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 ,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 “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 ,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法诗歌鉴赏之写景⼿法刘增国2019.01.09学习⽬标:1、理解诗歌写景⼿法。

2、运⽤写景⼿法。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诗歌写景的⽅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彩的运⽤、动静、虚实,对⽐、修辞(⽐喻、⽐拟、夸张等)、⽩描与细描等。

(⼀)描写的顺序。

写景是要有⼀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然。

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空间顺序,如远近、⾥外、⾼低、上下、点⾯等;时间顺序,如⼀年的春夏秋冬、⽩天夜晚等。

(⼆)多感官写景。

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诗歌所描写的画⾯,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彩运⽤。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彩,却可以通过对景物⾊彩的描写形成强烈⾊彩感,使诗歌形成⾊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

诗歌运⽤⾊彩描写景物,有两种基本⽅法:⾊彩的组合、⾊彩的对⽐。

所谓⾊彩的组合,是指诗歌在写景时将⼏种具有鲜明⾊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起,构成⼀幅⾊彩绚丽的画⾯,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动静。

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于⼀幅画⾯中。

诗⼈在写景时对动静的处理,⼀般有如下⼏种⽅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1.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是⽤写静态景物的⽅法写动态之景,让动态之景变为静态之景。

如⽩朴的《【双调】沉醉东风·渔夫》中的“点秋江⽩鹭沙鸥”⼀句,是化动为静。

“⽩鹭沙鸥”本是动态之景,作者着⼀“点”字,就让飞来飞去的⽩鹭沙鸥成为缀在秋江上⼀个个“点”,这就让整个画⾯变成了静态,表现了环境的静谧安适。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

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把静⽌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时空:季节:春夏秋冬 时间:早晨 中午 傍晚 夜晚
远与近的结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 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 手法。最常见的是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 合(或以虚写实)等,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 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 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 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动和静的结合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 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 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 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 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 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 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 具艺术感染力。
【典例】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赏析:本诗由视觉到听觉,有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 于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 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 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 爱之情。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二、经典解析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6.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7.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 8. 2.析诗句(结合具体诗句,精准分析)。 3.阐效果( 包括情感和作用)。
变换视角
• 早春寻李校书 (唐)元稹
色彩映衬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调动感官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动静结合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①多种色彩映衬,②柳枝翠绿,早梅鲜红, 浪花洁白,波纹泛绿,③早春的景色,艳丽 秀美,充满了生机。
三、当堂检测
变换视角
• 早春寻李校书 (唐)元稹
色彩映衬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调动感官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动静结合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①远近结合。②第一联是远镜头,第二联则是近镜 头,第五句是远镜头,第六句又是近镜头,③画面 极具层次感。
三、当堂检测
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的手法
学习目标: 1.解读例题,结合知识储备,能准确判断
出诗歌运用的写景方法。 2.巩固知识,加强训练,能够规范作答此
类试题,并归纳概括该类试题的解题规律。 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掌握诗词中写景的手法。
一、知识储备 1.从动静的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 动、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2.从修辞的角度:比喻、对比、夸张、比拟(拟 人和拟物)、对偶等。 3.从调动感觉的角度:视觉(形、色)、听觉 (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如视听结 合。 4.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顺序、层次来写:移 步换景、空间顺序(远近、俯仰、上下、高低)、 时间顺序(由白天到晚上、由半夜到黎明)。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技巧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技巧

(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 高低结合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 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 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 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 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 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 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诗歌鉴赏 写景的 方法与技巧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 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 “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 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 凉。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 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 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 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 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 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 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 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 与实写 (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 问 设问 互文等 (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 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 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 又不可截然分开

杜甫诗中的写景手法及赏析

杜甫诗中的写景手法及赏析

杜甫诗中的写景手法及赏析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以写实、关注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为主要特点。

在他的诗中,写景是他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法之一。

本文将对杜甫诗中的写景手法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行赏析。

一、杜甫的写景手法1. 营造氛围的描写杜甫的诗中常常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例如,在《月夜忆舍弟》中,他描绘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美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思乡之情。

2. 对自然景色的直接描写杜甫经常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直接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用词和精准的描绘,将景色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在《登高》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个形象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3. 运用对比手法杜甫的诗中常常通过对比来凸显出景色的美丽和宏伟。

通过将不同的景物或情感进行对比,他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景色的魅力。

例如,在《曝马碣》中,他将凄凉的景色与壮丽的历史对比,揭示出了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

