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鬼》课程教案
第四讲 山鬼(2)
第四讲山鬼(二)教学目的:1、掌握《山鬼》中山鬼的形象及艺术特点。
2、重点掌握《山鬼》的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山鬼的人物形象难点:《山鬼》中的心理刻画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古文今译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萝。
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啊形貌娇好。
驾着赤豹啊紧跟文狸,辛夷为车啊桂花饰旗。
披着石兰啊结着杜衡,折枝鲜花啊聊寄相思。
竹林深处啊暗无天日,道路险峻啊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云海茫茫啊浮游卷舒。
山色幽暗啊白昼如夜,东风狂舞啊神灵降雨。
我痴情等你啊忘却归去,红颜凋谢啊怎能永葆花季?我在山间采撷益寿的灵芝,岩石磊磊啊葛藤四处缠绕。
抱怨公子啊怅然忘却归去,你思念我啊却没空到来。
山中人儿就像杜若般芳洁,口饮石泉啊头顶松柏。
(心念公子啊暗自沉吟,)你想我啊是真是假。
雷声滚滚啊细雨蒙蒙,猿鸣啾啾啊夜色沉沉。
风声飒飒啊落木萧萧,思慕公子啊独自悲伤。
二、山鬼的形象《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她披戴着薜荔、女萝、石兰和杜蘅,乘着赤豹拉的辛夷车,车上插着桂枝编织的旗,身边跟着长有花纹的花猫……其衣食住行无不带有强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然而山鬼的容貌体态和情感变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现她感叹青春不能永驻,期盼爱人早些到来,不来则忧伤孤独……这种人神合一的形象创造,正是屈原诗歌中的一贯方法。
三、《山鬼》中的心理刻画表现在赴约前后的心理变化:赴约途中:内心非常喜悦兴奋。
山鬼(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山鬼(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
一、导入:二、介绍背景:1、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山鬼》教学设计
山鬼教学设计引言: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本文将以《山鬼》为教学主题,结合相关教学理论和方法,设计一节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山鬼的起源、特征和传说,并能通过阅读理解、文化背景的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山鬼的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并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山鬼的起源、特征和传说;2. 理解山鬼在文化传统中的意义;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讲师可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引入山鬼这一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思考山鬼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展现与解读:讲师通过逐段阅读《山鬼》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山鬼的起源、特征和传说。
在阅读过程中,讲师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中的隐喻、象征手法,分析山鬼在文化背景中的象征意义。
3. 文化背景分析: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言辞等方面,讲师引导学生分析山鬼传说所折射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山鬼的理解和认同。
4. 深入讨论:讲师组织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就山鬼传说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学生可以就山鬼的起源、人们对山鬼的态度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辩论。
5. 创作表演:分成小组,学生可以选择山鬼传说中的某个情节进行改编表演,或者设计自己创造的山鬼故事。
通过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山鬼的意义。
6. 总结与拓展:讲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总结当天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收获。
同时,推荐相关课外阅读或影视作品,供学生进一步了解山鬼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包括提问、思考、回答问题的表现等。
山鬼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象征、象征主义手法等。
教学难点:1. 理解象征主义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2.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象征、象征主义手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课文背景,包括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风格。
2. 提出问题:课文《山鬼》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二、课文分析1.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主义手法:a. 分析“山鬼”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b. 分析课文中的其他象征手法,如“夜”、“风”、“雨”等。
