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运河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浅谈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滨水景观设计

浅谈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滨水景观设计

浅谈京杭大运河嘉兴段的滨水景观设计【摘要】以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背景与运河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国内外运河滨水景观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对京杭运河嘉兴段的滨水景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设计,设计出具有嘉兴地方文化特色的运河滨水景观,打造嘉兴城市新风向,起到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嘉兴整个城市形象的作用。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嘉兴段;滨水景观;设计京杭运河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水航道,流经嘉兴段的河道长约81.22公里,嘉兴这座城市也因此兴起繁荣。

自新的千年开启之际,对于大运河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也正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且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从大运河申遗,到各地政府如火如荼地挖掘运河文化,进行滨水景观进行改造与设计,国外的运河研究也是开展得轰轰烈烈,古运河在新时代展现出了新的活力。

而对于嘉兴这个依水而兴旺的城市,大运河不仅仅是珍贵的水文化遗产,更是生活在运河两岸人们个人情感的寄托。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运河,不仅是作为城市形象的展示,更是新时代文明新风向的明信片。

1.京杭运河嘉兴段的现状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南段,江南运河北起镇江,流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桐乡至杭州。

大运河嘉兴段是江南运河在嘉兴市境内的主要河段,从北至南包括苏州塘、嘉兴环城河、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等河道,全长81.22公里。

根据调查发现以下问题:嘉兴市的水道众多,周围的景观缺乏合理统一的开发与管理;运河周围的景观独立单一,且市民与景观互动不足,导致大片城市景观用地处于少有人烟的窘境;滨水景观功能单一,没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其中。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市民与水边环境的主动接触,使其本身的亲水性大打折扣作为历史文明中,贯穿始终的重要运河,京杭运河嘉兴段也随着时代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曾经物竞天择的时代,依赖和恐惧占据主流,如今,人们似乎已经失去了敬畏之心,日益恶化的水质,更是让人敬而远之。

这使得京杭运河嘉兴段的保护和开发任重道远,迫切地需要一个全新的方式,以全新的形象展现出自身的价值。

大运河 嘉兴的运河故事

大运河 嘉兴的运河故事

大运河嘉兴的运河故事嘉兴的运河故事嘉兴,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而嘉兴的运河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

它连接了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水路交通干线。

而嘉兴则位于大运河的南端,与运河相交汇。

嘉兴的运河历经了千年的发展与变迁,见证了嘉兴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兴衰。

在古代,嘉兴的运河是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运河两岸设有码头和商贩,水上交通繁忙,货物的运输和贸易活动极为繁荣。

这也使得嘉兴成为了江南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除了商业活动,嘉兴的运河还承载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运河两岸建有许多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包括了唐宋时期的寺庙、住宅和商铺等,展现了历史的厚重。

当年,船家们划船穿过运河,人们在河边演唱嘉兴的民歌,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钱塘江上》了。

这些都是嘉兴运河的文化与历史遗存。

然而,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变和城市的发展,运河的重要性渐渐下降。

如今的嘉兴,运河已经不再承担水上交通的功能,但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仍然被重视。

嘉兴政府对运河进行了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将其打造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嘉兴的运河故事是嘉兴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的缩影。

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辉煌过去,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嘉兴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保护和传承好运河的文化遗产,也是嘉兴城市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嘉兴的运河故事是一部关于城市历史的篇章,它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也传递了嘉兴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运河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座城市的魅力。

嘉兴运河历史

嘉兴运河历史

嘉兴古运河历史文化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

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

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

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

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

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德简称,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

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

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

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

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

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

唐时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运纤挽。

将自晋以来在运河上兴建的通航堰埭,相继改建为既能调节运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过的单插板门船闸。

宋时将运河土岸改建为石驳岸纤道,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现代船闸的雏型),使船舶能安全过闸。

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解决汴河(通济渠)引黄河水所引起的淤积问题,进行了清汴工程,开渠50里,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

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

在运输组织方面,唐、宋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

随着运河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运河每年的漕运量由唐初的20万石,逐淅增大到400万石,最高达700万石(约合今 11.62亿公斤)。

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城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

大运河及历史文化内涵

大运河及历史文化内涵

大运河及历史文化内涵大运河开挖、畅通与衰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社会特殊的运行与发展轨迹。

因此大运河既是一条河,更代表了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

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区域所孕育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形塑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