二、杜甫诗中的写景赏析1.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诗人登高时所见的景色描绘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描写,通过暗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伸,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宏伟壮丽的赞叹和向往之情。

2.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以描绘夜晚的月光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为主题。

通过写景手法,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到了一个宁静而怀旧的夜晚。

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描写,通过写夜景中的露水和明亮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曝马碣》这首诗以古代长城的废墟为背景,描述了历史的沧桑和时光的流转。

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将废墟与壮丽的历史进行对比,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世的变迁。

诗人通过景色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通过对杜甫的写景手法分析及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描写自然景色时的细腻和准确性。

他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而富有情感的环境中,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社会等深刻思考。

作文范例诗歌鉴赏 写景方法

作文范例诗歌鉴赏 写景方法

诗歌鉴赏写景方法鉴赏步骤1、抓意象。

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

2、品意境。

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悟情感。

把自己融入意境中,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分析写作技巧1、描写景物的方法(1)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

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

即把握写景的层次。

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白描)和细部描绘(工笔)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2、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

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

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

如,“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用色彩明丽之景表现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

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演示文稿(1)三、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及问答格式。

古代诗歌的写景手法(4346)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

《蜀道难》一文中,先使用各种手法渲染蜀道险峻,而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其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鹤楼所作。

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迁客,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而遭权贵谗毁,被贬为长沙太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牧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

诗歌写景手法总结引言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运用丰富的语言、形象和意象来描绘各种景象。

诗歌写景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自然、人物、物体等所形成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诗歌写景的手法,并分析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一、形象描写形象描写是诗歌写景的基本手法之一。

通过细腻而生动的语言,诗人可以将景象具象化,使读者感受到如同亲临其境的体验。

1. 对象、人物描写诗人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使诗歌中的景象更加鲜活、具体。

例如,诗人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拟声等手法,将一些生命力或特征突出的景物或人物形象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喻手法:马之嘶喊如雷霆,喻示了马的力量和奔腾。

•拟人手法:柳枝垂首,如默默倾听,给人一种温柔、宁静的感觉。

2. 语言描绘诗人通过精心选择和运用词语,来达到写景的目的。

一些形容词、名词、动词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景象的色彩、气味、声音等方面的特点。

•形容词:翠绿的树叶,让读者感受到清新和生机。

•名词:烟雾缭绕的森林,让读者想象到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动词:细雨轻飘飞,给人一种绵绵的感觉。

二、比喻和象征诗歌写景中常常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与其他事物进行联系,使景象更具有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1. 比喻比喻是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通过共同点的揭示来增强形象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比喻常常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张力。

•“月如字典翻,夜笔挥毫发银弦。

”比喻了月亮的形状和亮度。

•“水如明镜,映照着蓝天和白云。

”比喻了水面的清澈和透明。

2. 象征以事物的象征意义来表达景象,使景象更加富有隐喻和感知。

通过符号的意义,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景象来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指代的是爱情,它的春意闹可以传递出爱情的美好和喜庆。

