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色谱法

合集下载

平面色谱法-su

平面色谱法-su
平面色谱法
汇报人:XX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平 面 色 谱 法 的 概 述 03 平 面 色 谱 法 的 技 术 发 展 04 平 面 色 谱 法 的 实 验 操 作 05 平 面 色 谱 法 的 应 用 实 例 06 平 面 色 谱 法 的 未 来 展 望
目录
01 添加章节标题
实验步骤:样 品处理、色谱 展开、显色、
测量等
实验注意事项: 避免阳光直射、 保持色谱板平 整、防止样品
污染等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材料:色谱板、样品、溶剂、显色剂等 制作色谱板:在色谱板上均匀涂抹样品,晾干 展开色谱:将色谱板放入溶剂中,使样品在色谱板上展开 显色:在色谱板上喷洒显色剂,使样品显现出来 观察结果:在紫外线灯下观察色谱,分析样品的组成和含量
检测生物体内的有机污染 物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医药领域:分 离药物中的有
效成分
食品领域:检 测食品中的添 加剂和污染物
环境领域:监 测环境中的污 染物和生态变

化工领域:分 离化工产品中 的杂质和副产

06 平面色谱法的未来 展望
技术创新和改进
提高分辨率:通过改进色谱仪和检测器,提高分辨率,使分析结果更加精确。
对未来科学发展的影响
平面色谱法在药 物分析中的应用
平面色谱法在环 境监测中的应用
平面色谱法在食 品分析中的应用
平面色谱法在生 物医学研究中的 应用
THNK YOU
汇报人:XX
加快分析速度:通过优化色谱条件,提高分析速度,缩短分析时间。
扩展应用范围:通过开发新的色谱模式和检测方法,扩展平面色谱法的应用范围,使其能 够应用于更多领域。
提高自动化程度: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软件,提高平面色谱法的自动化程度,降低操作 难度,提高分析效率。

平面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
2014~2015学年
3.扫描方式 直线扫描和曲折扫描。 (二)定量分析法 常用外标一点法。
m样 A样 m标 A标
2014~2015学年
第三节 纸色谱法简介
以纸做载体进行的液-液分配色谱法


固定相:纸纤维吸附的水 流动相: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饱和正丁醇) 分离机制:同液-液分配色谱 定性参数:
L 1 Rf L0 1 K VS Vm

讨论:Rf与组分性质、流动相及溶解度有关 极性组分→易保留,Rf 小(流动相极性↑, Rf ↑) 非极性组分→易流出,Rf大(流动相极性↑,Rf ↓)
2014~2015学年
(二) 相对比移值Rr
相对比移值:是在一定条件下,被测组分的比移值与参 考物质的比移值之比。
原点到组分斑点中心的距离 L1 Rr R f(参) 原点到参考物斑点中心的距离 L2
讨论

R f(组)
参考物与被测组分在完全相同条件下展开,可以消除系统 误差,大大提高重现性和可靠性. 参考物可以是后加入的纯物质,也可是样品中已知组分。 相对比移值Rr与组分、参考物性质及色谱条件有关,范围 可以大于或小于1.
吸附剂裝于柱中。都是经典液相色谱法的一种。
2014~2015学年
(四)薄层色谱操作方法
操作步骤:制板、点样、展开、斑点定位 1.制板 ⑴薄层板的选择:表面光滑、平整、洁净、厚度均匀
⑵薄层板的涂布: 软板(不加粘合剂):干,湿法铺 硬板(加粘合剂):湿法铺板(匀浆) 要求:涂布均匀 ,厚度0.25mm ~ 0.5mm 常用硅胶: 硅胶G——自含粘和剂 硅胶H——不含粘和剂,铺板时另加入CMC-Na 硅胶G254——含荧光剂,254nm紫外光照发绿光 硅胶HF356——含荧光剂,356nm紫外光照发光