运河的“运”字本意为运输,但在社会体系之中,借助水的流转,“运河”成为漕粮运输、文化传播、市场构建和社会平衡的载体;在文化体系中,运河之运又与传统社会的国祚、文脉紧密相连。

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大运河内涵、价值的追问,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路径,或应首先从其脉络源头与历史进程的文化意义谈起。

资料图“大运河”名称的历史变化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

从典籍记载来看,早期运河多称沟或渠,如邗沟、灵渠等,天然河道则称水,如黄河就被称为“河水”。

尽管运河历史悠久,滥觞于灵渠、邗沟,甚或更早,但运河名称的产生以及“专称”的确定却是中古以后的事情。

汉代“漕渠”名称出现,特指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的西起长安、东通黄河的水利工程。

《说文》解释曰:“漕,水转谷也。

”即通过水路转运粮食。

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河”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所以“漕河”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

如唐杜佑《通典》记:“天宝二年,左常侍兼陕州刺史韦坚开漕河,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至华阴入渭,引永丰仓及三门仓米以给京师,名曰'广运潭’。

”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

“大运河”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据南宋《淳祐临安志》载:“下塘河,南自天宗水门接盐桥运河,余杭水门,二水合于北郭税务司前,……一由东北上塘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至长安闸入秀州,曰运河,一由西北过德胜桥上北城堰过江涨桥、喻家桥、北新桥以北入安吉州界,曰下塘河。

”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

关于进杭大运河嘉兴段的报纸-解释说明

关于进杭大运河嘉兴段的报纸-解释说明

关于进杭大运河嘉兴段的报纸-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杭州大运河嘉兴段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连接嘉兴和杭州两座城市的纽带,它见证了数百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进杭大运河的重建工程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进杭大运河嘉兴段的重要性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将回顾嘉兴段的历史背景,了解它是如何成为一条繁荣的水上交通干线。

然后,我们将探讨进杭大运河对嘉兴的意义,从经济、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来阐述其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对进杭大运河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并对文章进行总结。

进杭大运河嘉兴段的重建工程将会为嘉兴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嘉兴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资源,而进杭大运河的重建将会推动其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外来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如何兼顾保护和开发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进杭大运河的建设需要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确保在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

通过深入研究嘉兴段的历史和进杭大运河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一重要项目的价值和前景。

同时,对于嘉兴段进杭大运河的建设,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包括保护遗产、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等方面,以保证它能够顺利建设,并为嘉兴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总而言之,进杭大运河嘉兴段的重建工程将不仅对于嘉兴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通过进一步加强保护、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我们相信嘉兴段的进杭大运河将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新的活力和魅力。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展开:2. 正文2.1 嘉兴段的历史背景:介绍嘉兴段作为进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可以涵盖以下内容:- 嘉兴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景观。

- 嘉兴在古时候就拥有发达的水运交通,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

《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是一个丰富而深远的主题,以下是大运河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几个重要方面:
1. 大运河的物质文化:大运河的开凿和运营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包括运河两岸的古建筑、石桥、码头等,它们见证了大运河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2. 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各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习俗和传说中。

例如,与大运河相关的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民俗等,这些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 大运河的战略价值:大运河在历史上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它连接了多个经济中心,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4. 大运河的经济价值:大运河的开凿和管理带动了沿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同时,大运河的运营也给当时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5. 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工程奇迹之一,它的开凿和运营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

同时,大运河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时期的重要见证。

6. 大运河的旅游价值:如今,大运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
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

大运河的旅游价值不仅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提高了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总的来说,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京杭大运河文化概要

京杭大运河文化概要

京杭大运河文化概要京杭大运河是一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794公里,跨越了南北多个省份,沟通了沿线多个城市,是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命脉。

同时,京杭大运河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将对京杭大运河的文化概要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运河文化的形成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但真正形成运河文化是在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为了满足南北水路交通的需要,隋炀帝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

这个时期的运河工程主要集中在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网。

随着运河的开通,南北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得到了极大的促进,运河文化逐渐形成。

二、运河文化的特点南北交流: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南北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便捷和频繁。

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可以通过运河运往北方,而北方的煤炭、铁器、粮食等物品也可以通过运河输往南方。

这种南北交流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水路交通:京杭大运河是一条以水路为主的交通通道,它的开通使得水路交通逐渐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与陆路交通相比,水路交通不仅更加省时省力,而且可以承载更大的运输量。

