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原理(第4章旅游资源)
《旅游概论》教案 第四章 实践课
第四章旅游资源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
1.让学生理解课程中所学习的关于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
2.让学生深刻理解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1.社会实践,市场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分组合作法。
喇叭。
实践课。
2课时。
[教学过程]
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根据所学习的知识,打印好相应的市场调查问卷,利用两节课时间,分别进行市场调查。
或者针对某一旅游景点,网上搜集资料,实地进行考察,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参考调查地点:1.某自然旅游资源景点
2.某人文旅游资源景点
参考调查题目:1.该景点的基础条件如何?旅游设施如何?客人评价如何?
2.该景点进行了怎样的开发?
3.你觉得该景点的开发过程中,有哪些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4.你觉得该旅游景点有没有受到破坏?
5.你觉得要做到该景点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6.游客对该景点的开发有哪些满意和满意的地方?
[作业]
课后,对搜集的调查问卷或者资料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小组成员互相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关于旅游资源方面的报告或建议。
基础旅游学
《基础旅游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0201L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管理系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周学时:3 学分:3先修课程:管理学建议修读学期:3一、课程介绍《基础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以经济学、管理学有关原理为基础,探讨旅游活动(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根据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本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融会贯通所学理论知识并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1章旅游的性质与特征基本要求理解旅游产生的条件;熟悉旅游的本质与特征;掌握旅游、余暇的概念。
教学重点1.旅游产生的条件2.旅游的本质和特征3.旅游的概念及与迁徙、旅行的关系教学内容1.1余暇、审美与旅游的起源1.1.1旅游产生的客观条件:余暇时间的存在1.1.2旅游产生的主观条件:自然审美意识的出现1.1.3旅游的产生1.2旅游的本质与特征1.2.1旅游本质的认识框架1.2.2旅游的本质规定1.2.3旅游的基本属性1.2.4旅游的特征1.3旅游的概念1.3.1旅游的定义1.3.2旅游概念的进一步探讨第2章旅游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基本要求了解旅游的萌芽与发展;了解现代旅游的特点;掌握古代、近代旅游的特点;综合应用现代旅游的特点分析问题教学重点1.古代、近代旅游的特点及旅游产业形成的社会背景2.现代旅游的特点教学内容2.1旅游的萌芽与发展2.1.1旅游的萌芽2.1.2旅行的发展2.1.3游览的出现2.2古代旅游的形式与特点2.2.1古代旅游的社会背景2.2.2古代旅游的主要形式2.2.3古代旅行的表现形式2.2.4古代旅游的特点2.3近代旅游的兴起与特点2.3.1近代旅游的社会背景2.3.2旅行社的问世与发展2.3.3近代旅游特点2.4旅游产业的形成2.4.1现代旅游社会背景2.4.2现代旅游特点2.4.3旅游产业地位的确定2.5我国旅游业的历史与发展2.5.1解放前旅游业的发展2.5.2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第3章旅游者基本要求熟悉旅游者的概念;熟悉旅游者旅游条件及其基本运动模式;掌握旅游流的概念;简单应用旅游需求的特点和一般规律分析问题;综合应用旅游动机及影响旅游流运动的因素分析问题。
旅游学概论优化版(李天元第七版)1绪论
小结: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收入
皆呈不断增长趋势,发展前景可观。
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
2020年世界十大客源国
国外旅游学研究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 个时期:
A. 早期的认知时期 B. 中期的过渡时期 C. 近期的发展时期
A.早期的认知时期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
旅游学研究始于欧洲,最初是从统计学的角度, 依据游客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等指标进行比 较直观的描述和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各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旅游业因其强劲的经 济拉动能力而受到格外关注。
中国旅游收入
2007年
旅游创汇419美元,世界第4位
中国旅游发展预测:
世界旅游组织(WTO)在1997年做出关于 21世纪前20年世界旅游业发展的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
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国; 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仅次于德国、日 本和美国而超过英国和法国。
(德国、日本、美国、中国、英国、法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 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1978年
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次,世界第41位
2002年
中国旅游人数
旅游接待人数9791万人次,世界第5位
2007年
旅游接待人数1.32亿人次,世界第4 位
1978年
旅游创汇2.6亿美元,世界第47位
