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
针灸类文献
元· 窦桂芳集《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腧
穴法》、《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4 书而成,初刊于元至大辛亥~皇庆壬子(公 元1311~1312年)间。
《十四经发挥》
3卷,此书是元未著名医家滑寿(1314~1386)在元太医院 针灸教授忽泰《金兰循经取穴图解》一书的基础上加以补注、 改编而成。原本初刊于元至正初年(公元1341年),但久已 亡佚,传世各本均为据明代薛铠校刊本转刻者。
《千金》在针灸文献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存了许多唐前针灸文献,例如徐嗣伯的灸风眩法,支法 存的灸脚气法,以及“扁鹊”、郭玉、“曹氏”、范汪、甄 权等的针灸资料。②记述了大量经外奇穴(有穴名者120多 个,仅述部位而无穴名者70余处),其中对“阿是穴”的描 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③收录针灸处方及治案400余 条,涉及病症100余种,填补了针灸临床文献的空白。④对 刺灸法的记载较前大为丰富,例如各种针灸补泻手法、火针 及用多种药材施行隔物灸等。⑤孙氏对灸法尤多研究,不但 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还提倡用灸法保健。书中收集载 录了较多灸法资料,反映了南北朝隋唐时期重视灸法的历史 特征和成就。
《十四经发挥》的主要学术特点是按经脉的流注次序和循行 方向来排列腧穴,不同于《甲乙经》、《铜人》按部排列腧 穴的系统。他在《金兰循经》和《圣济总录》的基础上,将 354个穴位分别归入其相应的经脉,并把督任二脉提高到与 十二正经同等的地位,是对经络学说的一大发展。
《针灸大成》
10卷,通常题作明· 杨继洲编,实为赵文炳“委晋阳靳贤”在杨氏《卫生 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复广求群书”,补辑重编而成。书中凡注 有“杨氏”、“杨氏集”、“杨氏注解”、“玄机秘要”字样的篇目皆 出自杨继洲《玄机秘要》,据王雪苔氏统计,杨氏原著约占全书篇幅的 44%。本书卷1为《内》、《难》经针灸理论;卷2、卷3为针灸歌赋; 卷4为针刺法;卷5为子午流注;卷6、卷7为腧穴卷;卷8为针灸证治; 卷9集名医治法和名家灸法,末附杨氏的31个医案;卷10为附录陈氏 《小儿按摩经》。本书汇集了明以前20余种针灸文献,并结合杨氏针灸 临床经验,成为集明以前针灸学术大成的巨著。自明万历二十九年(公 元1601年)首次刊行,至清末300余年间,重刊、重印40余次,对普及 扩大针灸学的影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灸甲乙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针灸甲乙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针灸甲乙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针灸甲乙经》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学著作。
《针灸甲乙经》中针灸精华大总结
《针灸甲⼄经》中针灸精华⼤总结(⼀)精神集中地辨证《针灸甲⼄经》⽈:“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明,后乃存针。
众脉所见,众凶所闻。
外内相得,⽆以先⾏。
可玩往来,乃施于⼈”。
指出凡⽤针治病,必须集中精神辨证,将五脏的虚实肯定下来,按三部九侯的切脉明确诊断,然后再⽤针。
在诊断时,所诊到的脉象和见到的症状,是否外内形⽓和脉证都相符合,不能单凭外形为依据。
更要熟悉各经⽓⾎往来和病邪出⼊的情况,是⽓⾎不⾜,还是邪⽓有余,才能够为⼈施治,也就是说,针灸医⽣在针刺之前,必须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四诊⼋纲”的辨证⽅法,将临床上各种病症加以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部位,是在脏在腑,在经在络,在表在⾥,病症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抓住病机,及时地配⽳处⽅,决定是补是泻,才能有的放⽮,治好疾病。
(⼆)全神贯注地进针《针灸甲⼄经》⽈:“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
左⼿执⾻,右⼿循之,⽆与⾁裹”和“如临深渊,⼿如握虎,神⽆营于众物”,指出在持针进针操作的时候,医⽣必须态度端正,⼼神安静。
在进针之前先⽤左⼿执其机体,使其不能移动,右⼿循按经⽳,揣出具有指感的准确⽳位,进针时要从容稳准,防⽌肌⾁缠裹针,引起患者疼痛、医者操作困难。
再就是医⽣右⼿持针、左⼿按⽳,双⼿配合,密切合作,好像握住猛虎⼀样的稳重坚实,全神贯注地进针,不能为其他的事务所⼲扰。
也就是说,针灸医⽣由持针、进针开始就要聚精会神、⼼神专⼀、全神贯注地进⾏操作和观察患者的表情,不能左顾右盼、⾼谈阔论,让周围事务所⼲扰,这样不但能避免进针时的刺痛和体会针下⽓⾄冲动的快慢、⼤⼩,⽽且可以防⽌发⽣医疗事故。
(三)⼼⼿合⼀地候⽓《针灸甲⼄经》⽈:“夫针之要,勿陈⽽难⼊。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和“经⽓已⾄,慎守勿失。
浅深在志,远近若⼀”。
指出⽤针治病的要领,说起来容易,到实践中操作就⽐较困难了。
技术差的医⽣,只能看到形体上的病变;技术⾼明的医⽣,却能明察⼈体神⽓的盛衰。
针灸甲乙经心得体会
针灸甲乙经心得体会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甲乙经是针灸学中的两大经络系统。
在学习甲乙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针灸疗法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效果。
首先,甲乙经的学习使我对针灸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甲乙经是针灸经络系统的两个重要部分,掌握了甲乙经的特点、走向和穴位分布,就能够更加准确地应用针灸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学习甲乙经的起始穴,我发现甲经起始于手指,乙经起始于足趾,这与人体运动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当我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相关症状时,往往可以凭借甲乙经的知识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甲乙经的学习让我意识到针灸能够治疗许多疾病。
甲乙经络系统贯穿全身各个部位,与脏腑器官相连。
当我们在特定的穴位上施以针灸刺激时,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流动,从而调整身体的功能,促进疾病的治愈。
例如,甲经主治上肢的疾病,如肩周炎、手指关节炎等;乙经主治下肢的疾病,如膝关节炎、足底筋膜炎等。
