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修1第四章《地球的演化》word教案
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ff6b11b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6.png)
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课题地球的演化教学目标1.理解地质年代的概念2.明确地层和化石对地球演化的意义3.了解地层可以反映的地质环境特点4.怎么样通过化石可以判断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5.掌握不同地质年代出现的重大地理事件6.了解地质时期两次动植物大灭绝事件7.通过本节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对生物演化进程的研究。
2.教学难点: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状况。
教学过程导入:观看地球演化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形象直观的认知地球演化的过程,进一步为这节课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请同学们自由回答问题师:点评同学们的回答,进而引入第一板块的学习:一、地层和化石:师:同学们,地球这46亿年的历史是如何被记录和解读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演化,首先进入今天的第一部分:地层和化石。
1.地层概念:是指: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化石概念: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师生互动:观察化石师: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地层和化石(播放课件以及展示化石标本,为地球的演化史做铺垫,通过标本的观察,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年代的体验感),同学们是否知道这些化石和地层距离我们现在有多久?通过地层和化石,科学家把地球的历史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划分,称为地质年代。
二、地球演化史: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的表格,对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地质时期海陆变迁地壳运动生物进化关键事件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师:对不同的地质时期的的特点进行讲解,归纳不同地质时期的特点及重大地理事件。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不同的地质年代有着怎样的特征:(一)前寒武纪(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太古宙特征:海陆变迁:地球是一片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剧烈,火山频繁,经常出现烟雾满天的景象生命演化:早期没有生命;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命(蓝藻)关键事件: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铁、镍、铬)元古宙特征:海陆变迁:早期陆地位置仍被海洋占据,晚期出现若干大片陆地地壳运动:剧烈生命演化:除单细胞生物外,还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新湘教版1.4地球的演化
![新湘教版1.4地球的演化](https://img.taocdn.com/s3/m/99425977a58da0116d17491e.png)
进化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出现
气候的爬行类
蕨类植物繁盛,形成煤
动物,裸子植
物开始出现,
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 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二)显生宙
1、古生代
包括:早古生代、晚古生代 时间:距今5.41-2.52亿年
地壳运动:运动强烈,中后期陆地面积
大大增加
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
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
中后期:脊椎动物发展,两栖动物出现
进化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出现 蕨类植物繁盛,形成煤
末期:后期95%的生命灭绝
(二)显生宙
2、中生代
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时间: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
中生代景观
演化:板块剧烈运动,形成高大山系
爬行动物繁盛,“爬行动物的时代” 中后期,开始向鸟类转化 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大陆演变
红色岩层 ——指示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有黄铁矿 ——指示还原环境
珊瑚化石 ——指示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 ——指示滨海环境
二 地球的演化史
二、地球的演化史
新 生 代
显中 生生 宙代
古 生 代
第四纪
新近纪
古近纪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宙 太古宙 冥古宙
(二)显生宙
北美洲
亚欧大陆
1、古生代
南美洲 非洲
印度
南极洲
澳大利亚
联合大陆
包括:早古生代、晚古生代 时间:距今5.41-2.52亿年
地壳运动:运动强烈,中后期陆地面积
大大增加
1.4 地球的演化 学案-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1.4 地球的演化 学案-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bfb13e6b1a37f111f0855baa.png)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演化1、前寒武纪:属于宙,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时间跨度约40亿年,地球形成之初,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气,缺少,是矿产成矿时期。
(1)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没有生命。
(2)太古宙:出现等原核生物,通过作用制造。
(3)元古宙: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生物进一步演化出和多细胞生物。
2、古生代:进入宙。
(1)早古生代:①时间:包括了纪、奥陶纪、志留纪,时间跨度约1.22亿年。
②生物:是海洋生物的世界,出现了,笔石,鹦鹉螺等生物。
③海陆:地球上面积远大于现在。
(2)晚古生代:①时间: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时间跨度约1.67亿年。
②动物:是脊椎动物和动物的世界。
③植物:植物繁盛,植物开始出现。
④矿产: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期。
⑤海陆:古生代地壳运动,形成联合古陆。
3、中生代:①时间:包括三叠纪、朱罗纪、白垩纪,意为“中间的生命时代”。
②动物:是动物的世界,代表是;开始向发展,动物也开始出现。
③植物:植物兴盛,植物开始出现。
④矿产:与古生代同为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期。
⑤海陆: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大陆开始。
4、新生代:①时间:包括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意为“最新的生命时代”。
②动物:是动物的世界,在第四纪出现,成为代表性生物。
③植物:植物兴盛。
④海陆: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最终解体,漂移到现在位置,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随堂练习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1-2题。
1、含有以上四种化石的地层按照形成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2、四种化石可以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
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
据此回答3-5题。
3、原始鱼类出现在()A.元古代B.古生代中期C.古生代后期D.中生代中期4、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A.古生代地层B.元古代地层C.中生代地层D.新生代地层5、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A.原始鱼类B.古老的两栖类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D.藤类植物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1.4 地球的演化 教案-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1.4 地球的演化 教案-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be86525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b.png)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教案
教学目标
1.依据地质年代表,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各阶段的特点,对整个地质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提高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2.结合景观图和示意图,能够依据地层和化石确定地层所形成的年代,并推测地层形成时的地理环境特点提高地理实践力。
3.结合相关资料及地质年代表,综合描述不同地质时期地球的演化进程,提高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4.结合地质史上生物的几次大灭亡,树立人地协调观。
5.通过本节的学习,激发对地质考古的兴趣,提高进行生涯规划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化石与地层的相关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及各阶段的特点。
3.生物演化进程的研究。
教学难点:
1.化石的形成过程。
2.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及各阶段的特点。
3.依据地层和化石推测地质年代与地理环境。
教学过程。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2363b1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4.png)
