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十五 三峡 第2 学时》导学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三峡》(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三峡》(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朗读翻译课文,增强文言语感,积累文言词句。
2.感知文章思路,把握景色特点,探究文章写法。
3.欣赏三峡风光,体会作者情感,激发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朗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欣赏三峡风光,把握景色特点。
3、体会作者情感,激发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课前播放《长江之歌》及三峡图片。
一、激趣导入,简介作者1、激趣导入激昂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将我们引领到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长江三峡”。
(投影出示“长江三峡地形图”)“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神奇秀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华彩部分。
说到这里,同学们想不想去三峡看一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逛一逛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景”的长江三峡。
(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其中有一位就是老师特意请来的导游,他就是郦道元,同学们了解郦道元吗?谁来简单介绍一下?(指名回答,师出示投影,重点突出《水经》和《水经注》的关系。
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著有《水经注》。
《水经注》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典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了解了郦道元,下面我们就跟着郦道元老先生开始今天的“三峡之旅”二、活动一——收拾行囊,准备起程《三峡》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较多,而且又是文言文,为了咱们的旅程能够顺利进行,咱们得熟读课文,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
七年级语文 15《三峡》第二课时精品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 15《三峡》第二课时精品导学案二、自主预学1. 上网查阅资料, 了解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及效益等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按要求在文中找出句子写在下面。
(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3)表现山河秀丽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4)表现秋境凄凉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用比较的方法写出了夏日江水迅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背诵全文, 将难理解词句的解释或翻译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为三峡景区编写一段导游词。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5《三峡》(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doc
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课文、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学习表达。
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1、背诵全文
复习巩固字词句的翻译,检查学生翻译课文。
2、出示教学目标
(1)把握三峡的整体风貌。
(2)感受三峡夏水的迅猛、湍急,和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出示自学提纲
1、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
2、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
3、文章第一层写山,第二层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4、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峡夏季景色的?
5、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6、学生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7、教师检查学情,不指导、不提问、不干扰。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15《三峡》(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教版
课题
三峡
课时
2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三维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课文、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学习表达。
2、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五三峡教案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五三峡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流畅朗诵并背诵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正确;2.熟练翻译全文,积存常见文言辞汇;(二)进程与方式:1.运用“抓关键字带全句”的方式翻译全文;2.通过朗诵法、圈点批画法把握三峡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祖国山河的壮美,酷爱祖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翻译全文,把握三峡特点。
教学难点:抓住特点写景的手法;写景顺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1.情景导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写出了长江三峡水流之急。
三峡以其壮丽、险峻而闻名,今天咱们来学习我国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所描述的“三峡”(板书课题),一路欣赏三峡的壮丽。
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①流畅朗诵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音和义;②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③把握三峡的特点。
(2)朗诵课文,质疑自探:①读通课文,要求字音准确,断句正确,语气连贯;②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批注不睬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教学生快速翻译课文的方式:一句话往往就两三个词不睬解,这确实是关键词,批注其意思,再读那个句子,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这就叫“抓关键词以带句”的方式。
例如“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就抓住“襄、沿、溯”即可,如此突出了重点,便于经历,万万别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1)组长以自己小组适应的方式检查朗诵,自探没解决的词语或句子翻译放到小组里解决;(2)教师补充交流问题:①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作者突出了三峡的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②写景要有顺序,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什么缘故要如此安排?2.分组学习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现点拨每小组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每次连番),展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收成;若是和别的小组有相同收成,后展现的小组能够不重复。
《三峡》导学案 (附答案)2022年部编版语文
9 三峡 学案【学习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能力。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郦道元〔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属河北涿鹿〕人。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一生好学,博览群书,著述严谨,以《水经注》最著名。
● 背景知识《水经注》是一部记载我国水道的地理书,旧传为汉·桑钦所作,经清代考证,可能是三国时的著作。
原书非常简单,郦道元的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说明和补充,它表达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的秀丽山川作了生动的描写,大大丰富了原著内容。