这使得南北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更加便利和高效。

多元文化:京杭大运河沿线经过了多个省份和城市,这也使得运河文化具有了多元性的特点。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历史文化:京杭大运河沿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古代的宫殿、寺庙、水利工程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运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生态文化: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通道,还是一个生态系统。

沿线的水域、湿地、植被等生态系统在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循环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沿线的生态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旅游、观赏等多种生态文化体验。

三、运河文化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南北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和发展。

嘉兴 大运河

嘉兴 大运河

嘉兴大运河
大运河嘉兴段位于太湖东南的水网地带,是杭嘉湖平原水系的干河,也是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沟通五大水系中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主
动脉。

江南运河嘉兴段北起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长虹桥,南到桐乡崇福镇,流经秀洲区、秀城区、桐乡市境内,全长81.22公里,“隋大业中开运河至嘉兴府城,分支夹城左右”。

河流在经过杉青闸端平桥后分流,北面为古运河主流,东南面则为秀水、濠河支流。

主流经过北丽桥、城北桥至西丽桥与濠河汇合。

秀水在绕城经过濠河、西南湖后与主流相连。

运河在北门外的杉青闸原为运河上控制水流的重要设施,建于北宋之前,在管理船只、节制流速和灌溉农田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片月河古民居小区里,小巷小街迂回曲折,纵横错立,小河、狭弄、旧民居、廊棚在一片不大的区域里,展现了浓厚的水乡古城风貌;鉏家河、鉏家滩、鉏桥弄一带河道虽不宽,但民居很有特色。

在这一带沿运河还有因明代迎神赛会设厉坛而得名的坛弄;以“其水抱月,弯曲如月”的月河埭;以天水庵、芦席汇闻名的分水墩;古战场遗址饮马河等,这里一切均保持原貌。

南片濠河南门段及西南湖一带是历史文化区,这里既有莎剧翻译家朱生豪故居、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故居、一代水工汪胡桢故居,又有宋代词人朱敦儒避居地等。

1。

运河文化的形态及其意义

运河文化的形态及其意义

文化长廊运河文化的形态及其意义张敏霞 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汪娟 嘉兴学院文法学院基金项目:嘉兴学院2017年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嘉兴民俗文化的视觉再现与区域形象构建”。

摘 要: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具体描述京杭大运河的建成和发展对嘉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方面。

运河文化的形态可分为三个部分: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

三个形态相互包含又各有不同,共同对促进运河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运河文化;形态;意义作者简介:张敏霞(1996-),浙江嘉兴人,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141班;汪娟(1974-),浙江嘉兴人,嘉兴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190-02一、京杭大运河的影响京杭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初期,完善于元世祖时期,明清时期有着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扩展。

但是京杭大运河在开凿的时候也包括了一部分的江南运河,江南运河最早记录在春秋时期。

自春秋后期起,在中国境内有具体文献记载的南方运河众多,并且陆陆续续不断在进行开凿,在隋唐之后经不断地发展改造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运河。

贯穿嘉兴境内的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河床最稳定,历史也最悠久的河段之一。

江南运河是因为江南地区水源充足,有着先天的气候上的地理优势,加上河道纵横交错而建成。

作为最古老的运河之一,除了有着在生活上的便利之外,自古就有着贸易经济上的往来。

而根据江南运河建成的京杭大运河主要依众多支流河道形成,自此打破了小范围的经济贸易的往来,南方和北方的货物经济开始互通来往,给运河边的城市带来了繁荣和发展。

嘉兴作为古江南运河的沿岸城市,自古以来便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而京杭大运河的建成和发展更是促进南北物资来往,带来了更大范围上的经济繁荣,并且在南北人文交流的同时,也为嘉兴这个城市带来了独特的地区性的运河文化。

大运河给沿岸的人民和城市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方各面的影响,而其中运河文化是最值得研究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

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作者:田恬于红珍黄怡萍杨静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23期摘要:大运河文化是京杭大运河开凿以后,长期创造而形成的产物,其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本文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研究嘉兴王江泾段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以期为嘉兴市运河文化建设提供助力。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嘉兴;王江泾段;保护;传承;弘扬一、引言京杭大运河嘉兴王江泾段共计18.9千米,运河南北贯穿小镇,见证了这座小镇的繁荣与发展。

