常会涉及到将数据转换为特定的编码方式,并可能还需要进行加密以确保数据安全。
接着,发送方需要确定数据传输的目的地。
这可能是一个特定的设备、一个网络节点,或者是一个远程服务器。
发送方会根据目的地的地址和端口号进行数据传输设置。
一旦发送方确定了目的地,就会启动数据传输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会被分割成小的数据包,并逐一发送到目的地。
发送方会使用网络协议来确保数据包的顺序和完整性,以确保数据能够在传输过程中不丢失或被损坏。
接受方在接收到数据包后会根据预定的协议进行处理。
这可能涉及到将数据包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数据文件,再进行解码以还原数据内容。
在解码数据之前,接收方可能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解密以还原原始数据。
一旦数据被成功接收和处理,接收方会向发送方发送确认消息,通知其数据已经成功接收。
这种确认消息是数据传输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确保发送方知道数据已经安全到达目的地。
接收发送数据的流程可能还涉及到错误处理和重传机制。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包可能会由于网络问题或其他原因丢失或损坏。
在这种情况下,发送方和接收方会协商如何处理丢失的数据包,并可能会触发重传机制,以确保数据能够成功传输。
接收发送数据的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和各种协议。
通过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可以确保数据能够安全、准确地传输到目的地,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共享。
第二篇示例:在现代科技时代,数据交换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
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分为LINUX和WINDOWS两种平台LINUX:write()&read()Linux 不区分普通⽂件和套接字。
在服务器端⽤ write() 向套接字写⼊数据,客户端就能收到,然后再使⽤ read() 从套接字中读取出来,就完成了⼀次通信。
ssize_t write(int fd, const void *buf, size_t nbytes);ssize_t read(int fd, void *buf, size_t nbytes);参数解释:1、fd 为要读取的⽂件的描述符,buf 为要发送/接收数据的缓冲区地址,nbytes 为要写⼊/读取的数据的字节数。
成功则返回读取到的字节数(read()遇到⽂件结尾则返回0),失败则返回 -1。
2、size_t 是通过 typedef 声明的 unsigned int 类型;ssize_t 在 "size_t" 前⾯加了⼀个"s",代表 signed,即 ssize_t 是通过 typedef 声明的signed int 类型。
WINDOWS:send()&recv()Windows 区分普通⽂件和套接字,并定义了专门的接收和发送的函数。
从服务器端发送数据使⽤ send() 函数,客户端就能收到,然后再使⽤ recv() 从套接字中读取出来,就完成了⼀次通信。
int send(SOCKET sock, const char *buf, int len, int flags);int recv(SOCKET sock, char *buf, int len, int flags);参数解释:1、sock 为要发送/接收数据的套接字,buf 为要发送/接收的数据的缓冲区地址,len 为要发送/接收的数据的字节数,flags 为发送数据时的选项,设置为0即可。
串口中断处理函数接收和发送
串口中断处理函数接收和发送
串口中断处理函数是一种常用的数据通讯方式,它可以在不占用CPU 时间的情况下实现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在使用串口中断处理函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接收数据:在串口接收数据时,中断处理函数可以通过读取
数据寄存器获取接收到的数据。
接收到的数据可以直接存储在缓冲区中,或者经过处理后再存储。
2. 发送数据:在串口发送数据时,中断处理函数可以通过写入
数据寄存器将数据发送出去。
发送数据时需要注意数据的格式和长度,避免出现数据丢失或接收端无法识别的情况。
3. 中断优先级:在使用多个中断时,需要设置不同的中断优先级,以确保高优先级的中断能够及时响应。
在串口通讯中,接收中断的优先级应该高于发送中断的优先级,以确保接收到的数据能够及时处理。
4. 缓冲区管理:在串口通讯中,需要使用缓冲区来存储接收和
发送的数据。
需要注意缓冲区的大小和数据的读写顺序,避免出现缓冲区溢出或数据丢失的情况。
总之,串口中断处理函数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通讯方式,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