《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以时间为轴,描述了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海陆分布、气候特征和生物进化过程。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是针对地球演化过程的,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生物的进化过程作为主线,将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壳活动、海陆分布和气候特征作为环境背景,结合地质年代表对地球演化过程进行描述。
教材在本节的开端就向学生展示了两种古老的生物化石,告诉学生地球上的生物存在进化现象。
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学生能够熟悉研究地球演化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地质年代表中的宙、代、纪为不同等级的时间刻度,大致描述了地球46亿年来的演化过程。
教材通过提供显生宙中“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生物复原图,将地球演化过程展示得更加生动、详细。
本节篇尾的活动,突出了地质时期气候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弥补了前文对自然环境中气候因素描述不够详细的问题。
并且本节篇尾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球演化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乐于接受感兴趣的知识;喜欢思考,乐于探究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
他们有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但对自然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他们对地球演化过程很多内容缺乏知识储备。
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同学的研学和有趣的地质事件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拿出一些地质事件来让他们思考,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课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地质考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层的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3)通过对生物演化进程的研究,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对核心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案例,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知道各地质年代的划分及代表的动植物。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893c7a7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f.png)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地层和化石在确定地质年头和复原古地理环境中的意义。
2.结合“地质年头表”示意图相识地球历史阶段性时间单位划分。
3.运用地质年头等资料驾驭不同地质时期重要的地壳运动和生物演化。
学问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新知预习一、地层和化石1.地层是地壳上部呈________展布的________岩石或积累物。
2.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________;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________。
生物是从________向________、从________向________不断地进化的。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________或________的化石。
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________和________。
例如,含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________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________地层。
3.依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性,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例如,红色岩层指示________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________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澄澈暖和的________环境,破裂的贝壳指示________环境。
二、地球的演化史1.科学家依据地层依次、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________、________和显生宙。
在宙之下,又分出____;在代之下,再分出____。
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详细形成时间和依次,称为____________。
2.前寒武纪(1)前寒武纪指________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验了40亿年。
依据早晚依次,前寒武纪依次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其中,冥古宙为________地球阶段,地球经验了困难而有序的发育与改变。
(2)在太古宙,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袤________,没有宽广的大陆。
新湘教版地球演化教案
![新湘教版地球演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aebf3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6.png)
新湘教版地球演化教案教案标题:新湘教版地球演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地球演化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3. 理解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演化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地球演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你知道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吗?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演化的呢?探究活动: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质时期或重要事件,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该时期或事件在地球演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地质时期或事件,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5.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补充,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和重要事件。
拓展活动:6.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参观地质博物馆、地质公园等,亲身感受地球演化的证据和迹象。
7. 课堂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模拟地球演化的过程,如模拟板块运动、火山喷发等,加深对地球演化的理解。
8. 学生自主研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质时期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报告、海报或其他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总结活动:9. 小结复习:通过问答、游戏等方式进行地球演化知识的复习,巩固学生对地球演化的理解。
10. 提出问题: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
11. 学生讨论:学生自由讨论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2.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强调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性。
评估活动:13. 小组作业: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展板或海报,展示地球演化的过程和重要事件,并解释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14.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地球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并谈谈地球演化对生物进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1.4地球的演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1.4地球的演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25eaa5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f.png)
3.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演化过程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地球演化过程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时间管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案例中,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地球的演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的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成过程,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
2.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结果,掌握板块构造学说。