但在开发运河,带动沿线城镇发展的同时,嘉兴王江泾段运河的开发和保护逐渐暴露一些问题。

首先,河道淤泥淤积严重、河道护岸建设滞后。

近些年来,嘉兴市投入大量资金对王江泾段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尽管河道环境态势转好,但仍然存在“脏乱差”的现象。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少长远审慎的眼光,虽然长虹公园的开发和莲四荡景区的保护已初见成效,但是运河流域大量的戏曲文化、民俗习惯正在逐渐消逝。

再次,运河文化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是应该走进平常百姓的生活,让人们真正了解、认同运河文化,促使其成为风俗习惯的一部分。

目前,就嘉兴运河文化的弘扬和宣传来看,提升嘉兴市民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传承运河文化的使命感,依旧任重道远。

中国大运河的成功申遗使得其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彰显,但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天平,仍值得思考,在经济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文化遗产的流失问题应引起重视。

因此,研究小组针对王江泾段运河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总结,希望为大运河文化遗产开枝散叶,为运河文化走向全民共享、走进人们日常生活,成为文化符号、形成文化氛围建言献策。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从两方面对嘉兴王江泾段大运河开展调查,一是调查嘉兴王江泾段大运河出现的问题、发展前景以及保护措施,二是对嘉兴市民对大运河文化认同感、传承运河文化使命感的深入分析。

课题组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参与人数125人,收回有效问卷125份,从年龄分布来看,19—30岁65人,31—40岁15人,41—50岁43人,50岁以上2人;从职业分布来看,参与人员包括教师、工人、学生,受教育程度不等。

【嘉兴古运河游】(1)——江南运河嘉兴北段历经变迁

【嘉兴古运河游】(1)——江南运河嘉兴北段历经变迁

【嘉兴古运河游】(1)——江南运河嘉兴北段历经变迁(京杭大运河的一小段)嘉兴是一座在运河的孕育下成长起来的城市。

京杭大运河联合申遗,今年六、七月间将对其表决。

不少博友早就开始考察、写博、呐喊,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思泉迟到了,这才赶来凑凑热闹。

远处去不了,就围绕身边的嘉兴古运河,说说这一段沿岸的景点。

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后经7世纪(隋)和13世纪(元)两次大规模的扩展,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修凿,贯通了北京到杭州、全长达1747公里(有多个版本,这里取自《辞海》)。

嘉兴段江南运河正是始凿于春秋晚期,有吴王夫差开的“百尺渎”和秦始皇开的“陵水道”,适应了当时诸侯们争霸的需要,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江南运河嘉兴段总长110.72千米(其中干线81.22千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嘉兴老城的格局就是随运河而展开,形成古城“运河环抱,八水汇聚”的独特的地理态势。

城内外难以计数的河道纵横交错,这些河流及其两岸的民居构成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不过如今在市区内除了重建或新建的历史街区外,很难找到传统的民居,代之以中高档的住宅。

江南运河北离苏州自王江泾进入浙江,穿过嘉兴市区后,过石门、崇福,折向南经长安,再循上塘河入杭州。

元末至正年间,江南运河改由崇福,经塘栖至杭州,这条运河正是今天列入京杭大运河申遗的线路。

2005年,专家(?)们提议运河联合“申遗”时竟然出现极其低级的错误——沿岸城市中漏掉了嘉兴,留下笑柄。

(元代运河嘉兴段)几千年来,运河之所以被人们不断地开掘、疏浚、养护、改造,使之变迁和发展,尽管其原动力来源于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历代帝王统治的需要,但对于如今的嘉兴来说,首先是其生态功能,其次是航运功能,再下来是水利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和景观功能,正因为如此,江南运河嘉兴北段的走向在改革开放后又历经几次变迁。

为了解决1999年特大洪涝(思泉趟水上班一个多月)暴露出来的城市防洪标准低、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当年底即启动大规模的市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论嘉兴古桥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论嘉兴古桥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论嘉兴古桥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作者:徐敏汪娟来源:《科技视界》2018年第33期【摘要】嘉兴市是杭嘉湖平原上以京杭运河为骨干的水网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悠久的水运码头。

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嘉兴原有的地质风貌,使江南文化特征逐步凸显出来,成为嘉兴城市文化之源。

而横跨运河的古代桥梁,承载了嘉兴水乡文明,展现了嘉兴历史文化风貌。

古桥文化正以各种各样的特殊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示着嘉兴这座水乡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