第十八章 平面色谱法-分析化学

第十八章 平面色谱法-分析化学

d
28
5、显色
x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八 章 经 典 液 相 色 谱 法
日光下观察有色物质的色斑 紫外灯下观察荧光或无荧光色斑 通用显色剂:碘、硫酸、荧光黄
专用显色剂:茚三酮、三氯化铁
显色方法:直接喷雾法、浸渍法
d
29
四、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x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八 章 经 典 液 相 色 谱 法
一般在105℃~110℃加热30分钟。但加热 温度不可太高,否则易使硅胶失活:
O H + Si O H Si O 5000C Si Si + H2O
d
硅胶具有微酸性,适用于分离酸性和中 性物质,如有机酸、氨基酸、甾体等
18
2、氧化铝
x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八 章 经 典 液 相 色 谱 法
目视法:直接比较样品斑点与对照 品斑点的颜色深度或面积大小; 薄层扫描法
d
32
五、高效薄层色谱法(HPTLC)
x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八 章 经 典 液 相 色 谱 法
1、高效薄层板
由较小颗粒的吸附剂(或其他固定相) 用喷雾法制备而成的均匀薄层。
2、点样 要求:原点直径小;铂-铱合金点 样毛细管、专用点样器
第 十 八 章 经 典 液 相 色 谱 法
被分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薄层板的性质,固定相的粒度, 薄层的厚度,吸附剂的活度 温度(主要对分配层析)
d
展开室内的展开剂蒸气饱和程度
7
3、分离参数
x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八 章 经 典 液 相 色 谱 法
分离度
2d R W1 W2 R
d
12

平面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
一、概述
1.定义:
TLC
将固定相均匀涂布在表面光滑的平板上,形 成薄层而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2.分离机制
吸附薄层色谱 分配薄层色谱
空间排阻薄层色谱
胶束薄层色谱
二、吸附薄层色谱材料 (一)固定相——吸附剂
氧化铝、硅胶 聚酰胺、纤维素
1.硅胶:最常用的吸附剂,SiO2· XH2O
点样量勿超载,防止拖尾 点样勿伤及薄层表面
四、薄层色谱操作过程
5、展开
展开原理:薄板一端浸入展开剂,点样点不可接触展开剂,展开剂
借助毛细作用上升,带动样品中组分的迁移。
(1)展开装置
常为圆形或方形玻璃缸,缸上具 有磨口玻璃盖,应能密闭。
立式
卧式
四、薄层色谱操作过程
5、展开
(2)展开方式
软板只能进行近水平展开 硬板可近水平、下行、上行、径向、双向、多次展开, 上行法展开最为常用
2、平面色谱分离评价参数
分离度:两相邻斑点中心距离与两斑点平均 宽度(直径)的比值
2d R W1 W2
相临两斑点间距离越大,斑点越 集中,分离度越大,分离效率越高 当R>1.5时,相临斑点可达到基 线分离
TLC分离度与比移值的关系
Rf =0.3 时 分离度R最大
Rf = 0.2~0.5时
疏水改性硅胶(非极性键合相)
反相色谱采用高含水溶剂,需低疏水改性硅胶
亲水改性硅胶(极性键合相)
介于极性和疏水改性吸附剂间的色谱选择性
二、吸附薄层色谱材料
(二)载板
具一定机械强度,化学惰性,耐一定温度、表面 平整、厚度均匀、价格便宜
玻板: 5cm×10cm、10cm×20cm、20cm×20cm 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干燥

《仪器分析》——平面色谱法

《仪器分析》——平面色谱法

10
(三)高效薄层法(high performanc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HPTLC)
• 在现代色谱理论指导下,以经典薄层色谱法为基 础发展起来的一种薄层色谱技术。
• 特点
分离效率高 分析速度快 检测灵敏度高等
高效薄层色谱法与经典薄层色谱法比较见表19-3
11
二、吸附薄层色谱的吸附剂和展开剂
(2)吸附剂
不活泼
活泼
B’ B
非极性
A’ A
极性
(3)展开剂 C
C’
非极性
极性
(1)被分离物质
18
三、薄层色谱操作方法
(一)薄层板的制板 选择 5cm 20cm 、10cm 20cm、 20cm 20cm
涂布 活化
不加粘合剂 加粘合剂如5~15%石膏 或 0.25~0.75%CMC-Na
涂布
晾干
0.2~0.3mm
光物质;在254nm波长紫外光下呈强烈黄绿色荧光 背景
16
(二)展开剂
展开剂的选择
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吸附剂的活度和展开 剂的极性三者的相对关系进行选择
先用单一溶剂展开,然后根据分离效果进行调 整,经常使用混合展开剂
分离酸碱组分时,展开中加入少量酸、碱
常用混合展开剂 表19-3
17
化合物极性、吸附剂活度和展开剂极性间的 关系
2. 相对比移值(Rr)
R =R /R =L /L
r
f(i)
f(s)
is
定性参数
纯物质加入试样中
同样条件下测定
或试样中某已知组分
i
s
Li Ls
s+i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系统误差