3. 学生讨论课文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课文《山鬼》中的山鬼形象有何特点?2.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山鬼形象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3. 教师总结:山鬼形象象征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的渴望。
四、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课文《山鬼》的主题思想分析文章。
2. 收集关于郭沫若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阅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山鬼》的主题思想。
2. 提出问题:课文《山鬼》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二、课文分析1. 学生自读课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山鬼”、“夜”、“风”、“雨”等。
3. 学生讨论课文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课文《山鬼》中的象征主义手法有何作用?2.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象征主义手法在课文中的表现和作用。
3. 教师总结:象征主义手法使课文更具艺术魅力,深化了主题思想。
四、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课文《山鬼》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文章。
屈原山鬼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山鬼》的文学背景和屈原的生平经历,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 通过对《山鬼》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楚辞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浪漫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1. 《山鬼》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屈原的生平经历与作品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楚辞艺术特点的理解。
2. 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的把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简要概述其文学成就。
2. 提出问题:为何《山鬼》这首诗能成为楚辞中的佳作?二、课文分析1. 阅读课文,了解《山鬼》的基本内容。
2. 分析《山鬼》的艺术特色:a. 结构:诗歌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层次分明。
b. 语言: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c. 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屈原在《山鬼》中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精神。
2. 分析屈原在《山鬼》中如何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和命运的抗争。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山鬼》的艺术特色和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山鬼》在楚辞中的地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山鬼》的理解。
2. 提出问题:屈原的生平经历对其创作有何影响?二、课文分析1. 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山鬼》的内容。
2. 分析屈原的生平经历与《山鬼》的关系:a. 屈原的爱国情怀在《山鬼》中得到了体现。
b. 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山鬼》中得到了升华。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浪漫主义精神在《山鬼》中的具体表现。
2. 分析屈原的生平经历如何影响其创作《山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屈原的生平经历与《山鬼》的关系。
2. 强调《山鬼》在楚辞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山鬼》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屈原生平经历与作品关系的认识。
3. 学生对屈原爱国情怀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感悟。
《山鬼》教案-聂娜
总结
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介绍了 屈原命途多舛的经历,感受了诗人希望 报效祖国却又不能实现的苦楚,作者在 这首诗中以楚国民间传说为题材,创造 了美丽的山鬼形象,非常细腻地刻划了 山鬼痴情的复杂心态,表现了人类对爱 情的忠贞追求,诗人也借山鬼的形象表 现自己忠君忧国、期盼回到楚王身边的 思想。
楚魂——致屈原
立在五月/遥望/如潮的思绪/蜂拥而至/伤感楚地/无情/ 一江碧水/网住你高贵的头颅
抬头举首/离骚的音律/忽隐忽现/一段震撼灵魂的历 史/逶迤而来/传说/你是携两袖清风/与婵娟一起/踏着 九歌/伴月而去 逝者如斯/沉睡千年的你啊/是否依然振臂呐喊/民生 之多艰
沧海桑田/你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你忧国忧民的烈烈 气节/化成丹心一颗/于汗青里/千古绝唱/万世流芳 五月五日/含泪举杯/相邀你清高的孤魂/品尝/金色的 粽子/屈膝长谈/天问/橘颂 魂归来兮—/路漫漫/诉不完几多惆怅/你听/迷失作诗 的方向/我滴血的歌喉一片荒凉
第一节
从各方面描绘了“山鬼”的美好 1.山鬼的装束 :
“被薜荔兮带女罗” “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 2.山鬼的坐骑: “乘赤豹兮从文狸 ”
第一节
3.山鬼的容颜:(借爱人之口) “既含睇兮又宜笑 ” “子慕予兮善窈窕 ”
4.山鬼的动作: “折芳馨兮遗所思 ” 反映了山鬼怎样的心情?