在使用中需要注意以上几点,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接收和发送。
- 1 -。
串口屏工作原理
串口屏工作原理串口屏是一种常见的显示设备,它可以通过串口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并将数据以图形、文字等形式显示在屏幕上。
串口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串口协议将数据传输到屏幕控制芯片,并由控制芯片将数据解析并显示在屏幕上。
需要了解串口协议。
串口协议是一种常用的串行通信协议,它定义了数据传输的格式和规则。
常见的串口协议有RS-232、RS-485、UART等。
在串口屏中,一般使用UART协议进行通信。
UART协议定义了数据的传输格式,包括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等。
在串口屏中,数据的传输通常分为两个步骤: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
发送数据是指将要显示的数据发送给屏幕控制芯片,而接收数据是指从屏幕控制芯片接收到的数据,通常是一些状态信息或操作结果。
发送数据的过程如下:首先,将要发送的数据按照UART协议的格式进行编码,包括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等。
然后,将编码后的数据通过串口发送出去。
屏幕控制芯片在接收到数据后,会进行解码并将数据存储在相应的内存区域中。
接收数据的过程如下:屏幕控制芯片会定期检查串口接收缓冲区中是否有数据,如果有数据则进行解码。
解码后的数据可以是命令、图像数据、文字等。
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屏幕控制芯片会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显示图像、更新屏幕内容等。
除了数据的传输和解析,串口屏还需要进行一些其他的操作,例如屏幕刷新、亮度调节等。
这些操作通常通过发送特定的命令实现。
命令是一种特殊的数据格式,屏幕控制芯片可以根据命令的内容执行相应的操作。
总结起来,串口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串口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和解析,将数据显示在屏幕上。
它可以实现与其他设备的通信,并且具有一定的控制功能。
根据不同的需求,串口屏可以用于各种应用场景,例如工业控制、仪器仪表、智能家居等。
通信协议中的消息传递与数据格式解析
通信协议中的消息传递与数据格式解析通信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规定了网络中各个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和数据交换的规则。
消息传递与数据格式解析是通信协议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如何正确地发送和接收数据,在网络通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通信协议中消息传递和数据格式解析的步骤,并分点列出。
一、消息传递的步骤:1. 确定消息类型:在消息传递之前,发送方需要确定发送的消息类型,例如请求数据、响应数据、命令等,不同的消息类型需要使用不同的协议和数据格式。
2. 打包数据:发送方根据所选定的消息类型,将需要传递的数据打包成一片连续的字节序列。
在打包数据时,需要注意指定数据的长度和格式,以确保接收方可以正确地解析和处理数据。
3. 发送消息:发送方通过网络将打包好的消息数据发送给接收方。
为了保证消息的可靠传递,通常会使用一些可靠传输协议,例如TCP(传输控制协议),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4. 接收消息:接收方通过网络接收到发送方发送的消息数据。
在接收消息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网络中可能出现的延迟、丢包和重复等问题,以保证消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5. 解析消息:接收方根据约定的协议和数据格式,对接收到的消息数据进行解析。
解析消息的过程涉及到数据格式的解析和处理,以及根据消息类型进行相应的操作和响应。
二、数据格式解析的步骤:1. 确定数据格式:在数据格式解析之前,需要确定数据的编码格式和结构。
常见的数据编码格式包括二进制、文本和XML等。
数据结构指的是数据中各个字段的排列和组织方式,例如采用固定长度字段还是变长字段。
2. 提取数据:根据数据结构的定义,对接收到的消息数据进行解析和提取。
提取数据的过程可能涉及到字节序转换、字符串编解码等操作,以确保提取到的数据能够被正确地处理和使用。
3. 验证数据:对提取到的数据进行验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验证数据的方式包括校验和、CRC(循环冗余校验)等。
网线哪几根是发送数据,哪几根是接收数据的?