2002年
旅游创汇204美元,世界第5位
文化和旅游部:
春节
经中国旅游研究院综合测算,2019年春节假期,全
旅游学原理第4章-旅游需要与旅游需求
旅游需求是多种复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函数关 系为: Dt=f(Pt,P1...Pn,Y,T,L)
其中:Dt=旅游需求 Pt=旅游产品价格 P1...Pn=其它物品价格 Y=个人收入 T=个人兴趣(偏好) L=余暇ຫໍສະໝຸດ (一)旅游需求与个人收入的关系
个人收入
D=f(I)
旅游需求量
以上图形可由下列函数表示:
第 四 章 旅 游 需 要与旅游需求
本章目标
理解导致旅游发生的心理动因,能掌握旅游需要 与旅游动机之间的关系。
了解各国学者在研究旅游动机方面所提出的一些 观点。
掌握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并能解释这些因素与 旅游需求的关系。
讨论旅游需求的特点。 了解旅游决策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能区别个
体旅游者和群体旅游者决策的差异。
第一节 旅游发生的心理动因
一、旅游需要
生理内驱力是人体维持和恢复生理平衡状态的产物;是先天
的、不学而能的、靠遗传获得的,它所引起的需要很难通过 其他方式间接地得到满足。
心理内驱力就是产生驱使人去进行活动以恢复心理平衡的动
力;心理内驱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产物,是后天的, 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并且在不同社 会生活环境中,它所引起的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 心理需要;它所引起的需要可以通过补偿或替代的方式获得 间接的满足。
逐求心理回报
个人的
人际的
逃 个人
(1)
逸 环境
(2)
日
常 人际 (3)
环 环境
(4)
境
图表4-3 艾泽欧-阿荷拉的旅游驱动力社会心理模型
5.H. Schmidhauser (1)弥补日常工作和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匮缺,比如: 社会匮缺或人际与友谊的匮缺; 气候的匮缺(迫使人们追逐阳光与温暖的动力); 运动与行动中匮缺; 接近自然、欣赏美景、户外休闲的匮缺; 经验、变化、发现的匮缺; 享乐、奢华和声望的匮缺; 自由的匮缺。 (2)消除生理和心理紧张、行为压力和单调生活桎梏,恢复
旅游学概论
《旅游学概论》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和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方法;认识旅游的定义及基本属性;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明确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意义。
重点:如何学习《旅游学概论》?难点: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任务一、《旅游学概论》是怎样一门课?(一)什么是旅游学?1、学科性质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学科。
(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多学科:一是经济学(如旅游经济学、统计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二是文化学(如旅游历史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等);三是管理学,如饭店餐饮及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
2、研究对象和任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3、研究现状旅游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世界:二战之前,旅游发达的地区是欧洲,旅游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欧洲有着良好的旅游研究传统。
二战以后,原先繁荣的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北美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旅游研究的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北美地区。
◎中国:中国旅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研究总体情况是比较重视应用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代表著作有:1982年,邓观利等《旅游概论》;王洪滨《旅游概论》(1990年);孙文昌《旅游学导论》(1992年);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1993年)等。
其中1999年出版了两部旅游学基础理论著作比较重要,一是申保嘉、刘住主编《旅游学原理》(上海学林出版社),二是谢彦君、陈才、谢中田编著《旅游学概论》,初步构建了全面、开放的旅游学学科理论体系。
2020年秋冬智慧树知道网课《旅游学原理》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
【判断题】(2分)
学习本课程能够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A.
对
B.
错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2分)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旅游体验
B.
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C.
旅游者
D.
旅游业
2
【多选题】(2分)
对旅游者的研究包含哪些内容?
A.
个体的旅游需要及其满足过程
B.
群体旅游的社会意义
C.
满足群体旅游需要时所发生的供需矛盾
D.
群体旅游活动(旅游流)的特征
3
【多选题】(2分)
旅游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A.
田野调查
B.
统计分析
C.
模式分析
D.
科学实验
4
【多选题】(2分)
国外旅游学研究历程有哪些特点?
A.
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
B.
对国内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国际旅游的研究
C.
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
D.