通过甲乙经络系统的学习,我对针灸治疗范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针灸疗法。
最后,甲乙经的学习给我带来了实践锻炼的机会。
在课堂上,我学会了甲乙经的取穴方法和手法技巧,并亲自对同学进行了针灸操作。
通过实践操作,我对甲乙经穴位的具体位置和刺激方法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
在临床实习中,我也有幸亲自为患者进行了甲乙经的针灸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这使我对甲乙经的学习更加有信心,也为将来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甲乙经的学习让我对针灸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意识到了针灸治疗的广泛适用性,并且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
我相信,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甲乙经的知识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我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针灸治疗服务。
针灸甲乙经
研究和还原《明堂》提供了可信的文献依据,这是本书的最大价值,也是作者皇甫谧对于针灸的最大贡献。
其文献学价值可见一斑。
注释[编辑]
1.^《针灸甲乙经》序:“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
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亦
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
比按仓公传,
其学皆出于《素问》,《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
义深奥,不易览也。
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遗事也。
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
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
要皆浅近。
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
要,至为十二卷。
”。
针灸甲乙经校释读书随笔
《针灸甲乙经校释》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书籍简介 (3)2. 研究背景与目的 (3)二、版本流传与校勘 (4)1. 《针灸甲乙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 (5)2. 《针灸甲乙经》的主要内容 (6)3. 《针灸甲乙经》的版本流传 (7)4. 本书的校勘原则和方法 (9)三、章节内容分析 (10)1. 针灸理论 (11)a. 阴阳五行与针灸 (12)b. 脏腑经络与针灸 (13)c. 经络腧穴与针灸 (15)2. 经络诊法与治疗 (16)a. 经络诊法的原理与应用 (17)b. 针灸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18)3. 刺灸技术 (19)a. 针具选择与使用 (20)b. 刺灸操作技术 (21)c. 针灸注意事项与禁忌 (23)四、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24)1. 《针灸甲乙经》对现代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25)2. 《针灸甲乙经》与现代医学的关联 (26)3. 《针灸甲乙经》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8)五、结论 (29)1. 本书对《针灸甲乙经》的整理与研究贡献 (30)2. 本书在针灸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 (31)一、内容概括《针灸甲乙经校释》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针灸学著作,由明代杨继洲等人编撰,是中国针灸学的瑰宝。
本书共分为十卷,前三卷详细介绍了经络、脏腑、气血、穴位等内容;中三卷则重点论述了针灸治疗的各种疾病;最后四卷则对针灸禁忌、禁刺部位、针灸异常反应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针灸学的深入理解和精湛技艺。
书中不仅对经络、穴位等基础理论进行了严谨的考证,还对针灸治疗的各种疾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归纳。
作者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针灸禁忌、禁刺部位等进行了总结和提示,使读者能够更加安全有效地运用针灸疗法。
《针灸甲乙经校释》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它不仅是针灸学家的重要参考书籍,也是中医临床医生和治疗师的重要手册。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针灸的知识和技术,提高我们的临床水平和治疗效果。
中医经典针灸甲乙经解读
中医经典针灸甲乙经解读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的宝贵遗产,对于理解和应用针灸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甲乙经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针灸学的原理与实践。
甲乙经是针灸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以讲究“阳刺阴,阴刺阳”的原则,阐述了针灸穴位的选择与应用方法。
甲乙经强调了平衡阴阳、调和阴阳的重要性,通过在相应经络上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首先,甲乙经从理论上指导针灸治疗。
根据甲乙经的原则,针灸师可以根据病情及患者体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经络与穴位进行刺激。
比如,对于阳盛阴虚的病症,可以选择甲经的穴位进行刺激,以增强阳气,调和阴阳;对于阴盛阳虚的病症,则可选择乙经的穴位进行刺激,以滋补阴精,平衡阴阳。
其次,甲乙经对针灸治疗的方法与技巧也有所要求。
甲乙经指出,刺激穴位时要注重气之和,阳之胜,阴之亏,以及左右对称的原则。
在实践中,针灸师需要熟练掌握插针的深度、方向和角度,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甲乙经还指导了针灸师在针刺过程中的节律和手法,如捻转、推拿、旋转等,以增强刺激的效果。
再次,甲乙经还对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提出了要求。