平面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

Rr = Rf(a) / Rf(s) = La / Ls
薄层色谱R 薄层色谱 r值的示意图
参考物质可以是加入试样的纯物质,也 可以是试样中的某一已知组分。 Rr的优点: 1)可以消除系统误差,重现性和可比 性都比Rf好。 2) Rr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
(二)相平衡参数 分配系数K 和容量因子k。 1. K、k与Rf值的关系 v ' 因为 R=
薄层色谱法: 1938年 产生 20世纪60年代 发展和普及 20世纪80年代 仪器化薄层色谱法 (instrumental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第一节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原理
•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 • 平面色谱法参数
一、平面色谱法的分类 按操作方式分为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 薄层电泳法。 1.薄层色谱法 定义:把固定相均匀地铺在玻璃板、铝 箔或塑料板上形成薄层,在此薄层上进 行色谱分离,称薄层色谱法。 分离原理:随所用的固定相不同而异, 与柱色谱相同。
2.相对比移值(relative Rf ,Rr) 定义:组分与参考物质在同一条件下 的Rf值(或移行距离)之比。 计算公式 Rf = Rf(i) / Rf(s) = L(i) / L(s) 其中 Rf(i):组分i的Rf值。 同一条件 下测得。 Rf(s):参考物质的Rf值。
前沿 S A l0 la 原点 ls
(一)吸附薄层色谱法 定义:固定相为吸附剂的薄层色谱法为 吸附薄层色谱法。 分离原理:将A、B两组分的混合溶液 点在薄层板的一端,在密闭的容器中 用适当的溶剂(展开剂,developing solvent,developer)展开。
A,B两组分 A,B移动
吸附剂 吸附 新的吸附剂 吸附
展开剂溶解 解吸附 展开剂 解吸 薄层板上

仪器分析—平面色谱法

仪器分析—平面色谱法

~30
~12
点样数
10
18,36
展开距离/cm
10~15
3~6
展开时间/min
30~200
3~20
最小检测量:吸收/ng 荧光/pg
1~5 50~100
0.1~0.5 5~10
薄层扫描法
用一定波长、一定强度的光束照薄层上的色 点,用仪器测量照射前后光束强度的变化, 从而求得物质含量的方法
• 双波长扫描仪是较常用的仪器 • 特点是双波长 • 反射法和投射法。常用反射法,线性扫描和
• 常用的有硅胶、氧化铝、纤维素和化学键 合相
TLC与HPTLC的区别
参数
Hale Waihona Puke TLCHPTLC板尺寸/cm
20×20
10×10
颗粒直径/μm
10~40
5,10
颗粒分布


点样量/μL
1~5
0.1~0.2
原点直径/mm
3~6
1~1.5
展开后斑点的直径/mm
6~15
2~5
有效塔板数
<600
<5000
有效板高/μm
平面上、同一展开条件下所测得的Rf值 • 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展开,消除了系统误差,
Rr的重现性和可比性均比Rf要好 • Rr值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
相平衡参数
• R’为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在流动相中出现的 几率。
• R’也可表示组分分子在平面上的移动速度
面效参数
分离参数
• 分离数
R 2(L2 L1) W2 W1
• 保留值
平面色谱法
是组分在色谱体系中的保留行为,反映组分
与固定相作用力的大小,是色谱过程热力 学的参数,也称为定性参数。

第十八章平面色谱法五版

第十八章平面色谱法五版

• 纸质的松紧适宜。
• 纸质纯,无明显的荧光斑点。
39
2. 点样方法: 同薄层色谱法 3. 展开剂:水饱和的正丁醇、正戊醇、
酚等。
40
5. 定位方法:同薄层。 但不能用硫酸
6. 定性方法:同薄层。 7. 定量方法:同薄层。
41
17
(三)展开
展开剂:由一种或多种 溶剂按一定比例组成。
•上行法:用于硬板 •多次展开:用于硬板 •径向展开:纸色谱 •下行法:纸色谱
18
注意:
•点样线不能浸入展开剂中; •展开时要恒温、恒湿度; •展开槽和薄板须用展开剂蒸气饱和后再展开。
目的:消除边缘效应
19
边缘效应: 同一物质在同一薄层板上出现中间部分的Rf值比
(一)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的依据: 在固定的色谱条件下, 相同物质的Rf值 相同。
23
已知物对照法:样品与已知物对照品在同一薄
层上展开,比较组分与对照品的Rf值。
24
(二)定量分析
1. 洗脱测定法: 斑点定位斑点取下洗脱适当方法测定。
2. 直接测定法: •目视比较法: 比较样品斑点与对照品斑点的 颜色深度或面积大小 •薄层扫描法: 测量斑点的面积大小。
29
• 测光方式 a. 透射法: 只适用于透明薄板。 b. 反射法:
30
31
外标两点法:
m样 = a + b A样
b = (m1 - m2) / (A1- A2) a = m1 - b A1
32
七、薄层色谱法的应用
• 合成药物反应速度或反应完成程度的监控; • 药物的杂质检查; • 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含量测定; • 少量物质的制备、提纯等。
被分离物质的极性 小 大