对第三世界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发达国家旅游的研究
5
【多选题】(2分)
目前中国的旅游研究相对于国外还不够成熟,这表现在:
A.
我国旅游研究缺乏科学实证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B.
中国旅游学术研究从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质量上与国外的旅游学术研究都是有差距的
C.
中国的旅游研究主流趋势表现为“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
D.
国外的传统研究领域(如旅游人类学),在国内也没有得到深入展开
6
【判断题】(2分)。
旅游学概论(李天元)
2.战后旅游需求迅速扩大的主要“推动”因素
世界人口迅速增加――战后短短的20年 中,世界人口增加了44%,从而成为战后 旅游人数迅速增多的基础。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家庭收入增加,支付 能力提高。
二战前后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变化情况(%)
三、学习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旅游发展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特色的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发展旅游的政策为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学以致用 借鉴国际经验,同国际旅游学术研究中的共识性成果接轨
返回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 第二节 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 第四节 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第五节 现代旅游 第六节 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 ❖ 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 1997年以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
返回
第二章 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旅游的概念 旅游活动的类型 旅游活动的性质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二、关于旅游学的定义
旅游学: 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
以及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 的科学。
“Tourism is a study of man away from his usual habitat, of the
industry which responds to his needs, and of the impacts that both he and the industry have on the host socio-cultural, economic,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s.” (Jafari, 1977)
【2024版】《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二、适用专业本课程标准适用: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三、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时代理念的作用。
通过学习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旅游学概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以及旅游活动的历史、定义、特征、分类、发展特点及趋势,对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及其主要行业应有的基本认识;了解旅游组织作用,以及重要国内外旅游组织基本情况;理解旅游市场的含义、市场细分及其标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基本情况规律;学会全面辩证分析旅游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一)知识目标通过旅游学概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以及旅游活动的历史、定义、特征、分类、发展特点及趋势,对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及其主要行业应有的基本认识;了解旅游组织作用,以及重要国内外旅游组织基本情况;理解旅游市场的含义、市场细分及其标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基本情况规律;学会全面辩证分析旅游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二)能力目标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实际旅游问题分析解决能力;通过问题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掌握本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广泛阅读了旅游相关的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三)素质目标(人文素质目标)本课程通过多学科角度认识旅游,广泛阅读,案例分析等突进,培养学生较宽泛的综合人文素质、综合辩证思维素养,培养紧跟旅游时代变化创新,不断进取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教学方法使用和内容的讲解,培养学生团队职业素养,激发爱国情操和使命感。
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卫生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勤洗手、戴口罩等)。
五、课程内容(一)课程设计思路《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旅游本质的内涵及其发展表现分类分为四大板块:旅游的历史发展、旅游活动基本概念与分类、旅游活动构成或参与要素、旅游活动的影响。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
《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1.前言课程代码、名称课程代码:TM2ZY3101课程中文名称:旅游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ourism学时与适用对象学时:32适用对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管理展业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课程地位《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所有专业课程设置中属于先行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面向本专业初学者,以系统介绍旅游学科基本内容和一般方法为主。
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时代理念的作用。