网线哪几根是发送数据,哪几根是接收数据的?“极客谈科技”,全新视角、全新思路,伴您遨游神奇的科技世界。
网线是大家比较常见的传输材质,虽然不起眼,有线网络传输均要依靠这根线。
网线的制作分为两种标准,分别为T568B、T568A两种;网线根据传输速度又分为千兆网线、百兆网线;网线根据封装材质又分为屏蔽网线、非屏蔽网线。
不要小看这一根网线,里面涉及的学问可真不少。
那么,网线内部的八芯铜线,您知道哪几根是辅助发送数据,哪几根是用于接收数据的么?网线的制作标准网线的制作一般有两种标准,一种是T568B、一种是T568A。
网线只要是两两配对即可完成数据传输,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施工,避免造成网络混乱。
T568B的线序为: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T568A的线序为: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那么,网线中究竟是哪几根负责数据发送,哪几根是负责数据接收的呢?无论是哪种标准制作的网线,均是1、2芯负责数据数据的发送,3、6芯负责数据的接收。
那么,细心的用户就会发现,网线中实际工作的只有四芯。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网线四芯涉及到的那些事情吧!围绕四芯网线出现的事比较常见的就是一线双用,也是不少综合布线偷工减料的地方。
出现紧急情况,利用网线仅需要四芯传输的特性,可以将一根网线拆开成为两芯使用。
例如弱电箱至客厅电视处,一根可以用于连接路由器,一根可以用于连接IPTV机顶盒。
这样就解决了弱电箱至客厅电视仅有一个网线的尴尬。
当然,一根网线双芯使用也并非没有缺点。
一点是仅支持百兆传输,超五类及其以上的网线则无法在支持千兆传输。
并且,四芯网线将无法提供供电功能,不能够同POE路由器或交换机使用。
比较狡猾的布线公司,往往会利用该特性偷减成本,特别是墙插中的网线需要仔细检查。
关于网线所涉及到的知识,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单片机串口通信的发送与接收
51单片机的串口,是个全双工的串口,发送数据的同时,还可以接收数据。
当串行发送完毕后,将在标志位TI 置1,同样,当收到了数据后,也会在RI 置1。
无论RI 或TI 出现了1,只要串口中断处于开放状态,单片机都会进入串口中断处理程序。
在中断程序中,要区分出来究竟是发送引起的中断,还是接收引起的中断,然后分别进行处理。
看到过一些书籍和文章,在串口收、发数据的处理方法上,很多人都有不妥之处。
接收数据时,基本上都是使用“中断方式”,这是正确合理的。
即:每当收到一个新数据,就在中断函数中,把RI 清零,并用一个变量,通知主函数,收到了新数据。
发送数据时,很多的程序都是使用的“查询方式”,就是执行while(TI ==0); 这样的语句来等待发送完毕。
这时,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带来问题。
看了一些网友编写的程序,发现有如下几条容易出错:1.有人在发送数据之前,先关闭了串口中断!等待发送完毕后,再打开串口中断。
这样,在发送数据的等待期间内,如果收到了数据,将不能进入中断函数,也就不会保存的这个新收到的数据。
这种处理方法,就会遗漏收到的数据。
2.有人在发送数据之前,并没有关闭串口中断,当TI = 1 时,是可以进入中断程序的。
但是,却在中断函数中,将TI 清零!这样,在主函数中的while(TI ==0);,将永远等不到发送结束的标志。
3.还有人在中断程序中,并没有区分中断的来源,反而让发送引起的中断,执行了接收中断的程序。
对此,做而论道发表自己常用的方法:接收数据时,使用“中断方式”,清除RI 后,用一个变量通知主函数,收到新数据。
发送数据时,也用“中断方式”,清除TI 后,用另一个变量通知主函数,数据发送完毕。
这样一来,收、发两者基本一致,编写程序也很规范、易懂。
更重要的是,主函数中,不用在那儿死等发送完毕,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查看其它的标志。
实例:求一个PC与单片机串口通信的程序,要求如下:1、如果在电脑上发送以$开始的字符串,则将整个字符串原样返回(字符串长度不是固定的)。
UART工作原理详解
UART工作原理详解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是一种通用的异步收发器,它是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进行串行通信的一种常用方法。
UART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串行(一位一位)传输数据,而不是并行(同一时间多位)传输数据。
UART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数据传输格式、时钟同步、数据传输流程和信号电平等内容。
1.数据传输格式:UART使用串行方式发送和接收数据。
每个数据字节由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和校验位组成。
- 起始位(Start Bit):用于表示数据的开始,通常为低电平。
- 数据位(Data bits):表示要传输的数据字节,通常为8位(可选为5、6、7或9位)。