3.强调作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以便更好地掌握地球演化知识。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导入新课的引人入胜、讲授新知的详细明了、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参与、总结归纳的清晰易懂以及作业小结的务实有效。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我可以将抽象的地球演化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这些策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5.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实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地球演化过程的系统讲解,使学生对地球演化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我还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系统性与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球演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这些亮点不仅体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也体现了我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通过这些亮点的设计与实施,我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和有效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这些亮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5b5c98a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3.png)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以下是我对教学的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趣味知识,如恐龙灭绝、大陆漂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地质年代的划分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3.地球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地球演化相关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同时,提醒学生珍惜地球资源,关爱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2.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地球演化过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地质图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地质年代和地质事件的发展脉络。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不同难度的探究问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资源、实物模型、地质图等,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地球演化过程,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3.分阶段教学,循序渐进:将地球演化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质事件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完整的地球演化知识体系。
4.设计互动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高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湘教版)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5be9b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6.png)
化石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及各阶层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以“走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为情景,引入新课
看柳江国家地质公园地层剖面图,用笔画出地层的界限并用字母标注生成顺序
新课引入
PPT、视频影像
5
温故知新
以“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的历程引入
课题名称: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3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的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地球起源的恐龙灭绝为案例导学,依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为指导,以相关题目为案例进行分析,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发展变化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的环境变迁导致生物灭亡,落实章节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唯物观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PPT、视频影像
5
新课讲解
对于弥勒实验的解读(模拟原始地球环境)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
动态辨证的看问题
PPT、视频影像
7
承转过渡
原始生命结构毕竟相对简单,那地球现在多样的生物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呢
讨论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PPT、视频影像
5
实践操作
给出三叶虫、海口鱼、奇虾、怪诞虫等相关资料
相关练习作业
落实章节知识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
一、地层、化石与地质年代
1、地球的早期演化
2、地层和化石
3、地质年代
课题名称: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演化(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的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地球的起源的生命起源及生命大爆发为案例导学,依据课标和高考考纲为指导,以相关题目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解释弥勒实验的原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归纳生命起源的进化顺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落实章节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唯物观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edb3cd3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8.png)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素养1.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对地球的整个地质历史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2.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和其他相关资料,用文字或语言简要地说出地球演化的时空变化过程,获得对地球演化整体上的认识,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达到水平2的要求。
3.了解各个地质年代的特点,并认识到每个地质年代所形成的矿产、植被和生物演化等对现今人类的影响,理解地层与化石研究对地球历史认识的主要作用,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达到水平2的要求。
4.学会利用网络搜集地层、化石的图片及微视频,地球演化过程的微视频,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生物复原图,解说地球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侏罗纪公园》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险电影。
影片中,将已绝迹的史前庞然大物-恐龙复生,使整个努布拉岛成为恐龙的乐园。
影片中的恐龙这种物种主要出现在地质历史上的哪个时代?距今约多少年?恐龙在地球上早已灭绝了,我们人类是如何认识这种早期的爬行动物以及其生活的古地理环境的?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地质科学中,时空框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时间框架的代表是地质年代表,地球演化是指地质年代的更替过程,包括距今年份、地球基本面貌、地壳运动情况、古生物情况等。
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需要建立相应地质年代地球表面的自然图景和不同地质年代之间的关系,即一种宏观视角下的时空组合。
基于地球演化,引导学生在描述中突出各个年代的特征,注重动态发展的内容以及年代间的转变,最终获得对地球演化整体上的认识。
重点1.了解地层的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难点能结合地质年代表,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
高中必修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8be48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7.png)
观看ppt内容
观看PPT内容,并做好相应笔记
思考并回答,
进行小组讨论并成功回答问题,
观看PPT内容,并做好相应笔记
观看PPT内容,并做好相应笔记
直接导入课程内容,简单明了
讲授完相应知识点之后进行判断题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进行思考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另外进行课程讨论可以活跃班级气氛,
【承转】:2分钟
不同类型的地层和化石反映出不同地层在沉积时的环境特征。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
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
【承转】:6分钟
进行补充阅读的讲解,以及告诉学生如何,依据地层和化石推测地质年代及地理环境
【承转】:13分钟
现在我们来到第2部分的内容,地球的演化史。
同学们,你能想象地球诞生时的“模样”吗?(展示原始地球的图片,)
【承转】:4分钟
研究地球历史,我们先来看一下地层和化石。地层和化石分别是什么?(根据PPT内容进行讲解,并完成相应配套判断题,)
【思考/小组讨论】:7分钟
那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地层和化石之间有什么关系?