平面色谱法的特点

平面色谱法的特点

平面色谱法的特点平面色谱法(planar chromatography)是色谱法中的一种,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法和纸色谱法。

在平面色谱法中,绽开后的谱带或区带的位置可通过适当的办法观看或检测,因其便利和容易、分别度好、敏捷度高、简单回收样品组分,故平面色谱法应用较广。

纸色谱法浮现于20世纪40年月,在以后的20年中,纸色谱法在微量分析,特殊在生化医药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38年,Izmailov和Shraiber首先实现了在氧化铝颗粒薄层上对一种自然药物的分别,奠定了薄层色谱法的基础;随后Kirchner和Miller采纳硅胶为吸附剂,煅石膏为黏合剂涂布于玻璃板上制成硅胶薄层,胜利地分别了挥发油,从而进展了薄层色谱法;1960年以后,Stahl等人对薄层色谱法的标准化、规范化及扩大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推进了薄层色谱法的进展。

20世纪50年月初,我国已开头平面色谱法的理论和应用讨论工作,最初是纸色谱法应用较多,之后薄层色谱法的应用逐渐增多。

随着高效薄层材料、商品预涂板及其相关技术的进展,以及现代薄层扫描仪应用,薄层色谱法已经成为药物分析的重要办法之一。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将固定相匀称涂铺在玻璃、塑料或金属的惰性板上,成一薄层,然后用毛细管或适当的点样装置将样品以点状或条纹状置于薄层的起始线上,待溶剂挥散后,置于绽开槽中,当流淌相渗透至固定相和样品斑点位置时,色谱图便绽开。

样品在流淌相中受毛细管作用推进经过薄层,样品的组分通过吸附、分配、排阻或离子交换过程,或这些作用的结合而实现分别。

当流淌相移行达到一定距离或分别已达要求,将薄层板取出,干燥,检出或定量。

纸色谱法(paper chromatography,PC)用特别的纸作为载体,其他方面类似于TLC。

纸色谱法属分配色谱。

滤纸本身是惰性的,分别组分的过程中,只起载体的作用,真正固定相为与干滤纸结合的水分。

平面色谱法全解课件

平面色谱法全解课件

土壤污染物检测案例展示
1 2
案例一
某农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的分离与测定
采样方法
使用不锈钢钻头采集农田土壤
分离方法
3
硅胶柱色谱分离
土壤污染物检测案例展示
01
测定方法
GC-MS检测
02
结果
成功分离和测定了农田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包括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
药等
03
案例二
某工业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分离与测定
土壤污染物检测案例展示
点样、展开与显色
点样
用毛细管或点样器将样品开剂进行展开,使各组分分离 。
显色
对于需要显色的组分,可以采用显 色剂进行显色,以便观察和测量。
03
平面色谱法分离原理与影响
因素
分离原理介绍
平面色谱法是一种基于不同物质在固 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平衡的差异, 实现物质分离的物理化学方法。
药物杂质检查案例展示
案例一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某中成药中的有关 物质进行检查。通过制备薄层板、点 样、展开、显色等步骤,对有关物质 进行定性鉴别和限量检查,从而对该 中成药的质量进行控制。
案例二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某化学药中的 有关物质进行检查。通过色谱柱分离 、检测器检测等步骤,对有关物质进 行定性鉴别和限量检查,从而对该化 学药的质量进行控制。
原理
基于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 之间的分配平衡,在流动相推动 下,不同物质在固定相上的移动 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平面色谱法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 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 成熟的分离技术。
现状
目前,平面色谱法在多个领域得到广 泛应用,如医药、食品、环保等。随 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平面色谱法也在 不断创新和完善。