● 根底积累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以下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阙.〔 〕曦.〔 〕 襄.〔 〕 溯.〔 〕 御.〔 〕 湍.〔 〕 巘.〔 〕 漱.〔 〕 涧.〔 〕 猿.〔 〕 啸.〔 〕 属.〔 〕嶂.〔 〕 寝.〔 〕 荇.〔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以下词语。
〔1〕朝.发白帝〔 〕 〔2〕乘奔.御风〔 〕〔3〕良.多趣味〔 〕 〔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通 ,4. 区别以下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 ,今义:②或.王命急宣古义: ,今义: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文学常识5、《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学家、 家。
撰《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_______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整体感知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填空6、文章抓住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的特点。
写水,那么描绘的不同景象:夏水,船只阻绝;春冬景美,;秋天,林寒涧肃,凌清哀绝。
作者用笔匠心,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三峡》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三峡【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文言词汇的古今含义。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感悟三峡之美,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
【自主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阙.处()曦.月()襄.陵()沿溯.()御.风()素湍.()怪柏.()飞漱.()属.引()2.三峡具体指哪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4根据课文内容,解释“峡”的意思。
【自主合作探究】5.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顺序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有人认为三峡壮美,有人却说三峡秀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反馈检测】9、填空。
⑴《三峡》选自,作者。
⑵文中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对水流急、流速快,描写得最生动的语句是。
10、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重岩叠嶂..⑵虽.乘奔御风⑶或.王命急宣⑷空谷传响.11.下列各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绝:沿溯阻绝哀转久绝B、其间:飞漱其间其间千二百里C、自:自非亭午夜分自三峡七百里中D、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含义。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3、下面句子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C、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三峡》描绘了长江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概括四季景色的不同特点。
七年级语文《三峡》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三峡》导学案一、前预习(预习时间:30分钟)1自主阅读:认真阅读课文《三峡》,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勾画出你不理解的词句和段落。
. 词语积累:预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请查阅字典或词典,并做好笔。
重点关注以下词语:* **险峻:** (解释并造句)* **磅礴:** (解释并造句)* **雄奇:** (解释并造)* **削:** (解释并造句,注意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奔腾:** (解释并造句)* **浩瀚:** (解释造句)* **素湍:** (解释并了解其出处)* **急湍:** (解释并了解其出处)* **峥嵘:** (解释并造句)3.思考问题:阅读课文后,尝试思以下问题,并在课上进行交流:o文章描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象?o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象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o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o你认为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二、课堂究(课堂时间:45分钟)1.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见解。
3.重点讲解: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中出现的分歧进行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重点讲解以下内容:o文章的结构:文章是如何安排景物描写顺序的?这顺序有什么作用?o语言特点: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例如: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词语的选择有什么讲究?o写作手法: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例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描写等。
作者情感: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4.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的资料,例如:三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加深对三峡的了。
三、课后练习(课后时间:60分钟)1.课后复习:认真复习课文内容,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2.练习题:o翻译下列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2三峡 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峡》导学案语文版学习目标:1、能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背诵课文。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品味文章的语言。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美欣赏之情。
学习重难点: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2 、品味文章的语言3 体味文章的意境。
知识引导:三峡位于长江中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瞿塘峡山高水急,极为壮观,人称“夔门天下雄”。
巫峡谷深峡长,幽静秀雅。
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恰似亭亭玉立的十二仙女,自古就有“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浪漫传说。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乡都在巫峡附近。
西陵峡水急滩多、行船艰险而令人望而生畏。
西陵峡两岸石壁的形态、色泽都十分奇特,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和黄牛峡等区段都名有特色。
西陵峡下口正在修建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形成以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景观。
在到三峡工程之前还有白帝城和地缝天坑等景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字注音。
阙()曦()襄()溯()御()湍()巘()漱()涧()猿()啸()属()嶂()寝()荇()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朝发白帝()乘奔御风()良多趣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二、整体感知1 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试着疏通文意。
2、脉络梳理理清本文的结构。
明确:第1段总写了三峡的地貌特征,其余3段以夏、春冬、秋为序描写了三峡的四季景色。
三、内容探究㈠、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几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三峡》导学案
七 年 级 语 文 导 学 案15、三 峡姓名 班级学习目标:1、认读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正确解释关键词语,句子,能熟读成诵。
2、品味精彩语句, 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体会郦道元笔下《三峡》的文笔美。