现在呢,请大家以同桌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以下两个问题,待会我抽同学来回答
3.结合实际考古资料,分析地层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特征。(综合思维)
4.结合地质史上生物的几次大灭亡,树立人地和谐相处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1.化石与地产的相关概念以及两者间的关系
2.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及各阶层的特点
难点:
1.化石的形成过程
2.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及各阶层的特点
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140047e2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3.png)
5.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相关题目,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目的:通过课后练习,让学生对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知识掌握程度。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查阅相关资料,确保作业的准确性;
2.作业提交前,小组成员间要进行互评,相互学习,提高作业质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地球演化过程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一张地球演化时间线,标注出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生物进化等,并简要说明这些事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增强对地球演化过程的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地表形态、气候特点与生物种类之间的关系,撰写一篇小论文。
c.问答题:简述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学生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生物进化历程及其影响。
2.知识梳理: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3.感悟提升:教师强调地球演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理环境变化。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掌握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新湘教版1.4地球的演化
![新湘教版1.4地球的演化](https://img.taocdn.com/s3/m/40359e1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d.png)
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中期:出现脊椎动物——鱼类
中生代景观
中生代景观
2、中生代
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时间: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
演化:板块剧烈运动,形成高大山系 爬行动物繁盛,“爬行动物的时代” 中后期,开始向鸟类转化 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图1-25 澳大利亚沙克湾的现代叠层石
(一)前寒武纪
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在寒武纪时期地球有大量的生物开始出现,地球生命演化进入新的阶段,而显生宙这个名字含有“在这个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生物出现“的意思,因此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在这之前的时期,由于地球上很少出现生物,因此又被称为前寒武纪。
太古宙
元古宙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
石炭纪
二叠纪
思考
0
10
12
14
16
18
20
22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天24小时,地球诞生于0点,你能算出图中的时间分别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
(一)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隐生宙)
其他:重要成煤期,后期物种大灭绝
中生代
恐龙掠食.mp4
包括: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时陆演变
人类演变
演化: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褶皱山系 海陆格局形成。被子植物繁盛 哺乳动物出现,人类出现 第四纪时期,气候多次冷暖交替
新湘教版
1.4地球的演化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_《地球的演化》教学建议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_《地球的演化》教学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97d292a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7c.png)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演化1.教学提纲及课时第四节地球的演化(2课时)一、地层和化石1.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2.化石记录了地层的时代和顺序3.利用地层和化石,可以追溯当时的沉积环境二、地球的演化史1.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2.显生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2.导入情境创设建议建议1:教师可以利用新闻材料导入新课内容。
2017年6月8日,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为首的中、美、加多国研究人员,在北京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件琥珀中的古雏鸟标本,该标本距今约9900万年,与恐龙处在同一时代。
该琥珀化石发现于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
建议2: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地球的成长史》上下集,剪辑为较短的视频,作为导入材料。
3.情境问题设计建议(1)若是以琥珀化石新闻作为导入材料,则建议设计以下问题:①如何理解内含生物的琥珀被称为“时间胶囊”?②虫珀(含有昆虫等生物的琥珀)的科研价值有哪些?(2)若是以剪辑的《地球的成长史》短片作为导入材料,则建议设计以下问题:①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时,地球表面的情景是怎样的?②恐龙出现在哪个地质年代?4.教材“活动”建议——P29探究——【活动内容】你认为教材图1-22、图1-23所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呢?2.议一议,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化石?【活动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科学家研究化石的意义。
【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将实物化石放在教室中进行展示,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化石;或直接组织同学们参观有化石标本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参考答案】1.化石是地球上曾生活过的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被保留下来。
经过亿万年的无氧环境,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以及坚硬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变成了化石,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被保留着。