分析化学-平面色谱法

分析化学-平面色谱法
通过平面色谱法可检测水体中 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
有机污染物和农药残留。Fra bibliotek土壤污染物分析
平面色谱法可用于分析土壤中 的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
金属和多环芳烃。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生物样品分析
平面色谱法可用于分离和检测生物样品中的化合物,如氨基酸、肽类和蛋白质。
化妆品成分分析
通过平面色谱法可分析化妆品中的成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成分分离
平面色谱法可用于分离药物中的 不同成分,如有效成分、杂质和 降解产物。
药物质量控制
通过平面色谱法对药物进行定性、 定量分析,可确保药物的质量和 安全性。
药物代谢研究
平面色谱法可用于研究药物的代 谢过程,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变化 和转化。
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食品添加剂检测
01
平面色谱法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和抗
在1903年和1944年被发明。
发展历程
随着材料科学和制备技术的进步, 平面色谱法的固定相和分离介质不 断得到改进和发展,提高了分离效 果和灵敏度。
未来展望
随着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需 求不断增长,平面色谱法在微型化、 自动化和智能化方面仍有很大的发 展空间。
02 平面色谱法的原理
分离原理
分配原理
自动化进样系统
开发自动化的进样装置,实现平面色谱法的连续进样和自动检测, 提高分析通量和效率。
在线样品处理与进样
将样品预处理与平面色谱法联用,简化样品前处理过程,降低人为误 差和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快速色谱
通过优化分离介质和流动相,缩短分离时间和提高分离效率,适 用于对时间敏感的样品分析。

平面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
太多→斑点过太或有拖尾
要求:原点直径不超过2~3mm;点样时间不 超过10min,溶剂挥发后放入色谱缸内用展开 剂蒸汽饱和半小时.
(三)展开: 在密闭的展开槽内进行
1.近水平展开:适合于软板 2.上行展开:适合于硬板 展开方式 3.多次展开 4.双向展开:适合于成分较多,性
质接近的难分离物质的分离 展开时应注意的问题: 1.展开槽必须密封好 2.防止边缘效应(展开前用饱和剂蒸汽饱和半小时) 3.展开时应恒温,恒湿
(四)显色:(斑点定位) 有色斑点→日光灯下观察 无色斑点→用物理检出法和化学检出法
物理检出法:在紫外灯下看有无荧光斑点或暗斑. 化学检出法:喷(或浸)显色剂 通用型
专属型
通用型: I2液; 硫酸+乙醇溶液;荧光黄+甲醇溶液 专属型
氨基酸→茚三酮→显红斑 酚类→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显蓝或绿斑 羧酸类→溴甲酚绿→黄斑
平面色谱法参数
定性参数 相平衡参数 面效参数 分离参数
定性参数1
比移值(Rf值) 溶质移动距离与流动相移动距离
之比。(速度之比?) Rf =L/L0 (定时展开)
L为原点(origin)至斑点中心的 距离,L0为原点至溶剂前沿 (solvent front)的距离
最佳范围在0.3~0.5 , 物质不同,Rf不同, Rf ≤1 利用Rf值可定性 Rf=0 表示 完全保留; Rf=1 表示 不被保留
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
分配薄层色谱法
正相色谱:水为固定相(硅胶载体),有机 溶剂为流动相。流动相极性<固定相极性 极性强的组分K大, Rf值小。
反相色谱:烷基化学键合相为固定相,水- 有机溶剂为流动相。流动相极性>固定相极性 极性强的组分K小, Rf值大。

平面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


二、吸附薄层色谱的吸附剂和展开剂


吸附剂
硅胶:多孔性微粒,表面带有硅醇基, 呈弱酸性。 原理:硅醇基(吸附中心)与极性基团 形成氢键(吸附性)。 组分与硅醇基形成氢键(被吸附) 的能力不同而分离。 应用:酸性和中性物质的分离,如 有机酸酚类、醛类等


硅胶
活度与含水量的关系:含水量高,活性级高, 活度低。 活化:加热至100℃左右,除去吸附水提高 活度。(注意温度不可过高) 分离效率:与其粒度、孔径及表面积等有关。
第二节 平面色谱法
在平面上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方法, 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法和纸色谱法。