3、能整合感受,理解“三峡”的景色特征,领略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课前导学:1、常识填空郦道元是 (时期) 家,他撰写了《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三峡, 、 和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2、词语掌握略无( )处qu ē 重岩叠嶂.( ) ( )月x ī 夏水襄.陵( ) 沿( )阻绝s ù 乘奔( )风 y ù 素湍.绿潭( ) 绝( )y ǎn 飞( )其间sh ù 清荣( )茂 j ùn 林寒涧肃..( )( ) 高猿长啸.( ) 属.引凄异( ) 3、通读全文,结合书底注释和工具书在文中点出你认为需要解释的字词,并试着翻译全文。
(将有疑问的字、词、句写在下面)4、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思考:(1)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结合景物特点,想想我们在读的时候应采用何种语气、语调、语速去读。
5、留有空白,等你质疑,还等什么,写下来吧。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二、掌握字词,准确翻译1、朗读课文2、小组活动,疏通字词;全班交流,互助解决。
3、结合注释自由翻译,点名翻译段落 装订线4、背诵片段当堂训练1.给加粗字注音。
曦月()沿溯阻绝()素湍()绝山献()飞漱()属引凄异()2.填空。
《三峡》一文选自__ ___。
___ 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水经》作注写成了《____ ____》。
3.解释加粗词。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飞漱其间良多趣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鸣三声素湍绿潭4.翻译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5课《三峡》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5课《三峡》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5课《三峡》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5课《三峡》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三峡一、【教学目标】1、能通顺流利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2、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4、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重点难点】1、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2、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整体把握1。
通读全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之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第一段总写三峡的山,描述了峰高谷深的险要地势。
第2、3、4段写水,分别写三峡江水四季变化的不同奇景。
3、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是怎样描写的?(1)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2)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七年级语文《三峡》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三峡》导学案一、课文导入 (约500)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郦道元的《三峡》。
郦道元,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和文学家,他以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生动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三峡》选自他的《经注》,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三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三峡位于长江中上游,是长江上最险峻、最奇特的河段,包括西陵峡、巫峡、瞿塘峡三个峡谷。
它们蜿蜒曲,两岸山峰耸立,气势磅礴,自古以来就以其险峻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赏和吟咏。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思考几个问题:1.你对三有什么了解?你听说过哪些关于三峡的故事或传说?2.你认为游记散文应该怎样写作才能更好地展现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感?3.你期待从《三峡》这篇课文中获得哪些知识和感受?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将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并加深对三峡的认识和理解。
二、课文详解 (约6000字)接下来,我们将对《三峡》这篇课文进行逐段分析,深入理解其内容和表达技。
(一)第一部分:总述三峡的地理位置和概况(约500字)文章开头,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了三峡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简洁明了地交代了背景。
“自三峡七百里中”,一句就概括了三峡的长度,为下文的具体描写奠定了基础。
接着,作者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三峡的地形特点:“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这两句话,精炼地概了三峡山势险峻、气势磅礴的特点,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宏伟壮观的景象。
作者还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三峡与其他地方进行比较,突出了三峡的独特之处。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这句话描了夏季水位上涨,航行受阻的情况,与下文描写水位下降时景象形成对比,更突显了三峡水位变化对航运的影响。
(二)第二部分:描写三峡的具体景色(约4000字)这部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三峡的具体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七年级三峡导学案
七年级三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色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三峡山水的特点,体会作者对三峡景色的赞美之情。
2、难点(1)感受文中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中引用渔歌的作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郦道元(约 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北魏地理学家。
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四十卷。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他为了写《水经注》,阅读有关书籍达 400 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中的记载。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阙(quē)嶂(zhàng)曦(xī)襄(xiāng)溯(sù)御(yù)湍(tuān)巘(yǎn)漱(shù)涧(jiàn)属(zhǔ)引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五三峡》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诗句的字词,如“巫峡”、“瞿塘”等地名的读音和书写,以及生僻字词的解释。接着,逐句解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如拟人、夸张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美感。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将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十五三峡》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学科知识,又能提升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语文学科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但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本章节的教学设计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十五三峡》的世界。
-设想活动:图片与诗句对照,让学生描述所见所感,进而引入诗句的学习。
2.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诗句的内涵和艺术手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设想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挖掘诗句的深层含义。