通过学习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及同类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旅游饭店管理》等系列专业课程。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课程起先行引导作用,增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实习和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引,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坚持“夯实基础、能力驱动、通专相融、校企联动、个性培养”基本原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以加强本课程教学基础建设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巢湖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校党字〔2016〕114号)、《巢湖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校字〔2016〕134号)、《巢湖学院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修订)》(校字〔2016〕137号)、《巢湖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校字〔2016〕20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第4章--旅游景区容量管理
第4章--旅游景区容量管理
二、旅游景区感知容量测定方法
• 旅游景区感知容量又称旅游心理容量,是指旅游者在某 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自身活动质量(保持 最佳旅游体验)的条件下,该地域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 的最大量。
旅游最大容量 指最大的旅游承受能力
旅游最佳容量 又称旅游合理容量、旅游最适容量
既有旅游容量
期望旅游容量
旅游景第区4章--容旅游量景区容的量管概理 念体系
第二节 旅游景区主要容量的测定
(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有面积法、线路法与卡口容量 法。在三种测算方法里面,通常以最小值为景区的环境容 量标准。)
计量指标:
旅游资源容量:人均占用面积(平方米/人) 旅游设施容量:设施比率(设施量/旅游者数) 旅游生态容量:一定空间规模上的生态环境吸引和净化的旅
游污物量(污物量/环境规模) 旅游心理容量:人均占用面积(平方米/人)
第4章--旅游景区容量管理
• 庐山——在山上1100米的高度是一个宽敞的平台 ,建有小镇,镇上医院、宾馆、停车站,生活设施 齐全,游览方便,地区接待能力强,旅游的环境承 载量大;
境的消极影响,从需求管理技术和供给管理技术两个 方面掌握解决旅游景区超载的方法,并能结合我国各 地实际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第4章--旅游景区容量管理
▓ 教学重点:
• 旅游景区容量的主要相关概念,旅游景区饱 和、超载的时空特点以及对景区环境的消极影 响,解决旅游景区超载的方法。
▓ 教学难点:
• 旅游景区主要容量指标的测定方法,解决旅 游景区超载的方法。
第4章--旅游景区容量管理
第四章 旅游景区容量管理
➢ 案例引入:【景区爆满与门票疯长】
2004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市20家主要旅游景点中有13家 达到或突破了最佳容量,共接待游人64.67万人次。其间故宫日均 接待8万人次,仍达最大容量的133%;八达岭日均接待5.32万人次 ,达最大容量的106%。
第一章——旅游的概念
第一章 旅游的概念
2.综合性的定义 2.综合性的定义
瑞士学者沃特尔,汉兹克尔和库特 克拉普夫认为 克拉普夫认为: 瑞士学者沃特尔,汉兹克尔和库特·克拉普夫认为:旅 游是由非本地居民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各种现 象和关系的总和, 象和关系的总和,其前提是这些旅行和短暂停留不会 导致他们长期地居住或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该定义于20世纪70 20世纪70年代为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 该定义于20世纪70年代为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 (AIEST)所接受 因此, 所接受, (AIEST)所接受,因此,这一定义也被称为 “艾斯特 (AIEST)定义 定义” (AIEST)定义”。
3.李天元的旅游定义
李天元在其《旅游学概论》中认为: 旅游是人 李天元在其《旅游学概论》中认为:“旅游是人 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 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一章 旅游的概念
6.魏向东的旅游定义
旅游学概论》一书中提出: 旅游是 魏向东在 《旅游学概论》一书中提出:“旅游是 旅游者在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 旅游者在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为了满足一 定的文化享受目的,如休憩、娱乐、保健、求知、 定的文化享受目的,如休憩、娱乐、保健、求知、 增加阅历等, 增加阅历等,通过异地游览的方式所进行的一项 文化体验和文化交流活动, 文化体验和文化交流活动,并由之而导致的一系 列社会反应和社会关系。” 列社会反应和社会关系。
1.《中国百科大辞典》 1.《中国百科大辞典》的旅游定义 2.于光远的旅游定义 3.李天元的旅游定义 4.申葆嘉等人的旅游定义 5.谢彦君的旅游定义 6.魏向东的旅游定义
旅游规划与开发_马勇_习题与答案单元测试第四章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与评价
第四章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与评价一、名词解释20′1、旅游资源2、“三三六”评价法3、价值工程法4、一般体验性评价二、判断题15′1、旅游资源具有可变性,原来不是旅游资源的可以慢慢变成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只有专家才能做出,一般旅游者无法对其进行评价。
3、旅游资源分布密度越高越好。
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好坏对于旅游资源的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5、某些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加以弥补。
三、简答题20′1、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2、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3、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4、旅游资源调查的程序四、资料分析题15′资源定量评价总目标层O评价综合层C 评价项目层F 评价因子层S结合上图说明该类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五、论述题30′1、评述旅游资源的美感质量评价方法2、如何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经过开发可对旅游者产生旅游吸引力,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形及无形要素。
2、该方法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卢云亭提出。
所谓“三三六”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3、价值工程法是指将价值工程原理运用到旅游资源评价之中的一种方法,所谓的价值工程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分析系统的功能,着眼点侧重于旅游资源的功能属性。
4、一般体验性评价是通过统计大量的旅游者或旅游专家有关旅游资源优劣排序的问卷调查,或统计旅游地或旅游资源在报刊、旅游指南、旅游书籍上出现的频率,从而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旅游资源的排序加以综合而成,其结果能够表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和大众知晓度。
