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诗(十)

圆至(1256—1298)元僧,字牧潜,号天隐。尝遍历荆襄吴越诸地,后居建昌之能仁寺。精研禅理,且阅书无数;工于古文,诗亦清婉,与本诚(觉隐)、大欣(笑隐)以诗自豪相颉颃,并称“三隐”,为当时三位最着名的诗僧。着有《牧潜集》7卷及《唐诗说》。赠天纪拈笔诗成首首新,兴来豪叫欲攀云。难医最是狂吟病,我恰才痊又到君。【赏析】这是一首诗兴豪狂的赠友诗。天纪是诗僧的诗友兼僧友,工诗善答,隐居山中,超尘脱俗。这首赠诗,将两位诗友间令人开怀又令人钦羡的狂吟病,表现得一览无遗,也将诗友间亲密自在的浓情,表现得如火如荼。信笔拈来皆妙品,说明诗人灵感不绝,立意常新;兴来豪叫欲拿云,说明诗人并非苦吟深酌,而是依兴而发,豪气干天,气势如虹。诗人自嘲这是一种狂吟病,最难收拾的是一方才罢一方又起,此起彼伏,永无绝期。首二句诗意张扬,尾二句似转折抑落,而张扬更甚。起承转合,自得其妙,实为佳构。晓过西湖水光山色四无人,清晓谁看第一春?红日渐高弦管动,半湖烟雾是游尘。【赏析】衲子较常人本别具一格,其描写胜景西湖的诗作自然不同凡响,气色高华。清晓时分,平湖薄雾初起,四下阒无人迹,是一幅最自然本色的湖光山色,这才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这是西湖一天中最美丽的景色,这样清新悦

人的景色,谁有幸第一眼亲睹芳泽?自然是心与大自然相契的僧家了。西湖景色在常人眼中有“浓妆淡抹总相宜”之妩媚,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旖旎,有“叠爝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妖艳。但是作为无一丝挂牵,无一点尘缘的出家人,则喜爱的是西湖的清旷与幽明,此处再举一诗无妨。元僧梵琦(1296—1370)作有《晓过西湖》为:“船上见月如可呼,爱之且复留斯须。青山倒影水连郭,白藕作花香满湖。仙林寺远钟已动,灵隐塔高灯欲无。西风吹人不得寐,坐听鱼蟹翻菰蒲。”描绘的是秋晨的西湖的清旷秀丽,风格疏朗质朴,写景淡雅清幽,同样饱具释子气度。本诚(生卒年不详)字觉隐,自称辅成山人、大同山翁、凝始子等。品局高洁,诗书画三绝。草书得怀素法,画以写石、茭蒲、溪鸟为妙,诗共“三隐”之名。性喜山水,着有《凝始子集》。江亭晚秋独倚清江秋思长,晚潮初上水亭凉。海门风起双峦暝,一抹银花涌夕阳。【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风华俊逸的写景佳作。诗歌描写的是诗人在秋暮之所见,抒发的是绵长的秋思,舒展的是与自然水乳交融的情怀。首二句写晚潮初上时的清江景色,突出一个“凉”字,抒发的是释子的幽怀与心如止水的心境。尾二句挥椽立笔,大书江上夕阳之壮美:在暮色四合的时分,海风渐渐地强劲,但见清澄的秋江碧水翻着晶莹的浪花,捧着一轮金灿灿的夕阳,在远方的地平线翻腾浮跃。这是何等美丽的秋暮,此景中人,抱持的是

何等怡人的心境,亦自不待言了。宋无(1260—1340)字子虚,自称吴逸士。苏州人,举秀才,以奉亲辞,终身不仕。淡泊清寒,视富贵如浮云。“游方遐览”、“谷隐岩栖”,时与名僧往来。呕心诗作,着有《翠寒集》、《霭乃集》及《寒斋冷语》等。其诗浓丽缜密而不艳,含郁静婉而不怨。风格雅淡,句新意长,为元诗中的大家。兰分向湘山伴野蒿,偶并香草入离骚。清名悔出群芳上,不入离骚更自高。【赏析】这是一首立意新颖、气高傲世的咏兰诗,同时也是这位“有心依涧壑,无意谒王公”的傲世才子的心灵写照。本来天公就是分到湘地的野山之中与蒿草为伍的,所谓不容荆棘不成兰;不料文人骚客多情,屈原引为知己,不经意间常将它与香草相提并论,让本自清雅的名节与群芳比高争低,最叫人后悔的是高出群芳之上。要是不入《离骚》,只在深山,摆脱虚名,该有多好!在超尘脱俗者眼中、笔下,无论是深谷幽兰,还是方塘荷莲;不论是清幽野梅,还是琅玕修竹,更不谈那灼灼桃花、牡丹芍药,凡是稍有灵性者,皆可通灵犀,会心语,托幽情。试看下面几首小诗:元代一位无名僧人的《池荷》写得高卓冷凛,自成一趣:“红藕花多映碧阑,秋风才起易凋残。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明僧隆渊的《咏庭前牡丹》,禅韵跃然纸间:“自入空门不染尘,翻嫌富贵俗花神。魏姚黄紫今何在,不及禅房别一春。”想那花神若想不俗,除非悟得万缘皆空。神若如此,人其奈何?!明末僧人道衡