甲乙经强调了针灸治疗的时间选择,如避免在阴虚阳盛的时辰进行刺激。
同时,甲乙经还指出了禁忌症的存在,比如对于孕妇、衰弱患者以及某些特定部位的禁忌症,应该避免使用针灸治疗,以免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最后,甲乙经强调了针灸治疗的综合性和个体化。
在针灸治疗中,甲乙经鼓励针灸师在选择穴位和刺激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符合中医学“因人而异”的基本原则,也为针灸治疗的成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中医经典针灸甲乙经是一部重要的针灸学经典,对针灸治疗的原则、方法和技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通过对甲乙经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为针灸治疗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针灸甲乙经读书笔记
《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针灸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部书涵盖了针灸的基本原理、经络穴位、针刺技法等内容,对于学习和理解针灸医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针灸甲乙经》时,你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笔记记录:
1. 基本原理:书中对针灸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进行了阐述,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腧穴定位等内容。
你可以记录下书中对这些理论的详细阐述,以及作者对于针灸治疗原理的阐述和解释。
2. 经络穴位:《针灸甲乙经》对经络与穴位的描述较为详尽,包括经络的循行路径、主要穴位的定位和作用等。
你可以记录下各个经络的特点、主要穴位的名称、定位和主治功效等信息,以便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参考。
3. 针刺技法:书中对针灸的操作技法也有所涉及,包括插、抽、转、提等针刺技法的描述和应用。
你可以记录下不同针刺技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4. 临床实践:除了理论知识外,《针灸甲乙经》还包含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包括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方法和经验。
你可以记录下书中对于不同疾病或症状的针灸治疗方案和临床经验,以便将来在实际临
床实践中进行参考和借鉴。
在读书笔记中,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重点整理以上内容,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针灸甲乙经》中的知识和技术。
同时,可以将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案例或实际操作进行思考和总结,加深对针灸医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针灸甲乙经操作方法
针灸甲乙经操作方法
甲经操作方法:
1. 用手指按压找到甲经的起点,通常在拇指外侧指甲旁的腹部凹陷处。
2. 取一根针,插入起点,沿着指甲襻线向上插入,每隔一段距离旋转针头1-2圈。
3. 插入深度约为指甲长的1/2左右,或者到达患处疼痛或麻木处,然后轻轻旋转针头并轻压患处。
4. 如果需要更强的刺激,可以向内侧倾斜针头,并快速旋转针头,产生微弱的电流感。
乙经操作方法:
1. 找到乙经的起点,通常在小指侧跖骨下端的凹陷处。
2. 取一根针,从起点处开始沿着乙经线向上插入,每隔一段距离旋转针头1-2圈。
3. 插入深度约为小指长的1/2左右,或者到达患处疼痛或麻木处,然后轻轻旋转针头并轻压患处。
4. 如果需要更强的刺激,可以轻微旋转针头,通过针的震动来刺激患处的神经末梢。
注意不要插到过深,以免伤及神经和血管。
针灸甲乙经全译原文
针灸甲乙经全译原文介绍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甲乙经是针灸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详细记载了人体经络系统以及相关穴位的位置、特点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甲乙经进行全译,并介绍其中一些重要穴位及其作用。
甲乙经原文甲乙者,以阳明为始也。
阳明者,足太阴也。
太阴者,肺之别也。
别者,散而下行也。
阳明者,手阳明也。
手阳明者,属于胃也。
胃者,气之海也。
海气者,上注于肺也。
故曰:肺主气而司呼吸;心主血而司脉搏;肝主筋而司发营;脾主肉而司运化;肾主骨而司生长;胆主目而司决断。
故曰:目失其所视,则脾不运化食;耳聋则肾不生髓;口苦则胆不和泄;发营不荣则筋脉不利;鼻闭则肺气郁滞;心痛则血凝而不行。
故曰:治疾者,务在调气。
得气者,病可愈也。
得气者,得阳明也。
甲乙经全译甲乙经以阳明经为起点。
阳明经是足太阴经的别称。
太阴经是肺的分支,具有散布并下行的特点。
阳明经属于手太阳经。
手太阳经与胃相关联。
胃是气的海洋,海中的气可以向上注入肺。
因此有以下说法:肺主管气息和呼吸;心主血液循环和脉搏;肝主筋脉和发达运行;脾主肌肉和运化功能;肾主骨骼和生长发育;胆主眼睛和决断能力。
因此有以下说法:眼睛失去视力,则脾不能正常运化食物;耳朵失聪,则肾不能产生髓质;口苦则说明胆不能正常调节消化液的分泌和排泄;筋脉发达不充盈则导致筋脉功能受限;鼻塞则肺气郁滞;心痛则血液凝结不畅通。
因此有以下说法: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节气机。
只有调节好气机,才能治愈疾病。
调节好气机就是调节好阳明经。
重要穴位介绍1.肺经穴位:太渊(LU5)–位置:在肘窝尺侧端横纹下一横指处。
–作用:清肺化痰、平喘息、开窍鼻、通喉咙。
2.心经穴位:少冲(HT9)–位置:在手掌中指掌指关节后缘,当阳谷与内关之间凹陷处。
–作用:安神定志、宽胸怀、开窍舌、通心火。
3.肝经穴位:太冲(LV3)–位置:足背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当足背动脉搏动处。
针灸甲乙经重点
1.《寒食散论》部分内容被《诸病源候论》和《医心方》收录2.《甲乙经》的学术渊源《素问》《灵枢》《黄帝明堂经》事类相从, 删其浮辞, 除其重复, 论其精要。
3.《甲乙经》的学术价值①保存了针灸古文献资料(甲乙以明堂为贵, 明堂赖甲乙以传)②弘扬了《内经》针灸学术思想③集西晋以前腧穴学之大成④确立了针灸操作规范⑤汇集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⑥首次将针灸知识系统化、规范化, 创立了针灸学科4.⑦使针灸学传播到国外, 在对外医学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甲乙经》的历代沿革①《甲乙经》成书于魏甘露年间②梁代阮孝绪《七录》最早记录《甲乙经》③杨上善、杨玄操明确指出《甲乙经》作者为皇甫谧④《旧唐书·经籍志》注曰“皇甫谧撰”最早承认作者为皇甫谧⑤《小品方》最早引用《甲乙经》①《甲乙经》成书于魏甘露年间(公元256~ 259年)。