二、判断题√××√√三、简答题1、(1)按基本属性分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2)按利用角度分类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3)按经营角度分类有限的旅游资源无限的旅游资源(4)按吸引力级别分类国家级旅游资源省级旅游资源市(县)级旅游资源(5)其他分类方法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人工建筑旅游资源商业旅游资源科学考察旅游资源民俗风情和宗教旅游资源(6)旅游资源的景观组合分类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2、(1)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2)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3、(1)直接询问法(2)统计分析法(3)综合考查法(4)遥感法(5)分类对比法4、(1)调查准备阶段。
旅游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旅游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旅游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研究旅游现象与旅游活动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个学科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加以解释,以便加深我们对于旅游地理学的理解。
本文将对一些常用的旅游地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关注旅游行为和旅游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研究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区的规划建设等内容,旨在提供对旅游业发展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2. 旅游区:旅游区是指具有较高旅游活动强度和较明显地域边界的地理空间单元。
旅游区通常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特色,吸引着游客的到访。
旅游区的划分不仅涉及地理、经济、社会等因素,还需要考虑可行性、持续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的因素。
3. 旅游景区:旅游景区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供游客参观、游览和休闲的地方。
旅游景区常常拥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历史文化遗迹等,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访。
旅游景区的发展和管理往往需要考虑环境保护、景区规划、游客接待和旅游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4.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供旅游活动利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包括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迹、民俗风情等。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综合考虑保护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且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逐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永续利用。
5. 旅游预期:旅游预期是指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之前对旅游目的地的期待和期望。
旅游预期通常包括景区的印象、景区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体验等方面。
游客的旅游预期直接影响着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满意度和回访意愿,同时也是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和产品设计的重要依据。
6. 旅游容量:旅游容量是指旅游目的地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量。
旅游容量的确定需要考虑景区的自然环境承载力、旅游设施的承载能力、旅游服务能力等因素。
合理确定和控制旅游容量有助于避免景区过度开发和游客过度拥挤的问题,保护景区资源和提升游客体验。
旅游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说课提纲系别:酒店管理系课程的整体设计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一)课程定位: 1、基础性《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旅游及酒店业的入门课程。
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前位性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本课程是为培养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服务的。
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有:旅行社方向——导游、计调、部门经理等;酒店方向——旅游接待、酒店客房、餐饮、康乐等基层服务人员和领班、主管等初中级管理人员;旅游行政单位和其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等.学生通过对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及旅游业有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作用.(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观念。
尤其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更需要随时随地,贯穿于每一堂课。
教育学生从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做起,进而成为称职的旅游从业者。
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职业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调查旅游资源,并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5、能够进行旅游市场调查,并对旅游市场的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旅游学原理概述
旅游学原理概述绪论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旅游学作为研究旅游现象的学科,通过对旅游活动的原理和规律进行系统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旅游行为和旅游产业。
本文将对旅游学的原理进行概述,帮助读者对旅游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旅游学的内涵和基本理论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等。
旅游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旅游需求理论、旅游供给理论、旅游管理理论和旅游发展理论。