古桥文化与嘉兴城市文明密不可分,保护古桥、传承古桥文化意义深远。

【关键字】运河;古桥;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 K87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3-0079-003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8.33.035【Abstract】Jiaxing City is the water network center with the Jinghang Canal as the backbone of the Hangjia lake Plain and a long-distance water transport termina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excav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has changed the original geological features of Jiaxing, which has gradually highlighte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nan and become the source of Jiaxing's urban culture. The ancient bridge across the canal carries the Jiaxing water town civilization and show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Jiaxing. Guqiao Culture is showing us the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is water town in Jiaxing in various special forms. The ancient bridge cultur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Jiaxing city civilizati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bridg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ancient bridge culture are profound.【Key words】Canal; Ancient Bridge; Cultural Connotation嘉兴,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一千七百多年的建城历史。

浅谈江南运河市镇文化

浅谈江南运河市镇文化

科第兴盛,远近莫及。 早在南宋时可第九盛机一时,入青之后更是“科第之蝉联,
茂才俊秀之济济,远近莫之与比,兹据镇志如下:
朝代




合计
科别
进士
17
1
10
37
65
举人
21
1
20
125
167
清末民初
高 校 毕 业 生
高校毕业生列表统计如下:
博士
1
出国 留学
硕士
2
学士
5
国内高校 本、专科
45
嘉兴市镇 文化世家
嘉兴市镇的文化风尚
市镇文化的成因
3、文人雅士的流寓、本土士人的崛起,为市镇文 化丰富了内涵。
望族群体的繁衍、迁徙和士大夫个体的凸显, 对市镇文化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是他们具 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 的经济文化繁荣,对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文化品 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造福乡梓,促进地方 经济的发展。三是望族在市镇的历史发展中,留 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嘉兴市镇的兴起与发展
明中叶以后以及康熙以来,涌现出一批工商业繁盛的市镇, 标志着嘉兴商品经济的发达。
等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 进行大宗的交易。这些大小市镇与农村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农村产品、手工业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换市场,尤其是著 名工商业巨镇的形成,成为资本汇集的地方。

嘉兴市镇的兴起与发展
1.人文蔚起 科第兴旺
嘉兴市镇的文化风尚
(2)镇志编撰之风兴盛。 一个镇的镇志编撰历史,反映出该镇的繁荣 情况。上海书店1992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集 乡镇志专辑》一书,选收了1949年以前全国历 代主要的地方志书,其中许多镇,如

试谈嘉兴运河中孕育的船文化

试谈嘉兴运河中孕育的船文化

试谈嘉兴运河中孕育的船文化作者:廖佩佩汪娟来源:《科技视界》2018年第33期【摘要】嘉兴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孕育了嘉兴独具特色的船文化,舟船作为历史记忆的见证者,沉淀着深沉的人文情怀及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本文探讨了嘉兴船文化的文化内蕴、历史演变过程与非遗民俗文化--踏白船、高杆船以及莲泗荡网船会等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致力于发挥船文化对增强区域的知名度,提高竞争软实力,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构建与传播良好的嘉兴区域形象而服务。

【关键词】运河;船文化;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3-0040-002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8.33.016【Abstract】The ancient canal culture of jiaxing has nurtured the unique boat culture of jiaxing. As a witness of historical memory, the boat is a deposit of profound humanistic feelings and distinctive local cultural featur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jiaxing's ship culture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culture - taiga, galleon and liansida net boat association. Devoted to giving play to the importance of ship culture to enhance regional visibility,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ompetition and promot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us serv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a good regional image of jiaxing.【Key words】The canal; The ship cultu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嘉兴运河不但促进了嘉兴地域经济的兴盛,更为人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文化遗产。

论嘉兴运河中蕴含的民俗文化

论嘉兴运河中蕴含的民俗文化

论嘉兴运河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

京杭大运河是嘉兴的母亲河,运河养育了嘉兴,成就了嘉兴。

嘉兴境内湖荡众多,河网密布,素来都被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运河不仅给嘉兴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并且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

嘉兴运河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丰富而多样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中蕴藉着沉厚的文化内涵。

1 京杭大运河概述及文化内涵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是我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并且影响深远的一件事。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初期,完善于元世祖时期,明清时期有着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扩展。