《知非吟》,也是一首标格别具的题兰佳作:“移兰近竹边,竹与兰争光。竹影日渐薄,兰叶亦萎黄。物以类相合,胡为反相伤?我今抱兰去,永保深林香。”这位抱兰独去的僧人的品格,仿佛历现于眼前。清僧行溗有诗《枯干开梅》曰:“谁种窗前腊月梅,霜姿铁干一枝开。百花与我无交涉,独许寒香到枕来。”好一枝霜姿铁干的枯梅,好一个独许寒香的清僧,梅僧之情,自然难与百花交涉了。清僧际智的《咏新竹》则迥脱清冷,气势冲天:“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只恐年深化作龙,一朝飞去不留迹。”清人吴镇的《写菜》则极尽淡泊之意:“菜叶阑干长,花开黄金细。直须咬到根,方识澹中味。”马臻(生卒年不详)字志道,号虚中,钱塘人。元代诗人,曾为道士,后隐居西湖,结交高士。他能诗善画,诗韵清远,深受仇远(1247—1326)推崇;画长于花鸟山水,时人黄石翁称“诗未尽兴,溢为丹青,点缀精妍,诗意故在”。着有《霞外诗集》十卷。读唐僧诗高僧吟兴苦,吹万各秋声。着物鬼难测,为容人尽惊。力回千古意,气逼五言城。输与无心者,轻轻道得成。【赏析】一位自谓“悟来灵澈心多懒,老去维摩病渐频”(《伤存此山号性常子》)的隐居高士,想不到对唐僧的诗作有如此高妙的见解。首联写唐代僧人们乐于苦吟,素恋秋声;颔联写唐代诗僧们在拟物状态等刻画、雕琢上的高妙;颈联写僧诗的气势与力度,直达古意,力逼五言城。前六句,肯定了唐僧诗的成就。尾联急转直下,直指

唐僧诗在意境、神韵上的阙如:少无心之作,多苦吟之章,妙手偶得者寥寥无几!其实,岂止唐僧诗如此,诗史如此,万事皆如此!这一无心之境,那“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逸空灵之空境,实是诗歌的至境,也是人生的至境!读诗如此感慨,观城又有何喟叹?元人元准的一首《石头城》,高度浓缩了历史的风云与兴衰:“霸业回头一笑空,山河千古送英雄。眼前几许兴亡事,尽在淮河落照中。”虚中的《竹窗》一诗,描绘了一幅清明闲静的秋窗煮茶图:“竹窗西日晚来明,桂子香中鹤梦清。侍立小童闲不动,萧萧石鼎煮茶声。”而《送僧还天目》一诗,则体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极境:“瓶锡乱峰西,藤萝昼掩扉。山藏翠微寺,僧向白云归。梵寂风沉磬,禅深雪到衣。想曾行道处,猿鸟共亡机。”明本(1263—1323)号中峰,为一代临济宗名僧高峰原妙(1238—1295)的得意弟子,被尊师评为“竿上林新篁”。元仁宗时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宣政院屡请不就。他常年草栖浪宿,随处结庵,徒众广布。元末山水画四家之一的一代才子倪瓒(1301—1374)曾颂他“东南唱道据禅林”、“善矣不尘仍不染,美哉如玉复如金”。着有《山房夜话》、《天日中峰和尚言语广录》30卷和《天目明本禅师杂录》3卷等。天目山一山未尽一山登,百里全无一里平。疑是老僧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赏析】这是一首对诗僧久居之深山的赞颂。天目山即位于浙江杭州西北的名山。首二句说明天目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