纸色谱法(PC) 薄层色谱法(TLC)
第一节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原理
分类
薄层色谱法:
吸附薄层色谱法 分配薄层色谱法 分子排阻薄层色谱法
离子交换
纸色谱法:分配
薄层电泳法
平面色谱法参数

定性参数 相平衡参数 面效参数 分离参数
b. 硬板的制备 硬板即粘合薄层,即在吸附剂中加入粘合剂。常 用的粘合剂有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和煅石膏 (CaSO4· 1/2H2O)。
41

硅胶- CMC-Na板制备:取CMC-Na7.5g加 1000mL水,加热使溶解,放置使澄清。取上 清液100mL,分次加入硅胶约33g,调成糊状
所以Rf值与K之间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a
b
c
Rf =
1
起始线 A
Vs Vm
B
1+k
Rf值的测量示意图
17
定性参数2
相对比移值(relative Rf;Rr)
Rr = Rf (i)/Rf (s)=L(i)/L(s)

分析化学要用化学基础第十三章平面色谱法

分析化学要用化学基础第十三章平面色谱法

三、操作方法 3.展开 ➢ 展开剂不与被测组分发生化学反应; ➢ Rf值要求在0.3~0.8之间,Rf值之间应相差0.05以上; ➢ 易于获得边缘整齐的圆形斑点; ➢ 尽可能不用高沸点溶剂做展开剂,便于干燥。
三、操作方法 4.显色
➢ 紫外灯显色 ➢ 显色剂喷洒 ➢ 压板法 ➢ 侧吮法
四、操作条件 1.吸附剂的选择
➢ 硅胶 硅胶H、硅胶G、硅胶HF254
四、操作条件 2.展开剂的选择
➢ 分离中各斑点的Rf值要求在0.3~0.8之间,Rf值之间应相差0.05 以上;
➢ 如果做碱性物质分离时,在展开剂中可适当加入碱性溶剂, 如氨水或吡啶等;如分离酸性物质时,可在展开剂中适当加 入酸性溶剂如乙酸、甲酸等。
五、定性和定量 1.定性 ➢ 薄层色谱定性分析的依据是:在固定的色谱条件下,相同 物质的Rf值相同。
茚三酮(0.3g茚三酮溶于100ml醋 酸)80℃加热,呈红色斑点
三、操作方法 2.展开
➢ 上行展开法 ➢ 下行展开法 ➢ 双向展开法 ➢ 辐射水平展开法
三、操作方法
3.显色 ➢ 展开完毕后,取出滤纸,在展开剂到达的前沿用铅笔轻轻划
一记号,在室内晾干,即可观察到色斑,然后在紫外灯下观 察荧光斑点,标出位置、大小,并记录颜色及强度。 ➢ 如某些组分既不显色斑,又不显荧光,则可根据组分的特性 反应,喷洒合适的显色剂,使色谱斑点显色。 ➢ 需要加热后才能显色的则可用烘箱或电吹风加热。
二、仪器与材料 2.点样器
➢ 常用点样器:具有支架的微量注射器(平口)或定量毛细管 (无毛刺);
➢ 点样位置正确、集中。
二、仪器与材料
3.色谱滤纸
➢ 质地均匀平整,具有一定机械强度,不含影响展开效果的 杂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层色谱法: 1938年 产生 20世纪60年代 发展和普及 20世纪80年代 仪器化薄层色谱法 (instrumental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第一节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原理
•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 • 平面色谱法参数
一、平面色谱法的分类
按操作方式分为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 薄层电泳法。
分类 正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比固定相小。 反向色谱:流动相的极性比固定相大。
在正相色谱中,极性大的组分在固定 相中保留时间大,分配系数大,Rf值 小; 在反相色谱中,极性大的组分在固定 相中保留时间短,分配系数小,Rf值 大;
二、吸附薄层色谱的吸附剂和展开剂
(一)吸附剂 吸附薄层色谱法的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为吸附剂,常用吸附剂有硅胶、 氧化铝和聚酰胺等。
2、氧化铝 氧化铝可分为中性(pH7.5),碱性 (pH9.0)和 酸性(pH4.0)三种。
应用范围: 碱性氧化铝用来分离中性或碱性化合物, 如生物碱、脂溶性维生素等。 中性氧化铝适用于酸性及对碱不稳定的 化合物的分离。 酸性氧化铝可用于酸性化合物的分离。
表19-1 硅胶与氧化铝的活度与含水量的关系
常见化合物的极性由小到大为: 烷烃( CH3, CH2 )<烯烃( CH CH ) <醚( OCH3, OCH2 )<硝基化合物 ( NO2)<酯<酮( C O)<醛( CHO)
<胺( NH2)<醇( OH)<酚(Ar OH) <羧酸( COOH)。
常用溶剂的极性强弱: 水>酸>吡啶>甲醇>乙醇>正丙醇
c.硅胶GF254板的制备 取硅胶GF254板5g, 加入15~17mL 4‰ 的CMC-Na,调成糊状。去除气泡后,
>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仿>二 氯甲烷>甲苯>苯>三氯乙烷>四氯 化碳>环己烷>石油醚
选择原则: 先用单一溶剂展开,根据被分离物质在 薄层上的分离效果,进一步考虑改变展 开剂的极性,即采用二元、三元甚至多 元展开剂。
选择依据见 Stahl设计的 一个简图。
例:某物质用氯仿展开时,⑴Rf值太小, 甚至停留在原点,该如何调整展开剂? ⑵若Rf值太大,斑点在前沿附近,又 该如何调整展开剂?
(三)面效参数 理论塔板数,塔板高度
1.理论塔板数(number of theoretical plate;n):反映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 动力学特性的色谱技术参数,代表色谱 分离效能的指标。
计算公式
n =16(L/W)2 L:原点到斑点中心 的距离, W:组分斑点的纵 向宽度。 若L相等,斑点越集 中,即W越小,n越 大。
R 2d 2 (9.2 6.7) 2.4 W1 W2 0.9 1.2
例2:用薄层扫描法在一氧化铝薄层板 上物测质得半如峰下宽数为据3.6:mLm0;=R1f=0.18的cm物,R质f=半0的峰 宽为9.4mm,试评价该薄层板的板效。
解:SN L0 1 10.8 1 7.3
Rf = L / L0
定时展开, L=ut, L0=u0t, L/L0=u/u0
v=u,u=u0 ; 所以 Rf =R΄
R' 1
1 k
Rf
1 1 k