旅游需求理论研究的是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通过对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揭示了旅游活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旅游供给理论研究的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供给机制,包括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广等。
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是如何合理地组织和管理旅游活动,以达到旅游目标和效益最大化。
旅游发展理论则关注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揭示了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研究等。
实地考察是旅游学研究的基础,通过亲自到旅游地点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以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旅游服务设施等情况。
问卷调查是收集旅游者需求和满意度等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问卷了解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行为和意见反馈。
统计分析是对旅游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揭示旅游现象的规律和趋势。
文献研究则是通过梳理和分析旅游相关文献,了解旅游学的理论和研究进展。
旅游学的研究工具主要包括旅游地图、旅游统计数据、旅游调查问卷、旅游指南和旅游报告等。
旅游地图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旅游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和旅游资源分布等信息。
旅游统计数据则是研究者进行旅游数据分析的重要依据,可以用于分析旅游者的数量、消费情况和满意度等。
旅游调查问卷则是获取旅游者意见和需求的主要工具,可以用于收集旅游者的个人信息、旅行目的和旅游评价等。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
《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与要求《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内容涉及旅游活动起源和发展,现代旅游的特点和根本属性等,重点讲述了旅游者、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旅游企业、旅游接待地区居民即所谓东道社会、旅游接待国政府以及由于旅游活动而使上述各方彼此间出现的各种关系和现象,是一门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之影响的学科。
本门课程是旅游学科的基础课程,是总纲性的课程,学好该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将会起到很好的基础和铺垫作用。
本课程共分为八章。
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旅游各个阶段发展的特点,明确现代旅游发展迅速的原因。
2、理解旅游的概念、性质、旅游活动的各个要素的概念、特点和构成。
3、掌握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含义、特点、分类、作用和彼此的关系。
4、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掌握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一)课程内容从时间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分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旅行和旅游活动的特点,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业的影响,近代旅游业的产生以及托马斯?库克对旅游业的贡献,分析了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移活动与旅行、旅游的差别,三次社会大分工与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关系,奴隶社会时期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商周旅行活动的特点,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与欧洲主要的旅行活动和特点,掌握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的发展与铁路时代的到来对近代旅游业的意义,了解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近代旅游业产生的关系。
理解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人类旅行和旅游行为产生的过程,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的具体表现,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对旅游的意义。
2、掌握:古罗马帝国旅行发展的有利条件;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旅游发展的背景;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产生,交通技术的发展与铁路时代。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旅游概论》是一门研究旅游及旅游业发展历史和运动规律的学科。
经过多年发展,该学科已成为与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法学、环境保护学、心理学等学科发生交叉又有自身独立体系的学科。
是一门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始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明确旅游的本质和社会性质以及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我国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分析旅游的作用与影响,旅游发展的模式和趋势。
二、教材分析《旅游概论》作为旅游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系统介绍、讨论了构成旅游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概念;二是将各种旅游要素分别进行探讨,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类型、特点、功能等。
本课程力求在总体上囊括构成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旅游理论对实践中出现的旅游现象进行分析评价,提高旅游管理、决策水平,同时提高学生在旅游方面的素养。
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按“了解、理解、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概述1、旅游的特征2、旅游活动的类型第二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的旅游特征第三章:旅游活动的构成1、掌握旅游者的基本概况2、旅游资源的分类第四章:旅游经营行业1、旅行社2、旅游饭店3、旅游交通4、旅游会展第五章:旅游市场第六章:旅游业的影响四、学生情况分析职业中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成绩不够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多数对学习信心不足,平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又不太端正。