或云成于公元256~ 282年间,如李鼎。
②最早记载《甲乙经》的书目是梁阮孝绪编于普通四年(公元523年)的《七录》。
③在《隋书经籍志》中亦记有“黄帝甲乙经十卷”。
④但至《隋书》并未注明该书的作者是谁。
就连同时期成书的《晋书皇甫谧传》中列举了皇甫谧的很多著作名称,也唯独没有这本在当时已经有极大影响的《针灸甲乙经》。
⑤最早指出《甲乙经》作者是皇甫谧的是隋唐医家杨上善、杨玄操, 如《太素》任脉、冲脉篇杨上善注文两处称引"皇甫谧录《素问经》”文字;杨玄操序《八十-难经》云:“皇甫玄晏总三部为甲乙之科”。
⑥唐以后似乎也并无人怀疑皇甫谧是《针灸甲乙经》的编著者。
现存目录学著作中,最早注名《甲乙经》为“皇甫谧撰”者系成书于五代后晋时期的《旧唐书经籍志》。
⑦最早引录《甲乙经》的医书是五世纪中叶陈延之《小品方》。
⑧唐朝时《甲乙经》尤其广泛流行,如孙思邈《千金方大医习业》云:“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等诸部经方。
”⑨唐王焘在《外台秘要明堂序》中说:“夫明堂者,黄帝之正经, ...皇甫士按, 晋朝高秀,洞明医术,撰次《甲乙》, 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后人学者,宜遵而用之, 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医经著作。
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皇甫谧撰于259年左右。
共十卷,后改编为十二卷,一百篇。
本书是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
因此它较之《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更为丰富。
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
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
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文献学角度来说,《甲乙经》可以校正《素问》、《灵枢》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
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
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洞明医术,遂成其妙"《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学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
该书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
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本是一位史学家,年近50岁时,因患关节炎,加之耳聋,开始钻研针灸医术,学习上述三书,并将其中"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成书。
人称其"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或誉之为"晋朝高秀,洞明医术"。
可知其因病习医针灸而成功者。
首先,《针灸甲乙经》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的发展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
众所周知,在此期间,中医学典籍《素问》、《灵枢》等虽有关于针灸学理论与技术的阐述,也有若干专门论述针灸经络的小册子,然而或已散落残佚,或只散见而不成系统,《针灸甲乙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针灸经络、腧穴、主治等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而成书的。
针灸甲乙经学习笔记
针灸甲乙经学习笔记1.名词解释事类相从、十二原穴、阴受病发痹、众痹、2.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痉病因:太阳中风感于寒湿从脉象上鉴别痉病与伤寒热病伤寒:脉浮沉而数痉病:脉反沉迟细症状:腰反折,瘛瘲,齿噤齿介治疗:治不宜发汗,针灸为佳治之以药者,宜葛根汤1、先取太阳腘中血络出血2、中焦有寒,建里3、“阴跷”照海4、三毛上(大敦)及血络出血3、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病因:寒之甚;阳邪逆于阳经病位:骨髓病程特点:1、病程久:数岁不已2、疼痛牵引放射:头痛,齿亦痛3、兼症杂:胸满不得息头痛的种类:头痛,厥头痛,真头痛治疗方法:1、取穴:部位,动脉,经脉,穴位2、刺法:刺血脉,取分肉3、针道:近刺,远刺4、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溃疝遗溺癃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5、痹症:周痹、众痹、营卫寒痹、分列痹(行痹、痛痹、着痹)、五体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厥痹刺寒痹内热的方法:刺布衣者,以火熨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药熨之法:醇酒……不要见风。
6、十二原穴差异《甲乙经》中无六腑原穴,为五脏原穴加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共七个穴名,十二个穴位。
《甲乙经》无“心主”之概念,以现在心包穴的原穴大陵作为心的原穴。
而现在心的原穴为神门。
现五脏六腑合一起,去掉膏之原,肓之原。
十二个穴名,二十四个穴位。
7、络穴的差异《甲乙经》中有两个络穴的经脉有:任脉(鸠尾,会阴)脾经(公孙,漏谷)肝经(蠡沟,阴包)肺经(列缺,侠白)大肠经(偏历,臂臑)膀胱经(飞扬,委阳)8、何为针道针道指中医针灸学中针刺治病的技艺定穴之道:凡刺之道,必中气穴御针之道:进针,行针,补泻治神之道:迎之随之,以意随之,针道毕矣。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形神兼守,机关并重,此乃针道。
9、《针灸甲乙经》的历代沿革最早记载《针灸甲乙经》的数目是梁,阮孝续的《七录》最早指出《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皇甫谧的是隋唐医家杨上善《太素》,杨玄操的《八十一难》。
针灸甲乙经心得体会
针灸甲乙经心得体会针灸甲乙经是传统中医学中常用的两个经络。
针灸甲经主要涉及头面部和上肢的病症,包括头痛、耳鸣、牙痛、肩颈痛等;而针灸乙经则主要涉及胸腹部以及下肢的病症,包括胸痛、胃痛、腹痛、膝痛等。