1.4地球的演化说课稿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演化说课稿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7d7128b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4.png)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采用中心辐射式布局,以地球演化过程为中心,向外延伸出主要知识点和关联概念。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地球内部结构及外部圈层、地质年代划分、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风格上,我追求清晰、简洁、逻辑性强,使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和关联性。
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
1.教具:地球仪、地质年代挂图、岩石标本等,用于直观展示地球演化过程和地质年代划分。
2.多媒体资源:地球演化过程的视频、PPT课件、网络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实现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提供反馈: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具体的建议;
3.组织学生互相评价: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地球演化过程的知识点总结,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设计一道与地球演化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强化记忆和理解。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1.在课前精心准备,明确板书内容和顺序;
2.在课堂上适时展示,避免一次性呈现过多信息;
3.使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重点和次重点,增强视觉效果;
(新教材)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1.4 地球的演化 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1.4 地球的演化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0d74b071fe910ef12df89d.png)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学生用书P18]一、地层和化石1.地层——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1)概念: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特征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
2.化石——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1)概念:指地层在形成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2)特点①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地进化的。
②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③可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3.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二、地球的演化史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在宙之下,又分出代;在代之下,再分出纪。
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
1.前寒武纪(1)时间: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40亿年的时间。
(2)分段:按照早晚顺序依次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冥古宙⎩⎪⎨⎪⎧①初生地球阶段②地球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发育和变化太古宙⎩⎪⎨⎪⎧①地球上是一片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②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③太古宙早期,地球上无生命现象④太古宙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元古宙⎩⎪⎨⎪⎧①现在的陆地仍大部被海洋所占据②地壳运动剧烈,元古宙晚期,出现了若干大片 陆地③海水中的生命活动明显增强,除单细胞生物外, 还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④地球进入了生命大发展阶段: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2.显生宙(1)时间:指寒武纪以来的时期。
(2)特点⎩⎨⎧①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②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3)分段:按早晚顺序依次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①地壳发生剧烈变动,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②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 时代,如三叶虫、珊瑚等③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④古生代后期,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⑤古生代中后期,陆地上出现大片植物, 特别是蕨类植物繁生⑥古生代后期:重要的造煤时期⑦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 件: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 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①陆地面积空前扩大②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 也带来了丰富的金属矿产③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④空中出现始祖鸟,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 类发展⑤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 等植物是主要的代表植物,因此,中生代末 期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⑥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新生代⎩⎪⎨⎪⎧①发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形成②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③第四纪大冰期发生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一、判断题1.地层越老,地层中的化石越低级,越简单。
湘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演化学案设计
![湘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演化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6df90325c52cc58bd6be7e.png)
高一地理学案4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学习目标】1、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2、理解各年代的划分以及特点。
【课前预习】一、地层与化石1、地球的年龄约为________。
2、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是_______呈_______的层状岩石或________。
3、化石:多数是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少数是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来确定_________________。
【思考1】古生物化石的形成4、作用:根据____________,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如:红色岩层指示_______________;黑色岩层并含黄铁矿指示________________;珊瑚化石指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地球的演化史1、划分依据:2、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3、地质年代:(参考地图册19页及课本31-36页)【巩固练习】3、饿(白垩纪)猪(侏罗纪)三(三叠纪)两(二叠纪)头,食(石炭纪)盆(泥盆纪)无料留(志留纪),嗷嗷(奥陶纪)直叫唤,喊我(寒武纪)一日(震旦纪)愁。
4、早上起来(震旦)天气很冷(寒武),一个奴隶开始熬陶(奥陶),他被滞留(志留纪)在这里做泥盆(泥盆)。