第二节
(二)具体分析
情节:
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 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 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 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 ,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 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 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章节
开头八句用第三人称介绍山鬼美丽娇好的仪容 情态,以及乘车赴约时的一系列举动和情景。 中间十二句是主体,山鬼自述到达目的地不见 情人后的种种复杂心情:先是责怪自己迟到, 后来埋怨对方失信,但又马上替对方辩解,写 得缠绵悱恻,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八句恢复第三人称的写法,写出山鬼 相思的愁绪后戛然而止,余味悠然;其中用背 景的凄厉渲染山鬼的内心痛苦,写得十分传神。
《山鬼》教案
《山鬼》教案一、教学目标:1、诵读了解本文思想内容。
2、领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初步了解楚辞的含义及特点。
二、教学重点:1、理解山鬼形象,认识楚辞这一诗体的民歌特点。
2、领会诗歌意境,体味诗的美。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自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大家知道这个节日的来历吗?(学生发言)它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
(二)新授:1、介绍屈原及“楚辞”。
2、播放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兮”后有较长的停顿。
4、参照课下注释,解释重点词:词类活用:带——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带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阴——名词用作动词以------为阴通假字:华通花5、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美感。
(1)读山鬼出场赴约的内容,可以看出主人公一出场是怎样的心情?——她将自己打扮的非常华丽动人,手持鲜花,满怀喜悦等待情人出现。
(2)读第二段,主人公此时心情如何?——懊恼、哀愁,同时又怀着一线希望开始在山林中寻找。
采摘灵芝寄托相思之苦。
(3)“怨公子------不得闲”,她是否怨恨情人?——为对方辩解,你一定很想念我,只是没有空闲罢了。
(4)读第三段,主人公怀着怎样的心情离开此地?——面对情人始终不来的现实,又是思念,又是疑惑,哀婉、孤寂,带着愁思,在风雨中离去。
(三)课堂练习设计:(投影出示)1、从诗中找出描写山鬼外形美好的句子。
2、找出诗歌中表现山鬼心理变化的句子,思考:诗歌中的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渲染主人公的情感变化)3、写出诗歌中嘉木香草的名称,明确作者用来比拟人外形、内心的美好。
(四)小结: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不断转换的画面,生动的表现了女神寻找情人的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场景的不断变换,为诗歌增添了美丽色彩。
五:布置作业:扩写《山鬼》六、板书设计:山鬼出场赴约久候不至失望痛苦盼望——自责——寻找——失望——思念——疑惑七、反馈: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初读课文时觉得很生涩,但诵读后掌握了诗的节奏,再结合课下注释能理解诗歌的内容,能顺利做出课堂练习,对于诗歌的意境有部分同学体会的不够充分。
《山鬼》课程教案
《山鬼》课程教案第二章古代文学第一节:诗词曲赋《山鬼》授课时间安排第1周周一5、6节课教学器材与工具多媒体授课类型理论课□ 赏析课√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双语课程□ 其他教学目的、要求:1.要求了解《山鬼》的相关背景知识。
2.重点掌握《山鬼》的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山鬼的人物形象难点:《山鬼》中的心理刻画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山鬼》的背景知识介绍一、作品的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楚辞九歌》。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
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鬻熊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
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
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
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
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
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
最后楚为秦所灭。
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
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
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
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
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
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图案。
《招魂》、《九歌》所描绘的音乐舞蹈,也显示出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的气氛。
第五课 山鬼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目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千百年来,他是天下百姓深切怀念的一个对象,也是知识分子价值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的心灵砝码,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山鬼》大学语文教案
易被学生理解,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讲解。
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02
在理解《山鬼》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
诗歌、散文等,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山鬼》
03
《山鬼》写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
景理解诗歌,避免脱离时代背景进行解读。
05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析《山鬼》的艺术特色
学生需要从语言、叙事、结构等方面分析作品的 艺术特点,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3
写一篇关于《山鬼》的读后感
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写出 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07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在《山鬼》的教案中,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对屈原和《楚辞》的介绍、对《 山鬼》文本的解读以及相关的课堂活动。通过反思,我认为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合理的,能够有效地帮 助学生理解《山鬼》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山鬼》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