起于北京,终于杭州,贯通南北,全长1794公里。

被称为“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的嘉兴也是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之一,京杭大运河嘉兴段全长共有110千米,其中大运河嘉兴处于江南运河段,南北经济开始互通来往,城市因此繁荣发展。

运河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的建立是需要时空两个角度,嘉兴段运河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发展于隋唐,完善于明清,至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在时间的维度上不仅积累形成了本土文化,还因为南北互通使得文化进行碰撞交流乃至互相吸收,商业的繁荣推动经济发展,进一步促使人民思想开始改变,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除此之外,南北商人往来,文化进行交流,南北的文化礼仪习俗也在互相传播影响;在空间的维度上,运河的开凿和因漕运使得运河长期畅通形成了以运河为主线,以重要城市为点的主要地理范围,运河文化具有凝聚性,并且相对稳定。

2 民俗文化的水性表现及景观形式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嘉兴王江泾镇附近莲泗荡地区的“网船会”是运河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通过这种民俗活动“人们趋吉避凶、祈福禳灾的心理情感因素、道德伦理观念与技术因素的结合表露无遗。

如宅居建筑中的某些风水观念一样,与其说是信仰习俗,倒不如说是表达了民众祈求吉祥美好的心理寄托更为确切。

大运河嘉兴段

大运河嘉兴段

大运河嘉兴段......大运河沿线包含桥、闸、坝、仓、寺观、塔等多种文物,与大运河周边众多与运河息息相关的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运河文化。

其中,京杭大运河(含长虹桥、拱宸桥、广济桥)已于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包括8个省、市,共95处,与第六批京杭大运河合并。

其中大运河嘉兴段文物本体包括江南运河嘉兴段河道(含苏州塘、环城河、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长虹桥、长安闸。

涉及面宽,子项多,包罗的景点真不少,好在思泉行走嘉兴古运河后撰写的“【嘉兴古运河游】”108篇系列博文中有较详细的叙述。

本篇只能点到为止,提供了链接,有兴趣的博友可以展开。

苏州塘——-长虹桥(国6,参见《【嘉兴古运河游】(2)——古运河穿长虹桥南下》)。

-环城河,如下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经过的主要景点有“文生修道院”(国7,参见《【嘉兴古运河游】(9)——文生修道院,中国遣使会的唯一总修院》,有新内容,后面将另行文);-落帆亭(杉青闸,国7,不另行文,可参见《【嘉兴古运河游】(7)——杉青闸和这里的往事》和《【嘉兴古运河游】(8)——落帆亭,古老江南园林的新生》);-秋泾桥(国7,不另行文,可参见《【嘉兴古运河游】(10)——秋泾桥和它附近将要消失的民居》);-双魁巷(省保,参见《【嘉兴古运河游】(11)——双魁巷,保存最完整的明清风格古民居》);分水墩(国7,不另行文,可参见《【嘉兴古运河游】(12)——分水墩,调节水流的设施》);-北丽桥(参见《【嘉兴古运河游】(17)——北丽桥,千年古桥换新姿》);-西水驿(省保,参见《【嘉兴古运河游】(45)——西水驿碑,嘉兴建驿历史悠久的见证》);血印寺(市保,参见《【嘉兴古运河游】(47)——血印菩萨,嘉兴独创》);三塔(参见《【嘉兴古运河游】(49)——三塔,曾经是嘉兴的地标》);杭州塘(参见《【嘉兴古运河游】(58)——沿着杭州塘的嘉兴段向西南走》)——-崇长港。

近代域外旅行者笔下的嘉兴段大运河文化形象探微

近代域外旅行者笔下的嘉兴段大运河文化形象探微

近代域外旅行者笔下的嘉兴段大运河文化形象探微
张楚煜;徐可信
【期刊名称】《沈阳文旅》
【年(卷),期】2024()4
【摘要】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自嘉兴王江泾一路向南入嘉兴城,过三塔湾再转至桐乡崇褔后直奔杭州而去,嘉兴城市格局便是根据运河而展开。

作为京杭大运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嘉兴段大运河不但承担起沟通南北、维系漕运的使命,还与古城内外纵横交错的河道及两岸古民居一起构筑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