给炉子里填了碳(石炭),开始烧,烧好以后摞起来,一叠,二叠(二叠纪),三叠(三叠纪),结果摞太高,打碎了。
被奴隶主发现,大骂猪猡(侏罗纪),白饿(白垩纪)了一天。
5、寒武纪非常懊(奥陶)恼,只留(志留)下一盆(泥盆)石炭和二三(二叠三叠)ju(株,侏罗)白菜(白垩)。
1.4地球的演化学案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演化学案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8d162eaa19e8b8f67c1cb9d7.png)
地球的演化【学习过程】【梳理教材夯实基础】一、地层和化石1.地层(1)概念: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意义:地层中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2.化石(1)类型: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如贝壳、骨骼等;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粪便等。
(2)规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3)意义:根据化石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连线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请把以下内容连线。
答案二、地球的演化史(一)前寒武纪1.地质年代:按照早晚顺序,依次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2.演化史(1)海陆格局①太古宙:深浅多变的广阔海洋,没有宽广的大陆。
②元古宙: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了若干大片陆地。
(2)生物演化①太古宙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
②元古宙时除单细胞生物外,还出现了藻类、海绵等低等的多细胞生物。
(3)地质矿产:太古宙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二)显生宙1.古生代(1)海陆格局:地壳剧烈变动,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国华北、东北抬升成陆地。
(2)生物演化①动物: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后期一部分鱼类演化为两栖类。
②植物: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
③生物灭绝:末期发生了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3)地质矿产:古生代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2.中生代(1)海陆格局:陆地面积空前扩大。
(2)生物演化①动物: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
②植物:裸子植物迅速发展。
③生物灭绝:末期,恐龙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3)地质矿产:地壳运动剧烈,带来了丰富的金属矿产;也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演化
固体地球形成至今,在46亿年的漫长演变史中,经历了地球化学动力演化、大气成分的演化、海陆变迁及生命的演化,形成今日的地球。
这些变化,有些是逐渐发生的,有些是突然
发生的。
(1)地球内部层圈构造的形成早期地球可能是一个不分大陆和海洋的同质混合体。
在高温和重力作用下,发生物质分异。
密度大、熔点低,难以挥发的物质,如铁、镍元素沉降到中心,形成地核;密度小、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上浮形成地壳;介于两者之间的物质形成地幔。
(2)地球内部的层圈结构科学家们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几个显著的波速不连续界面,从而将地球内部分为几个不同物质组成、不同物理性质的同心圈层,并且综合地球科学、天文学及天文地质学研究成果,结合岩石的高温高压实验、陨石及宇宙化学的研究成果,推断出地球各圈层的密度、压力、温度及化学成分等特征。
·地壳:由风化的土层和岩石组成。
上部为硅铝层(花岗质岩),下部为硅镁层(玄武质岩)。
大洋底部经常缺失硅铝层,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
·地幔:上地幔主要由橄榄岩、超基性岩组成,下地幔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50-250千米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
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
软流层物质为高温熔融状态,柔软而富有可塑性。
·地核:由铁、镍元素组成。
上部(外地核)是地球内唯一的液态圈层,内核是固态的。
·莫霍界面(南斯拉夫):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
·古登堡面:地核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距地表2800余千米)。
(3)地球外三圈的形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包裹在地球外面的外三圈。
它们自成系统,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伴随着地球的成长而成熟。
同时,又推动了地球的演化。
·地球上水与大气的产生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体,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不停地撞击地球,使得地球刚刚形成的地壳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构造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大量的火山喷气进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气。
大气中充满CO2,呈现出黄色的“天空”,而没有氧气。
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下降,地球上空的大气凝结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
这地球上的第一次降雨,无休止地下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原先地球表面的坑洼沟谷成为江河湖海,但那时的水是灼热地球表面近于沸腾的水。
·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外三圈的形成有水才有生命。
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亿年。
至距今35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
原始生命在缺氧、沸腾的水中挣扎了20多亿年,改造着原始海洋,从而影响了原始大气。
终于,在大约距今17亿年前
后,现代海洋及现代大气圈形成。
水圈、大气圈反馈生物,使地球生命迅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到距今4亿年前,出现陆生植物,随之,动物登陆,地球表面被生物覆盖,真正的生物圈形成了。
至此,地球外三圈最终形成。
(4)活着的地球
·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运动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构成了地球的外部系统,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地球内部系统。
地刻不在活动着。
地球内部系统活动引起地壳变动、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外部系统活动,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与大气运动、地表水流等紧密联系的水循环。
同时,生物也一刻不停地对地球表层进行着改造。
地球系统不仅各自进行着物质交流和循环,同时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转化,组成一个活着的地球。
如果把地球形成以来的46亿年缩短为一年,那么现在的一秒中就相当于146年。
从表上我们知道,地球演化史也是地球生命演化史,地质历史实质上是生物与地球表层非生命部分相互作用,协同演化的历史。
人类文化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内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
尽管自人类出现至今,仅仅占这“一年”的3个半小时。
但是,人类活动已经并将继续改变地球生物圈的性质。
因此,人类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地球46亿年的艰辛演化成果,这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否则,“第七次生物大绝灭”的罪魁祸首将是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