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腧穴排列规律

该书采取了分区记述的方法,如头部分正中,两侧再分五条线与脑后各有穴若干;面部、耳部、颈部、肩部各有穴若干;胸、背、腰、腹部分之正中,两侧各线各有穴若干;四肢部分三阳、三阴各有穴若干。虽然未完全按经络叙述穴位,但部位明确,相互关系清楚,有利于学习和临床运用,该法为历代中外学者所沿用。

2、贡献

由于《针灸甲乙经》的内容大体取材于《黄帝内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很多研究者就从文献学的角度去论说该书的价值。如有的介绍就说:“《甲乙经》的著成,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医家在阅读时,一般不必再对三部原著的有关部分加以研读,而只需研读《甲乙经》,即可有精要的理解,大大地便利针灸学的学习过程,同时,它又具有重要的文献学的价值,如《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原书早佚,借助《甲乙经》得以保存大部分精华内容。”

的确,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不少古代研究成果之保存。而且还可以利用它来校勘医学古籍。例如《黄帝内经》由于历代传抄而出现错误、断简蠹残所致的阙漏,后人主要靠《针灸甲乙经》来对此进行校勘。

然而与文献价值相比,更显重要的是它的医学价值———把以经脉学说为主体的针灸学理论与腧穴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了。这种结合大大推进了针灸治疗理论和技术的提高。而且综合各家,在许多方面都有突进。

《素问》和《灵枢》中腧穴的发展尚处于十分有限的境地。两书实际所举穴位不过160个左右,而且不少只有部位还无命名。而《甲乙经》使中国针灸穴位总数达到654 穴。

本书传到国外后,同样受到高度重视。日本《大宝律令》明确规定《甲乙经》为学习中医的必修课本。国外已有英文译本、法文译本。

《甲乙经》至今还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使今人获益匪浅。张氏从中发掘出治疗癫痫病的方法。王春辉用其法治疗痹证,疗效显著。

3、

九刺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腧刺,腧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道刺。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痺於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九曰焠刺。焠刺者,燔针取痺气也。

五刺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发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

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痺,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四曰合刺,或曰渊刺,又曰岂刺。合刺者,左右鸡足,针於分肉之间,以取肌痺.此脾之应也。五日腧刺。腧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痺.此肾之应也。

4、九针是哪些?

黄帝问曰:九针安生?歧伯对曰:九针者,天地之数也。天地之数,始於一,终於九。故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四时,五以法五音,六以法六律,七以法七星,八以法八风,九以法九野。曰:以针应数九数奈何?曰:一者天,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也。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鑱针。针者,取法於布针,去末半寸,卒兑之,长一寸六分,大其头而总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主热在头身,故曰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之鑱针於病所。肤白勿取。二者地,地者土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员针。员针者,取法於絮针,筒其身而员而员其末,其锋如卵,长一寸六分,以泻分肉之气,令人不伤肌肉,则邪气得竭。故曰,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鍉针。鍉针者,取法於黍粟,大其身而员其末,如黍粟之兑,长三寸五分,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使邪气独出。故曰,病在脉,少气,当补之以鍉针,针於井荥分俞。四者时也。人於四时八正之风,客於经络之中,为痼病者也。故为之治锋针。锋针者,取法於絮针,筒其身而锋其末,其刃三隅,长一寸六分,令可以泻热出血,发泄痼病。故曰,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於井荥分俞,取以四时也。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於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薄,合为痈肿者,故为之治铍针。铍针者,取法於剑,令未如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可以取大脓出血。故曰,病为大脓血,取以铍针。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合十二经脉。虚邪客於经络而为暴痺者也,故为之治员利针。员利针者,取法於鬚针,且员且总,身中微大,长一寸六分,以取痈肿暴痺,一曰,尖如鬚,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故曰痺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於经,舍於络,而为痛痺者也,故为治毫针。毫针者,取法於毫毛,长一寸六分,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主以治痛痺在络也。故曰,病痺气痛而不去者,取之毫针。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伤人,内舍於骨解腰脊节腠之间为深痺者也,故为之治长针。长针者,取法於綦针,长七寸,其身薄而锋其末,令可以取深邪远痺.故曰。病在中者,取以长针。九者野也,野者,人之骨解。虚风伤人,内舍於骨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於身,如风水之状,不能过於机关大节者也,故为之治大针。大针者,取法於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以泻机关内外大气之不能过关节者也。故曰,病水肿不能过关节者,取以大针。

5、如何理解“持针之道,坚者为实”

持针的方法,紧握而有力最为贵。

6、针道自然

黄帝问曰:愿闻针道自然。岐伯对曰:用自然者,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决沖,不顾坚密,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黄帝说:我想知道顺应自然是怎样的。

岐伯说:面临深沟而放水,不用功力,就可以将水放尽;顺着窟窿挖地道,不管地有多坚实,就可以开通小路。用它们来比喻说明人身之气有滑有涩,血有清有浊,气血运行有顺有逆这些人身的自然。

7、对腧穴的描述方法

曲差,一名鼻冲,侠神庭两傍各一寸五分,在发际,足太阳脉气所发,正头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壮。

以曲差为例,包括别名、定位、所经过经络、取穴方法、所刺和所灸方法

8、现存版本

《针灸甲乙经》成书后,为历代医学家、针灸学家所重视,传抄者颇多,自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后始成今之传本。在国内现仅存若干明刊本,日本珍藏有我国宋刊本。现国内所收藏者有明刊本之后历代刊刻出版者计约20种。

9、徐疾补泻的操作要领

夫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病,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不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以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上独有之也。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而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其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内之,放而出之。排扬出针,疾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忘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环,去如绝弦。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凡刺之理,补泻无过其度。病与脉逆者,无刺。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夺汗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下血,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也。

10、十二节刺法的操作方法

十二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