通过学习这两个经络,我对针灸疗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学习针灸甲经和乙经让我对经络系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有经络存在,能够传输气血和信息。
通过学习甲乙经的走向和相关穴位,我对经络的分布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针灸治疗中,针刺相应的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畅通,缓解病症。
这对于我理解中医理论和针灸疗法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
其次,针灸甲乙经的学习让我体会到针灸治疗的独特魅力。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刺激穴位恢复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自身的康复和调整。
学习甲乙经后,我亲身体验到了针刺对于病症的调理作用。
例如,针灸治疗头痛的时候,通过刺激甲经的穴位,可以迅速减轻头痛的程度,并逐渐达到根除的效果。
这让我对针灸疗法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信心。
另外,针灸甲乙经的学习也让我加深了对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解。
中医学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辩证施治的原则,通过调理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甲乙经作为经络系统的一部分,与整体的经络系统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刺激某个经络影响整体的平衡。
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人体整体的情况,选取恰当的穴位进行治疗,这对于针灸的效果和疗愈率非常关键。
在学习针灸甲乙经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中医学知识的广博和复杂性。
甲乙经有着浩瀚的穴位和走向,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和应用范围。
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够作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师。
除此之外,了解和研究其他经络和穴位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每个人的病症都因人而异,需要综合考虑全身的情况进行针灸治疗。
总结起来,学习针灸甲乙经是我在中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很好的体验。
通过学习这两个经络,我了解到了传统中医学的经络理论和针灸疗法的基本原理,对于中医整体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题名解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题名解一、黄帝三部针灸甲经黄帝三部针灸甲经是古代一本珍贵的中医经典。
该经是我国古代针灸学的著作之一。
它是《黄帝内经》之外的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由仲景撰写,共分为三十篇,以针灸治疗为主要内容。
黄帝三部针灸甲经系统全面,理论严谨、内容实用,是中医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
1.1 甲经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甲经主要针灸治疗六腑病证和伤寒病(伤寒病是中医学常见病之一)。
•甲经的内容详尽、系统和周密,不但包括了针灸的理论、经络、穴位、操作方法、针药配伍等知识,而且还涵盖了临床病证以及治疗原则、方法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1.2 甲经的主要贡献甲经对于我们认识针灸学理论、方法、原理以及中医临床诊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贡献包括:•完善了针灸学理论体系,丰富了中医学理论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针灸治疗体系,丰富了中医治疗手段;•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提高了中医学临床诊治水平。
二、黄帝三部针灸乙经黄帝三部针灸乙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也是仲景所著。
乙经共有四十篇,是一部针灸学的系统性著作,主要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临床应用和穴位理论。
2.1 乙经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乙经全书共有四十篇,包含了针灸治疗方面的知识,其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包括经脉、穴位、针灸操作方法和配伍原则等方面的知识;•乙经的精髓在于其全面深入地阐述了“经络穴位”学说,还详细地记述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原则和技巧。
2.2 乙经的主要贡献乙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针灸学经典,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建立了完善的针灸治疗理论体系。
•发现并阐述了经络穴位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了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
•对于中医治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积累、总结和创新,深刻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相关知识。
三、黄帝三部针灸丙经黄帝三部针灸丙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共有十篇,由医学大家华陀所撰写。
它主要介绍了针灸穴位的要领、操作技巧、配穴原则、方剂疗法、针药组合等方面的内容。
针灸甲乙经全译原文
针灸甲乙经全译原文
针灸甲乙经是中医针灸学中的经典之一,它是一本系统介绍针灸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著作。
全译原文是对该经典的完整翻译,旨在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针灸甲乙经的内容和精髓。
《针灸甲乙经》是由中国古代医学家所撰写的,全书共分为两卷。