•“红旗下的高楼”象征了新时代的繁荣和幸福。

三、意象运用意象是指在诗歌中传达思想和情感的核心形象,通过意象的运用,诗人能够将景象更具有感染力和感知。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PPT课件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PPT课件
9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 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 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 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 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4
动和静的结合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 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 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 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 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 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 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 具艺术感染力。
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
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时空:季节:春夏秋冬
时间:早晨 中午 傍晚 夜晚
6
远与近的结合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 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 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 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 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 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 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 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 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 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 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知识积累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de)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陌上桑(节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de)形象(de)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de)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de)衣着打扮如何(de)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de)痴态,间接写她(de)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de)美丽非凡.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de)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de)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de)××××(或“来表现场景(de)××××”),写法别致.”2.渲染本是国画(de)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de)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de)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de)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de)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de)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de)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de)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de)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de)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de)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de)境界,多么深沉(de)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de)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de)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de)特色色调,渲染离别(de)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de)思念情怀.)考查“渲染”(de)题目中一般会用“浓墨重彩”“着意描写”来暗示考查方向,也可能会像例题那样直接说明考“渲染”.而且一般不会要考生辨识出渲染手法,而是结合诗歌(de)意境来考,只要求考生答出使用渲染手法后营造了诗歌什么样(de)氛围.如果问诗中渲染××之情,就要想到“渲染”一般是用景来烘托情感(de),找出写景句子,分析它与所写之情(de)联系,就是解答关键.3.对比烘托对比是把两种对立(de)事物或者同一事物(de)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de)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de)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如高适(de):“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战死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示深刻.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题:词(de)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分析此词(de)主题写梅花,着力歌颂了梅花不骄贫、不谄富(de)高尚品德.上阕一、二句不直说梅花开了,而是别出心裁,用设疑方式让读者去猜测.三、四句点明梅花开放(de)地点和环境.下阕一、二句,用对比(de)手法描写两种不同(de)环境.三、四句是全诗精华,它流露出作者朴素(de)平等思想,盛赞梅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de)高洁操守.从整首词而言,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就下阕而言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果不看清题目要求,很可能回答错.(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de)不同环境进行对比,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de)高洁品格.)烘托,本是中国画中(de)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de)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刻画(de)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中借“行者”、“少年”等(de)反应来烘托罗敷惊人(de)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目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de)是以物烘托人,如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寂、悲伤(de)心情.①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de)近似条件来衬托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de)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如李白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天台山之高衬托天姥山之高,是正衬;姜夔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以昔日扬州(de)风日繁华来衬托今日扬州(de)荒芜萧条,是反衬.在具体(de)运用中,反衬呈现出各种形式.常见(de)有动静相衬,乐哀相衬,明暗相衬等.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分析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皎洁(de)月光,敷洒在雨后清新晶莹(de)万物上,何等澄明(de)境界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唯有“野人”——脱离市俗躬耕于此(de)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景.用景物之“清”来衬托作者心灵之“明”.(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de)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de)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de)精神境界)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分析诗人描写宫苑春色起笔.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de)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锁”是诗眼.由“锁”引起下面两句,宫女们看到落花“飞舞出宫墙”(de)情景,她们恨不能立即变成那落花,飞舞而出,可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啊.落花在这里起到对比衬托(de)作用.(参考答案:运用反衬手法,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de)身不由己.)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容易混淆.对比(de)双方事物没有主次之分,如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立(de)双方共同揭露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严重(de)社会现象,而构成反衬(de)双方事物是有主次(de),一个事物存在(de)意义是为了突出另一事物.对比中,对比(de)两个方面都要出现,而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可以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从高考题所给答案看,对比、反衬往往是相对而言,有时没有绝对界线.不过,对于二者区别,我们还是要心中有数,考试(de)时候慎重对待.②乐与哀诗歌中(de)景与情一般来说应是一致(de),即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但也有不一致(de)情况,那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de)写法.如唐代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明媚(de)景色,反衬诗人(de)离愁别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培其哀乐”,有很好(de)艺术效果.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首联写时已初秋,蝉声嘶哑,使人觉得音色凄咽;风中摇曳(de)松枝桂树也露出萧瑟秋意.颔联写寺内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寺内白鸟久留不愿离去,暗示寺(de)空寂人稀.颈联写寺内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de)余晖.