k 1 Rf Rf
1 R'
1 K Vs Vm

Rf

1
1 KVs
/ Vm
Rf =1,K=0,k=0,组分不被固定相保留。 Rf =0,K=k=∞,组分停留在原点,完全 被固定相保留。
吸附薄层色谱法 分配薄层色谱法 分子排阻薄层色谱法 胶束薄层色谱法
按分离效能分: 经典薄层色谱法 高效薄层色谱法
(一)吸附薄层色谱法 定义:固定相为吸附剂的薄层色谱法为 吸附薄层色谱法。
分离原理:将A、B两组分的混合溶液 点在薄层板的一端,在密闭的容器中 用适当的溶剂(展开剂,developing solvent,developer)展开。
20cm的硅胶板上,用氯仿-乙醇-庚烷(1:1:1)为 展开剂上行展开。当展开剂前沿距板上沿1.5cm 时停止展开。此时,磺胺嘧啶斑点距板下沿 6.7cm,斑点直径9mm。磺胺噻唑斑点距板下沿 9.2cm,斑点直径12mm。已知样品原点距板下沿
2cm,计算它们的Rf值各为多少?分离度又是多
少? 解:L0=20-1.5-2=16.5cm L嘧=6.7-2=5.7cm, Rf嘧 =L嘧/L0=5.7/16.5=0.28 L噻=9.2-2=7.2cm, Rf噻=L/L0=7.2/16.5=0.44
2.塔板高度(height of theoretical plate;H) 塔板高度是由理论塔板数及原点到展开 剂前沿的距离(L0)算出的单位理论塔板 的长度。
计算公式: H= L0/n
H与n成反比,n值越大,H值越小。
(四)分离参数 分离度和分离数
1.分离度 (resolution; R): 两相邻斑点中心的 距离与两斑点平均 宽度的比值。 计算公式:R = 2(L2 –L1) /(W1+W2) =2d/(W1+W2)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原理 • 薄层色谱法 • 纸色谱法
平面色谱法(plane chromatography): 在平面上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方法, 主要包括薄层色谱法和纸色谱法。
纸色谱法: 20世纪40年代 产生 应用于生化医药学方面的微(一)定性参数 比移值 ,相对比移值。
1.比移值(retardation factor, Rf) 定义:比移值是溶质移动距离与流动相 移动距离之比。或者说原点到斑点中心 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之比。
基本公式:
Rf= L/L0 L:原点(origin)至斑点中心 的距离, L0:原点至溶剂(solent front)前沿的距离。 要求: 0<Rf <1 适宜范围:0.2<Rf <0.8 最佳:0.3<Rf <0.5
解: ⑴Rf值太小,说明流动相极性太 小,应该加大流动相的极性。在氯仿 中加入一定量的甲醇或丙酮。 ⑵若Rf值太大,说明流动相极性太大, 应加入一定量的烷烃或石油醚。
三、薄层色谱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法一般操作程序可分为制板、 点样、预饱和、展开和显色5个步骤。
(一)薄层板的制备
1.对玻璃板的要求: 表面光滑,清洁。 2.对薄层板的要求: 吸附剂涂铺均匀,表面光滑,厚度一致。 一般厚度为250μm为宜。
硅胶含水量%
0 5 15 25 38
活性级
Ⅰ Ⅱ Ⅲ Ⅳ Ⅴ
氧化铝含水量%
0 3 6 10 15
含水量越高,活性越弱。