第一卷为《甲经》,第二卷为《乙经》。
这两卷经书内容详实,全面涵盖了针灸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针灸
甲乙经》的出现,为针灸学提供了一部权威的教材和指导书。
全译原文的出现,使得这一经典作品的知识得以传播和传承。
全译原文所提供的内容不仅包括了甲经和乙经的文字原文,还对其中的名词解释、理论解析进行了详细说明。
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针灸甲乙经的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除了提供原文和解释外,全译原文还可以拓展一些相关内容,如针灸的历史渊源、经络学说、经络穴位的解析等。
这些内容的拓展可以更加全面地介绍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使读者对针灸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针灸甲乙经全译原文的存在,为学习和研究针灸学的人们提供
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它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针灸的理论和实践,还可以推动针灸学的发展和传承。
毫无疑问,全译原文对于推广和普及针灸学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灸甲乙经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针灸甲乙经原文及白话文阅读针灸甲乙经是古代针灸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它包括了甲经和乙经两部分。
以下是针灸甲乙经的原文及白话文阅读:甲经原文:甲经共有六十篇,其中包括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病症诊断与治疗等内容。
以下是甲经的部分原文示例:篇一,“人之生也,天地之间,以五行为体,以阴阳为用,和调则平,不和则病。
”。
篇五,“经络者,人之所以能生长、能变化、能有病、能有死也。
”。
篇十,“经络者,血之所行也。
血者,神之所舍也。
经者,神之所舍也。
”。
乙经原文:乙经共有五十篇,主要涉及了具体的针灸技术与方法。
以下是乙经的部分原文示例:篇一,“病在经络者,刺而取之,病不在经络者,刺而不取。
”。
篇五,“刺之法,无失于经,无失于络,无失于经络之间。
”。
篇十,“刺之法,以补为主,以泻为次,以病为标,以络为纲。
”。
甲经白话文阅读:甲经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它强调了人体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以五行和阴阳为基础,和谐平衡则身体健康,不和谐则会生病。
甲经还介绍了经络的概念,指出经络是人体生长、变化、生病和死亡的通道,血液在经络中流动,而血液是神气的载体,经络是神气的所在之处。
乙经白话文阅读:乙经主要介绍了具体的针灸技术和方法。
其中强调了在病症发生在经络上时,要进行刺血取病的治疗方法;而病症不在经络上时,刺疗后不需要取血。
乙经还提到了刺血的方法,要确保刺血不偏离经络,不偏离络脉,不偏离经络之间的关系。
刺血的方法主要以补益为主,泻除为次,以病症为标志,以络脉为纲领。
以上是针灸甲乙经的原文及白话文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针灸甲乙经中的经典典故解析
针灸甲乙经中的经典典故解析针灸甲乙经是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丰富的针灸知识和经验。
在这些经典中,有许多典故被广为流传,并被后人所研究和解析。
本文将重点解析针灸甲乙经中的经典典故,探究其背后的意义与价值。
一、握髻急尿“握髻急尿”是针灸甲乙经中的经典典故之一。
故事中,甲乙两位医生在一次会议上讨论如何急救尿潴留症的患者。
甲医生提出可以握住患者的发髻,帮助促进尿液排出。
而乙医生则认为握住髻部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甲医生的观点被证实是正确的。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科学的实验验证其有效性。
同时,也提醒临床医生需要注重病情全面的判断,不可轻率地否决他人的观点。
二、拾麻掰黍“拾麻掰黍”是针灸甲乙经中的另一个经典典故。
故事中,甲医生提出使用麻皮来治疗疼痛症状,而乙医生则认为只有将麻和黍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最后,通过实践验证,乙医生的观点获得了证实。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不同的药物或治疗方法可能具有不同的疗效。
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手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施治,以求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三、五穴含金“五穴含金”是针灸甲乙经中的著名典故。
这个典故源于一位久病不愈的患者,经过多方治疗未见好转。
甲、乙两位医生在一次病例讨论会上,共同商讨治疗方案。
甲医生提出使用五个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而乙医生则认为只需选择一个穴位即可。
最后,通过比较实验,证明了甲医生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选择合适的穴位对疗效至关重要。
针灸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技术的熟练程度,更取决于穴位的选取与运用。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熟悉各个穴位的特征和功能,有目的地进行治疗,以提高针灸疗效。
总结:针灸甲乙经中的经典典故是古代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思想和经验。
通过对这些典故的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生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对今天的针灸临床实践有所启示。
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典故的意义,有助于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腧穴排列规律该书采取了分区记述的方法,如头部分正中,两侧再分五条线与脑后各有穴若干;面部、耳部、颈部、肩部各有穴若干;胸、背、腰、腹部分之正中,两侧各线各有穴若干;四肢部分三阳、三阴各有穴若干。
虽然未完全按经络叙述穴位,但部位明确,相互关系清楚,有利于学习和临床运用,该法为历代中外学者所沿用。
2、贡献由于《针灸甲乙经》的内容大体取材于《黄帝内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很多研究者就从文献学的角度去论说该书的价值。