布置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 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06作业布置基础题来自总结《山鬼》的主题思想
要求学生对《山鬼》的主题思想进行总结,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和情感的深度。
梳理《山鬼》的情节结构
学生需要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理解情 节的转折点和高潮部分。
细腻的心理描写
诗中通过对山鬼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山鬼既执着地 追求爱情,又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使得诗歌具有深刻 的思想内涵。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大学语文山鬼教案一等奖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X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山鬼》的作者及创作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评价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山鬼》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鉴赏《山鬼》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1. 把握《山鬼》中的象征意义。
2. 分析《山鬼》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山鬼》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谈谈对《山鬼》的初步印象。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三、分析课文1.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山鬼的形象特点,探讨其象征意义。
2. 故事情节分析:分析《山鬼》的故事情节,探讨其结构特点。
3.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山鬼》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山鬼》中的山鬼代表了怎样的精神?《山鬼》对后世文学有何影响?2. 学生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山鬼》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山鬼》,深入理解作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山鬼》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山鬼》的理解。
二、写作指导1. 教师讲解如何从《山鬼》中汲取灵感,进行文学创作。
2. 学生尝试以《山鬼》为题材,进行写作练习。
三、展示交流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写作,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山鬼》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山鬼资料讲课教案
《山鬼》简介:《山鬼》出自《九歌》的第九首。
《九歌》是一组祀神的乐歌,据说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的。
《九歌》中有不少篇章描述了鬼神的爱情生活,如《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本文也是如此。
《山鬼》篇,是《九歌》中悲剧之最。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绚丽的文辞、细腻的笔法委婉曲折地再现了诗人的的心态,感情缠绵,语言哀婉动人。
山鬼由满心喜悦,到哀怨绝望的心情;道路险难,狂风暴雨的险恶环境;隐含着对对楚王和佞臣的怨恨和鞭挞。
山鬼何指:《山鬼》一诗,学术界对“山鬼”这一形象的解释以及对《山鬼》通篇主旨的理解没有定论,历来楚辞研究者对《山鬼》的形象与意境的理解说法不一。
有以下几种说法:1.山鬼即是巫山神女瑶姬2.精怪说3.认为“山鬼”即山神4.“山鬼”即“人鬼”以上的几种说法中,最为流行的是山鬼即为山神说,我赞成山鬼是山神的观点,但是对于山神的性别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现在的文学史把山神看作是女性形象,认为《山鬼》篇是一支祀神曲.是一首讴歌爱情美的赞歌.更是一篇幽怨曲折、感人肺腑的言志、抒情之作。
山鬼是对情人一往情深、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神,实际上就是作者本人;女神苦恋着的“公子”即是诗人所寄子希望的对象——楚王。
诗作就是通过女神对爱情的执着、坚贞来显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女神所处环境的艰险恶劣以及情人失信、食言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恰恰反映出诗人当时所处政治环境的险恶以及自己的悲惨命运。
译文: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萝。
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啊形貌娇好。
驾着赤豹啊紧跟文狸,辛夷为车啊桂花饰旗。
披着石兰啊结着杜衡,折枝鲜花啊聊寄相思。
竹林深处啊暗无天日,道路险峻啊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云海茫茫啊浮游卷舒。
山色幽暗啊白昼如夜,东风狂舞啊神灵降雨。
我痴情等你啊忘却归去,红颜凋谢啊怎能永葆花季?我在山间采撷益寿的灵芝,岩石磊磊啊葛藤四处缠绕。
抱怨公子啊怅然忘却归去,你思念我啊却没空到来。
大学语文山鬼教案
教学对象:大学语文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山鬼》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2. 通过对《山鬼》的赏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山鬼》的主题思想。
2. 赏析《山鬼》的艺术特色。
3. 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山鬼》中“山鬼”形象的内涵。
2. 分析《山鬼》中的意象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古典诗歌鉴赏方法。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山鬼》。
二、课文讲解1. 介绍《山鬼》的创作背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江南,途经巫山,得遇山鬼,遂作此诗。
2. 朗读《山鬼》,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主题思想:a. 诗歌以山鬼为载体,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真爱的向往。
b. 通过山鬼与诗人的对话,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感慨。
4. 赏析《山鬼》的艺术特色:a. 意象运用:山鬼、巫山、云雨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神秘、凄美的意境。
b.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山鬼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自由、真爱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无奈。
c. 语言风格: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
三、课堂讨论1. 分析《山鬼》中“山鬼”形象的内涵。
2. 讨论诗歌中意象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比较李白的《将进酒》和《山鬼》,分析两首诗歌在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山鬼》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2. 强调古典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山鬼》,撰写一篇鉴赏文章。