3.创设互动课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表达,通过师生对话,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十五三峡》一课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深入阅读《十五三峡》,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运用修辞手法进行仿写,要求至少创作两句,并在下节课上分享自己的作品。
2.撰写一篇关于《十五三峡》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字数不少于300字。
2021 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三峡》教学设计 苏教版 do
2021 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三峡》教学设计苏教版 do2021-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三峡》教学设计苏教版do2022-2022学年七年级中文第一册第15课“三峡”教学设计江苏教育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体验语言的美、生动、简洁。
2.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的简洁性。
3.反复阅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自读疏通文意、朗诵加强理解、点拨加深感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三峡壮丽风光,培养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独特的美,学会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背诵疏通课文。
教学难点:1.品味这篇文章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掌握作者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法教学学时:两学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自读疏通文意、朗诵加强理解、点拨加深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体会三峡的壮丽风光。
教学重点:背诵疏通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本文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查看预览师生交流搜集资料请在上课前给我们展示一下收集到的有关三峡的信息。
(有关于三峡的图片和诗歌,以及一些关于三峡工程的材料等)由学生提出,由老师放映。
(1)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曲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分别介绍;(2)有一些关于三峡的著名诗歌;(3)三峡工程简介。
小结:刚才大家找的资料真是丰富啊。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谁能够在大量地快速地掌握信息,谁就可以在竞争中抢得先机,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书本、电视、电脑等等这些媒体都可以帮助我们,关键是我们要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老师还找到了一部关于三峡的风景电影,并与大家分享。
放映三峡风景片,让学生畅谈自己对三峡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长江三峡有天然画廊之称,今天我们就来请南北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为我们作一回导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十五三峡第2 学时
学习目标1、能疏通文句,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通过诵读,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背诵课文。
2、读文思考:文中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3、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
(体
会用词简洁精当。
)
4、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
解。
二、课堂探究:
(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之美。
(分别从山和水的角度去概括)
(二)学生组内交流,思考下列问题。
畅读全篇,领略美景。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
章整体布局妙处。
1、划分课文写作层次,并概括每一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色(引导学生
分析各段之间的关系)
2、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
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的语句
(从山、水、春、秋等角度考虑)
(三)学生组内交流
(四)学生组际交流
(五)拓展延伸
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开展“三峡”主题系列实践活动: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三峡的丰富资源,让三峡真正成为一块风水宝地。
整理成100字左右的材料。
三、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
2、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试用两个字概括)
3、“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5、试分析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6、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7、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8、《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
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9、课外拓展:见《学习手册》和《补充习题》的课外文言文。
(学生在
课外完成)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水经注
《水经注》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
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
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
《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
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
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
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
《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
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
《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从地域上讲,他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
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
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
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
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
大读者的欢迎。
(二)作者介绍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时期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
散文家、地理学家。
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来以他优秀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
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迁到这里)担任过骑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务。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是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
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
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叛乱揭竿而起。
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
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
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东)。
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
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
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
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