- 停止位(Stop Bit):用于表示数据传输的结束,通常为高电平。
- 校验位(Parity Bit):可选项,用于进行数据校验,检测传输中是否出错。
2. 时钟同步:UART工作时,发送端和接收端需要以相同的波特率(Baud Rate)进行工作。
波特率表示每秒钟传输的比特数。
发送端需要按照波特率将数据位同步地传输给接收端。
3.数据传输流程:-发送端:首先发送端发送一个起始位(低电平)。
然后依次发送数据位,根据设定的数据位数发送相应的位数。
发送完数据位后,发送停止位(高电平)。
-接收端:接收端需要按照波特率接收数据。
当接收到一个起始位后,开始接收数据位,根据设定的数据位数接收相应的位数。
接收完数据位后,接收停止位。
4.信号电平:UART使用两种电平表示逻辑0和逻辑1、通常,逻辑0表示高电平,逻辑1表示低电平。
这是因为UART最初被设计为在通过电传电路和光纤进行通信时使用的。
总的来说,UART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串行传输数据来实现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
发送端将数据并行转为串行,并添加起始、停止和校验位,通过串行传输给接收端。
接收端则将串行数据转为并行数据,并还原为原始数据。
UART的工作原理简单而有效,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之间的通信,如计算机与打印机、调制解调器、传感器等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安全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安全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一部分。
数据传输和信息安全也成为了计算机网络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计算机网络的一项基本功能。
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传输可以分为两类: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
数据发送是指计算机向网络中的其他设备发送数据,而数据接收则是指计算机从其他设备中接收数据。
数据传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广播和单播。
广播是指计算机将数据发送到网络中的所有设备,而单播则是指计算机将数据发送到网络中的单个设备。
其中,广播的信息容易被窃听,而单播的信息相对来说则较为安全。
此外,数据传输的速度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数据传输速度的快慢影响着我们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效率和体验。
数据传输的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网络拓扑结构、数据包大小、带宽等等。
网络管理员可以通过合理配置网络,优化网络性能,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
二、信息安全在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的安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攻击的威胁也日益严重。
网络攻击可以带来诸如信息泄露、数据损坏、拒绝服务等问题,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严重的损失。
保护信息安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加密和防火墙。
加密是指采用某种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使得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人才能解密。
防火墙则是一种安全设备,它可以监测网络流量,控制网络访问,并阻挡来自未授权访问者的攻击。
此外,网络安全还需要合理的管理和维护。
网络管理员需要定期更新系统补丁,加强登录认证等安全措施,提高网络安全性。
同时,网络管理员还需要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并修补系统中的漏洞。
总结以上就是关于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安全的讨论。
数据传输和信息安全在计算机网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安全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效率和保护我们的隐私信息。
SPI的DMA发送与接收
SPI的DMA发送与接收⼀、概述在项⽬开发中,需要⽤到SPI接⼝来进⾏⼤量数据的传输,为了能节省CPU的⼯作时间,采⽤DMA来进⾏数据发送则是明智之举。