2. 搜集有关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山鬼》的赏析,让学生了解到古典诗歌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时,注重将《山鬼》与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山鬼舞蹈教学课程设计
山鬼舞蹈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山鬼”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舞步,熟知其文化背景;2. 学生能够了解舞蹈中身体各部位的作用和协调方式,掌握舞蹈的基本技巧;3. 学生能够认识并运用舞蹈中所涉及的音乐、服饰等元素,提高对舞蹈艺术的整体理解。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山鬼”舞蹈的表演,展现舞蹈的美感和技巧;2. 学生能够通过舞蹈练习,提高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和节奏感;3. 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山鬼”舞蹈,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 学生在舞蹈练习中,体验美的创造与表达,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互相尊重、包容和理解,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舞蹈艺术为载体,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实践性、趣味性和团队协作。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年级特点,课程设计以形象、生动、有趣为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同时,注重课程目标的分解和落实,确保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内容,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舞蹈文化背景:介绍“山鬼”舞蹈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舞蹈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舞蹈基本技巧:教授舞蹈的基本步伐、手势、身姿等,包括跳跃、旋转、平衡等动作,培养学生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
3. 舞蹈动作组合:将基本技巧组合成完整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连贯的动作中体验舞蹈的美感。
4. 表演技巧:教授舞台表现、情感表达、面部表情等,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5. 舞蹈服饰与道具:介绍“山鬼”舞蹈的服饰、道具及其寓意,使学生了解舞蹈艺术中的审美观念。
6. 团队协作与排练:分组进行舞蹈排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舞台表演经验。
《山鬼》课程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授课题目:第二章古代文学第一节:诗词曲赋《山鬼》授课时间安排第1周周一5、6节课教学器材与工具多媒体授课类型理论课□赏析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双语课程□其他教学目的、要求:1.要求了解《山鬼》的相关背景知识。
2.重点掌握《山鬼》的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山鬼的人物形象难点:《山鬼》中的心理刻画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山鬼》的背景知识介绍一、作品的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楚辞·九歌》。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
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鬻熊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
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
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
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
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
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
最后楚为秦所灭。
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
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
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
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
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
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图案。
《招魂》、《九歌》所描绘的音乐舞蹈,也显示出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授课题目:第二章古代文学第一节:诗词曲赋《山鬼》授课时间安排第1周周一5、6节课教学器材与工具多媒体授课类型理论课□赏析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双语课程□其他教学目的、要求:1.要求了解《山鬼》的相关背景知识。
2.重点掌握《山鬼》的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山鬼的人物形象难点:《山鬼》中的心理刻画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山鬼》的背景知识介绍一、作品的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楚辞·九歌》。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
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
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鬻熊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
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
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
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
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
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
最后楚为秦所灭。
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
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
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
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
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
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
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图案。
《招魂》、《九歌》所描绘的音乐舞蹈,也显示出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的气氛。
旧楚地、今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具备五个半八度的编钟,被中外专门家誉为“世界奇迹”,实际证明了楚国音乐及歌舞的发达。