自19世纪以来,许多域外人士纷纷来到嘉兴,或乘船旅行,或深入民间,或长居于此,留下了对于嘉兴段大运河的珍贵记载。

本文即在对近代域外旅行者笔下的嘉兴段大运河书写进行归纳与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期为嘉兴段大运河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张楚煜;徐可信
【作者单位】嘉兴大学文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
【相关文献】
1.近代日本汉学家笔下的京杭大运河江苏段
2.基于地域性特征的大运河保护利用规划研究——以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为例
3.大运河嘉兴段水乡古镇街区商业化发展中
的文化传承研究
——以嘉兴市月河古街区为例4.大运河文化带文化创意产业智慧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微——以大运河文化带城市为例5.基于文化基因理论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规划路径——以大运河嘉兴段文化长廊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嘉兴古桥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论嘉兴古桥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论嘉兴古桥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XU Min;WANG Juan
【期刊名称】《科技视界》
【年(卷),期】2018(0)33
【摘要】嘉兴市是杭嘉湖平原上以京杭运河为骨干的水网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悠久的水运码头.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嘉兴原有的地质风貌,使江南文化特征逐步凸显出来,成为嘉兴城市文化之源.而横跨运河的古代桥梁,承载了嘉兴水乡文明,展现了嘉兴历史文化风貌.古桥文化正以各种各样的特殊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示着嘉兴这座水乡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古桥文化与嘉兴城市文明密不可分,保护古桥、传承古桥文化意义深远.
【总页数】3页(P79-81)
【作者】XU Min;WANG Juan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4
【相关文献】
1.嘉兴古桥的数字保护及利用研究 [J], 齐延成;陈文文
2.无锡古桥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保护研究 [J], 杨晖;张雪梅;姜雪丽;罗兴萍
3.滁州古桥建筑文化内涵及保护开发研究 [J], 张伦超
4.论嘉兴园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J], 王锦钰;叶丽霞;王淳
昱;史津榕;夏振梅;金佳怡;汪娟
5.徽州古桥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保护 [J], 王之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运河文化内涵
【摘要】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掘时间最早的,其文化底蕴尤为深厚,同时作为嘉兴的母亲河,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她对周边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本文旨对嘉兴段运河文化内涵及文化延伸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大运河;嘉兴;文化;延伸
一、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运河概况
大运河嘉兴段属中国大运河江南运河苏州—嘉兴—杭州段,历经世代沧桑、历史演变,是杭嘉湖平原水系的干河,也是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沟通五大水系中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主动脉。

目前的嘉兴段运河主河道以嘉兴环城河为中心,背起苏州与嘉兴交界处,南与大运河杭州段相连接,长111千米,是江南运河联系太湖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河段,也是中国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自然条件最好、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河段之一。

二、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的运河文化发展的借鉴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京杭大运河这条古老的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将18个城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其中,杭州作为运河的终点城市,在运河的保护和发展上走在其他城市的前列。

例如大运河杭州段是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之一,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起点,是杭州的生发之河。

杭州市的申遗点段共有11个点段(包括6个遗产点、5段河道)。

杭州不断推进杭州段运河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与此同时还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为杭州的长远发展做出详细规划与分析,并提出了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作为浙江的第一大城市,杭州的发展也影响着浙江的周边发展。

三、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运河文化概述
嘉兴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没有运河就没有嘉兴的发展,作为江南运河段的其中一段水运枢纽,运河嘉兴段是一条有着1300年历史的河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古时嘉兴是典型的江南小镇,唯一的出行方式只能通过水路和船,运河见证了嘉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城市的格局和深厚的江南文化特征,也繁荣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关系着嘉兴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给两岸人民以生活的便利。

所以运河对于嘉兴的意义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嘉兴的文化发展离不开运河,运河也造就了嘉兴的文化内涵。

京杭大运河在嘉兴城市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直以来,嘉兴长期偏于江南运河一隅,而京杭大运河的建成打破了嘉兴长期封闭状态,确立了嘉
兴“左杭右苏”“南北通衢”的运河古城地位,它使嘉兴成为南北交通干线的一个重要节点,嘉兴的商业和手工业因此日趋兴盛。

可以说,是京杭大运河推动了嘉兴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古镇沿河而兴,建筑、园林、民俗、水利设施共同构成了一笔珍贵的遗产。

历史的轴线,运河的文化,水乡的风情,古迹的遗韵,革命的光辉,都市的风采都在这里汇聚。

运河不仅是历史时期嘉兴的防护屏障、运输的航道、生活的水源排污的重要通道,而且也是现在嘉兴市民生活的休闲带、城市景观的风光带、旅游的黄金线,同时更是“嘉兴文化”流动变迁的载体。

