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儿童阅读奔走呐喊的一本书

这些天一直在读《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是梅子涵、朱自强、王林、彭懿、徐冬梅、阿甲6位儿童阅读推广人关于儿童阅读的谈话记录。

下载(11.48 KB)

2009-11-23 19:24

既然是谈话,便不拘泥于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只须围绕一个个预先设定好的大题目海阔天空地谈开去。这本书完全体现了这样的风格。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特定的风格,读来才更觉得有味道。谈话者看似散乱的言语中不断有闪烁着光芒的思想和观点如璀璨的烟花美丽绽放。尽管尚未读完,却已经有一连串思考和感受在头脑中萌生,实在是不吐不快。比如:儿童该读什么的问题。

读此书之前,我把这个问题想简单了。以为孩子们需要读什么书根本不能成其为问题,因为有太多的渠道可以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比如通过网络获取,网络上各种中小学生推荐书目比比皆是,只需简单的搜索便会有海量书目出现在眼前,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公告栏上,就能解决问题了。如果觉得这种方式不妥,还可以通过查阅专家、学者及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的相关著作,里面不仅有推荐书目,还有对这些书目的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读哪些书,都介绍的清清楚楚。若再细心一点,甚至还能找到关于某本书的导读设计、教学案例之类的资料。这可都是专业人士从世界范围内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照此办理”总不会出什么问题吧?现实当中,一线的老师们恐怕都采取的是上述方法中的某一种。此过程当中,我们更多地在扮演“中介”的角色,把网络上的书目、专家推荐的书目整理出来交到孩子们手中,告诉他们:“去读吧,这都是好书!”其余的事情我们便不再考虑。我以前也这么干过,但心里从来不觉得心安理得。因为那些书目里的大多数书籍自己并没有读过,根本无从知道它们究竟是不是适合班上的孩子们读,更无从知道这些书会对孩子们的成长带来怎样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通常会被我们忽略,那就是除了一些必备的用来为孩子“打底”的书籍之外,是不是还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孩子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如历史、地理、科学、军事等类别的书籍,也是孩子们很乐意接触的,而这些书在我们交给孩子的书单上常常是看不到的。

六位推广人分别从“童年阅读”、“丰富的书”、“儿童文学”、“亲子阅读”、“班级读书”等十个话题介入,畅谈对儿童阅读问题的认识和建议,我以为就认识层面来说,他们的观点综合了古今中外的研究、实践成果,广度和深度均达到了相当的层次;就建议来说,六位推广人怀着某种使命感和紧迫感给出的意见无疑是中肯的、切实国情的。更多的时候,你甚至能真切感受到他们是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来言说和表达的。

在谈论“丰富的书”这一话题时,徐冬梅老师提出了儿童阅读的“四个层面”:第一是诵读层面,二是朗读层面,三是略读层面,四是浏览层面。她的意思是不同层面应该读不同的书。就内容而言应该包括儿童文学、人物传记、科学、历史等不同门类。阿甲老师则提到了1998年一次青少年阅读状况调查的结果,对教师、家长希望孩子去阅读的书和孩子自己希望阅读的书做了排序,结果家长、教师跟孩子的想法相去甚远。此外,阿甲等专家还就“书真的有那么丰富吗?”、“丰富的书如何到孩子手里”两个问题展开了探讨,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当

前,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够丰富,儿童读物更不够丰富。除了儿童文学,更多的方面,例如历史、自然、地理、科学、传记等等,儿童可以阅读的优秀的读物实在不丰富。”“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的使用率比较低,而且真正吸引孩子的书很少,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图书馆体制的专业性,从而儿童文学的角度、从童书的角度,如何去影响他们,如何把机制、机构和人员变得更专业化一些……”梅子涵老师就这个话题做最后总结的时候,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

“我们关心童年阅读,认为童年的阅读不是狭隘的。童年不是只能阅读童书,童年阅读可以面对的面貌是很丰富的,丰富的阅读可以让一个孩子成长得更丰富,将来能够把更丰富的信息、趣味、思想带给社会、带给世界。”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六位专业儿童阅读推广人在发表各自见解时立意之高、用心之深。

我个人感觉,梅子涵老师是他们当中自然的灵魂人物,当一个话题推出他总是第一个发言,或界定话题内涵,或引导谈话方向;话题进行中,他的发言体现了感性与理性、浪漫与现实的结合,语言风格时而像充满诗意的童话,时而像寓意深刻的绘本;话题结束时,出来“总结陈词”的那个人一定是他,把大家的观点概括起来,再加上自己的想法,使话题的主旨得以升华。徐冬梅老师的发言则更贴近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具体实际,她提供的操作方法大多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她也会谈到自己遇到的一些困惑,而这些困惑正是我这个一线教师曾经或正在困惑着的问题。因此,我喜欢读她的言论,因为总能从中得到启发。王林,儿童文学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独特身份,以及他独特的充满文人气质的谈话,也是我感兴趣的。阿甲,是资深的儿童阅读推广人,他对于各类图书的内在品质有极为深入的研究,好书和坏书从来无法逃过他的“法眼”。一本翻译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和出版社。这是我从他那里获得的经验。如果现在有人问我《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哪个版本更好,我绝对可以脱口而出。彭懿,常年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并直接参与部分优秀作品的翻译出版,从他那里我读出了他对于童书引进的细致与考究。他曾谈到某个绘本印制时使用的是专色,我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绘本价格会比较高的原因啦。朱自强教授常常会发表长篇的言论,我觉得那都是非常严谨的表达,他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理性。比如,在关于“亲子阅读”的讨论中,他说:“我反对在阅读前提问。在阅读前给小孩子提出问题,等讲完这个故事,要孩子来回答,我认为这种做法是绝对要不得的,它会破坏阅读的兴趣。”

就整本书而言,我个人评价它是一本基于现实描画理想的好书。适读人群为:教师、家长及一切致力于儿童阅读事业的人士。徐冬梅老师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感到无比振奋,我把它记录在这里,作为此文的结束语:

“我预感这本书,可能会对国家的政策,也许在两三年,或者很快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像目前还是停留在学术和推动的层面上。”

若果能如此,则国家民族幸甚,今天和未来的孩子们幸甚。

文章出自深圳家长论坛/bbs/,原文地址:/bbs/viewthread.php?tid=6526

对谈大陆高端技术图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