如有的介绍就说:“《甲乙经》的著成,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医家在阅读时,一般不必再对三部原著的有关部分加以研读,而只需研读《甲乙经》,即可有精要的理解,大大地便利针灸学的学习过程,同时,它又具有重要的文献学的价值,如《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原书早佚,借助《甲乙经》得以保存大部分精华内容。
”的确,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不少古代研究成果之保存。
而且还可以利用它来校勘医学古籍。
例如《黄帝内经》由于历代传抄而出现错误、断简蠹残所致的阙漏,后人主要靠《针灸甲乙经》来对此进行校勘。
然而与文献价值相比,更显重要的是它的医学价值———把以经脉学说为主体的针灸学理论与腧穴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了。
这种结合大大推进了针灸治疗理论和技术的提高。
而且综合各家,在许多方面都有突进。
《素问》和《灵枢》中腧穴的发展尚处于十分有限的境地。
两书实际所举穴位不过160个左右,而且不少只有部位还无命名。
而《甲乙经》使中国针灸穴位总数达到654 穴。
本书传到国外后,同样受到高度重视。
日本《大宝律令》明确规定《甲乙经》为学习中医的必修课本。
国外已有英文译本、法文译本。
《甲乙经》至今还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
使今人获益匪浅。
张氏从中发掘出治疗癫痫病的方法。
王春辉用其法治疗痹证,疗效显著。
3、九刺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腧刺,腧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
二曰道刺。
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
三曰经刺。
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四曰络刺。
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五曰分刺。
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六曰大泻刺。
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
七曰毛刺。
毛刺者,刺浮痺於皮肤也。
八曰巨刺。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
九曰焠刺。
焠刺者,燔针取痺气也。
五刺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
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发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二曰豹文刺。
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
此心之应也。
三曰关刺。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痺,慎无出血。
此肝之应也。
四曰合刺,或曰渊刺,又曰岂刺。
合刺者,左右鸡足,针於分肉之间,以取肌痺.此脾之应也。
五日腧刺。
腧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痺.此肾之应也。
4、九针是哪些?黄帝问曰:九针安生?歧伯对曰:九针者,天地之数也。
天地之数,始於一,终於九。
故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四时,五以法五音,六以法六律,七以法七星,八以法八风,九以法九野。
曰:以针应数九数奈何?曰:一者天,天者阳也。
五脏之应天者,肺也。
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故为之治鑱针。
针者,取法於布针,去末半寸,卒兑之,长一寸六分,大其头而总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主热在头身,故曰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之鑱针於病所。
肤白勿取。
二者地,地者土也。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员针。
员针者,取法於絮针,筒其身而员而员其末,其锋如卵,长一寸六分,以泻分肉之气,令人不伤肌肉,则邪气得竭。
故曰,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故为之治鍉针。
鍉针者,取法於黍粟,大其身而员其末,如黍粟之兑,长三寸五分,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使邪气独出。
故曰,病在脉,少气,当补之以鍉针,针於井荥分俞。
四者时也。
人於四时八正之风,客於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
故为之治锋针。
锋针者,取法於絮针,筒其身而锋其末,其刃三隅,长一寸六分,令可以泻热出血,发泄痼病。
故曰,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於井荥分俞,取以四时也。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
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薄,合为痈肿者,故为之治铍针。
铍针者,取法於剑,令未如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可以取大脓出血。
故曰,病为大脓血,取以铍针。
六者律也。
律者,调阴阳四时合十二经脉。
虚邪客於经络而为暴痺者也,故为之治员利针。
员利针者,取法於鬚针,且员且总,身中微大,长一寸六分,以取痈肿暴痺,一曰,尖如鬚,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故曰痺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窍。
邪之所客於经,舍於络,而为痛痺者也,故为治毫针。
毫针者,取法於毫毛,长一寸六分,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
主以治痛痺在络也。
故曰,病痺气痛而不去者,取之毫针。
八者,风也。
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伤人,内舍於骨解腰脊节腠之间为深痺者也,故为之治长针。
长针者,取法於綦针,长七寸,其身薄而锋其末,令可以取深邪远痺.故曰。
病在中者,取以长针。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骨解。
虚风伤人,内舍於骨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风水之状,不能过於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大针。