可以说,运河是嘉兴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嘉兴的所有,她见证了嘉兴的发展,是嘉兴最具全国乃至世界意义、最具文化积淀的城市符号之一,并将在未来的岁月中焕发出崭新而独特的魅力。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自然人文宝贵文化资源,嘉兴市政府通过了《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中在空间形态上将京杭大运河嘉兴段布局为运河古镇、运河古城、运河新城、运河新镇和民俗文化展示长廊、水乡新貌展示长廊。

《大运河(嘉兴段)遗产保护规划》于2010年8月经嘉兴市域规划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2012年9月由嘉兴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

经过研究总结,可将嘉兴文化分成以下七个组成部分:
(一)物产文化
嘉兴段的物产文化深厚,连接着嘉兴的历史,具有地方特色的、独一无二的物产资源。

例如嘉兴的月河街区、三塔公园、西塘古镇等都传承了物产文化。

(二)漕运文化
对于漕运文化则是核心部分,运河水系的运输,嘉兴与各个地区的经济物产的往来,体现漕运文化在嘉兴及周边一带地位的重中之重,是嘉兴段的精髓所在。

在漕运文化片区中,现集中了较为代表性的中心茧库,长安粮仓、长安丝库、长安辛江路码头群等,对其进行准确定位,结合长安地域文化特征与古仓库进行改造,体现物产文化与漕运文化特色。

(三)茶艺戏曲文化
在嘉兴的月河街区,其有特色鲜明的江南建筑群,周围有双魁巷、落帆亭等文化保护建筑,在这里有庙会曲艺表演,展示嘉兴传统的文化习俗,以及曲艺文化的博大精深,嘉兴人民对我国传统茶艺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四)旅游文化
嘉兴段的旅游文化尤为显现,桐乡的乌镇在挖掘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独特气质和运河的壮美气质同时,集中体现水景文化和旅游文化。

西塘古镇在发扬江南文化的同时,也在集中体现运河的旅游文化特色。

古今中外的旅游文化,自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也正在谱写着历史文化的印记。

(五)民俗文化
嘉兴地区属于吴越文化,吴越人性格外柔内刚,为人谦和,注重礼节,这一文化则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运河两岸居民传承着独特的民俗文化,例如一些民间故事、民间美术、民间礼仪、生产和生活习俗等。

(六)建筑文化
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建筑,受当地民俗文化、功能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运河两岸分布众多的建筑、街区。

(七)水景文化
嘉兴月河街区、西塘古镇的水景结合雕塑、小品进行文化品位的提升,结合地区特色,集中展示运河物产文化,将各个文化领域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且具有嘉兴地方特色的文化韵味。

四、京杭大运河嘉兴段运河文化延展
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以物态文化创造动态历史。

遵循当今发展趋势,发展生态文明城市。

保护和传承京杭大运河所蕴藏的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同时,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倡导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齐头并进。

将运河文化打造成城市文化的品牌,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嘉兴运河两岸,各种文化交相辉映。

民俗文化节日丰富,开设各种民俗活动,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将文化与生活融合。

建筑是固体的音乐,人与环境的调和剂,自然而然会有种依附感,通过乌镇、西塘增加这种根的归属感。

网状河道保持畅通,人们依河而居,以水为生,一代又一代地在运河上劳作、生息。

形成了运河沿岸特殊的生产、生活习俗。

随着运河段的景观设计、运河文化的提升,旅游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这片土地的温情,回归千年的历史感。

五、总结
通过对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及嘉兴段运河文化历史的了解与分析,让我们更直面京杭大运河的宏伟与辽阔,在历史的隧道里,我们看到了一幅有关京杭大运河的长轴画卷,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同时也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为运河段文化的发展以及打造出宜居城市的景观规划努力,而运河段的长久发展也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担当起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宗新.辉煌的京杭大运河文化[J].水利发展研究,2007,7(5):55-60.
[2] 陈永金,李胜虎,赵立霞等.京杭大运河与聊城经济文化影响的地理分析[J].商业研究,2011,(1):52-56.
[3]刘惠敏.大运河对城市文明兴起与经济发展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2011,(6):77-79.
基金项目:
该论文为嘉兴学院重点SRT项目成果,项目编号:8517140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