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社会福利政策

1.什么是社会政策?它有哪些特点?

答:(1)社会政策的含义

社会政策是指为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和实现社会发展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原则、方针。

(2)社会政策的特点

①社会政策是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而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行动;

②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包括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价值;

③社会政策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④坚持福利性的原则;

⑤具有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的特征。

2.试述西方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答:工业革命以来,为适应人类社会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现代社会政策,帮助人们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风险。而在社会政策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其理论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1)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

这一时期的西方社会政策理论,主要仍是以古典自由主义为代表,基于人道主义“仁爱”、“人性”和自然权利观念。人道主义宣扬人类的“自由、平等、博爱”,强调人是平等、自主的,人有权利得到社会平等的关心和尊重。

这一时期西方社会政策把改善劳工阶级的生活状况,对穷人实施某些有限的救助当做主

要目标来推行。这样,以人道主义的道德动机为出发点,而以维护人的平等和尊严为目的的自然权利理论,就成为19世纪以前社会政策的主要思想观念基础。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政策理论

这一阶段,社会政策理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流派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形成了一些新的派别,其中以社会民主主义为主要代表。社会民主主义来源于社会主义。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可以以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由此产生了社会民主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虽然背离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包括经济平等在内的更大程度的平等的重视,以及把社会政策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的思想。

(3)福利国家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

这一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是以公民权利观念为基础的。公民权利包括法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参与权利。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问题使得福利国家面临诸多困境,诸如福利机构的行政化和低效率、个人对福利的依赖性、政府财政负担过重以及社会缺乏活力等问题,日益拷问着“福利国家”。其中,新自由主义对“福利国家”的攻击最为猛烈。

新自由主义主张在尊重人的自由、不破坏市场原则的基础上,以适当的方式实施福利保障,这就是尽可能地在社会政策领域里也贯彻竞争的原则,而不是用保护去代替竞争。这一主张过分强调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原则,将个人自由绝对化,忽视了个人规避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存在高低之分,这对那些能力较弱的人群来说是不公平的。

(4)社会政策理论的多元化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政策理论的典型代表有:

①否定公民权利理念和福利国家制度,鼓吹市场自由竞争原则的新自由主义。

②试图调和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对立、主张混合社会政策的所谓“第三条道路”的新社会民主主义。

3.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包含哪些基本环节(程序)?

答: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包括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四个阶段。

(1)社会政策的制定

①确认政策问题

确认政策问题的必要条件是:

a.存在一种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

某一问题不但业已客观存在,且公众与政府对该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达成了某种共识。

b.出现了强烈的公众诉求

当某一问题日趋严重,导致部分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发生障碍,社会公众的政策诉求便会出现并日趋强烈。

c.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

当问题严重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即如再不采取行动,政府履行政治责任、行政责任的能力与公信力将受到挑战时,从政府的角度看,便形成了明显的政策需要。

②建立政策议程

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

公共议程和政府议程大体可视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人们对问题的界定比较模糊,一般也不提出可行性方案或解决办法。到了政府议程阶段,对问题已有了明确的界定与陈述。

③制定政策方案

确定政策目标是设计政策方案的第一步。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是政策方案设计与择优的基础,也为政策效果的评估提供标准。

④政策方案选优

政策方案的选优是指对已设计出来的各种政策方案进行评选,从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的过程。

⑤政策方案合法化

政策方案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遵循,还需经过一定的程序获得合法性。政策方案通过一定程序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称为政策方案合法化。

(2)社会政策的执行

针对政策执行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型,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政策的实施过程。

①四因素论

四因素论是美国学者史密斯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有关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史密斯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重大的因素有四点:a.理想化政策;b.目标群体;c.执行机构;d.环境因素,包括影响政策执行与受政策执行影响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因素。

②六因素论

六因素论又称“互动模式”,由密特与霍恩提出。在这一模式中,他们用六个变项研究政策与执行之间的关系。最先加以确认的两个变项是政策的标准与目标及政策的资源。其他四个变项分别是:组织间的沟通与有效执行,执行机构的特质,经济、社会与政治条件,以及执行的意向。

③循环理论

该模式系美国政策学者马丁·雷恩和弗朗希·F·拉宾诺维茨于1978年提出。他们将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a.纲领发展阶段。政策制定机构将政策纲领通过各种途径告知大众,并根据他们反馈的意见加以修正以获得广泛的支持。

b.资源分配阶段。将政策执行所需资源公平地分配给执行者,赋予执行者充分的同时又不至于引起争议的权力去推行政策。

c.监督阶段。通过预算、审计、评估等手段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进行审视与评估,确认执行者的责任以提高执行的成效。

④中国模式

叶海平、李冬妮在《社会政策与法规》一书中,将社会政策的执行细分为准备与实施两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又包括制定计划、组织落实、政策宣传、物质准备、典型试验等内容;实施阶段包括指挥、协调、监督、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两个阶段都体现出中国执行社会政策的特点,特别是准备阶段的政策宣传与典型试验等内容。

陈振明在其主编的《政策科学》一书中更明确地将注重政策宣传、重视政策试验、强调以点带面等视为政策执行过程的中国特色。

(3)社会政策的评估

社会政策的评估是指这样一个科学过程,政府或专业政策分析机构根据社会政策的投入、政策执行过程、政策实际产出与政策现实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政策投入、政策过程、政策产出是否直接导致了实际的政策影响,分析政策的投入、过程、产出、影响等各方面因素,理解社会政策的实际结果、影响与政策的预期目标是否一致。

(4)社会政策的调整

社会政策的调整是根据政策评估结果,对现行社会政策进行修改、补充、分解或终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