上了职高以后,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和发展前景不太了解,导致出现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的逐步缺失,从而对学习活动兴趣淡漠,这种“学习冷漠症”,使得学生对一切的学习活动甚至包括专业技能的学习都表现出无动于衷,得过且过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次开发、深度开发 现实开发、新景点创造
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主要指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营安排
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一般公用事业设施(供水、排污、供电、通信、 道路系统等,还有机场、车站、码头等)满足现代社会生活 所需要的基本设施或条件(银行、商店、医院、治安管理机 构等)
附属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交通建筑、水工建筑
G 旅游商品——地方旅游商品 H 人文活动——人事记录、艺术、民间习俗、现代节庆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
指人们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 力而从事的开拓和建设活动。通常是一项综合 性和全面性的工作。
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
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综 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来加强保护和 管理。
对自然作用所带来的危害,主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措 施加以预防,如文物遗址类。
对旅游者和开发建设者都应进行相应的监督。
应加强本地的旅游规划工作,充分估计环境容量饱 和给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保护是合理开发和规划的前提 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一种自然生态和人文和谐
旅游资源被破坏的因素
自然因素(一是天灾:如洪水、泥石流、火山、地震 等;二是自然风化:风蚀、水浸、日晒雨淋等;三是 生物原因造成的破坏,如鸟类、白蚁等)
人为因素(一是游客的布等行为造成的破坏,如攀爬、 刻画、丢弃物等;二是当地人、开发上自己造成的, 如滥砍伐、排放污物、偷猎、围捕等)
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划分
资源客体的属性——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资源的生成背景——天然赋存性与人工创造性 可持续利用——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旅游活动的性质——观赏型、运动型、休养型、娱乐型
等
比较普遍的分类是从资源的成因和属性——自然和人文 两大类
1992年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 所共同制定《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划分2大类、 6类和74种基本类型
旅游地的规模和范围
旅游点:相对独立的、可供人们游览、能满足某种旅游经历 的旅游空间。它是旅游区和旅游线路的基础,是提高旅游产 品质量的关键。如一峰、一石、一亭、一塔等
旅游区:是由一定数量的旅游点和一定质量的在相应的分布 范围内足以供旅游者停留一定时间的接待设施所构成的旅游 空间。
应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心城市;存在一定数量的不同特 色的旅游点;与某一行政区划相一致;如承德避暑山庄、 九寨沟、太白山景区等。
服务设施:饭店、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商店、某些娱乐场所 等。
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商业性旅游服务:旅行社导游服务、翻译服务、客运服务、 食宿服务、购物服务等
非商业性的旅游服务:旅游咨询服务、出入境服务以及当地 居民为游客提供的其他服务。
积极宣传促销,开拓客源市场
与旅游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
旅游学原理与实务
主讲:梁学成 2012年9月
第四章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概述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地与旅游线路 案例解读
<资源分类〉: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 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 种事物和因素。
国外学者常使用“旅游吸引物”——是一个永久性旅游目 的地,他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公共娱乐或满足人们兴趣及教 育的需要,而并不仅仅是一种零售市场或作为运动比赛、 剧院表演及电影放映的场所。
现行由国家质量监督局2003年2月24日发布《旅游资源分类、 调查与评价》中确定8大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
A 地文景观——综合自然旅游地、沉积和构造、地质地貌过 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岛礁
B 水域风光——河段、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河口与 海面、冰雪地
C 景观——树木、草原与草地、花卉地、野生动物栖息地 D 天象与气候景观——光现象、天气与气候现象 E 遗址遗迹——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F 建筑与设施——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与
两点往返式:单线连接,成本较大;
放射式:一个交通起始站通向方向各异的景点,属于 两点往返式的演变
单线串联式:若干景点被一条旅游线路串联,较为理 想的线路
环形串联式:没有重复道路,接触的景观和景点较多, 此线路设计合适
网络分布式:可供旅游者任选景点与道路,使最理想 的交通线路,城市道路将各景点覆盖其中形成网络。
旅游区域的特点:地域完整性、拥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旅 游点与旅游区、有一个或几个交通枢纽、区域内外相互衔 接。
旅游线路:是旅行社或其他旅游管理经营部门为旅游者设计 的串联若干旅游点或旅游城市间的合理走向线路。
影响因素:旅游点、交通条件、旅游市场旅游时间等。
旅游线路的类型和设计原则
旅游线路的类型
旅游资源的内涵
存在于旅游目的地;
资源有吸引力;
直接用于欣赏、消遣
不同地方,资源构成不同
资源本体是一种先于旅游而存在的物象
旅游资源的特点
广泛性和多样性:人们动机和需求多元化、空 间活动范围扩大
吸引力的定向性:人们主观效用和偏好决定 地域差异性:自然属性和人文特点 组合性:资源复合体,山水、人文相依相存 易损性:开发、利用与保护矛盾性 多变性:因季节、时期、时代不同而变
对重要的文物建筑以及供游人观赏的珍稀动植物等, 应架设隔离装置,避免有人触摸攀爬;
对违反规定者要予以制止,必要时给与惩罚甚至追 究法律责任。
第三节 旅游地与旅游路线
旅游地形成的条件
具有一定数量、吸引力较强的旅游资源 形成一定规模的设施接待能力 具有一定的可进入性(交通、政策、治安、
管理体制等)
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优选原则:最好将著名的景点连接起来,适合慕 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调剂原则:将功能各异的景点进行合理组合,满 足多种旅游动机的效果
节约原则:应能体现路程、时间、体能、费用等 方面的节约,科学设计
便利原则:应该便于游客选择景点、时间、交通 工具或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