从明暗变化写静,反衬(de)效果是特别幽,格外暗,分外静.尾联别开生面,拉来热闹(de)扬州作陪衬,禅智寺在扬州(de)东北,静坐寺中,秋风带来远处扬州(de)歌吹之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de)伤感油然而生.(参考答案: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de)扬州反衬出禅智寺(de)静寂,更突出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de)心境.)“乐景写哀情”表现手法(de)判断,一是要细心地从写景中窥到端倪,比如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已暗示凄凉冷落.再比如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夜”暗示国事家愁萦怀,诗人一夜未曾入眠.二是要准确把握诗人情感.③动与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如王维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写出山间(de)宁静和安谧.再如宋祁(de)“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de)蓬勃生机.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一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下联是“鸟鸣山更幽”,沈括上说:“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动与静(de)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诗句(de)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寄寓(de)思想感情.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题:第二联是怎样写景(de) 请简要分析.分析首联写静景,水天一色,点出“清”;水边门前,不见人影,点出“静”.颔联上句寓动于静,写微风初起,吹开浮萍,山把身影投映水中,扣合“清”;下句以动衬静,写小船归来,摩擦水草,草声微响,扣合“静”.颈联写动景,入城(de)僧人向人多处寻去;走在桥上(de)人,看着水中倒影,竟有走在镜中之感.尾联诗人用商量(de)口吻对大自然这个美(de)造物者说,一阵秋雨刚过,为这幅山水画已增添了秋色,就不要再用修长萧索(de)芦苇,遮挡住明月(de)清辉吧.(参考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de)草声衬托出环境(de)宁静,呼应了首联(de)“静”字.)对景物描写中动静关系(de)考查,最多最常见(de)是以动衬静(de)反衬手法.所以当看到针对诗歌写景部分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者直接问“作者是怎样写景(de)”时,就一定首先要考虑是否在考查以动衬静手法.④色彩(de)对比诗人对色彩(de)敏感不亚于画家,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de)描写,唤起读者相应(de)联想和情绪体验.如白居易(de):“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de)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色彩(de)对比构成画面美.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白鸟飘飘,绿水滔滔.”色彩(de)对比,给诗歌带来浓郁(de)画意和鲜明(de)节奏.如周邦彦玉楼春中:“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青、红二色(de)对比,一个无限大,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de)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de)引人注目和令人留恋.诗人爱用鲜明(de)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de)浓度.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运用色彩(de)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de)抒情氛围.“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骆宾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曾是寂寞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李商隐)运用色彩对比,有时可以突出诗歌中心思想.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春天(de)红花和宫女(de)白发相对比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de)人生感慨,加强了时移世迁(de)盛衰之感.色彩对比(de)考查,不仅可以考查对比映衬(de)表现手法,也可以考查炼字.有时诗人精心锤炼(de)这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训练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林.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de) 结合全诗简明扼要赏析.答: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玉华山刘崧[注]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径通.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注]刘崧(1321~1):元末明初文学家,江右诗派(de)代表人物.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玉华山高峻(de)特点(de)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景物美,本应怡然自乐,诗人却在尾联“叹息”不已,诗人缘何“叹息”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范成大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词(de)上阕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试作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de)地方.这首诗(de)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de)两点.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⑴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⑵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⑶(选自清诗选)[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请从表达技巧(de)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写情扣住“归”.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柱杖而行(de)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de)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de)艰难表现出归家(de)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de)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de)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归家(de)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①对比:首联“千峰”与“一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玉华山峰峦众多、山路险峻(de)特点.②烘托:第二联以“云气”缭绕、“天风”吹拂,烘托出玉华山直上云天(de)高峻.(如果答第二联用了“夸张”(de)艺术手法,并有适当(de)分析也可以)③侧面描写:第三、四联通过描写在山上远眺旷野平江、俯瞰烟雨城郭(de)景象,侧面表现了玉华山之高.3.这是以乐景表哀情.“叹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叹景色虽美,但旧交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心感寂寞惆怅;二是景色幽美,怡然自得,可终老是乡,但志士空老,报国无成,心里又抑郁难平.4.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de)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de)嫩叶、小红英和动态(de)蜂儿,燕子相衬.5.(颈联两句写景是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黄昏来临,画角声像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de)江面升腾起白色(de)雾气.)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de)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de)对比.而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de)画面.6.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de)远近(de)景致(de)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比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手法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 山水图。请从写景的顺序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学生答案展示:
1、空间顺序,由江山写到江面和山泉,最后写天 空。先写长江的长、淮山的翠绿,再写江水湍急 和山泉湍急,最后写天空中云雾变成露水,新月 变成扇形,鸿雁一字排开如一条线。写出了一幅 绚丽多彩的浔阳山水图。 2、作者写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先写远处万里 长江像一条白练,点点淮山显得愈发青翠,再写 近处江上的帆船来往迅速,山上的泉水激流而下, 像闪电一样快;最后写天空中云彩都变成了露水, 刚出来的月亮像一把扇子,塞外的鸿雁排列一字 向天边飞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浔阳山水图。
诗歌鉴赏 炼字型
启发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手法的要点出)。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白”和“黑”都是使动用法,分别是“使……
变白”“使……变黑”的意思(1)。写出遍地
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浓重的雾气使河
方法八:渲染(绘色绘声绘形)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抓住景物的色彩进行渲染。突出了 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 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 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 的图景。
总结方法: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或如何)写景 的?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 赏析。
学生答案展示
1、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水面平的池塘,后两句是 动态描写,东风起,垂杨舞,荷叶万点声,采用 动静结合使荷塘美景赋予了动静变化之美。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五篇范文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五篇范文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五篇范文第一篇: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教学目标:通过对写景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此方法具体去解答诗歌鉴赏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本节课由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导入本节课。