⼆、⼯作模式描述1、发送⽅作为主机发送数据,接收⽅作为从机接收数据,基本的硬件连接为:主机——从机NSS ——NSSSCK——SCKMOSI——MOSIMISO——MISOGND——GND(注意⼀定要共地,否则数据会错很多)2、关于主从机NSS管脚各⾃功能的说明主机的NSS作为GPIO⼝使⽤,在进⾏SPI初始化时设置为SPI_NSS_Soft。
从机的NSS由主机NSS管脚的输出状态决定,在进⾏SPI初始化时设置为SPI_NSS_Hard。
三、主机(发送数据)代码详解1、结构体变量定义SPI_InitTypeDef SPI_InitStructure;//SPI初始化结构体DMA_InitTypeDef DMA_InitStructure;//DMA初始化结构体GPIO_InitTypeDef GPIO_InitStructure;//GPIO初始化结构体NVIC_InitTypeDef NVIC_InitStructure;//NVIC初始化结构体2、开相关设备时钟RCC_APB2PeriphClockCmd(RCC_APB2Periph_GPIOB | RCC_APB2Periph_AFIO,ENABLE);//GPIO、AFIO时钟使能RCC_APB1PeriphClockCmd(RCC_APB1Periph_SPI2,ENABLE);//使能SPI2时钟RCC_AHBPeriphClockCmd(RCC_AHBPeriph_DMA1,ENABLE);//使能DMA1时钟3、SPI接⼝GPIO初始化由于只⽤到SPI接⼝的三个信号线,故只需进⾏三个GPIO⼝的初始化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3 | GPIO_Pin_15;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AF_PP;//将SCK和MOSI管脚设置为复⽤推挽输出GPIO_Init(GPIOB, &GPIO_InitStructure);GPIO_InitStructure.GPIO_Pin = GPIO_Pin_12;GPIO_InitStructure.GPIO_Speed = GPIO_Speed_50MHz;GPIO_InitStructure.GPIO_Mode = GPIO_Mode_Out_PP;//NSS作为GPIO⼝使⽤,设置为推挽输出GPIO_Init(GPIOB, &GPIO_InitStructure);4、SPI初始化SPI_Cmd(SPI2, DISABLE);SPI_InitStructure.SPI_Direction = SPI_Direction_2Lines_FullDuplex ;SPI_InitStructure.SPI_Mode = SPI_Mode_Master;SPI_InitStructure.SPI_DataSize = SPI_DataSize_16b;SPI_InitStructure.SPI_CPOL = SPI_CPOL_Low;SPI_InitStructure.SPI_CPHA = SPI_CPHA_2Edge;SPI_InitStructure.SPI_NSS = SPI_NSS_Soft;SPI_InitStructure.SPI_BaudRatePrescaler = SPI_BaudRatePrescaler_2;SPI_InitStructure.SPI_FirstBit = SPI_FirstBit_MSB;SPI_InitStructure.SPI_CRCPolynomial = 7;SPI_Init(SPI2, &SPI_InitStructure);5、DMA初始化DMA_DeInit(DMA1_Channel5);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BaseAddr = 0x4000380C;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BaseAddr = (uint32_t)ADC_Data;DMA_InitStructure.DMA_DIR = DMA_DIR_PeripheralDST;DMA_InitStructure.DMA_BufferSize = ADC_DATASIZE;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Inc = DMA_PeripheralInc_Disable;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Inc = DMA_MemoryInc_Enable;DMA_InitStructure.DMA_PeripheralDataSize = DMA_PeripheralDataSize_HalfWord;DMA_InitStructure.DMA_MemoryDataSize = DMA_MemoryDataSize_HalfWord;DMA_InitStructure.DMA_Mode = DMA_Mode_Normal;DMA_InitStructure.DMA_Priority = DMA_Priority_Medium;DMA_InitStructure.DMA_M2M = DMA_M2M_Disable;DMA_Init(DMA1_Channel5, &DMA_InitStructure);DMA_ITConfig(DMA1_Channel5, DMA_IT_TC, ENABLE);//使能DMA1通道5中断,注意⼀定要是“DMA_IT_TC”,否则会出现进不了中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