(二)展开剂 展开剂选择是薄层分离成功的重要条 件之一。
选择依据: 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极性、吸附剂的活性、 展开剂的极性来考虑。 一般的极性大的组分用极性大的展开剂, 极性小的组分用极性小的展开剂,即 “相似相溶原则”。
1.硅胶 吸附特性:硅胶为多孔性无定形粉末, 表面带有硅醇基(silanol, Si OH )呈弱酸 性,通过硅醇基(吸附中心)与极
性基团形成氢键而表现其吸附性能, 由于各组分的极性基团与硅醇基形成 氢键的能力不同,而各组分被分离。
O H·····O H Si O Si
活化:硅胶吸附水分形成水合硅醇基而 失去吸附能力,将硅胶加热至100℃左 右,该水能可逆被除去,而提高活度, 这一过程称为“活化”(activation).
硅胶的类型: 常用的有硅胶H、硅胶G和硅胶GF254。
硅胶H不含黏合剂,铺成硬板需另加粘 合剂。 硅胶G是硅胶和锻石膏混合而成。 硅胶GF254含锻石膏和无机荧光剂,即锰 激活的硅酸锌(Zn2SiO4:Mn),在254nm紫 外光下呈强烈黄绿色荧光背景。
应用范围:
酸性和中性物质的分离。如有机酸、酚 类、醛类等。
2.相对比移值(relative Rf ,Rr) 定义:组分与参考物质在同一条件下
的Rf值(或移行距离)之比。
计算公式
Rf = Rf(i) / Rf(s) = L(i) / L(s) 其中 Rf(i):组分i的Rf值。 Rf(s):参考物质的Rf值。
同一条件 下测得。
前沿 S A
l0
原点
ls la
R (L2 L1) 2d (W1 W2 ) / 2 W1 W2
L2 ,L1:分别为原点至两斑点中心的距 离。 d:两斑点中心的距离, W1,W2:斑点的宽度。
2.分离数(separation number; SN) 分离数是衡量平面色谱分离容量的主 要参数,也是面效的评价参数。
A,B两组分 吸附剂
吸附
新的吸附剂
A,B移动
吸附
展开剂溶解 解吸附
展开剂 薄层板上
解吸
吸附,解吸附,再吸附
再解吸,反复多次
A ,B得以分离
KA>KB, RfA<RfB
注意:一般极性大的组分移动速度慢, 极性小的组分移动速度快。
(二)分配薄层色谱法 定义: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固定相与流 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各组分在 板上迁移速度不同而获得分离的薄层色 谱法。
Rr = Rf(a) / Rf(s) = La / Ls
薄层色谱Rr值的示意图
参考物质可以是加入试样的纯物质,也 可以是试样中的某一已知组分。
Rr的优点: 1)可以消除系统误差,重现性和可比 性都比Rf好。 2) Rr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
(二)相平衡参数
分配系数K 和容量因子k。
1因. K为、k与RRf值' 的v关系 u
3.硬板的制备:
硬板加了粘合剂,常用的粘合剂有羧甲 基纤维素钠(CMC-Na)和锻石膏 (CaSO4·1/2H2O)两种。
a.硅胶-G板制备 商品硅胶-G本身含有13%的锻石膏,制备 时只需取一定量的硅胶-G在研钵中,加 2~3倍量的水,朝同一方向研磨成糊状, 当稠度适宜时,立即铺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