二.考纲解读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

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三.高考导航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可给1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手法

(09宁夏卷)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 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 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
流变得黑沉沉,凸显霜重雾浓(2)。营造出
一种凄清的氛围 ,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
与沉重(3)。
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句意
简洁地解释句子的大概意思。
第二步:具体分析
结合整首诗(词、曲),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 关键字词等方面细致分析诗(词、曲)的巧妙之处 和深刻内涵。
指出诗(词、曲)句在整首诗(词、曲)中所 表达的感情、营造的氛围或揭示的哲理 表述模板: 这句诗写出了…………, (解释句意) 通过运用……手法,描绘了……, (具体分析) 表达了作者(主人公)……思想感情。(点明作用)
初春时乡村 春意盎然。
第二步:描绘诗句内容,或列举诗中有关意象。
诗歌中写景的常见方法
1、写景顺序(远近、高低等,层次分明)
3、色彩渲染(对比鲜明)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 5、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此外: 叠音词的运用 多种意象组合
2、不同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方法六:多角度描写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3、夸张: 为了强调和突出,通过对景物形象的渲
染,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 景物的特征。

诗歌写景手法

诗歌写景手法

诗歌写景手法诗歌是一种优美的文学体裁,常常通过描绘景色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写景在诗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那么,诗人在写景时都运用了哪些手法呢?首先,诗人常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景。

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通过比喻,可以将抽象的景色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想象。

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锐利和灵巧,仿佛是它裁剪出了细细的柳叶。

再如,“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地展现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美丽。

拟人也是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这样的手法能够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使景色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朵流泪、鸟儿惊心,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赋予了花和鸟,深刻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痛。

又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风似乎知晓离别的痛苦,故意不让柳条变青,把春风写得有情有义。

夸张的手法在诗歌写景中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通过夸张,可以突出景物的特点,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三千尺”来形容庐山瀑布的高度,让人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三千丈”的白发来形容愁苦之深,极具震撼力。

除了以上几种修辞手法,诗人还会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

动静结合就是在写景时,既描写动态的景物,又描写静态的景物,两者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宿是静态,僧敲是动态,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营造出了宁静而又富有生气的氛围。

再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是静态的,清泉流淌是动态的,动静结合,展现出了山林的清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演示文稿(1)三、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及问答格式。

古代诗歌的写景手法(4346)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2.三个角度: 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 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

《蜀道难》一文中,先使用各种手法渲染蜀道险峻,而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其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鹤楼所作。

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迁客,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而遭权贵谗毁,被贬为长沙太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牧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 分)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问: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 分)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表现手法;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有人认为“含” “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表达效果。

答案参考:含”“卧”二字,不仅刻画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态,传出了他们的愁绪,就连诗人的惜花之情,也都包孕其中了。

四、对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王维的山水诗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四、双关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问:尾句所用修辞手法?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1.这首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再现诗歌画面2、概括意境特点3、剖析作者情感第一步,考生应用描写性的语言把诗歌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尽量优美生动,切忌直接翻译。

第一步,考生应用描写性的语言把诗歌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尽量优美生动,切忌直接翻译。

第二步,描绘画面后,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或清新明丽,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孤寂清冷,或绚丽多彩,或生机勃勃,或萧瑟苍凉…… 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的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大部分的写景抒情诗是以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或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但还有一类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如杜甫《绝句》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景的描写,透露出羁旅异乡而思归的感伤。

这类诗单抓景物特征意境氛围特征是很难把握住作者情感的,但诗题、诗中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个别透露作者情感的字词、背景等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的。

上面那首我们可以抓三、四两句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

再比如李华的《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我们可以通过抓“自”“空”两字,体味出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第二种类型:(如何写景,写景方法)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2、看写景的顺序(时间和空间):如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等等,还可以用上俯下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

3、看描景的角度(形色动静):如视觉(绘声绘色)、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诗人会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景。

三是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四是其他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比兴手法)当然在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从中选两三点这首诗歌写景最主要的方法作答即可。

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要结合诗中的词句来分析。

答题时注意把握诗人的情感或塑造的形象的特征,结合具体的词句,抓住主要的方面作答。

总之,掌握了诗歌题干设置类型和解题思路,考生就能心中有数,沉着应战,在诗歌鉴赏题上拿到理想的分数。

其他类型的诗歌也可按照此法进行总结。

【分析景物的方法】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

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

即把握写景的层次。

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

如虚实结合(“晓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兴手法的运用。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虚”与“实”,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比喻设问(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 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数声啼鸟怨年华” 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具艺术感染力。

(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