大针者,取法於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以泻机关内外大气之不能过关节者也。
故曰,病水肿不能过关节者,取以大针。
5、如何理解“持针之道,坚者为实”持针的方法,紧握而有力最为贵。
6、针道自然黄帝问曰:愿闻针道自然。
岐伯对曰:用自然者,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沖,不顾坚密,而经可通也。
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说:我想知道顺应自然是怎样的。
岐伯说:面临深沟而放水,不用功力,就可以将水放尽;顺着窟窿挖地道,不管地有多坚实,就可以开通小路。
用它们来比喻说明人身之气有滑有涩,血有清有浊,气血运行有顺有逆这些人身的自然。
7、对腧穴的描述方法曲差,一名鼻冲,侠神庭两傍各一寸五分,在发际,足太阳脉气所发,正头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壮。
以曲差为例,包括别名、定位、所经过经络、取穴方法、所刺和所灸方法8、现存版本《针灸甲乙经》成书后,为历代医学家、针灸学家所重视,传抄者颇多,自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成今之传本。
在国内现仅存若干明刊本,日本珍藏有我国宋刊本。
现国内所收藏者有明刊本之后历代刊刻出版者计约20种。
9、徐疾补泻的操作要领夫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
未睹其病,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
机之不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以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者,叩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暗乎,妙哉上独有之也。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
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而随之,以意和之。
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其实与虚,若有若无。
察后与先,若存若亡。
为虚为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
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迎之。
迎之意,必持而内之,放而出之。
排扬出针,疾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
血不得散,气不得出。
补曰随之。
随之意,若忘之。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
如留如环,去如绝弦。
令左属右,其气故止。
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补泻反则病益笃。
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凡刺之理,补泻无过其度。
病与脉逆者,无刺。
形肉已夺,是一夺也。
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
大夺汗之后,是三夺也。
大泄之后,是四夺也。
新产及大下血,是五夺也。
此皆不可泻也。
10、十二节刺法的操作方法十二刺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一曰偶刺。
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痺,刺此者,傍针之也。
二曰报刺。
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三曰恢刺。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痺也。
四曰齐刺。
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
或曰参刺。
参刺者,治痺气小深者也。
五曰扬刺。
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热之搏大者也。
六曰直针刺。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七曰腧刺。
腧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八曰短刺。
短刺者,刺骨痺,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
浮刺者,傍入而浮之,此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曰阴刺。
阴刺者,左右率刺之,此治寒厥中寒者,取踝后少阴也。
十一曰傍刺。
傍刺者,直刺傍刺各一,此治留痺久居者也。
十二曰赞刺。
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此治痈肿者也。
11、人的体质分为年质壮大,血气充盛,皮肤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广肩腋项,肉薄浓皮而黑色,唇临临然者,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贪于取予,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
曰:刺瘦人奈何?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其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
曰:刺常人奈何?曰:视其黑白,各为调之。
端正纯浓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其常数。
曰:刺壮士真骨者奈何?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验验(一作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也。
曰:刺婴儿奈何?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12、守神和守机的理解夫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
未睹其病,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
上,上工,指技术高明的医生。
神,精神气血的内在变化,即正气上守神: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情气血盛衰状态,随气血的盛衰来决定针刺的补泻。
上守机:要掌握气至的时机,根据邪正盛衰情况,施与及时恰当的补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