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评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的评课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
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
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
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些时也酝酿了教学的的高潮。
这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表现出教者对所教学的内容有着多么丰富的感受
众所周知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戏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不但学生谈之色变,也是众多中学语文老师的“阿喀琉斯之踵”。读罢周晔老师执教的《狼》实录,顿生眼前一亮之感,原来枯燥晦涩的文言文也可以教得这么生动!掩卷沉思,浅谈几点周老师课中让我印象深刻的高明之处:
第一,突破传统的文言文字词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周老师在疏通字词部分“坚持让学生先说,多说,她只在难点或关键的地方稍作点拨。”《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目标要求中有一点:“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传统的文言文字词疏通环节,往往是老师圈出重点实虚词、文言现象等,提醒学生注意积累。本文文下注释丰富,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对有一定阅读基础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太困难。周老师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重点、难点处加以学法指导,这一环节教学方法的选择符合新课标精神,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做到了韩立福博士在培训中说的:“老师不是讲的层面,老师是导的层面。”
第二,突破传统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文本分析,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周老师这节课的文本分析环节,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讲授,而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表演”这一形式贯穿始终。不管是从屠户角度对“遇狼—惧狼—御狼—毙狼”故事情节的心理复述,还是转换视角从狼的角度臆想教训,无不调动了
学生的积极思维,将学生引入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组织多次分组讨论,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突破以译代读的误区,重视朗诵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很多人对文言文的学习停留在翻译的层面,其实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狼》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基础阶段,正是重视诵读,培养语感的时期。本文虽然不要求背诵,但不能忽视诵读。周老师很明显方向正确,把诵读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几乎每个环节,将这点当作了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在此基础上,会更快更好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上面提到的“表演”环节也正是建立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两者相辅相成。
第四,如果说这节课尚有一些遗憾的话,我觉得周老师导入部分的指向性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导入部分配合着多媒体教学手段,虽未闻其声,也可想象录像画面的冲击力,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一开始就给狼定性了“凶残”、“智慧”等,容易给学生以先入为主的印象,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不如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狼的感受,最后在“拓展迁移思维创新”环节让学生谈谈学完这课后对狼的重新认识,可能更符合认知规律。
瑕不掩瑜,总之周老师这节课打破常规,创造了一个生动、高效、有活力的课堂,给中学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这堂课冲破了陈旧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渗透了新课标精神:
1、导入新课新颖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扩大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2、诵读、复述故事,整体感知,更是精心设计,匠心独运。教师充当导演,让学生积极表演,努力参与。尤其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夫当时的心理,更有不少出彩之处,学生个个进入角色,对“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段情节想象丰富,描述准确生动,表达和表演都十分传神,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现。
3、阅读迁移,拓展思路安排学生思考,从而顺利成章地引导学生加深对动物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保护动物也即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自己,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为朋友——这就是这节课的人文性所在。
整堂课着力贯彻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字词和主要内容,又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徐红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