而北方的正统音乐,通常是限制在一个八度的音域范围内的。
以春秋战国时代而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实是各有特点,各有所长。
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
文学是广义的艺术的一个方面。
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
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二、“楚辞”简介“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第二节《山鬼》作品的讲解一、作者生平屈原(约前340—约前277)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
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
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
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美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在军事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
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
屈原遭到朝廷内部小人的诋毁,先后几次被放逐,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
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古人或曾感慨曰:“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
”屈原的作品,在《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5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25篇,未列篇名。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25篇,为《离骚》、《九歌》(计作11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楚辞章句》则是为刘向所编《楚辞》作的注释。
所以这两种理应是一致的)。
可知对这25篇中部分作品的归属和真伪,汉代就存在争议。
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
屈原在中国诗歌史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原始神话中包含的不自觉的超现实想象,提升成了自觉的艺术创作方法;屈原的作品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后世的影响异常深远。
“我国最古之文学作品,《三百篇》之外,即数《楚辞》。
《三百篇》为中原遗声;《楚辞》则南方新兴民族所创制之新体。
《三百篇》虽亦有激越语,而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楚辞》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在将情感尽情发泄。
《三百篇》为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则富有想象力之纯文学。
此其大较也。
其技术之应用亦不同道。
而《楚辞》表情极回荡之致,体物尽描写之妙,则亦一进步也。
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二、内容浅析本篇选自《楚辞·九歌》。
《九歌》是屈原别具风格的一组诗,它是在楚地民间祭神娱神乐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九歌》的题名是乐曲名,“九”字并非代表篇数,事实上《九歌》共11篇,前九篇祀天、日、云、河、山、司命、湘水等神,第十篇《国殇》祭为国阵亡之鬼,最后一篇《礼魂》是尾声,是祭祀结束后的送神之曲。
《山鬼》中的山鬼即山神,“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或说就是楚襄王所梦的巫山神女。
本篇描写一位年青女神独处山中的孤独幽凄之感,企盼意中人前来相会的焦灼、疑虑以及深沉的相思。
《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开头八句用第三人称介绍山鬼美丽娇好的仪容情态,以及乘车赴约时的一系列举动和情景。
中间十二句是主体,山鬼自述到达目的地不见情人后的种种复杂心情:先是责怪自己迟到,后来埋怨对方失信,但又马上替对方辩解,写得缠绵悱恻,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七句恢复第三人称的写法,写出山鬼相思的愁绪后戛然而止,余味悠然;其中用背景的凄厉渲染山鬼的内心痛苦,写得十分传神。
(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诗的第一节主要从各方面描绘了“山鬼”的美好。
“若有人”一词,准确地传达出“山鬼”给人的迷离惝恍、来去飘忽之感。
“被薜荔兮带女罗”以及下文中的“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等写山鬼的装束,既活画出山鬼这样一位身为山林之神的自然女儿的形象,又暗示了她外表和内心的美好,这也是屈原的善于以香草比美好品德的手法的体现。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山鬼的这两句突如其来的自夸,就好像演员在舞台上的第一个亮相,其美好形象让读者眼前一亮。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仔细地描摹山鬼的外貌,而是借她的爱人之口来赞美她的神态之美。
这不禁令人想到《诗经·卫风·硕人》对“硕人”的美貌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面几句穷形尽相的比喻固然煞费创作者的苦心,可欣赏者们并不太领情,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能见出“硕人”女儿情态与生命活力的诗句才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誉。
《山鬼》中的这句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何况它是出自山鬼的爱人之口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山鬼在赴约途中,想起爱人对自己的赞誉,不禁满心欢喜,此时更恨不得马上与爱人见面。
为了与爱人见面,她还特意准备了礼物:“折芳馨兮遗所思。
”第二节写山鬼在约定处焦急等待爱人的情景,见出她温柔、痴情的性格。
天色变了,下起雨来,由于还没见着爱人,山鬼并不甘心就此回家。
“岁既晏兮孰华予”一句,写出古今女子共有的心理:对于时时威胁到自己青春容颜的时光流逝,惟一可令她们感到欣慰和放心的就是爱人对她们的欣赏和宠爱;如果爱人不在身边呢,自然容颜暗淡,没有光彩了。
这句心理描写,使山鬼形象更多了凡俗气息,更让人觉得她的亲切、可爱。
而类似的表达在后世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里就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在长久的等待中,山鬼不免要揣想,他到底因为什么不来赴约呢?“君思我兮不得闲”既是为爱人开脱,也是自我宽解之词吧。
第三节写总也不见爱人到来,山鬼开始心生疑惧,随着希望彻底落空,山鬼对爱人不禁有所怨愤。
“山之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阴松柏”赞美山鬼的美好高洁;“君思我兮然疑作”承上“君思我兮不得闲”而来,至此时,山鬼的忍耐已到了极点,她不由自主地要往坏的方面想;天黑了,雷声隆隆,雨大起来了,猿狖也凄厉地鸣叫起来,风飒飒地吹过树林,——这一切,让山鬼倍感孤独、凄凉,她怎能不抱怨呢?“思念你只会徒然地让我饱尝忧愁啊!”这首诗情感线索清晰,与此相应的是,诗人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这在第二、三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第二节中,看到爱人并没有如约前来,山鬼愉快的心情蒙上了阴影,而天气也是“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第三节,在爱人终于不至,山鬼无限伤心、哀怨之时,风雨也更猛烈起来,并夹杂着猿狖的哀鸣。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
楚国神话中有巫山神女的传说,本篇所描写的可能就是早期流传的神女形象。
她只能在夜间出现,没有神的威仪,和《九歌》中所祀的其他神灵不同。
歌辞全篇都是巫扮山鬼的自白。
读这首诗先得注意两点:一是“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